农业保险的差异性与区域性研究
时间:2022-11-07 03:33:56
导语:农业保险的差异性与区域性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风险因素是引发风险事件致使风险损失的条件。现代农业风险因素表现出错综复杂性,既包括风险的有形因素,如自然风险因素、市场风险因素和技术风险因素等,又包括风险的无形因素,如道德风险因素和社会风险因素等。农业风险因素是决定农业保险需求特征的直接原因,然而从现代农业的产业组织与管理角度来看,农业生产结构、农业生产区域化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决定农业保险差异性需求特征的内在原因。
1.1农业生产结构与农业风险因素的系统性及客观性
农业生产结构优化要求合理安排各部门间的比重关系,并在农业生产资源有效利用条件下建立一个高效、优质、低耗的农业生产系统和农业生态系统,因此,农业生产结构优化的实质就是农业生产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1]。广义农业生产结构包括种植业、牧业、林业和渔业四大门类。种植业也被称为狭义的农业,这是由种植业的基础地位和不可替代性决定的,因此,种植业生产结构的优化是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关键。根据2013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种植业的农业总产值构成从2000年的55.7%降至2012年的52.5%,但其绝对数仍从13873.6亿元增加至46940.5亿元。这与政府的民生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一致的[2]。再从各类农业自然灾害受灾面积与直接经济损失来看,旱灾、洪涝、山体滑坡和泥石流、风雹灾害、低温冷冻和雪灾仍然是影响农作物生产的主要风险事件,以2010年为例,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达5339.9亿元,占全年农业生产总值的7.7%[3]。因此,农业生产结构优化致使农业风险因素表现出:(1)系统性特征。优化种植业结构要求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及市场需求变化,及时安排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各生产项目之间的比重,以保证农产品市场供求的动态平衡,势必会受农产品价格波动等市场风险因素的影响;种植业结构优化不但要求增加农产品产量,而且要求通过灌溉技术、播种技术、施肥技术及农业机械化作业等改进品种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势必会受科学技术副作用和使用不当等技术风险因素的影响。(2)客观性特征。由种植业生产的特点及农产品的自然属性决定种植业结构优化必定会遭受农业自然风险因素的影响。实践证明,通过有效地实施农业保险供给能够规避具有系统性与客观性特征的农业生产风险因素,促进农业生产结构优化,因此,农业保险需求特征表现为农业生产的结构性需求。
1.2农业生产区域化与农业风险因素的伴生性及同步性
1981年编制的《中国综合农业区划》根据农业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差异与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地域特点将全国划分为9个一级农业区,并根据农业生产发展方向和建设途径进一步划分为38个二级农业区。根据农业区划划分,在东部,淮河秦岭以北的北方地区,是各种旱粮作物的主产区;淮河秦岭以南的南方地区,是水稻以及亚热带、热带经济作物主产区。在西部,祁连山以北的甘新地区与祁连山以南的青藏高原地区是以放牧业为主的地区[4]。因此,农业生产区域化致使农业风险因素表现出:(1)伴生性特征。农业生产的区域化与农业风险因素是相伴而生的,如松嫩-三江平原农业区,平原辽阔,水土资源丰富,采用以农为主、农牧结合的农业生产发展方向,是东北主要的农业基地,然而由于灌溉与防洪设施落后,土壤具有沼泽化和盐渍化特征,水土出现流失现象,且春季易干旱、风沙严重;内蒙的北部牧区发展方向是建立一个稳定、优质、高产的现代化畜牧业基地,但由于白灾黑灾频繁,牧业生产极不稳定。(2)同步性特征。农业生产区域化要求农业生产投入更多的生产资料与活劳动,采用先进技术与措施,进行精耕细作,实现农业集约化,发挥比较优势;同时农业生产区域化也要求农业生产规模适度扩大,降低平均成本,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农业生产区域化与农业生产集约化、规模化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农业风险因素具有同步性特征。实践证明,通过有效地实施农业保险供给能够规避具有伴生性与同步性特征的农业生产风险,促进农业生产的地域分工,因此,农业保险需求特征表现为农业生产的区域性需求。
1.3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业风险因素的关联性及动态性
传统农业以分散经营为主,农业生产门类与生产项目有限,而现代农业将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运输销售业等准经济部门融为一体,整合为一个完整的农业产业系统,并实现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从农业产业化经营特征来看,一是通过龙头企业与多元化参与主体的组织协作,实现了利益共享的运作方式;二是通过稳定的经营制度、组织方式,提高了竞争能力与管理水平;三是通过一体化的运营约束机制,实行了风险共担的经营原则[5]。因此,农业产业化经营致使农业风险因素表现出:(1)关联性特征。关联性与非关联性(即独立性)是2个相互独立的概念。“小而全”的农业生产与经营结构要求农户具备独自承担风险的能力,而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求农业产业化组织在农业生产、加工、运输、储存和销售等环节实现风险共担的经营原则及具备管控农业风险的联动机制。(2)动态性特征。随着农业产品市场体系的建设与完善,现代农业具有外向型特点,因此,农业风险因素不仅涉及国内农产品市场流通环节,而且延伸至国际农产品市场的价格风险、汇率风险及制度风险等,农业风险因素具有明显动态性特征。实践证明,通过有效地实施农业保险供给能够规避具有关联性与动态性特征的农业生产风险,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因此,农业保险需求特征表现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需求。从农业生产结构、农业生产区域化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所揭示的农业风险因素的系统性、客观性、伴生性、同步性、关联性及动态性等特征决定了农业保险的差异性需求特征,即农业生产的结构性需求、农业生产的区域性需求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需求。
2农业保险的差异性需求与区域性供给
舒尔茨认为传统农业是一种生产方式长期没有发生变动,基本维持简单再生产的、长期停滞的小农经济[6]。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由于农业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且再生产各个环节被分离,因此,仍不能称其为产业。而现代农业是广泛采用先进的生产手段和科学的组织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大农业,属于农业发展的新阶段。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风险因素错综复杂,严重制约了农业现代化进程。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需要一个完整的多元化的组织体系,根据农业保险差异性需求特征,农业保险应该实施区域性供给。
2.1农业保险区域性供给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农业保险的差异性需求特征为农业保险实施区域性供给创造了条件。农业保险区域性供给运行方式将会成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常态运行机制,原因可归结为:区域性供给业务的开展满足农业保险差异性需求的同时,也符合现阶段我国深化农村改革与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需要。农业保险的差异性需求是实施农业保险区域性供给的首要条件。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农业再生产主要是以小规模的分散经营形式存在。“小而全”的传统农业生产与经营方式既不满足农业保险开展的技术条件,也严重制约了农业保险组织模式的创新。现代农业重视农业资源的配置与农业生产效益的实现,要求逐步摆脱“小而全”的传统农业生产与经营方式,向农业生产专业化、区域化和产业化等方向发展。因此农业保险区域性供给一方面能满足农业保险的差异性需求,另一方面也符合现代农业生产的特点与产业化发展的趋势。
2.2农业保险区域性供给利于差异性需求业务的开展
农业保险的技术处理是制约农业保险业务开展的主要瓶颈,即农业保险费率难以厘定、经营风险难以区划、定损与理赔责任不易确定等。现代农业的发展重视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区域化及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因此与分散经营的农业生产方式具有明显的差别。现代农业的生产特点与产业化发展趋势满足农业保险经营所遵循的大数法则,易于统计农业保险的平均保额损失率,符合农业保险区域差异性业务开展的技术条件。另外,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借助分散经营的农业生产方式来确定损失程度和理赔方法是不易的。现代农业要求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掌控农业生产的技术特点和作业方式,这为农业保险定损、理赔和责任划分提供了依据。由于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区域分工及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及作物的生态适应性为基础的(如在农业区域化基础上形成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及农业企业组织形式),因而满足农业保险经营风险区划的条件,便于农业保险区域性业务的开展。传统农业保险业务的开展采取统一风险区划、统一费率厘定、统一保费补贴、统一组织管理模式,严重制约了农业保险费率的厘定、农业保险险种的开发及农业保险组织体系的创新[7]。现代农业的生产特点与产业化发展趋势决定农业保险的差异性需求,利于农业保险区域性供给,为农业保险构建多元化组织体系创造了条件。
2.3农业保险区域性供给便于政府实施差异性需求政策
农业保险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发展特征。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兴起到新经济体制时期的复苏再到农业现代化发展时期的大面积试点经营,农业保险发展历程艰辛。农业保险不同发展阶段对其功能作用认识也存在差别。农业保险发展的初期阶段是将其等同于商业性保险对待,强调其价值补偿功能与资金融通功能,导致农业保险的市场化运作举步维艰。由于农业保险是与农业这一特殊产业联系在一起,现代农业发展时期对其属性与功能作用认识发生了转变,转而强调农业保险的政策属性,要求采取政策性方式运作,同时业内部分学者也视农业保险制度为农村社会民生建设的有效组成部分[8]。然而,现阶段农业保险的政策效用并未得以体现,这既与农业保险开展的现实条件有关,同时也与对农业保险差异性需求的认识有联系。因此,现阶段农业保险的发展,应紧密结合现代农业的生产特点与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势,综合分析评价农业自然资源条件与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的差异,以差异性需求农业保险的区域性供给为发展目标。通过农业保险差异性需求特征,结合农业生产的地域分工、农业生产的结构调整及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势,以差异性区域供给政策的实施促进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区域化及产业化经营的实现,发挥农业保险制度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实现农业与农村社会整体经济的发展平衡。
3农业保险区域性供给建议
从农业保险区域性供给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差异性需求业务的开展和政府实施差异性需求政策实施等层面来看,农业保险区域性供给建议既要结合农业保险差异性需求特征,同时又必须依托我国农业生产的特点与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势。
3.1区域性供给政策的实施须依托政府的农业支持制度
农业保险的区域性供给需要借助政府的政策支持。政府的政策支持主要包括保险人的保费补贴、保险机构的经营管理费用补贴与税收优惠、农业保险专项基金的设立等方面。传统农业保险的发展主要采取无差异的政府政策支持,导致农业保险的政策效用难以发挥。基于差异性需求特征的农业保险区域性供给政策可借助政府的农业支持制度加以实施。譬如,现阶段政府可以把对农业保险保费的补贴政策与对农业土地的补贴政策结合起来实施。该措施的可操作性表现为:(1)该种保费补贴形式不但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实现了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而且也满足了农民在多样化生产与经营条件下对农业保险的差异性需求。(2)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与政府农业土地补贴政策是并行实施的,因而具有强制性一面,政府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区域性农业保险的供给。(3)农业土地补贴政策是根据土地所处的区域、土地保护和利用情况、土地耕种的农产品品种以及土地产生的效益等不同加以实施的[9],因此,也利于农业保费补贴数量的确定及农业保险差异性需求险种的开发等。(4)该种补贴形式能够在经济条件与农业生产结构接近或相同的地域加以推广与实施。农业保险的经营管理费用补贴、税收优惠、农业保险专项基金的设立等均可借助政府的农业支持制度进行差异化政策实施,以保证其政策支持的精准性与指向性。
3.2区域性供给业务的开展须借助农业生产的合理布局
农业保险的技术处理是制约传统农业保险业务开展的主要瓶颈,即农业保险费率难以厘定、经营风险难以区划、定损与理赔责任不易确定等。农业保险区域性供给业务的开展须借助农业生产的合理布局。农业生产布局是以农业区划为依据,以农业生产的地区分工和农业生产项目的选择与组合为手段,遵循自然规律与生态规律,围绕社会需要与市场需求,获取农业生产的最佳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农业生产的合理布局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同时,也为农业保险的区域性供给创造了条件。譬如,可借助农业生产的区划来确定农业保险经营风险的区划,以适应农业保险的差异性需求。该措施的可操作性表现为:(1)农业生产的合理布局要求根据农业生产项目的特点和地区的自然资源条件与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地进行农业生产项目的选择与组合,因此,农业保险经营风险的区划与农业生产区划具有同步性,且区划方法与手段具有针对性。(2)农业生产的合理布局要求遵循突出重点、全面发展的原则,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区域化及产业化经营,因此,也利于农业保险费率的厘定及保险责任的监管等。(3)同时通过对农业保险区域性供给的定性与定量分析,能为验证农业生产布局合理与否提供决策参考。
3.3区域性供给组织体系的构建须结合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体系
市场通过价格机制,合理分配资源,调节供求;通过竞争机制,改进技术,获取效益;通过交换机制,保障行为主体利益。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体系,配置农业资源,组织农业生产,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加农产品产量和农产品商品率。农业保险区域性供给组织体系的构建同样需要结合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体系。譬如,可借助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设计农业保险组织模式。该种措施的可操作性表现为:(1)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市场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农业产业化要求农业产业链各方行为主体实现风险共担原则及管控农业风险联动机制,这为农业保险区域性组织模式的设计提供了空间。(2)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求通过龙头企业与多元化参与主体的组织协作,实现利益共享的运作方式,这为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助合作保险运行模式创造了条件。(3)同时农业保险区域性组织模式的设计为现阶段农业保险由试点经营到大面积推广提供了实施依据。实践证明,发展农业保险组织模式必须走多元化、多层次的发展道路。据此,保监会提出了符合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4种组织模式,即政府代办的商业性经营模式、专业性经营模式、相互保险经营模式、政策性经营模式。单一的农业保险组织模式肯定不符合农业保险的差异性需求特征。农业保险区域性供给组织模式的设计必须紧密结合农业生产的特点与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势,通盘考虑。
4结论
从现阶段我国农业生产结构、农业生产区域化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等层面来看,农业风险因素具有系统性、客观性、伴生性、同步性、关联性及动态性等特征,这为揭示农业保险差异性需求特征提供了依据。农业保险差异性需求特征主要表现为农业生产的结构性需求、农业生产的区域性需求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需求。农业保险的区域性供给应结合农业保险的差异性需求特征来探讨。研究发现,农业保险的区域性供给符合现代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要求、利于农业保险差异性需求业务的开展及便于政府对农业保险实施差异性需求政策。在探讨农业保险区域性供给建议时,应紧密结合我国农业生产的特点与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势。农业保险的区域性供给政策须依托政府的农业支持制度,农业保险的区域性供给业务的开展须借助农业生产的合理布局,农业保险的区域性供给组织体系的构建须结合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体系等。2014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加大农业保险支持力度”,因此,本研究从农业保险的差异性需求特征层面,探讨农业保险的区域性供给是符合现阶段我国深化农村改革与推进农业现代化需要的。
作者:黄正军单位:重庆文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 上一篇:高校教学课件设计的思考
- 下一篇:地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论文
精品范文
10农业行政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