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性农业保险论文
时间:2022-09-01 03:20:05
导语:差异性农业保险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政策性农业保险差异性财政补贴的依据及模式设计
1、差异性财政补贴的依据
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补贴以地方财政为主,具体有两种不同的模式:中央财政支持下的综合补贴模式和完全由地方财政支持的补贴模式。中央财政支持模式从2007年开始实施,保障金额为农作物生长期内的直接物化成本。地方财政支持下的农业保险所需补贴资金完全由地方政府筹集,以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开办的农业保险为代表。从保费补贴比例来看,两种模式保费补贴比例都在60%以上,但两者的保障水平差异较大,中央财政支持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主要是保成本,而地方政府财政支持的农业保险属于保收入。在各级财政的大力支持下,各地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迅速,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保障功能不断加强。在政策性农业保险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现有的财政补贴模式也暴露出一定的缺陷,“补贴联动”的补贴方式虽然有效的避免了地方政府的道德风险,却有失公平性。农业保险的承保要求地方财政给予配套,这使得相对富裕的地区先行和更多地享受上级政府财政补贴,而一些粮食主产区或经济欠发达地区,虽然政策性农业保险边际效用更高,但受限于地方财力不足,导致上级财政补贴的不到位或不及时等问题,产生明显的补贴累退效应。如果发达地区高保障、欠发达地区低保障的现状不能得以改变,将会导致政府财政支出结果的不公平。因此,在经济差距和地方财政实力悬殊的情况下,亟需设计一种既在各级政府财政实力承担范围之内,又能确保不同地区农民能享有同等财政支持力度的农业保险补贴模式。
2、差异性财政补贴模式设计
在由经济发展水平导致农民收入地区差异日趋严重的情况下,要确保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平地惠及到每一位农民,农业保险财政扶持模式的选择既要积极发挥中央财政对欠发达地区的调节功能,又要充分利用发达地区各级财政对农业保险的支持作用,同时还要顾及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地方财政的承受能力,也就是要形成构建各级财政相结合的、多层次的农业保险财政支持体系,形成差异性的财政补贴机制。政策性农业保险差异性的财政补贴机制就是依据地区农业生产总值、地区财政预算收支、农民收入水平及结构等情况,合理分摊各级政府财政补贴额度。具体而言,对于经济发达、财政实力雄厚且工业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可以交由地方财政独自承担农业保险的补贴或承担大部分的财政补贴;对于经济欠发达、地方财政困难、农业比重较大的地区,中央财政应加大倾斜力度,确保农业保险的顺利推进。同理在各省区,省级财政和市级财政也应该制定一个合理的分摊比例,让经济发达、财政实力较强的地级市承担更高的保费补贴,而对经济欠发达的地级市则由省级财政承担更多的补贴份额。与此类似,在市一级财政上分配农业保险的保费补贴份额时也要根据各县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财政实力、产业结构确定不同的分摊比例,充分发挥各级地方财政对农业保险的扶持作用。这样经济发达地区能承担适当的财政补贴投入,而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能获得上一级财政的补贴,从而保障全体农民都能享受到同等程度的农业风险保障,实现政策性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结果的公平。
二、政策性农业保险差异性财政补贴实证研究——以辽宁省为例
辽宁既是老工业基地,也是重要的粮食主产省和主要农产品供给省,全省14个地级市产业结构不尽相同,经济实力和地方财政实力差异性也较大,如何从省级统筹的角度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模式,对稳步推进政策性农业农业保险制度的建设意义重大。
1、变量的选取
(1)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其产业构成。
选用GDP(X1)来衡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GDP较高的地区,可适当减少省级统筹,对于经济较为落后地区应加大省级财政倾斜力度。选取第一产业产值(X2)以及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X3)用来反映地区农业发展水平及产业结构中农业所占的比重。如果地区农业产值水平较高,特别是其在当地经济总量所占的比重较高,说明地区经济发展对农业的依赖性较强,省级财政应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
(2)财政实力及其对农业的扶持程度。
本文选用地区财政一般预算收入(X4)来反映地区财政实力,财政支出(X5)、财政农林水事务支出(X6)及其所占比重(X7)反映地区财政农业的重视程度。
(3)农民收入水平及来源。
农民人均纯收入(X8)反映地区农民收入水平,体现农民对农业保险的购买力;家庭经营收入(X9)及其所占比重(X10)反映农民收入中来源于经营农业的比重,间接可以显示农民收入对农业经营的依赖程度,对农业保险的需求程度。农民收入水平较高说明农民具有较强的购买能力,如果该收入水平并不依赖家庭经营性收入,那么农民对农业保险的需求程度并不强。省级财政应加强对农民收入水平低,特别是对家庭经营性收入依赖较强地区的财政补贴。
2、数据结果分析
由于选取的变量存在数量级上的差别,所以需要对变量进行标准化处理,本文选用z-score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在此基础上,形成原始数据的标准化处理。在聚类方法上,因为是要对对全省14个市进行聚类,因此选用层级聚类分析中的Q型聚类,并通过SPSS13.0进行聚类分析(表略)。依据上述数据的统计结果,将全省14个市的政策性农业保险财政补贴分为三类地区进行差异性补贴:
第一类,沈阳市和大连市。沈阳市是省会城市和沈阳经济区核心城市,大连市又是东南沿海计划单列市,两所城市自身就存在着显著的优越性。沈阳市和大连两市GDP位列全省前两位,占全省经济总量的48.9%,从产业结构来看,虽然农业产值排名全省前两位,但并非两市的主导产业。从财政实力及对农业的扶持角度来看,两市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和财政农林水事务支出均位列全省前两位,财政收入占全省财政总收入的49.7%,财政农林水事务支出占全省财政农林水事务支出总量的29.5%。从农民收入水平来看,沈阳市和大连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排名全省前两位,且对家庭经营性收入依赖程度并不高。总体来看,对沈阳市和大连市而言,农民和地方财政对农业保险的购买能力和补贴能力较强,因此应鼓励市级财政加大财政资金的补贴力度。
第二类,鞍山市、辽阳市、盘锦市、抚顺市、营口市和本溪市。从地理位置看,除盘锦市,其他五市均属于沈阳经济区,近年来,在沈阳经济区综合配套改革战略的推动下,沈阳经济区各市经济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从产业结构来看,上述6城市均属于典型的工业城市,第二产业产值所占比重均在50%以上,盘锦市更是高达68.06%。综合来看,第二类包含城市的特点是典型的工业型城市,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地方财政收入较高,农民收入水平也大多处于辽宁中等城市水平,因此,省级财政在保证一定规模资金补贴的前提下,鼓励各市级财政加大补贴力度。
第三类,铁岭市、锦州市、丹东市、葫芦岛市、朝阳市和阜新市。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六城市均属于全省经济较为落后地区,其中铁岭市、朝阳市、葫芦岛市和阜新市地区经济总值排名全省倒数后四位,阜新市人均GDP不足大连市人均GDP的30%。从地区产业结构看,第一产业产值所占比重排名全省前6位,其中阜新市第一产业产值比重高达22.91%;从市级财政实力来看,朝阳市、葫芦岛市和阜新市排名全省后三位,其中阜新市虽然农业比重最高,但财政农林水事务支出所占比重排名仅在全省第12位,可见地方财政对农业的扶持力度不足。从农民收入水平来看,6城市农民收入水平较低,朝阳市、葫芦岛市和阜新市农民收入水平全省倒数后三位。总之,铁岭市等6城市是全省经济较为落后地区,而且地区经济对农业的依赖程度较大,加上农民收入水平有限,因此,省级财政应适当对该类地区实施倾斜的资金补贴政策,推动该类地区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快速稳定发展。
三、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对策建议
1、争取更多的中央财政补贴
一方面,辽宁是重要的粮食主产省和主要农产品供给省,而近年农业自然灾害频发,已成为农业受气候变化影响的高脆弱区,因此,为稳定农业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粮食主产省应争取更多的中央财政补贴;另一方面,辽宁与东部沿海省份在地区财政实力及农民收入水平等方面仍有一定差距,以农民收入为例,2012年,辽宁农民人均纯收入9383.72元,江苏省、浙江省农民收入水平分别达到辽宁的1.3倍和1.55倍,辽宁农民人均纯收入中50.98%来源于家庭经营收入,38.69%来源于工资收入;而江苏省、浙江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中50%以上来源于工资收入,家庭经营收入只占不到1/3,这也说明虽然辽宁农民收入更依赖于农业经营收入,对农业保险的需求更强,但其收入水平偏低,支付能力不及先进省份,因此,为进一步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快速发展,辽宁应争取更多的政策优惠和财政补贴。
2、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
财政对农业保险支持的标准应有一个梯度推高渐进的过程,现阶段政策性农业保险以保障农户的再生产能力为主,宜选择保成本的方式对参保农户进行保障,以保成本起步,逐步发展过渡到保产量和保收入的成熟阶段。相关研究显示,在保成本阶段,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部门共承担50%的保费,其余部分中农户承担的比例不宜超过40%;在保产量阶段,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部门应承担60%的保费,其余部分中农户承担的比例不宜超过30%;在保收入阶段,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应承担70~80%的保费,其余部分中农户承担的比例则不宜超过20%。辽宁应依据农业保险梯度推高渐进的发展特点,加大财税政策扶持力度,循序渐进稳步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建设。
作者:兰晓红单位:辽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 上一篇:干部职工下基层办实事解难题工作方案
- 下一篇:畜牧局群众路线教育整治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