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保险公司管理方式分析论文
时间:2022-02-23 04:59:00
导语:国有保险公司管理方式分析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人力资源管理由任用向配置转变
人是生产力诸因素中最活跃和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公司的兴衰成败主要取决于人员的素质,特别是取决于经营决策层和管理层的素质。因此,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应成为保险公司内部第一位的、根本性的工作。国有保险公司长期以来对人力资源的管理采用的是相对封闭的管理模式,走的是职务、级别管理“行政化”的路子,干部、职工的使用和安排往往缺乏群众基础和透明度,缺乏竞争力度和危机感。
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要建立四个机制,即竞争机制;淘汰机制;培养机制;引入机制(引入国际知名咨询、管理公司和人才进行中、短期服务)。
其次,要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保险业是一个知识更新十分迅速的行业,要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战略眼光,历史、客观、全面地看待员工的本质、主流和发展,用“较高的道德修养、无畏的开拓精神、娴熟的业务技能、多元的知识结构、极强的敬业精神”作为保险公司的人才标准,坚决摒弃“顺我者用、逆我者弃”以及在资历上掂量、在利益上搞平衡的任人唯亲的用人标准,使具备优秀素质的人才活跃在保险公司管理的各个层面。
第三,对人的管理要科学。对人的管理强调的是人如何被科学地纳入一定群体的某种秩序或规范之中。传统的企业管理是以实物形态为中心的,忽视了对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研究和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科学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即先把管物的人管好,才有可能把物真正管理好。
二、业务管理由速度向绩效转变
冷静反思我国恢复保险业以来的高速发展过程,其中既有机制革新的动力,也有压抑多年的保险需求释放的历史原因的推动,更有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居民收入增长和保险意识增强等现实条件的拉动。由于认识上出现偏差和实际工作中把握失度,以及利率多次下调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在保险业务高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如“三高两低”(高速度增长、高给付金额、高费用支出,自身效益低、管理水平低)现象具有一定的倾向性,违规业务、“水分”业务在一些基层单位还有一定的市场,经济效益与业务发展没有实现同步驱动。要改变这种状况,经营管理必须由速度型向绩效型转变。
第一,对发展速度与经济效益的关系进行再认识。之所以出现经济效益没有随业务快速发展而同步提高的情况,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认识上还存在误区,把以业务发展为中心片面理解为以速度为中心,将速度与效益的辩证关系分割开来、对立起来,因而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抓保费、抓速度与抓管理、抓效益严重失衡的问题,这就使经济效益无法随着业务的发展而提高。经营管理的科学化,重要的是要树立速度与效益并重的思想,强化管理意识,
增强效益观念,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科学处理速度、管理、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都应将发展速度与经济效益一起抓、一起要,切不可顾此失彼。
第二,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战略。质量管理是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提高自身效益的关键所在。我国保险业粗放经营的客观表现就是质量管理的误差值较大,顾及个别环节的质量之此,忽视了全面质量管理之彼。因而,要以保险公司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和全体人员为主体,认真执行国际质量认证体系的标准,将质量管理的范围向经营的两头延伸,包括:市场调查、险种设计、营销策略、风险控制、财务核算、信息反馈等整个经营流程,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进行有效的质量管理,控制影响效益的各种质量因素,做到人人关心经营质量,个个环节都对质量负责,保证经营管理始终处于高质量、好效益状态。
第三、加大集中管理的力度。按照总公司重管理与核算、省级分公司重管理与服务、市州分公司重展业与服务、县级及以下机构专事业务发展的格局,把业务处理、财务管理、计算机管理和客户服务后台集中到省级分公司,实行管理的高度集中和集权,确保管理成效。|
第四、切实转变服务方式。要彻底改变重展业轻服务的现状,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和全员服务意识,根据不同地区的文化背景和商业习惯以及消费者的需求,切实转变经营服务方式,对售前、售中和售后提供真诚、快捷、高效的一站式服务,以服务的精细化、专业化去规范业务流程各环节的经营行为,去拓展和巩固市场空间,进而形成巨大的潜在效益市场。
第五、创新经营管理体制。通过股份制改造,进一步理顺产权关系和管理层次,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按照保险为本、多元发展、资本运作、组织经营的方向,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上市,进一步增强偿付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使公司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财务管理由核算向控制转变
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枢纽和核心,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均要通过财务管理来核算反映和有效控制。目前,国有保险公司的财务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停留在被动反映阶段,财务管理的系统性、控制性功能没有充分发挥,以致上级公司对下级公司的财务约束乏力,在出现业务收入上虚列保费、成本核算上虚列赔款、费用的情况时,财务管理仅仅成为事后的情况反映而已。实现财务管理由核算向控制的转变,应重点抓好保险资金的筹措管理和成本费用的控制;运用财务管理综合性强的特点,为保险资金筹措的可能性和真实性提供依据;财务管理要沉下去,尽量向一线靠拢,深入基层了解情况,根据业务布局,运用专业知识和数据资料进行定量分析,一方面科学预测承保潜力,向一线提供可靠的展业依据,另一方面从源头上对保费收入的真实性进行有效的控制,避免水份收入的情况发生。同时,对成本费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
要从财务管理具有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灵敏度高的性质和对企业资产优化的调节职能出发,将财务管理的辐射面逐步向保险公司经营的两头扩展。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经营和发展趋势的测试器,可以为保险公司提供最直接、最可靠的财务信息。所以,财务管理应从保险公司经营的源头开始进入“角色”,从调查、决策到指挥、控制、调节再到反馈、分析、总结,其管理范围的涵盖由资金运动过程逐步转变为保险公司经营的全过程。
四、管理行为和手段由粗放向规范转变
科学规范的管理行为和手段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亦是提高管理效率的关键环节。现阶段,我国国有保险公司的管理行为较为“漂浮”、“粗放”,重“硬件”改善,轻“软件”建设。同时管理手段也较简单落后,整个经营过程中的高科技设施配置率较高但利用率偏低,大多数乡镇营业部还基本处于手工作坊阶段。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应该规范保险公司的管理行为,运用高科技手段参与企业管理,逐步提高管理水平。
1.狠抓各项管理措施的落实。要提高保险公司内部的管理水平,说到底是一个狠抓落实的问题。狠抓落实既是一
个老题目,又是一个新问题。“雷声大、雨点稀”仍是国有保险公司内部管理的瘤疾,存在着“制度墙上挂,措施大家订,执行起来打折扣”的现象,管理措施的落实基本处于“消防式”和“青蜓点水”式的状况。
众所周知,制度是方针政策的载体,而狠抓落实又是制度在实际管理中的具体体现。因而,狠抓各项管理措施的落实应作为保险公司治本、固本的大计和管理中的永恒课题,长期不懈地抓下去。业务发展与内部管理是搞活国有保险公司的两个轮子,离开任何一个轮子保险公司都不能高效、健康的运作。
2.逐步改善管理手段。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是实行科学管理的物质基础,在坚持行之有效的传统管理手段的同时,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赋予保险公司管理新的内容、方式和手段,尽快把现代化管理手段运用到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和各个层面。
一方面要运用有形的现代化设施,做到三个“高标准”。一是高标准建立起先进的电子计算机网络系统,来储存、处理保单信息资料,并运用计算机系统对保险市场前景、规模潜力、险种效益等进行精确运算,对保险业务进行科学的预测。二是高标准建立起先进的通讯系统,如集团用户移动网、电子邮件、网络传真、网上数据交换、收发文系统、远程监控系统等,快速准确地传递信息,对保险业务实施有效的控制。三是高标准更新办公设备群,改变传统操作手段,提高办事效率,实现办公自动化、无纸化。
另一方面运用无形资产参与保险公司内部管理。保险业是学科知识综合性较强的社会经济部门,而保险公司内部不可能具备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因此,要利用社会的高新技术力量对风险实施有效的控制,诸如承保风险评估、赔案技术鉴定、疑难案件的人员察案。采取这些措施,必将对保险公司的内部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产生巨大影响。
[摘要]国有保险公司因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在内部管理上存在诸多掣肘因素,管理水平明显滞后于业务发展的要求。应对入世挑战,积极参与竞争,国有保险公司当前的首要任务之一是苦练“内功”,强化管理,实现四个方面的转变,即:人力资源管理由任用向配置转变;业务管理由速度向绩效转变;财务管理由核算向控制转变;管理手段由粗放向规范转变。
- 上一篇:保险市场结构合理化分析论文
- 下一篇:我国保险公估人制度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