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学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探讨

时间:2022-11-27 02:48:21

导语:保险学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探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保险学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探讨

摘要:在互联网保险快速发展,以及新“国十条”颁布的背景下,我国财经类院校保险专业人才的教育面临着人才培养难以与社会需求良性对接,供需之间存在错位矛盾的局面。本文以培养国际化、高素质、应用复合型的保险专业人才为目标,从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堂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等方面,对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方法和模式进行了深度的发掘和积极的探索,构建个性化且具有鲜明学科特色的财经类院校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机制。

关键词:财经类院校;互联网保险;保险专业;人才培养

一、引言

由于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和国内保险市场的全面开放,我国保险业发展开始呈现出国际化、自由化和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保险业的就业结构调整加快,人才流动更加频繁,人才竞争更加激烈。我国保险业迫切需要通过大力发展保险领域的高等教育,迅速培养一批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国际化竞争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复合型人才,充实和壮大现有保险从业人员队伍。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作为金融三大支柱之一的保险业将具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迎来高速发展的阶段。随着互联网保险的出现及快速发展,以及新“国十条”的颁布,使得原来的保险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已经不能适应新的需要,人才培养难以与社会需求形成良性对接,供需之间存在错位矛盾。与此同时,保险学专业建设也是财经类院校长期发展的一项战略性任务,更是财经类院校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而且对于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更是关键因素所在。所以,保险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关系到财经类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竞争力和整体竞争能力的构建。因此,本文着力于探讨财经类院校保险学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内容。

二、合理设置保险专业课程结构

保险是一门涉及多个知识领域的学科,对每一险种的开发都不能脱离相关行业、专业而孤立进行。保险专业课程的这一特点决定了教学过程中往往需要穿插其他学科知识,应注意将这些知识与保险理论相融合,给学生传授整体性的知识,合理设置课程结构。(―)科学设置专业课程。保险专业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所以专业的开设涉及广泛,包含保险、营销、管理、金融、会计、心理等。应多借鉴国内外其他院校保险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从专业角度出发,完善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框架。瞄准保险行业发展的新要求,根据学生的自我发展定位,与保险公司共同开发多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有统一性、又有灵活性,难易有别、选择多样的核心课程模块。(二)加强保险专业学生入学专业教育。在保险专业第一学期的课程设置中,增加专业导论,邀请保险实务部门精英和学校教师一起授课,在授课过程中采取多种形式,如保险历史介绍、保险市场分析、职业前景规划、保险公司参观、毕业生经验介绍等,为学生打开保险市场的大门,了解自己的专业特色,为以后的学习和规划奠定基础。(三)合理安排各类课程的课时配比度。课时配比度是指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性及其开课时量之间的比例。在课程体系中存在着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讲授课与自修课等课程关系。课时配比适“度”才能有效发挥该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应有作用。课程之间的课时配比度决定于该类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保险专业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应加强本专业课程的地位,加一些相关专业的课程安排在选修课与自修课中,这样既可以体现保险课程的主体地位,还可以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四)扩展课程的宽度。保险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与其他金融领域的内容交叉很多。因此,在课程设置上要明确建立一套保险专业课程的体系,使学生的专业学习具有一定的深度。另外,课程不仅要体现深度而且要有广度。在课程设置上,除了开设专业课程加强学生的基础外,还应该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开设选修课,增设与学生就业方向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以及反映当前经济发展趋势和前沿问题的选修课程,丰富课程门类,增强课程设置的弹性和灵活性。(五)课程的设置要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和合理性每门学科看起来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实际上课程与课程之间具有很强的连贯性?8和逻辑关系。仅仅认识到课程的重要性而将它列入教学体系中的做法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到这门课程应该放在什么阶段开设,掌握这门课程的内容需要准备哪些专业知识等问题。例如汽车保险、工程保险、农业保险、健康保险等专业性较强的险种需要学生对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而保险承保、保险理赔等专业服务流程则需要法律、理财、金融、医学等相关领域的知识储备。同时,要根据不同课程的内容安排教学顺序,避免课程倒置和知识点的重复。

三、人才培养方案优化

随着保险业的发展,社会对保险专业人才的质量要求也进一步提高,精通某一专业的专门型保险人才和复合型保险人才成为保险公司的新宠。我们应该保持保险学教育的优良传统,大力培养新型保险人才,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外向型、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业务人才与管理人才。(一)描绘人才培养方案结构图。根据保险市场的不断变化情况,与保险公司协同进一步细化人才培养目标,设置对应细化目标的课程群,描绘人才培养方案结构图。积极探索满足行业标准人才需求的培养模式,建立由学校、学生和行业企业三方面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二)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学界与业界互动培养机制。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在于教育,保险教育包括高校培养和企业培训,但无论高校教育还是企业培训,都不能在质和量两个方面同时满足保险业快速发展的需要。高校教育理论性强,能使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储蓄充足的发展后劲;企业培训实务性强,能让受训者在短时间内快速熟悉业务,提高业务量。高校与公司在培养人才方面各有优势和不足,但两者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可以相互取长补短。因此建立由企业参与的教学、科研和生产相结合的产学研一体化模式,无疑可以有效地整合学界和业界两种资源,扬长避短,共同做好保险人才的培养工作,为行业的持续发展提供稳定的人才保证。(三)开发具有鲜明特色的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核心课程模块。课程体系是专业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它直接反映了人才培养的宗旨与目标,是教育的核心环节。现今,财经类院校应根据保险市场的不断变化情况,尤其是在新“国十条”背景下,与保险公司协同进一步细化人才培养目标,设置对应细化目标的课程群,分析保险行业发展的新要求,根据学生的自我发展定位,开发多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有统一性、又有灵活性,难易有别、选择多样的核心课程模块。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

(一)多媒体教学与网络教学的有效结合拟实践教学、与企业岗位实训相配套的融案例材料、声音、文字与图片为一体的髙水平多媒体课件。并且需要建设一个教学素材丰富、人机界面友好、分类科学、能有效提升学习效能的集成化网络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如BB平台、精品课程体系等。(二)科研向教学的转化在保险专业人才培养路径实施中,应将教师的科研成果融人授课教材和教案。丰富第二课堂,创造更多的能让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机会,实现学生在“干中学”和在“合作中学”,不断完善“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科研和教学互动机制。(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保险学专业的课程应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打破老师在课堂上讲授、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课外练习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探索“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外完成知识学习,课堂变成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五、大力推动和强化实践教学

由于保险专业理论和职业走向,决定了保险专业本身是一门比较重视实践的科目。面对当前大多数财经类院校保险专业课程设置的情况,应加大应用型教学的比重,增设实践类技能的培训课程,引进模拟试验系统,根据学生职业倾向有计划地进行培养,加快学生与社会融合的速度,缓解就业压力。(一)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在课程体系中,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数,甚至专门设置实训课程,聘请企业人员兼任指导教师,使学生除了接受理论知识指导外,还有机会跟随企业导师参与保险产品的营销。这样设计课程既保留了原来的理论教学,又增加了学生接触客户的机会,学生能够真切体会到保险营销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不仅增强了学生对保险专业的感性认识,将课堂理论用之实践,而且营销过程中遇到的拒绝问题对学生是一种挫折教育,激发了其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了学生在进人到社会时的适应性。(二)搭建金融保险综合实验平台。根据实验教学规律和学生对不同技术能力的需要,探索开发保险实验体系,搭建保险综合实验平台,将其嵌入“课堂一实验一实习(训)”的创新人才培养链条之中,强化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三)拓展与业界合作,推动多样化实习(训)环节建设。探索“协同培养一实习(训)一创(就)业”的实践模式,创新与业界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体现“职业中人的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

六、结语

财经类院校保险学专业的国际化专业型人才培养导向是当前保险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寻求适合本国或本地区战略发展目标的保险专业教育国际化措施与方法是实务界与教育界共同面临的课题。法国教育家加斯东?米来拉雷曾说过:一个教育系统只有当它牢牢地扎根于本地的、地区的和民族的环境中,才能以它的经验、思考能力尤其是它的判断来丰富别国的遗产。保险学科是一门社会学科,因此,其学科内容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密切相关。但在进行国际化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如何将国际化与本地化相结合。保险学教育只有正视其自身的水平与国家对保险人才的需求,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保险教育的发展道路,才能在21世纪呈现出不尽的生机与活力。因此,国际化人才培养作为今后保险学本科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必须在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师资力量、社会实践等诸多方面实质性地推进国际化进程,不断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才可能真正实现“国际化、高素质、复合型”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作者:林祥 钱艺平 单位:浙江工商大学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张伟?保险学课堂教学改革方案的探讨[J].开封大学学报,2008,22(3):82-83.

[2]李丞北.财经类院校保险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1(1):72-73.

[3]梁玉.基于过程评价的保险专业课程评价方法改革的探索[J]?时代教育,2012(19):149-150.

[4]刘应元,袁毅阳.转变观念?重新定位?特色培养——关于保险专业建设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2(29):39-40.

[5]王绪瑾?保险专业本科教育的若干思考[J].中国大学教育,2012(9):43-44.

[6]董岚.基于就业视角的髙等院校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金融教育研究,2013,26⑴,78-83.

[7]李磊?保险专业人才就业竞争力培养分析[J].管理观察.2014(22):147-148.

[8]刘永刚,李丞北.黑龙江省髙校保险专业课程设置、调整机制研究与实践[J].经济研究导刊,2014(11):265-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