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大学保险学教学计划比较分析

时间:2022-01-27 10:20:59

导语:国内外大学保险学教学计划比较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国内外大学保险学教学计划比较分析

[摘要]文章选取了国内外14所知名大学的保险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对各高校的课程结构、通识课程领域分布、课程学期分布以及学籍管理制度进行了统计和比较分析。然后通过对统计结果的思考,找出我国保险专业本科教学的薄弱环节,并对此提出了几点改进建议。

[关键词]保险专业;教学计划;本科教学

一、引言

本科教育是大学教育的主体与骨干,是国内外教育改革的重点。近20年来,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知识经济社会逐渐形成,大学本科教育的传统理念和教学模式面临着新的挑战。许多国家如美国、英国、日本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日本政府1991年颁布了“大学设置基准大纲化”,其主要内容是“在制度上取消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之间的划分,废除了通识教育内部各学科之间的划分和最低学分要求,各大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由地调整四年大学教育课程”[1]。我国大学也正在积极进行着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尤其是在教育部启动的“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工程”以及“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的带动下,教育界及各高等学校对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进行了大量的改革研究与实践。但董云川教授在《多种形态一样化的中国高等教育》一文中指出,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方面“千校一面”的形象依旧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这是必须扭转的[1]。而教学计划是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的依据,也是进行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因此对教学计划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教学计划总的来说包括两个大部分,分别为课程计划和教学形式计划。课程计划是人才培养的前提,是学校所实施的教学计划中课程设置、开课顺序、课时分配以及各类课程所占的比例关系;教学形式计划则是用来规定每门课程所采用的教学形式[3]。保险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有其完善的学科体系结构,高校保险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求是以保险理论基础知识和保险业务技术为基础,研究分析保险活动;掌握处理保险业务的方法、技能和了解理论前沿与发展动态[4]。目前保险学专业在我国排名前十的高校是: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中山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厦门大学和对外经济与贸易大学。为深化保险学专业教学内容和改革课程体系做好准备,笔者收集和整理了国内外院校保险专业的本科生教学计划进行了对比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保险专业本科教学计划的政策建议。此次研究的国内高校选取了上述10所保险专业排名前十的大学和湖南大学,国外选取了宾夕法尼亚大学(美国)、诺丁汉大学(英国)和佐治亚大学(美国)3所大学。

二、国内外大学本科教学计划比较

(一)课程结构比较

本科课程通常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通识教育,通过知识的基础性、整体性、综合性、广博性,使学生拓宽视野、避免偏狭,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全面发展。第二类为学科与专业教育,也就是我们平时所称的基础和专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在某一知识领域的专业技能和谋生手段。第三类为实践课程,它是基于学生所学知识和课程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综合应用的课程,如课程设计、实验课程、实习、毕业设计等。我们将13所国内外大学的课程结构进行了统计,结果如下表所示:图113所国内外大学课程结构由图可以看出,国内外都是学科与专业教育类所占比例最大,国内院校的通识课程比例高于国外院校。把它们进行更细的划分之后,发现:在佐治亚大学,通识课程全部都是选修课程,学生们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通识课程,这类计划能让学生的选择更为自由,而国内的学校,通识课程以必修课程为主;在学科与专业课程中,诺丁汉大学、人民大学、北京大学的专业课比重较大,而中山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厦门大学的学科类课程比重比较大,这取决于学校是注重专业的深度还是广度。相比而言,国外在专业上区分度不高,且课程跨度比较大;国内的实践课程中,几乎各个高校都是实习所占比例最大,尤其是财经类高校,且每个国内高校都有毕业设计,说明在国内,毕业设计或者毕业论文达标是学生们毕业的必要条件。湖南大学实践环节所占学分比例非常高,达到16%,毕业设计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达到11%,远远高于上述13所高校,但是湖南大学的实习比重不高,并且没有实验课程这一项。

(二)通识课程学科领域分布比较

我们把通识课程学科分为4个领域,分别是文学艺术领域、社会科学领域、自然科学领域和工程技术领域。其中文学艺术领域所开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们的文学素养和艺术欣赏能力;社会科学是关于社会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科学,大体上包括经济学、政治学、法学、历史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自然科学是研究大自然中有机或无机的事物和现象,它大体上包括物理学、化学、地质学、生物学等;工程技术亦称生产技术,是在工业生产中实际应用的技术。笔者把每个领域的学分分别进行了统计,结果如下图所示:图2国内外大学各课程领域学分由图可知,国外各高校在通识课程中,社会科学领域所占比重最大,文学艺术领域和自然课程领域所占比例相当,并且三所高校均没有开设工程技术领域的课程;国内则是文学领域所占比例较大,84其次是社会科学领域。由此可见国内高校相对国外高校较注重文学领域的课程,大学语言文化、中外文学经典鉴赏这些在国内高校比较流行的课程在国外很少开设。但相比于国外,国内各校的通识课程结构同一化,千校一面,国外则比较有自己学校的风格,尤其是在自然科学领域。

(三)课程学期分布比较

(1)不同类型课程的学期分布我们所选的本科学校均为4年制,并对每学年、每学期的课程门数和学分进行了统计。发现大部分高校的通识必修课程都分布在前两个学年,并且大部分学校在第一学期的通识必修课最多,其中对外经济与贸易大学达到了31个学分,厦门大学达到了26个学分,而后两个学年学校很少会开设通识课程。在第一、二学期结束之后,大部分通识课程的结束可能会有利于学生花更多时间来学习经济学大类课程。湖南大学、厦门大学和中山大学到了最后3个学期都没有通识课程,此时有更多的时间让同学们放在实践环节中。学科与专业教育必修课则结束得比较晚,通常在第三学年结束,并且学科与专业教育必修课程相对于通识必修课和实践课程的时间分布较均匀,前5个学期所修课程门数和学分没有太大的差别,相对平缓。国内有两所高校的分布比较特殊,西南财经大学的学科与专业课大部分集中在第四和第五两个学期,中山大学在第七和第八学期仍然保持着16和10学分的课程,这在高校中比较罕见。实践课程的时间分布在国内外有明显的差异,国外实践课程在四个学年分布较为均匀,而国内的实践课程除了中山大学分布较为均匀之外,其他高校几乎都集中在最后一个学年,其中湖南大学最后一学期的实践学分达到16分。国外的教育主张在实践中学习,而国内的教育则认为实践需要建立在扎实的基础之上。(2)必修课与选修课学期分布大学的课程按能否让学生自己选择来说可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指学校或院系规定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学校对必修课程通常有统一的要求和安排。选修课则允许学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对其课程进行选择,它是各学校课程体系和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教学模式和教学层次的多元化[5]。高等教育课程设置中选修课的概念,源于1869年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埃利奥特提出的“选修制”,他认为学生智力水平和兴趣偏好不同,传统的强制所有学生学习相同课程的课程体系不能满足美国对人才的强烈需求。我们把高校的必修课与其它课程的学期分布进行了统计,发现国内必修课程大多分布于前三个学年,第四学年第二学期除了中山大学开设了必修课,其他高校均没有开设此类课程。而选修课分布则较为均匀,但相对于选修课自身来说,第一学年和第四学年所开课程较少。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开始的课程基本上是按照学校的安排,随着选修课的增加,学生们选择所上课程的自由就开始提高了。

(四)注册与学籍管理基本制度比较

为了解所选学校的保险学专业的升学和结业制度,笔者对上述14所学校的的开设课程总数、最低修课门数、必修学分、选修学分、升级时所允许成绩不合格课程最多门数和主干专业课程成绩不合格能否进入后续课程学习进行了统计和整理。通过对比研究发现开课门数国内的明显高于国外,通识课程开的比较多。结合开设课程数和最低修课门数来看,佐治亚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湖南大学的开设课程数与最低修课门数相差值较大,说明这几所大学的学生选课范围较大。佐治亚大学、北京大学的选修学分所占比重较大,再次说明这两所大学的学生选择课程自由度较大。在升学方面,国内11所高校对成绩是否合格均没有要求。

(五)教学计划类型

综合观察保险学专业国内外14所知名大学的教学计划,我们发现大致存在4种类型:国际开放型、通识培养型、学科基础型、专业方向型,代表学校分别是沃顿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南开大学。国际开放型的主要特征是注重对开放性思维的培养,开设课程不局限于一个特定专业内,提倡跨专业联系思维,认为专业之间的知识联系紧密并且能够互补,有助于学生的视野和思维的开阔。通识培养型的主要特征是注重培养学生在认知上的广度,开阔各领域的视角,这种类型的学校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强调通识课程对学生的帮助。学科基础型的特征是注重对所在专业学科大类的培养,打好经济学基础,认为保险专业属于经济系,因此只有在扎实的经济学基础下,才能进行保险学的深入学习,这类学校通常开设较多的学科课程。专业方向型的特征是注重培养学生所在专业方面的基础知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这类学校所开设的专业课程比重较大,力在培养应用型人才。

三、思考与建议

通过对国内外知名大学的保险专业本科现行教学计划的比较,从不同角度提示了本科保险专业的总体框架和结构,反映出各院校间和国内外在教学计划方面的异同点。根据新形势下社会对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不同需求,我国各高校都面临修改现行教学计划的挑战,我国的保险专业的开设和发展迟于西方发达国家,在本科教学方面西方知名学校有很多值得我国高校借鉴的经验,在与上述学校的比较研究基础上,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一)重视选修课在教学中的作用

选修课是高校课程体系和课程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和教学层次的多元化。针对学生所学习的专业的不同以及学生学习能力和兴趣的差别,开设选修课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是体现学生个体的差异性的必然要求。从数量上来看,国外的开课门数与最低修课门数的差值要高于国内大部分高校,说明国外学生的选择范围更大,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学分比例也要高于国内,这两个方面都体现了国外大学课程选择相对自由。除此之外,国内众多高校的选修课并没让学生有充分的自主选择权,尤其是专业选修课,国内很多高校由于开课时间和学分的安排,学生们只能选择某一课程,这类选修课实际上就是专业必修课的性质。选修课的开设及其教学质量是目前我国高等院校课程体系设置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其更本原因在于我国长期以来对前苏联“专业模式”人才培养方案的定式思维和对选修课的错误认识[6]。在国内,还有很多高校认为高校教学重点应当集中在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而选修课只是对专业课的补充。因此想要发挥选修课在教学中的作用,加大学生选择课程的自由程度,我国高校首先需要摆正选修课的位置,纠正认识上的偏差,明确选修课设置的目的是满足学生个体对学习兴趣和自身发展方向的需要,选修课和必修课一样重要,而不应当处于从属于必修课和专业课的地位。其次要扩大选修课的选修范围,让学生们有充分的资源进行选择,这仅仅靠增多开设科目所达到的效果是非常有限的,我们还需要打破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以及各专业之间的界限,允许同学们在一定范围内选修其他相关专业的选修和必修课程,从而充分利用学校的课程资源。

(二)注重实践教学的合理配置

保险作为应用型学科,理论需要与实践相结合,使实践完善理论,理论指导实践。大学学历教育虽应以理论教学为主要内容,但理论要与实际相结合,实践教学不能被忽视[7]。实践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在国内得到了肯定,越来越多的国内高校开始注重实践课程的开设。但国内很多高校对实践的重视还仅仅拘泥于学分比重的提高,而实践课程的配置却显得不如国外知名高校合理。国外大学的实践课程在内容和学年方面都分布得较为均匀,其实践环节涉及了实验课程、实习和毕业设计多个环节,并且没有明显偏重或忽视某个环节,而是强调各个环节的作用和配合。由于我国的本科教育过分强调理论教育的作用,把实验课作为理论教学的附加品[8],实验课程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实践环节课程几乎只涉及毕业设计与实习,很少有大学开设实验课程,即使有些学校开设了,它的主要目的也是巩固和加深课堂理论的教学效果,缺乏对学生技能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学期分布方面,国外几乎在每个学年都开设了实践课程,而大部分国内高校的实践课程学分集中在最后一个学年,前三个学年基本没有开设,分布不均。这两个分布的不合理性实际上是相关联的,因为实习和毕业设计均是在最后一学年进行。因此使实践环节的内容和学年分布的合理化其根本措施是要加强对实验课程的重视,在每学年的教学中适当开设实验课程,并改善实验课程质量,达到巩固理论知识、增强学生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三)培养学生的多维视角

保险需要运用经济学、法学、统计学、管理学等理论和方法,甚至会涉及生命科学、政治学,以便分析赔偿概率、人口、政策对保险行业的影响。国外相对国内专业区分度不高,而且课程跨度比较大,比如佐治亚大学在经济类通识课程中就开设了量化分析、生命科学和物理课程,而国内经济类通识课程中自然科学课程一般只涉及数学和统计学。除此之外,在学科与专业课程上,国外很多高校允许学生们选修其他专业的课程,这样对扩大学生的知识广度非常有利,如佐治亚大学允许学生们选修法学、市场营销等课程。因此,国外大学课程设置更利于培养保险专业学生的多维视角,也能防止“千人一面”的问题,利于学生发挥自身特长。佐治亚大学泰瑞商学院保险专业有学校和学院两个层级的课程计划,学校层级的课程计划能使学生们在不同学院不同专业之间进行转换,并且在转专业之后接受学分转换,这类教学计划的课程安排通常涉及多个领域,能让学生们在转换专业之后不掉队,有利于保险专业吸收各个领域的人才,如数学院转入的学生在保险精算方面有明显优势。我国高校可从国外成功的跨领域课程设置中汲取经验,通识课程中涉及多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在管理学、法学等方面分布全面,允许学生们选修其他专业的课程,从而提高学生们运用多种知识解决保险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们的多维视角。

作者:刘轶 吴亚 单位:湖南大学

[参考文献]

[1]丁妍.日本通识教育改革成败启示录[J].上海教育,2007(12):40.

[2]董云川.多种形态一样化的中国高等教育[J].教育发展研究,2004(12):75-76.

[3]翁妮尔.高校教学计划的运行管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4]李丹.高等院校保险学专业课程改革探索[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6(4):122-127.

[5]刘佳音,章特,陈怡,童嘉琪,黄磊.浅论高校选课制度[N].企业导报,2012(2):230-231.

[6]鲁霜慧.中美高校选修课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1):90-91.

[7]王绪瑾.保险专业本科教育的若干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2(9):230-231.

[8]王银桂.我国高师科学教育专业实验类课程设置的调查研究[D].西南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