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性农业险发展模式实证分析

时间:2022-06-27 04:56:33

导语:政策性农业险发展模式实证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政策性农业险发展模式实证分析

农业生产是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的有机结合,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政策性农业保险是基于政府扶持和财政补贴,对农业生产过程中因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经济补偿的一种保险制度。政策性农业保险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农业经济持续增长,促进农村社会稳定。作为广东省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地区,中山市积极探索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构建和完善经验,在受灾农户救助、灾后生产恢复、农户风险意识培养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中山市在农业政策保险发展历程中的经验值得总结与借鉴。

一、中山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历程和现状考察

中山市自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以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山分公司多次试办保险业务,均因农业保险风险过大,发生严重亏损而被迫停办,发展曲折。2007年,省委农办决定在中山等九个地级市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试点工作。中山市农业政策性保险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2008年6月出台的《中山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细则》明确从2008年起市财政连续三年每年安排800万元作为政策性农业保险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市级财政政策性农业保险项目的农户进行保费补贴,巨灾超赔再保险费补贴及市推进农业保险工作协调小组为推动农业保险开支的其他费用。2010年,鉴于中山市镇财政管理体制调整,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保险费补贴承担也进行了调整。火炬开发区、五桂山全额承担保险费补贴;其余镇区由镇区财政承担保险费补贴的60%,市级财政承担保险费补贴的40%;市围垦公司承担管理范围内保险费补贴的60%,市级财政承担保险费补贴的40%。中山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品种包括:水稻、香蕉、杂果、蔬菜、花卉、水产、能繁母猪、牲畜、家禽以及农机具综合保险。补贴标准方面,水稻、能繁母猪保险,市、镇区两级财政补贴保险费的80%;其他保险项目,市、镇区两级财政补贴保险费的40%。2009年,中山市共承保水稻种植保险102118亩,保险费收入199.4万元,赔付59.6万元,赔付率为30%,其中种植大户自费投保水稻补充保险11026亩,保费收入6.1万元;承保能繁母猪33160头,保险费收入198.96万元,赔付65.7万元,赔付率33%;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206117户,保险金额20.61亿元,保费收入115.4万元,尚未发生赔付。保险公司发挥管理风险的优势,在没有政府直接补贴的条件下,依靠自身的逐渐积累实现了持续发展。

二、中山市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模式分析

农业的产业特性决定了农业保险具有准公共物品的性质。因此,政府应该在农业保险的推进过程中提供资金支持、进行组织协调、发挥宏观指导等方面的作用。基于以上思路,中山市政策性农业保险以商业性保险公司经营+政府推动模式进行,初步形成政府推动、政策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方式。实际开展方面,上海安信农业保险公司与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商议,中山市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由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中山中心支公司承保出单,然后以分保方式将部分保险责任以再保险的方式转到上海安信农业保险公司。上海安信农业保险公司在中山市组建专业团队并以太平洋保险公司名义经营。具体流程上,投保流程是农户向村委会提出投保的意愿,村委会汇总后以投保清单方式填报镇农业服务中心,各镇农业服务中心为投保人,统一向保险公司投保。理赔流程是发生保险责任事故造成损失的,农户向村委会汇报损失情况,经村委会组织核查后,汇总填报农业服务中心。保险公司以镇为单位对损失的情况进行抽查。对全损或推定全损的,保险公司按保险合同约定据实赔偿给农户;对部分损失的,保险公司以数理统计方式与镇农业服务中心商定受损农作物的平均损失率,以此计算部分损失的赔付金额。镇农业服务中心通过民主评议,以保险救助方式支付给农户。保费支付方面,市、镇区两级财政补贴水稻保险费的80%;经营规模达到7.5亩遇上的农户可以选择自己另外支付20%购买补充保险。赔偿方面,分为保险赔偿与保险救助两种方式。对于购买了补充保险并且遭遇重大损失(损失超过90%)的农户实行保险赔偿,而参加了补充保险但是没有达到重大损失程度以及没有参加补充保险但是达到重大损失程度的农户实行保险救助。

三、对中山市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的评价

中山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商业性保险公司经营+政府推动的经营模式,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以村委会为人,对农户损失情况进行鉴定有效地解决了由于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实际赔付率上升问题。由于地缘关系,村委会对农户生产以及受灾的真实情况了解深入。发生保险责任事故造成损失时,农户向村委会汇报损失情况,村委会组织核查后,汇总填报农业服务中心,保险公司再以镇为单位对损失的情况进行抽查可以有效地解决了由于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实际赔付率上升问题。第二,以村委会为人,统一投保、灾害核实以及保险救助分配工作,解决了投保过程中,分散小规模农户与保险公司的对接。降低了保险公司对分散小规模农户保险业务的交易成本。第三,保险救助与保险赔偿相结合既有效地实现了农业政策性保险对农户的救助功能又加强了农户风险与保险意识。购买了补充保险的农户在遭遇重大损失时可以享受保险赔偿,而没有参加补充保险的农户达到重大损失程度也只能得到保险救助。在遭遇重大损失时,农户无论投补充保险与否都能获得一定补偿金额进行恢复生产,实现了农业政策性保险的救助目的。但是,赔付标准的差异可以增加农户的风险与保险意识。第四,市财政强有力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专项资金是中山政策性农业保险顺利开展的资金基础。中山市财政连续三年每年安排800万元作为政策性农业保险专项资金,是其政策性农业保险农户保费补贴、巨灾超赔再保险费补贴以及工作开展的各项其他费用的重要资金保障。

四、简要的建议

基于对中山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模式的实证分析,本文对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提供以下建议:第一,加快政策性农业保险立法进程。法律建设是开展农业保险的前提和保障。农业保险的准公共物品属性使得各国积极探索和出台相关法律和政策,为农业保险的实施提供制度保障,如美国实施的《联邦农作物保险法》、日本实施的《农业灾害补偿法》等。而中国至今为止还没有一套健全的农业保险法律法规,这将对其政策性农业保险实践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制定和完善农业保险相关法律法规,促进农业保险依法经营势在必行。第二,进一步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补贴政策。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准公共物品性质以及公益性质决定了它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在资金方面上的支持。有了资金保证,政策性农业保险才能顺利地开展。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补贴政策。首先,需要对经营者提供相关的管理费用补贴,减少其运营成本,激发其经营农业保险的积极性,加大农业保险的供给。其次,对参保农民给予一定的保费补贴,提高农民参保的积极性,以此建立保费补贴的长效机制。第三,建立“商业性保险公司经营+政府推动”的经营机制。充分利用商业保险公司的现有资源,体现商业性保险公司在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主体作用。同时,农业政策性保险的开展过程中,政府应对相关经营者给予一定的补贴,并在相关政策的制定上,给参保者提供优惠政策。建立“商业性保险公司经营+政府推动”的经营机制,可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到政策性农业保险,减轻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财政负担。第四,以村级组织为人,协助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减少政策性农业保险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由于农业自身特点和小农意识,再加上缺乏法律法规,农业保险中道德风险比较严重。据相关方面的统计,道德风险给保险公司造成的损失占农作物保险赔偿的20%。而地域和个性的差异导致的逆选择性,更使得农业保险经营者赔付率居高不下。以村委会为人,依靠其人缘、地缘关系可以有效地解决地减少政策性农业保险市场的信息不对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