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灾害保险走出怪圈策略

时间:2022-06-17 03:20:00

导语:农业灾害保险走出怪圈策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农业灾害保险走出怪圈策略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也是弱质产业,农业生产面临着众多的自然灾害风险。每次灾害发生都给农业造成重大损失,致使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强。而农业灾害保险作为规避农业灾害风险的重要策略,具有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减少农民收入波动的功效。但多年来我国农业灾害保险发展缓慢,甚至走入了供需双冷的日益萎缩怪圈,因此,分析我国农业保险发展产生怪圈的深层原因,并提出走出怪圈的合理化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农业灾害保险走入市场失灵的“怪圈”

我国是世界上灾害多发的国家之一,与世界平均水平比,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高18个百分点。农业灾害具有突发性、频发性、波及面积广、可控性差等特点,严重超越了农民和农业的防灾能力。农业保险在很多国家都被作为支持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绿箱政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三大支柱之一。但是,我国的农业自然灾害风险转移多年来都主要是通过财政,而农业保险呈萎缩状态,我国农业保险进入两难困境和怪圈:灾害频发,损失越来越严重,政府积极号召发展农业保险,但农业保险的发展表现却不尽如意,相对于我国巨大的农业灾害风险和灾害损失,农业灾害保险的供给和需求都显得严重不足。究其深层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农业风险的高度相关性

经典保险理论要求承保风险必须是“独立的随机事件”,传统的保险设计机制是集合大量数目的小规模的不相关风险,而不是保护大范围的同时发生的灾害损失,就农业灾害风险而言,风险单位由于地域的广延性和极端的气象灾害引起的农业灾害损失往往是涉及很大的地区范围的特点,农业风险单位在灾害事故及灾害损失中常常表现为高度的时间与空间的相关性。风险损失的高度相关性,导致损失率上升,保险公司难以通过集中大量风险单位来分摊损失。正因为农业风险的高度相关性,即使是小型灾害,由于受损单位数量特别巨大,也极易引起巨灾损失。不同的农业生产经营者面临的风险也是相关性很强的系统性风险,很难通过多样化来分散,巨灾损失风险不符合传统的“理想可保风险”准则,这是传统保险发展的重要障碍。

(二)农业保险信息的非对称性

主要表现在农业灾害风险存在严重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矛盾。农业保险人与投保人双方掌握保险标的风险信息是不对称的,后者所掌握的信息数量多,质量高,处于信息优势一方,而前者则处于信息劣势一方,由此而引致农业保险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行为。保险市场化经营要求保险费率能够真实地反映风险水平。农业保险费率一般是通过对过去一定时期风险损失计算的“总体平均”,而农业因为经营地域以及经营种类的客观显著差异性,“总体平均”费率有利于高风险单位,而不利于低风险单位,结果导致低风险单位放弃购买保险或鼓励原来的低风险单位从事高风险的项目,保险公司所集中的主要是高风险者,低风险单位被排除在外,这就是逆向选择的消极影响。

二、我国农业保险走出怪圈的对策建议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保险不仅是农业发展的“稳定器”,而且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还具有“一两拨千金”的杠杆作用和联动效应。因此,要从根本上走出怪圈,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吸收国际上成功的经验,尽量克服系统风险、信息不对称等造成的农业保险市场失灵,从法律法规建设、政府的功能发挥、政策的制定以及互助合作保险发展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完善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法律法规建设

农业保险法律是农业保险发展的制度保证。但法律法规的欠缺是我国各地政策性农业保险都面临的一大发展障碍。2004至2010年的七个中央“一号文件”都提到要加大力度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但相关规定皆过于笼统。我国仍没有专门的农业保险法律或相关的农业保险实施条例,这是政策性农业保险陷入发展困境的最根本的制度原因。《农业法》和《保险法》也并非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专门法律,缺乏可操作性。目前,我国仅有的规范政策性农业保险相关文件都是国务院、财政局、农业局、保监局等部门印发的指导意见或管理办法,但这些文件都仅仅是针对政策性农业保险起步阶段做一些简单规定,还不能为政策性农业保险稳定发展提供一套长期有效的保障机制。

(二)在制度设计时要考虑多种措施配套实施

在制度设计时需充分考虑农民的投保心理与规律,利用多种行政和经济手段吸引农民投保,以达到足够的投保率。可以借鉴大多数国家的作法,国际上凡是开办农业保险的国家,政府都将财政对农民的保费补贴、农业信贷、价格保护、农业灾害救济等措施配套实行。甚至明确规定,不参加保险就不能贷款,不参加保险就不能享受灾害救济。这种由配套措施共同推动农业保险的作法,对农民的吸引力大,约束力强,运作效率高,比较容易为农民所接受。因而不少国家把农业保险视为农村救济、农业贷款、农民福利等政策的一部分,使农民能自觉自愿的参加农业保险。相比之下,我国农户分散广泛,经营规模狭小,尚未建立全国性的农民组织,区域性的农民协会数量也有限。在这种状况下,农民的合作意识和合作动力薄弱,自我组织能力欠缺,农业互助保险的组织合作基础十分脆弱。因此,增强农民的合作组织能力成为农业互助保险发展的关键。首先,要从长远出发,积极推动全国性和区域性农民协会组织的建立,增强农民的组织意识和组织归属感;其次要立足现实情况,充分发挥现有的区域性或专业性农民协会的作用,依靠协会的会员资源和网络资源开展农业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