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乡村老人养老问题

时间:2022-06-10 09:23:00

导语:解析乡村老人养老问题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解析乡村老人养老问题

近年来,受经济利益的驱使,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为了增加经济收入,改善生活状况,纷纷到城市或较发达的地区打工,使得农村出现了一个个守望家园的独孤身影,这个特殊而庞大的群体被人们称为“留守老人”。目前,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有1.7亿,占总人口比例的13%,其中农村的留守老人已超过1亿[1]。这些留守老人时常过着“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寂寥生活。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留守老人的问题日益凸显,成为新农村建设中一个沉重的话题,也是新农村发展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解决留守老人的实际需要,不仅关系到上亿老年人的幸福,也关系到千万个家庭的和谐及新农村建设的成效。因此,留守老人问题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留守老人的生活现状

我国农村长期实行以家庭为主的养老方式,子女赡养是老人晚年生活的重要保障。但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外流,传统的养老方式悄然发生了变化。长期的两地分离使得外出子女无法为留守父母提供日常性的照料和关怀,家庭养老的基础受到了动摇,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留守老人的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不仅如此,大多数情况下,这些留守老人还得照顾孙辈及忙碌耕作,过着贫乏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一)生活质量差,劳动强度大

据笔者对豫东陈村留守老人的调查,83%的留守老人没有积蓄,86%的留守老人仍需下地干农活。他们生活极其简朴,往往只求温饱而不求吃得好。虽然子女外出务工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家庭经济生活,但大多数子女自身经济状况不佳,还要抚育子女,所以,给予父母的经济帮助十分有限。此外,很多子女挣钱的能力有限,没有能力给父母提供赡养费,以致许多留守老人不得不靠自身劳动来维持生活。原本中青年农民是农村种田的主劳力,但由于他们长期在外务工,留守在家的父母不忍心责任田荒芜,于是,本应享受天伦之乐的他们不得不重新拾起农具,成为务农主角。这样,外出务工的子女间接加重了留守老人的劳动强度,他们外出务工虽然挣了钱,但留守老人的物质生活水平并没有得到显著提高,所以,留守老人普遍面临生活质量差、劳动强度大的困境。

(二)就医难、费用高

看病难、看病贵更是目前中国社会的真实写照,在豫东的农村尤其如此。虽然实行了农村新型医疗合作制度,但在豫东农村地区,医疗结构尚未完善,医疗水平、人员及设施的配备也极为有限。加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现有乡镇卫生院仍以盈利为目的,门诊费用不能报销,而大多留守老人经济窘迫,一两百元的门诊费对于一些老人们来说已是一个很大的压力,因此“看不起病,吃不起药”是留守老人常有的现象。根据统计数据,留守老人生病的医疗费用主要靠自己承担的占76%,主要靠外出子女承担的占17%,主要靠未外出子女承担的占13%,主要靠其他家庭成员和村集体或政府承担的比例也很低。医疗费用的支出对于原本经济条件就比较糟糕的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很多留守老人因为无钱看病,只能拖着,遭受病痛的折磨。据笔者调查,有些病人由于没有钱在正规的大医院看病,而只能选择在家让那些乡村医生治疗以延续生命。

(三)隔代教育增加了留守老人经济与精神负担

据统计,豫东陈村76%的留守老人需要照看孙辈。常年在外打工并能携带子女进行随身教育的打工者为数不多,造成许多农村孩子短期或长期失去了直接监护人,留守在家的爷爷奶奶不得不承担起对孙辈的教育重任,这样就形成了隔代教育,隔代教育给留守老人带来了极大的经济与精神负担。一般来说,外出务工子女应该在经济方面给老人一定的补偿,以利于老人生活质量的提高。据笔者调研,部分外出务工子女确实使他们父母的生活得到了改善,但绝大多数留守老人依然是通过自身劳动来获取生活来源,子女对留守老人的经济供养非常有限,很多外出子女给老人寄钱都是为了农业生产投入或者自己小孩生活和教育费用的支付,很少用于改善老人的生活水平,只有在老人患了重病时才给予支持。通常情况下,子女汇的钱并不是很及时,留守老人不得不把自己劳作、用于改善生活的钱补贴在孙辈身上,这无形中加重了老人的经济负担。对许多农村留守老人来说,最令他们头疼的是孙辈的教育问题。通常,农村留守老人的文化程度相对不高,又不懂得科学的教育方法,加之受“隔代亲”这种传统风俗的影响,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往往都溺爱这些留守在家的孙辈。长此以往,很容易使他们养成唯我独尊的不良心理。同时,农村留守老人大多是文盲,对孩子的功课根本无力辅导,对他们的学习只能放之任之。这样又可能使孙辈们养成弃学、厌学、上网打游戏等不良嗜好。

(四)精神慰藉缺失,娱乐活动单调

传统文化中的“儿孙绕膝,其乐融融”的情结在农村老人观念中根深蒂固,子女的精神慰藉是老人身心健康必不可少的条件。然而,由于儿女长期在外务工,留守老人既要负担农业生产,又要照顾小孩,安享晚年的心愿难以实现,心里失落感较大。在外打工的儿女长时间不回家,对老人尤其是对于单亲家庭的留守老人来说,打击更大。加上外出子女平时很少与父母沟通,打电话回来更多的话题也是围绕在家的孩子,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留守老人亲情上的疏离和心灵上的煎熬。老年人失去了依靠和寄托,无法享受过去大家庭的天伦之乐,精神世界比较空虚,心理上孤独无助。另外,年轻有文化的人都外出务工,留守在家的老人大多年迈力衰、精力有限,加上农活多、家务忙,很难开展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而且大多数农村还没有真正建立起具有实际意义的老年组织,老人们空闲时间除了看电视、聊天、打牌外,就没有更好的消遣活动了。还有一些老人为了省电甚至连电视都不看,有些老年人家中电视都是由孙辈控制,所看的电视节目都是老人们不感兴趣的。

(五)家庭氛围缺失,生活无人照料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及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传统的大家庭逐渐小型化,家庭氛围逐渐消失,“儿孙绕膝”的现象也不再出现。子女不在身边,造成农村留守老人养老的家庭氛围缺失,生活无人照料。对农村留守老人来说,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如灯泡坏了、电线断了等都成为难题。特别是当老人身体不好,需要子女陪同去医院看病时,子女不在,老人更是觉得失落、孤苦无靠。

(六)法治不健全,安全隐患时有发生

与城市相比,农村的治安较为松懈,法治人员不作为情形较突出。加之留守老人对犯罪分子的警惕性不高,又年老体衰、行动不便,使一些不法之徒把罪恶的黑手伸向了他们。据笔者走访了解,这些不法之徒利用农村留守老人文化程度低、对外面的世界了解不多、心地善良等特点,对他们销售过期或假冒伪劣药物以骗取钱财。另外,犯罪分子还利用花言巧语,上门编故事,说老人在外打工的子女出了问题,急需用钱,并谎称自己是他们的朋友,来骗财骗物。所骗对象多是男主人或子女长年离家打工,仅有老人留守的农村家庭。更为严重的是,有些犯罪分子利用农村治安防范力量薄弱的特点,对农村留守老人进行明目张胆的抢劫。如在陈村多次发生不法之徒在夜间砍伐村民院子周围的树木,留守老人一旦报警,这些歹徒就直接对他们进行人身威胁。更有甚者,有些歹徒竟在光天化日之下明目张胆地把老人饲养的羊给抱走。

二、留守老人问题出现的原因

目前我国农村留守老人的数量已达1亿多人,留守老人现象已经相当普遍。有关留守老人的报道频频见于报端,作为一个日益庞大的社会群体,留守老人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关注。留守老人的大量涌现,必然伴随出现上文所谈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社会的老龄化加剧

目前我国老年人数量逐渐增多,全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达到1.7亿,其中70%以上的老龄人分布在农村,农村老龄化问题尤为突出。可以说,留守老人是农村人口结构老龄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必然现象,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实问题。

(二)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

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以提高生活水平,这是留守老人问题产生的最主要原因。目前,全国农民进城务工人口已超过1.58亿,并以每年600万的速度递增。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3亿人口。农村留守老人的存在,是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付出的成本代价,是劳动力转移、农村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必然出现的社会问题。

(三)老年人与子女之间存在代沟

代沟是造成老年人与子女分开生活的又一个重要原因。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老年人与子女之间的价值观念、兴趣爱好、生活方式、消费理念等差距越来越大。随着“代沟”加深,子女要求有独立的生活空间,而老年人大多具有深厚的恋土情结,不愿意离开家乡随子女进城生活。老人认为与子女分开居住可以避免因家庭矛盾引起的争吵,而年轻子女因工作繁忙,经济条件有限,对留守在家的老人关照也必然有限[2]。

三、解决留守老人问题的策略

农村留守老人存在着经济供养条件差、收入来源结构单一、精神慰藉方式短缺、生命质量保障力度薄弱等问题。为了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用、老有所医、老有所乐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012年国家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老龄事业,加快建设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努力让城乡老年人都老有所养,幸福安度晚年”[1]。

(一)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的有机结合

长期以来,“养儿防老”是我国农村地区主要的养老模式,然而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及大量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农村家庭规模不断缩小,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面临严峻挑战。一方面,为了保证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实施,各级党委政府应做好“凤还巢”的工作,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引导农村青年返乡创业。外出务工、求学人员回乡创业,不仅有利于农村工作的正常开展,加快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步伐,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健康发展,更主要的是让留守老人过上真正幸福的晚年生活。毕竟家庭养老在情感、心理上是其他任何养老方式都无法替代的,家庭养老仍是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在农村建立完善集中赡养制度,加强农村养老院建设,适当增加农村养老院的数量,促进家庭养老社会化,将因子女外出打工、求学、定居而无依无靠的留守老人吸纳进去,实行“补位”养老服务,真正解决留守老人无人管理、无人赡养的问题[2]。随着老年人人数逐年增多,特别是高龄、失能、独居老人逐渐增多,除了要紧紧依靠家庭和社区养老外,还必须大力发展社会化养老。社区养老服务不能全靠政府投入,应实行社会化。其中,政府投入部分资金,主要用于示范性老年服务项目的建设,同时要通过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各界力量兴办老年设施,多渠道吸收社会资金投入。中国红十字会曲阜医院院长姜健建议把专业人员服务和志愿者活动结合起来,尝试建立时间储蓄制度,鼓励低龄人为高龄老人提供护理照料,为自己未来的护理需求进行时间储蓄。他认为,政府对加强社区养老服务和社区托老机构的建设应作出明确规定,新建社区或规划城镇公共设施时,需按一定比例建设托老机构和老年人活动基础设施。同时,他还认为,为应对国家资金不足,应鼓励民间资本投入,鼓励社会力量发展养老服务业。吸收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市场,已经是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战略选择[1]。对于农村留守老人这个特殊群体,有识之士建议要加大社会各界对其关爱的力度。在进一步采取帮扶等措施帮助农村留守老人解决生活困难的同时,更应组织各种社会关爱行动,让老人们在精神上得到更多的抚慰。首先,注意推进入户抚慰活动。基层党政组织应担当起抚慰的首要任务,汇集农村多方力量组建节假日上门抚慰服务队伍。每逢春节、五一、国庆、中秋、重阳节等节日,通过开展慰问活动,使老人们感受到“儿孙满堂”的天伦之乐。其次,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组织社会各界志愿者利用周末和空闲时间,经常到农村留守老人家中探望,陪老人们聊天,帮老人们洗衣等,让老人们充分感受到“空巢不空心”的温暖。第三,逐步实施电信问候活动。邮政、通讯等行业,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工具和部门优势,定期对农村留守老人进行精神问候,使老人们感受到社会关爱[3]。

(二)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建设

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就要不断提高农村老人的就医保障。要不断加大财政及各地方财政补贴比例,最大限度地提高农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推进新农合医疗制度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1]。一是要不断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财政补助水平,对老年人治病产生的门诊、医药费按一定比例报销。二是要建立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大政府调控力度,把城市富余、闲置的医疗卫生资源向乡村转移,支持农村卫生室建设。同时要改革乡镇卫生院运行机制,推行乡村卫生机构管理一体化,向老年人提供安全廉价的基本医疗服务。三是要加强农村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定向免费培养培训农村卫生人才,妥善解决乡村医生贴,要侧重于为农村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适用型人才,或招聘一些医术较为高明、医德较为高尚的医生到农村医院工作,以提高农村医院的医疗水平。

(三)增强敬老养老意识

尊老敬老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孝敬老人一直受人尊崇;老人们也都希望子女赡养他们,希望从和谐、温暖的家庭中获得物质和心理上的满足。而在广袤的中国农村,要想建立起惠及每个农村老人的养老保险,有相当大的难度,家庭养老的作用依然不可小觑。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子女仍是抚养留守老人的主力军。然而近年来,敬老养老的意识有不断淡化的趋势。除了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直接相关外,还与一些子女的孝道意识薄弱有关。所以,政府、社会要大力宣传孝道观,强化子女的敬老养老意识,通过多种渠道宣传、开展评选敬老养老好儿女、好媳妇、模范家庭等活动,大力宣传尊老、敬老、助老的法律法规和先进事迹,使人们认识到尊老、敬老、助老是宪法规定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从道义和制度上使老人心情舒畅,颐养天年。为此,子女应该时时保持与父母的联系,大事与老人商量,尊重老人的意见;按时给老人寄钱送物,让老人无后顾之忧。对农村留守老人的关爱,需要儿女们的精神赡养与物质赡养并重。所谓精神赡养,就是在外的儿女们要多和老年父母进行精神上的交流沟通和安抚慰藉。要关心父母,经常回家看望,听听他们的心声。远隔千山万水不能经常回家的,也要经常写信、打电话,嘘寒问暖,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我们需要构建的是永久亲情的和谐,这其实也是一种美德。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传承“尊老爱幼”的民族传统,让更多的人来关爱农村的留守老人,让普天下的家庭都和谐相处,无疑是天经地义的美德,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要义[4]。

(四)依法养老

关于保护老年人权益的立法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婚姻法、刑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对不尽赡养义务的人可以视情况追究其民事或刑事责任,从而为农村老人依法养老打下了法制基础。当前,我们要进一步加强法制宣传,让全社会了解保护老年人权益的重要性。农村老人更应学法懂法,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样才能切实有效地保障农村留守老人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