镂空雕刻技术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2 01:45:5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镂空雕刻技术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谈论浮雕透雕艺术
浮雕与透雕是我国民间雕刻艺术两大群体,它们有着毫不逊色于西方的发展历程。浮雕大致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距今约五千年左右,庙沟底出土的彩陶残片上返现高浮雕形式的壁虎形象,可谓现有考古发现最早的浮雕,此外彩陶器上的各种图案均带有起伏和凹凸变型的纹样就直接孕育着浮雕的形式,它无疑是浮雕产生的雏形。浮雕形式的出现为彩陶艺术增添了装饰的手段,更为重要的是它为以后的青铜器艺术体统了有意味的装饰形式。随着复交的传入兴盛,魏晋以来开凿的石窟艺术如龙门石窟、云冈石窟、敦煌石窟等佛教艺术经典中除了圆雕造像之外,绝大部分仍是浮雕的形式。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为浮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至于透雕雕刻其发展的历史较长,它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探索出来的更具有实用性和艺术性的一门雕刻艺术。
浮雕与透雕广泛运用于日常生活中,可以说浮雕是一个压缩的雕塑,它具有所占范围小而反映的内容十分丰富的特点,在绝大多数雕刻艺术中都是有浮雕的工艺即使是圆雕本身也多采用浮雕来装饰,如泉州开元寺东西塔的浮雕,北京故宫的“九龙壁”,人民英雄纪念碑都是人们目睹过的浮雕形式。浮雕注重事物表达的完整性,它常以底板衬托,突出雕刻艺术品的属性、环境、气候、地点、包括不同时代人物、事物形象的完整性,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陈三五娘》以及闽台一带的妈祖庙神房的浮雕,简直就是一本完整的妈祖故事书。同时,浮雕也是其他艺术珍品构成的主要部分,如人民大会堂西大厅的《仙鹤图》就以四十只象征吉祥如意的贴金木雕仙鹤为主体内容,采用两面雕刻的形式把前后对称的两组仙鹤浮雕胶贴在茶色玻璃上,使人们从地屏的前后方向都可以欣赏到同样的画面,他主要采用传统的浮雕工艺和现代装饰手法相结合的形式,刻工精细线条流畅,富有立体感。
透雕则广泛的运用在建筑上,它具有既美观又坚固的艺术特点,集艺术与建筑于一身。由于房屋建筑是千年之计,在雕刻装饰上首先要以结构坚固、坚实为主,同时,在装饰上要注意整体效果。另外,在装饰上要十分注意欣赏视线,房顶的雕刻应力求粗放,起到便于仰视的艺术效果。要努力达到既是力学的支撑,又是一种文化的装饰;既能达到通风的效果,又能美化环境的艺术境界。透雕艺术品除了广泛适用于建筑上,也大量运用在园林环境艺术设计等方面,它要求设计创作者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把心中对大自然的美好向往及精神追求尽量表达出来,使作品达到“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艺术效果,让人们在欣赏艺术美景时,受到一次中国文化艺术的陶冶,增强艺术鉴赏力。在浮雕和透雕艺术中,难度较大的雕刻工序就是木雕镂空雕刻的作品达到空灵透剔、玲珑精巧、雅致美观的艺术效果,并产生动感。
在长期实践中认为,有几点木雕镂空技艺很值得注意(雕塑是加法,雕刻是减法)。第一是留木质纹理细密、不易断裂的上风部,根据雕塑草图成泥塑稿,并对照草图的镂空部分与木坯的直纤维配合起来进行研究,使镂刻后留下的部位是结实的好木料木坯的上风部。第二是运用带筋发,对作品的灵活部位或易断处先留下牵附的筋条,使其暂时稳固,待作品竣工时,再用密刀法将其所附筋条镂去,以达到完整的艺术效果。第三是在工艺上做到五个先,即先横后直刻,先小后大刻,先外后内刻,先前后背和先浅后深的雕刻方法,并且把他们充分地结合起来,避免在雕刻时出现不必要的麻烦。第四是运用现实结合法,使作品在整体上达到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即在作品的实处留下一个小巧玲珑的陪衬物,打破实处的呆板局面,做到虚实相同,恰到好处。第五是运用交叉雕刻法,这是镂空技术中难度最大而且又必须掌握的一门技术,作品中的山脉云雾、波浪、飘带、花草、树枝叶等,往往都交叉在一起,必须层层深入,才能达到艺术效果。
如“九龙壁”的雕刻,九龙飘舞环转,上下交叉在一起,必须采用交叉镂空技法才能完成创作。总之,民间浮雕和透雕作为一种艺术,魅力有赖于它富有地方的民族特色。由于民间美术的创作基本上都未接受过专业美术学校的训练,而是以传统师傅带徒弟的形式流传下来,由此形成别具一格的审美观念和创作手法,“乡土味”是其最鲜明的艺术特征。民间雕艺家们为了能将他们的感情真实地表现出来,可以把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时间所感受到的事物表现在同一作品上,又可以按照他们的心愿来夸张地表现某个部分,极大地发挥创作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中国民间雕艺所追求的并非自然的真实性,而在于根据表达意图的需要进行大胆的主观的处理。
这种极具浪漫色彩的艺术创作方式,为雕塑家的艺术创作进入自由境界而真正达到审美理想提供了最大的自由空间,这也是现代浮雕和透雕所应追求自然发展之路。由此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越具民族性的艺术就越具有世界性,我们必须重视对浮雕和透雕艺术的研究,使民间的浮雕和透雕艺术有一个光辉灿烂的未来。
建筑文化在村标设计的重塑方式
[摘要]本文首先深入挖掘东阳传统建筑文化元素,其次实地考察村标建设的方式方法,然后整合信息,探究东阳建筑文化在村标设计中的重塑与再生方式,最后运用理论成果指导设计实践,设计出融入东阳建筑文化的村标。
[关键词]东阳建筑文化;村标设计;重塑
“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对新时代乡村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建设路线。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战略”蓝图的总要求。在这几年的摸索建设中,村标建设成为各地乡村建设的热点和时尚,概因其既能与景观结合美化乡村环境,又能在村标中体现各种乡村文化,是“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完美结合体,是承载乡愁的建筑实体,是一个村的门面。东阳市的村标建设在近几年中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据不完全统计,在十三五期间,东阳市境内已新建村标近千个,在接下来的两年内更有上千个村标待建。但村标作为一种新生建筑小品,其设计建设还在摸索当中,各方面都有待完善和发展。我们在实地调查中发现,各地的村标大多为村内干部自主设计建造的,由于其缺乏专业的建筑知识和艺术素质,因此东阳市的村标建设暴露了以下缺点。一是各地村标缺乏设计感;二是各地村标千篇一律,趋于雷同;三是不能承载乡村文化;四是不能承载东阳建筑文化。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东阳人,笔者一直为东阳建筑文化而骄傲,但东阳建筑文化的重生之路艰难而曲折。
1东阳建筑文化
东阳建筑文化其历史悠久,其前身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到唐宋年间得到了快速发展,最后在明清时期达到巅峰。广义上的东阳建筑文化指的是东阳境内的古民居建筑以及“东阳帮”匠人在全国各地营造的古民居建筑中的文化。东阳帮匠人早在南宋年间就已闻名全国,据考证,原“徽派建筑”其实就是“东阳帮”匠人的杰作。东阳建筑文化博大精深,特点鲜明,王仲奋先生称其为“粉墙黛瓦马头墙,镂空牛腿浮雕廊,阴刻雀替龙须梁,风景人物雕满堂”。挖掘和提炼东阳建筑文化元素是研究其重塑再生的第一步。
1.1粉墙黛瓦
谈论山西煤雕艺术
作为一种动力资源,煤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大部分人对于煤的定位多停留在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层面。殊不知,煤亦可变身化作艺术作品,供人们赏鉴。这也就是煤雕艺术产生、发展的因由。煤雕艺术就如剪纸、刺绣、皮影、年画等这些民间艺术一样,兴起于民间,有悠久的历史。煤雕艺术简单地讲,就是利用“煤”这种材料,雕刻出喜闻乐见的样式形象,服务于社会。这在现在看来就可以归纳到中国雕塑的范畴。由于受到先天条件的限制,煤雕不像“玉”、“寿山石”等一些工艺品,研究人数比较多,人们认识比较普遍,工艺水平比较高,它只不过是刚刚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里,所以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为了帮助大家进一步认识煤雕这项极具地方特色的工艺,论文着重以山西煤雕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
一、煤雕艺术的历史渊源和题材选取
1.煤雕的历史渊源
在我国,煤雕历史起源早,但具有断层时期。煤雕主要集中在山西、陕西、辽宁和贵州这些地区。煤雕在汉代就有记载,但是记录非常少。在新石器时代的新乐文化中,发现一些用煤精磨制成的装饰品,如耳王当、圆泡、圆珠;在陕西省西周古墓也出土过煤雕饰品;后来在陕西省宝鸡茹家庄的弓鱼伯墓出土的陪葬品中也有被专家鉴定过的煤雕饰品。文献资料也鲜有详细描述煤雕艺术品,大概是由于煤的生产价值大于工艺价值,人们只重视“煤”对实际生活的用途,没有人去关注这项技艺,即使有,应该也是一些热爱工艺的矿工自己雕刻一些小饰品,自产自赏,纯属业余。因此,在以后历史上很难找到迹象。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山西大量开采煤炭资源,产生了许多废弃物,对环境造成危害,尤其是大量的“煤矸石”污染大气,使得一些民间美术爱好者思考将这些废弃物雕刻成一些工艺品。煤雕是煤矿工人发明的,经历了几十年,有了很大的发展。山西大同的施玉平艺人,将煤矸石雕刻成艺术作品推向社会。
21世纪山西煤雕得到很大进步,但也主要是以煤雕艺术品呈现的,没有专门的记载。山西阳泉煤雕作品《龙凤双耳嵌琥珀花薰》在2007年第八届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夺得“百花杯”金奖,《云龙纹镂空花瓶》、《凤鸟纹镂空花瓶》代表我国工艺美术行业赴美国新墨西哥州参加圣达菲国际民族手工艺展……这些标志着山西煤雕艺术载入历史。
2.山西煤雕的题材选取
透视元素在服装设计的应用
【摘要】透视装在视觉上给人带来通透之感与艺术享受,是现代时装设计师的宠儿。研究透视的传统艺术魅力和现代设计传承,从透明材质、镂空工艺角度挖掘透视风格的艺术表现,归纳透视元素的设计原则,并将其运用于现代服装设计中,为现代服装设计提供无限的可能。
【关键词】透视;表现;服装;设计透视装,其特征
为面料质地轻薄通透或镂空的服装[1]。20世纪90年代之前,受到传统保守思想观念的影响,透视装还只属于天娇的模特。到20世纪90年代末,透明通灵的服装、鞋、包在各类服饰设计中相继出现,这种有限的空间透视感代表了透视风貌与传统思想观念的碰撞[2]。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透视艺术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现代服饰中,既丰富了服装的款式,使之不拘泥于传统形式,又使服装在层次感、空间趣味性、时尚化和个性化等方面呈现出意想不到的特殊视觉效果。
1“透”的艺术魅力
“透”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被广泛运用在哲学、美学、文学和艺术学等各个领域。阴与阳、虚与实、有与无、分与隔都是传统文化在“透”艺术方面的哲学表现形式。“透”通过不同的媒介得以传承,比如早期丝织物和镂空器物。在我国古代早期丝织物中,纱最具轻、透、薄的特点,它是一种方孔平纹织物,由单经单纬丝交织而成,密度稀疏,质地轻薄,织物表面可清晰见到孔眼。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素纱禅衣(如图1),它是早期丝织物的典型代表,集轻、透、薄于一体,经过千百年仍然轻柔飘逸,可谓“轻若烟雾”“薄如蝉翼”。而中国传统镂空器物(如图2)是宗教规范、艺术文化、伦理道德和生活习俗等方面的集中反映,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特别的表现形式,它与传统手工业有较深渊源,多以透视为主。“透”艺术文化的出现不仅表现出人们对传统思想观念和全封闭器物的创新,而且为设计师们不断提供革新理念,通过剪纸、雕刻或镶嵌等方式进行内部的相关设计,反映出通透的艺术性[3]。
2古代青铜龙镂空香炉
线造型在装饰艺术中的魅力论文
摘要:通过对线的不同概念的认识,以及它所体现在现代装饰艺术中所产生的不同艺术特色,来进一步分析阐述线造型的内在特征及其在装饰艺术花板造型中的独特的魅力。
关键词:线;造型与装饰;艺术花板
序言
线,是人类最古老的造型艺术语言。康定斯基认为:“在几何学上,线是一个看不见的实体,它是点在移动中留下的轨迹。”用线造型,以线立骨在中国绘画中有重要的特殊意义。
线,它是艺术世界不可缺少的构成因素,是装饰艺术和各种造型创作表现的载体。装饰线造型:线条作为基本的绘画语言也是一种视觉语言,在绘画中,线的运用不仅是客观事物的复制,还是思维符号,是独立、有生命的。作为直观视觉意义上的线,它还是一种具有塑造形体的表现力,同时是表达意向念,思想,情感的手段。线在装饰艺术花板造型、装饰艺术中的地位和作用表现尤为突出,它体现出创作者在艺术花板造型、装饰中的某种理念、创作灵感。纷繁复杂的各种造型与装饰无不基于线的构造与演变。
一、线的节奏与韵律
西北木雕在现代家具设计的应用
摘要:滇西北木雕技艺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手工艺,将滇西北木雕传统技艺运用到现代家具设计,可以提升现代产品的文化内涵和设计附加值。以滇西北木雕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和田野调查法,归纳了滇西北木雕的历史渊源、研究进展和当前技艺发展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滇西北木雕进行现代化设计应用的思路和方法,以书房家具为设计切入点,结合现代人的简约审美需求进行产品设计实践,通过设计案例进行了实践论证,旨在为传统技艺运用于现代设计提供借鉴。
关键词:滇西北木雕;雕刻;家具创新;现代设计
以剑川木雕为代表的滇西北木雕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它一方面传承了我国传统木雕技艺的精髓,更重要的是融入了神秘的白族文化,它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传统手工艺。因此,将具有民族特色的滇西北木雕创新应用于现代产品设计,实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可以提升产品的设计附加值和文化内涵,还能促进滇西北木雕技艺的发展,进一步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本文以滇西北传统木雕与现代设计结合为目标,结合现代设计思维探究滇西北木雕创新应用于现代家具设计中的可行性,以期为滇西北木雕提供可持续保护,为实现其活态传承[1]和推广云南少数民族技艺提供新思路。
1滇西北木雕与现代设计
1.1滇西北木雕发展历史渊源
滇西北木雕是白族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其精湛的工艺,层层叠叠且美轮美奂的镂空雕刻技术让人叹为观止[2]。滇西北木雕雕饰题材和雕刻技法都极具特色,承载着民族文化融合的历史信息,是极具白族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艺术文化资源。最早可以追溯到自远古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干栏式建筑榫卯结构的原始功能运用萌芽,后续经汉、唐、宋、元的发展,到明、清两朝形成定式与风格,总体上都是围绕建筑的发展和需要所进行传承和完善[3]。
传统门窗雕刻艺术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随着浙中地区传统门窗雕刻艺术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浙中地区传统门窗雕刻元素也被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当代艺术与环艺设计当中。由于浙中传统门窗雕刻艺术的复杂性与繁琐性特征,在实现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的完美结合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将其直接进用到现代室内设计中,而是应遵循传统门窗雕刻艺术在当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原则及方法的基础上,对传统门窗雕刻艺术进行传统建筑门窗雕刻要素的提炼与融合,实现浙中地区传统门窗雕刻元素与现代审美特征的结合。现代室内设计中利用传统木雕门窗的过程中,不仅利用传统木雕门窗的结构、造型、雕刻工艺和纹样等方面,还要运用现代美学观点对这些元素进行提取、变化与整理,在此基础上,把提炼的设计元素和文化内涵融入室内空间的界面设计及细部的设计,演绎出现代中式空间的传统美学风韵,本文主要通过提炼法、融入法来探讨当代室内设计对浙中地区传统门窗雕刻要素的应用。
一、现代室内设计中浙中传统门窗雕刻要素的提炼
1.直接提取
直接提出是现代室内设计对传统门窗雕刻要素应用最直接、最简单的方法,在浙中地区门窗雕刻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雕刻样式简洁、雕刻线条流畅的几何纹样,常见的有海棠纹、柿蒂纹、卷云文、冰裂纹等,这些传统纹样来自对自然植物、自然现象和生活的表现概括而来,由于工匠雕刻时根据自己的审美判断,同一纹样在不同的建筑中有一些变化,这使得纹样具有颇丰富的文化内涵。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电子雕刻机)的发展,这些传统的几何纹样在形式上符合现代设计的特点和意蕴,我们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可直接提取其基础元素进行利用。
2.抽象变形
抽象变形就是根据现代室内设计的要求对传统的门窗雕刻艺术进行变形与整理的过程,即对传统的门窗雕刻图案外形进行变形及转化,使其达到现代室内门窗设计的理念及风格,满足人们对门窗雕刻的需求。现代室内设计注重对空间的塑造,把握空间的结构性,而传统建筑门窗则注重单体构件的装饰性,雕刻工艺精美,一定程度显示了地区雕刻技术水平。比如,在设计内容方面,浙中地区传统建筑门窗雕刻的内容以生活中的花鸟虫鱼或是戏曲、神仙故事和人物为主,表达对生活的美好追求,对于形式上较为复杂的传统纹样,现代室内设计中需要进行元素的简化并加以抽象变形,使其保留原来的特点又更富有现代的形式感;在设计手法上,浙中地区传统门窗中的植物藤纹,俗称扯不断,有生生不息之意。在设计中可以在形式上保留连续的特点,对植物的藤形概括和简化,用现代的构成法则加以抽象和变形,能够体现出现代的装饰特性。
坭兴陶雕塑艺术风格传承与发展
摘要:广西钦州坭兴陶是一种具有独特艺术审美效果的雕塑陶艺。本文首先分析了坭兴陶雕塑艺术的特色和类别,然后分年代对坭兴陶雕塑的艺术风格表现进行论述,最后分析了坭兴陶雕塑的艺术风格传承与发展应注意的方面。
关键词:坭兴陶;雕塑艺术;风格;传承
坭兴陶是我国广西钦州地区的传统陶艺,据考,在距今1400多年前隋唐时期,钦州陶艺就比较繁盛,但是坭兴陶的雏形出现在唐朝开元二十年,坭兴陶和更早的钦州陶器相比,在选料和制作工艺上更为考究,其不像那些新石器时期的出土文物那样粗糙,而是制作精良、表面光滑。因此,专家一致认定坭兴陶兴起于1300年前的唐代,而“坭兴陶”名称则出现于清朝咸丰年间。
一、坭兴陶的雕塑艺术概述
坭兴陶的生产需要先制泥再烧制,而制泥工艺和烧制工艺都直接影响着坭兴陶的造型表现。现如今,坭兴陶的制泥和烧制一般都借助于专业的机械工具和电窑,而且也有专业的模具。坭兴陶的艺术表现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于其独特的雕塑装饰艺术,让坭兴陶具有不同一般的造型效果。而坭兴陶之所以能够实现“雕塑”,原因在于其陶质本身的特点———细腻、软硬适度、可塑性强。具体来看,坭兴陶的雕塑方法主要有平雕、浮雕、镌刻、镂雕、捏雕这几种,这些不同的雕塑方法也可以结合使用。(一)平雕。平雕是在坭兴陶陶胚上先把需要雕刻的花纹印上去,然后用扁平的刻刀来雕刻花纹,而且是要采用半插刀的方法,把各种线条先展现出来,然后用小斜刀来雕刻细节,使雕刻的纹样呈现出一定的结构层次和视觉效果的变化。(二)浮雕。浮雕和平雕在展现效果上就存在较大的差异,平雕属于平面视觉效果的雕塑,而浮雕就具有了三维立体效果,但是也同时兼具一定的平面效果。浮雕表现出来的就是在平面陶胚上凸出的雕刻纹样,有一定的厚度感。在坭兴陶的浮雕工艺中又可以分为半浮雕和全浮雕两种形式,全浮雕就是一般常见的浮雕效果,而半浮雕是利用浮雕工艺,但展现出来的仍然是偏平面的效果。(三)镌刻。镌刻工艺是采用镌刻的手法,在陶胚上进行字样、花纹的雕刻,其往往应用于人文效果比较浓厚的陶艺作品中,比如在陶艺作品上雕刻字样以及一些吉祥如意的花纹。其和平雕有一定的类似之处,但是平雕可以大面积地进行雕刻。(四)镂雕。镂雕是在陶胚上对其进行特定部位、特定花纹的镂空雕塑,这种雕塑工艺难度较高,不仅要雕塑出一定的镂空效果,还不能使陶艺作品发生变形,这需要提前预估陶艺作品本身的受力情况。在镂雕时,要先用水湿润雕刻处,然后用打磨得十分锋利且最薄的雕刻刀来进行雕刻,才能实现镂空效果。(五)捏雕。捏雕,顾名思义是边捏塑、边粘贴,是将用其他泥胚制作好的雕塑作品粘贴到原有的陶胚上,这种方式对于泥料干湿度的把握比较严格,如果泥料本身过干或者过湿的话,都不能使之顺利地粘贴上。而且粘贴后,还需要利用工具修整粘贴处,使之光滑。
二、坭兴陶雕塑的艺术风格表现
徽州雕刻艺术风格论文
一、徽州雕刻的演变与发展
徽州风景秀丽,在湖光山色红花绿柳中隐藏的徽州古建筑大都是人工造化与自然山水景致的契合。这些古建筑充分考虑到自然因素的影响,选址布局因地制宜,建筑建造力求与自然环境完美结合。皖南古建筑大部分都依山附水,充分考虑到建筑的需要、人的需要、自然本身的需要,地域美景为徽州雕刻提供了无尽的天然素材。徽州的商人活动萌芽于东晋,成长于唐宋,繁荣于明清。[1]徽商虽富,但受传统建筑形式与文化的制约,其建筑不可能与官邸的恢弘威严相提并论,于是徽商将注意力转移到内部的装饰雕刻上,从而形成了素雅清新、繁复精美的徽州雕刻。徽州文化以儒家理论作为准则。传统思想的作用,让当地人坚信增强宗族的凝聚力能够抵御外族的侵扰。徽州居民分布,一般以家族成员或者有一定血缘关系的同姓同族的人聚居在一起,当地居民很忌讳杂姓混合居住。他们把同一村落的各族宗祠、村民居住的地域按一定条件划分。在建筑的格局与形式上,也或多或少受到封建制度、宗教制度的禁锢。在徽州,随便走到哪都可见门上、墙上、房梁雕刻着一些题额、图案和楹联。大部分都是勉励莘莘学子积极进取、勤学守德的真实写照,还有一部分是教导后人谦恭避祸、安身立命、退身养性的,其中虽夹杂带着诸多实用功利色彩,还有一些封建思想意识,但是有些名言警句说得很在理,让我们看到了徽州人高雅的文化素养。这些题额、图案和楹联成为皖南地域文化的又一道风景线和审美特征。理学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儒贵商贱,农本商末”是当时人们固有的价值观,所以徽商们为了取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就在建筑雕刻上做文章,改变商人“市侩”的形象,他们不忘自己先前的儒士身份,要求子孙以取得功名为理想发奋苦读。所以徽州雕刻中常出现渔樵耕读、二十四孝、琴棋书画、文房四宝等儒学方面的题材。经济的繁荣和外来周边文化的冲击,使得徽州雕刻技术得以更好地发展。在历史上,元以后,徽州经济迅速崛起,手工技艺迎来了更好的发展机遇,人才辈出。雕刻工艺尤甚,雕刻工艺迎来了时展的高潮。然而徽州雕刻在明代初年,由于风格上比较粗犷,大多为平面浮雕的手法,没有多大创新。但在明中后期,由于徽商财富的雄厚,喜欢收藏的徽商炫耀乡里的意识日益浓厚,徽州雕刻艺术才逐步变得更加细致,尤其是木雕最为出色,以多层透雕镂空雕刻为主,逐步取代明代初期比较粗犷的雕法成为雕刻主流,并一直发扬光大。
二、徽州雕刻的风格及艺术之美
徽州雕刻具有与众不同的风格是由于其坚实的文化背景为奠基。从艺术的起源来看,徽州雕刻属于民间艺术,早期徽州土地出产的粮食不够食用,民间艺术家把徽州雕刻作为一种谋生辅助手段,以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忠孝礼义”是儒学的精髓,在徽州雕刻中注重“忠孝礼义”,对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重新审视、发掘和传播其积极价值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有利于继承和弘扬儒学中积极的思想内涵。[2]徽州雕刻是徽州古建筑最重要的装饰品。由于程朱理学坚实的基础,从艺术原始的角度上来看,徽州雕刻应该属于民间艺术。徽州雕刻最为特殊的一点就是它的雅俗共赏,它不像古典音乐,看起来离我们那么的遥远,它的魅力在于题材贴近生活,无论是文人雅士、高官富商还是平民百姓都能从中获得乐趣、提高审美观。由于徽商有资本享受生活、主人有很高的文化修养、适宜的湿润气候、还有丰富的原材料,使得徽州雕刻能够蓬勃发展。徽州雕刻在艺术上画面注重张力、构图饱满、图像抽象、雍容华丽,焕发出健康向上的气息,表现了徽州人的美好生活。从艺术角度看,徽州雕刻中木雕的影响最为深远,也最受欢迎。徽州木雕主要散布于徽州地区古建筑的祠堂、门窗、各种日常用品上,其木雕作品反映了徽州人深厚的文化思想。徽州木雕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作用在整体建筑结构上起着锦上添花的作用。观者在欣赏木雕时不难发现创作者对儒家思想的认知和了解。徽州木雕内容广泛,活泼生动,艺术感染魅力极大,数百年来,木雕造型语言臻于纯熟,雕刻技术得到很好的评价。木雕在安装上,两边并不对称,但要调整两边使之对称产生平衡感,否则会有不协调的感觉。“欲严谨取对称,要轻巧保均衡”是最为明智的作法,也给徽州人带来美的艺术感受,更使观众心灵受到震撼。徽州木雕的雕刻技法是全面而多元的,走南闯北的经历让徽商的思想日趋开放,新颖构造与完善的技术手法被不断引进民居建筑中。徽州木雕以工艺精湛、造型纯熟著称,它兼顾了美观与实用,既给人以艺术的熏陶,又有利于建筑的百年大计。以古名居窗扇为例,大面积采用镂空花雕,同时注重光源与空气流通。徽州地区自然资源丰富,一般采用纹理清晰、材质柔软、价格昂贵且不容易腐烂的材料如松树、紫檀、樟木、柏木、银杏、沉香、红木等,这些木材雕画是徽文化的一段辉煌的历史,描绘的是徽州人一段难忘的故事。作者工匠大多是普通人,记载的是他们周围的事物,不夸张、不做作。有的作品欣赏过后则终身难忘,这主要是因为地方特色和时代感的结合,也是徽州木雕的魅力所在。轻削重刻,削木如泥,捉刀如神,形象生动活泼,一切显得那样自然,一切却是那样艺术,木雕的历史价值是不朽的。
徽州地区至今完好保存了大量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在这些古建筑中有许多精美的砖雕,它们主要运用在建筑的门楼、窗户、墙面、屋脊、屋檐、屋顶、牌坊等,使得古建筑物变得更加庄重典雅、立体效果更加强烈。砖雕俗称“硬花活”,是中国一种古老而独特的建筑装饰雕饰形式。徽州的砖雕起源于宋代,至明代,随着商业贸易流通的兴盛,地域之间文化传播的频繁,以及徽商和晋商之间贸易交往的流通,安徽的徽州地区和寿春地区出现了山西一带的先进砖雕工艺。寿春地区受楚文化的影响,砖雕工艺有着楚域风格,有些槽形砖、大方砖均雕有精美的纹饰。而徽州地区徽商充盈的财力加上徽州多出能工巧匠,使得徽州的砖雕艺术精湛隽永、自成风格,并日臻成熟,登峰造极。砖雕的使用是建筑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既有一定的艺术观赏性,又具有挡住雨水下落、避免门上和墙体上雨水渗透潮湿从而影响到建筑物整体美观的实用功能。砖雕重点部位是在注重各题材内容的合理布局,情节、图案的主次分明,强调视觉的整体效果。砖雕制作的花窗不仅可以让院主透过窗户欣赏美好的风景,也起着很好的装饰作用,产生内外浑然一体的效果。砖雕在制作上第一道工序是创作初期选料和尺寸的大小也就是备料。第二道工序“磨面”,就是指用手工或借助机器的工具把之前雕刻粗糙的雕工磨圆。通常这道工序是由助手来完成的。第三道工序是修整,在画面上偶尔也会遇到砖内的沙子引起雕面残损的情况,修整就是必要程序,最后是安装。徽州砖雕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发展,给人带来一种朴实华丽的感觉,非常符合当代的审美要求。明代早期的砖雕,由于受到秦汉的影响,画面简单粗犷,人物形象少没有变化,画面较单调。到了清代,徽商为了对外界显示自己生活的美好,相互攀比,砖雕的雕刻显得更加细致庄重,形成了砖雕的艺术风格。现在在徽州的每一个村落都能见到剔透玲珑的砖雕艺术,会让人切身感受到砖雕的艺术之美,由衷敬佩那些民间艺术家精湛的技艺和巧夺天工的创造才能。石雕在徽州地区很常见,主要在寺宅、牌坊、建筑门口,是浮雕与圆雕结合的一种艺术。
发展至明清时期,石雕多用于牌坊、龙柱、门窗、门楣、勾栏等。在雕刻上远远不能与木、砖雕相依并论,主要是因为石头坚硬不细腻无法细雕。由于地域文化习俗不同,在石雕选材上有着特别的不同,闽人自古就有着对蛇的崇拜习俗,蛇的形象来源于龙,故惠安人对龙的感情深厚。龙便成为人们喜欢雕刻的对象,广泛应用于石雕装饰中。除此之外,在选材方面惠安石雕也有与徽州石雕的相似之处,惠安的石雕也常以“梅、兰、竹、莲、松”等象征“吉祥、长寿、富贵”之意。从唐至明初,惠安的石雕艺术风格特点是质朴粗犷,人物造型端庄凝重,线条刚直简洁,尚遗留有明显的中原雕艺痕迹。从明代后期发展到清代,惠安石雕艺术改变了自古雕刻中的“形似”而追求“神似”的艺术境界,此时的艺术风格演变为形神兼备,并富有强烈的动感和气势,艺术特征则突出精巧细腻和神奇。这种风格的转变让惠安石雕门窗与徽州石雕门窗的艺术风格又多了一份相似。徽州石雕题材受到材料的限制,没有木雕与砖雕复杂和普及,除了牌坊看起来比较显眼,其他的石雕经常会被人们遗忘,但并不妨碍细心的观察者的观察。石雕的题材主要是用动植物形象来雕刻出的高浅浮雕,人物故事与山水的题材不多见。其中,狮子是石雕的典范。在各个建筑或者构建中都能应用到大大小小的石狮子,民居门口的门枕石能见到头圆脸阔、形象夸张有形,相比北方威猛的狮子,徽州的狮子显得秀气一点。明代前期到中期,风格上相对朴实,刀法繁琐,体积感弱,不能和当时的砖木相提并论。徽州石雕取材是一件石雕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一般根据内容而加以选择,如石料的大小、石料的纹理、避免采用破损或者裂纹的石料。石雕作品完成后,剩下的步骤就是安装,一些需要组合的构建在安装的过程中有许多不同。不同的时代,制造工艺会有不同,也就造成安装工序的不同。徽州雕刻真可谓是徽州人民的艺术创造、智慧的结晶,研究它不仅对我们现代雕刻来讲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它的每一幅图画,更是一个历史的浓缩,能让我们对三大地方文化之一的徽学有更深刻的了解。因此,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将徽州雕刻艺术继承并发扬光大。
中国传统木雕艺术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一、中国传统木雕艺术概述
1、中国传统木雕艺术的发展历程
炼铁技术的发展促使锋利的雕刻工具的产生,木雕艺术在这种背景下兴起并昌盛起来,回顾木雕艺术的发展历程,从产生、发展、繁荣到转型,一共经历了七千多年的时间。早在秦汉时期比较兴盛立体圆雕艺术,形成了独特的雕刻风格。到了唐宋时期,漆工技术开始被融入到雕刻艺术中,雕刻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元朝以后,雕刻题材与以往相比更加丰富,除此之外,雕刻图案变得更加精致,给人以生动和朝气之感。到了现代社会,人们将木雕艺术作为一项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下来,并将其融入到实际生活中,最常见的就是将其应用在建筑设计以及室内设计中。
2、中国传统木雕艺术的种类
中国传统木雕艺术分为工艺和艺术两种,其中人们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是工艺类的艺术产品,大至建筑物,小至生活家居,其典型的特点就是具有实用性,同同时作品中还能表现出精湛的雕刻技巧,可以是手工制作,也由工厂流水制作,很多作品的主题具有地方民族特色,能够反映出少数民族的习俗与文化。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这些工艺品的实用性逐渐减弱,人们更愿意将其当做装饰物。另一种是艺术性木雕,作品雕刻完成以后往往作为艺术供人们欣赏,作品的设计和制作都由一人完成,雕刻家会融入自己的审美观念或者是对生活的感悟,因此作品除了具有精致的外表以外,往往还具有深刻的内涵。
二、中国传统木雕艺术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