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美学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0 16:17:4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理性美学教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理性美学教学

美术欣赏教学研究论文

内容摘要:美术欣赏课是颇受高校重视的素质教育课程之一,是当前高校素质教育中艺术教育的关键。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情操得到了熏陶,审美和评价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关键词:美学欣赏教学审美评价

美术欣赏活动是欣赏主体与客体发生的一种审美关系,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美之所以使人感到可爱,美的形象中之所以含有感染力量,是因为美的形象中蕴含着人的本质,蕴含着人的最珍贵的特征——人的自由创造;另一方面,美并不是纯客观存在的,而是人通过感觉器官去感知的。因为人有不同的层次和修养,所以他们对美的看法就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在欣赏活动中,主体对客体的审美会显示出多样性。

一、认识和理解作品所固有的审美价值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容纳学生(主体)对美术作品(客体)审美的多样性,并正确地加以引导,以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作品所固有的审美价值,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由于美术作品固有的审美价值,学生对其的感知与体验必然表现为评价性。只有经过评价,作品的审美价值才能被认识和理解。当然,这里的评价又是多方面的,主要有教师对作品的评价;学生对作品的评价,教师对学生评价的再评价以及学生相互之间对评价的再评价等。但无论是哪方面的评价,要使其评价与作品的审美价值吻合,我们就必须具有相应的美学理论知识。

从教师的审美评价角度讲,评价除了要充分体现作品的审美价值之外,评价的本身还要能引起人的美感。要使评价具有美感并能感染学生,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美学知识和文化修养。比如,教师在讲形式美时,当谈到物质材料所产生美感的时候,引用美学家桑塔那耶的一段话:“假如雅典娜的神殿巴特农不是用大理石砌成,王冠不是用黄金制造,星星没有了火光,他们将是平淡无力的东西,在这里物质材料的物质美对于感官有更大的吸引力,在刺激我们的同时,它的形式美也是崇高的,它提高而且加强了我们的感情。”在美术欣赏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评价是学生理解作品审美价值的主要途径,尽管教师的评价无须表现出权威和终极性,但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就必须具备较高的美学修养和文化修养。

查看全文

学生健美操教学探讨论文

【摘要】健美操课程教学在高校体育教学工作中所占比重逐渐加大,此项课程也越来越受大学生的欢迎,尤其是女大学生。文章运用文献综述法结合相关杂志和资料,针对在大学生健美操教学中开展美育渗透展开了探讨。

【关键词】健美操教学;美学渗透;审美意识

美,是高校健美操教学追求的目标之一。从体育美学的角度来说,体育中的美主要是指协调发展的身体,健美的体型,熟练的、敏捷的、优美的动作。古今中外许多教育家、体育家和美学家都竭力主张体育与美育相结合,体美与德智相结合,以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得到发展。

体育教育与其他教育一样有明确的目标,学校教育中的体育以培养人才为宗旨,其目的是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使之身心全面发展,配合德育、智育、美育,使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人才,体育活动过程中包含诸多美育的因素,在健美操课程教学中体现的尤为突出。本文针对如何在健美操课程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展开探讨,期待能对各位教师在教学思路方面有所启发,推进健美操课程教育教学改革进程。

一、美育渗透在健美操课程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美育在健美操教学中有助于陶冶情操,追求动作美、心灵美的最高境界

查看全文

学生健美操教学研究论文

【摘要】健美操课程教学在高校体育教学工作中所占比重逐渐加大,此项课程也越来越受大学生的欢迎,尤其是女大学生。文章运用文献综述法结合相关杂志和资料,针对在大学生健美操教学中开展美育渗透展开了探讨。

【关键词】健美操教学;美学渗透;审美意识

美,是高校健美操教学追求的目标之一。从体育美学的角度来说,体育中的美主要是指协调发展的身体,健美的体型,熟练的、敏捷的、优美的动作。古今中外许多教育家、体育家和美学家都竭力主张体育与美育相结合,体美与德智相结合,以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得到发展。

体育教育与其他教育一样有明确的目标,学校教育中的体育以培养人才为宗旨,其目的是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使之身心全面发展,配合德育、智育、美育,使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人才,体育活动过程中包含诸多美育的因素,在健美操课程教学中体现的尤为突出。本文针对如何在健美操课程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展开探讨,期待能对各位教师在教学思路方面有所启发,推进健美操课程教育教学改革进程。

一、美育渗透在健美操课程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美育在健美操教学中有助于陶冶情操,追求动作美、心灵美的最高境界

查看全文

钢琴音乐美学思想探析

〔摘要〕中国钢琴音乐具有独特的审美性、音乐性、艺术性,从美学视角挖掘中国钢琴音乐蕴含的美学思想内容,能够为中国钢琴音乐教育事业发展指明路径,实现中国钢琴音乐教育的有效性。对此,本文着重分析中国钢琴音乐中美学思想的体现,论述中国钢琴音乐中美学思想的实践原则,提出中国钢琴音乐中美学思想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美学思想;中国钢琴音乐

在中国钢琴音乐中,音乐的活态实践是钢琴音乐演奏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美学思想得以呈现的有效形式。从艺术层面分析,钢琴音乐演奏是二次创作形式,蕴含丰富的美学思想元素,以此通过演奏打动观众,得到观众的认可度,彰显别具一格的艺术演奏形式。新时代背景下,立足于中国钢琴音乐,挖掘其中蕴含的美学思想价值,以美学思想教育原则,促进中国钢琴音乐教育的发展,实现中国钢琴音乐教育质量的提升。

一、中国钢琴音乐中美学思想的体现

1.历史性、时代性融合的美学思想。钢琴艺术形式传入到我国已有百年的历史,它已经成为我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艺术发展道路上具有独特的艺术审美和价值体现。钢琴自引入到我国,就在我国广泛推广,并且与我国的文化、思想、风俗等相融合,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中国钢琴音乐艺术风格。可以说,中国钢琴音乐中的美学思想,彰显了时代性、历史性。因中国钢琴音乐在时展历程中,与不同时代背景相融合,通过进一步的改进,形成符合这一时代的中国钢琴音乐特点。2.理性与感性融合的美学思想。中国钢琴音乐蕴含丰富的理性与感性美学思想内容。在中国钢琴音乐演奏中,人们能够从钢琴演奏作品中体悟情感内涵,这一情感内涵是钢琴演奏者自身理性与感性的融合。演奏者对中国钢琴音乐的情感,是立足于其审美特性的表达。我们能够深层次地体味其中的音乐美学思想,并且将这种情感通过钢琴演奏技巧进行有效传递和传播,以此实现中国钢琴音乐二次创作的艺术价值。3.民族性的美学思想。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钢琴艺术形式传播到我国各个地区,其中包含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地区通过对钢琴艺术形式的解读,创造符合本土化的中国钢琴音乐艺术作品形式,演奏彰显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中国钢琴音乐艺术形式。可以说,钢琴在我国多民族地区的发展,都能够形成具有特色的中国钢琴音乐形式。而钢琴民族性美学思想特点,也为我国钢琴事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彰显中国钢琴音乐艺术形式的包容性。

二、中国钢琴音乐中美学思想的实践原则

查看全文

深究文学概论课审美化构思

《文学概论》是中国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最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也是国内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对象之一。近些年来,北京师大、湖南师大、重庆师大、东北师大及其他许多高校都推出了本课程的教改成果,但纵观这些教改成果,基本上都是集中在理论观念的更新、理论架构的完善和教学内容的拓展上做文章;在教学模式和方法上虽也有所涉及,但并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未见能够明显提高教学效果的教改成果。就目前本课程的教学现状而言,观念的更新、理论架构的完善和教学内容的拓展已经达到了较理想的境界。但是作为一门专业术语繁多、概念范畴艰深、理论思维抽象的课程,如果不能在教学的模式和方法上取得突破,则往往使听课的大一学生(本课程一般规定在大学一年级开设)视为畏途,甚至不知所云,使这门至为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据此现状,我们课题组提出了对《文学概论》课程进行审美化教改的结构设想和实施方案;意在从教学模式和方法上较为全面而深入地改变现状,以期取得教学效果的明显提升。

一、本课题主要教改内容

本课题教改内容由三大板块构成:第一板块为“文学理论的审美形象化教学改革”;第二板块为“文学理论的审美情感化教学改革”;第三板块为“文学理论的审美意境化教学改革”。文学理论的审美形象化教学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文学理论的审美形象化教学之理念;文学理论的审美形象化教学之形式;文学理论的审美形象化教学之技法。文学理论的审美形象化教学之理念,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具有审美意味的艺术形象来释义文学理论课程中的专业术语、抽象概念和学术范畴;始终以具有审美意味的艺术形象来阐述文学创作和鉴赏规律;始终以具有审美意味的艺术形象来示范文学理论的运用方法。文学理论的审美形象化教学之形式主要包括:形象化的言语描摹形式、具象性的文学形象形式和艺术音像材料展示形式。文学理论的审美形象化教学之技法主要包括:课堂言语描摹之技法、课堂情境设置之技法、多媒体音像展示之技法、电脑动画展示之技法。文学理论的审美情感化教学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文学理论的审美情感化教学之理念;文学理论的审美情感化教学之形式;文学理论的审美情感化教学之技法。文学理论的审美情感化教学之理念,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具有审美意味的情感手段来激发学生对文学理论的学习兴趣,始终以具有审美意味的感性感染手法来激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知和体验,始终以具有审美意味的情感教学手法来促进学生对文学理论的认知和把握。审美情感化教学之形式主要包括:以文学景物形象来传情达意、以文学人物形象来传情达意、以文学细节情节来传情达意、以文学场景情境来传情达意。审美情感化教学之技法主要包括:触景生情法、借景传情法、托物言情法。文学理论的审美意境化教学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文学理论的审美意境化教学之理念;文学理论的审美意境化教学之形式;文学理论的审美意境化教学之技法。审美意境化教学之形式主要包括:情景交融之教学形式、虚实相生之教学形式、动静相成之教学形式、意在言外之教学形式。审美意境化教学之技法主要包括:以言语描摹的方式来营造意境之技法、以情境设置的方式来营造意境之技法、以艺术形象呈现的方式来营造意境之技法、以电脑动画的方式来营造意境之技法。

二、本课题预期教学目标

本课题预期达到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三个:其一,改变目前国内各高校《文学概论》课程抽象解说理论术语的教学现状,以具体鲜明生动的审美形象,将艰深晦涩玄奥的学术范畴和抽象概念转化成为可感可触的审美形象,达到明显提高学生对文学理论的学习兴趣、接受程度和理解深度的教学目标。其二,改变目前国内各高校《文学概论》课程理性阐释学术范畴的教学现状,以感染性、动情性、愉悦性的审美情感化教学,达到化“苦学”为“乐学”并大大提升教学效果和师生课堂生活的质量的教学目标。其三,改变目前国内各高校《文学概论》课程刻板点缀具体例证的教学现状,以具有意蕴暗示性、象征启发性和自主创造性意义的审美意境化教学,达到让学生自主发现艺术作品的深层意蕴,对艺术意义做出个性化有创意的理解,将所掌握的文学理论知识活用于自己独自进行的文学欣赏和批评活动中的教学目标。

三、本课题预期教学效果

查看全文

大学生健美操教学论文

一、美育渗透在健美操课程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美育在健美操教学中有助于陶冶情操,追求动作美、心灵美的最高境界

美是健美操教学追求的首要目标,也是搞好健美操教学的根本。人的行动总是受到一定的情感支配的,人的感情对人生具有重要的意义。美育不同于别的教育,情感的开发就在于它是一种自由的形态,通过“寓教于乐”使人的心灵得于净化,这是因为美与人的心灵是相通的。

用康德的话说:美是情感知识与道德的桥梁。欣赏和体验体育实践中的美,需要感觉、知觉联想、想象,也需要一定的理解“欣赏者的多种心理活动始终伴随形象可感的具体的特征,而不只是抽象的思维”。体育美育能启迪学生由抽象思维指向直觉思维,由认识真理走向发明创造,体育美育中感性和理性的相溶性,正是抽象的理性返回到感性世界的中介,即由智力认识走向智力创造的中介,将智力结构的逻辑思维模式导向自由直观,从而完善和充实智力结构,使人由素材达到形式,由感觉达到规律,由有限存在达到无限存在。

(二)美育渗透有利于培养新型人才

美育、体育、体育教育的有机结合所产生的社会功能,体现在能全面培养人才,它从塑造美的心灵着手,使个体成为一种立体。因此,这个有机体着眼的是整个人,是人的身心的健全发展,所以它能从更高的角度去体现人的素质和理想。

查看全文

设计美学公共艺术教育分析

【摘要】艺术教育是我国中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中职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将对我国公共艺术教育现阶段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并分析设计美学等理论教育于公共艺术教育中的启示。

【关键词】设计美学;公共艺术;理论基础;目标定位

1.公共艺术教育的形势

近年来各个教育阶层已逐渐认识到美育的重要性,美育在健全人格培养之中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不仅能够广泛而深入地影响着人的情感、想象、思想、意志和性格,发展人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还能在政治品质、道德面貌和思想感情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主席在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回信中强调:“做好美育工作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足以体现美育的重要性。目前各大院校将公共艺术课程纳入到公共课范围内就是为了响应号召普及美育教育。1.1公共艺术教育的必要性。艺术教育具有普通语言教育所无法替代的功能,是通过艺术的形式提升艺术修养、培养审美能力、挖掘大脑潜力和创造力、完善人格的一种教育手段。钱学森指出:“搞科学的同样需要灵感。而我的灵感,许多就是从艺术中悟来的。”同时艺术教育也是德育教育中较为重要的一个部分。1.2公共艺术教育所面临的问题。艺术教育包括专业艺术教育和非专业艺术教育,通常公共艺术课程任课教师均为专业艺术教育出身,精通某一门或几门专业技能,并未达到公共艺术范畴所涉及的广度,在教学方面很容易混淆教学目标与定位,一个是将艺术课程过于理论化,将此类课程归为文化类课程教学方式之一,二个是过于专业,将非专业人群按照技能培训方向培养,从而背离了大众化、普及化的初衷。

2.设计美学于公共艺术教育中的启示

设计美学是关于多维度设计范畴的形式美、功能美、技术美和材料美方面的研究,是一门以技术和艺术为基础并在应用中使二者相结合的边缘性学科,它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和具体应用等都有别于传统的艺术学科,设计美学相对于传统的美术教育而言内容更加的广泛。2.1设计美学为公共艺术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针对大多数非艺术专业学科的学生来讲,学习公共艺术课程对于他们提升综合素质个人审美修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在长期理性思维的训练下,让这一部分非专业的学生在理解感性类视觉化的信息艺术方面来讲是非常吃力的,例如在他们看到蒙克的绘画作品《呐喊》以及凡•高的大部分作品,通常被解释为是他的心理问题和艺术家的创作狂热问题的图画表现。介于此类作品,往往大多数公共艺术教师在教学上都很难去阐释作品在创作时的意识由来,然而在理解过设计美学的基础上就能够帮助我们去定义在艺术作品的表现的理论依据。在理解此类作品时,就不会出现纯粹的认为艺术家在创作艺术作品时都是精神失常而产生的令人难以理解的作品。学生对于此类艺术作品的“距离感”就能够慢慢消除,虽然在表现形式上难以理解,但是从理性的思维角度来分析,这些看似艰深的作品实际上还是来源于意识中的生活点滴。2.2设计美学能够辅助公共艺术教育目标定位。艺术教育其目标应该定位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一个没有美学指导的艺术教育,是盲目的和不成熟的艺术教育,正如不联系艺术实际的美学是空洞的美学一样。”[2]设计美学理论则能够充分的帮助学生实现培育艺术素养的目标。公共艺术教育的重点不是增长知识、提高道德,而是陶冶情趣、丰富心灵,它所关注的不是人类精神的外向探索的结果而是内部体验及其表达。相对于理性认识而言,“艺术更为全面、更为细致地体现人类心灵发展状况,更丰富、更模糊,也更敏锐、更具前瞻性,表现在最敏感的人群———艺术家的心灵中活跃着成长着的人类心灵。”[3]设计美学理论基础下的公共艺术是美育的主要环节,可以促进人的情感世界和感觉系统的发展,提升人的文化表达能力;同时,也以其喜闻乐见的方式促进德育,以其激发创造力的功能促进智育,以其优美和谐的情趣品位改善体育,以其人本理念和艺术表现手法深刻改变劳育,使人按照美的规律来生产和生活。因此,设计美学理论可加强和改进公共艺术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3理解设计美学能避免学生学习公共艺术的误区。对于大多数非专业类学生来讲,他们并不能很好的区分艺术品与设计产品的范畴与定义,往往抽象的认为凡是随意的一个概念创作就能称之为一个艺术品,这是大多数人所理解的误区,认为艺术创作和设计是一项简易随性的工作,然而真正的艺术或设计必须是按照很高的标准表演或创作的。我们公共艺术的学习最终目标是培养人的综合素质,是为未来的生产工作所服务的,我们在注重表现形式的同时也不能忘记了一个高质量的产品才是最为重要的,“内外兼修”才能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查看全文

中学语文教育论文

一、美育与语文

美育是通过对感性形式的直观,达到对其中蕴含着的意味的领悟和把握,从而启迪人的创造力。它是“以直观形象的丰富性来培养人的有机的、整体的反应能力”,是沟通人类感性与理性的桥梁。美育既可使人的感性深邃化,也可使人的理性情感化,从而用温暖的色彩装点逻辑严密、严格规范的理性世界。美育在升华人的感性、引导人的情趣和完善人格等方面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第35条也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而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也强调:“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语文美育,就是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活动,这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语文为美学载体,其中既有文学形态的优美呈现,也有教学形态的审美表现。纵观中学语文课本,就是一个美不胜收的大千世界。每一篇散文、每一段杂文、每一句诗歌,都是美的极端表现。这几乎涉及了美的各个领域,从不同角度呈现了美的各种丰姿。在美育的高度下,重新整合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人文性,融入审美情感,挖掘语文教材的审美因素,将课程的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抽象概念与鲜活形象有机统一起来,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之中也揉入动情的美感体验。努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积极发展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中学语文课程中的美育问题

我国语文美育的理论准备存在着严重的先天不足,再加上课改力度不够,因此,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常常出现一些问题,表现在:

1.日常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所谓的语文美育,只是抓住课文中的某些词句,刻意同美学概念挂钩,形成教材分析加美学术语的套路,实际上课程内容与美学概念仍是未能完整结合的两张皮。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育,甚至会因为重形式而无法落实语文内容的教学。这样的美育,并不是语文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部分老师之所以能把语文课同美育较好地结合起来,往往得力于他们自身的文化素质,或者是自己独创性的教学经验。他们的课充满诗意,氛围活跃,能收到“陶冶情操、启发智慧、传授知识”的综合效益,但其实践带有浓厚的经验色彩,缺少自觉性、主动性,也缺乏推广性。他们创造的宝贵经验,并不能让其他教师也同样获益。因此,加强理论研究,构建一个完整的语文美育理论框架已是刻不容缓的一个问题。

查看全文

乡村美学元素对陶瓷艺术设计的影响

陶艺是一门源于乡村生态的古老艺术,在现代工艺与人类审美推动下,陶瓷艺术呈现出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因此,以传统乡村美学元素为基础,积极创新陶瓷艺术设计教学,将培养学生创造出内涵更加丰富、形象更加立体的陶瓷艺术作品。本文结合《现代陶艺教学》一书,分析当前陶瓷艺术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探索传统乡村美学元素对陶瓷艺术设计教学的作用与影响,以期为当前利用传统乡村美学元素创新陶瓷艺术设计教学体系提供有效借鉴。

由何炳钦编著,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出版的《现代陶艺教学》,主要以现代陶艺教学活动为研究对象,从理论研究、技术标准、材料设备和设计技巧等多个角度对如何做好现代陶艺设计活动进行了全面论述。特别是该书尽管立足“现代教学”,但其中仍然介绍了我国传统陶艺技术的应用状况,赋予了该书深厚的文化特色。该书具有以下特点:

一、结构合理,衔接性强

该书注重论述结构的合理性与衔接性,各个章节之间相互衔接,有助于读者对现代陶艺设计形成全面、合理认识。特别是该书理论部分论述严谨,并且极为深刻,从内在规律视角揭示了陶艺装饰技法的核心环节,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外现代优秀的陶艺作品进行了专业赏析。当前多数高校相继开设了陶瓷艺术设计教学活动,但其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受现代文化影响较深,当前陶瓷艺术设计教学出现了“工业化”思维和“范式化”理念,多数学生对陶瓷艺术设计缺乏独有的审美内涵与创新力,影响了陶瓷艺术设计教学成效。二是多数陶瓷设计教学没有从文化视角进行论述,影响了陶瓷艺术设计教学的文化内涵。陶瓷不同于一般商品,陶瓷艺术设计的核心是文化,随着文化交流融合不断加深,只有引导学生从文化符号角度理解陶瓷艺术,才能赋予该设计活动应有的生命力。

二、论述全面,内容完整

该书通过分析现代陶艺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深度剖析其内在关联性,实现从整体到细节、从宏观理论到微观应用的完整、全面论述。该书图文并茂,通过系统论述现代陶艺的装饰方式、煅烧技巧和方法,全面介绍了现代陶艺创作所需要的材料、设备和方法,丰富了读者对现代陶艺设计活动的理解与认识。借鉴该书观点,可以看到在当前利用传统乡村美学元素,开展陶瓷艺术设计教学时,能够产生以下影响:第一,将传统乡村美学元素与陶瓷艺术设计教学深度融合,既为当前全面推进陶瓷造型设计形态升级、优化提供了新的动力支持,也为陶瓷造型艺术设计教学发展、升级提供了新的合理方向。传统乡村美学元素是极具特色的民间审美形态,其中所诠释的绿色、生态美学理念,极大丰富了学生的审美认知,是当前全面提升陶瓷艺术设计水平的重要动力来源。第二,通过将智慧技术与传统乡村美学元素的开发、利用活动深度融合,优化陶瓷艺术设计教习机制,全面提升陶瓷设计艺术水平,改善陶瓷艺术设计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对传统乡村美学元素的内涵形成全方位理解,进而使传统乡村美学理念创造更大价值。传统乡村美学元素历经长期发展,已成为当前影响陶瓷艺术设计的重要文化内涵,也是推动陶瓷艺术设计水平全面提升的关键动力。

查看全文

中学语文教育分析论文

一、美育与语文

美育是通过对感性形式的直观,达到对其中蕴含着的意味的领悟和把握,从而启迪人的创造力。它是“以直观形象的丰富性来培养人的有机的、整体的反应能力”,是沟通人类感性与理性的桥梁。美育既可使人的感性深邃化,也可使人的理性情感化,从而用温暖的色彩装点逻辑严密、严格规范的理性世界。美育在升华人的感性、引导人的情趣和完善人格等方面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第35条也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而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也强调:“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语文美育,就是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活动,这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语文为美学载体,其中既有文学形态的优美呈现,也有教学形态的审美表现。纵观中学语文课本,就是一个美不胜收的大千世界。每一篇散文、每一段杂文、每一句诗歌,都是美的极端表现。这几乎涉及了美的各个领域,从不同角度呈现了美的各种丰姿。在美育的高度下,重新整合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人文性,融入审美情感,挖掘语文教材的审美因素,将课程的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抽象概念与鲜活形象有机统一起来,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之中也揉入动情的美感体验。努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积极发展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中学语文课程中的美育问题

我国语文美育的理论准备存在着严重的先天不足,再加上课改力度不够,因此,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常常出现一些问题,表现在:

1.日常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所谓的语文美育,只是抓住课文中的某些词句,刻意同美学概念挂钩,形成教材分析加美学术语的套路,实际上课程内容与美学概念仍是未能完整结合的两张皮。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育,甚至会因为重形式而无法落实语文内容的教学。这样的美育,并不是语文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部分老师之所以能把语文课同美育较好地结合起来,往往得力于他们自身的文化素质,或者是自己独创性的教学经验。他们的课充满诗意,氛围活跃,能收到“陶冶情操、启发智慧、传授知识”的综合效益,但其实践带有浓厚的经验色彩,缺少自觉性、主动性,也缺乏推广性。他们创造的宝贵经验,并不能让其他教师也同样获益。因此,加强理论研究,构建一个完整的语文美育理论框架已是刻不容缓的一个问题。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