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资产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0 09:41:5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流动性资产管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资产负债匹配管控
一、引言
保险资金运用的本质在于资产与负债的相互匹配。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在对委托人委托资金运用时,必须在同时考虑资产和负债的基础上进行投资决策,对资产与负债进行整体协调与动态匹配,为资产委托人提供长期稳定的预期收益,满足委托人的负债需求。所以,为了更加合理运用委托人的委托资金,作为专业的保险资产管理机构,在公司内部建立科学合理的资产负债匹配管理体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探讨的是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如何通过对委托人的负债需求分析,结合委托人负债的各项要求和变动信息,做好委托人资产和负债的流动性管理、久期管理以及收益管理,提出资产配置方案。
二、委托人的负债需求分析
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做好资产负债匹配管理工作的前提在于对资产委托人各项需求进行持续跟踪了解。所以,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应当定期与委托人的资金运用部或投资部进行沟通交流,主动了解委托人委托资产的收益率要求、负债现金流、负债久期、经营环境变化等信息,在资产配置管理中充分考虑委托人的负债需求,做好委托人账户的资产负债匹配管理。
(一)收益率分析
由于不同委托人以及同一委托人不同账户的预定利率或保底收益率要求不同,在实际的资产配置中,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应分析委托人资产的业务性质和负债成本需要,特别是委托人为其保险客户提供最低保障收益的总体情况和分账户情况。在制订投资计划时,要确保投资组合的收益率能够满足委托人的预定利率要求。
商业银行流动性研究论文
摘要:近两年我国商业银行出现了流动性过剩的状况,主要就国内外学者关于商业银行流动性的研究成果做一个回顾和总结。
关键词:商业银行;流动性
1商业银行流动性的概念界定
流动性是一个很大的范畴,主要包括两大类:市场的流动性,企业的流动性。对于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定义,各经典教科书,以及实务中的监管机构和商业银行本身都有不同的说法:
一家银行,在其需要资金时,能以合理的成本得到可支用现金,该银行就被认为是具有流动性。
——PeterS.Rose,CommercialBankManagemengt
商业银行流动性分析论文
1商业银行流动性的概念界定
流动性是一个很大的范畴,主要包括两大类:市场的流动性,企业的流动性。对于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定义,各经典教科书,以及实务中的监管机构和商业银行本身都有不同的说法:
一家银行,在其需要资金时,能以合理的成本得到可支用现金,该银行就被认为是具有流动性。
——PeterS.Rose,CommercialBankManagemengt
银行的流动性,指的是一种再不损失价值情况下的变现能力,一种足以应付各种支付的,充分的资金可用能力。
——胡庆康,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第二版)
资产管理结构脆弱性和应对政策
在过去的十几年时间里,资产管理的规模一直在逐步的扩大。随着资产管理规模的扩大,很多资产管理机构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有的资产管理机构的规模甚至超过了1万亿美元。就全球范围内而言,目前大部分的资产管理规模是由西方发达国家进行管理,资产的数额十分巨大。在现实中,管理巨额的资产会出现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对金融系统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相应的资产管理机构一定要对巨额资产的管理予以高度的重视,及时的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一、资产管理业务概述
所谓的资产管理业务就是指证券、期货以及基金等金融投资机构作为资产的管理者,然后根据资产管理合同约定的方式、条件、要求以及限制,对投资人的资产进行经营和运作,为投资人提供证券及其它金融产品的投资管理服务的行为。资产管理业务是资产管理机构推出的一种新型的业务,是由传统的业务延伸而来的。投资者将自己的资产交由资产管理机构进行管理,不但可以规避一些不必要的风险,还可以借此来获取相应的利益。当资产管理机构代表投资人在金融市场上进行投资交易的过程中,不会使用表内的资产,因为资产管理人不会以委托人的身份在金融市场进行交易。因此,资产管理机构破产的风险比其管理基金破产的风险要小的多。但是,一旦资产管理机构破产的话,就会对金融体系的稳定造成严重的影响,
二、资产管理业务的结构脆弱性分析
在资产管理机构代表投资人在金融市场进行投资交易的过程中,投资人是具有一系列的决定权的,比如选择购买基金的类型、选择投资的类型以及赎回资金的期限等。通过相关的研究分析表明,资产管理业务结构的脆弱性会为资产管理机构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甚至会导致资产管理机构的破产,对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造成影响,进而引发金融危机。在现实中,导致资产管理业务结构脆弱的因素有很多,首先,各类基金投资产品的开放性特征比较明显,基金产品的投资和基金产品的赎回会存在错配。第二,投资类基金产品的杠杆存在不合理的问题。第三,由于资产管理规模的逐步扩大,管理的资金数额也在逐步的增多,因此,资产管理机构的操作风险也就随之增加了。第四,资产管理机构和基金的证券借贷业务种类过多。这些因素都会导致资产管理业务结构的脆弱。针对这些因素,相关的资产管理部门应该对其展开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以此来制定出解决资产管理业务结构脆弱性的相关措施。
三、资产管理业务结构脆弱性的应对政策
企业管理中流动性问题的探讨
【摘要】2008年的“次贷危机”使金融机构对流动性的重要性有了深刻的认识,作为社会资金融通渠道的金融机构,对流动性的管理需要更加精细化。文章围绕有关流动性的一些重要问题,重点对流动性的含义和来源、流动性风险的含义和分类以及流动性管理的目标和原则进行了探讨,其目的在于正确地认识流动性和管理流动性。
【关键词】流动性;流动性风险;流动性管理
流动性对于企业的意义犹如血液对于人体一般,是企业经营的一项基本资源,充足的流动性可以用来满足预期和突如其来的现金流出,满足企业规模扩张的需求,保证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正常运转,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相反,因缺乏流动性而无法及时满足债务偿付义务,将会危及企业的活力,严重的可能导致企业破产。因此,流动性管理对于企业而言显得尤为必要,特别是那些负债较高、固定资产占比较低,拥有大量流动资产的金融机构,其活动的本质就是作为流动性的通道,故而对流动性的管理需要更加精细化。
一、流动性的含义和来源
流动性的含义。对流动性进行系统研究之前,首先需要明确流动性的含义,准确的定义是一项基础而重要的内容。流动性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流动性特指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它们在性质上属于容易变现的资产;广义的流动性是指需要货币时获取现金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体现在时间上的及时性、价格上的合理性以及数量上的充足性。美国银行业协会对流动性的定义为:银行能够在一定时间内以合理的成本筹集一定数量的资金来满足客户当前或未来的资金需求。加拿大财政部金融机构监理局将流动性定义为一种能力,具体指一个机构可以及时地以合理的价格获得足够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来应对到期的承诺。这些发达国家金融机构对流动性的定义都是广义的。在广义的概念下,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是一项资产,是变现能力较强的流动性来源之一。目前对流动性的研究也大部分泛指广义上的概念。流动性的来源。流动性的来源渠道有很多,但主要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类:一是企业经营活动中产生的现金流,如销售产品回笼的资金,对于金融机构而言,资产到期收回的本金、利息或分红即属于经营活动中产生的现金流。该来源是一种基础性的流动性来源;二是通过筹资活动获得资金,包括短期筹资、中长期筹资以及权益筹资。不同的筹资来源可以应对不同的流动性需求,以金融机构为例,短期非急迫的流动性需求可以通过回购、隔夜拆借等手段解决,长期非急迫的流动性需求可以通过信用借款、发债或股权等方式解决,对于急迫的流动性需求则要采取非常措施,如担保筹资、向央行借款等。在正常的经营情况下,通过负债获得资金是一种很好的流动性来源,但是当发生系统性危机或者机构自身的信用受到市场质疑的时候,筹资困境会诱发资金的流出,增强现金流入的困难;三是通过销售资产获得资金,包括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资产能否及时地按照账面价值变现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资产所处市场的深度(反映承受大额交易的能力)、广度(反映参与者的多少)等。其中容易变现的资产可作为流动性储备,流动性储备是所有流动性来源中最可靠的。企业为了应对意外的流动性需求,必须储备一定数量的流动性资产,但流动性储备资产的回报率是最低的,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会尽可能地降低此类资产,合理的流动性储备规模是在流动性风险和盈利之间寻找平衡。经营活动和销售资产取得的现金属于内生流动性,筹资属于外生流动性,流动性储备犹如水池中的水一样,现金的流入似水池的进水口,现金流出似水池的排水口,当资金的流入大于流出时,流动性储备就会增加,相反,当资金的流入小于流出时,流动性储备就会相应减少。应对需求时流动性来源的安排顺序。一般而言,以上三种流动性来源在满足需求时,未担保的筹资安排是在经营现金流之后的第一道防线,出售资产变现是最后一道防线。之所以如此安排,是因为抵押或者卖出资产,尤其是那些固定的或者关乎企业生存的重要资产,将减小企业的财务弹性,降低企业未来盈利能力,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当然,这样的一种顺序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有时需要根据不同的情景来综合考察各个来源的特点。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而言,正常情况下,银行借款是一项很好的流动性来源,但当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或者自身经营、声誉发生重大损失和变化时,银行借款将会变得异常困难,出售资产将会成为获取流动性的首选途径。
二、流动性风险的含义和分类
中小商业银行流动性现状和改进探索
摘要:中小商业银行在运行过程中,流动性状况是极为重要的衡量指标,科学高效的流动性是保障商业银行稳定经营的重点。与大型规模的商业银行相比,中小商业银行的信用度比较低、且规模比较小,在抗风险能力方面也比较弱,本文通过对当前中小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现状进行分析,从而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希望可以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些许借鉴。
关键词:中小商业银行;流动性现状;改进
突进银行属于比较特殊的企业,也是经营货币的重要渠道,其业务的实质对中小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为了最大程度上避免出现资金损失,降低企业的风险,中小商业银行必须制定相应的机制,对银行的日常运行进行妥善管理,保障资金能够维持中小商业银行稳定运行,且能够抵御风险。近年来,中小商业银行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受到客户结构以及规模、业务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较大,其流动性风险也日益突出,管理难度也在不断增加。随着货币紧缩、市场风险加剧,导致中小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越来越艰难,因此,深入分析其现状,并提出改进措施有着重要意义。
1流动性风险管理简述
1.1资产管理。20世纪60年代,资产流动性管理已成为重要的核心部分,其注重资产期限应当和负债匹配。简言之,资产管理主要分成三个阶段:首先,商业银行的具体资金来源在于其高度流动性,资金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当发放短期贷款,保障资金的高度流动性。商业贷款理论是保持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制定的重要原则。其次,银行为了保障资金的流动性,注重银行的资产是否能够随时进行转让变现。预期收入主要指的是银行的资产流动并非受到贷款期限的影响,与借款人实际预期收入有着很大影响。当借款人预期收入有一定保障的情况下,虽然期限比较长,但是也能够进行收回。最后,借款人收入如果不稳定,贷款也面临着极大的流动性风险。1.2负债管理。负债管理主要指的是银行应以主动负债的方式从而获取流动性,银行可以采用借入资金的方式保持资产的整体流动性。银行不用储存收益较低的流动性资产,释放资金,并释放有盈利性的投资与贷款。负债管理存在着一定的不足:首先,融资成本有所上升。尤其是商业银行一旦出现资金流动困难的情况下,信用等级就会不断下降,导致融资成本不断增加。其次,负债管理主要来源于外部资金,外部因素的不可预估性会导致银行的实际经营风险不断增加。1.3资产负债综合管理。资产及负债都属于重点,应当针对实际情况,及时调整银行负债结构以及存在的差异,在资产负债利率、期限以及整体流动性方面进行匹配,从而实现安全性、盈利性以及流动性方面的统一。资产负债管理是一种相对科学先进的理论,能够保障资产以及负债之间的均衡流动性,对银行的管理方法、技术以及理念方面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2中小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现状
银行如何管理资产发展思考
银行资产负债比例和风险管理是西方国家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进行定量控制和定性监督的一系列指标和办法。它坚持计划控制、总量平衡和结构对称的原则,其目标是资产的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并促使这三大目标的协调均衡,以实现商业银行自我控制、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其实质是中央银行有效地进行金融宏观调控,维护金融秩序和金融稳定,保证商业银行的“三性”有机统一,使商业银行在竞争中有效经营、稳健发展的一种约束机制。
一、银行资产负债比例和风险管理理论脉络
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与方法。主要包括资产管理理论、负债管理理论、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以及为商业银行比例管理提供了量化标准的国际公约——巴塞尔协议。
在商业银行产生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由于其资本来源主要是存款,而资金运用比较单一,主要对企业发放贷款,因此,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点主要在资产方面,通过对资产结构的合理安排来实现经营目标,由此形成了资产负债管理理论。1960年以后,西方国家社会生产流通的发展,要求银行提供大量的贷款资金,通货膨胀率的不断上升加剧了这一要求;另一方面,中央银行实施的各种法规和限制,使商业银行通过利率竞争来扩大吸引存款资金越来越困难。面对这种变化,商业银行寻求从非存款渠道即从货币市场引进资金,从而产生了多种新的融资方式。银行交替地使用这些融资方式可以从国内、国外,民间和官方多渠道扩大资金来源,提高解决资金需求的灵活性,缓和流动性方面的各种压力。由此,负债管理理论应运而生。
资产管理理论和负债管理理论在保持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的均衡方面,都带有一定的片面性,资产管理理论过于偏重流动性和安全性,在一定条件下以牺牲盈利行为代价,不利于鼓励银行积极进取,促进经济增长。负债管理理论能够较好地解决资金流动性和盈利性之间的矛盾,鼓励银行家发挥进取精神,但它依赖于外部条件,隐藏着较大的经营风险。因此,银行开始认识到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的重要性。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把银行资产和负债的管理相结合,既概括了资产管理和负债管理的优点和长处,又克服了各自的弊端。该理论以资产负债表各种科目之间的对称原则为基础,尽力达到流动性、盈利性和安全性的均衡统一。所谓对称原则,强调资产与负债之间数量期限、利率的对称,要求银行以此为要求不断调整其资产结构和负债结构,以谋求经营风险最小化和收益最大化。国外商业银行为了达到经营目的,逐步形成了一系列资产负债管理的方法。主要有资金汇集法、资产分配法、差额管理法、比例管理法。
资产管理业规制路径探析
摘要:我国正在建构中的资产管理业规制图景,呈现为以资本监管为中心,以货币政策和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央行宏观审慎评估体系为辅助的外观。当前规制核心聚焦于资本监管,单一资本核心的规制工具易将行业结构推向垄断,也难以有效契合资产管理业在流动性和杠杆率方面易触发系统性风险的特殊属性。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式资产管理业主要体现为市场机制不顺畅引发的流动性不足问题。要构建有效的本土化资产管理规制体系,核心问题是激发资产管理业市场机制,通过价格形成机制的直接效应和金融监管标准化的间接效应来打通货币政策传导路径,关键步骤则在于改进基于数字的监管程序,围绕金融信息采集、处理、使用过程完善金融信息立法。
关键词:资产管理;资本规制;资本监管;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宏观审慎评估;巴塞尔协议;流动性风险;系统性风险;监管科技;信息披露;金融科技
1992年《国务院金融体制改革决定》奠定了我国金融分业经营与监管格局。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工作情况的报告》提出“加强理财资金投资运作管理,探索建立统一的资产管理业务监管规则”。这期间,资产管理从具体的金融工具迅速扩张为一种重点监管的市场业态。按照《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资管新规),资产管理行业主体均为非银行金融机构,不适用巴塞尔协议项下关于资本和风险的监管要求。但在我国银行主导型金融市场结构下,资产管理业的急遽扩张与巴塞尔协议日益严格的资本规制要求密切相关,资管新规也延续了以资本为主的规制理念。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在转轨时期引入并参照巴塞尔协议搭设的监管框架,构建在BaselII银行内部风险评级基础之上,遵循了巴塞尔协议一以贯之的资本监管原则。巴塞尔协议规制逻辑的起点是根植于多层次深度资本市场中的市场自由理念,规制目标是基于全能银行或金融混业背景的金融衍生品对资本抗风险能力的侵蚀,规制手段主要是依赖资本监管红线下的市场自治和风险自担。这与我国当时金融分业的立法现状、国有银行主导型金融市场的发展路径、处于资产负债扩张阶段的初级银行业图景有失契合。原本意在强化银行资本抵御风险能力的监管要求,与规制客体一定程度上脱轨并产生以下影响:一方面,推动资产长期融资进入资本市场领域,引发了对信托业、证券业、保险业过剩流动性的关注,推高了社会整体杠杆水平。另一方面,资本工具的发行限制进一步加剧银行资本稀缺,长期融资交易行为让位于短期盲目盈利,反过来又促进了多样化的监管套利措施,形成封闭的恶性循环。从形成机制来看,我国资产管理业是引入巴塞尔协议后域内外宏观审慎监管冲突和协调的产物,是从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交叉领域中分化出的新业态。在新的资产管理监管框架下,资产管理是为流动性提供渠道的金融产品与服务总称,是投资行为与融资行为的概括性描述。资管新规按照行业划分银行、信托、保险、证券业四大类主要资产管理产品,通过粗略划分公募产品与私募产品,将公募产品参照证券监管,对私募产品施加信息披露义务,以在资产管理产品发起、设立、操作、清算各环节中实施过程规制。在规制措施方面,我国资产管理业规制基本承继了巴塞尔协议监管原则,尤其是BaselII的第一与第二支柱,即通过将信用、风险、流动性与资本和资产关联,籍由强制性信息披露,以资本规模为基准对资产进行折价,量化信用风险,形成初步的资本关联规制逻辑。2006~2011年期间,信托、证券和保险资产管理业务分别引入了资本要求,将资产管理业务项下各细分领域的投资比例同净资本、总资产等资本指标挂钩,通过直接干预投资组合比例来间接控制杠杆率水平,进而管理流动性风险。中国式资产管理业资本关联的规制内容,事实上是通过资本监管进而实施杠杆率监管。我国资产管理业迁延了分业监管格局,金融子行业资产管理业务的规制标准也存在层次各异问题。对银行资产管理部门、银行理财子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子公司来说,在银保监会监管下可能更侧重于资本充足率监管,而证券、期货资产管理因其特性,往往体现为体量较小的资产负债表,与资本相关联的监管措施在证券、期货资产管理领域无法完全反映和评估风险,并且存在多层次规制标准导致的不公平竞争风险。中国人民银行于2017年首次提出探索建立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双支柱”调控框架,域内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初步实现。在多元金融机构参与的市场中,央行对货币总有效需求的控制容易陷入片面。货币政策仅能直接辐射银行业,通常难以有效地影响到非银行金融机构资产管理领域。中国式资产管理业作为一种跨市场、跨要素的业态,单纯依赖资本规管政策难以实现兼顾金融安全与金融创新的监管预期。当前以资本规制为核心的规管措施,其核心问题在于:资本监管应当如何与其他宏观调控措施互动,来维持金融稳定,实现“坚守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的监管目标。
二、资产管理业的资本规制局限
商业银行资本约束论文
简介:日前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正式启动,引起了各方的热烈关注。本文作者较早进行资产证券化的研究,认为资产证券化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满足监管要求、化解和分散信用风险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是突破资本“瓶颈”的有效手段和产品之一。
随着现代银行业的发展,对银行风险资本的要求越来越高,中国的银行业要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与世界金融巨擘“与狼共舞”,除了要具备科学的管理理念、方法、手段和产品外,更需要具备的是资本约束下的发展观,具体体现为风险资本的管理,要改变目前银行业的风险资产与资本双扩张为特征的粗放式外延型的业务发展模式,运用多种手段走出一条集约化内涵式的资产与资本相适应的业务发展之路。这其中资产证券化不失为当前中国银行业突破资本“瓶颈”的有效手段和产品之一。
资产证券化指的是将缺乏流动性但预期能够产生稳定现金流的资产,通过重新组合,转变为可以在资本市场上转让和流通的证券,进而提高金融资源(主要是信贷资源)的配置效率。资产证券化的过程较为复杂,涉及发起人、SPV(Special-purposeVehicle,特别目的载体)、信用评级机构、投资者等诸多方面。目前,国际上信贷资产证券化具代表性的模式主要有美国模式(表外模式)、德国模式(表内业务模式)、澳大利亚模式(准表外模式)。
资产证券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启示
当前,我国银行良好的成长性与巨额不良资产形成强烈反差,各行普遍面临资本金不足、不良资产比重高、流动性差、运作效率低等问题,通过金融创新,特别是借鉴诸如资产证券化等国际成功经验,不失为一种好的解决办法。资产证券化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满足监管要求,化解和分散信用风险的借鉴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优化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缓解流动性压力。国内商业银行的负债以短期存款为主,而贷款资产却呈现出长期化的倾向。在国际金融市场上,长期融资的功能主要由资本市场承担。在我国,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仅占5%左右,商业银行长期承担了本应由资本市场承担的功能,公路、电厂等大量基础设施项目主要依靠银行贷款,商业银行中长期贷款比重逐年上升。另一方面,随着加息周期的来临以及金融投资产品的蓬勃兴起,储蓄存款出现增势减缓的势头,贷款长期化与存款短期化、贷款流动性降低与存款流动性增强两对矛盾并存,银行资产负债期限明显错配,银行“短借长用”的矛盾将会越来越凸显,导致流动性风险不断加大。监管部门规定商业银行中长期贷款比例不超过120%,据悉,不少银行已接近或超过这一监管上限。
商业银行资本路径论文
提要:日前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正式启动,引起了各方的热烈关注。本文作者较早进行资产证券化的研究,认为资产证券化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满足监管要求、化解和分散信用风险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是突破资本“瓶颈”的有效手段和产品之一。
随着现代银行业的发展,对银行风险资本的要求越来越高,中国的银行业要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与世界金融巨擘“与狼共舞”,除了要具备科学的管理理念、方法、手段和产品外,更需要具备的是资本约束下的发展观,具体体现为风险资本的管理,要改变目前银行业的风险资产与资本双扩张为特征的粗放式外延型的业务发展模式,运用多种手段走出一条集约化内涵式的资产与资本相适应的业务发展之路。这其中资产证券化不失为当前中国银行业突破资本“瓶颈”的有效手段和产品之一。
资产证券化指的是将缺乏流动性但预期能够产生稳定现金流的资产,通过重新组合,转变为可以在资本市场上转让和流通的证券,进而提高金融资源(主要是信贷资源)的配置效率。资产证券化的过程较为复杂,涉及发起人、SPV(Special-purposeVehicle,特别目的载体)、信用评级机构、投资者等诸多方面。目前,国际上信贷资产证券化具代表性的模式主要有美国模式(表外模式)、德国模式(表内业务模式)、澳大利亚模式(准表外模式)。
资产证券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启示
当前,我国银行良好的成长性与巨额不良资产形成强烈反差,各行普遍面临资本金不足、不良资产比重高、流动性差、运作效率低等问题,通过金融创新,特别是借鉴诸如资产证券化等国际成功经验,不失为一种好的解决办法。资产证券化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满足监管要求,化解和分散信用风险的借鉴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优化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缓解流动性压力。国内商业银行的负债以短期存款为主,而贷款资产却呈现出长期化的倾向。在国际金融市场上,长期融资的功能主要由资本市场承担。在我国,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仅占5%左右,商业银行长期承担了本应由资本市场承担的功能,公路、电厂等大量基础设施项目主要依靠银行贷款,商业银行中长期贷款比重逐年上升。另一方面,随着加息周期的来临以及金融投资产品的蓬勃兴起,储蓄存款出现增势减缓的势头,贷款长期化与存款短期化、贷款流动性降低与存款流动性增强两对矛盾并存,银行资产负债期限明显错配,银行“短借长用”的矛盾将会越来越凸显,导致流动性风险不断加大。监管部门规定商业银行中长期贷款比例不超过120%,据悉,不少银行已接近或超过这一监管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