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故事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4 19:03:3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历史文化故事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历史文化景观保护思考
摘要:河北省沧州市,地处冀东南地带,是运河古郡、历史名城,因东临渤海而得名,意为沧海之州。沧州绵绵流长的千余年历史,留下了很多历史遗迹和经世传奇,给古今沧州带来了曾经的繁华景象和现代的发展资源。保护利用好沧州历史文化景观,对提升城市品牌和促进经济建设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河北省沧州;历史文化景观;保护利用
河北省沧州市,地处冀东南的平原地带,北连天津市,南接山东省,西攘保定市和衡水市,东临渤海湾,与胶东半岛和辽东半岛隔海相望,京杭大运河穿市而过,是运河古郡、历史名城,因东临渤海而得名,意为沧海之州。沧州绵绵流长的千余年历史,留下了很多历史遗迹和经世传奇,给古今沧州带来了曾经的繁华景象和现代的发展资源。
一、对历史文化景观保护利用的现实意义
沧州,自然形成景观较少,历史文化景观确是可圈可点,并且还有很多处闻名于世。由于家乡缘故,经常借省亲之机,参观过几处历史文化景观,对沧州历史文化景观的传承保护、开发利用情况作过一些简单调查,认为保护利用好历史文化景观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传承文化。无论全国各地哪一处历史文化景观,都是一座文化殿堂,其间闪耀着璀璨的文化光芒,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连接着延绵的文化渊源。通过这些历史文化景观,我们可以穿越历史地时空隧道,了解当时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现状,让我们悠久的历史文化得以绵远流长而未断线。(二)创收经济。保护利用历史文化景观,就是用“文化+、+文化”平台,推动开发旅游资源和发展旅游产业,可以为社会和群众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推动当地经济有力发展和有效增收,切实能够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三)保护环境。随着强大的治理环境压力下,存在污染源的产业将难以为继。作为第三产业的主要支柱——开发文化旅游将成为未来发展趋势。开发利用历史文化景观,不仅可以带来丰硕的经济效益,还有利于生态环境的维护。因此,文化产业开发业已成为全国各地发展经济的重要渠道,必将得到高度重视和长足发展。
二、沧州历史文化景区保护利用现状分析
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部分初中生认为历史课程枯燥、乏味,没有趣味性,因此,对历史课程缺乏兴趣。然而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运用历史故事可以使历史教学具有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学生也能够在听故事的同时,也可以了解到更多的历史内容和历史知识,从而提升自身的历史文化素养。
【关键词】初中生;历史;历史故事
根据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初中历史教学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有些教学部分仍然存在不足,因此,历史教师就要通过自身的努力补充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教师应充分利用历史故事。本文笔者将对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故事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故事存在的问题
1.历史教师不能巧妙地运用历史故事教学。部分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历史故事教学,但是由于方法不正确,导致一节课大部分时间都在讲故事,而且讲不到课文中的知识点,从而导致历史故事影响带到正常的课堂教学;而另一部分历史教师在教学时,总是把历史故事一概而过,当学生正兴致勃勃的听讲时,突然开始讲课了,这使得学生产生失落感,再加上学生的好奇心强,导致学生整节课都在想教师刚开始讲的历史故事。
2.历史教师缺乏对历史故事的应用。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讲授知识点,因此,忽略了历史故事的应用,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占据主体地位,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的形式,即使学生想学习更多的历史知识,了解丰富的历史,也被教师阻挡了。历史的教师的这种教学方法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历史文化类电视节目发展探究
新媒体时代,媒介平台空前繁荣,传统媒介家族加入新媒体大军,媒介资源变得丰富多样。一直以来,电视媒介以其声画并茂、图文并载的传播特点成为传统媒介中的佼佼者,但新媒体的出现却为其带来了极大挑战。视频网站种类多样,各种题材门类的网络自制节目为观众提供了更多选择;网络电视随时点播,打破了传统电视节目稍纵即逝的瓶颈;自媒体微视频触手可及,让观众随时随地可享受视觉饕餮……面对新媒体的挑战,电视媒介需要重新进行职能定位,融合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创新发展模式。
一、新媒体时代电视传播职能的变迁
20世纪90年代,我国电视事业迅速发展,电视以其超强的现场感和画面感,一举成为最受公众喜爱的媒介。与报纸相比电视时效性强,直观生动,因此传播新闻资讯、播放电视剧是当时电视媒介的主要职能。新闻媒体时代,时效性显然不是电视的长项,第一时间播报新闻、抢送头条对于电视来说自然不可能。面对新媒体的冲击,电视媒介一家独大的时代已经过去,观众守着电视等节目的频率已经大幅减少,电视媒介应重新审视其媒介定位。新媒体的私密性无形中拉开了家庭成员间的情感距离,而客厅里的电视却是家庭成员聚合的天然粘合剂,因为它,家不再冷清孤单,家庭成员能聚拢,情感能融合。新媒体时代,电视媒介的职能除了传播信息,更多的是联结情感,电视媒介的职能定位应该是“陪伴”。除了“陪伴”娱乐,电视节目还应致力“陪伴”学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读史使人明智,文化需要传承,历史需要铭记。新媒体时代,历史文化类电视节目,如何在“陪伴”中学习,如何实现古与今的完美对接,如何做到内容思想与传播形式的完美结合,是节目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二、互联网+范式下《丝路上有你》的传播特点分析
历史文化类电视节目因其传承文化、追溯历史深受观众喜爱,受众群体广泛,受众根基深厚,是电视节目类型中的一股清流。新媒体语境下,陕西卫视《丝绸之路万里行》第三季《丝路上有你》结合“互联网+”,为历史文化类电视节目的传播提供了新蓝本。
(一)节目选题——热点化
虚拟现实技术在历史城区传承的应用
青岛市北区历史文化街区包括四方路历史文化街区、黄台路历史文化街区、上海路武定路历史文化街区、馆陶路历史文化街区、无棣路历史文化街区、信号山(三江路)历史文化街区、长山路集中片区。其中以中山路为代表的四方路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市中心主要商业街区占有重中之重的位置,并且大鲍岛承载了青岛人的创业与发展史,是青岛本地商业与发展的源头。
一、虚拟现实技术在青岛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传承保护研究中的应用
(一)对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的调研
中山路南起兰山路、北至胶州路,是青岛最早开辟的道路之一,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与青岛的渔业码头、商贸关联密切,由通往前海的乡间小道逐渐演变成了海滨货运道路,老青岛人称之为大马路。中山路长1295米,1897年德占时期被称作斐迭里街,1914年日占时期被称作静冈町,1922年更名为山东路,1929年为纪念革命领袖孙中山先生更名为中山路。一百多年来,这条路从一条通往前海码头的货运道路发展成为青岛历史最悠久的商业街。作为曾经青岛最繁华的商业街,中山路上涵盖了人们的衣食住行,有很多老牌店铺:位于中山路146号甲的老饭店春和楼始建于1891年,连通了中山路和河北路的小吃街劈柴院可以追溯到1902年,位于中山路141-1号的帽子老店盛锡福创立于1911年,位于中山路131号的老照相馆天真摄影初创于1921年,坐落中山路97号的中国电影院是青岛市最早放映国产电影的电影院,位于中山路168号的老店亨得利源自1924年,目前涵盖了钟表、手表、眼等多个行业。中山路也是青岛文化中心,聚集了大量报社:红砖楼为1901年创办的《胶州报》,海军俱乐部为《青岛公民报》,中山路6号为《青岛公报》和《联青晚报》,中山路58号为《民国晚报》,中山路74号为《青岛晨报》,中山路160号为《济南日报青岛版》。但是近几十年来,由于城市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很多新建的现代化建筑破坏了原本中山路的历史文化建筑风貌,还有一些商家和住户在传统历史文化建筑周围违规搭建的外延建筑破坏了中山路原有的风格统一的传统德式建筑风貌,影响了道路建筑的整体风格。其次,由于中山路上的历史文化建筑大多数都还作为商业店铺使用,很多商家私自在建筑外墙上搭建了风格各异的大型广告牌,对传统建筑造成了一定规模的破坏,影响了建筑外观。此外,在劈柴院等棚户区较为集中的区域有很多小吃摊和杂居住户,带来了严重的火灾隐患。
(二)研究的必要性
针对上述调研中存在的问题,为了沉淀老城建筑肌理,再现里院建筑过往繁华,目前青岛市政府已经开始了违章搭建的外延建筑和广告牌的拆除工作和历史文化建筑和里院建筑的修复工作,对存在火灾隐患的棚户区和小吃街也进行了统一的规划和整改工作。但只在整改中也发现了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由于建筑年代久远,部分建筑破坏严重,被改建得面目全非,又缺少相关原始图片和文字资料,很难完全恢复建筑原貌。而且为了方便后人区分真正的原有文化历史建筑和后期新修缮的建筑部分,修缮工作中要做好记录工作,修复部分所使用的建筑材料也要和原有材料进行区分。因此虚拟现实全景实拍技术在此过程中有极大的使用价值,可以在建筑修缮过程中进行全方位地拍摄不放过任何的细节,更能在修缮前后进行对比拍摄,详细记录修缮过程中的变化,作为史料进行保存,方便后人调研。一些重要建筑还可以利用航拍技术进行全方位环绕视频拍摄,多角度记录建筑的外形。还有一些典型的建筑局部细节可以利用三维扫描技术,将现实中的实物扫描生成数字三维模型,这些三维模型能够完全写实的还原事务上的细节。其实三维扫描模型在法国巴黎圣母院被烧毁后的修缮工作中就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幸好在烧毁前电子游戏《刺客信条:大革命》的制作人员对烧毁前的巴黎圣母院进行了全方位地三维扫描及电子三维模型重建,保留了较为精确和详实的数据。数字模型真实还原了巴黎圣母院里的每块石头和每件雕塑等大量细节,让这座几百年的建筑可以在大火之后浴火重生。虚拟现实技术,英文名VirtualReality,简写作VR,包括虚拟现实全景实拍技术、三维扫描建模技术、虚拟现实互动展示技术等高新技术,是近年来青岛市经济重点扶持项目,青岛市政府在青岛市西海岸新区灵山湾影视文化区核心地带新建了青岛国际虚拟现实产业园。在线虚拟现实博物馆可以利用发达的网络快速传播和推广,让更多人了解青岛历史城区,热爱青岛历史城区。让大众能够通过网络全方位无死角观察青岛历史城区各个角度的细节,体验青岛历史城区的魅力。通过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在线虚拟展馆中大量的纪实性实拍影片和动画演示短片,大众还可以深入了解青岛历史城区的历史渊源和发展变化,全面了解掌握青岛历史城区传承与发展的现实情况。此外,中山路有130多年的发展历史,这些历史是青岛人代代相传的记忆,但是这些记忆会因为年代久远逐渐变得模糊。即便是现在,也只有部分年纪较大的老人可以依稀回忆起当年的繁华和历史,聊起流传在街头巷尾的关于中山路的传奇故事。这些数不清的老故事都可以用动画技术或影视拍摄还原重现,并将这些还原的经典故事做成视频放到在线虚拟现实博物馆中的相应建筑的连接按钮里,让观者可以在观看建筑的同时通过这些故事片了解当时建筑里发生的传奇故事,学习老一辈人的勤奋节俭、刻苦自强的精神,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故事继续流传下去。
城市意象的历史文化展示设计途径
城市建筑、街道等文化景观,作为城市内涵展示的主要窗口,深刻地反映了城市的文化特征和历史底蕴。城市文化景观具有助长城市经济、丰富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形成城市特色等多方面职能。在当前快速城市化和大规模进行城市更新建设的过程中,许多城市特色丧失,旧有景观风貌逐渐消退,大江南北,千城一面。在城市建设中弘扬历史文化特色,合理进行传统与现代元素交融,准确把握城市景观设计的要素,对于城市形象的塑造、城市文化的传承具有深远意义。著名的城市设计大师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一书中提出,城市结构中的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五种要素对城市的可意象性起关键性作用。完整的城市景观是由许多个包含五要素的区域空间有机串联而成。这五种要素是构成城市意象的基本要素,对城市形象的营造也具有关键作用。作为“汉魏故都”,许昌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迁都于许,许昌一度成为名义上的国家政治中心。许昌现存历史遗迹较为丰富,全市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共72处。三国文化遗址遗迹方面,全市现有80多处。因其悠久的历史,许昌在发展过程中形成许多自己独特的文化。这些都理应成为今天城市发展和景观营造的基础。然而许昌现状城市景观中,历史文化展示严重缺乏,现状文物的保护利用展示也不够。许多景观既未能突出许昌悠久的历史,也未能充分展现特色地方文化。本文利用城市设计五要素,探讨许昌城市历史文化展示的途径。
一、城市意象五要素及在许昌城市形象营造中的作用
林奇认为,观察者对任何一个城市都有某些共同的意象,它是由许多个别的意象重叠而成。这些意象包含了一些基本要素,林奇将这些基本要素提炼为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5种。在许昌当前城市形象营造中,这5种要素极其组合也具有关键作用。路径(Path)是观察者习惯、偶然或可能顺其行走的通道,是感知城市的依托,林奇认为“路径是许多个体意象的关键”。它可以是大街、步行道、铁路、河流等,这些是大多数印象中占控制地位的因素。如文峰路纵观城区南北,将明清古城、解放后老城、近年来新城区联系起来,既是一条交通干道,也是居民感知城市的重要载体。边界(Edge)是指不作道路或不视为道路的线性要素,通常是两个区域的分界线,或连续中的线状突变,如河岸、路堑、开发区的边界、围墙等。如许昌古城的护城河即是边界的典型例子,古城内外景观迥然有别。区域(District)是城市中较大的区块,是指观察者可以随意进入其间而且具有共同特征的区域,具有一般可识别性,有的区域具有鲜明的主题。城市景观营造中,可以从文化、特色、形态、细节、活动甚至地形等多方面突出区域的主题。如许昌古城区,因其建筑风格、街巷格局而与护城河外的区域明显不同。节点(Nodes)是观察者在运动中能够进入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焦点,或是日常往来必经之点;通常也是城市中能使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关键点。典型的节点包括道路交叉口、广场、车站、城门等,如许昌城区的文峰广场、火车站、各路口转盘等。标志物(Landmarks)是观察者只能位于其外部而无法进入的典型参考点,一般具有唯一特殊性。标志物是人们认识城市、观察城市、形成印象的主要景观要素。观察者通常将具有特色的建筑物、构筑物、标示牌等作为城市的标志物,如文峰塔、丞相府、游客服务中心大楼等是许昌的标志性景观。随着城市意象概念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致力于城市意象理论引导下的城市设计研究。上述5要素是林奇根据在波士顿、泽西城、洛杉矶三个城市认知地图的问卷分析中提出来的,也为城市设计提供了一种方法,有的放矢地塑造特定的城市意象。刘怡等提出“城市意象形态”概念,提供了城市设计构思的物质形态依据,对于延续城市特色具有重要意义。朱育帆提出城市设计“三置论”,从中小尺度对城市环境设计中的文化传承问题进行了剖析和归纳,并从中提炼出延续城市特色的一些细部设计手法。张楠提出“城市故事论”,以城市故事的概念,分析城市意义要素类型和营构特性,建立了一种后现代城市设计思维。城市意象的5要素是构成城市形象的原始材料,它们的组合得以构成特定的城市形象。这些要素对把握市容景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营造城市特色形象方面,对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现状历史文化展示不足的许昌城区来说,利用城市意象理论为指导,展开针对性城市设计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二、许昌历史文化展示途径
运用GIS、文献分析、现场调研等方式,全面调查许昌城市景观,识别五要素的现状特点及空间分布,分析历史文化展示现状;在评价的基础上结合自然机理、文化机理,确定基于城市意象五要素的历史文化展示和城市设计方法。通过研究认为:(1)许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值得展示的历史名人、历史故事、文化要素均十分丰富。尤其是作为“汉魏故都”,汉魏三国文化是许昌文化中特色最突出、认同度最高的要素,因而在城市设计中需要重点展示。通过对文学作品、民俗文化、东汉及三国时期物质文化遗迹等资源的梳理研究,确定了大量的可在城市中予以体现的元素,宜利用城市意象五要素的设计方法,使得汉魏三国文化能够得到合理地体现、传承、延续。(2)许昌现状城市景观中,对历史文化的展示严重缺乏,现状文物的保护利用展示不够。许多城市景观既未能突出许昌悠久的历史,也未能充分展现特色地方文化。历史遗迹在城市空间中被边缘化,其价值及文化内涵被遗忘。研究认为需要寻找各种历史遗迹与现代城市的结合点,利用五要素的设计方法,合理安排其在城市空间景观风貌构建中的植入方式。下文探讨城市意象各要素在许昌城市形象展示规划中的应用途径。1.路径路径包括主次干道、步行道、河道等。各种道路是许昌市民生活的主要公共场所,是进行历史文化展示的重要区域。(1)用富有历史文化内涵的词语进行道路命名。重点突出许昌的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目前命名有些能体现历史文化特色,但相当一部分不接地气。由此,建议横向道路采用许昌历史人物命名,如许由路(大道)、华佗路、孔融路、画圣路等,纵向道路采用重要历史事件或地名命名,如许州路(大道)、文峰路、钧瓷路、春秋路等。(2)沿道路设立雕塑(人物雕像、事件雕像、出土文物雕像)、诗墙(三曹、建安、唐宋时期著名文人诗作,集中诗墙与分散诗碑形式结合)、浮雕墙(展示历史故事)、绘画墙(市区各处永久或临时墙体均可绘画,重点绘制三国故事)等,展示历史文化要素。(3)在延安路、许由路、莲城大道等主要景观道路设计中,充分体现历史文化特色。如建安大道上反复展示建安文化、建安文学作品、建安七子形象及事迹。2.区域区域是观察者心理上所能进入的城市中较大面积的单元,并且本身有某些共同的景观特征。对整个许昌城区进行区域划定,依据不同区域现状确定不同主题,采取相应设计和展示策略。(1)古城区,即城墙内的魏都风情区,为许昌历史文化展示的核心区。作为延续历史文脉的重点区域,古城区环境景观的营建首先应符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要求,建筑风格体现老城的传统风貌。(2)旧城区,东到清潩河,北至天宝路,西至延安路,南至许由路。本区是魏都风情区的外围缓冲区,是民国时期及解放后改革开放前城市扩展的主要区域,是这段时期历史文化的积淀,城市建设主要体现传统的历史风貌。(3)东城区(清潩河以东)。展示许昌城市建设新成就和许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窗口,体现许昌的现代化城市风貌。(4)许昌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位于许由路以南,以展示许昌现代工业成就、工业园区风貌为主。(5)其他区域,主要为城市新城区,以展示城市现代风貌为主。重要交叉路口对许昌的历史文物进行展示。3.边界边界不仅可以划分不同区域,对游人来讲,也能比较方便的识别出不同景观空间,留下深刻印象。边界可分为多种类型,常与道路结合,比如高速路是一种路径,但更是划分不同区域的边界;河流是一种典型的边界,但也可当作一种路径。许昌城区内主要的边界要素包括清潩河、清泥河、运粮河、护城河等主要河流;高铁、高速公路、京广铁路、外环路等道路。许昌可资展示的历史文化要素中,优先考虑布置在边界要素内。边界的景观设计要体现出不同区域间的景观特征差异,如护城河内外景观有所不同,新老城区景观有所区别。4.节点节点是城市中可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点。城市设计中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节点:入口节点、道路广场节点、重要历史遗迹点。(1)在进入许昌的主要对外交通线上,可设置汉阙风格门楼或牌坊,提示进入“汉魏故都”——许昌历史文化名城。(2)城区内主要道路交叉口(环岛)布置雕塑,展示复制的许昌重要出土文物、重要历史人物雕像、出土文物雕塑等。(3)老城区、旧城区的城市广场、沿街公园等处布置景观节点,展示许昌历史文化、历史事件、三国故事、历史人物等。(4)对文保点、具有历史特色的建筑物和构筑物进行保护和展示。5.标志物标志物设置的目的是要突出一种主题、文化或场所感。标志物可以放置于城市出入口处,如位于高铁站和高速出入口附近的许昌旅游服务中心,给游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标志物也可放置于城市内部重要地段,如火车站、博物馆等。标志物要想成为人们心中景观意象的浓缩,就得有其可标志性。(1)突出展现主要的标志性景点:霸陵桥、春秋楼、文峰塔、西湖公园、丞相府等。(2)对新建的大型公共建筑,设计上应运用传统建筑元素,风格上应体现许昌历史传统。
三、结语
如何增强高中生历史文化素养
摘要:增强高中生的历史文化素养是要在历史学习中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养,主要内容有历史知识储备、历史思维能力、历史分析能力、历史综合能力。高中历史是一门深刻严肃但是又丰富生动的学科,想要增强高中生的历史文化素养,首先要让学生对学习历史充满兴趣,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水到渠成地增强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关键词:增强;高中生;历史;文化素养
增强高中生的历史文化素养不是一件可以一蹴而就的事情,是一项艰巨并且复杂的教学工程,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探索教学方式,设计教学方案,学生要积极地配合教师的教导。师生都要付出自己最大的努力,使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可以得到增强。
一、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兴趣可以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在高中历史的教学中,直接兴趣表现为学生对教材所叙述的历史人物、故事和教师讲得比较生动的内容产生的兴趣。间接兴趣表现为学生由于学好历史后得到的比如文综高分、荣誉奖引发的兴趣。所以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从这两方面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用多种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直接兴趣,还要做好评价反馈,通过奖赏制度激发学生的间接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于感兴趣的事物会有更大的学习动力,教师要学会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比如教师可以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来讲述历史知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讲述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英俄德法美日意奥这八个国家名不好记,教师可以把顺序打乱变为:“英法奥美日德意俄”,谐意为“英法奥每日得一鹅”,如此学生很快就记住了八国的名称,而且不容易忘掉。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丰富的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赋予课堂教学丰满的情感。一个幽默有趣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比较容易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师要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
历史文化街区文旅融合路径
[摘要]工业化与城镇化建设的持续演进,导致大量遗存于古城区的历史文化街区陷入了保护与城市更新的矛盾窘境。文旅融合不仅可以激活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而且能够有效化解街区保护与城市更新的矛盾。因此,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文旅融合的改造升级,成为当前国内外城市历史特色区域焕发生机的有益探索。文章以原真性理论为切入视角,分析了历史文化街区在文旅融合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据此,提出了相应的解决路径。
[关键词]原真性;文旅融合;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性开发
一、问题的提出
如何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如何在保护的基础上全面激活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已经成为国内外城市管理者和学者关注的重要课题。历史文化街区既是历史的缩影,又承载着城市发展的印记。从城市功能的视角看,历史文化街区的首要功能是满足民众的居住需求,因此,它带有明显的居民生活方式与习俗的历史记忆。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的记忆载体,历史文化街区往往体现着地域性的文化特色,是现代人与历史空间、生活记忆互动的桥梁。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工业化与城镇化浪潮,是我国历史文化街区发展命运的分水岭。工业化与城镇化之前,历史文化街区由于历史、区位等因素的影响,往往存在环境质量差、基础设施不足、居住条件破旧等问题。大规模的工业化与城镇化陆续袭来,大量遗存于古城区的历史文化街区陷入了保护与城市更新的矛盾窘境。大拆大建的城市化建设,极大地破坏了历史文化街区的原貌,历史文化街区所承载历史文脉被割裂、被湮没在城市化的钢筋混凝土之中,历史文化的原真性也随之荡然无存。当前,文旅融合不仅实现了文化赋能旅游的课题,也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性开发提供了方向,正在成为各地政府大力推进城市更新的有益选择。正如美国学者丹尼尔·马托所言,“所有产业都是文化的”[1],文旅融合更加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与呈现。因此,从原真性的理论视角看,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升级改造,需要在保护传统文化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这既顺应了文旅融合的发展需要,又最大可能地保留了历史文化的原真性。本文主要就历史文化街区文旅融合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从而阐述原真性视角下历史文化街区文旅融合的具体路径。
二、概念界定与文献梳理
历史文化街区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原真性与文化遗产的联系始于《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但是,该文件的适用范围仅限于西方砖石建筑的保护与修复。1994年的《关于原真性的奈良文件》,在《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基础上,加入了东方传统木结构建筑的内容,强调了原真性是世界文化遗产认定中的重要标准。国内学术界对“原真性”的研究与国际上普遍遵循的原则大体一致,强调“不改变原状”的重要性。关于历史文化街区的内涵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中有着明确的界定,文物种类丰富、建筑群落完整、历史印记真实是其重要的参考依据。由此可见,文化特质是历史文化街区的根与魂,是其价值所在。“跨界”是文旅融合的明显特征,它既体现为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双向互动和彼此渗透,又表明了二者之间的共赢、共享关系,进而拓展了二者的产业范围和领域,取得最大化的文化价值和最优化的经济发展效果。因此,为了最大程度地挖掘并发挥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特质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中的作用,顺应文旅融合的发展趋势,按照原真性理论的观点,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改造,并且有序开展保护性的价值开发,成为当前国内城市历史特色区域焕发生机的有益探索。针对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特质在城镇化进程中逐渐被边缘化甚至消磨的境况,国内政界、学界对这一命题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代城市场域内历史文化街区地位弱化的问题。对于“原真性”的探讨,最早广泛存在于哲学范畴,注重对自我真实性身份的表述,强调的是“人”的存在方式[2]。此后,在美国兴起的大规模城市更新浪潮中,“原真性”与城市改造联系起来,并被广泛讨论和应用。西方学者认为,对于城市中老社区的有效保存就是在保护城市的未来。国外学者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历史村落的保护措施、历史街区的保护政策以及保护性建设等方面[3]。国内学者对“原真性”的讨论,与国外的历程相似,都经历了由哲学到实践的转变。在实践层面,国内学者最初强调“原真性”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功用。我国学者阮仪三等[4]提出了关于文化遗产原真性的著名论断,他认为,文化遗产与原真性的内涵始终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认识过程中,创新、融合和发展的前提是保持内在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的协调一致。国内学者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始于古城保护的学术探索,学者阮仪三[5]根据自身长期实践经验指出,我国城市中的旧城具有突出的中国特色,人口的流入加剧了古城保护的负担,强调对原住居民的利益保障以及现代生活设施的改善。对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过程中面临的难题,耿彦波[6]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他认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面临着历史文化遗产的制度难题、文化保护机构的责任难题以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资金难题。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性建设与创新方面,袁泉[7]认为,塑“形”、筑“神”可以实现对建筑风貌的保护;雍振华和高朦[8]指出,构建“互联网+古城保护”的古城保护系统,是当前阶段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中对于新媒体技术的重要应用;蔡仁霞等[9]认为,应该借助先进的互联网技术持续更新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机制。关于历史文化街区文旅融合的研究成果较少,国内学者主要采取案例探讨的方式,阐述了开发设计[10]、旅游品质提升[11]等问题。由此可见,国内外学术界对原真性以及历史文化街区的探究成果较为丰富多样。部分研究内容或从宏观视角切入原真性与历史文化街区的关系,探究历史文化街区原真性保护的影响因素,或从微观视角分析历史文化街区在更新改造中的空间安排、环境景观设计、民俗活动等内容。但是,很少有文献从原真性的角度,深入分析历史文化街区的文旅融合问题。若想传承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特质,有效的保护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只有激活蕴含其中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才能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因此,以原真性理论为切入点,探究历史文化街区的文旅融合路径这一命题,就具有了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初中历史故事化教学策略探索
一、故事化教学策略在历史教学中的影响和作用
初中历史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我国历史发展的大致方向和内容,向学生普及相关的历史常识,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既具有好奇心强、求知欲望强烈的优点,同时又缺乏相应的集中力和抽象性思维能力,因此运用故事化的教学手段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效率。此外初中历史教材的编写大体上按照时间、地点、人物、主要事件的流程,同时历史教材中还穿插了不少历史图片和相关历史故事,比如说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等,具有典型的故事化特征,因此教师在进行历史知识传授时,很容易采用故事化的教学手段,通过形象生动的故事讲解,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还使学生更加容易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二、故事化教学方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原则
(一)选取故事真实性原则。教师在选取历史故事题材时,首先要遵循故事真实性的原则,我国历史发展悠久,许多历史史实在千年的传承和发展中逐渐流,因此教师在选择相关的教学案例时,要通过反复的资料查询和对比,尊重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选择可信度、真实度最高的故事进行传授;其次是要有针对性,选择与初中课本教材紧密相连的故事,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了解;最后故事的选择还需要和现实生活相结合,历史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能够从历史发展的思维角度思考当下的社会问题。(二)尊重学生主体的原则。初中历史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主动的参与课堂活动中,采用故事化的教学手段,不仅可以吸引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还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三)坚持故事多样性原则。一方面坚持故事多样性的原则需要注重故事题材选择的多样性,我国历史文化丰富多彩,教师在进行同一主题讲解时,要选择不同的题材丰富课堂内容;另一方面还需要注重不同朝代、时期的文化具有差异性的特点,尊重文化间的差异性,培养学生多元化的历史观是初中教师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三、故事化教学方法在初中历史中运用的有效策略
(一)选择形象生动的历史故事,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教师在运用故事化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活动时,需要具备良好的讲故事能力,能够通过声情并茂的演讲和肢体动作,将历史故事生动的讲述给学生,进而牢牢的吸引学生课堂的注意力。这就要求教师要熟练掌握历史故事内容,并能够对历史故事展开情节上的细节处理,使之更加贴近历史教材的知识内容。(二)合理安排分配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初中历史教学的课堂时间一般是45分钟,要在45分钟内让学生学习和掌握新的历史知识要点,这就要就教师要合理安排课堂教学时间,在适当的时机插入历史故事,以此推进课堂教学的开展。比如说教师在讲解我国四大发明时,可以适当的插入一些短小生动的小故事,比如说蔡伦改进造纸术的过程、火药与炼丹术的关系等,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我国历史文化知识的了解。(三)开展历史故事情境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都要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主。在故事化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某一主题,让学生进行故事搜集和角色扮演,开展小型的课堂情景模式,加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比如说在进行各朝代官职机构讲解,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朝代进行讲解和扮演。
历史文化资源对外传播研究
摘要:文章指出邢台市历史文化资源对外传播的重要性,通过分析邢台市历史文化资源的对外传播现状,提出了提升其对外传播质量的途径;特别强调了对外传播翻译工作中应该遵循的两个原则,为相关外宣工作人员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邢台;历史文化资源;对外传播
一、邢台市历史文化资源对外传播的重要性
21世纪,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入。随着中国“走出去”战略的深入实施,中国足迹沿着“一带一路”走向世界更远处,中国的对外文化传播工作也随之走遍全球。作为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古国,中国拥有光彩夺目的历史文化遗产,做好这些历史文化遗产的对外宣传工作对于中国增强文化自信意义重大。邢台作为殷商古都,蕴含着丰厚的传统文化精神,而且这些资源有着浓郁的地域特色,是邢台地区优秀的文化遗产。做好邢台市历史文化资源的对外传播工作,对于扩大邢台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打造邢台的城市文化名片,提升邢台的文化软实力,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要使邢台市历史文化资源为越来越多的海外人士所认识、理解和接受,就必须打破文化和语言的隔阂,因此,将历史文化资源整理翻译成相应的外国语言文字成为历史文化资源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邢台市历史文化资源对外传播的现状
在众多仁人志士的共同努力下,邢台市历史文化资源的整理记录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成绩有目共睹。截至目前,已经出版了《邢台历史文化论丛》、《邢台历史经济论丛》、《郭守敬研究》、《三代文明研究》、《邢台通史》、《邢台历史文化辞典》、《邢台历史大事件》、《邢台县历史文化读本》、《邢台历史之谜》、《人文邢台选集》等数十种历史文化研究书籍,成立了邢台历史文化研究会,历史文化研究队伍日益壮大,涌现出一批历史文化研究的带头人。在整理研究历史文化的同时,市政府重视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发掘、抢救、保护与整理工作,对卧牛城传说、顺德扇鼓、邢台皮影、内丘神码、巨鹿织锦、太平道乐进行立项保护。其中内丘神码已列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另外,邢台市政府、邢台县政府、社会团体和高校组织已经举行了丰富多彩的旅游文化宣传活动,如中国•邢台天河山七夕爱情文化节、清河县乡村旅游暨山楂节、秦王湖牡丹节、九龙峡桃花节等,这些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交流活动吸引了国内外大量专家、学者和游客前来考察、学习和欣赏。然而关于历史文化资源的对外传播研究为数不多,目前已经发表的相关论文有《邢台文化手工艺产品的对外传播及英译策略研究》[1];《邢台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英译调查研究》[2];《河北省旅游公示语英译现状与对策研究——以邢台市为例》[3]。这些论文对邢台市历史文化资源的对外传播现状做了研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善的建议和对策。比如,庞云玲提出政府要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的投入,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水平专业翻译人才的培养等。然而这些研究都停留在理论阶段,很少有实质性的成果可供借鉴和应用。
网络游戏历史文化表现形式
摘要:无论是创建完全虚构的“架空”世界,还是基于现实社会背景进行有限虚构的“重构”想象,制作者在网络游戏里建构超脱现实条件限制而独立存在的“想象世界”的同时,都不得不从基于现实社会基础的历史文化领域中汲取养分。在我国经济水平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的大背景下,中国历史文化受到国内外网络游戏开发者的重视,其元素越发常见地被运用到网络游戏中去。结合我国历史文化的具体特征,考量“架空”及“重构”方法的优劣,因地制宜地构建逻辑自洽、质量上乘的游戏背景环境,是以网络游戏作为载体来传播我国历史文化的设想所需要重视的大前提。
关键词:网络游戏;历史文化;传播途径;架空;重构
网络游戏是互联网与游戏结合的时代产物,是文化娱乐、出版数字化及网络化的具体表现。网络游戏自诞生以来,便在开发、设计、推广和客户应用的过程中传播着它的特定文化,以事实证明了它在文化传播领域的作用[1]。从《魔兽世界》到《英雄联盟》,再到当下最为火热的大逃杀系列《绝地求生》,作为一种虚拟娱乐产品而存在的网络游戏,为广大受众提供了超越自身环境,体验“完全不同”新事物的特殊途径,并因此受到玩家们广泛而持久的欢迎。任何精神的想象都必然依托于一定的物质存在,网络游戏行业向人们所提供的具有天马行空般奇思妙想的“虚拟世界”,往往对应着一种或多种的社会生活“文化原型”,承载着特定的社会文化价值[2]。通过对现实原型的艺术再加工,在丰富网络游戏内涵,提高可玩性的同时,网络游戏也为“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何走向大众”的命题指出了一个可能的方向。
1代入感:网络游戏对历史文化的选择和阐释
1.1“架空”的网络世界。1.1.1架空的定义及一般表现形式。传统意义上的“架空”一词主要指建筑学当中房屋凌空而建的构架形态,其词源来自于唐太宗李世民《置酒坐飞阁》中的:“高轩临碧渚,飞檐迥架空”。当我们将其词义延伸到文学创作上的时候,“架空”则成为基于网络而兴起的另一项新兴产业“网络小说”中所广泛运用的,一种创建虚构背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创作手段。根据其虚构程度的不同通常将其分为完全虚构的“全架空”作品,以及基于大历史背景而相对虚构的“半架空”作品。“全架空小说”是指主要人物、背景、事件都来自于作者主观想象而成型的作品。如国内著名科幻小说家刘慈欣所著《三体》系列、美国乔治•马丁所著《冰与火之歌》系列。而“半架空小说”是在人物、背景和具体事件客观的基础上,通过虚拟主人公的行为来产生戏剧化效果的小说作品。这一类作品的涵盖范围广泛,目前国内大多数穿越类型的网络小说以及法国小说家大仲马的名作《基督山伯爵》均属此类。“架空”的创作手段往往着眼于构建独立于现实生活的“想象空间”,籍此从社会逻辑和一般规则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创作者的想象力。相对于力图完整展现事物原貌的“还原”“纪实”性质的文学创作手法,架空文学重想象的特点,使创作者摆脱了在既定历史面前的被动性,基于对历史事实的合理想象以及符合一般社会逻辑前提下的自由发挥,赋予小说更加深厚的创新潜力并极大地提升了作品的戏剧性。1.1.2网络游戏中的“架空”现象。网络游戏作为一种新兴的多媒体娱乐产品,具备虚拟性、互动性的特点。再加上网络本身相对独立于现实物质社会的独特属性,使得“架空”这一强调“符合逻辑的想象力”的创作手段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目前主流的网络游戏包括以《魔兽世界》为代表的多人角色扮演游戏、以《英雄联盟》及《DOTA》为代表的多人在线战术竞技游戏以及以《反恐精英》《绝地求生》为代表的第一人称射击类游戏等。尽管上述不同类型游戏在设计上存在种种差异,但在采用虚拟于现实生活之外的“架空”背景方面却有着极为默契的一致性。无论是以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的“艾泽拉斯”世界作为游玩背景的《魔兽世界》,还是将整个游戏场景锁定于电子化的“召唤师峡谷”之中的《英雄联盟》。网络游戏的设计者们向广大受众呈现的,往往会是一个同现实世界“似是而非”的虚拟空间,这样的空间拥有大多数符合现实世界一般规律的设定,如作为生物主角本身的人类、重力、中世纪生产力基础下的文化和艺术产品。但其受到关注的重点却是炫丽的魔法、奇特的怪兽和其他一些仅仅出现在历史神话中的“想象产物”。即便是标榜“真实的枪械效果”和现实情况下的警用战术的《反恐精英》和《绝地求生》,在利用电脑的物理引擎技术最大限度地对游戏玩家所使用的“武器”进行塑造的同时,在游戏背景及环境方面亦采用模糊且虚构的“沙漠地图”,带给玩家逼真的游戏感受的同时,也规避了现实、技术等的限制。不难发现,“架空”手段在网络游戏行业中的广泛应用,实际上是游戏设计上的“架空”同网络本身存在的虚拟性质之间的一致性所决定的。与此同时,基于虚拟空间却又立足于吸引身处现实生活中的受众的网络游戏,又不得不同现实社会的规则和逻辑达成某种程度的“妥协”,从而使得“网络游戏汲取历史文化之精髓部分而进一步发展”的构想成为可能。1.2网络游戏对文化的选择性重构。1.2.1历史文化与网络世界的异同。历史文化代表着一个文明在长久的岁月中逐渐演化而形成的、反映相应的民族特质和民族风貌的民族文化。宏观上,它是一个民族历史之中的思想、观念及文化形态的总体表征,微观而言,它又是包含生活习俗、诗文艺术、民族服饰和社会行为观念在内的种种具体表象的集合体。网络文化是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在网络空间形成的文化观念、活动和方式产品的集合,它包含有独特的文化行为特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表现形式上,历史文化依靠长期以来的传统社会生产生活实践,在传播手段上是物质的、历史的。而网络世界中的网络文化则更贴近当代社会,并且极大程度地仰赖网络技术的发展来进行扩散。在表现效果上,历史文化有着广泛的载体和艺术形式,但它们往往受到物质地理条件的限制,由此也形成了各地区、国家和文明之间文化的多样性。网络文化仰仗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而迅速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超越地理人文“一般惯性”的共同。一个最好的例子是,即便国内外网民之间存在着以语言文字为首要的种种交流障碍,但各国的网络社区仍然自觉或不自觉地在网络上演化出内在逻辑相同的交流形式,如国内的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与国外的“YouTube”,国内的知乎、贴吧等社区与国外的“Quora”等,隐藏在几种软件的网络界面和使用语言等方面不同表象之下的,是其核心操作方式的客观共性。1.2.2网络游戏对历史文化产品的选择。网络文化不断从历史文化产品中获得灵感、汲取营养,这种汲取并非相完全的复原和模仿,而更接近于借鉴和嫁接历史文化中的某些元素进行融合再造。此种表达,同代码学科中通过“调整程序代码来改善软件性能及质量,使其程序的设计模式和架构更趋合理,并由此提高软件的扩展性和维护性”的“重构”行为意义近似。以基于西方中世纪宗教神话故事的游戏《魔兽世界》为例,在构建游戏中西方中世纪色彩浓厚的“人族”势力时,一般性的组成元素,如教会、牧师和骑士等,皆源自于欧洲中世纪时代的基督教社会。但又没有选择完全还原中世纪基督教社会的全貌,而是通过“架空”的创作手段,虚拟出一个在作用上类似基督教的“圣光”信仰,并以此为核心,对教会、牧师和骑士进行“重构”式的再创作。在《魔兽世界》中的教会和骑士团由既定历史轨迹下的政治团体,如圣殿骑士团、条顿骑士团等改变为剧情类似“白银骑士团”这样的以“信仰圣光”为目的充满浪漫色彩的英雄集会。牧师传播“主的福音”的职能也相对淡化,而其作为中世纪医学先行者“拯救生命”的形象则被修饰和放大。类似的手法在国内开发商西山居所制作的网络游戏《剑侠情缘网络版叄》中也有体现。《剑侠情缘网络版叄》将背景置于唐朝时代,其本质是在正史背景下叙述属于游戏自己的特别故事[3]。在此基础上,《剑侠情缘网络版叄》中作为传统武侠叙事视角下的“朝廷”代表的“天策”势力,一方面如历史上的“御林军”有着对封建王朝皇室绝对效命的“忠”观念体现,另一方面又跳出历史人物纠缠于复杂政治斗争而难以定论的桎梏,纯化为完全的“正义代表”。可以说,前者代表着游戏制作者对传统文化内容的有目的挑选和组合,而后者则属于基于文化源头的合理“架空”,此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对武侠世界中的“朝廷”概念进行了“重构”,从而形成了玩家们喜爱的“天策”势力。
2传播方式:在改良重构中传播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