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总结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0 19:21:1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历史课总结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历史课总结

高中历史课史料教学模式分析

摘要:史料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主要载体和媒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构建和应用史料教学模式,不但有利于丰富历史课堂教学资源,也能切实增强学生的史料实证和时空观念素养,驱动学生历史解释能力的和谐发展。文章主要探讨高中历史课中史料教学模式的实施价值,从史料的选择、史料的灵活运用、史料探究方式的创新、史料的归纳总结四个方面,论述史料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策略,旨在为广大教师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教学资源;价值策略

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具有极为优越的导趣和导学作用,教师合理应用史料,能够将课本上的历史知识变得生动形象,从而有效培养学生批判研读史料和客观解释历史的思维品质。因此,教师应当明晰史料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课中的实施价值,落实史料搜集和甄选工作,将历史课程与史料衔接起来,开展新颖的历史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在史料中认识历史,增强学生的历史素养。下面对高中历史课的史料教学模式展开探索。

一、高中历史课史料教学模式的实施价值

高中历史教学领域的史料教学模式,主要指根据历史课程要点,引入相对应的、种类丰富的史料,引领学生对史料展开分析和讨论,从中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唯物史观。史料教学模式是学生通往历史时空的“传送门”,借助史料,学生可以轻松掌握历史知识。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和解读,学生的历史思辨和实证精神都能获得发展。高中历史课运用史料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实施价值。第一,实施史料教学模式可以唤醒学生的历史探究兴趣。兴趣是学生学好历史的先决条件,部分学生对历史知识存在枯燥、晦涩的印象,在历史课上的学习态度较为被动。教师将史料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最有效的作用就是能够唤醒学生的历史探究兴趣。从构建主义理论来说,学生学习历史应该从已有的认知经验出发,将已有经验和新事物、新材料结合起来获取信息,实现历史认识的生成和构建过程。史料就是源于学生已有经验的历史学习材料,教师可以利用历史纪录片、图片、口述等形式的史料,为学生创设历史情境,使历史知识变得更加生动、直观,从而消解学生的历史理解障碍,增强学生历史学习的主动性。第二,实施史料教学模式可以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史料实证是高中历史课的培育重点,教师着力实施史料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大有裨益。如教师可以将史料作为历史教学的说明材料或证据,引导学生对相关史实展开批判性的推断和解释,使学生对历史产生直接、清晰的理解,从而养成良好的史料论证习惯,避免对历史因果、趋向、影响等人云亦云。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围绕历史课程中的事件和人物,自主搜集或合作搜集有关史料,并结合史料论述历史概念,从而使学生充分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充分强化和完善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第三,实施史料教学模式可以增强学生的历史时空意识。学生学习历史必须置身于真实的时空情景下,从当时的社会环境出发,识记和梳理历史的演进过程,然而部分学生在学习历史时只依靠机械记忆法,欠缺时空观念。在高中历史课实施史料教学模式,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增强学生的历史时空意识。时间和空间是史料提供的最基本信息,无论何种类型的史料,都具有密切的时空关联,因此教师在历史课教学中可以借助史料,帮助学生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切入,识记和掌握鲜活的历史;也可以应用史料,引导学生反向剖析历史事件产生的社会背景和人文地理特征,从而促使学生树立时空观念,进而有效提升历史教学质量。

二、高中历史课史料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查看全文

新历史教学管理论文

人的知识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获得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交叉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让学生耳闻目睹、口诵心维,读读写写、讲讲练练,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样做,可以拓宽学生获得知识的信息渠道;还可以使课堂教学轻松愉快、生动活泼,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依据这样的指导思想,我在上历史课时,结合师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创造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谨此罗列,以求抛砖引玉。

历史课的语文教学法

在历史课中引入语文教学方法,是完全可行的。自古文史相通,历史与文学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任何文学作品都产生于一定的历史背景并反映某一个方面的社会现实,同样,任何历史内容都是依靠文学形式(有少量是实物形式)记录下来的。因此,对历史的表述不仅可以借鉴,而且必须借鉴文学的方法。我做过两年语文教师,上了八年历史课,从贾谊的《过秦论》中了解到秦朝灭亡的历史原因,从清朝的腐败历史中认识到《红楼梦》的伟大意义。历史课和语文课的共性实在太多了。

把一些语文教学方法运用到历史课之中,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指导学生围绕历史教材的章、节、标题来抓中心,划段落,分层次,归纳大意,写出提纲和要点,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讲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运用记叙文和小说的表现手法,按照时间、地点、场景和情节等要素,或叙述,或议论,或描绘,或抒情,再现历史的过去,生动活泼,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讲述历史原因、结果,分析历史观点,介绍历史场景及历史文物,则采用议论文、说明文的方法,摆事实、讲道理,做到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密,逻辑性强。甚至在考试中,我也采用作文的方法,把论述题改为“历史作

文”。考中国古代史,我要求学生写一篇的诗词《沁园春·雪》的读后感,考世界古代史,我要求学生写一篇“由新航路的开辟所想到的……”的文章,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学生的联想能力。实践证明,历史教学参考语文的教学方法是很有益处的。

历史课的对抗式讨论法

查看全文

初中历史课导学案教学模式探析

摘要:文章主要以初中历史课导学案教学模式的整合运用为重点进行阐述,结合当下初中历史课程教学现状,先分析初中历史课导学案教学模式整合运用的必要性,再从强化教师指导,关注导学案的质量;挖掘教学深度,展现导学案的价值;体现导学艺术,创建高效的历史课堂几个方面深入分析并探讨初中历史课导学案教学模式的有效整合运用,进一步凸显导学案教学模式的整合效果和效率,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关键词:初中历史;导学案;整合运用

历史作为初中阶段教育体系中的一门重点学科,在教学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知识,展望未来。但是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受到以往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学习效率低,缺少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而导学案教学模式的运用,可以实现历史课堂的整合与优化,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历史知识,加强学生对历史内容的掌握程度。因此,怎样将导学案巧妙地运用到历史课堂中,整合现有的教学方案,是新时期下历史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初中历史课导学案教学模式整合运用的必要性

1.教学主体角度。针对历史学科的表面认知,以及师资力量匮乏的现阶段历史教学现状之一。在现有的历史教学团队中,大多数教师并非毕业于历史专业,这些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不足,而且发展空间较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积极进取的学习心理。另外,初中学生缺少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主要以应对中考为目标,死记硬背地记忆历史知识点,或者按照教师辅导的内容进行记录,没有更深入地了解历史知识的本质,学生自身的思维能力得不到激发,影响学习效率。借助导学案,教师可以更加清晰地意识到历史教学的重要性,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以便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教学方式角度。因为主观和客观多种因素的制约,现阶段的初中历史教师仍然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没有关注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仅以复习、讲解、标注重点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几乎没有学生真正地掌握历史知识的本质,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历史教学效率的提高。借助导学案,可以实现教学方式的创新,以引导的方式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便于实现初中历史教学的整合与优化。

二、初中历史课导学案教学模式的有效整合运用

查看全文

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作用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应用的作用,然后论述了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具体包括用历史故事进行新课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课堂中间插入历史故事,丰富课堂内容;在课堂教学结束时运用历史故事,增强学生的理解。

关键词:历史故事;初中历史;学习兴趣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历史是由一个个生动的故事组成的,历史故事是历史教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在初中的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历史故事,可以让历史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而且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一、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应用的作用

初中学生正处在一个生理上的半成熟和心理上的半幼稚时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同时学习的主动性也不够强。初中学生接触历史课程的时间比较短,因为学习内容有些无聊和枯燥,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很低。在当前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和初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都不太一致,以致学生不能够充分地吸收、理解知识,进而影响了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1]。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历史故事,能够增强历史课堂的趣味,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营造一个良好的历史情境,加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的时候可以采取一定的手段增强历史课堂的吸引力,让课堂充满趣味,历史故事就可以很好地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另外,把历史故事带进历史课堂可以丰富历史教学内容,让学生加深对历史的了解,从而更好地学习历史。

二、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查看全文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探讨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让学生在初中历史教学活动中掌握好历史知识。教学活动在作用的确不能小觑。主要对初中历史活动课的实施策略进行了探讨和论述。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活动;途径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逐渐转变。经过不断总结,教师发现开展一些教学活动有利于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在初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历史,感悟历史,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养成良好的历史素养。

一、初中历史教学活动的意义

初中历史教学活动是以教学课堂为媒体,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创新性探究为基本特征的教学形式。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活动的目的就是以教学活动促进教学发展,这种教学模式是为了让初中历史教学活动给学生带来创造性、开放性以及自主性。

二、初中历史教学活动开展的有效途径

查看全文

趣味故事导入法在历史教学的作用

摘要:新时期下,教学改革在不断地深入,初中阶段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学习阶段,如何在有效的课堂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我们教学工作面临的重大的问题。采用趣味故事的方式教学是目前历史教学中常见的课堂模式。本文主要对历史课程的特点以及当前历史教学过程中的缺陷进行总结,以期不断地推升历史课堂的效果。

关键词:趣味故事;导入新课;历史教学

历史课程是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的重要课程之一,同时也是学生整体成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课程由于是对历史的阐述,在历史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会渗透出故事的情节。我们可以根据历史教学故事性的特点将其充分的利用。在开讲新课程的时候可以合理地使用一些简短的与所讲课题有关的历史故事将课题引入,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效率。

1合理选择趣味故事,符合课堂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制定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安排的,我们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不能够因为形式而去教学,过于重视教学方式不仅是浪费学生的时间也是在浪费老师自己的精力,课堂的效率不会得到很好的改善。为了满足课堂的需要,作为历史教学的老师一定要认识到自己的责任,提前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搜集有关历史教学中的故事,将其更好地应用到教学当中去。例如初中历史课本中都会有新文化运动这一章节的内容,在讲授这节课之前我们可以用陈独秀剪辫子的故事来导入,1902年的秋天,因为守旧学监姚昱蛮横无礼,故意伤人,陈独秀等人准备寻找机会去修理他,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陈独秀等偷袭姚昱的住处,其中张继抱腰,邹容按头,陈独秀拿着剪刀就把姚昱的辫子齐根剪下来,此事过后,后人评价陈独秀一生所做的事其实也是剪辫子,“致力于剪掉国人心中的辫子”。陈独秀剪辫子这一故事就是学生和老师之间一个滑稽可笑的故事。这个故事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老师在上新课之前将此故事一讲就可以很好地将学生的精神集中到一起。学生听完这个有趣的故事之后就会放松下来,在这种轻松的课堂氛围下,老师再开始讲授新文化运动,学生可以更好更快地掌握本节的课堂内容,课堂的气氛也活泼起来,教学的效果也得到了很大提升。历史故事不仅可以让学生对历史人物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亦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果在历史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一直按照传统的方式讲授下来,学生对历史人物的看法就会变得很片面。就陈独秀而言,如果学生没有听老师所讲的故事,在学生的心里会一致认为陈独秀就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物。但是通过老师讲解陈独秀剪辫这个故事之后,学生会了解到原来陈独秀也是他们班里一个调皮的学生,革命领导人物也是和我们平凡人一样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并不是遥不可及,这样的陈独秀可能更容易在学生心中留下痕迹。

2善于课堂实践,总结存在问题

查看全文

高中历史高效课堂论文

一、合理组建历史课程学习小组

传统高中历史课堂的典型特点,是教师“一堂言”,具体来讲,就是由教师讲解教材知识,学生只负责记录与记忆。而遵循生本理念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教学活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与前提是将学生合理分组,构建历史课程学习小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结合高中生的性格、性别、历史基础、学习能力等特点,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协调发展、互补互助”的基本原则恰当分组。从表面上看,似乎生本理念角度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只是对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座位进行了一定的改变,但其实这是异常深刻的、彻底的教学改革,不管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在生本理念下,教师只是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引导者及组织者,他们扮演为学生学习提供帮助与服务的角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有深度参与教学活动各个环节的权利与机会,需要在与小组成员的交流、合作、探讨中主动学习与思考历史知识,并且能够在深度理解与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合作探究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努力提高合作小组划分的合理性,以确保各个组员在课堂教学中能实现优势互补、各尽所能。学习能力弱的学生能在其他学生的影响和帮助下获得更多的学习经验与技巧,而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能在帮助其他同学的同时快速提高自身的学习水平。

二、科学设计前置性的历史作业

生本理念下的小组交流与讨论,是在小组成员学习与掌握了一定的教材内容基础上,开展的一种学习活动。从这里可以看出,要从生本理念角度打造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师非常有必要依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及学生特点布置一些前置性作业,以帮助与指导学生对教材内容有更好的了解。教师在设计前置性作业的时候,应把了解新课内容作为一般性任务,让学生对教学知识产生感性认识,了解自己阅读到了什么,有哪些内容是自己尚未理解的;在学习小组中对教学内容做初步交流,所有组员共同构建新课知识体系,并列出新课知识提纲;将小组成员普遍认为的有重大价值而没有明确其意思的内容记录下来,以问题的形式在正式教学中提出来;深入探究小组成员普遍感兴趣的教材内容;总结本组在完成这些前置性作业时应用到的好方法及成功经验,在课堂上分享给其他同学。比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时,教师就可为学生设置一些前置性作业:英荷战争、英西战争的起因、经过与结果是怎样的?英国殖民主义扩张与其迅速发展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殖民扩张与掠夺对殖民地人民带来了什么灾难?让学生在小组中对这些作业进行分析与探讨,把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以提纲形式罗列出来,由小组代表总结与展示学习成果,并将小组学习中难以解决的问题汇总到一起,师生一起研究,最终教师加以评价、补充。

三、优化历史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计是高中历史教学活动的纲领与依据。因此,在生本理念下,教师应依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特点,结合前置性作业的具体完成情况,优化与调整高中历史教学方案。具体来讲,教师应结合各个小组的学习情况,科学制定教学目标,并仔细检查每个小组前置性作业记录本,以便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体系的具体构建情况,明确学生收集了多少资料,提出了什么问题,还有什么问题有待解决,哪些重要问题没有提出来等等。当了解了学情之后,就可将其当成设计教学方案的依据,从而设计出重点突出、针对性强的教学方案。比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历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教师就可依据学生对前置性作业的完成情况,精心完善与调整教学方案。教师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穿针引线的作用,引导学生就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讨论与交流,并激励学生将学习中尚未解决的问题与新生成的问题提出来,将这些问题当成教学方案中的重要内容。

查看全文

普通高中理科班历史教学探讨

[摘要]营造和谐的历史学习氛围、挖掘教材中丰富的人文教育素材、把历史教育与社会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切实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益,培养理科班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是改变理科班学生历史学习现状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中理科班;历史教学;初探

一、高中历史课的地位和价值

2004年9月颁布实施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所阐述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要求:“通过历史课的学习,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形成深厚的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价值观......尊重、理解多元文明成果的海纳百川的态度,天、地、人之间和谐发展、顺其规律的自然态度。”从新课标对历史教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表述中我们可以体会出历史课的特殊地位和社会价值:中学历史学科作为基础教育中人文学科的核心学科之一,蕴含着博大深远的人文资源,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有着其它学科无可替代的优势。

二、现在高中理科班的状况

历史教育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教育的根本。但因为高考制度,大部分学校在高一开始,实行文理科分班制。历史教学对于文科班来说,重要性不用多说,而对于理科班来说,历史教学问题颇多。现阶段高中理科班的历史教学,受传统模式的影响依然处于学生“不重视”、教师“上课难”这样一种十分低迷的状态。历史教学、历史学科不受重视的现象与我们这样一个以古老历史闻名的国家是很不相称的。历史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但枯燥的说教性理论容易使学生课上昏昏欲睡,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缺乏兴趣,这样不但不能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历史观,更不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历史的能力。当前,普通高中理科班历史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理科生缺乏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动力。理科班对于历史课要求很低,毕竟不是理科生高考的应试科目。历史作业少,考试也少,对考试成绩要求也不高,及格就行,就算考高分也没什么用。因此,高考至上的功利心,导致学生不愿花时间去学习历史。课外不花什么,甚至历史课堂上也不花时间。课堂上学习历史也是为了听听历史故事,把历史课当做故事课,从理科学习的压力中解脱出来,把历史课当做解压课,缺乏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动力。2.理科生对历史课学习的要求较低,成绩较差。高中新课改已经在逐步推广,但是应试教育的导向依然明显,所以理科学生对历史课学习的要求主要是通过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会考)。而要求通过历史课学习使自己全面发展的学生少之又少,基于这样的要求,理科学生的历史成绩普遍较差。3.理科生人文素养较欠缺。理科生偏重于科学素养的提高,忽视人文素养的提高,加之理科生对一些基本的历史常识缺乏,难以形成较高的人文素养。所以现在的理科生价值观念日益金钱化和极端个人化。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对于一个学生来讲,两者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忽视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都是与素质教育的宗旨相违背的。4.部分历史教师教学方式老旧,单一,教学手段日益科学化的今天,还是有一些高中理科班的历史老师采用一些落后的教学方式,教师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有的教师基本上使用PPT教学,照本宣科,教师自顾自的从头讲到尾,学生自顾自的学习历史课本知识,或看理科的课本或做理科的作业。教师不能很好的与学生进行课堂教学互动,学生麻木、机械的学习,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忽略了学习历史的意义。5.理科班历史教学中未能充分关注学生诉求。由于现有教材呈专题式教学,一节课内容跨度太大,基本上是一些提纲结领式的知识点,而教学时间有限,学生喜欢听的历史知识在课堂上听不到,历史老师讲的东西学生不愿听,历史教学未能有效地结合学生实际,师生未能很好的互动,学生没有学习的热情,老师没有教学的激情,师生问互相不理解,关系不和谐,甚至有时会出现冲突。

查看全文

历史课程学习中的问题

内初班学生主要来自哈萨克族、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小学阶段他们接受的是本民族语言的授课,虽也开设汉语课,但由于地域环境的影响,汉语交际、理解、运用能力有限,只有少部分学生汉语口语、听力方面没有太大问题,可以听懂,极大部分学生既不会说也听不懂汉语,尤其是在理解运用方面还很困难。他们进入内初班学习后,第一学期,同时开设汉语、汉语口语课,经过一学期汉语强化训练,学生对汉语的理解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并未达到运用自如的地步,对于学科专业术语很不理解,影响到了他们的学习。特别是历史课,学生存在的问题不少。这些学生在小学阶段没有学习过历史课,又由于他们所处环境闭塞,接收到的信息不多,历史知识的储备有限,对于历史课非常陌生,这对教师来说既是好事又是坏事。

好事是因为一门全新的课对学生是有吸引力的,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坏事是学生历史基础知识薄弱,师生互动交流方面受到很大的限制,历史课上教师只能一人唱独角戏,本来设计好的教学内容无法施展。在这样的情况下,笔者开始关注少数民族学生在历史课上存在的问题。

一自主学习能力较弱

虽然对于这些学生来说历史是门新课程,他们也感兴趣,但他们不会因为感兴趣主动去探索新知。教师问什么答什么;教师写什么就记什么;引导学生质疑,他们不是抓不住重点,就是问题太直接。就这一问题,专门利用一课时时间对学生进行引导,教给他们提问的方法,当时学生都会提问了,但在以后的学习中并没有太大的提高。学生依然不知道如何提问,对教师的依赖性极强。从课堂教学到课外的实践活动,步步都需要教师引导,一步不到位他们就会无所适从,不知该怎么办,教他们掌握学习方法,但他们并不会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而总是习惯教师的教,不习惯自己独立思考,好像离开教师他们什么都不会,这也是一种依赖性的表现。缺乏主动性,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状况,这与历史课程改革思想相悖。历史课课程改革要求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但学生的能力有限,不利于推进课改,造成教师始终是课堂的主体。

二阅读历史教材的能力较弱

历史教科书不是历史复习资料,其知识内容的条理、内在规律往往散见于似乎“杂乱”的叙述中。中学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是依据教材按照年代顺序对各个民族、各个国家、不同时期的历史情况、社会制度进行具体叙述和解释,通过学习各阶级、政党的活动去了解社会发展过程,并通过综合分析和研究的结果来掌握社会发展规律。因此,不得不学习,掌握教材编写者在教材中显性或隐性反映出的阶级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得不理解研究教材中显性或隐性反映出的阶级立场、观点、方法,不得不对教材做涂层研究,包括微观的教材内容挖掘和宏观的历史知识结构的建造。要达到这一教学目的,学生在学、问、思、辨、行的读书治史方面缺乏科学的方法和良好习惯是绝对不行的。

查看全文

历史课程学习问题

内初班学生主要来自哈萨克族、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小学阶段他们接受的是本民族语言的授课,虽也开设汉语课,但由于地域环境的影响,汉语交际、理解、运用能力有限,只有少部分学生汉语口语、听力方面没有太大问题,可以听懂,极大部分学生既不会说也听不懂汉语,尤其是在理解运用方面还很困难。他们进入内初班学习后,第一学期,同时开设汉语、汉语口语课,经过一学期汉语强化训练,学生对汉语的理解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并未达到运用自如的地步,对于学科专业术语很不理解,影响到了他们的学习。特别是历史课,学生存在的问题不少。这些学生在小学阶段没有学习过历史课,又由于他们所处环境闭塞,接收到的信息不多,历史知识的储备有限,对于历史课非常陌生,这对教师来说既是好事又是坏事。好事是因为一门全新的课对学生是有吸引力的,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坏事是学生历史基础知识薄弱,师生互动交流方面受到很大的限制,历史课上教师只能一人唱独角戏,本来设计好的教学内容无法施展。在这样的情况下,笔者开始关注少数民族学生在历史课上存在的问题。

一自主学习能力较弱

虽然对于这些学生来说历史是门新课程,他们也感兴趣,但他们不会因为感兴趣主动去探索新知。教师问什么答什么;教师写什么就记什么;引导学生质疑,他们不是抓不住重点,就是问题太直接。就这一问题,专门利用一课时时间对学生进行引导,教给他们提问的方法,当时学生都会提问了,但在以后的学习中并没有太大的提高。学生依然不知道如何提问,对教师的依赖性极强。从课堂教学到课外的实践活动,步步都需要教师引导,一步不到位他们就会无所适从,不知该怎么办,教他们掌握学习方法,但他们并不会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而总是习惯教师的教,不习惯自己独立思考,好像离开教师他们什么都不会,这也是一种依赖性的表现。缺乏主动性,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状况,这与历史课程改革思想相悖。历史课课程改革要求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但学生的能力有限,不利于推进课改,造成教师始终是课堂的主体。

二阅读历史教材的能力较弱

历史教科书不是历史复习资料,其知识内容的条理、内在规律往往散见于似乎“杂乱”的叙述中。中学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是依据教材按照年代顺序对各个民族、各个国家、不同时期的历史情况、社会制度进行具体叙述和解释,通过学习各阶级、政党的活动去了解社会发展过程,并通过综合分析和研究的结果来掌握社会发展规律。因此,不得不学习,掌握教材编写者在教材中显性或隐性反映出的阶级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得不理解研究教材中显性或隐性反映出的阶级立场、观点、方法,不得不对教材做涂层研究,包括微观的教材内容挖掘和宏观的历史知识结构的建造。要达到这一教学目的,学生在学、问、思、辨、行的读书治史方面缺乏科学的方法和良好习惯是绝对不行的。内初班学生读历史教材,读完就结束了,也不知道自己读的是什么,不了解教材中显性和隐性的内容,不会梳理、归纳知识,即使带着问题去读书,也不能理清内在的联系,这与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很大关系,学生读书不得法,读书量有限,这往往造成他们孤陋寡闻,限制了历史知识的储备。

三社会责任感不强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