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育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6 05:35:4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历史教育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历史审美教育论文
一、激发审美情趣
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满足个体所需的一种积极的内在动力。只有诱导出学生的学习动机,他们才能够对所需的知识有乐趣。而审美教育更要在兴趣的前提条件下来实施,所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是我们历史教师首先实施的一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一千次相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的发展。富有诗意的创造开始于美的幻想,美使知觉更加敏锐,更能唤醒创造性的思维。”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审美教育去感动学生,用那些具体而鲜明的美敲打在学生的心灵深处,从而激发他们美的效应,促进知识学习和情操陶冶。比如,我们在教学中,自霍去病的那种“匈奴未灭,何以家还”至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志雄心;“天下兴亡、匹无有责”的报国赤诚之心,到“甘愿为变法而喋血”的壮美情怀;特别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历经磨难,艰苦奋斗,不屈不挠建立起来的伟大新中国,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不朽篇章。伟大的历史仁人无不表现出来那种高尚而壮美的道德情操,这些都可以对学生进行最好的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从教材中寻找美的元素
教材的编者是根据教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历史教学中要体现对学生的审美教育的功能”而选材的。因此,教材的每个章节知识点都潜移默化地体现着审美教育的内涵。我们在教学中要时刻把握审美教育教学,充分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中审美教育的资源,挖掘出那些蕴含在教材中的丰富审美教育的元素。历史记录着人类生活过程,给我们提供了极其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瑰宝,比如“先河的诗经楚辞,汉魏之文苑、晋之清淡、南北朝以后之书画与雕刻、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戏曲,明清的小说,还有那些著名建筑与各种美术工艺品,历史学上各时代伟大与都雅之人物、事迹,无不于智育之中蕴含美育之元素。”那里就是美的所在,就是美的摇篮,就是美的宝库。我们教学中就是要把它挖掘出来,交给我们的学生,让他们深深地感受着美的益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当然我们还可以根据教材教学的拓展,充分利用教学设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以及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物质资源,为我们的审美教学服务。也可以开展历史知识竞赛、组织历史专题讲座、参观访问、观看历史题材的影视片等。这些丰富多彩的历史教学活动更加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德育、审美教育。
三、增添美的教学环境
营造优美的教学环境氛围会增添学生的审美教育程度,可以利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贯穿到教学中来。没有审美的能力,或许那些野蛮贫穷而落后的原始的遗址废墟,在学生的眼里则成了毫无光彩,暗淡无光的东西。这就正像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所说的“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所以,我们要挖掘那些教学中能让学生感受到美的事物。比如讲中国古代史时,将那些搜集到的古代文物遗址彩图展示给学生,那棱角分明的石器充满智慧;那精工雕琢的玉器光亮剔透;那古朴典雅的瓷器如冰如玉;那紫里透红的铜器折射着韧气;那红砖金瓦的建筑神圣壮观。学生立刻感悟到了其中优美的意境。我们还可以从网上寻找有关的图片打印出来给学生鉴赏。因为网络也是一座无穷的宝藏,它既能成为历史教师的好帮手了,更能让学生直观体会到历史中的美。
历史教学审美教育论文
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他又强调说:"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江主席的讲话,对我们在教学工作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就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言,我认为创新精神的培养在中学教学中更为重要。"一个人的创造力究竟能被开发到什么程度,能否为社会做出创造性的贡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创造力发展的灵魂和动力,培养创新精神乃是开发创造力最重要的和最有效的措施。"①
那么,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根据审美教育的特点和创新精神的本质属性,我认为审美教育是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一、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1、这是由"创新精神"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
创新精神也叫创新态度,是一个人对于创造活动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积极的心理倾向,从心理成分方面说,创新精神是由认知、情感、行为意向三种成分构成的。认知成分是指创造者对创造活动的意义的了解和评价,情感成分是指对创造活动的喜恶等体验,行为意向是指对创造活动的反应倾向。这三种成分互相促进,互相制约,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创新精神。②也就是说,构成创新精神的三种心理成分决定着一个人想不想去创新,有没有创新的愿望和动机,是不是对创新抱有极大的热情和兴趣,能不能有效地自我控制,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畏艰难、锲而不舍的精神去积极地进行创新。这就必须从创新精神的心理成分出发,从审美教育入手
历史教学与美育教育论文
一、结合历史课堂教学的实际,在历史教学中渗透美的教肓,使学生不仅具有审美能力,而且具有创造美的能力
1.进行历史课教学的同时,运用历史课强大的学科教育功能启发、教育学生,增强学生体验美、感受美的能力。在历史课教学中,首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美的学习环境,明净而整洁的教室;温文尔雅、服饰得体的授课教师,干净漂亮的板书,以及教师艺术化的授课语言,都会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在教学中,结合教学的具体内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使学生这个审美的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相互作用,从而使学生产生愉快的心理感受和体验,为进一步深入教学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历史这个审美的客体本身是美的。人类历史由低向高波浪式向前发展,该过程中有一马平川的大踏步前进,也有历史的迂回、反转或倒退。历史教育中可以渗透许多美的教育。在历史课堂上,教师既讲历史事件发生的空间背景的壮丽美,又讲历史人物人格的崇高美,使学生产生各种心灵的体验和美的感受,促使学生在美的伴随下学习和探索历史规律,主动学习。
2.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原理进行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结合历史发展规律,培养学生辨别历史上的美与丑的能力。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既有美的事物,又有丑的事物,美与丑的斗争始终存在。教育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的唯物主义观点辨别美丑,有利于学生成长和发展。什么是历史的美呢?符合时代精神、正义的、进步的、积极向上的事物是美的,相反,保守的、反动的、邪恶的、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事物是丑的。美与丑的斗争无时不在,而且在美与丑的斗争中,代表美的力量开始时是渺小的、幼稚的,代表丑的力量往往是空前强大似乎坚不可摧。随着历史的发展,丑与美的力量此消彼长,丑恶终究逃脱不了历史的审判,美的力量会变得强大起来,胜利终究属于美的一方。另外,美和丑不是绝对的,丑的东西往往用美的外表装扮,拨开迷雾见本质。在历史教学中通过对历史的丑恶事件的分析,帮助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辨别美丑是历史课的任务之一。例如:在讲世界史德法西斯势力形成时,介绍希特勒打着“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块招牌发展势力,大量民众被口号吸引并被绑上对外侵略的战车。随着历史的发展,纳粹反人民的本质逐渐暴露,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力量的联合打击下失败,丑恶被美的事物取代,但是美和丑的斗争还在延续。
3.发挥历史学科的史鉴功能,引导学生创造美的人生。历史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可以培养正确的审美观,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观和价值观。学习历史知识和观点,鉴古知今,并不是历史教学的全部,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以史为鉴,用历史美武装和教育学生,培养学生对美的创造力,使学生的心灵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培养他们成为高尚的人,成为具有创造美的能力的、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则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二、结合美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在历史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
美育的任务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通过美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品质。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认为:真善美的合一是为美育。把追求真、善、美相结合,从而提高作为审美主体的学生修养。著名的美学教育家朱光潜认为:“美感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美育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情感教育,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的爱国主义教育、崇高教育等高级情感教育,是历史教育的重头戏。爱自己的祖国,为祖国的明天努力学习,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力量,是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是历史课要培养的学生的高级情感。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师首先要有情感意识,否则教师很难将学生带到应用语言等手段创设的历史审美情境之中。如果教师以一个“讲解员”的角色讲解祖国的历史,则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就无法唤起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的爱国情绪,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丧失,德育教育更无从谈起了。爱国主义教育还应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结合起来,一般来说,认知越丰富,情感体验得越深刻。积极的情感对学生的认知有促进作用,但是爱国主义的情感教育并非适合任何时间和地点,而要选择合适的“启情点”。例如:我在讲述“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这节课时,先讲解历史背景,将学生带到抗战前中国面临的巨大危机的情境中,日军的铁蹄已震动了国门,中华儿女为救亡而奔走,学生深深地被打动了,师生一起低声唱起了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学生的情绪激昂,纷纷表示不忘国耻,要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努力学习。以情感人、以情导学、以倩促学,使课堂教学效果大大强化。美育可以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美育在开阔学生视野,增长智慧,训练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有特殊功用。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历史教学改革的目标。我在课堂上设置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意识,这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开端。在教学手段上,我采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对学生感官的刺激,让学生对摄取信息进行分析、加工,抽象概括,形成规律性认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分析复杂的历史事件时,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和用换位法进行思考,学生思维活跃起来,思维的成果既合理又有新颖性,学生的创造力被激发出来。美育可以调剂精神,愉悦身心,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历史教学品德教育论文
历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利用历史课程本身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历史课程本身的需要。尤其是历史教材新版本,编委会用了五年的时间编著的,增加了国家主权等知识,值得我们重视。目前,由于历史学科是中考必考学科,教师和学生只关心分数,关注成绩,对历史课程的品德教育却是不闻不问,不受重视,忽视了良好的品德教育资源。当教师讲解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英雄人物时,既不严格要求学生学习他们优秀品德,也不教育学生做这样的英雄人物,只是关注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时间、地点、经过、作用等,要求学生熟记就可以了。对于一些阻碍社会发展、令人唾弃的人物,也不教育学生以史为鉴,教师同样关注的是与考试相关的内容。充分利用历史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教育,是历史赋予我们教师的责任,也是我们历史教师责无旁贷的选择。
一、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从原始社会时期,到当今的社会高度发展的时代,经历了五个社会意识形态。每种社会意识形态的更替,都说明社会在前进、发展,而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不是统治阶级,而是人民大众,即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现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以人为本的思想,就是顺应历史的潮流,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充分体现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党的中心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且是围绕人民群众进行展开,这也就促进了社会的进步。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发展观念,能使他们正确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路线,进而形成社会主人翁的意识。“文景之治”时期采用“无为而治”“休养生息”,这体现了劳苦大众的意愿,人们安居乐业,国库充盈,实行了有史以来第一次减免农民税赋的政策,这也和我们现代社会有许多相同之处。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时展观,正确理解国策,坚信党的领导,我们的社会主义明天会更加美好。
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用历史的观念看待问题,分析、判断、解决学生所关注的问题,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念,是历史教育的又一个重要任务。虽然学习的内容是过去的历史知识,但历史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所关心的国家大事,我们所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都将成为今后历史教科书的内容,所以说我们也在创造历史。学生学习历史知识,通过对当时历史人物以及社会的、哲学的、政治的、精神等诸多因素的分析,产生当时社会的历史观念。让学生掌握这些历史观念,对当时社会所形成的影响以及由这些影响决定的历史事件的发生和终结,有利于学生正确历史观念的形成,也会对当下的社会问题进行分析与判断。如,我国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是一个具有划时代的会议,中心议题就是全面深化改革,加强军事建设,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等重大决议。从历史角度加以解释与说明,学生就会提出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到现在已有30多年了,我们的改革还不完善吗?而从历史的角度进行分析,说明我们的改革还不完善,还有许多方面桎梏着生产力的发展,教育、生态等许多重大问题影响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解放生产力,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才能促进社会的繁荣与进步。只有建立一支听党领导,能打胜仗的军队,才能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才能保障社会稳定、人民安全。让学生深深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是为了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国家各项重大决议都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如果学生能够这样地分析社会问题,也就初步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
三、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历史教学意识教育论文
一、忧患意识教育的提出"生于忧患,死于安逸。"说明了人们具有忧患意识的重要性。可是,我们长期以来却忽视了忧患意识教育。
1、各种宣传媒体和中小学教育中忽视忧患意识教育
长期以来,我们的各种新闻媒体都在作大量的正面宣传,报喜不报忧。如:我们伟大的祖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我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等等。对历史上,特别是现实生活中的落后性、阴暗面、不足之处,不作报道,少作反映。各级中小学校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亦采取统一口径。如此一来,就让我们的国民特别是青年学生认为,我们的祖国什么都有,我们的祖国样样都好。我认为,我们的宣传媒体特别是教师在讲够我国的长处之后,要讲透我国的落后性、阴暗面和不足之处及其成因。在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同时,亦培养学生的危机感,以培养健全的民族素质。
2、当前学生们对忧患意识的淡薄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和庆祝香港回归的过程中,我发现中学生对我国近代屈辱史知之甚少。绝大多数高中生答不出日本帝国主义大规模侵华战争和全面侵华战争的时间和标志;绝大多数学生不知道中国近代史上日本帝国主义在华制造的两次血腥大屠杀的名称;绝大多数学生答不出香港地区是怎样逐步为英国侵占的过程。这充分说明我们中小学教育中忽视或轻视危机感教育的现实。对此,我们要有清楚的认识和反思。
3、当前的国际形势需要我们加强对学生的忧患意识教育。
历史教学现代教育论文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是一种综合运用声音、文字、图像、动画、视频影像等多种媒体的现代多媒体技术。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从多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系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强化学生的记忆,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的有效途径。下面就现代多媒体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所产生的效果,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生活中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积极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发挥其主体作用。而兴趣是一种积极作用的情绪,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和情感相联系,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赏心悦目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活动,调动起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完成教学目标。
如我在讲授《共产党坚持敌后抗战》中“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内容时,先播放一首学生熟悉的革命歌曲《南泥湾》,让学生在优美的歌声中感受到南泥湾由“草莽丛生、野兽出没”被开辟成“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的过程。听完后,教师问学生:这首歌曲反映了了抗日战争时期的什么阶段?发生了什么事情?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正面临什么困难?面对这种困难,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哪些措施?结果如何?以此引入教学。又如讲《鸦片输入和禁烟运动》一课时,先播放电视纪录片《拒绝,远离毒害》让学生明白鸦片之害;再放电影《林则徐》中有关“禁烟”、“销烟”的历史背景及林则徐采取的禁烟措施片断。进而引导学生看书思考:为什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要向中国输入鸦片?清政府对待鸦片的态度如何?鸦片战争的爆发因何而起?让学生看书展开讨论,主动发言,教师给予辅导补充,这样课堂气氛活跃。把以前被动的学习变成了主动、愉快地参与。很好地完成本节的教学任务。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以突破教学难点。
历史教材中有时某些内容比较抽象或复杂,年代久远或地域空间概念强,学生感到陌生,教师也难以用语言讲清,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突破这些难点。而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共同作用以强化感知,或帮助其建立起地域空间想象能力,解决了过去许多教师无从下手的苦衷。
历史教学美德教育论文
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优良道德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精髓。如何让这些民族传统美德在新时期发扬光大,是今天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历史教学中着力于传统美德教育,可强化学校德育工作。
一、让学生认识教材中蕴含的传统美德内容
中化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十分丰富,它渗透在历史教材中,教师应充分发掘这些因素,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这些内容大致可归纳如下:1.忠心报国,勇赴国难。这一美德的行为表现是把民族和国家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其深刻的社会责任意识是中华民族性格的一个重要特征。如戚继光组织“戚家军”英勇抗倭,并赋诗明志:“封候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甲午战中的爱国将领邓世昌、林永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为反对外来侵略浴血奋战;张自忠“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在战斗中,他身负重伤,仍高呼“杀敌报国”,直至壮烈牺牲;共产党员吉鸿昌就义前高歌“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他们所展示的就是这样一种美德。
2.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这一美德的本质是把“天下为公”作为崇高的理想人格。如教材中大禹治水,前后13年,风里来雨里去,三过家门而不入;范促淹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孙中山提倡“天下为公,大同世界”;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等,都是以天下为已任,为国为民无私精神的体现。
3.勤劳俭朴,艰苦奋斗。中华民族向来以勤劳勇敢,吃苦耐劳,富于创造力而著称于世。所谓“奉公以勤,律身以俭”,“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等,集中体现了这一美德的内涵。教材中,墨翟主张“节用”、“节葬”、“非乐”,反对统治者穷奢极欲、挥霍无度的生活;隋文帝身体力行,崇尚节俭,形成隋初良好的社会风气;马钧发明翻车,李春营建赵州桥,黄道婆改进、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都是这一美德的杰出代表。
4.不畏强暴,自强不息。这是中华民族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和自觉能动性的鲜明标志。在历史教材中,具备这种美德的也不乏其人。如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司马迁被处宫刑后,15年著成《史记》;徐悲鸿公开表示“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决不趋炎附势;中国共产党人在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中“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掩埋好同伴的尸体,又继续战斗了”。这些都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这种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历尽艰难并不断走向强盛的巨大动力。
高中历史思想情感教育论文
一、高中历史教学渗透思想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思想与情感教育是历史教学三维目标之一,应当与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有机融合起来。强化思想情感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一是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推行已有较长时间,其中重视学生思想情感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学生的素质发展不仅包括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还应当包括正确人生理念的形成。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思想理念,这都要通过思想情感教育。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强化思想情感渗透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在要求。二是强化学生成长的引领。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世界万物都有着自己的独特观点,有些是正确的,有些也是片面的。因此,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准确把握历史发展规律,是学生成长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在历史教学中,强化思想情感渗透能够为学生的成长发挥正确的引领,始终以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理念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三是抵制不良思潮的需要。高中生在生活学习中经常遇到一些不正确的思潮,拜金主义、狭隘民族主义等,这些方面会对学生的成长具有一些误导。重视学生历史学习中的情感思想渗透,能够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看待社会发展、看待历史与未来,对不良思潮旗帜鲜明地进行反对,这也是重视思想情感教育所产生的最为直观的成效。
二、高中历史教学渗透思想情感教育的主要路径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强化思想情感渗透,切不可采取教师口头说教的方式。这样的教学形式显得非常单薄、苍白和生硬,学生在教师的口头说教中不仅无法有效领悟正确的理念思想,反而会产生逆反心理。因此,教师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巧妙设计教学环节,着力营造恰当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这才是渗透思想情感的最佳路径。笔者在教学中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高中历史教学应当高举爱国主义旗帜
爱国主义是历史教学最为重要的思想情感,当代中学生正处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他们将要承担起壮大中华民族的重要职责。因此,对学生开展思想情感教育首要任务是进行爱国主义熏陶。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较为迅速,各种思潮良莠不齐,历史教师应当坚定不移地推动爱国主义教育不迟疑、不减速,让爱国主义成为历史教学中最为有效的旋律。笔者在教学中充分发掘教材内容进行有效突破,例如《伟大的抗日战争》一课教学中,笔者从两个角度对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首先通过多媒体演示数字图表的方式,让学生直观了解八年抗战对我国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巨大破坏,并出示了一些图片,有万人坑、南京大屠杀等,这些图片在学生中激起强烈的愤慨,大家心中充满了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笔者乘势引导学生将话题转到当前我国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成就方面,从辽宁号战舰、正在建设的航母、第四代新型战机、精确制导武器等,介绍我国军队国防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让学生明白中国人民落后受欺侮的时候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在强大的中国正在屹立于世界东方,我们不仅有能力维护自身的安全和领土完整,而且也会成为维护世界和平非常重要的力量。在这样的教学环节,爱国主义思想始终是蕴含的情感主线,每一位学生都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初中历史公民意识教育论文
公民意识是现代社会意识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不但对经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等起着重大的促进作用,也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中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亟待加强对中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历史教育是公民意识教育实践的重要部分,初中历史教师必须深刻意识到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性,积极进行历史课堂的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为新时代培养更多的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在中学教育中,历史学科借助本身的特点和性质,成为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途径。新课标就明确提出,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是时展和社会前进的需求,也是青少年自身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需要。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这对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课标在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中,包含公民价值在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地位日益凸显。如今,各国普遍把历史教育作为公民教育的主渠道,力图通过历史学习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环境的各种形态,理解不同阶段的人类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文化意义,以及作为有形的和无形的人类文化遗产对现今社会发展的影响与价值,并由实际生活去体验群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以养成新时代公民的人类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参与能力与自信力。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公民意识的养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公民意识教育是现代学校历史教育的重要功能,让学生对公民资格、公民权利和义务等相关内容有深刻认识,以及拥有作为现代公民所应具备的行动能力,是历史教育肩负的重任。直面公民教育的初中历史教学,必须以历史为依托,通过创设各种历史情境,设计探究问题,鼓励学生参与活动,培养行动能力。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在初中历史学科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呢?
一、以历史教材和公民意识教育的结合点为抓手
每学期开始教师应认真分析、全面把握初中历史教材,挖掘出教材中的公民教育素材,找到历史教材和公民教育的结合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紧扣两者的“结合点”,精选典型、生动的案例或活动,力求使渗透的内容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能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达到理想的目的。历史学科内容丰富,贯穿古今,涉及中外,历史教育需要有个大视野。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图书馆以及网络资源,搜集历史图片及音像资料,广泛涉猎,以增加知识面,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理解社会的能力,这对学习历史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在实践公民意识教育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历史学习为契机,丰富历史知识,培养人文意识,从而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教师还应通过合理开展丰富多彩的历史活动课来充实公民教育的内容,促使学生公民意识的养成。
二、建立平等师生关系,营造和谐课堂气氛
课堂中师生民主平等的关系就是现代社会公民环境的缩影。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充分发挥作为引导者和参与者的作用。教师应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并引导学生互助合作,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他们体会到作为公民享有人人平等的权利,鼓励他们进行合作。因而,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使用问题探究的教学策略,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疑问和想法,使其相互碰撞,最后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解决问题。课堂教学以“问题”为中心,能够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他们永远拥有开放自主的学习环境,并养成人与人之间互助合作的意识。
高中历史德育教育论文
一、情境体验法渗透德育教育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一些历史知识,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用心去感知一些历史,逐渐获得更为丰富的情感体验。让学生都能够在动手制作中体验一些知识。例如,在教学“中古代的印刷术”的相关内容时,就可以提前让学生准备好木板、刻刀以及墨汁等工具,让学生都能够在动手制作中了解印刷术的操作过程,加深学生对我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认识。此外,也可以在历史素材的搜集和整理中加深体验。学生自己通过分析、整理一些历史素材,也是能够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情操的。例如,在探究“我可爱的家乡”这一章节内容时,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查阅相关的资料,了解-下家乡的人文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有利于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怀。
二、在“平淡处”显示“英雄本色”,渗透德育
工作子高中历史新课改推动人类历史前进的力量是广大人民群众,历史新课改在关注政治史之外,也把关注的目光放到了经济史与文化史当中。在这个过程当中,历史事件并不见得都是一些英雄、美人式的大起大落,其中,生活中的细微之处也是能够显示出“英雄本色”的。所以说,在中国近代史当中,教师除了要讲到屈辱中的自强以及奋进中的爱国之情外,也要讲述一些文化环境的保护,让学生也能够在细微处见爱国之情——这也是“英雄本色”。比如,在探究《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这章节内容时,教师可以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如何关爱生态的讨论赛。_的就是让学生时刻提醒自己在日常生活当中如何规范自己的行为、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科学观念,做一个文明的人,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也要让学生意识到爱国的途径有很多种,并不一定是轰轰烈烈的,也可以是“润物无声”的。这样,学生既会主动学会生活,时刻关注生活中的环境,而且精神面貌也为之一新,便于学生更深入地投入到学习当中。
三、注重把德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加快素质教育改革步伐
教育学生要从细节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要时刻提醒学生要通过自身的实践,去解决从知道到能办到的转化。但是,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直以来,教师其实一直都是在扮演着“保姆”的角色,大多数教师并不敢放手让学生去参与活动,对活动积极分子的培养也是不够的,这也就使得学生的能力得不到有效的锻炼与发展。教师要苞意识地为学生们多开展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都能够主动地参与进来,主动地承担、分享活动的失败或成功,要让他们在具体的实践活动当中磨炼他们的意志、加深情感体验,让学生们都能够在愉快的实践活动中得到有效的熏陶,进而为实现优化德育渗透冃标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