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传承文化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5 01:46:3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历史传承文化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荆州文化旅游发展问题与对策探讨
[提要]荆州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以独具特色的楚文化和三国文化闻名于世,但是荆州在依靠其文化资源优势发展文化旅游过程中,存在着文化产品特色不明、基础设施不完善、人才短缺等问题。本文从资源、产品、人才、科技角度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为荆州未来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荆州;文化资源;文化旅游;对策
新时代,文化软实力在增强国家综合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的作用越发重要。要想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美丽中国,必须促进文化旅游建设,以地方文化旅游建设推动地方文化产业发展,增加地方的文化影响力和经济实力。湖北荆州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发展文旅产业大有可为。
一、荆州文化旅游资源分析
荆州作为湖北省五大区域性中心城市之一,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都城的所在地,产生了众多历史传说和名人故事。荆州作为古城,历经朝代更替,历史文化深厚,有着灿烂辉煌的楚文化和三国文化,为当地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一)特色的历史文化1、楚文化。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迁都于郢,郢相当于今天的荆州区纪南城,由此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楚文化。荆州广为人知的楚文化遗产有荆州博物馆、熊家冢楚墓、纪南城遗址和章华寺等,这些遗产主要分布于荆州城,同样在荆州下属石首县和监利县也有楚文化遗产。其中作为4A级景区的荆州博物馆,共馆藏珍贵文物12万余件,包括战国丝绸、吴王夫差矛、战国秦汉漆器,还有保存完好的西汉男尸。楚人崇凤,在荆州博物馆陈列的出土文化中,玉佩和绣罗都含有凤形图案,而且现在在荆州的很多地方,我们可以看到以凤为名的建筑、酒店、广场。2、三国文化。三国时期,荆州归吴,定治南郡。荆州地区三国文化主要是由有关荆州地区的三国传说和故事为基础的文化,故事普遍来源于《三国演义》。荆州三国文化遗产主要分布于荆州区、洪湖及监利等地区,其中盛名的三国文化遗产有荆州古城、护城河、关公义园、关帝庙、三国公园等。三国文化遗产的地理位置主要是以荆州城为中心,四周包裹的区域态势。关公文化一直在荆州三国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其体现的忠义仁勇的思想道德品质令人称道。(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1、民间风俗。荆州的民俗活动主要以庙会和龙舟节为代表。提到庙会,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幅幅人们玩龙灯、划莲船、吹喇叭、套轿子的美丽画卷,那时的关帝庙里欢快愉悦的节日气氛尽情展示荆州人民对关公的敬仰与喜爱之情。2019年最大的一场庙会莫过于在关公义园举办的迎春灯会,整场灯会分为六大展区,每个展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创意花灯,吸引众多民众观赏游玩。此次庙会将关公文化的具体内涵深刻地与人们生活紧密联系,使之得到更好地传承与发展。荆州是中国龙舟文化的发源地,龙舟节具有悠久的历史。荆州于2000年举办了首届“中国荆州国际龙舟节”,此后,这项活动一年一度定期举行。荆州龙舟节活动已经成为荆州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不断推进荆州扩大开放的步伐,也是荆州文化旅游新的名片。2、传统工艺表演。荆州的传统表演艺术包括荆河戏、跳三鼓、鼓盆歌、马山民歌、啰啰咚、说鼓子等。在传统曲艺方面,说鼓子、花鼓戏、跳三鼓以其独特的说唱方式、伴奏形式充分展现荆州的地方情调和民间生活气息。在民间音乐方面,马山民歌、啰啰咚具有特殊的唱词结构,复杂的歌词结构,丰富多样的内容等特点,充分代表了江汉平原民歌的总体形态特征和音乐特色,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荆州的传统工艺以漆器、刻镂、刺绣为主。楚式漆器髹饰技艺和荆州刺绣诞生于春秋战国时期,一直由荆沙地区的人们世代传承,并且在国内享有重要地位。楚式漆器或刺绣制作工序复杂,技艺精巧,这项传统工艺是荆楚文化魅力的瑰宝;而铅锡刻镂技艺是荆州敖氏家族世代相传的一种制模技艺,对研究古代模具制作有很深的参考价值。3、历史传说。荆州的历史传说主要包括楚文化、三国故事和关公传说等,也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楚人“筚路蓝缕”的开拓创业精神、楚庄王“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典故,都发生在荆州地区。还有那些广为人知的三国故事,例如《桃园三结义》《刘备借荆州》《大意失荆州》,这些故事来源于《三国演义》,又不同于《三国演义》,但是这些历史传说几乎囊括了三国史上的主要历史事件。“荆州关公传说”中的关公形象有别于历史上的关公形象,更多的是展示关公义薄云天的气概以及降妖除魔、保护百姓、增加财运的神奇色彩。(三)多彩的现代文化。荆州的人文底蕴深厚,名人众多,古有伍子胥、关羽、张居正、裴纶、平子奇,今有工程爆破专家谢先启,打工作家袁小平、廖国强、叶继程,内陆明星李现、袁泉、周莉、曾黎,还有“10.24”英雄集体等,以其各自的影响力不断扩大荆州的声明度。《荆州文学》作为荆州本土的传媒品牌,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了湖北优秀文学期刊,备受湖北省关注。还有作为中国首家生产性广告文化科技平台,集高科技、生态化、花园式办公位一体的国家领先的新概念工业园区———荆州文化创意产业园,该项目于2012年正式成立,这是将文化资源向产业发展、经济发展转变的一个重要体现。荆州传统文化资源内容丰富,具有独特的楚文化和三国文化,其中包含民间风俗、传统工艺表演、历史传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楚文化和三国文化在生产生活中的具体表现,荆州多彩的现代文化是其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荆州文化资源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经济文化开发价值,并随着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开发,能提高荆州文化产业竞争力和促进经济大发展大繁荣。
二、荆州文化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区域文化对区域品牌建设的影响
一、区域品牌和区域文化
区域品牌研究最早源于西方。美国杜克大学富卡商学院的Keller教授指出:如同产品和人一样,地理位置或某一空间区域也可以成为品牌。当一个地区能在目标顾客心目中创造适合的品牌联想时,区域品牌就产生了,而且为顾客提供了选择在该地“消费”的机会(Rainisto,2003)。简言之,在某种程度上,区域品牌能改变消费者的心理偏好,影响其消费者行为。国内关于区域品牌研究起步较晚,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农产品,制造业和旅游目的地上。陆国庆(2002)从提高农产品在贸易中的国际竞争力角度,最早提出在农产品经营中建立区域品牌的观点。之后的研究大多围绕浙江温州、广东、福建等成功案例分析区域品牌的发展路径。孙丽辉对区域品牌化研究的起源与理论基础、主要研究视角与领域等方面对国外的现有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述评。而在关于区域品牌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中,夏曾玉以温州为例,指出政府扶持,行业协会约束,企业集群优势是区域品牌建立的三大关键因素。Kavaratzis(2005)认为“:区域品牌是功能,情感,关系和战略要素共同作用于公众的头脑中并产生一系列独特联想的多维组合。”Zenker和Braun认为:“区域品牌是基于一个地区的视觉,言语和行为表现,主要体现在目的、沟通、价值观念、地区利益相关者的总体文化和区域设计上,从而在消费者脑中形成的关系网络。”区域品牌是地域内相关主体集体行为的综合体现,也是该地区的标志和象征。区域文化的界定。区域文化是由区域特定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传统,生产和生活方式组成的一种地域性文化。区域文化是一个地区的价值观念,精神风貌,行为规范和管理方法等非物质性因素的总和(张佑林,2007)。区域文化是区域内成员通过开展实践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财富的总和,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的有机复合体,可以分为区域物质文化、区域制度文化和区域精神文化(双传学,2006)。区域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区域主体的活动,以及区域经济发展各环节,它包括创业精神,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和开放思维等。区域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特殊形式,具有一些普遍特征:区域文化的独特性。各个区域的地理,经济和政治环境千差万别,导致区域文化的差异性。不同地区历史传承的产业以及当地人们生产方式的偏好不同,形成的产业以及区域品牌内涵也有相应的差异。区域文化的历史继承性。区域文化的形成要经历漫长过程,今天区域的发展历经历史的变迁,依然有区域过往的影子和发展。以温州为例,温州人善经营,自古以来商业文化浓郁。与它的历史传统密不可分,温州是典型的沿海港口城市。宋朝时期就有部分人从事手工业,将生产的小商品出口海外。当时的温州人已经有品牌意识。正是根植于这样的历史传统,如今温州依然保留原来商业文化的精髓,并且创造了享誉全国的“温州模式”和知名的国产品牌。因此区域文化具有历史继承性。区域文化的时代创新性。虽然区域文化带有一定历史传承性,但并不表示它一成不变。在不同时期,区域文化也会注入新的元素。创新动因有很多,包括朝代更替,民族迁移、融合,经济政治发展需要等等。例如一向以“人间天堂”“江南水乡”的形象示人的苏州,自古以来给人的印象就是一种水乡文化,秀慧,细腻,柔和。但随时展,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要求下,苏州进行了创新性变革。“文化苏州”和“苏州精神”就是区域文化创新的成果和体现。由此可见,区域文化在不同阶段,需要进行创新,以适应时展。
二、区域文化与区域品牌
前面分析区域文化具有三大特点,即:文化独特性、历史传承性和时代创新性。这三大特点与区域品牌都密不可分。区域文化的独特性形成区域品牌的差异化联想。区域文化构成区域品牌的一个部分,区域品牌暗含了区域文化。区域文化沉淀的许多内容又是消费者对该区域品牌的联想内容。学者Kavaratzis在分析区域文化对区域品牌形成的影响时,提到政府部门在利用区域文化催生品牌效应的过程中常用的三大工具:地标建筑、标志性活动、名人效应。这三大工具即是区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独特的文化,同时又是区域品牌的组成部分。区域文化成为了区域品牌的内生细胞和DNA。地标性建筑。Kavaratzis说,一个城市或区域丰富多样的特点不可能仅凭一座建筑就能完整地展现出来,而是要通过当地所有相关建筑,空间和街景元素,包括标识、道路、街道装饰,这些都是区域的独特标签。标志性活动。标志性活动是一个区域的特色,风俗习惯,形成一个区域独特的人文景观。云南西双版纳的泼水节就是当地的标志性活动,潍坊市的“国际风筝节”等等,这些标志性活动,展现当地的独特文化,形成一道亮丽的文化景观。每当人们提到这些区域品牌时,就能联想到这些标志性活动,标志性活动既是独特的区域文化,又形成区域品牌与众不同的联想之一。名人效应。名人是该地域的名人,利用这个独特的名人,能带来区域一定知名度和关注度。Kavaratzis认为在利用名人效应进行区域品牌化时要注意三点:一是所选的名人要有足够的知名度,能在目标市场快速地推广开来,并且该名人与区域的联系是可用和可信的;二是名人与区域之间的关系是长久持续的;三是转移到区域的名人特点应该增强或加固所需的品牌,传递一种对所建立的品牌有现时价值的联系。除了以上三个工具之外,还有饮食文化部分。饮食文化,也是催生区域品牌的有利工具。对于来北京旅游的外地游客而言,吃烤鸭是必备项目。北京通过美食让外国游客更了解北京的历史文化和中式餐饮的发展,使这一中国老字号走出国门,扬名海外。这些美食对区域品牌的形成也起到不小的作用。区域文化的历史传承性就是在今天发展中,如何将历史文化的影响和作用进一步发挥出来,挖掘出来,区域品牌的创建其实就是一个将区域优势挖掘出来的过程,这种优势就包括悠久的区域历史文化。但是在发展演进过程中,又不能固守过去和传统,还需要创新,将区域文化与时代以及新的消费需求结合起来。学者NickClifton通过欧洲三个地区的实地研究,分析区域产品与区域特色中文化特征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区域营销的作用。Kavaratzis和Hatch(2013)从动态视角分析了区域文化、区域特色和区域形象三者的关系,指出区域文化在区域品牌化中的作用。而在衡量区域品牌的模型中,西蒙•安霍尔特提出衡量国家区域品牌和形象的六个指标(贸易出口、政府管理、文化、人民、旅游和移民/投资),也有将文化因素纳入指标之一。由此可见,在学术界,区域文化在区域品牌形成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区域品牌的形成离不开文化的促进作用。何丽君(2007)在分析区域品牌形成的驱动因素时,将影响区域品牌形成的主要因素归结为三点,即政治因素、环境依赖和历史传承。其中,环境依赖又包括地理环境和人文因素,而历史传承指的是历史、声誉、故事、文化等等具体内容。张保英(2012)从文化的角度阐述文化因素在区域品牌传播中的作用。区域文化对区域品牌的影响是持久、深厚和潜移默化的。
三、区域文化对区域品牌的影响机制
区域文化对区域品牌的影响是肯定的,但具体影响机制是怎样的呢?学者Kavaratzis和Hatch从动态视角分析区域品牌化过程。他们认为区域文化、区域特色和区域形象是区域品牌化过程中最关键的三个变量,区域文化与区域特色互相作用,区域特色能有效地表达对区域文化的理解,而区域文化中又可以通过植入新的含义和象征改变区域特色;区域特色与区域形象之间也是一组互相作用的变量,发现他人心目中该区域形象和期望,凝练区域特色;另一方面区域特色能给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构成区域形象的组成部分。这里的区域特色就是最终区域品牌的内核,是消费者选择的依据和理由。从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出区域文化对区域特色的作用,对区域品牌化的影响机制。基于上述模型,借鉴品牌构建的一般过程,从区域文化视角出发,构建区域文化与区域特色,区域形象以及区域品牌之间的关系模型。该模型中不考虑区域特色、区域形象与区域品牌之间的关系,只考虑区域文化与其他三者之间的作用机制。区域文化对区域品牌的影响路径主要从两个方面体现,一是从区域形象方面,另外是从区域特色上体现。形象和特色又可以互相影响和作用。区域文化是建立区域特色的来源;而区域特色是区域文化的侧面反映。区域文化在塑造区域形象时便于拉近距离,增加受众认同感;区域形象是区域文化的具体化。区域文化是区域品牌定位的参考;区域品牌对区域文化进行补充,更新。
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传承与发展
[摘要]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纵观我国的建筑史,有着无数惊世骇俗的旷世佳作,让人叹为观止。中国古民居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建筑类型,民居建筑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受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一栋小小的民居,细细品味它的一砖一瓦,它所承载的文化记忆,足以让我们探讨和深思。研究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探知前人的思想与智慧,对于历史的传承和未来的发展都尤为重要。
[关键词]民居建筑;文化;传承;发展
1传统民居建筑的发展史
回顾历史,中国古代建筑的类型很多,例如宫殿、坛庙、佛塔、民居和园林建筑等。民居建筑作为历史上出现最早的建筑类型,其承载的历史记忆与传统文化最值得探索和深思。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由于受地域、民族、文化等不同因素的影响,民居建筑的形式也独具特色,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远古时期,北方因天气寒冷干燥,主要以穴居为主,南方因气候潮湿炎热,则以巢居为主。到了新石器时期,农耕社会的萌芽兴起,人们开始定居生活,北方出现了半穴居住宅,南方形成干栏式住宅。夏商周时期,南北方的住宅形式均发展成为地面建筑,北方的建筑材料以土为主,南方则以木为主。到了汉代,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民居建筑开始出现庭院形式。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荡,一些民居为了抵御外敌,增设了角楼等防御设施。并且以宗族、血亲为纽带形成家族集聚的生活模式。隋唐时期,统治者实行里坊制度,民居形式也多为城墙环绕的庭院和廊院。宋朝打破了这种制度,使得民居院落自由起来。明清时期,民居建筑的形制风格明显,北方最具代表就是合院式民居建筑,南方多为天井式民居。民居建筑随着社会变革,人流迁徙,文化交融等方面变化发展,充分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历史与文化。
2传统民居建筑的文化体现
传统民居建筑充分体现了前人的智慧和创造力,它的存在蕴含着中国的发展历史,文化传承,诉说着他们处理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物之间关系时的态度与方式。建筑作为一种空间建设活动,是社会需要和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必然受到历史传统观念的影响,并且在历史发展和变迁的过程中不同思想文化的碰撞与融合的作用下,能够体现出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历史传承和智慧结晶。民居建筑起初只是为了适应生存环境和自然条件,根据不同的地域文化,创造出一个适合居住的场所。接着出现了农耕文化,开始慢慢形成了定居模式。随着社会的变革,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交融,又开始形成宗族、部落、村落、城市、国家等一系列的社会关系、等级制度、礼法尊卑等精神文化,并且也产生了一些祠堂、祭祀等宗教文化。其实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理念都能够在民居建筑中得到印证,甚至有些传统文化就是从这小小的民居开始逐渐形成,最终沿用到整个社会和国家。因此民居建筑中的所承载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内涵是极其丰富和深远的。
建筑文化的传播及影响分析
由于居住环境和经济发展等因素影响,贵州建筑具有典型的地域特色和构造方式。在大数据技术支持下,贵州建筑文化得到了广泛传播和价值提升,由此带来的旅游产业,古建筑保护等议题提上日程。受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产业发展规划及文化传播人才匮乏等条件制约,不同区域建筑文化传播发力不均匀,严重影响传统文化宣传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刘临洪著《贵州壮族建筑文化研究》,在充分介绍壮族世代栖居区域自然特点和生活方式基础上,重点讲述壮族建筑主要特点,延伸壮族建筑文化的影响因素和发展前景。第一章概述壮族建筑文化的区域分布;第二章介绍壮族建筑分类及特征;第三章阐述壮族建造基础和文化;第四章讲述壮族建筑使用特点及文化;第五章分析如何对壮族建筑文化进行发展保护;第六章介绍壮族建筑文化代表村落;第七章剖析壮族建筑文化的区域特点。
大数据背景下,贵州建筑文化传播受到多重因素影响。首先,鉴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制约。贵州地域多山水,交通是影响经济发展的关键。建筑特点十分鲜明,建筑用途主要以满足居住的功能实用性为主,建筑材料通过就地取材,利用山石和木材修建符合环境特点的房屋。由于信息传输相对闭塞,手段单一且落后,当地有特色的民族建筑历史和文化传承无法传播。离经济发展较好区域相近的聚集区,交通运输和信息传播相对便利,经济发展方式多元,群众思想活跃,建筑在满足居住属性同时向舒适性转变,注重居住愉悦感,建筑风格采用民族和现代相结合,建筑材料选择非原生,通过材质选择和材料加工,实现休闲宜居特色。丰富的建筑文化可以通过带货直播,抖音平台以及旅游app各种自媒体实现视频宣传和全面传播,带动旅游业等行业发展。第一章谈到壮族区域分布,指出壮族居住区主要分为坝区城镇和边缘山区,经济发展及其失衡,前者房屋以砖木结构为主并搭配装饰图案,后者则主要以土木结构草瓦房为主的干兰式风格。其次,伴随产业发展规划影响。
实现贵州地区经济发展和历史传承,将具有民族特色的房屋建筑,打造成带有名片效应的旅游圣地,发展配套服务和产品带货,带动居民走出大山和富足增收,才是振兴贵州民族经济,传播建筑文化的必由之路。但是对于环境保护政策的过分解读,曲解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关系,将不发展或者其他方式发展代替事半功倍的建筑文化产业。以壮族为例,木楼、吊脚楼建筑样式,多应用于祖居大山的壮族人聚居区,环境优美秀丽,文化丰富。
建筑特点多为上下两层,上层按照三开间或者五开间住人,下层根据需要作为杂物间或者畜厩,条件较好的人家还可以增加阁楼等附属建筑。通过合适规划布局,将干兰式房屋建筑打造为时代特色的民宿旅游,充分利用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悠久的传统文化,伴随游人打卡宣传和口碑介绍,将建筑特点和建筑文化进行广泛传播,带动区域经济和文化全面发展。《贵州壮族建筑文化研究》第四章,介绍壮族建筑的使用特点,指出富有地域特色和历史传承的民居建筑,是由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共同决定。壮族木楼、吊脚楼建筑样式,适合久居深山的生活方式,建筑材料选用合适木材,通过不断改良和自身修复,保存完好至今。
再次,限于文化传播人才匮乏。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特点及建筑文化,只有通过广泛宣传和精美包装,才能实现理念传播和历史传承。在大数据支持下,各地方政府只有做好产业配套,提供优越生活和交通条件,才能吸引优秀文化传播人才,将贵州建筑特点及特色民族文化向外传播,扩大民居栖居区知名度和到访度。以壮族为例,夫妻异室的古俗,可作为很好的民俗宣传点。《贵州壮族建筑文化研究》第七章,介绍壮族建筑文化的区域特点,指出靠近贵阳,遵义等城市的壮族群众居住区,建筑特点和生活方式受到现代理念的影响,在房屋布局,加固技术和功能配套方面进行改进和提升,在充分保存原有民族特色建筑特点的基础上,增添了房屋的便利性和舒适性。
作者:梁力凡 谭江 单位:贵州商学院贵州师范大学
谈民间艺术视域下的畲族民歌
摘要:畲族民歌是一种口头文学,它产生于畲族人民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族的起源、生态环境、传统习俗、社会教育等文化背景。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畲族民歌很少有人知道。本文对民间艺术视域下的畲族民歌进行了浅谈,从而让人更深入地了解畲族民歌。
关键词:文化背景;畲族民歌;民间艺术
畲族民歌内容极其丰富,喜爱歌唱一直是畲族人的民俗。无论是在田间,还是茶余饭后的小憩,无论是谈情说爱的浪漫中,还是婚丧喜庆时,畲族人民都会用唱歌来表达内心的喜怒哀乐、希望、爱恨情仇。这些表达地思想情感内容,都可以在现如今传唱的歌曲中感受到。伴随着时代的发展,畲族民歌发展面临危机。
一、畲族民歌发展的文化背景
(一)民族的起源与图腾。畲族以广东潮州凤凰山作为民族发祥地,据说畲族的祖先就葬在这里。正因为如此,也就成为了民族的起源,也是畲族人民的精神支柱。至于民族的图腾,我们很容易在服饰、舞蹈、音乐等方面看到。例如:姑娘们的头饰,是以凤凰的花样形式,结婚的时候,身穿凤凰公主服饰,这些都是为了纪念祖先。(二)传统习俗。畲族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从一出生百天的过关仪式到16岁成人礼,以及婚礼、葬礼、祭祀等仪式和逢年过节,都伴随畲族民歌。例如:逢年过节的时候,大家除了纪念先祖外,大家聚在一起歌艺交流,培养感情。当然在畲族的婚俗中,民歌更是不能缺少的一部分,男方去迎亲的路上唱《度亲歌》,女方在路上唱《拦路歌》。(三)生态环境与生产劳动。畲族主要生活在浙江、江西、安徽等广大山区,在这里气候比较湿润,生态环境比较不错,可以种植水稻,同时这里生产茶叶以及名贵药材。畲族人生活艰苦,非常勤劳,大多数人生活在半山腰。当然在畲族人民在劳动中也离不开民歌,好多民歌产生于辛苦劳作中,歌词中饱含辛勤劳动的优良传统。例如:在《做田歌》都深情地表达了畲族人民种田劳动地喜悦之情。(四)语言文化。畲族拥有自己民族的语言,民歌就是在民族语言的基础上进行升华,是畲族人民智慧的彰显。畲族民歌充分体现了民族音乐文化的完整性和多样性。目前畲族民歌现存“小说歌”的手抄本就有130本。(五)社会教育。畲族的社会教育中包含很多,这里简单说一下家庭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是主导者,是孩子们学习生活劳动知识的传授者。畲族民歌就是教育的最基本教材。孩子们主要是通过唱本,通过学习歌曲、练习歌曲、会歌的一系列过程来逐步习文识字。畲族民歌包括历史传说歌、生活歌、劳动歌等内容。例如:在《祖宗歌》讲述了畲族的历史。
二、民间艺术视域下的畲族民歌内容
历史文化空间保护与规划设计研究
摘要: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这也使传统历史文化的延续与传承成为我国现代化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使命。历史文化景观空间是承载我国传统历史文化精髓的重要载体。因此,对历史文化景观空间进行妥善保护及合理规划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在保护及规划历史文化景观空间时,明确其设计要素更是其前提所在。鉴于此,本文便对历史文化景观空间保护与规划设计要素系统进行研究。
关键词:历史文化;空间保护;规划设计;设计要素
历史文化景观空间是我国在悠久历史传承中遗留的重要文化遗产,其不仅诉说着历史情景中的一幕幕,还反映了当时的生活面貌与文化背景,因此,对历史文化景观空间进行保护及规划,对于传承和延续我国传统历史文化精髓具有重要意义。在历史文化景观空间保护及规划中,只有掌握具体的设计要素,才能最大程度地展现历史文化景观空间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与精神面貌,从而使历史文化景观空间得到更加妥善的保护及规划。
一、历史文化景观空间保护及规划设计的具体内容
(一)塑造空间氛围。在历史文化景观空间的保护及规划中,需要对其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底蕴进行深入挖掘,经过相应的提炼和抽取后,并与现代化设计技术及语言等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实现对历史文化景观空间氛围的有效塑造。运用变异、重构、反复、叠加、象征、转译以及情景再现等多种创新手法,使历史文化景观空间所具有的历史、社会及文化价值得以充分体现,以此突显出历史文化景观空间所具有的地域特色及特殊性。(二)整合空间功能。历史文化景观空间作为我国悠久历史传承中遗留的重要文化遗产,其形成过程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在历史文化景观空间保存过程中存在许多影响因素,这也使历史文化景观空间的功能变得愈发多样。历史文化景观空间的功能需要和其整体面貌具有协调性,如果不能协调,则需要对其进行相应的置换和改造,而在置换和改造过程中,就必须要对历史文化景观空间中的功能进行相应的调查分析和评估,保留历史文化景观空间中其历史变迁及历史风貌的设计要素。(三)构建数据库。为了实现历史文化景观空间的保护与规划,还需要从历史文化景观空间的整体性出发,构建相应的数据库,对历史文化景观空间的发展现状及其现有的设计要素进行采集和评估。在数据库中,应包含历史文化景观空间中具有标志性的物体或设施,同时还应包含对历史文化景观空间环境的评价[1]。在数据库构建中,数据的采集方式可采用照片拍摄、文本记录、绘制图纸等多种方法,并对采集后的数据进行相应的分类、整理与评估,使这些数据能够为历史文化景观空间的后续规划及设计提供相应的借鉴依据。(四)界定范围。在历史文化景观空间保护及规划中,还要明确其具体的保护及规划范围,历史文化景观空间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我国对历史文化景观空间的保护及规划范围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历史文化景观空间周围300米应按照三个区域进行划分,分别是绝对保护区域、建设控制区域及环境协调区域,这三个区域的确定需要根据历史文化景观空间的保护、安全及观赏要求来进行确定,并结合50米、100米与300米这三个范围对空间区域的等级进行界定。
二、历史文化景观空间保护与规划设计要素系统
民族音乐传播传承方式研究
中国民族音乐具有自身完整的体系和较为独立的结构,并且民族音乐在我国的发展脉络是连贯而清晰的,是历代中华儿女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持续传承的重要文化形式之一,作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中国民族音乐在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不可忽略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一。
众所周知,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到新时期、新阶段之后,国家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在逐步提高,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上提出了“文化自信”的响亮口号,而深刻挖掘、梳理和激活包括民族音乐在内的优秀历史传统文化是彰显“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和主要方式,在这样的整体时代背景下,如何在现代化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有效保护和激活传统文化是一个重要的时代命题,就我国传统民族音乐而言,如何在现代化教学中使得民族音乐得到有效弘扬?如何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这一系列的问题需要我们强化思考和研究,可喜的是,目前就这一命题的研究而言已经涌现出了不少的优秀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从不同层面和不同视角为我们阐述了问题,它们为我们在新时期做好民族音乐的历史传承和发展问题提供了可以参考的重要资料,而在这些已有的研究成果中,《中国民族音乐概论(修订版)》(2017年9月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一书卓尔不群、值得重视,是其中的重要参考书籍。
该书的作者为程天健老师,他是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会员和西安音乐学院的著名教授。程天健老师长期致力于我国民族音乐的相关研究和教学,其作品中蕴含的学术价值可见一斑,可以为我们做好民族音乐在现代教学中的传播和传承工作提供重要的意见建议。概括而言,该书以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为叙述的基础和语境,所涉及和涵盖的内容是系统的,包括民间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同时也包括戏曲音乐、民族器乐等其他形式的内容,书籍中系统阐述了每一种音乐形式的历史发展脉络和基本形式特征、重要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等,其中的叙述线索是明白清晰的,读来让人茅塞顿开、受益匪浅。另外,该书在编写中也充分考虑和照顾了书名中的“中国”两字,着力强调和突出内容上的丰富性,在充分阐述和介绍汉族民族音乐的基础上,作品也花了大量的笔墨对于我国众多的少数民族音乐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对于一些重要的代表性作品也有较为详细的论述,这有助于读者在整体上把握民族音乐的基本形态,也有助于以现实文本为依托而较为真切地感受民族音乐的独特艺术风格和艺术魅力。
挖掘和梳理优秀传统民族音乐是在当前现代化教学中切实传播和弘扬民族音乐的基本内容。从该书整体结构中我们可以看到,全书共分为文字和谱例两部分,其中文字的部分自然以文字的形式对于我国的民族音乐进行了分门别类的详细阐述,而后半部分的谱例则在前一部分的基础上重点选取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相关曲目进行展示,通过这些曲目我们可以较为真切地感受到民族音乐的丰富性和独特性。在前半部分文字中,作者以民间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族器乐的先后顺序为我们展开了系统性的阐述,对于每一种音乐形式的历史发展脉络、独特的艺术特色都有非常专业而出彩的叙述,可以有效帮助我们建立整体上的认识。同时我们看到其间作品也重点关注了少数民族的音乐形式,如在第一章即民间歌曲的部分,作者就突出了少数民族民歌的种类及艺术特征,重点介绍了蒙古族民歌、哈萨克族民歌以及藏族民歌等。而后半部分的谱例部分虽然已不是本书的核心内容了,但我们会发现曲目的选择十分讲究,哪些曲目可以代表其民族的传统音乐精神和内涵?这是作者在这一部分重点思考的问题,因此,书籍中的曲目也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不熟悉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是不应该的。
作为一名未来的音乐工作者,若不懂得自己国家和民族的人文历史、文化传统更是不可以的。”(书籍序言语)我国民族音乐在现代化教学中如何实现良好的传承和弘扬?这是一个系统复杂的问题,自然就不是一个容易回答和解决的问题,但该书为我们系统梳理了我国的民族音乐,这实际上本身就是在回答这一命题,我们应该感谢这些作品的积极探索。
作者:马生福单位: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清江土家节俗探源
“向王天子吹牛角,吹出一条清江河”。清江人历代传唱着这样一首创世古歌。清江位于长江南岸,地处鄂西山地,古称夷水。在中国上古历史上,清江是出川入楚的重要交通线,同时也是西北羌戎文化向南流布的文化中介带。廪君是清江土家人的人文始祖,廪君出自巴人,一度在秦巴山地十分活跃的巴人正是这样一支由西北迁来的属于藏缅语族的羌人之后。因此,土家族文化血脉中亦流淌着羌戎文化的因素,八百里清江不仅是土家人的母亲之河,也是民族文化融合之河。
岁时节日在民族生活中是最具有保存精神的文化形态之一,它是物质、社会、精神的文化综合,与民族的历史传统、民众情感、生存方式血肉相连。清江流域的岁时民俗文化是清江人在独特的地域空间中依照自己生存发展的需要而创制、传承的生活文化。我们从清代清江地区的地方志有关岁时民俗的著录看,其节期与节俗内容与相邻的江汉地区大体一致。但清江文化毕竟有自己的文化源头,有自己独立成长的文化经验,在长达数千年的文化积累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格与鲜明的文化个性。这一点在岁时节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新年是民俗大节,土家人新年浓重热烈。土家人年节的特别之处,是他们过“赶年”,即将过年的时间提前一天。过“赶年”的特色是吃大肉,大肉又称过桥肉,有的称为坨子肉。关于过赶年风俗的由来,土家人有多种解释,但都与征战有关。无论是说主动攻击敌人,还是防止敌人突袭,都说明土家人生活在一种难以安居的艰苦环境中,即使在年节这样的日子里,他们也处于一种紧张的生活状态。赶年的习俗及传说,保留了土家人的历史传统。大块肉和杂拌式的合菜既是祭祖的食品,也是过赶年的节令美味。人们在大年三十的前一天,吃这样一种食品,听祖先征战的传说,无疑能够唤起人们对先祖生活的回忆。历史文化传统就在这样一种节俗氛围中得到强化与延续。土家人一般也过大年,他们称为过两次年,从节俗形态看,赶年是土家人原始的年节,大年是对汉族岁时文化的接纳。至于民间传说中,土家人因为战争提前过年的说法,是在汉族年节观念的影响下,结合了当时的生存环境对旧有习俗的重新解释。
牛王节或称牛王会是土家人的传统节日,时间一般在农历四月初八、十八,也有的在八月十五(长阳)。土家人对牛十分尊敬,称牛为牛王、牛王菩萨。在牛王节这天,人们对牛更是恭敬有加,给它歇驾、清洗、喂上等饲料,有的还诵经文给牛王度魂。牛王节是牛的节日,更是人的节日,土家人在牛王节祭祖先、吃牛王粑、唱牛王戏、对山歌等,牛王节成为追怀祖先、沟通情感的民族大节。一般人以牛在农事活动中的辛劳来解释人们对牛的情感,这固然不错,但在民族生活中能够促成一个以崇敬牛王为中心的民俗大节的内在动力,就不
仅仅在此,它有着更深的文化根源。鄂西土家人流传着这样的传说,在很早以前,某年四月八这天,土家覃、田、向、黄等族祖先,受到异族的攻击,土家各氏族伤亡惨重,几位幸存者夺路逃生,忽然被前面的大河挡住了去路,形势危急,人们准备以死相拼,密林中突然窜出一条野牛,人们有的跳上牛背,有的抓住牛尾,有的抓住牛角,野牛将他们驮过了河,免除了灭族灭种的灾难,人们在新的土地上开拓、繁衍生息。后人为了不忘野牛的救命之恩,就以每年这天为纪念日。
“六月六,晒龙袍”。六月六是土家的岁时之一,它与汉族的节俗大致相同,但节俗的解释有民族特色。节日这天要搬出衣服、书籍等到太阳底下晒,土家人称为“晒龙袍”,传说是为了纪念牺牲的土王谭?O啻?衬甑牧?月六日,土家人突遭外敌袭击,谭?÷手诘挚梗?恍艺笸觯?良胰送严滤?血染的战袍,洗净,给他穿上祭奠。此后在每年六月六日人们要将衣物暴晒一天,说是给土王送衣服。可见普遍性的节俗,在土家人那里也成为表现民族伦理文化的特定方式。
黎族民歌中的文化叙事研究
摘要:海南黎族民歌是当地历史、艺术、地域民俗的文化叙事载体,在黎族有语言、无文字的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上述三个层面分析海南黎族民歌中的文化叙事内涵与音乐风格特点,以期透视黎族民歌中的深层精神内涵。
关键词:黎族民歌;文化叙事;历史;艺术;民俗
海南黎族民歌是对海南黎族人生活、居住地区所流行的各种不同内容、体裁的民间歌曲、歌舞音乐的泛称。其不仅限于演唱体裁的范畴,还包括舞蹈、器乐表演等形式。海南省是黎族人民居住较为集中的地域,海南黎族民歌一方面有着与大陆文化不同的气质特征;另一方面,也保留着大陆文化的精神底蕴。这是因为海南虽然偏安一隅,却从未阻断与大陆的密切联系。我国古代百越人移居海南的后裔——土著黎族人身上传承着祖辈的精神气质,使得海南这片土地上的黎族民歌兼具黎族民族文化和大陆文化的共性特征。
一、海南黎族民歌中的历史叙事
海南黎族民歌中首先呈现的是历史叙事特征,其中传承着黎族人民所特有的奋斗、团结精神,是海南黎族人的精神载体,在海南黎族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起到历史文化传承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文化地位和叙事意义。海南地区的黎族人很多是从东南沿海移民到海南岛上生活的,他们身上保留着浓重的传统民俗、历史和艺术特征,民歌中带有强调文化族属的倾向和较鲜明的传统文化、历史印记,凸显出海南黎族民歌在传承黎族文化“传统主义”方面所持的文化价值观[1]。千百年来,众多的黎族民歌发展成为海南地区民族文化传承中最为重要、灵动的载体形式。海南黎族民歌中具有明显的“黄道婆文化”精神内涵。由于海南当地的黎族人民在历史上没有形成独立的文字,因此口头传承成为其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民歌中的历史事件与文化叙事,是黎族人在有语言、无文字的情况下进行民族历史传承的重要内容。虽然这种文化传承比较简单,而且不够系统,往往只能依靠祖辈的口耳相传而延续,但是不可否认,黎族民歌中保留了悠久的海南黎族历史文化。在这些非典籍性的民歌作品中,其精神内涵来自于大陆的百越祖先,因此没有因为记载信息的缺乏使其文化发展受到影响,反而以民歌形式的传承获得了新的发展[2]。“黄道婆文化”是人们了解海南黎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切入点,借助当地的民歌艺术,黎族人千百年来的耕织生活景象展现得更为生动。海南地区自古注重耕织生产活动,黄道婆是重要的象征性人物,其在海南的历史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正是因为她的研究、传授等活动,使黎族人获得了先进的织锦技术,并且世代相传,展现出精湛的黎族织锦技艺。随着这些织锦技术在其他区域逐渐流传,黄道婆成为黎族人敬拜的文化楷模和精神偶像。典籍记载中黄道婆创造的黎锦图案有20多种,而民歌中提到的有100多种。比如,在民歌《织女歌》《黄道婆》《黎族花》《织锦娘》《海魂婆》等歌曲中,都有关于黄道婆遗留下来的若干不同织锦名称的记载,形成了口头对黎族织锦文化的传承,对于海南的历史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这些歌曲在记录黎族的历史文化过程中,呈现出两个音乐层面的特点:首先,黎族民歌在人们口耳相传的过程中,比较注重传承当地的艺术形态与精髓。无论是有关劳动或黎族人日常生活方面的内容,还是反映历史英雄人物、带有神话色彩的历史传说等内容,从中都能听到海南黎族人较为熟悉的黎歌音调特点和旋法特征,带有典型的黎族音乐气质[3]。其次,这些歌曲中绝大多数保留着黎语演唱的习惯。黎语在黎歌中的原生态意义与重要地位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黎语具有自身的发音规律,对于民歌演唱有一定影响;另一方面,黎族民歌中的黎语往往带有深层次的语境特点和历史信息,折射出黎族文化的自觉与选择。这一类黎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反映了历史发展中移民与当地人共同生活的文化特征。
二、海南黎族民歌中的艺术叙事
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摘要: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是中国人民实现民族崛起、民族复兴的不竭动力源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理论实践,也是中国人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的真实表达。我们总结其发展经验,凝练其精神品质,并且与新发展阶段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活动深度融合,实现党史学习和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同步前行,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共党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一、发掘和弘扬中共党史的精神内涵
追溯中国共产党党史,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南湖红船的豪言壮语;从南昌城内的第一声枪响到工农红军的组建;从井冈山的星星灯火到抗日烽火中的发展壮大;从“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的血雨腥风到抗日战争战、解放战争的硝烟岁月,从新中国成立初的“一贫二白”到建设新中国艰苦奋斗的火热场面,从文化大革命的坎坷曲折到改革开放共产党人讲述的“春天的故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走过了百年不平凡的坎坷征途①。
(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革命理想和革命自信心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是从星星之火开始的,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怀着崇高的革命理想,开辟革命根据地,联合工农大众和一切受压迫者,同国民党反动派及地方武装英勇战斗,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无论是革命成功时期还是失败阶段,革命者们始终坚守着实现共产主义,为劳苦大众翻身得解放而努力奋斗的革命自信心。正是这份信念的鼓舞,使得共产党和中国革命战胜了一个又一个挫折,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了新的胜利和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