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专业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5-05 03:52:5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林业专业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林业科技核心期刊新媒体应用现状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美丽中国”,并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自此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了国家全局工作的突出地位。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发挥着核心作用。因此,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首要任务。林业科技创新是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驱动力量之一,而林业科技核心期刊是林业科技成果、展示与传播的重要平台。移动互联网时代,读者的阅读需求和阅读习惯发生了较大转变,对传统林业科技核心期刊的发展带来了挑战。国内学界和期刊界针对科技期刊的新媒体建设已陆续开展起来,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鲜有关于林业科技核心期刊新媒体的研究成果。因此,笔者根据《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7年版)》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列表(2019-2020年度)》收录的林业科技期刊目录,并结合实际情况,选取了22种林业科技核心期刊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新媒体应用现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以期为当下林业科技核心期刊的发展提供策略支持,使之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做出更大贡献。
一、林业科技核心期刊新媒体应用总体情况
新媒体是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等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林业科技核心期刊挑战与机遇并存,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林业科技核心期刊陆续开始尝试利用新媒体服务期刊影响力提升。本文主要对林业科技核心期刊的门户网站、开放获取、在线搜索、E-mailAlert、RSS订阅、优先出版、在线留言咨询、XML在线生产一体化平台、Endnotestyle输出、分享至社交平台、二维码、微信公众平台、微博、QQ/微信读者交流群和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调研与分析。从总体情况来看,我国林业科技核心期刊目前应用的新媒体主要有13种,其中官方网站、在线搜索、开放获取、Endnotestyle输出、微信公众平台的使用较为普遍,占比超过80%;其次是RSS订阅和E-mailAlert,占比分别为54.5%和40.9%;在线留言咨询、分享至社交平台、微博、二维码、优先出版、XML在线生产一体化平台等尚未得到足够重视,使用率依次降低;QQ或微信读者交流群功能及专属客户端的功能尚未受到关注,使用率为0。从上可知,我国林业科技核心期刊新媒体的发展进程整体较为缓慢,使用类型较为单一,与纸刊的融合程度较低,总体上呈现“少而散”的特点。
二、林业科技核心期刊典型新媒体应用情况
笔者选取林业科技核心期刊应用较多的7种新媒体平台,具体分析其应用情况、特点及问题。1.官方网站。门户网站是林业科技核心期刊宣传展示杂志风采的重要媒介,也是读者和作者了解林业科技核心期刊的重要渠道之一。所有林业科技核心期刊均有自己的门户网站,较为详尽地介绍了期刊概况、投稿指南、编委会、联系方式等信息。然而,林业科技核心期刊官网认证率不高,仅为63.6%,在所考察的22种期刊中还有8种的官网未完成这一认证。这些建设水平低、未进行认证的期刊网站给予不法分子假冒网站、诱骗科研人员投稿、缴纳审稿及发表费等,对林业科技核心期刊的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2.开放获取。开放获取(OpenAccess,OA)的核心特征是在尊重作者权益的前提下,利用互联网为用户免费提供学术信息和研究成果的全文服务。研究表明,开放获取可以显著提高文章的应用率。虽然22种林业核心科技期刊的论文当下均提供了开放获取,但《木材工业》和《林产工业》直到2019年6月份才开通此项服务,《林业资源管理》的论文并非在本期刊的网站,而是在中国林业网上提供开放获取服务。此外,仅有7种林业核心科技期刊同时提供了HTML格式和PDF格式论文的开放获取,占比仅为31.8%。3.优先出版。优先数字出版是指以印刷版期刊录用稿件为内容,先于印刷版期刊出版日期出版的数字期刊。仅有《北京林业大学学报》《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和《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种林业科技核心期刊采用了优先出版,占比仅为13.6%。4.XML在线生产一体化平台。XML在线生产一体化实现了无纸化期刊论文生产与管理全过程网络操作,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保障期刊质量、方便作者实时了解文章最新动态、推动文章在移动端和PC端的阅读和传播。林业科技核心期刊中仅有《北京林业大学学报》和《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采用了这类平台,占比仅为9.1%。5.Endnotestyle输出。文献管理软件Endnote可极大方便科研人员检索、管理和引用文献,因而被科研人员广泛采用。而文献信息导入Endnote软件需要符合其规定的格式要求,因此,若期刊编辑部为每篇发表的文献提供符合Endnote要求的著录格式,可为科研人员提供较大便利,同时也提高了期刊论文被引用的概率,对期刊影响力的提升很有帮助。目前,林业科技核心期刊中有20种期刊提供了Endnotestyle输出服务,占比为90.9%;有15种期刊同时提供了中英文格式的Endnotestyle输出服务,占比为68.2%;仅有《东北林业大学学报》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尚未提供该服务。6.分享至社交平台。科技论文作为科学研究成果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其价值在交流与分享过程中能得到更大程度的彰显。因此,国外顶级科技期刊均非常重视论文的传播和交流,通常设置了Twitter、Facebook、LinkedIn、Mendeley、Google+等社交媒体的转载和分享功能,对论文的扩散和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反观我国的林业科技核心期刊目前仅有7种启用了文献QQ空间、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平台上分享的功能,占比为31.8%。7.微信公众平台。2012年8月微信公众平台正式上线,因其互动性强、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及成本低等优势迅速应用于各领域。我国林业科技核心期刊普遍意识到了微信公众平台对于期刊影响力提升的积极作用,仅有《西部林业科学》、《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种期刊尚未开通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公众平台开通率达86.4%。通过进一步调研林业科技核心期刊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设和运营现状发现,林业科技核心期刊绝大部分在2016年以后才开始启用微信公众平台。公众号类型有服务号和订阅号,占比分别为47.4%和52.6%,绝大部分公众号完成了认证,认证比率达84.2%。从推文频次来看,绝大部分林业科技核心期刊微信公众平台推文频次极低,尚无法保证每周更新一次的频率,仅有《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林业工程学报》《木材工业》《林产工业》4种期刊推文频次超过10条/月。从推文内容来看,绝大部分林业科技核心期刊微信公众平台主要以期刊目次和编辑部动态为主,其中《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林业工程学报》和《世界林业研究》还定期期刊论文;而《木材工业》和《林产工业》微信公众平台已超越了纸版期刊的报道范围,经常推送行业新闻、会议通知、人物访谈、政策标准专利动态和技术进展等。综合上述分析可知,我国林业科技核心期刊对微信公众平台的认识较为迟缓,虽然大部分林业科技核心期刊盲目跟风开通了微信公众平台,但运营状况惨淡,并未充分发挥微信公众平台的优势以提升期刊影响力。
三、林业科技核心期刊新媒体发展建议
高等院校质量的实践与经验综述
论文摘要:近年来,我国高等林业院校研究生招生规模大幅度提高,为满足林业事业对大量高级专业人才的需求奠定了基础。但是在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高等林业院校如何保证和提高研究生的质量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现谈谈我校提高研究生质量的一些实践和经验。
一、努力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学校的知名度是吸引考生报考,扩大生源和提高招生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学校的知名度越高,考生报考的人数,尤其是高素质考生的报考人数就越多,就越有利于提高招生的质量。
学校的知名度除了取决于学校的历史积淀外,还取决于学校现实的办学水平。由于历史的原因,林业高等院校的知名度普遍不高。北京林业大学虽然是林科高等院校中唯一的国家重点大学,但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一所以林学为主导的单科性大学,学校的知名度不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的招生质量。近几年,我校抓住了教育大发展的机会,在学校领导和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以林学、林业工程学等学科为特色,理、工、文、管、经、艺术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全国重点大学。1997年学校进入国家重点建设的“211工程”;2000年教育部批准我校试办研究生院,在全国林业院校中率先进入研究生院的行列;2001年开始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学校的知名度有了很大提高,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生源得到了扩大,招生数量和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1983年以前,我校每年招收科学学位研究生不足20人,但1999年上升为163人,2003年高达900人。仅1999年至2003年间的招生人数就扩大了5倍。以前报考我校的生源比较单一,主要是来自本校和其他农林院校的毕业生。近年来,包括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及全国其他综合大学的考生逐年增加,研究生的生源扩大,招生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二、严把招生和培养质量
严把培养质量,是提高学校知名度,进而提高学校招生质量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在各个学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的情况下,这一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有一种观点认为,现在研究生生源竞争激烈,如果在报名条件、入学考试、录取及其后学习、考核和毕业论文的要求上比较严格,将会影响本校的生源。但我们的体会是,只有严把学生入学和培养质量关,培养出的研究生能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的一致认可,学校才能真正吸引高素质的考生。些学校,只为盲目扩大生源,降低入学门槛和培养标准,短时期内达到了扩大招生规模的目的,但这种做法却损害了学校的声誉,长期下去,考生和社会最终会摈弃这些学校。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严把招生和培养质量关,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使他们真正能学到知识,增长能力,顺利地成为生产和科研上的合格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大量吸引高素质的考生报考,最终提高本校研究生的质量,实现研究生招生和培养的良性循环。
林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条件
乡镇林业技能人员主要面向林业企事业单位和生态建设一线,习惯现代林业发展需求,具有林业技能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能够担任林木种苗生产、森林营造、森林经营、森林调查、森林资源办理、森林保护、林业生态工程施工与办理等岗位作业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关于乡镇林业技能人员也是需求评职称的,那么评职称条件有哪些呢?
乡镇林业技能人员评职称也是有等级的,当然,无论评什么等级都是需求学历、资历以及论文、论著条件要求的,下面修改就从这两方面对申报评定高级职称的任职资历进行说明。
一、学历、资历条件,契合下列条件之一者,能够申报评定高级职称任职资历:
1.博士研究生结业后,获得工程师任职资历,并从事工程师作业二年以上;
2.硕士研究生结业后,从事本专业技能作业八年以上,获得工程师任职资历,并从事工程师作业五年以上;
3.大学本科结业后,从事本专业技能作业十年以上,获得工程师任职资历,并从事工程师作业五年以上;
解析高等院校质量的实践与经验
一、努力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学校的知名度是吸引考生报考,扩大生源和提高招生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学校的知名度越高,考生报考的人数,尤其是高素质考生的报考人数就越多,就越有利于提高招生的质量。
学校的知名度除了取决于学校的历史积淀外,还取决于学校现实的办学水平。由于历史的原因,林业高等院校的知名度普遍不高。北京林业大学虽然是林科高等院校中唯一的国家重点大学,但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一所以林学为主导的单科性大学,学校的知名度不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的招生质量。近几年,我校抓住了教育大发展的机会,在学校领导和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以林学、林业工程学等学科为特色,理、工、文、管、经、艺术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全国重点大学。1997年学校进入国家重点建设的“211工程”;2000年教育部批准我校试办研究生院,在全国林业院校中率先进入研究生院的行列;2001年开始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学校的知名度有了很大提高,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生源得到了扩大,招生数量和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1983年以前,我校每年招收科学学位研究生不足20人,但1999年上升为163人,2003年高达900人。仅1999年至2003年间的招生人数就扩大了5倍。以前报考我校的生源比较单一,主要是来自本校和其他农林院校的毕业生。近年来,包括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及全国其他综合大学的考生逐年增加,研究生的生源扩大,招生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二、严把招生和培养质量
严把培养质量,是提高学校知名度,进而提高学校招生质量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在各个学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的情况下,这一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有一种观点认为,现在研究生生源竞争激烈,如果在报名条件、入学考试、录取及其后学习、考核和毕业论文的要求上比较严格,将会影响本校的生源。但我们的体会是,只有严把学生入学和培养质量关,培养出的研究生能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的一致认可,学校才能真正吸引高素质的考生。些学校,只为盲目扩大生源,降低入学门槛和培养标准,短时期内达到了扩大招生规模的目的,但这种做法却损害了学校的声誉,长期下去,考生和社会最终会摈弃这些学校。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严把招生和培养质量关,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使他们真正能学到知识,增长能力,顺利地成为生产和科研上的合格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大量吸引高素质的考生报考,最终提高本校研究生的质量,实现研究生招生和培养的良性循环。
近年来,我校通过硕士生提前攻博、与国外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资助研究生在国内外高水平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建立优秀博士论文评选制度、建立优秀论文激励机制、资助出版优秀博士论文等措施,显著地提高了研究生的质量。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是学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块试金石,目前我校已有森林培育学科和木材科学与技术学科的两篇论文入选全国百篇博士论文,林业院校唯此一家,在全国农林院校中并列第二,在全国大学中排名并列第八。2002年1月参加北京市研究生英语学位统一考试,我校硕士生的一次通过率达到62.3%,博士生达到41.6%,已进入北京市高校先进行列。
简述如何写好论文新闻
2020年春节前夕,肺炎疫情爆发。疫情在不断蔓延的同时,一场关乎先治病救人还是发高水平论文的舆情也随之发酵升温。公众对“病毒存在人传人的可能性”这一消息的传播渠道及其真实性存在诸多疑问。试想,如果能从最新的学术论文中发现新闻点,写出报道最新科研成果的论文新闻,让民众早一点认识病毒,多一份防范,是否能够让大家少一些畏惧和恐慌呢?本文试图从“论文到新闻”的角度进行探讨,以期为高校、科研机构、研发组织等群体中的专家、通讯员写好论文新闻提供参考。
一、写好论文新闻的意义
在2016年5月30日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指出,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这一指示精神未必是号召每一位科技工作者都到田间地头去,但一定是希望科研人员做研究、做学问要面向大众,经得起推敲,实事求是地解决当前或未来的科学问题。论文新闻就是联结科学研究和社会生活、联结专家和大众最直接而有效的桥梁。让大众参与科学问题,让专家接受大众“同行评议”,让社会受益于科技进步。(一)写好论文新闻有利于科学知识普及。论文新闻是把最新的研究成果以新闻的方式传播给大众。好的论文新闻会在传播信息的同时,影响公民的认知模式,促使其树立科学思维和创新精神,增强辨别真假信息的本领和素质。例如,在这次疫情中,一条《关于肺炎的一切》的科普短视频网播量超亿,尽管它是以视频的形式为公众科普病毒的感染和传播知识,但视频中的每一条硬核信息都来源于或近或远发表在论文中的研究结果,可以让人们正确认识病毒,避免过分恐慌,有勇气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二)写好论文新闻有利于凝练科研选题。论文的发表本应意味着科研有了新发现、新进展,但业界不乏为了发论文而写论文的现象,其研究选题是否具有科学价值值得商榷。若将论文改写成论文新闻,让科学研究不仅面对同行评议,还要面对亿万大众的评价,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科研成果的舆论监督,倒逼科技工作者凝练选题,坚持严谨治学。现在科学界强调要打破“唯论文”的评价方式,其核心要义也正是希望研究回归科学问题本身,而不仅仅是。(三)写好论文新闻有利于生产力提升。论文的发表可以让同行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或继续深入研究,或提出质疑。论文新闻可以把专家的观点、方法和技术最快地送到寻常百姓家,让研究成果应用到社会实践,真正转化为生产力。例如,《他把泡沫做成了面包》一文讲述的是一位专家新近研发出既可以当作盆栽容器,又可以给植物提供营养的泡沫育苗容器。文章一经发表,引来各地花农、苗农的关注,争相购买该专利产品。在这里,论文新闻就发挥了技术推广的作用。
二、论文新闻的写作方法
写作论文新闻,虽不像写作论文那样有着严格的“八股”,但综合各大媒体已发表的论文新闻来看,其写作内容主要包括:论文作者及其所在机构、成果简介、成果意义、发表时间及期刊、成果依据、论文DOI等信息。该部分以笔者发表在《科技日报》的一篇通稿为例,从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等结构出发,结合论文的修改、拟定过程,分析论文新闻的写作方法及要点。案例:我国科研团队发现石斛兰新种“景华”石斛科技日报北京3月4日电(记者马爱平通讯员宋平)4日,记者从中国林科院获悉,该院专家在石斛兰种质资源收集中,发现一明显区别于其他石斛种类的新种,将其命名为“景华”(DendrobiumjinghuanumB.Q.Zheng&Y.Wang)。中国林科院林业所花卉育种与栽培团队中的郑宝强、王雁为该新种的命名人。相关成果以《景华石斛———从形态和分子证据证明是一新种》为题,于日前发表在国际植物分类学期刊《Phytotaxa》上。文章指出,景华石斛与其自身形态相似的其他几种石斛比较,形态学支持景华石斛是一新种,而分子系统学分析表明,景华石斛与本斯石斛亲缘关系更近,与其他几种石斛亲缘关系比较远。中国林科院林业所副研究员郑宝强介绍,石斛属主要分布于亚洲热带、亚热带地区和大洋洲,其原种有1500余种,中国有80余种;主要分布于北纬30度以南地区,北纬30度至35度之间也有少量分布,秦岭、淮河以南多常见。石斛具有滋阴养胃、清热生津、润肺止咳、明目强身等功效,是传统名贵中药材之一;石斛还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目前已经形成春石斛和秋石斛两大观赏类别。“命名‘景华’是为了纪念中国著名林学家彭镇华教授(1931—2014)。其中,‘景’字源于彭镇华教授的家乡景德镇,‘华’字源于教授本人的姓名。致敬彭镇华教授一生致力于林业生态学、城市林业和竹子遗传生物学研究所作出的贡献。”郑宝强说。标题:用最少的字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题好半篇文,拟好标题犹如“画龙点睛”,会让读者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论文新闻的标题更是如此,在确保准确的前提下,要把大众并不熟悉的科学知识写得新颖、生动,就必须把注意力聚焦到读者最可能感兴趣的点上。案例中的标题经历过三次修改。初稿标题为《我院林业所发现石斛属一新种》,修订稿标题为《中国林科院发现并命名石斛兰新种:景华石斛》,最终稿标题为《我国科研团队发现石斛兰新种“景华”石斛》。细心观察可以发现:较初稿而言,修订稿的标题直接反映出了研究进展的最主要内容———发现了“景华”石斛新种,读者仅从标题就可获取最关键信息。贯穿三次标题修改的还有主语的变化,这和撰稿人的身份是联系在一起的,但也可见每一次修改,文章的受众面都在不断扩大。换言之,作者不要给自己的读者预先设定范围。导语:既要“5W1H”,也要意犹未尽。新闻导语是对标题的补充,是全文的精华,要把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放在导语中,但也要为后文留有余地,尽可能简略。论文新闻亦是如此。案例的导语包含4个W和1个H:谁发现(Who)、哪里发现(Where)、什么时间发现(When)、是什么(What)、如何发现(How)。与普通新闻相比,论文新闻更看重事实来源,也就是这一发现是否已经被证实,是否权威,所以要交代的期刊名称和论文标题。需要注意的是,国内媒体刊发的稿件要求把文中所有信息转译为中文,尤其是论文标题和期刊名称,这就需要和专家进行一一核对,避免译文出现歧义或错误。确需标注英文或拉丁文的,也要先写出中文。至于怎样写出“意犹未尽”,这份案例则是在“景华”这两个字的来源上做文章。主体:逻辑清晰,吸引读者。网络信息化时代,快餐式阅读已成为不可逆挡之势,能让读者去阅读主体部分并不容易。论文新闻的主体部分往往是全文最容易让读者感到陌生的部分,因此,在叙述上要注重把握逻辑结构,降低读者的阅读门槛。案例中的主体包含两个部分。一是新物种的特征分析,这是该物种区别于其他物种,被证实为新物种的依据。为了把物种特性讲清楚,专家在初稿中采取了论文中常用的表格形式,修改稿则把表格转换成了形态学和生物学两部分,并逐一阐述,方便读者阅读和理解。二是该物种命名为“景华”的意义。这部分对于学科同行、科学共同体成员来说意义很大,代表着业界的一种精神传承。对于大众来说,这样的内容能抓住他们的喜好,更具可读性。背景:紧扣主题,切勿喧宾夺主。背景不是必须要有的,但交代论文研究背景可以让读者更好、更准确地理解新闻内容,使新闻更充实饱满,主题更加深化。新闻背景一般会着重介绍为什么开展这项研究,开展研究的意义,当前的研究结果在整个研究领域处于什么水平,以及对文中涉及的概念、名词、原理、术语进行解释等,这些内容对读者来说都是鲜活有趣的,也方便了读者对新闻内容的正确理解。因此,相对于一般新闻,论文新闻中交代背景的意义更大。值得注意的是,有的专家为了宣传团队,借此机会过分强调团队的研究历史和贡献,甚至出现和主题不相干的新名词、新概念,会导致本就难懂的内容更加生涩。结尾:可平淡、可展望、也可无。论文新闻写作根据内容的主次,一般采用“倒金字塔”结构。论文新闻的结尾应做到用语精炼,宁缺毋滥,切勿在结尾大喊口号,损伤严谨求是的全文风格。当然,也可尝试让专家结合研究进展,适当谈一些展望。刊发网络版论文新闻时,一般还会附上论文的链接地址。
三、写作论文新闻的几点要求
林业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运营策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国家全局工作的突出地位[1]。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林业唯有通过科技创新,并将取得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才能抓住机遇,实现高质量发展,进而助推生态文明建设。据统计,“十二五”以来,我国取得了4768项林业科技成果,22项国家科技奖,其中,2200多项成果得到了转化,转化率为55%。与发达国家78%的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相比,我国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仍有较大提升空间[2]。林业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制约我国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很多,其中,对林业科技成果的宣传力度不足是关键因素之一[3]。一方面是林业科技成果的供给方找不到合适的单位进行转化,另一方面是林业科技成果的需求方找不到所需的科技成果[4];因此,为进一步促进林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大对成果的宣传力度和创新宣传方式尤为重要。林业科技期刊是林业科技成果、展示与传播的重要平台。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信息传递的方式不断变革,读者的阅读需求和阅读习惯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林业科技期刊亟待引入互联网思维和技术,充分利用移动新媒体的特点,建立林业科技成果宣传展示的信息化平台,拓宽传播途径,对提高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微信公众号是当下最具代表性的移动新媒体之一,也是国内科技期刊应用最为普遍的新媒体。目前关于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平台设计与构建[5]、应用现状与对策[6]、服务期刊出版与内容建设[7]、运营评价体系[8]、运营人才培养[9]、内容策划[10]、版权保护等7个方面[11]。然而,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视角探讨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运营策略的研究尚未有报道。鉴于此,本文以国内林业核心科技期刊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其微信公众号的运营现状,并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视角提出了发展建议。
1林业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的运营现状
1.1人才建设。为调研微信公众号运营团队建设情况,我们走访了大部分主流林业科技期刊编辑部,经了解发现林业科技期刊编辑部尚未建立微信公众号运营团队,大部分林业科技期刊的微信公众号由杂志编辑兼职运营,没有系统规律的运营计划,只是在纸版期刊出版之余,简单一下编辑部的动态和论文目录。需要指出的是,《木材工业》《林产工业》《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和《林业工程学报》4家编辑部均安排了1名编辑负责微信公众号的运营,初步形成了系统规律的运营状态;但是由于专业局限,传统编辑并不擅长美编、设计、文案撰写、商务推广等新媒体工作内容,且还需要完成杂志社安排的其他日常工作,精力有限,并不能全力开展微信公众号的运营探索。1.2平台构建。通过逐一关注林业核心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对其建设现状及运营情况进行了调研,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林业核心科技期刊开通公众号的时间较晚,新媒体意识觉醒缓慢,绝大部分期刊是在2016年以后陆续申请注册微信公众号的。其中,服务号和订阅号分别占47.4%和52.6%,认证比率为84.2%。目前绝大部分林业核心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均设置了自定义选单,内容主要是网络期刊的在线浏览、稿件的在线查询,以及编辑部动态、期刊简介、联系方式等期刊信息。只有《东北林业大学学报》和《西北林学院学报》的公号未设置自定义选单。尚未有林业核心科技期刊公号利用平台的关键词自动回复功能。综上所述,目前林业核心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的建设水平较低,平台的定位尚停留在服务纸版期刊的层面,以论文、文章投稿和稿件查询为主。1.3推送内容。对林业核心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2018年9月1日至2019年8月31日的推文情况进行了统计(表1)。由表1可知,从推送频次来看,绝大多数林业核心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的推文频次过低,每周尚不能保证1篇文章。《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和《木材工业》每2天1篇文章,《林业工程学报》和《林产工业》的发文频次较高,基本上每天都有更新。从推送内容来看,目前林业核心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的内容以纸版期刊的目次及编辑部的日常动态为主,部分期刊还挑选了科技论文进行推介;但都基本上是将原文照搬至微信公众号上,并未根据移动端微信平台的特点和读者的阅读习惯进行深度二次加工。因此,大部分林业核心科技期刊的微信公众号文章的阅读数偏低,少则几十,多则三五百,篇均阅读数尚处于较低水平。《木材工业》和《林产工业》微信公众号报道内容范围已扩展至行业新闻、行业政策、标准、专利以及行业人士的专访等,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影响力。总体来看,目前我国绝大部分林业核心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的选题和策划能力较弱,基本上是以转发纸版期刊的论文或编辑部日常动态为主,林业科技成果的宣传推介力度很小,尚未充分发挥林业科技期刊在传播科技成果,进而促进其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桥梁纽带作用。
2利用微信公众号促进成果转化的策略
2.1加强人才建设。1)设立专职运营人员。大部分林业科技期刊编辑部较弱小,且由于体制机制原因,人才引进方面受限制;因此,可以在编辑部内部安排1名青年编辑专职负责微信公众号的运营,并利用自身便利条件,在所在高校或科研机构聘任1~2名思维活跃、具有一定美术功底及文案撰写经验的学生兼职,利用业余时间来配合微信公众号的运营。如此初步形成了1个小型运营团队,且综合人力成本较低。由青年编辑牵头,负责制定团队管理考评机制及运营计划,并分配任务,培训兼职学生。2)加强运营人才培养。林业科技期刊管理人员应给青年编辑更大空间和更多的机会,加强对微信公众号运营负责人的培养。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鼓励积极参加期刊行业新媒体方面的培训会,同时还可选择参加其他行业新媒体运营经验交流会,借鉴不同行业的运营理念,以此提升新媒体运营经验和技巧;二是鼓励持续学习国家最新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法规、方案以及通知等,密切关注最新变化,用以作为公号运营的准绳,及时调整运营方向和策略;三是鼓励定期参加学术研讨会和行业会议等产学研用的交流活动,掌握前沿学术研究和最新行业需求,并与相关领域的专家和企业家建立稳定的联系。2.2优化平台功能。1)总体原则。打破纸版期刊的局限,以“互联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核心,以需求为导向,连接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和中介机构等各类成果转移转化要素,打造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技术交易服务平台。2)功能设计。依托微信公众号的自定义菜单功能,应针对科技成果的供方、需方的不同需求,对林业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进行模块化设计,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其中:科技成果查询系统应通过高级开发后链接至国家林业科技推广成果库管理信息系统和国家科技成果展示平台,便于用户根据需要通过关键词检索系统收录的科技成果信息;技术需求系统可将日常采集得到的行业技术需求,通过图文形式链接至此系统内,分类整理,定期更新;互动交流系统,建立微信交流群、微社区、微论坛等科技成果供方、需方及中介结构交流平台,并有效链接至互动交流系统内,实现导流与共享。2.3丰富推送内容。1)密切关注国家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方针政策。国家为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这是国家层面的重要战略部署,也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根本遵循和政策保障。因此,林业科技期刊应予以密切关注。可针对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结合所在学科的实际情况,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及企业家进行全方位解读,或就成果转移转化供需双方关注的热点问题,对行业领导和专家进行深度采访,最后以图文或视频形式。2)围绕用户需求,定期先进适用林业科技成果。林业科技期刊应该结合所在学科特点,围绕目标用户的需求,遴选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科技成果、中国林学会和中国林产工业协会等相关学会和协会鉴定的成果、林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公布的成果以及企业自主研发的成果等,以适合移动端的传播形式,从不同角度加以呈现和,加强科技成果宣传推介,为用户提供精准的林业科技成果信息服务。3)聚焦林业产业转型升级需求,采集企业技术瓶颈进行招标。林业科技期刊编辑都是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应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聚焦当前林业产业转型升级的技术需求,深入行业一线调研林业企业在创新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瓶颈,与企业建立技术信息共享机制,定期采集企业的创新需求,并在微信公众号进行公开招标,促进林业技术招标、交易市场的稳步发展。4)针对林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过程中的难点,提供咨询服务。林业科技期刊编辑应与我国政府部门的主管领导,林业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及企业家等建立密切的联系,从而拥有雄厚的“产学研用”资源;面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过程中的痛点与难点,我国林业科技期刊编辑部可以充当“中介”的角色,为从事林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的相关人士提供咨询辅导服务,加强供需双方的有效对接。5)与纸刊相互配合,实现科技成果立体化传播。林业科技期刊编辑部在文章初审和选题策划时,应对具有应用价值或潜在应用价值的成果有所侧重,酌情在纸刊开辟“科技成果”专栏,刊登具有一定推广潜力的创新实用技术,并定期收集科技报告、标准、专利等知识产权信息,加强林业科技成果信息汇交与关联。微信公众号运营人员应对纸刊报道的科技成果内容,结合微信的传播特点,进行二次编辑加工后,及时予以,与纸刊相互配合,弥补纸媒的局限,实现对科技成果立体化传播。运营人员还应深入分析微信的传播效果和用户的阅读需求,据此指导纸刊“科技成果”专栏的选题策划和报道方向。
3结束语
现代林业建设经验交流材料
林学会自年恢复成立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省市业务主管部门、县科协的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省市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充分发挥林学会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兢兢业业,勤奋工作,不畏艰难,艰苦创业,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变革中,坚持与时俱进,科教先行,为繁荣林业学术、服务林业经济、促进林农脱贫致富奔小康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也初步探索出了一套在新形势下的工作经验。
一、健全机构,理顺关系,为开展学会工作打好基础。
年11月,林学会进行了换届选举,充实加强学会力量,成立了新一届理事会,并根据工作的特点和重点,成立了营林和林业产业学组,健全了学会的机构。新一届理事会成立后,根据局党组的要求,积极开展工作,迅速理顺各方面的关系,开创工作的新局面。首先,按照国务院一九九九年颁发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的管理规定,主动到社团登记管理部门申报登记注册,并每年及时年审,使学会的存在、活动合法化。二是主动到县科协取得联系,办理相应手续,争取县科协对学会工作的领导。三是及时主动与市林学会取得联系,办理团体入会手续,争取上一级学会对本学会的工作指导。四是开展会员登记工作,登记个人会员90人,团体会员单位6个。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加快,科技体制改革与创新,人员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这次登记的范围比前次登记大大的扩宽,除了林业系统的科技人员外,还吸纳了园林、花卉、企业、造林专业大户、林庄经济户等技术人员为林学会会员,并建立了档案,规范会员登记制度,壮大学会组织,拓展学会的业务范围。六是进行学会档案收集与整理。经过一系列基础工作,使林业学会组织机构健全,队伍壮大,上下关系协调,会员内部管理有序,为开展林业科研及技术推广,更好地服务于林业生产建设打下了一个良好地基础。
二、积极开展科普之春活动,开展技术咨询和培训,提高林业整体技术素质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决定》精神,全面实施科技兴林战略,充分发挥林业科技的支撑和保障作用,林学会积极响应上级主管部门的号召,紧紧围绕我县林业产业建设、林业工程建设中的疑点和难点问题,广泛深入的开展送林业科技下乡,深入农村,深入山头地块,宣传林业政策,传播林业信息,推广林业技术,做林农发展生产的贴心人,技术推广的领路人,产品经营的信息人。由于林业生产季节性极强,因而每年林学会抓住春季林业生产的黄金季节,组织大批技术人员带技术、带项目、带成果、带课题、带信息,深入农村,抓培训、办样板、搞指导,就林木栽培、品种改良、新品种引进、修剪定型、嫁接、病虫害防治、标准化栽培等农民迫切需要掌握的技术,现场指导,现场培训,手把手的教给农民,把科技送到千家万户,传到农民手中。据不完全统计,自林学会恢复成立以来,先后共组织500多人(次)送科技下乡,累计技术示范1000多场次,培训1000多批次,培训群众超过4万人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科技图书10多万份(册),受到林农的广泛赞誉。
三、广泛开展学术交流,提高林业基础理论水平
林业投资类教学模式分析
一、我校“投资经济学”课程的沿革与现状
1991年,我校开始给计划统计专业本科生开设“基本建设经济学”课程,该课在许多高等财经院校被作为专业必修课,它是以国民经济固定资产建设为对象,研究基本建设经济发展规律的学科。后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原来的“基本建设经济学”演变为“投资经济学”,原设有基本建设经济专业的高校也将该专业改为投资经济专业。投资经济学,亦称投资学,在我国是一门年轻的经济学科,以投资领域为研究客体,探求投资运动规律及其管理原理,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投资体制的建立与改革、投资筹集与资金融通、投资从分配到回收的运动过程、投资决策、投资经济效益及投资宏观调控。1993年,我校也将“基本建设经济学”课程变更为“投资经济学”课程。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后,为构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1994年我国在财税、金融、外贸、投资等领域都进行了重大改革,这些改革对长期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经济理论、人们的观念、利益关系等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这种条件下,我国投资的概念也发生了变化,“投资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也随之拓宽,不仅研究宏观投资和微观投资,还研究金融间接投资和国际投资。
这些年来,我校紧跟投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与变化,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对该课程进行改革与完善。第一,选择最新和最适宜的教材,并根据需要补充相关内容,介绍林业投资领域的研究成果,使学生在掌握投资基本理论的同时,了解林业投资领域的动态;第二,注重案例教学,在学习微观投资部分时,以讲解和分析案例为主,而且注重选取林业项目案例,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技能;第三,进行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进,通过做习题、写论文和开展讨论,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动手能力。当然,这门课在我校的教学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投资经济学”在林业大学应该是什么样子?林业行业极具特色,一般投资理论和方法难以涵盖,尤其是今天面临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严峻挑战,林业投资领域出现了很多亚待解决的问题,迫切需要尽快建立具有林业特色的林业投资经济学;其次是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落后局面,严重地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根据儿年来教学实践积累的经验和发现的问题,我们开始了对林业投资经济学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工作。
二、林业投资经济学课程教学体系的结构与内容
(一)课程教学体系的结构
课程体系是由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大纲以及教案构成的一个系统,其结构如图1所示。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教学原则,结合教材和具体的教学对象所进行的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双边协同进行的教学活动。教和学的效果既不是单纯看教师“教”得如何,也不是单纯看学生“学”得如何,而主要是看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各自的发展变化。也就是说,通过教学活动,学生在思想认识、知识积累、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而这些变化决不是在一节课或几节课的教学活动中能反映出来的,而是体现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可见,一门课程的教学体系是否完整对其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林业经济管理研究生培养研究
摘要:林业经济管理专业是高等农林院校传统的一个特色专业,它对于国家的林业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当前,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对林业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不断提出了新的要求。由此,文章分析了当前林业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培养的现状及问题,对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提出了设想与建议。
关键词:生态文明;林业经济管理;培养模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多次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和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头等大事。林业与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密切,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行业。林业经济管理专业肩负着培养林业建设与管理人才的重任,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根据调查情况来看,近年来,相关高校林业经济管理专业存在着不被看好甚至“冷门”的问题,使得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了严重阻碍,从而也影响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管理人才的培养质量与数量。由此,林业经济管理专业必须基于生态文明建设背景,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向社会输送符合新形势与新要求的生态文明建设与管理的高端人才。
一林业经济管理专业发展历程及现状
中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起步比较较晚。自20世纪40年代,我国老一辈的林学家将国外林业经济思想带入国内,开始在农林院校开设林业经济及林政学等相关课程,促进了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在中国的发展之路。1978年以后,社会经济文化等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对林业经济研究和林业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也大大增长,在国内的一些重点林学院开始了招收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硕士研究生,逐步打造了学科的骨干队伍,自1996年,大致形成了一个覆盖了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点的人才培养链条。新的发展阶段的到来,十八大报告提出了要大力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在这样的背景下,林业的发展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不可置疑,这使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处在一个百年难遇的战略机遇期。当前,我国所有农林类高校基本上都有开设《林业经济管理》课程,也具有培养林业经济管理研究生的条件,还有部分综合性大学也逐渐开设了此专业。但从全国来看,林业经济管专业整体上还远远不能适应生态文明建设发展需要,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一)培养目标定位模糊。在培养目标方面,近年来虽然各个高校想方设法提出了差异化的林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过去相比能尽量适应时代要求,有很大的创意,但趋同性仍在,新意仍显不足,特别是在培养生态文明建设急需的应用型创新型“抢手”的管理人才方面没有显著特点。人才培养目标模糊,导致了就业难度大,出现了生源质量降低,热爱林业专业的兴趣减少,学科深度也难以拓展的怪圈。(二)学科理论与实践要求脱节。林业经济管理专业讲授理论知识较多,偏重于林业经济管理的实践能力的个案传播较少,这种现象在很多高校普遍存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因为课程与实践脱节,学生缺乏具有竞争力的专业水平,加上受传统观念影响,导致了许多学生不愿意或不能在农林行业就业,专业就业率低。(三)师资力量水平与人才培养要求不匹配。我国开设林业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的高校不仅少,而且师资力量相对较弱。现如今师生配比不尽合理。据测算,目前国内此专业的师生比例约为1:15至1:20,而国际名校师生比为1:5,两者相比差距甚大。而且,在现有的教师队伍中,很多都是转型于其他相关学科,且身兼多个学科,重心大多在经济学科或工商管理学科,林业经济管理只是作为学院的学科特色。水平的参差不齐加上教师人数的稀缺,使得林业经济管理专业的研究生培养质量难以提高。
二生态文明背景下林业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培养要求及目标定位
林业科技期刊稿源拓展及质量提升
一、数据的收集与统计
以编辑身份登录《湖北林业科技》网站主页,选择“统计分析”功能,在“稿件统计”下选择2015-2019年进行数据检索。
二、结果与分析
1.投稿总量分析。从本刊近5年的统计数据来看,2015~2019年总收稿量为1140篇,退稿量286篇(占25.09%),录用量630篇(占比55.26%),送审量419篇(36.75%)。5年中主办单位投稿总量285篇,投稿至《湖北林业科技》总计144篇,占比50%,刚好二分之一。由图1可知:①从投稿数量来看,2015-2019年《湖北林业科技》在投稿前10名(5年投稿总量≥18篇)的单位中,投稿主力军第一梯队为主办单位湖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5年投稿比为10.41%-15.32%,总量为144篇;第二梯队为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总量为57篇。第三梯队为华中农业大学、长江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湖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等7个单位。②从投稿量趋势来看,华中农业大学5年投稿比为(0.74%-3.38%);长江大学5年投稿比为(0-3.86%),浙江农林大学5年投稿比为(0.37%-1.45%),湖北省林业科技推广中心5年投稿比为(0-2.35%),湖北省林业厅林木种苗管理总站5年投稿比为(0-2.35%)。投稿数量基本持平的单位为湖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5年投稿比为(1.18%-2.02%);湖北省太子山林场管理局5年投稿比为(0-1.57%);投稿逐步下降的单位为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5年投稿比为(2.75%-7.81%)和湖北省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5年投稿比为(0-4.37%)。2.稿件来源分析。(1)按照稿件来源来分:国家级基金资助论文10%~22%,省级基金资助论文12%~44%,其他33%~77.5%。其他类文章波动幅度较大,文章类型差异较大。(2)按照作者来源来分:湖北省内作者占比72%~83%,省外作者17%~28%。省外一般稿件占比也同比上升。(3)从投稿单位来源来看,投稿主力依然为主办单位。其次为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第三梯队为华中农业大学、长江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湖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等7个单位;从投稿量趋势来看,稳步上升的为华中农业大学、长江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湖北省林业科技推广中心和湖北省林业厅林木种苗管理总站,近5年高校投稿逐步上升,需要继续扩大宣传,争取吸收更优质的稿源;投稿略有下降的单位为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和湖北省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近5年逐步降低,需要加强同局直单位的横向联系,争取稿件;从文章综合质量来看,主办单位以及华中农业大学、长江大学等高等院校投稿中,项目基金资助文章、试验研究类文章占比略高。农林类高等院校各类项目支持多,文章质量相对高。这是今后本刊约稿的重点。除此之外,市级林科所有持续稳定的稿源,也是投稿主力,不容忽视。例如咸宁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宜昌市林业科学研究所、三峡植物园管理处、河南南阳市林业科学研究所等。这也是今后稿件争取的重点和方向。3.稿件类型分析。(1)从稿件组成来看,本刊以自由投稿为主,其中第一部分为省内林业工程系列职称晋升投稿;第二部分为大专院校学生自由投稿;第三部分为推荐投稿;最后一部分为省外自由投稿。约稿占比甚微。这四部分稿件中,以省内林业工程系列职称晋升稿件为多;在大专院校学生自由投稿中,因为硕博士毕业对发表文章有严格的要求,所以这一部分优质稿件难以挽留,比例也不高。还有一部分稿件为业务单位或熟人推荐稿件。需要继续加强局直单位的横向联系,争取稿件。而在省外自由投稿中,实际上很大一部分优质的省外稿件,首先被各大学学报录用,其次各省林业科技瓜分或争取,所以这部分收稿占比不高,质量并不理想。(2)按照文章类型来分:试验研究论文占比32.5%~44%,综述论文0~14%,实用技术论文11%~31%,工作研究及问题探讨21%~48%,其他4%~68%。自2017年期刊整体未分栏目以来,部分文章类型模糊,难界定。目前以优质稿源缺乏及稿件质量下降两大问题凸显。很难吸引有第一手试验数据的研究类和可读性、实操性强的科技文章。疫情期间,投稿数锐减。2020年1月23日~2020年4月13日,投稿数<15篇。在目前稿源和期刊质量均不高的情况下,筹措稿源措施虽多,诸如根据基金项目从高校博士、硕士组稿等措施却并不现实,第一是争取不到,第二对接不上。坐等稿件的局面愈演愈烈,面临的办刊环境十分严峻。
三、稿源拓展及质量提升措施
结合目前收稿实情,编辑部每一期要从纷繁复杂的稿件中,抽丝剥茧,理清刊文思路,争取有刊发价值的稿件约稿并设置专栏,保留固定栏目固定篇幅以及林业植物新品种、技术规程等栏目,按照林业学科分类组织稿件;对内容粗制滥造的文章予以退稿,对内容客观真实、有科学性,文本质量有待提高的文章,给予修改;按照一定比例刊发省内职称晋升稿件,优稿优录;妥善处理关系稿、人情稿。这样一些措施虽然司空见惯,我们这里却要老生常谈。1.邀请青年学者,广募林业科技通讯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据表明:30~40岁年轻学者正成为学术产出的新动力。很多杂志社通过成立青年编委会或青年工作委员会,增强杂志的发展动力。青年学者精力充沛,审稿速度快,可以主动申请参与期刊同行评议,协助期刊做好质量管控工作[5]。在原有的审稿队伍中,筛选、优选,能够乐于期刊工作,能够撰稿、组稿、审稿,有一定科研工作能力的青年学者或科研工作者,以3~5年为一届。以主办单位具有博士学位或全日制硕士学历的,近10年连续参与科研项目,参与发表核心期刊文章的,有学术潜力、学术成长与发展需求强烈、有科研工作经历的45周岁以下的青年学者为主,有偿推荐稿件、撰稿、组织专栏,其工作量计入绩效考核。适当增加院外大专院校青年教师参与编委工作,达到学者办刊、学术交流的目的。按照林业基础学科(包括森林土壤、化学、水文、气象、地理、生物等)、林木育种、绿化建设、森林经营、森林保护(包括气象灾害、林火等)、森林工程、森林采运与利用(包括木材、林副产品等)、森林树种(包括针阔乔木、特用林、竹)等学科设置编委会成员。每一学科1-2名。真正做到科研机构和科技期刊共发展。在全省林业重点地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堰、黄冈、神农架、咸宁、宜昌)广募林业科技通讯员,具体负责该地区的稿件组织工作。定期向本刊推荐该地区反映林业生产实践的试验研究、综述及研究进展、工作研究及问题探讨、实用技术、林业植物新品种、技术规程固定栏目的文章以及企事业单位宣传等文字材料。2.组约稿件。获取稿件来源环节是办刊的第一环节,科技期刊的发展需要优秀稿件做支撑。针对目前稿源现状,分级分类向主办单位、局直单位以及项目合作单位约稿。鼓励主办单位科研人员把高水平的研究在国内各级核心期刊,引导科研人员撰写实用技术以及实操性强的文章发表本刊。以合作项目为依托,加强与局直单位和地市州林科所的交流和联系;第一,发挥编委及青年学者的学术优势导向性组约稿件。编委一般是本专业领域省内外知名专家,对本学科的国内外研究重点领域、重点方向与趋势有充分的关注,通过编委的学术优势在自己专业领域推荐优秀科研团队进行组约稿,具有很多的学术导向性。第二,筛选并建立优质论文作者库定向性约稿。编辑部针对历年投稿的作者,甄别和筛选,并对其研究领域跟踪调查,建立稳定的优质作者群,定期抛出主题征稿。并给予版面费优惠。第三,跟踪学术性会议专题性约稿。期刊青年编委会成员或科技期刊编辑可以通过参与学术会议,了解学科领域的研究动态,进展和研究热点,进行专题性约稿。结合本刊实情,期刊主办单位内的青年编委应主动参与学术会议,并根据会议报告的主题以及与会专家,千方百计的针对本刊方向组约稿,并对有意向专家表达约稿诚意、邀约稿件的研究方向及编辑部的优惠条件。3.改选编委会、召开编委会议。林业科技期刊的一系列活动属于学术活动,因此,编委是期刊的灵魂,只有依靠、依赖、服务编委,才能办好科技期刊[6]。本刊现有编委45名,大部分为十多年前主办单位主要领导邀请,很多编委人事变动,改选工作迫在眉睫。具体措施:一是在结合主办单位、项目合作单位以及主要投稿单位,考虑编委意愿,邀请并筛选有连续科研工作实绩的专家学者成立学科分布合理的编委会,并定期召开编委会议,每一届编委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分别给出重点选题议题。设置专栏,专家约稿,推荐稿件。在编委会的领导下,开展期刊日常学术内容组织、加工和筛选、编辑工作。并以3~5年为届,定期改选,避免编委会的形式化。编辑部要密切与各编委、青年学者、通讯员的联系,加强编委会各项基本制度建设,构建编委动态管理模式、建立编委考核体系与激励机制、明确编委权利和义务(如图2)。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林业技术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