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经济学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9 05:20:3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林业经济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林业经济学

剖析林业经济学发展理念

林业经济学是我国农林业经济管理专业的核心专业课。从1957年我国第一本《林业经济学》教材(张建国主编)版、1959年北京林学院首创林业经济管理专业、20世纪6O年代北京林学院和东北林学院相继招收了林业经济的本科生算起,林业经济学的教学研究T作已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积累了丰厚的学术成果。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林业经济活动的发展繁荣,林业经济学教学研究T作步人了发展的快车道。当前几个关乎林业经济学未来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需要在学术繁荣时期冷静反思:一是林业经济学的本质和任务是什么;二是“林业经济学”的内容体系;三是未来“林业经济学”如何发展。

一、林业经济学的本质和任务

中国林业经济学教学研究整体上取得的巨大进步无法掩盖发展现实中的问题,即到目前为止,仍没有建立本学科系统的理论体系,表现为不同时期的林业经济学著作,多注重林业具体方面或管理T作情况的介绍、对现行管理模式与做法的论证和陈述,为有关林业管理决策进行理论论证,没有形成共性、核心的基本研究命题。为了构建起林业经济学的体系,需要思考林业经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到底要研究什么。不回答这个问题,林业经济学就无法发挥对林业改革发展的基础指导作用,教学研究丁作容易被生产管理实践牵着鼻子走,理论滞后于实践进展,也无法稳定自己的学科和社会经济地位。

林业经济学尽管目前被划为管理学门类下林业经济管理二级学科的研究范畴,其本质和基本任务则是经济学的l2]。关于经济学的本质和任务,自亚当•斯密以来形成了两种基本的认识:一是继承亚当•斯密先验主义传统的奥地利学派,坚持研究礼会财富的生产和增加社会福利的社会管理;另一种是当前主流的实证主义学派,研究稀缺资源条件下人类在配置资源方面是如何行为的一门形式化的利:会科学,并坚持在研究中贯彻实证主义的方法,试图构建价值中立的精密科学体系。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和经济学本身的发展,对经济学本质和任务的两种认识现了融合趋势,实证主义研究的成果必然在社会经济事务管理决策和政策制定中被打上规范的烙印,任何规范研究也必然要借鉴和运用实讧E研究的成果。而受制度经济学产牛和发展的影响,现代经济学也已修正了新古典模型制度既定的先决条件,增加了供给有效率的组织(制度)以促进经济增长作为自己的基本任务。林业经济学只是把国民经济一个具体部门作为研究对象,显然无法超越经济学的这一基本范式,其本质和任务可以概言为专注研究优化森林资源配置的规律,解释林业发展中的各种社会经济现象,构建更有效率的各项林业发展制度。这是经济学基本逻辑映射在林业经济研究中的理论必然。从上面的认识去把握林业经济学的本质和任务,就能充分理解不同国家、地区及其不同时期林业经济学具体内容体系的异同和发展变化。

人的经济行为受特定社会经济环境因素的约束,不同国家、地区森林资源基础条件不同,森林资源管理目标不同,优化配置资源手段也各有差别,为了解释特定时期、地区林业经济现象的林业经济学理论成果也就异态纷呈。如前苏联地区及中国计划经济时期,林业经济学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林业发展和布局的规划与预测,各种生产计划、定额、基本投资和林业产价格构成与经济核算,林业生产经营中的资金流动,林业中的物质技术供应体系,林业劳动力和林业职业,林业企业管理的经济组织原则与机构,以及林业部门经济结构、所有制结构,林业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林业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的发展和完善。上述研究内容与计划经济时期林业生产要素的配置方式、林业经济活动的运行管理是一致的。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介入和干预,是该时期林业经济学研究的约束条件,从而形成了如何运用计划管理林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学术研究内容。

查看全文

小议我国林业经济学的性质

1林业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和位置

林业经济是一门应用经济科学,属部门经济学科。它与林业技术科学共同构成林业科学体系。在我国,林业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林业生产单位的组织形式及林业经济管理体制:林业中的劳动力、土地资源及其他森林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林业生产部门的结构、林业生产布局与林业区划:林业规划和计划:林业投资效果的分析和评价:林业产品贸易与价格,林业财政、信贷及贸金的运用:林业中产品和收入的分配及林业职工的生活消费:森林生态及社会公益经济效益等。

2什么是林业

2.1林业的概念

林业是从事森林资源培育、保护与合理利用的社会经济部门,具有基础性产业与社会公益事业的双重“人格”。应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认识林业,可以把林业划分成三个阶段:依靠自然力开发利用森林:依靠工业化开发利用森林:多向利用开发森林。也经历纯粹开发到主动培育和积极保护合理充分利用森林资源的过程。从行业的产生和发展来看。之所以一个行业能从社会纷繁复杂的经济活动中独立出来,必须有其特定的劳动对象、生产要素、产品,并且从社会分工的角度看,与其它行业形成边界清晰的界限。然后通过产品交换能够提高社会整体效率。因此,对行业的界定,不是一个空间的范畴,而是从社会分工和产品交换的角度。

2.2林业的定位

查看全文

政策性银行扶持林业经济学原理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在追求经济效应的同时,也在致力于取得相应的环境效应,而林业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肩负着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平衡的双重任务,是提供人类生存与发展条件的重要要部门。近几十年来,环境问题备受人们关注,政府也对林业给予了极大的重视和资金投入,各项林业重点工程全面展开,实现了森林资源面积和蓄积的双增长,林业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轨道。但是,目前由于我国林业的弱质性,商业银行和一般金融机构难有投资热情,所以林业投资仍面临困境。

一、政策性银行支持林业的可行性分析

政策性银行支持林业是有据可依的。首先,政策性银行是对以商业银行为主的现代金融体系的补充和完善,这正好解决了林业因为其自身弱质性而缺乏投资动力的问题;其次,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林业始终处于优化环境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主体地位,政府对林业的重视有目共睹,因此,政策性银行对林业的投资则是贯彻了国家政策方针,也体现了政策性银行的倡导性职能;最后,一般金融机构对林业缺乏信心的原因是他们对林业投资的认识不够,对投资收益的怀疑,而政策性银行有精通业务并且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可以运用其专业性对林业进行有效投资。总之,政策性银行支持林业既是在实现其职能,同时也为林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投融资渠道,所以政策性银行支持林业是一个双赢决策。

二、目前政策性银行支持林业的困境及原因

(一)政策性银行支持林业的困境

通过政策性银行支持林业的可行性分析,我们知道政策性银行对林业的支持投入具有很多的理论优势,但是事实上,政策性银行对林业的支持投入却是十分有限的。在三大政策性银行官方网站的年报上,我们可以看到其对林业方面的贷款投入只占它们全部贷款额的一小部分。从数据中我们可以了解到,2010年,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支持林业、水果、中药材、园艺、茶叶等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年累计发放贷款218.53亿元,当年年末这些领域的贷款余额为363.08亿元,而2010年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总贷款余额是16709.9亿元,这样算来,占农业发展银行总贷款余额的2.17%。再看国家开发银行,2010年末,国开行对农、林、水利行业的累计贷款是1122亿元,具体对林业的支持有向福建26家林业中小企业发放贷款2.37亿元,向农户累计发放贷款1.02亿元。还有就是发放13.86亿元支持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总计国开行这一年支持林业项目的贷款额为17.35亿元,而2010年国开行的贷款净额是44155.43亿元,可见,国开行全年对林业贷款的投放只占全部贷款投放的0.039%。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直观的看到,政策性银行对林业的资金贷款投放十分有限,这样一来并没有利用好政策性银行支持林业的优势,也就没法从根本上解决林业投融资的困境。

查看全文

林业经济的产生及历程浅析

二战以后,特别是五六十年代,随着环境问题的突现,促使林业经济学科在研究林业生产和贸易经济的同时,发达国家开始把注意力逐步转向森林生态系统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研究,如美国的《森林资源经济学》(G•鲁宾逊•格雷弋里著;许伍权等译。《森林资源经济学》中国林业出版社,1985年版)。日本的《现代林业经济论》(铃木尚夫编著;陈陆圻等译《现代林业经济论》中国林业出版社,1989年版),并且一直延续到今天。

中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起步相对较晚。20世纪40年代,朱江户和王长富等老一辈林学家将国外林业经济思想带入国内,并在农林院校开设林业经济及林政学等课程,使得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开始了中国发展之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林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对林业经济研究及林业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有所增长,推动了学科发展。早在1955年,苏联林业经济专家(谢•瓦•马雷歇夫)在我国东北林学院(现为东北林业大学)开办了林业经济研究生班和教师进修班,为我国培养出第一批本学科的教师,形成了本学科的骨干队伍或创业者。由于教学改革的需要,当时我国成立的北京林学院(现为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学院和南京林学院(现为南京林业大学)都选拔了少量年轻教师到农业经济学科方向进行学习,而后又都集中到东北林学院培训学习(张建国,2004)。1957年,张建国先生试编了第一本林业经济学教材。20世纪60年代,北京林学院和东北林学院相继招收了林业经济本科生。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以林业生产关系和林业计划经济管理作为核心,以林业生产组织作为主体内容,并受到计划经济和木材利用思想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变革及林业发展催生了新一轮林业经济研究高潮,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也得到较大发展。北京林学院、东北林学院、南京林学院和福建林学院(现为福建农林大学)相继在本科生培养的基础上,招收了硕士研究生(张建国,2004)。1979年创办《林业经济》期刊,1980年中国林业经济学会成立;1981年,中国林业经济学会与福建林学院联合主办《林业经济问题》期刊。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张建国先生主编出版《中国林业经济问题》(1985),廖士义先生主编出版《林业经济学导论》(1987),东北林业大学主编出版《林业经济学》(1987)。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版了一批教材和论著等理论成果。就教材而言,包括谢家祜先生主编的《林业经济管理学》(1995),张建国先生主编的《中国林业经济学》(1996),邱俊齐主编的《林业经济学》(1998)等。在诸多论著中,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包括张建国先生出版的《现代林业论》(1995),雍文涛先生出版的《林业分工论》(1992)等。20世纪90年代中期,通过教学改革,撤销了林业经济专业而设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研究生培养上,按新的学科划分体制,新建了管理类“林业经济管理”则作为“农林经济管理”的二级学科(张建国,2004)。进入21世纪以来,学科领域中的研究成果得以进一步丰富。其中,高岚教授于2005年出版了《林业经济管理学》,祝列克先生于2006年出版了《林业经济论》。上述学科成果继承了以往林业经济学精华,结合了我国林业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和新问题,对林业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体系结构等进行了创造性研究和探索,也推动了学科发展。目前,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学校都设立了林业经济管理学科,部分学校还获准设立了农林经济管理博士一级学科点,每年获取林业经济管理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毕业生数百人(谢屹等,2007)。值得一提的是,北京林业大学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于2007被列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随着新世纪中国社会经济及林业快速改革与发展,特别是现代林业建设的开启,如何结合相关科学发展,特别是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的发展,构建和发展新的林业经济学理论体系,指导中国现代林业发展已成为林业经济学科发展的当务之急。

本文作者:高祥工作单位:汪清林业局

查看全文

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林业在发展方式上有了一定的改变,生产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高,要想促进林业逐渐向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就必须加大力度构建林业经济管理学科,进而更好地指导林业建设。

1现代化林业建设的本质含义

随着现代化林业理论逐渐与具体实践的结合,现代林业的含义为:在现代社会熟悉掌握森林演变规律的前提下,以互相了解社会经济体制与森林生态环境体系为基础,讲科学技术大力应用于日常生产及保护森林资源和自然环境,进而促进林业生产力的提高,同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林业发展体系以及利益分配方式,实现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保护森林资源。从林业的地位、发展理念、动力及发展环境的角度来说,与以往的林业相比,现代林业发展出现很多新变化,这主要是由于国家政策的变化。以此为前提,林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发展社会经济。

2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属性

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属于管理学的范围,是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主要内容是林业经济学,这是一门从一般经济学理论的角度对林业经济活动规律进行阐述的学科,对林业经济管理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历史的原因,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在理论基础及知识结构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足,进而影响了人才队伍的建设,限制了学科在促进林业发展方面发挥作用。目前,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性质出现了显著的变化[1]。首先,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已经从林业资源配置转化为对林业经济发展及存在问题的探究。其次,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方法主要出自经济学科的相关科学,例如福利经济学。再次,近几年来,一些人将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划分到应用经济学科的范围。最后,我国在林业经济管理的研究上,主要的命题一般都属于应用经济学的研究范围。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应该是林业的生产力,因此,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应被划分为应用经济学科。

3林业经济管理学科领域的延伸

查看全文

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的若干问题

一、我国林业经济管理的发展概况

在我国林业几?十年发展过程中,林业的地位不断发生变化。特别是近年来,中国林业得到快速发展。林业经济问题备受重视。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以林业经济活动作为学科的落脚点,理应具有生命力和活力。然而,林业经济管理学专业毕业生难以觅得与专业一致的工作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毕业生就业问题是学科发展的一个缩影,但学科发展问题并没有得到国内林业经济管理学术界足够重视。

二、学科性质分析

中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探索与发展,经历了大约50年的发展历程,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学科阵容逐步形成,然而该学科并未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1、林业经济管理学作为部门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的职能缺位林业经济管理学具有部门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科属性,其研究对象特定,即林业范畴内的经济和管理问题。然而,中国林业发展与理论支撑脱节,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在林业长期发展过程中的角色缺位,并未成为名符其实的部门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中国林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人才难以在林业中觅得一职。2、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作为交叉学科缺乏学科基础林业经济问题研究一定要贴近林业技术,才能解决林业发展的经济问题,林业经济管理学具有明显的交叉学科性质。然而,我国林业经济学家的知识结构的不合理就决定了国内外林业经济研究水平的差异,也制约了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发展。专业知识背景的欠缺,尤其是林学等相关自然科学知识的不足,使得国内林业经济学者难以关注森林经营活动效益最大化这一林业经济最根本问题。

三、学科功能分析

设置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目的在于培育林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推动林业经济学科理论创新,为林业经济活动效益最大化、管理政策优化提供决策服务。因此。该学科的功能体现在2个功能:其一,教学功能;其二,科研功能。

查看全文

林业经济管理课改综述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结构调整,近年来,我国高等林业职业教育规模发展迅猛,据不完全统计高等林业职业院校已经显示出越来越好的前景,为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和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实用型人才,但有许多问题函待解决。促进林业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除了国家需要制定更有利的政策,加大对林业高职教育的投人,加强宣传导向,提高全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识外,学校必须树立为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观念和确立培养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的目标,坚持走与市场结合办学的路子,深化教育改革,提高办学质量。而深化教育改革的重点是专业设置和课程的改革。本文就林业高职院校作为林业等专业的主干专业课—《林业经济管理》课程改革,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林业经济管理学》的范畴、研究对象及任务。

《林业经济管理学》是高等林业职业院校根据林业等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而设置的课。这门课程属于社会科学,是经济学与相关林业科学交叉的产物,或者说是经济学在林业经济领域的具体化,因而,林业经济管理学是一门应用经济学。它是以经济学和现代林业为其理论基础,研究林业经济活动的合理组织及其规律性问题。其任务就是为现代林业的发展提供森林利用和发展的理论依据及相应的运行机制,正确评价各项政策的得失和提供新政策的依据,对林产品贸易的趋势和利弊进行分析,充分重视森林的环境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人工林,以期改变森林的经济结构和逐步改善生态环境,从而,真正把林业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

二、存在的问题。

1、没有统一的“大纲”。对于普通高等林业院校,“八五”和“九五”期间,在“全国高等林业院校林学专业指导委员会”的组织和领导下,对《林业经济管理学》教学《大纲》进行过研讨和审定;对于中等林业职业学校,20的年在“国家林业局中等林业职业教育教材指导委员会”的组织和领导下,对该课程的教学《大纲》完成了编写和审定工作。作者本人也参加了教育部“面向21世纪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规划”研究与开发项目—中等职业学校林业专业主干专业课程林业经济管理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编写,已于2000年12月经林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通过,并由教育部于2001年8月在全国颁布实施。而林业高职院校“林业经济管理”教学处于“真空”,无“纲”可循,一方面为该课程教师的教学增加了难度,另一方面也不利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

2、没有统编的教材。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是进行教学工作、稳定教学秩序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普通高等林业院校己有成熟的教材,目前使用的教材有谢家佑、邱俊齐主编的<林业经济管理学》(1995年11月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和邱俊齐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重点教材《林业经济学》(1998年10月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两部教材;中等林业学校林业经济管理教材已于2O0(〕年12月经林业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审定通过,并由教育部于2001年8月在全国颁布实施(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林业高职教育虽然起步晚,但也有了相当规模的发展,而这一领域的教材建设尚属空白。

查看全文

林业经济管理专业的机遇

过去和现在是未来发展的基础:林业经济管理学科是根植于计划经济时代,以前苏联为模本而建立起来的,从而注定了它的先天不足。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及发达国家林学和林业发展的经验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借鉴,我们也探索着改革。特别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和十四届四中全会作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给学科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方向,并随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学科的规范,为学科的建设与发展铺平了道路。

1.林业经济管理学科面临的问题

1.1理论体系建设滞后

当前,学科边界更加模糊,涵盖了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与林业相关的大多数命题。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作为“交叉学科”的特点更为鲜明。不仅如此,针对宏观和政策层面问题的关注变得越来越重要,对于相关的理论和方法的要求也更高。具体而言,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主导下,建立在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框架上的林业经济模型存在严重缺陷,而需综合运用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等相关经济理论对理论体系进行重构。相对于学科领域中的林业经济实践,学科体系理论体系构建工作存在滞后,导致相关研究工作开展和人才培养缺乏系统的理论作为支撑。

1.2理论研究与实践结合不紧密

当前,受到理论界关注的林业经济热点问题主要集中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林业碳汇等方面,相关研究成果较多。但是,就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而言。多数研究忽视了改革的目的与本质,从而忽略了改革对集体林经营方式和效率的影响等关键命题,使得研究成果难以成为政策优化和决策选择的科学依据。

查看全文

集体林权改善的产权制度研究

一、理论背景及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理论背景

以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交易成本经济学、产权经济学和制度创新理论。科斯在《社会成本问题》中指出,经济的外部性以及消除市场失灵可以通过严格界定产权来克服,随后张五常和德姆塞斯等人进一步研究出了产权经济学。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中用交易成本理论解释了企业成立的由来,接下来威廉姆森根据这一理论得出了交易成本经济学。本文将以产权经济、产权制度、林权制度等理论原理为基础来分析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产权问题研究集体林权改革问题。

(二)主要内容

1.产权经济

科斯定理形式多样,都是借产权和交易成本说明市场机制可以解决外部性问题,产权经济学由科斯定理的发展思路而得来的。科斯定理指出,在交易成本为零的情况下,只要产权明晰市场机制可以纠正经济中的外部性。德姆塞斯和艾尔奇安进一步研究了产权、产权结构和企业制度,并且完全认同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科斯定理的表现从以下三点分析产权的最初分配是无关紧要的:第一,产权从效率角度来说是能够在完全竞争的市场进行交换。第二,从效率角度分析产权的自由交换。第三,交易成本为零时,从效率角度分析的产权。产权包括使用、占有、转让、赠予或阻止他人侵犯其财产的权利,被认为是一组权利。林业产权在理论上可以应用产权经济这些表现进行分析,从而将这一理论运用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的实际产权划分问题上来。

查看全文

林业会计体系健全策略论文

摘要:林业经营的指导思想从“木材利用”转变为“生态利用”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生态林业已成为我国林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新的形势下,如何从宏观上再认识我国林业财会理论和方法体系,已成为摆在林业财会理论及实践工作者面前的崭新而又严峻的课题。通过分析我国林业会计核算体系的局限,对完善林业会计体系提出建议。

关键词:林业会计;缺陷;完善;措施

一、传统林业会计核算体系的缺陷

长期以来,我国林业经营基本上停留在传统林业阶段,林业在经济发展中扮演一个“资本原始积累”的角色,以破坏森林资源为代价支持经济发展战略。在“木材利用”原则指导下的林业经营必须以森林的经济效益为主,而忽视其生态和社会效益,导致森林资源锐减,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林业陷入“两危一困”境地。林业会计核算也围绕“木材利用为中心”进行,没有把森林资源、生态环境纳入会计核算体系。因此,传统林业会计核算体系的缺陷是明显的:第一,森林资源消耗的价值没有计入木材成本,被摒弃于经济循环之外,却用循环外的育林基金进行森林资源再生产的残缺的补偿。第二,传统林业会计计量体系中的收益部分只计量在市场上可以进行交换的货币收益,而林业生产经营活动所引起的生态、社会效益部分,无论是在“投入”还是在“产出”方面均未得到反映,导致林业生产经营的个别收益与社会收益不一致。第三,传统林业会计计量体系中的成本部分中只包含经济成本,不包含林业经济活动环境资源、环境质量的消耗,造成某些林业生产者(单位)的个别成本与社会成本不一致。由于森林生态资源使用价值的公共品属性,那些个别收益小于社会收益、个别成本大于社会成本的林业生产者(单位),其为社会的贡献成果为他人无偿享用却得不到回报;而那些个别收益大于社会收益、个别成本小于社会成本的林业生产者单位),其对社会的损害后果,也由他人无偿负担。

这种林业会计核算体系,在实践中造成了严重的后果:(1)消耗的森林资源价值不计入木材成本,一方面由于资源无价使得木材和其他林产品成本虚低,利润虚增;另一方面,用于弥补森林资源消耗的客观性成本补偿却要向国家寻求财政扶助得以解决。(2)森林生态、社会效益不作为收益,环境资源、环境质量的消耗不计成本。一方面林业生产者(单位)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必须只着眼于木材利用为中心的物质财富的生产,而忽视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生态环境和环境自然力的更广泛生产,从而导致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的日益严重;另一方面,林业生产者(单位)必然对经济效益低而生态社会效益等的营材生产活动以及对林业生产经营活动所带来的社会负效益问题无意顾及,随着森林资源的日益枯竭,一系列环境生态灾害的出现,导致社会——环境系统的不协调运转,并最终导致林业经济效益下降,危及林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二、完善林业会计核算体系的措施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