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理论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8 04:58:2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临床医学理论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透析临床医学创新教育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近几年来,创新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现代建构主义理论得到高度重视和实践运用,教育体制与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我们在运用现代建构主义理论为框架,开展创新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过程中,在医学本科生临床理论课教学和临床见实习带教教学、研究生教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进展,并认识到开展创新教育直接影响到医院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创新教育临床医学可持续发展
同志曾指出,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关系到民族的兴衰存亡,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历史使命。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教育,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振兴、发展的动力源泉。同志的精辟论断,推动了从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席卷全国的开展创新教育浪潮。全国各大院校纷纷开展创新教育研究和创新教育实践,各级各类、各专业学者、教师参与创新教育热情空前高涨,并纷纷在学刊学报杂志上发表研究和实践成果。创新教育研究与创新教育实践,在我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空前水平,教育体制与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一、创新教育理论研究最新进展情况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思想教育、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特定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的支持下,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等)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结构形式。
许多学者是通过对东西方成功的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来探讨、研究创新教育的。西方教育思想强调学生个性化教育,以学生为主体,支持鼓励学生个别自主学习,为学生提供开放式学习空间,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积极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和信息运用能力。但更多的学者并不完全排斥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是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进一步优化,实现教学过程要素的转变:
案例教学法在内科学教学的实施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案例教学法在内科学教学中的实施效果。方法选取贵州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2017级两个班级的8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班级将其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采用常规讲授法教学,观察组采用案例教学法教学。比较两组学生教学效果评价得分、教学质量评价得分以及教学前后内科学理论知识掌握程度、案例分析能力得分,并使用自制满意度量表评估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教学效果评价中沟通能力、学习积极性、团队协作、注意事项、文案书写五项指标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教学质量中教师态度、教学能力、师生沟通、内容掌握、总体评价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教学前,两组学生内科学理论知识掌握程度、案例分析能力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教学后,两组学生内科学理论知识掌握程度、案例分析能力得分均高于教学前,且观察组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案例教学法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内科学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可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理论知识掌握度、案例分析能力,且学生对案例教学法满意度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内科学;教学质量;教学效果;满意度
内科学是医学重要的学科之一,也是涉及面较广、整体性较强的一门学科,被认为是临床医学各学科的基础学科[1]。因此,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必须掌握常见疾病、多发疾病病因以及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防治等方面的内容,还需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技能,这就对学生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目前,医学专业教学多采用讲授法授课,教学过程枯燥、乏味,加之内科学知识繁杂、内容记忆难度高等因素,学生学习积极性较低,教学效果并不甚理想。而案例教学法能够充分发挥典型案例在加强理解、加深记忆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并通过有目的的设计问题,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散自主思维,有效思考,从而进一步加深印象,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为日后步入工作打好基础[3]。本研究选择贵州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2017级的8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探究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贵州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2017级两个班级的8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班级将其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19~24岁,平均(22.28±0.54)岁。观察组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18~24岁,平均(22.25±0.55)岁。两组学生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研究已经相关伦理委员会批准,参与研究者了解研究内容,并知情同意。纳入标准:①贵州医科大学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四年级在校大学生;②以往两个班级综合成绩相似。排除标准:无法按照要求完成学习。
医学教育在生物化学的作用
1立足新医学模式,整合教学内容
为适应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教育体系[2],我教研室认真研究临床医学专业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合理设置课程,以整体教学更适应医学基础教育的延续性为立足点,消除基础课程教育内容与临床实践联系不够紧密的弊端,适当简化繁琐的推导、分析和解释过程,有选择地扩展专业知识,增加与专业相关的临床知识。如“糖代谢血糖”一节,首先明确血糖的含义,从血糖的来源和去路入手,探讨血糖升高、降低的调节机制;并引入糖尿病病例分析,启发学生及时运用所学生物化学理论探寻临床糖尿病“三多一少”症状的发病机理,学会解释胰岛素的降糖机制;围绕中医临床特色,引入中医对“消渴”的病机认识和治疗原则,适时穿插健康教育,教育学生注重合理均衡的膳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和保证充足的睡眠,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增强新陈代谢和免疫能力。再如,介绍酶的竞争性抑制作用时,引入临床上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洛伐他汀类药物(是一种竞争性抑制剂),可以竞争性抑制胆固醇合成的关键酶HMG-CoA还原酶的活性,而由于这种酶的活性具有昼夜周期性改变,在午夜催化合成胆固醇的含量最多,因此选择在晚上服药的降脂效果最佳,这也符合中医“天人相应”理论基础和“择时用药”的用药原则。通过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运用的相互渗透,使学生真正意识到生物化学理论在临床工作中就像一把钥匙,能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中西医学思维体系,能应用所学理论揭示生命活动现象和病理变化规律,从而更好地适应新医学模式。
2紧密联系实践,渗透基本临床医学技能
生物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整个生物化学及相关学科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特别是临床医学经常运用生物化学的理论和方法诊断、治疗与预防疾病。在实验安排上,选择临床医学上常用的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技术,如临床上血清蛋白质的分离,高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含量的测定,激素对血糖的影响,PCR技术等,并结合本教研室生物化学科研课题,围绕专业特色开设开放性实验,指导学生撰写研究性实验报告。在实验考核上,我教研室建立形成性实验量化考核体系[3],以动态、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实验态度、实验思维、操作技能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另外,可择机安排学生参加临床诊断或见习活动,加深学生对生物化学知识的理解、记忆,及时将所学的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技术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增强与临床的联系,丰富课堂教学内容。通过渗透临床医学基本技能,使学生认识到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临床诊断的基本要求,在临床诊断中详细询问病史、全面体检和与患者愉快的交流、沟通是提高诊断率的必要步骤,促使学生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创造性思维,以利于将来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
3加强教师医学知识拓展,适应专业教学要求
教师医学专业知识水平的提高,是提高生物化学教学质量的保证。不少生物化学教师毕业于生物化学、化学甚至药学专业,他们的生物化学和化学知识专业性与系统性较强,而医学临床知识普遍匮乏,难以将生物化学知识在医学中的应用进行拓展,授课时往往对医学专业性知识缺乏有效的衔接。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容易造成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割裂,无法认识生物化学的重要性。加强教师医学知识拓展可以从多渠道入手,首先,教师要有自我学习的意识,关注与生物化学相关的医学知识;其次,通过与临床课程教师帮带互助、师承培训等方式讨教医学方面的知识;再次,可以通过校内外学术交流、专题讲座、视频网络学习,安排非医学专业教师到医学院进修培训等[4],普及生物化学教师的相关医学知识,更好地完成医学基础课程向临床课程的过渡。
临床医学创新教育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近几年来,创新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现代建构主义理论得到高度重视和实践运用,教育体制与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我们在运用现代建构主义理论为框架,开展创新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过程中,在医学本科生临床理论课教学和临床见实习带教教学、研究生教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进展,并认识到开展创新教育直接影响到医院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创新教育临床医学可持续发展
同志曾指出,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关系到民族的兴衰存亡,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历史使命。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教育,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振兴、发展的动力源泉。同志的精辟论断,推动了从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席卷全国的开展创新教育浪潮。全国各大院校纷纷开展创新教育研究和创新教育实践,各级各类、各专业学者、教师参与创新教育热情空前高涨,并纷纷在学刊学报杂志上发表研究和实践成果。创新教育研究与创新教育实践,在我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空前水平,教育体制与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一、创新教育理论研究最新进展情况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思想教育、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特定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的支持下,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等)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结构形式。
许多学者是通过对东西方成功的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来探讨、研究创新教育的。西方教育思想强调学生个性化教育,以学生为主体,支持鼓励学生个别自主学习,为学生提供开放式学习空间,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积极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和信息运用能力。但更多的学者并不完全排斥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是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进一步优化,实现教学过程要素的转变:
临床医学教育与可持续发展诠释
摘要:近几年来,创新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现代建构主义理论得到高度重视和实践运用,教育体制与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我们在运用现代建构主义理论为框架,开展创新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过程中,在医学本科生临床理论课教学和临床见实习带教教学、研究生教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进展,并认识到开展创新教育直接影响到医院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创新教育临床医学可持续发展
同志曾指出,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关系到民族的兴衰存亡,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历史使命。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教育,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振兴、发展的动力源泉。同志的精辟论断,推动了从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席卷全国的开展创新教育浪潮。全国各大院校纷纷开展创新教育研究和创新教育实践,各级各类、各专业学者、教师参与创新教育热情空前高涨,并纷纷在学刊学报杂志上发表研究和实践成果。创新教育研究与创新教育实践,在我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空前水平,教育体制与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1.创新教育理论研究最新进展情况。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思想教育、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特定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的支持下,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等)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结构形式。
许多学者是通过对东西方成功的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来探讨、研究创新教育的。西方教育思想强调学生个性化教育,以学生为主体,支持鼓励学生个别自主学习,为学生提供开放式学习空间,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积极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和信息运用能力。但更多的学者并不完全排斥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是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进一步优化,实现教学过程要素的转变:
医学教学实习应用论文
临床医学教育是一门相对实践性较强的科学,对临床医学生来说单纯的理论知识在临床疾病认识中是不够的,对疾病的认识不仅要有理论还要有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并在结合中达到融会贯通,由于任何一个疾病在不同的个体上都具有不同的表现,每一个患者都是既有同一疾病的共性又有其独特的个性,在临床实习和实习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患者作为中心,依据建构主义理论进行设计场景,把医学基础理论、临床知识和技能、疾病实际表现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实际的环境中复习医学基础理论,在操作和实践中学习临床知识和技能,实现从单纯理论认知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知识建构的转变。其教学将会比普通的教学模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涵义和构建医学临床教育新模式
建构主义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是当代欧美国家兴起的一种社会科学理论,在教学方面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建构的过程,强调学习的非结构性和具体情境性以及学习中社会性及其相互作用,建构主义提出了情境性教学模式,通过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使学习者在具体的环境中通过自身的参与主动建构知识体系,通过合作学习和交互式教学而实现的相互作用在学习中的作用[1]。建构主义关于知识与学习的见解和观点在国内外教育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们认为:知识具有情境性,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通过自己原有知识经验,主动对知识做出合理的解释,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和学习伙伴,教学的目标与任务是发展学生的主体性,重视教学活动与主体交往,重视教学策略,重视发展性评价,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重视教学模式的建构等。
临床教学不同于理论教学,带教老师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教学目标、课程及其结构、教学条件、教学程序和教学评价这六个教学中的关键因素都与理论教学不同。临床教学必须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临床带教老师和学生之间也是不同于理论课程教学中的关系,而是一种新型师生关系。因此我们必须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新型医学人才为根本目的,积极借鉴建构主义理论,充分依靠临床教学中的先天优势,实现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整合的优化,努力创造出一种以建构主义理论指导的,体现学生本位、重视能力培养、适合培养新型医学人才的教学模式[2]。构建既能与国际医学教育标准接轨,又符合中国国情,并为打破旧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思想与观念的束缚,建立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以“培养医学生创新能力”为基本取向,教学过程以“学生为本”、“能力为本”、“探究活动为本”的医学临床教学新模式。
2临床实习教学具有建构主义教学的先天优势
临床实习教学是培养医学生的一个重要过程。三年的医学基础理论学习结束后,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医学理论知识。为进一步深入学习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操作奠定了基础。如何在该基础上完成从理论向实践的转变是临床医学教学的重点。在这一阶段不仅是单纯的对前三年基础理论、基础知识的复习、回顾和再现,而是多学科基础理论在临床上的运用和实践,同时又要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掌握理论指导实践的具体方法,培养从事临床医学工作的技能,学习临床工作的理论和实践,如果说前三年的教学是理论的教学,那么临床实习就是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和综合,同时又是在学习中对基础理论的加深和升华,是培养临床医生的转折点[3]。
青年教师在医学免疫学教学的探索
摘要:医学免疫学是医学院学生的必修基础课之一,是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也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医学免疫学理论性强、内容多、教学难度大,针对独立医学院校民汉合班医学免疫学的教学现状,从教学安排、教学手段、教师自身等方面进行思考,提出改进对策。
关键词:医学免疫学;青年教师;教学现状;改进对策1
1.医学免疫学教学的现状分析
(1)课程安排存在的问题分析。医学免疫学理论性强,内容覆盖面广,各章节联系紧密,学科中名词、缩写较多,存在教学内容多、学时少的现状。此外,医学免疫学与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遗传学、生物化学等基础学科有着密切联系,但是在学校教学安排上,这些学科有时又被安排在医学免疫学之后或者同时授课,这样就经常使得教师在讲授医学免疫学时非常难教。而且,由于学生没有相关医学知识,难以理解免疫学相应的内容,导致上课后仍是似懂非懂。(2)学生在学习中的现状分析。医学免疫学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各医学学科之间联系紧密,讲授的都是医学知识,只是侧重点不同。然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很好地把握各学科之间的联系,而将各学科分开,孤立地学习某一学科,这样就使学生听课越多越觉得模棱两可,很难跟上教师的讲课节奏,也就不能及时消化相关知识。更重要的一点,对于民汉合班的学生来讲,由于语言基础分化明显,使得他们在汉语课堂上听讲困难,导致学习积极性受挫。如果这种情况不能被及时发现并恰当地解决,就会导致学生最终放弃学习。(3)教师在教学中的现状分析。目前高校新进年轻教师基本具有硕士、博士学历,学历层次高,专业知识扎实,但是绝大多数并不是师范院校毕业生。而且医学免疫学教师大多毕业于生物专业而非医学专业,导致他们不仅缺乏系统的专业教学基本功,而且医学知识欠缺;使得教学过程中,往往偏重讲解理论知识,难以将免疫学知识与临床医学很好结合。尤其对于不具备医学背景的教师来说,很难将医学免疫学课程与医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遗传学、病理学等学科紧密联系,最终导致年轻教师掌控课堂教学能力不强,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理想。
2.医学免疫学教学改革探索
(1)增强医学免疫学学习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医学免疫学理论性强,概念抽象难懂,学起来枯燥乏味,经常会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无趣。所以要增强与学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尽可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为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思维保持活跃状态,在每章开讲前,可以问题的形式导入新课,将案例和相应问题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汇总,并于课堂上进行汇报,然后通过教师引出这堂课程所要学习的知识点。这样的授课方式,使教学在轻松的氛围下进行,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得到增强,教学效果也随之提高。(2)加强教学基本功练习,强化教学效果。目前,很多课都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及思考的能力。如果教学方式没有很大变化,就需要教师有扎实的教学功底。那么,对于非医学专业的教师来说,就要多听教学经验丰富的高年资教师讲课,这样不仅巩固了医学免疫学的专业知识,还能学到很好的教学方法、技巧和策略,反复多次,通过与自己的教学过程相比较和反思,就会在短时间内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3)优化教学手段,利用网络资源,延伸课堂教学。在医学免疫学教学过程中要将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将教师传授为主与问题导入(PBL)教学相结合。这样就能发挥各自教学方式的优势,提高教师讲课激情和学生学习的兴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转化医学理念与药理学教学研究
[摘要]转化医学是强调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双向循环的新医学研究模式。在药理学教学中融入转化医学理念,通过优化教学内容、联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增设综合性实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等途径开展工作,不仅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养,而且有利于培养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医药学人才。
[关键词]转化医学;药理学;教学改革
转化医学是近年来国际医学界兴起的一种崭新的医学研究模式,其核心包括2个方面:(1)将基础研究的成果迅速、有效转化为临床实际应用的理论、技术、方法和药物;(2)根据临床医学的实际问题与要求提出前瞻性的基础研究思路与方向,从而在实验室与病房之间架起快速沟通桥梁,呈现“BtoB”的双通路效应[1]。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作用原理及其规律的学科,是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医学与药学的桥梁学科,具备转化医学的特征,其研究目标与转化医学研究的目标基本一致。有学者直接提出了“转化药理学”概念[2]。由于转化医学是未来医学发展的重要方向,转化医学理念的提出为药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因此,在药理学教学中必须融入转化医学思维与理念,将基础知识与临床应用有机结合,从而培养出社会急需的、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医药学人才。
1基于转化医学理念开展药理学教学的迫切性与必要性
以基础与临床密切沟通为核心的转化医学研究模式的到来,使得医药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思考如何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转化医学是一种循环式科学体系,其核心理念是打破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固有屏障,建立彼此间的紧密联合。但由于转化医学理念提出时间较短,没有形成完整的转化医学教学思维,尚未将转化医学的教学理念应用到日常教学中。目前在药理学教学中,主要采用讲授式教学模式,强调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讲授,忽视与临床实际问题的有机结合,没有启发、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学生难以体会学习药理学课程的重要性及乐趣,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与后续的临床课程学习相脱节。药理学是桥梁学科,密切联系多个学科,承载着研发新药、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促进医药及生命科学发展的学科任务,其研究目标与转化医学研究内涵基本一致。因此,以转化医学理念指导药理学教学,将临床知识融入药理学理论与实践教学中,加强基础理论与临床应用的密切联系,这样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药理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调动了学生学习药理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以转化医学理念为基础的药理学教学改革,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基础与临床、科研与应用”双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团队协作意识的形成,同时为今后临床课程的学习、实践及团队合作精神的建立打下了良好基础[3]。
2基于转化医学理念的药理学教学改革措施
新型本科医学检验专业教育论文
1医学检验专业的课程设置
我校医学检验专业办学也就十几年的时间,作为一门年轻的医学教育体系,与相对成熟的临床医学教育体系相比,尚需逐渐规范和完善。目前全国每年约输送千名左右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毕业生到检验工作岗位,这批人使检验队伍的人员结构和素质得到很大改善,也给检验医学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1]。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我们与用人单位进行回访,发现毕业生也暴露了一些问题,从我校对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培养目标所设置的课程体系来看,由于缺乏足够的临床医学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虽能胜任常规的临床检验工作,但是缺乏对临床疾病的诊断提出新项目和合理、优化组合项目的能力,也不能从实验室的角度参与临床病例讨论和提供临床咨询。对此,在教务处允许的情况下,先后召开了医学检验专业校本部和临床医学教研室主任关于课程设置的改革会议,制定了改革方案,修订与医学检验发展相适应的教学大纲,课程安排上将各专业学科有机联系起来,并增设了一些临床医学课程的选修课,从毕业生在工作岗位的反馈信息看,在与临床沟通方面有所改善。
2建立适应新医学检验的实习课程
对检验专业的实习课程减少了验证性试验,增加了一些由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3医学检验专业的教学方法
由原来的满堂灌转变为多互动、由教师主导转化为多引导,努力促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主的“学习模式”转变。课程讲授更强调启发式教学,并提倡判断思维。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注重发挥学生特长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原则。减少课内总学时,增加课外学习时间,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扩大选修课范围,系统设置选修课和自学课,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健全医学继续教育重视关系处理研究
1完善医学继续教育正确处理好医学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技能的关系
近些年来,我国的医学卫生教育事业有了巨大的发展,国家对在职医学科技人员的继续医学教育采取了许多措施。不同层次各种类型的医学人才在接受继续医学教育过程中提高了理论水平,调整了知识结构,扩大了视野,开拓了思维能力。但在这种热浪潮的推动下,使得有些医学科技人员对接受医学再教育的动机发生了扭曲性变化,他们不是抱着弥补知识、掌握信息,在理论上更上一层楼的目的而来,而是为了拿个学位、混个文凭,以便今后能在单位捞个本钱或为以后出国打好基础,还有的高学位教学人员在课堂上受到学生的责难。这种高学位、低技能、低水平、只图虚名、不求真才实学的学风,不仅影响了医学教育的质量,而且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凡此种种不能不引起重视。要消除这种现象,必须使继续医学教育的同志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正确处理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的关系,使他们懂得,学习医学理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临床实践的需要。临床医学的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讲,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往往比理论更重要,因为临床实践是一切医学理论的归宿。
2完善医学要正确处理好医学传统技术与医学高技术的关系
医学高技术是现代高科技成果在医学领域的移植和应用,它为人类的健康和疾病诊治开拓了无限广阔的前景。但就在医学高技术大显身手的时候,有些医学技术人员却忽视了医学传统技术在诊治疾病中的作用,认为那种望触叩听、望闻问切、推拿按摩、常规化验以及x线透视等最基本的医学手段已显得无能为力或过时,而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一味依靠医学高技术的检查结果。即使使用了一些常规检查手段,往往也是履行程序,草草了事,把本来对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的症状和体征白白放过,最终导致误诊或误治。
相反,有些医学技术人员则是抱住旧理论、老经验不放,对于疾病的诊治主要依靠传统的医学技术,而忽视对医学高技术的学习、掌握和运用。这也易造成误诊误治。这种在诊治疾病过程中片面使用传统技术或现代技术的做法,是不能适应医学高技术条件下临床实践需要的。因此,必须对医学科技人员进行再教育,使他们正确处理好医学传统技术与医学高技术的关系。一方面,使他们在全面掌握医学传统技术的基础上,学习和掌握医学高技术的基本原理、操作技能和对检查结果的分析判断、鉴别诊断能力,使他们懂得尽管医学传统技术在临床实践中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要使临床实践的结果精确化、准确化、定量定位化,就必须结合运用现代医学技术和手段,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另一方面,要求他们在掌握和运用医学高技术的同时,也不能丢弃医学传统技术,因为任何医学高技术的发挥,都是在传统医学技术的基础上进行的。
例如,组织器官移植技术虽然是医学高技术领域的热门课题,但仍离不开常规手术中应掌握的技能。总之,任何只注重传统技术而忽视高技术的学习、掌握和运用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任何只偏重高技术而轻视传统技术的医疗行为,都是不现实的。只有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才能更有效地在临床实践中发挥医学高技术的作用,也才能使诊断更准确,治疗更有效,预防更可靠。另外,要重视循证医学对新技术的评估价值。在当前医学临床实践中,涌现了无数的新技术、新方法、新试剂、新药品、新器械,为临床医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使诊断和治疗水平大大提高。但随之而来的是医疗费用的上涨和卫生资源的浪费,当务之急是对某种疾病,甚至某个病人,到底怎样有效利用这些资源和方法,做到有效、有益而又不浪费,做到最大限度地快捷、安全、经济、有效,这就是循证医学研究的内容,也是对医学新技术进行评估的关键所在。在我国抓紧这方面研究尤为重要,使绝大多数人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始终是中国医务人员使用医学新技术最重要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