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技能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3 02:43:4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临床医学技能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临床医学技能

临床医学专业诊断学实践技能改革分析

摘要:本文从高职教育临床医学专业的现状出发,简要分析了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的现存问题,并依据工作导向基本原理,提出了相应的课程改革方案,以期能为广大高职临床医学专业教师带来一定的工作参考。

关键词:高职;临床医学专业;诊断学;实践技能课程;课程改革

诊断学是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是学习、掌握临床医学各学科的基础,也是打开临床医疗工作大门的一把钥匙。高职学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就业方向主要为基层医疗机构,是我国基层卫生事业的主力军。就目前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现状来看,由于缺乏鲜明的教学特点,实际教学效果不佳,无法达到预期的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和诊断学课程高职临床医学专业概述

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后往往从事基层卫生服务,以执业助理医师的身份向周边基层地区提供服务。中职学生就业后主要负责常见病、慢性病的初级诊疗,这也意味着诊断学学习成果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未来工作能力。因此,诊断学是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的主要课程,在整个学习阶段占据核心地位。诊断学课程的基本培养目标诊断学强调培养学生对于疾病的基本诊断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在客观了解疾病的基础上,通过常规辅助检查,正确诊断各类疾病,其基本培养S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语言表达能力。对于临床诊断工作而言,问诊是基础性的工作环节,这就要求学生要掌握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理解能力,强化与患者之间的沟通效果,要能够学会将通俗化语言转变为疾病诊断的关键信息,同时也要学会将专业术语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表达方法。二是动手检查能力。临床诊断需要对患者的疾病特征做详细检查后才能给出诊断结果,故对学生的动手检査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三是综合分析和临床诊断思维能力。疾病的诊断是一种相对较为复杂的逻辑思维过程,仅仅掌握基础性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显然不足以满足工作实践需求,这就要求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临床诊断思维。诊断学实践技能课程的现存问题分析临床医疗工作适应能力较差从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就业表现来看,多数学生在离校进入工作岗位之后,存在临床适应能力差的现象。尽管学生掌握了充足的基础理论知识,但无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从而导致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受到严重的影响从某种角度来看,临床医疗工作适应能力差的主要原W在于学生虽然掌握了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但无法将其进行有效融合,进而频繁在T作过程中出现失误。从临床实习价值的角度来看,临床实习的意义在于强化学生对于临床工作的认识,锻炼学生的T作能力,而在学生没有做好充足准备的基础上,临床实习的价值将会大打折扣,甚至会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工作自信,导致学生出现职业动摇等心理问题。临床实践教学缺乏实践操作机会高职院校受到传统应试教育思维影响,导致临床技能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融合,实践教学课堂中频繁穿插理论知识的讲解,留给学生直接动手操作的时间严重不足,且多数情况是以简单性、基础性的工作为主。在缺乏实践操作机会的情况下,学生的临床技能水平长期无法提升,并直接影响到了实践技能课程的实际意义与价值。课程设置不合理从诊断学的课程安排角度来看,高职院校在诊断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着理论课程较多、实训课程和临床实践课程较少的现状:整体来看,实践课程教学存在着形式大于实践的现状,从而导致高职诊断学课程的整体授课水平较低,这对于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无疑起到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缺乏基础技能操作的统一标准在基础技能操作教学中,部分教师的操作手法存在不一致、不规范的情况,操作教学的随意性较大,且教师的能力和临床工作经验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正因如此,学生的技能训练也同样存在不规范、不标准的问题,甚至还会出现原则性错误问题。缺乏标准化的考核评估体系高职院校长期受到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多年来一直以学生的理论知识成绩为主要的考核评估标准,而实践技能考核并不属于考核范畴之内。在考核评估体系不完善,存在明显漏洞的基础上,最终的考核结果无法全面衡量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同时也影响到了教师对于学生的客观评价和学生对于自我的正确认识。

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设计思路

查看全文

高职临床医学教学学生管理探究

摘要:职业教育作为现阶段我国教育领域重要的分支,每年都会为社会培养出大量的专业技能人才。近年来,我国临床医学专业迅速发展,在很多高职院校开设了临床医学专业,选择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数量越来越多,给学生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本文首先对高职临床医学专业临床教学学生管理工作现状进行分析,然后提出有效地学生管理措施。

关键词: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管理

我国高职教育进入到了一个快速稳定的发展期,给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也让其进入到了新的发展阶段。现阶段,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往往是培养大专生,以三年或五年为一个学制,学生毕业后进入基层卫生院就业,很多学生在学习上主动性较差,导致成绩不够理想。在今后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必须考虑到这些问题,保证临床医学专业职业水平。基于此,加强对高职临床医学专业临床教学学生管理的研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一、高职临床医学专业临床教学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学生素质整体偏低、差异性大。目前,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大都是来自于各个城市当中,同时不仅包括了应届高中毕业生,还包括中职对口生、应届职业高中生、往届高中生,甚至还会吸收一些社会参加成人高考的人员,学生整体素质有待提升,且彼此之间差异较为明显。很多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开始进行自主招生,为了保证学校的竞争力,一些院校会适当的降低入学门槛,参与高职院校单独招生的范围较大,包括职业高中生、高中毕业生、技工学校学生、卫生医疗工作从业者,甚至是一些初中毕业生,只要具备了统一考试资格,都可以参与考试,通过考试就能够进入学校学习。这些学生由于自身文化基础存在差异,整体素质参差不齐,给临床医学专业临床教学学生管理工作造成较大难度。加上社会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学生角色意识发生变化,学生思想、行为都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在学生学习、生活中也暴露出更明显的特点,学生管理工作亦面临更加挑战。(二)重技能、轻素养有所表现。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呈现出一片繁华的景象,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理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医疗卫生服务,都是以疾病作为中心,围绕疾病开展医疗服务工作,但如今更加体现以患者为中心,为患者提供无微不至的医疗服务。在以人为本的原则下,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越来越突出,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中我国现代化医疗改革的主题。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具有复杂性、严谨性的特征,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今后工作岗位都必须遵循这一原则,其不仅需要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能够熟练的进行各项专业技能操作,并且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能够树立健全的道德观、价值观。然而,由于高职院校之间竞争较为激烈,很多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认为只要学生专业素质过硬,就能够提升就业成功率。具体到临床医学专业,侧重于学生技能培养,但对于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不够重视。在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相关调查中发现,有很大一部分的学生为了能够保证自己从学校顺利的毕业,并且顺利的进入到工作岗位中,在学习中集中在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中,对于大学语文、大学英语、计算机、思政、书法等这些人文课程、基础课程不够重视,在这些课程学习中往往不够集中,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人文素养提升造成极大制约。这些情况的存在,还会导致学生对环境适应能力差,存在交际能力弱、缺乏诚信意识等问题。(三)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学习态度、兴趣有待提升。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大量的新鲜事物涌现出来,尤其是在信息化时代中,网络信息每天都充斥着每一位高职学生,学生每天都能够接触到形形色色的新闻信息、娱乐信息,新鲜事物层出不穷,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造成影响,高职学生会形成更加多元化的价值观,也会增加学生管理的难度。现阶段,社会中高等教育普及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知识贬值,加上一些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会打击学生学习奋进的信心。这种情况下,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学习中积极性不足,态度也不够端正,甚至对读书产生了一定的质疑。同时,一些学生对于临床医学专业认识不足,以至于在学习过程中兴趣有待提升,不能够主动的进行知识探索,最终会导致其专业知识掌握不牢靠,不得不选择与本专业相左的岗位。

二、高职临床医学专业临床教学学生管理策略

查看全文

多元化考核系统在临床医学的应用

【摘要】目的研究多元化考核系统在临床医学实习阶段的应用。方法选取本科2014级及2015级临床医学实习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多元化考核组(n=41)和常规考核组(n=41);多元化考核组采用多元化考核方法,常规考核组采用常规考核方法;观察两组实习生的成绩以及实习生填写我院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的结果。结果多元化考核组实习生的平均考核成绩显著高于常规考核组实习生的平均考核成绩,两组考核成绩对比(P<0.05);使用我院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对两组实习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习的兴趣、知识掌握程度、动手能力、综合能力进行问卷调查,多元化考核组的各项评分均高于常规考核组(P<0.05)。结论多元化考核系统能明显提高实习生成绩以及五项能力,值得应用。

【关键词】多元化考核;临床医学;实习生;应用;临床实习考核;教学质量

临床医学实习是医学生开始实践的标志,也是由医学生向医生转变的关键步骤,通过1年的临床医学实习,将理论知识融合到临床实践中,而关于如何提高临床医学实习生的实习质量,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一直是各医院研究的热点[1-3]。实习生岗前技能培训和考核是提高实习生临床能力的重要方式,岗前培训能够让学生掌握基本临床技能,考核不仅能够考查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还能考查学生的临床操作能力[4-6]。临床医学实习生常规的考核方式一般是理论考试和临床技能操作考试,存在着评价方法单一等问题。随着教育的深化改革,多元化考核得到了教师及学生的广泛认可,为提高临床医学实习生的综合能力,现对我院本科2014级及2015级82名临床医学实习生进行研究,旨在分析多元化考核系统在临床医学实习阶段中的应用价值,现将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本科2014级及2015级临床医学实习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多元化考核组(n=41)和常规考核组(n=41)。其中,常规考核组中男生19名,女生22名,年龄21~25岁,平均年龄(23.0±1.5)岁;多元化考核组中男生20名,女生21名,年龄21~25岁,平均年龄(22.8±1.7)岁。两组实习生的基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方法多元化考核组采用多元化考核方法,平时考核、过程考核以及终末考核成绩各占不同比例得出最终成绩。考核形式为:理论考试、迷你临床演练评价(Mini-CEX)、临床操作技能评价(DOPS)、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实习成绩构成为:(1)平时成绩占30%;(2)内科理论考试占30%;(3)迷你临床演练评价(Mini-CEX)考试占10%;(4)临床操作技能评价(DOPS)占10%;(5)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占20%。常规考核组采用常规考核方法,理论考试和临床技能操作考试。实习成绩构成为:(1)理论考试成绩(70%);(2)临床技能操作考试(30%)。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实习生的成绩,考试成绩总分为100分;使用我院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调查两组实习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习的兴趣、知识掌握程度、动手能力、综合能力,问卷调查每项满分为10分。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4.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两组实习生平均成绩和问卷调查得分以(x±s)表示,用t检验,计数数据采用(%)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查看全文

高校临床医学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一、临床医学(全科方向)的概念

临床医学(全科方向)是医学中的一种,包括儿科、外科、内科、妇产科等等,它主要指在基础医学的基础上对于患者的身体或心理上的问题进行诊断、分析和治疗的一门学科。临床医学(全科方向)所包涵的内容极多,而它的分类更是极为多样,不同的地区或不同的医疗机构对于它的分类都不一样。

二、临床医学(全科方向)实践教学的新要求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现代的临床医学(全科方向)教学的要求有所改变:1.更加重视能力的培养而非单一的传授知识。现代化医学中将更加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学生对于问题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等等。2.由单一学科向多个学科融合发展。由于临床各学科的分工越来越细,传统临床医学(全科方向)的教学显得比较狭隘,无法满足教学的要求。因此现代临床医学(全科方向)将会由多个学科融合发展,不同学科间的知识将会交互渗透,更加重视基础课程的学习,同时也将改变以往传统临床医学(全科方向)中轻视其他学科的观念。3.教学方式将由封闭走向开放。传统封闭式的课堂将被改变,学生可以在课堂之外更多的进行试验,学习更加实用的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实践能力得到大大加强。

三、临床医学(全科方向)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

1.应当结合现代临床医学(全科方向)的特点,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对于学生的培养应当遵照国家的相关指导性原则,并结合不同地区不同医院的实况,制定出恰当的关于课程设置、实践要求、教学目标、效益考核的教学计划,使得学生能够对医学的基础和专业性的课程有一个更好的把握。制定教学计划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各部分知识之间内容的合理分配,有针对性的对医学发展中的一些新概念、新技巧安排讲座学习。2.应当把握现代临床医学(全科方向)的发展趋势,注重多学科的融合发展。在时代的发展中各门学科之间的内容和技术出现越来越多的交叉和融合,因此临床医学(全科方向)也变得更加综合化,打破传统医学中学科基础知识体系中的界线,将不同学科的内容融合在一起。在临床医学(全科方向)的教学过程中,应当更加注重对于学生思维方式的调整,强调他们对于微观和宏观问题的分析,对于综合和总结能力的培养,从而更好地打破学科间的壁垒,使得各个学科在实际中和思维中都联系起来,以形成在一定区域内相互关联的学科群体。3.应当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的先进性,改进临床医学(全科方向)教学的方法。利用新兴的多媒体和现代化互联网通信技术,能够使临床医学(全科方向)的教学更加生动、趣味横生,能够极大的刺激学生的感官,使他们更加积极的学习;同时,现代多媒体技术也使得院校之间的远程交互教学成为可能,使得教学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通过在线学术交流以及技术的观摩能够极大的提高教学的效率。4.应当注重现代临床医学(全科方向)的实践教学,提高见习和实践的质量。除了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教授之外,更重要的其实是训练学生临床医学(全科方向)的基本技能以及相关的科学思维、医疗作风、独立动手能力和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思考能力。因此,在进行现代临床医学(全科方向)的教学时,可以注重实践活动前的综合教育,使得学生能够对所进行的实践有一个预先的了解和把握;此外,教学过程中可以启发学生的纵向思考,告诉他们应当如何举一反三和全面的对疾病进行分析。在派遣学生进行实习时也应当注意与实习医院之间的联系和沟通,使得双方在教学的方法、对学生培养的目标以及教学大纲等问题上达成共识,并积极健全实习管理的网络,充分发挥资源,共筑育人之路。5.应当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改革对学生考核的方式。除了对学生进行基本、传统的理论知识考核之外,还应当注重和加强对于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考核,并且可以设置理论考试未通过不予参加实践技能考核资格这一条例,这也将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考核能够很好的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等等,从而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查看全文

关于临床医学专业论文

摘要:近年来,我国临床医学领域发展迅猛,各大高校相继开设临床医学专业。随之而来出现了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学、学生、评价、相关法律、培训、科研等方面,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高级医学人才的培养,制约了我国临床医学的发展。为此,临床医学专业教育可以针对不同学历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解决办法。对于本科生,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学习应该以病例为中心,同时应该努力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学生与病患沟通的能力;对于研究生,政府部门可以适当修订《执业医师法》,使专业研究生教育与医师培训同步进行,使理论和实践结合更加紧密,才能提高临床医学教育质量,促进临床医学专业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教育;问题;解决方法

1949年以来,临床医学专业在我国经历了多次变革。学制年限从50年代的5年制,60年代6年制,再到90年代的多种学制并存。到2015年,许多高等学校临床医学专业建立了“5+3”的人才培养模式(即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从此形成了新的医教协同医学教育模式。目前,临床医学专业有名的高校包括北京协和医学院、南方医科大学、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等。该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医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接受人类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方面的训练。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临床专业学生承担着更大、更多的责任。临床专业教育质量的好坏,教育水平的高低与老百姓的生命安全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分析临床医学专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法,对于提高教育的质量,为社会输送具有较强医疗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医学实用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1]。

我国临床医学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临床医学本科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①教学问题:目前,填鸭式教学仍是临床医学教学采用的主要方法。教师仍然是教学的主体,学生仍然是被动接受。这种教学方式,教学效果一部分取决于学生的接受知识的能力,另外一部分取决于教师的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教学体系、学习思路等都是由老师决定的,学生只需要遵循老师的思维模式学习,这种“依葫芦画瓢”的学习方式严重限制了学生积极性和自主性。它强调的是,学生对单一知识点的掌握,不能将各个知识点进行有效的串联和融合,往往会导致学生无法将知识点灵活地运用到实际临床问题当中。在全面推行新课程改革以后,许多老师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但在教学的过程中又没法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他们会往这方面思考,使自己的讲解更加通俗易懂,更加幽默,但效果仍然不佳。②学生问题:临床医学专业对学生的专业理论和实践素质要求较高。临床医学专业要求学生专业理论知识方面特别广泛,他们需要记住很多学科的专业知识,同时又要求他们特别精通某一方面或者某些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不仅需要瞬时记忆,更需要长期巩固,永久记忆。所以临床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是一个非常乏味的过程,时间一久,很多学生不能坚持下来,学习兴趣慢慢降低。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信息数量剧增,对于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学生所承受的压力已经接近极限,身体负担和心理负担极其繁重。③评价问题:教学评价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教学评价一直是教育界争执不休的问题。教育改革以来,我国的考查制度和评价制度一直在寻求改变,但是改革的成效非常有限。现阶段的考试制度仍然采取的是传统的考试方法,考察的内容主要是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很少出现病例分析题,即使有病例分析题也只占很少的分值。这就导致学生将大量的时间花费在记忆理论知识上,而不注重实际临床病例分析。对于考试结果的评价仍然采取的是唯分数论,并未强调学生临床素养的培养。我国临床医学研究生专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①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与《执业医师法》相违背:我国于1995年正式颁布了《执业医师法》,该法律规定,具有医学专业本科以上学历者,必须有执业医师进行指导,并在医疗机构、防疫机构、保健机构实习1年以后,才可以参加资格考试,获得医师资格后方可拥有临床处方权。这个法律直接制约了学生临床能力的提高。临床医学生本科毕业以后直接考取专业研究生,不能进行独立医学诊断,不能开具医学处方以及医学证明。②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培训之间互不认可:目前,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由教育部门主管,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归卫生部门主管。两个部门政令不一,导致学校教育与医师培训之间互不认可,所以研究生工作以后还要进行医师培训,造成时间的浪费。③实践过度,科研水平较低:临床医学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学科。许多高校为了提高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能力,保证研究生毕业后即能临床应用,大量减少研究生的课程,教学时间和课程内容较少,往往喜欢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实践上,从而导致科研水平较低。另外,有些学校降低了专业研究生毕业要求,取消了的硬指标。学生自认为只要掌握应用技能即可,放低了对自己的要求,导致他们的科研能力不足。时间一久,会使研究生教育变成单纯的职业技能培训[2]。

我国临床医学专业教育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查看全文

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及现状

摘要:分析临床医学检验质量的影响因素,探讨临床医学检验现状及质量控制措施。

关键词: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现状;措施

临床医学检验是一门具有很强综合性、专业性及严谨性的学科,它是临床医生进行临床诊断、治疗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之一,也是医疗工作的基础。临床医学检验的质量不仅关系患者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及时性,也关系着我国医疗环境的改善与诊疗水平的提升。近年来,随着医疗检验设备的更新升级、医疗检验人员职业素养的变化以及患者对医疗环境要求的提高,临床医学检验的质量及效率逐渐受到医疗工作者,乃至患者的重视,临床医学检验的质量控制已成为临床工作的重要环节。本研究以临床医学检验实例为研究对象,探讨临床医学检验过程中影响检验质量的因素,并对检验现状及改善措施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6年3月至2017年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600名患者,其中男348例,女252例;年龄在17~65岁,平均年龄(35.4±3.7)岁。所有患者共进行1250次检验,检验项目包括尿液检验(共440次)、粪便检验(共290次)、血常规检验(共520次)。

查看全文

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工作措施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此次研究选取医院2016年10月至2017年12月进行临床医学检验的2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350次临床医学检验材料进行研究。入组的200例患者中男124例,女76例;年龄为14-76岁,平均(44.64±3.89)岁。患者的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50次临床医学检验当中血液检验162次,生化检验94次,尿沉渣检验62次,便分析检验32次。1.2方法。依照临床医学检验的相关标准对患者实施医学检验,生化血液检验前一周对患者进行禁烟禁酒,并合理控制其对高脂肪饮食的摄入,在抽血检验前12h保持空腹状态,检验前6h避免剧烈有氧运动。检验工作均由专业检验人员按照相关规范步骤进行检验,对患者信息资料以及检验标本进行严格管理。1.3观察指标。观察分析发生临床检验失误的标本信息,对影响质量控制的要素进行分析,检验过程中,发生标本损坏以及丢失等状况,判定为检验失误;临床医学检验结果对比预期结果的差异十分明显,需进行二次检验,对第一次检验结果进行证实,判定一次检验结果是否失误;在其他因素的影响下出现检验失效的状况,判定为检验失误。

2结果

200例患者共进行350次临床医学检验,检验失误率为15.14%,影响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因素主要发生在检验准备阶段、标本采集阶段和标本处理阶段,其失误率分别为6.28%、5.43%和3.43%,如表1所示。

3讨论

在临床医学检验过程中,影响检验质量的因素从影响角度来说,可以分为受检者因素和检验实验室因素两个方面;从医学检验的流程来看,主要分为检验准备阶段、样本采集以及样本处理三个阶段。在检验准备阶段,影响检验质量的因素主要来自于受检者的角度,医学检验前受检者需要从饮食、作息等多个角度进行准备,检验人员是否详细告知受检者准备注意事项,受检者是否能够严格按照要求进行准备,均会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2]。在样本采集阶段,检验人员使用的采集设备、器材是否合格,检验技术操作是否符合规范,是否能够对受检者的情绪进行管控,会对检验的质量产生影响,增加检验失误发生的几率。样本采集的过程中,采集使用的器械上附着杂物时,会导致检验的结果受到影响。同时,当采集过程中,受检人员出现情绪激烈变化以及生理反应时,也会导致检验失误的几率增加,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除此之外,样本采集的时间、采集部位等也是影响临床检验结果的因素,采集的时间和部位不合乎标准,会导致样本检验中出现误差的几率增加,进而导致检验的质量降低。在检验标本处理阶段,检验人员对标本信息产生混淆、检验时间和方法不符合标准等因素,均会对医学检验的质量产生不良影响。当检验设备、人员等因素出现变化时,检验的结果也会随之产生变动,样本处理检验设备是否存在误差,检验试剂选取和剂量是否合理以及检验人员对设备是否能够熟练操作,都会使检验的结果发生变化。针对以上影响临床医学检验质量的因素,医疗机构要从质量体系构建、人员技能提升等多个角度进行强化,有效降低和规避影响检验质量的因素。针对受检者准备工作对检验质量的影响,医疗机构要在检验部门通过图片文字提示、人员告知、制定检验事项备忘录等多种方式,向受检者明确检验准备的内容和重要性,提升受检者对医学检验的重视与配合程度[3]。同时,医疗机构要建立严格的医学检验质量控制体系,对检验工作流程、人员分工以及检验标准进行规范,并针对检验失误制定严格的奖惩措施,提升检验人员的思想意识,以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开展检验工作。另外,对检验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操作技能进行培训提升,保证检验人员的检验专业知识与操作能力,能够符合规范要求,在对医学检验标本进行处理时,使用的知识与处理方法符合相关质量控制标准,进而对临床医学检验的质量控制工作进行保障。另外,检验人员还要注意对检验的仪器设备进行及时维护和保养,及时发现设备的故障和误差,并进行解决处理,降低设备因素对临床医学检验结果的不良影响。研究结果表明:200例患者共进行350次临床医学检验,检验失误率为15.14%,影响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因素主要发生在检验准备阶段、标本采集阶段和标本处理阶段,其失误率分别为6.28%、5.43%和3.43%。综上所述,在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过程中,其影响因素是多样和复杂的,从不同阶段和不同角度出发对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并制定针对性的应对措施,是保证临床医学检验质量、促进医疗卫生事业长效发展。

查看全文

临床预防医学教学论文

1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预防医学的重视不够

人类疾病的三级预防概念已提出多年,但目前仍有一些人认为临床医学优于预防医学,不论是在卫生工作实践或是在医学教育中,预防医学仍未得到足够重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预防医学教学安排的学时少,而内容多,涉及面广,难于突出重点,因而使学生对预防医学课程学习目的不够明确,预防观点淡漠,觉得与今后从事临床工作关系不大,没有多大用途,因而不重视,不感兴趣,听课注意力不集中或不来听课,考试则应付及格。一些临床专业学生并不重视预防医学的学习,存在“重治轻防”的思想,只注重医学基础和临床知识的学习,对预防医学缺乏足够的认识,认为预防工作就应该由预防专业的人去做,临床医生专业学好临床知识,为患者解决病痛才是根本。结果,某些学生到毕业时仍不知如何开展健康教育,不具备家庭、社区卫生保健等基本的服务意识。

2教学队伍的教学思维转变不足

预防医学是以群体为研究对象,研究疾病发生、发展与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并制定相应预防措施的科学,但目前医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只侧重以个体和疾病为中心的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培养,预防医学教育的意义得不到充分体现。多数医学院校在临床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中,对预防医学教育的目标没有详细或明确地阐述,对预防医学知识和技能没有明确要求,内涵模糊,缺乏特色。教学过程中,预防医学课程所占比例偏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课程之间缺乏相互联系,不利于培养临床医学生以医院为中心开展预防保健工作。同时,教师队伍构成单一,对医学全科知识掌握不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落后。教学内容也偏离临床及实际应用,导致学生缺乏兴趣,教学效果差,无法在思想上强化“大卫生观”。

3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预防医学教学模式转变有偏差

虽然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已被人们所熟悉和接受,但这种转变在医学教学实践中的进展缓慢,相对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等学科,在学校本身教学经费紧张的情况下,预防医学教学投入明显不足。重临床,轻预防,重专业技能培养,轻预防医学实践的思想仍是预防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阻碍,特别是占主导地位的管理层、教师层,预防战略意识仍然比较薄弱,预防医学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之间的学科交叉与融合不够,改革预防医学课程设置和优化教学内容,加强教材建设和改进教学方法等方面进展缓慢,尤其是预防医学实践与教学环节受到影响较大。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局限于生物医学范畴,忽视了社会、心理、环境、行为等因素对疾病和健康的影响,忽视了人群预防保健和健康促进等知识和能力的培养[2]。

查看全文

临床医学案例教学法研究

【摘要】案例教学法对培养新时代临床医学人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以其真实性、生动性和启发性在多个教学领域被广泛使用,但是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的组织和实施仍处于探索阶段。基于此,为了在临床医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分析、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临床思维等能力,本文在浅析案例教学法作用的基础上,讨论临床医学中案例的编写和设计,最后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探究如何在临床医学中组织和实施案例教学法。

【关键词】临床医学教学;案例教学法;组织与实施

临床医学案例教学法是指根据教程和内容运用微型案例、典型案例和复杂案例来展开教学,建立起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关系,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系统地理解临床基础知识和掌握临床基本技能,并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探究案例教学法在临床医学中组织和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一、案例教学法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的作用

案例教学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为它摆脱了长期以来的“灌输式”教学,以真实的案例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它旨在提高学生处理病例的能力,更加注重培养学生临床时的判断和思考能力,可以说,案例教学法是对现实问题的真实模拟,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纸上谈兵带来的局限性,并且它在讲解疾病的临床表现或治疗方法时能让学生记忆深刻,在一次次的案例讲解中,学生还能得到有效的临床模拟锻炼。通过实施案例教学法,学生学到的不只是空泛的理论知识,更多的是掌握临床的基本技能和综合发展个人的医学能力。

二、临床医学中案例的编写和设计

查看全文

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路径

摘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是高校立德树人、实现“三位一体”和“三全育人”的重要举措。高职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思政探索以培养医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仁心仁术争上游”为目标,通过顶层设计、构建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培养和提升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积极建设课程思政资源库、改革思政教学模式、建立评价机制等路径,促进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有特色、出效果、可推广。

关键词:临床医学;课程思政;“双高”

一、“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一)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目的

传统的思政教育作为一门专门课程,独立在专业学科之外、自成一体,呈现“个体单干”“一锤子买卖”的态势。导致思政教育“唱独角戏”“孤立无援”,不能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正面的、显性的教育优势;持续影响乏力、教育效果堪忧,不能有效落实和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1]课程思政是思政教育的创新。把专业学科中思政教育元素提炼出来,融入专业知识学习,将这种隐性教育纳入到思政教育体系中来,达成教育的根本目的。[2]课程思政理念符合综合性的课程观,专业学科既要传授知识和技能,也要教育学生做人做事。从而使思政课程的显性教育与专业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融合在一起,即思想品德教育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教育融合,把专业学科的学习纳入学校育人课程体系,使育人体系更完善。立足于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理应注重各个学科课程的重要基础地位。首先,要弄清专业学科的特质、运行规律,确定专业目标、理念、内容和方法。其次,专业课程有其自身的系统性和简约性,因为学时所限,在专业学科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必然有限。因此,专业学科的课程思政就不能只是单打独斗、各自为政,必须纳入、融入本专业课程体系,这个体系要求对专业课程思政知识高度概括,保证学习者能够接受到最有价值知识的良好教育。当前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路径就是“双高”建设,[3]其核心仍然是立德树人。通过课程思政在专业教学的融合,以促进专业课程优化、教师综合素质能力提升、学生成人成才、教育管理高效,形成高水平专业课程体系,助力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在教育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目标中,价值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路径和策略研究曾智勇1,胡长虎1,曾小青2,范明宽1,杨秋玲1,包莉1塑造是第一位的,力求人才“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专业课程思政就是要与思政课程同步,将价值观引导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融合,教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课程思政要与专业课程教学有效融合,才能达成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

(二)健康中国——国家战略和医学教育专业使命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