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4 03:21:5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临床医学教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临床医学教育

中外临床医学教育模式对比及改革措施

摘要:针对临床医学高等教育模式的特点,提出招生、培养是其最核心的两个方面。从招生和培养两方面阐述中外临床医学高等教育模式的不同,并对国内教育模式中的不足提出改革措施。

关键词:临床医学;高等教育模式;改革措施

1临床医学高等教育模式

作为一门与人类生命健康息息相关的学科,临床医学与其他高等教育学科相比,在人才培养机制、学科人才选拔等方面存在一定特殊性。只有完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机制、人才选拔方法,才能有效提高临床医学教学质量,为社会输送优秀的临床医学人才[1]。对于高等教育临床医学专业而言,招生、培养是其最核心的两个方面。这就要求高等医学院校一方面在招生环节制订合理的招生政策及科学的录取标准,同时在培养环节注重教学资源的开发,并不断优化教学方式,使临床医学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2中外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招生与培养模式比较

2.1招生模式

查看全文

临床医学教育情况及未来

一、医学七年制教学模式的探索及成果

我国的医学七年制教育始于1988年,由各医科院校最优秀的学生组成,其录取分数线稳居中国医大各招生专业榜首,且呈连年攀升之势。同时根据国家制定的七年制学生培养目标,各校也制定了具有政策倾斜性的教学培养计划,如中国医科大学,医学课程使用英语授课并用英文考试;采用中文统编和外文两套教材并行教学;各学科都配备最强的师资力量;进入硕士专业选择阶段时配备各附属医院强势学科的优秀带头人担任研究生导师。同时为保证英语教学的顺利实施,学校要求全部七年制学生在大一下学期和大二上学期分别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此外还安排大学英语精读、泛读课程,全面讲授TOEFL英语的词汇、听力、阅读理解等,保证七年制学生的英语水平[1]。七年制这种集中优势资源扶植重点的培养模式成为许多医学院校的办学指导方针,同时各医学院校根据自身资源与特点,也逐渐总结出一套自身的教学方式和模式。如华中科技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11种教学与教学管理运行方式、3种教学管理方式、2种办学特色,简称“11•3•2”的七年制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在教育部组织的七年制高等医学教育教学工作评估中,得到专家的充分肯定[2]。山东大学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的多学科优势,优化课程设置、改善教学资源配置、精简更新教学内容,培养出的学生人文社科知识丰富,理论基础扎实,科学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强,参加工作后适应性强、进步快、发展潜力大,深受用人单位欢迎[3]。

随着七年制教育模式的普遍开展,我国七年制临床医学教育已经形成双语教学、双语测试、滚动淘汰的专业教学特色。带教教师一致反映七年制学生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和接受能力强,双语教学的知识接受状况良好,不论是阶段性考核还是综合测评七年制成绩都令人满意。从前十届七年制毕业生的毕业去向看,大部分就职于省级及以上大型临床医疗机构,部分毕业后直接出国深造,少部分在大六时考取协和医科大学八年制临床医学博士。从事临床工作的毕业生大部分很快成为本学科的青年骨干,其中一些目前已成为专家级学术带头人;部分已走上医院或大学的领导岗位,成为专业和领导能力兼备的新生代管理人员;还有少部分毕业生转行从事商业、金融、IT等行业,不论他们身在国外或国内,也不论他们从事工作的性质,七年制毕业生都表现突出、成绩斐然,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好评,被认为具有适应未来科技竞争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能[4]。

一项为了客观评估七年制毕业生的医疗、教学和科研水平的调查结果显示,七年制毕业生在医疗、教学、科研等诸多方面都比五年制毕业生有较强优势,特别体现在教学思维能力、语言表达和逻辑性、运用新技术能力、科研意识、掌握前沿科学知识深度、熟练应用计算机技术、相关学科知识面、外语水平等多方面都比五年制本科生有优势[5],这说明本硕连读七年一贯制是培养高级医学人才的有效途径。与综合大学合并之后,可以建立人文、理医结合培养高级医学人才的最佳模式,使学生在校内学到相关的多学科的知识,这是以前不可能办到的。1995年在我国首批七年制学生毕业之际,教育部开展了第一次全国工作检查和评估,七年之后的2002年又进行了第二次检查评估。二次评估的结果与第一次相比显示我国的七年制医学教育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七年制教育获得进一步发展、办学模式特色突出并呈现多样化的特点等一系列成果[6]。

二、医学七年制教学的发展与问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七年制医学教育的办学规模也迅速扩大,开办院校由最初的15所发展至超过半百,年招生人数也由1988年的数百人发展至近万人。招生规模的扩大造成了生源素质的参差不齐,学生上课效果不如扩招之前的生源,尤其是地方性单科医学院校由于存在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条件以及教学管理等因素的制约,严重影响着临床七年制学生培养的质量[7]。虽然在招生方面与五年制相比仍有优势,但是随着八年制临床医学博士的扩招,同时受国内经济快速发展、医疗环境恶化等状况的影响,医学在本科生学习的热门专业地位有所下降,临床医学七年制专业在高考专业的横向竞争力明显削弱;受学校硬件条件和师资力量所限,七年制从基础授课到临床实践的资源优势地位也不再突出;随着省市级以上大型综合医院人员趋向饱和、医务工作者的学历普遍提高、毕业生逐年增多,七年制毕业生在就业方面的优势有所下降;另外七年制的培养目标和学制特点决定了其专业课程学时和临床实践时间偏少、科研水平不高,因此与统招5+3的硕士相比在选择研究生课程和导师方面没有优势。此外用人单位的调查结果也显示,七年制毕业生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基本功方面尚待加强,在协作精神、人际交往等方面也有不足,特别表现在敬业精神、对病人态度、协作精神、应急能力、临床基本操作、临床技能娴熟程度、师者操行、贯彻大纲精神、调动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5]。

查看全文

临床医学教育中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

虚拟仿真技术就是采用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高科技(包括计算机图形学、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人机接口技术、传感器技术以及高度并行的实时计算机技术,同时它还包括人的行为学研究等多项关键技术)生成逼真的视、听、触觉一体化的特定范围的虚拟环境,通过对视觉,听觉的模拟再现来使人产生处于实景当中的感觉。计算机日益强大的处理能力使得在线医学教育、病人数据库、手术仿真、远程会诊、医疗专家系统等成为现实。随着虚拟仿真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医学方面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如虚拟内窥镜、虚拟手术、虚拟静脉注射、虚拟康复训练以及各种用于医学实践教学的模拟虚仿真训练系统,利用这些计算机虚拟仿真技术进行医学临床教学、新生培训、技能测试、技术学习、手术计划等诸多方面的医学辅助教学,可以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虚拟环境中,与环境中各种对象相互融合,更加深入地学习所学课程。学生还可以通过使用具有交互性的模拟医疗设备实现虚拟仿真环境的操作,从而进行实践练习。目前,应用虚拟仿真技术的医学教育领域有很多,下面这要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远程医学教育几个方面阐述。

1虚拟仿真技术在基础医学教育中的应用

基础医学教育中的教学方式一般分为理论授课和实验操作两部分。其中理论教学的方式是课堂讲授加传统医学插图,学生大多感觉学习过程枯燥、不好理解、不好记忆。而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可以在虚拟的环境下,将人体各器官的解剖、生理学、病理学的数学模型存在数据库中,利用计算机显示屏上有意识地显示某些细节,学生可以将病人的各种病变部位分开或合在一起观察病变情况,同时可以利用此技术培养学生的人体解剖理论的认知能力。举例来说,目前解剖教学上应用的虚拟仿真人体解剖图的数字化的解剖图谱,利用这一图谱,学习者在虚拟的环境中可以自由地选择、观察、移动虚拟对象,并且虚拟的组织器官还能及时给予学习者感官上的反馈,这样就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解剖结构。比较典型的应用实例就是利用“虚拟人”数字化数据集进行三维重建,即“人体数字化解剖学”研究,创立虚拟仿真解剖学,同时提供CT、MRI及PET等方面的断层图像,进行一系列医学临床、教学及研究的虚拟模拟。具体步骤就是利用一台人体虚拟解剖电脑,教师可以讲授人体各部分结构的解剖知识,学生也可以在虚拟的组织和器官间的模拟操作感受触觉反馈,使学生更快地掌握手术要领和技术。学生在课堂上能以三维的形式看到人体数千个解剖结构的形状、位置及器官间的相互空间关系等,学习兴趣和效果显著提高。

2虚拟仿真技术在临床医学教育中的应用

在临床医学教育中,临床实践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临床实践是对医学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加强实践技能训练已成为医学教育改革的重点。虚拟仿真技术引入医学临床实践教学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虚拟仿真技术在临床医学教育中最显著的应用是虚拟手术教学,即通过虚拟临床手术技术让学生在手术之前学习新的手术方法和流程,练习所制定的手术计划,在虚拟仿真手术之后,也能让学生温习或重复全部手术过程,并且能够对学生的临床技能进行一个客观的评定。现今医学院校的学生和教师都不能只是局限于书本的知识,必须不断地学习和提高自己的临床技能,而在实践中常会遇到教育资源有限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行之有效的手段就是利用虚拟仿真技术模拟复制手术场景,让学生不断在虚拟现实场景中进行实践训练。这种应用虚拟仿真技术的临床实践教育方式不仅可以让教师在教学中演示不同策略的手术流程,教授学生应对各种突发情况、避免手术失误、降低手术风险、减少病人损伤、提高手术成功率,而且同时还节约了教育资源,具有零风险、可反复操作等优势,学生可利用它完成手术的各个操作步骤,并对操作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达到更多地积累临床实践技巧和经验的目的。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于医学临床实践教学能使学生有更多接触临床的经验,可以提高学生临床技能操作的能力、临床综合诊断思维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潜力,使他们能够运用课堂上所学的临床理论知识较快地掌握临床诊疗实践规律,还有利于学生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的养成。

3虚拟仿真技术在远程医学教育中的应用

查看全文

临床医学教育与可持续发展诠释

摘要:近几年来,创新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现代建构主义理论得到高度重视和实践运用,教育体制与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我们在运用现代建构主义理论为框架,开展创新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过程中,在医学本科生临床理论课教学和临床见实习带教教学、研究生教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进展,并认识到开展创新教育直接影响到医院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创新教育临床医学可持续发展

同志曾指出,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关系到民族的兴衰存亡,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历史使命。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教育,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振兴、发展的动力源泉。同志的精辟论断,推动了从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席卷全国的开展创新教育浪潮。全国各大院校纷纷开展创新教育研究和创新教育实践,各级各类、各专业学者、教师参与创新教育热情空前高涨,并纷纷在学刊学报杂志上发表研究和实践成果。创新教育研究与创新教育实践,在我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空前水平,教育体制与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1.创新教育理论研究最新进展情况。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思想教育、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特定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的支持下,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等)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结构形式。

许多学者是通过对东西方成功的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来探讨、研究创新教育的。西方教育思想强调学生个性化教育,以学生为主体,支持鼓励学生个别自主学习,为学生提供开放式学习空间,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积极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和信息运用能力。但更多的学者并不完全排斥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是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进一步优化,实现教学过程要素的转变:

查看全文

临床预防医学教学论文

1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预防医学的重视不够

人类疾病的三级预防概念已提出多年,但目前仍有一些人认为临床医学优于预防医学,不论是在卫生工作实践或是在医学教育中,预防医学仍未得到足够重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预防医学教学安排的学时少,而内容多,涉及面广,难于突出重点,因而使学生对预防医学课程学习目的不够明确,预防观点淡漠,觉得与今后从事临床工作关系不大,没有多大用途,因而不重视,不感兴趣,听课注意力不集中或不来听课,考试则应付及格。一些临床专业学生并不重视预防医学的学习,存在“重治轻防”的思想,只注重医学基础和临床知识的学习,对预防医学缺乏足够的认识,认为预防工作就应该由预防专业的人去做,临床医生专业学好临床知识,为患者解决病痛才是根本。结果,某些学生到毕业时仍不知如何开展健康教育,不具备家庭、社区卫生保健等基本的服务意识。

2教学队伍的教学思维转变不足

预防医学是以群体为研究对象,研究疾病发生、发展与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并制定相应预防措施的科学,但目前医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只侧重以个体和疾病为中心的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培养,预防医学教育的意义得不到充分体现。多数医学院校在临床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中,对预防医学教育的目标没有详细或明确地阐述,对预防医学知识和技能没有明确要求,内涵模糊,缺乏特色。教学过程中,预防医学课程所占比例偏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课程之间缺乏相互联系,不利于培养临床医学生以医院为中心开展预防保健工作。同时,教师队伍构成单一,对医学全科知识掌握不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落后。教学内容也偏离临床及实际应用,导致学生缺乏兴趣,教学效果差,无法在思想上强化“大卫生观”。

3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预防医学教学模式转变有偏差

虽然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已被人们所熟悉和接受,但这种转变在医学教学实践中的进展缓慢,相对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等学科,在学校本身教学经费紧张的情况下,预防医学教学投入明显不足。重临床,轻预防,重专业技能培养,轻预防医学实践的思想仍是预防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阻碍,特别是占主导地位的管理层、教师层,预防战略意识仍然比较薄弱,预防医学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之间的学科交叉与融合不够,改革预防医学课程设置和优化教学内容,加强教材建设和改进教学方法等方面进展缓慢,尤其是预防医学实践与教学环节受到影响较大。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局限于生物医学范畴,忽视了社会、心理、环境、行为等因素对疾病和健康的影响,忽视了人群预防保健和健康促进等知识和能力的培养[2]。

查看全文

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初探

[摘要]我国正在经历着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资源大国的战略性转变,亟待进一步实现教育水平与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和快速跨越。高等医学教育应将本科医学人才培养与我国发展战略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制定符合新时代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探寻更符合临床需求的实践教学方式。我省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教学在教学中的合理定位和科学评价还没有得到全面落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践教学质量,从而影响到临床医学毕业生人才培养质量。构建更加完善科学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文章从构建医学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指导思想、主要原则、改革目标、具体措施等方面,探索新时代视域下河北省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以促进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临床医学;实践教学;新时代;人才培养;教学评价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这是中华民族发生重要变革的伟大时代。在“”报告中把教育事业作为民生之首,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等七大战略,明确了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等宏伟目标。实现新时代下的国家发展战略和目标,必须有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一流本科、一流专业(简称“四个一流”)的有力支撑[1]。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是建设教育强国,我国正在经历着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资源大国的战略性转变,这意味着我国已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第一大国,亟待进一步实现教育水平与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和快速跨越。

一、构建医学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指导思想

随着教育形式的迅猛发展,高等医学教育应与时俱进,制定符合新时代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探寻教学效果更好,更符合临床实际的实践教学方式。2020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表示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2]。为深入贯彻落实文件精神,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高等医学教育必须坚决克服教学过程及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顽瘴痼疾,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3]。基于新时代视域,将本科医学人才培养与我国发展战略目标紧密结合起来,遵循教育规律,系统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发展素质教育,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对医学教育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构建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主要原则

查看全文

基础医学教育改革论文

[摘要]所谓高等教育的专业认证,也即是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认证方式。该文通过阐述本科临床医学教育标准中关于基础医学教育改革的意义,分析其现状与发展趋势,并就教学方式的改革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以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专业认证;基础医学;教学改革

在我国,本科临床医学属于一门医学的临床学科,它主要涉及处理以及研究临床中可能会出现的危重症状患者的发病机理和抢救护理方案,这是一门实践意义深远的学科。截至目前,我国许多医学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授课时依旧沿袭以往古板的教学方式,即采用“医师授课+示范”的方式,以为将所应学的内容全部教授给学生,但却忽视教学模式的实用性、趣味。学生在课堂上也只能扮演接受者的角色,这样的落后观念自然无法激发学生的活力与想象力。这种急功近利的行为逐渐使得学生们对临床医学知识丧失了学习的动力,而只是被动地接受很多知识。而关于其的基础教育改革是一种创新型的教学改革。我国在2004年初定的试行版《临床医学认证专业标准》,是我国相关医学类专业认证最早的条文标准之一。并在2012年时已经在国内七所高校的相关专业进行认证。一般来说,这种专业性的认证标准保证了现代医学教育中较好观念的传承与创新,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医学教育质量的可靠性,该研究在总结历年的临床医学教学经验之后,结合该《临床医学认证专业标准》来提出关于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教育改革的建议。

1重组教学内容,开展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

该《临床医学认证专业标准》中有提到,现代医学教育改革应当积极地开展横向以及纵向的整体课程改革,将教材以及课程中应掌握的内容进行系统化的整合,而对于医学的基础性课程,应当涵盖具有其特点的生物医学在内的许多内容。我国从古至今,传统的教学模式一直都在延续着。这种教学模式主要体现为注重学科的专业型知识,注重书本知识以及课程大纲内容,但是很少注重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融,这使得同一系统的不同内容分布在不同的学科中,而学生就会体现出“前期知识容易遗忘,后期知识没有巩固”的特点,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空间也比较小。这样长此以往,学生处于学习的被动地位,被动学习不能够培养出适合时展的医疗人才,也不能够满足上述《临床医学认证专业标准》中的标准。而所谓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世界医学教育会议中较受认可的一种教学模式,具体而言,在教学上,可以按照器官所固有的认知形态规律,将与临床医学有关联的多门学科的知识用系统的方法来进行分组,进而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教授。这样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来说更易接受,学生会对其感兴趣随之逐渐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减少课堂讲授时间,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

查看全文

地方医学院校医学教育改革论文

一、我国医学教育的现状

医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十分强的学科,且行业准入门槛高,行业专业性十分强。医生面对的工作对象是“人”,这就要求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不但需要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也要有较强的操作技能,对医学生的教育更要体现“职业精神”的教育内容。一方面,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在稳步提高,生活方式也变得多样和丰富,人口数量的增长、人类疾病谱的改变、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等问题凸显,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与落后的卫生服务供给形成矛盾,人类面临的健康问题越来越复杂和多样,现代医学的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这对现代医学教育提出了十分高的要求和期望。另一方面,社会的发展使得公民的法律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明显增强,各种因素导致的医患关系紧张均使得医学教育理念和医学人才的培养模式正在发生深刻转变,使得医学院校在对医学生开设的课程中增加了许多人文社科方面的学科,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医学院校的校园文化活动中也增添了许多的提高沟通技能的学生活动。

二、如何立足地方医学院校发展现代医学教育

1、立足地方实际,“办”符合地方发展规律的医学教育。根据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教育部研究启动了未来卓越工程师、卓越医师、卓越教师的培养计划。这些项目的启动旨在推动我国的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作为地方医学院校,应该与地方政府主动沟通,以“科研为抓手”,以“政策为驱动”,以“人才为动力”,深入了解地方的医学教育特点和百姓的卫生服务需求,结合医学教育发展规律和地方卫生服务特点,聚集和整合多种地方教育资源,广泛吸纳社会参与,发挥地方教育优势,形成强大育人合力,以高等教育为基础,加强职业继续教育,以满足提高地方卫生服务的要求。同时,在医学院的招生环节上,增加招收本地区招生名额,尤其像农村学生倾斜,在就业方面同样体现地方推荐,实现了医学生培养工作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工作相结合。这样,才是真正的立足地方实际,“办”符合地方发展规律的医学教育。

2、符合百姓需求,“创”满意基层百姓需求的医学教育。事实上,新形势下的高等教育改革,就是要增强高校面向社会的开放性和服务性,建立高校和社会之间共济互助的密切关系。作为医科院校,要积极发挥自己所长,为当地公共卫生事业提供人才支持、科技贡献和精神动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长寿的需求。同时要主动加强与地方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联系,使医学院的办学植根于所在地方和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进程之中,实现彼此之间的协同共进,合作互利。近年来赣南医学院在医学教育理念的转变和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大胆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在医学“订单生”培养的基础上开展了免费医学生的培养,并取得了十分宝贵的经验和一定的区域影响。免费医学生在结束在校学习后,按照协议将在协议的基层单位服务满期限,这一举措不仅充实了当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人才队伍,还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当地的基层百姓健康需求。

3、统筹区域发展,“建”医教协调区域发展平台2014年11月,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意见》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建成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阶段有机衔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准化、规范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总体目标。近期任务是要加快构建以“5+3”(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或3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为主体,以“3+2”(3年临床医学专科教育+2年助理全科医生培训)为补充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查看全文

专业认证基础医学教学论文

一对医学专业认证的认识

1医学专业认证的起源及意义

医学专业认证对医学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是医学院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通过认证,对医学院校教育进行全面地“诊断”,肯定成绩,查找差距,从而明确医学教育的改革方向,从而加强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完善专业结构,带动学科整体水平的发展。另一方面,专业认证是医学院校教育走向国际化、与国际接轨的必然趋势。专业认证是国际通行的高等教育质量互认的主要依据,只有能实现教育互认和人才的国际互认,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医学教育进入国际医学教育的发展平台。

2医学专业认证在我国的实施情况

为了提高我国医学教育的质量,提升我国医学人才的竞争力,与国际医学教育接轨,2002年教育部召开“医学教育标准”国际研讨会,学习和研究国际医学教育标准,同时委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组建了“中国医学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课题组”,课题组于2005年完成了《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的起草工作。2008年教育部卫生部联合颁布了《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此标准成为我国医学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主要评价标准。2008年教育部组建医学教育认证机构,成立了“医学教育认证专家委员会”和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并开始进行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试点工作。2009年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实施医学教育认证,保证医学教育教学质量,建立政府、社会和学校有机结合的医学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目前有8所医学院校开展了临床医学认证工作。

二桂林医学院基础医学的教学及改革情况

查看全文

临床医学专业学生预防医学认知探讨

摘要:探究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生对预防医学学科的认知及态度的变化,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预防医学教学和课程设置的改进提供参考和依据。经调查发现,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对于预防医学学科的态度有较大改善,特别对预防医学学科的学习兴趣有所提升,更期望学习的内容包括传染病的预防策略、预防医学的实践方法和疫苗的研发等相关知识。如何进一步加强临床医学教育中的医防结合,如何培养具备良好的临床知识和实践能力,同时具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传染病防控能力的复合型医学人才以适应我国“大卫生、大健康”的发展需求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教学改革;复合型人才

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过程中,我国医学教育的供给水平和支撑能力接受了严峻挑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暴露了复合型医疗人才的缺乏,同时也暴露出现今医学教育中医防割裂的弊端[1-4]。如何在医学教育改革实践中,开展临床与预防融合,这对医学教育改革尤为重要[5-7]。而开展医学教育改革的前提,就是与时俱进地掌握目前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预防医学学科的认知和态度的变化。因此,本研究旨在对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开展预防医学专业的认识及态度的问卷调查,以便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预防医学教学和课程设置的改进提供参考和依据。

1对象和方法

1.1调查对象

以扬州大学医学院430名全日制全国统一招生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为研究对象,所有本科生对研究内容均知情同意。共发放问卷430份,回收有效问卷424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8.60%(424/430)。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