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疗技术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7 00:12:0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临床医疗技术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临床医疗技术

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规范化管理分析

医疗技术可以说是凝聚着医务人员智慧的结晶,由于临床工作存在很多不确定的风险,如不加强监管,临床科室随意开展各种医疗新技术,很可能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甚至影响医院的声誉。新技术管理是医疗技术规范化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主要内容包括技术准入、过程控制、效果评价、安全管理、伦理把握等方面。医疗技术的管理是一项经常性工作,既需要常抓不懈,更需要与时俱进。一方面开展医疗新技术给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带来技术进步、声誉和经济上的获益,另一方面开展医疗新技术作为一种创新性实践,具有探索性特征,因此,进行系统规范的管理,不断探索医疗新技术应用管理的理论和制度体系,在促进医疗新技术的健康发展的同时,维护患者健康安全,是非常有必要的[1]。

1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规范管理的必要性

2015年7月为贯彻落实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求,根据《国务院关于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决定》,国家、省卫计委分别取消第二、三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准入审批,改为备案公示制度,医疗机构对本机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和管理承担主体责任。医疗技术的广泛开展和应用,作为一种创新实践,具有探索性特征,存在潜在的安全风险,包括:①技术风险。医疗新技术因其创新性和探索性,存在技术上的不确定性,以及医务人员对技术应用不熟悉等情况;②管理风险。医疗新技术的应用往往需要多学科的协调配合,在临床应用过程及医疗保障环节,需要磨合、完善,必须全面、系统地管控,以达到预期实施目标;③法规风险。开展医疗新技术面临管理法律法规滞后,必须通过科学严谨的程序规避法规风险;④伦理风险。医疗新技术的开展,可能带来医学及社会伦理问题。构建医疗技术规范化管理模式,可以促进医疗技术规范化管理,有效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加速学科建设,扩大医院辐射能力,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南京鼓楼医院重视医疗技术管理,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构建了较为全面的制度和体系[2]。

2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规范化管理的建议

2.1建立规范化制度,健全体系框架。2.1.1健全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相关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应积极探索和创新医疗技术分类分级管理方法,遵循“围绕临床工作需求,细化分类分级,突出管理核心”的原则。在《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试行)》、《医疗机构手术分级管理办法(试行)》等政策文件基础上,因地制宜健全完善本机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相关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对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的管理[3]。2.1.2构建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的管理体系。医疗机构可以构建院科两级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体系,成立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院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工作。技术管理委员会下可成立医疗技术临床应用专家库。设置医疗技术管理办公室或指定职能部门,具体负责医疗技术管理工作。科室成立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小组,负责本科室医疗技术管理。医疗机构医学伦理委员会负责医疗技术的伦理审查及监督工作。2.1.3建立重点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规范化培训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对重点技术临床应用规范化培训制度,加强对本机构医务人员的技术培养[4]。如成立腔镜培训中心,配备多台腔镜模拟操作系统,动物腔镜手术室,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前来授课等。2.2强化临床应用管理,构建评估体系。2.2.1重点加强医疗新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医疗新技术发展是医疗机构创新驱动的核心竞争力,医疗机构应重点加强医疗新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包括准入管理、过程管理及评估管理等。开展医疗技术评估,实行医疗技术准入管理制度,是规范医疗技术临床应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保护患者利益,维护医务人员实施技术的合法权益,是不断提升医学科学技术水平、科研能力的有力手段。2.2.2建立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相关评估体系。医疗机构建立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相关评估体系,建立科学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包括医疗新技术准入评估、过程评估、成果评估等,利用定量及定性指标加强对医疗新技术临床应用的管理。医疗技术评估是新技术临床准入和应用推广的基础,是医院实施激励、扶持措施的前提也是项目推广的依据[5]。2.3加强过程监督控制,持续质量改进。2.3.1加强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质量控制。医疗新技术开展往往伴随着高风险,因其具有创新性、探索性的特征,实施风险远大于一般医疗活动,医疗机构在开展医疗新技术的同时,要加强对医疗新技术临床应用的质量控制,确保患者人身安全。如对批准医疗新技术开展的前5例应按医疗机构相关规定到医务处备案。在开展医疗新技术前要加强医患沟通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等,对患者进行随访和记录,产生不良事件时及时处理并上报等。2.3.2完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档案管理。医疗技术档案具有真实性、实用性、保密性、专业性的特点。医疗机构应重视并完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相关档案管理,完善对医疗技术应用管理中的相关资料及患者随访记录,进行留档保存,便于随时查阅,总结上报。应以医院档案管理部门为依托,建立健全医疗技术档案管理体系,由指定部门负责部署、监控及协调技术档案的开展,指导临床科室规范开展医疗新技术。2.3.3对医疗技术实行负面清单管理。“负面清单”管理作为一种创新管理模式,是指医疗机构制定禁止类医疗技术和限制类医疗技术目录,禁止类医疗技术不得开展,限制类医疗技术经医疗机构准入后开展,清单外技术由科室做好技术档案记录后可开展。医疗机构可以全面梳理本机构临床应用的医疗技术,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本机构《限制临床应用的医疗技术》目录,对存在多重身份的医疗技术进行统一、分类的管理[6]。2.3.4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对医疗技术授权及动态监管。设计开发“医疗技术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加快信息传递、加强技术监管、规范评审过程、充分利用资源、减少管理成本。医疗机构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对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进行授权及动态监管,建立医疗技术管理信息系统、手术分级管理信息系统、不良事件直报系统等[7]。2.4实行公正评选,加大经费投入公平公正的奖励是提高医务人员进行医疗技术创新的增强剂。因此医院成立“医疗新技术”专家评审委员会,负责医院内医疗新技术申报材料审查、评议和评选工作,每年组织对提交的医疗新技术项目进行公平、公正、公开的评选,设有专门的评选指标。医院为鼓励医疗新技术开展,合理加大对医疗新技术临床研究经费投入及保障,并扶持新技术的开展。如腔镜手术补助,晋升前强制进修培训,进修后待遇提升,腔镜及配套设备,医保政策的支持;开通绿色通道,优先改善硬件条件;加强人才培养,满足医疗新技术人才需求。

3小结

查看全文

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政策研究

[摘要]目的:通过梳理2000年以来关于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的各项政策和政策演变,结合现阶段医疗机构技术管理的问题和关键点,提出医院加强技术管理的应对措施和要求。方法:通过对医院管理人员和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政策分析等方法,了解政策导向和医疗机构管理现状。结果:技术管理政策主要分为两类,政策性文件和具体专项技术规范。2009年和2018年,国家卫健委先后印发《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2009版管理办法首次在国家层面提出对医疗技术进行分类分级管理,2018版和2009版的主要变化是技术管理由准入制变化为备案制,并建立起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进一步明确了技术管理的医疗机构主体责任。专项技术管理规范从国家层面上对于技术开展的条件(如人员、设备、资质等)提出严格要求。结论:作为医疗机构要适应医院主体责任的政策导向,按照《医疗机构依法执业自查管理办法》做好技术管理工作的严格自查,通过加强组织建设、制度建设、过程监管和技术评估,严格落实动态管理制度和规范化培训制度,确保医疗技术开展和推广的安全性、有效性,最终让病人受益,保证人民健康。

[关键词]医院;主体责任;技术管理

医疗技术水平是医疗机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作为医院管理者一定要认识到推动医疗新技术、新项目开发和技术管理的重要性。但新技术应用的日常管理往往又是具有很大风险性的工作,无论是卫生行政部门还是医院管理部门,都需要加强管理与有效监督技术的临床应用,确保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稳步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1主要政策梳理

2000年以来,国家层面涉及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的主要政策文件共13项(表1)。根据政策内容与政策能级的差异,这些政策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医疗技术管理的指导性文件,是医改的顶层设计,是各地各部门制定医疗技术应用管理的依据。按照时间顺序梳理,共5项。2009年、2015年,先后出台和修订了《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第二类是2000年以来管理办法中涉及的技术的质控规范和和具体要求,也可以叫做各项配套方案和执行要求,共8项。

1.1政策性文件

查看全文

农村基层医学临床诊治技术研究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面向农村基层医学临床医疗诊治技术应用价值,其次分析了面向农村基层医学临床医疗诊治技术优化方式,旨在为临床医疗诊治技术的应用和完善提供参考意见,推动诊治技术逐渐向农村基层医学发展,妥善解决临床医疗诊治问题。

关键词:农村基层医学;临床医疗;诊治技术

随着医疗资源滥用、医疗资源不足等问题的逐渐严重,农村医疗机构的临床医疗体系和诊治技术均需要完善,以此来更好地确保农村居民的健康,同时推动公立医院改革工作的进行,总体而言,面向农村基层医学临床医疗诊治技术的完善需要以提高诊治效率和诊治质量为主。

1面向农村基层医学临床医疗诊治技术应用价值

1.1提高诊治效率和质量。国际医学界研究结论显示,优化临床医疗诊治技术能够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减少医疗服务之间的差异,这是因为如果诊治技术得不到有效的应用,例如出现延迟应用、错误应用、过度应用等问题,便会降低医疗服务质量,进而影响到医疗系统的运行应用。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临床诊治工作的进行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医务人员专业程度医疗机构的环境条件等,这些均可能会造成医疗质量上的差异,甚至还会造成医疗服务应用不公平问题。而对面向农村基层医学临床医疗诊治技术的优化和应用,能够在解决有效规避上述问题的同时,提高诊治效率和质量。1.2提高医疗人员的专业程度。目前临床医疗诊治技术的应用不单需要考虑到医学因素,还需要考虑到经济因素,为此,想要提高临床医疗诊治技术的应用效果,需要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程度、改善医疗机构的医疗环境、规范患者医疗需求等[]。同时,需要考虑到在经济因素对临床医疗诊治影响力逐渐增多的情况下,医务人员对临床诊治工作的认知和对医疗机构的认知,会对临床诊治工作的进行及规范临床诊治技术的应用造成关键影响,因此需要通过提高优化面向农村基层医学临床医疗诊治技术的方式来提高医疗人员的专业程度。

2面向农村基层医学临床医疗诊治技术优化方式

查看全文

人工智能技术在医院临床医学的应用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医疗健康领域越来越多的应用人工智能这一先进技术来提升医疗的流程效率以及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当前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医院医学方面的诸多核心领域,临床医学就是人工智能技术深入应用的重要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在医院临床医学当中的应用给医院的临床医疗领域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并逐渐成为临床医学中最为重要的支撑和辅助技术。本文通过阐述人工智能技术的基本概念,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在医院临床医学研究的重要意义,以此为切入点,找寻人工智能技术在医院临床医学中的具体应用方向,为医院临床医学的未来发展提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人工智能技术;医院临床医学;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技术无论在理论方面还是应用方面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给我国的医院医疗体系建设、医疗服务水平以及护理服务质量都带来了巨大的推动。人工智能技术是较为前沿的交叉学科,通过计算机中的智能机器来模拟人脑处理相应的问题,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医院的临床医学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不仅可以极大的缓解临床医疗的压力以及工作负担,还能够大幅提升临床护理质量,推动临床医疗的发展,是我国医院临床医学未来的主流发展方向。

一、人工智能技术的基本概念

人工智能技术,又称“AI”,是当前全球发展中较为先进的科学技术,也是当下全球经济发展应用最为广泛的科学技术。AI技术诞生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通过多年来不断的发展,现代的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取得了飞速的进步,无论是利用机器模仿人类语言,还是通过计算机模拟人类思维方式都去了的显著的成就,当下,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社会各个领域学科的研究当中。简而言之,人工智能技术就是利用计算机和机器人来实现机械人工智能操作,进而帮人类分担一部分工作或者参与一系列复杂的研究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医院临床医学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对推动医院医疗服务水平以及医疗行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在医院临床医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查看全文

临床工程师在医疗器械的作用

〔摘要〕医师和医疗器械研发工程师合作有助于提高医疗器械研发的效率,然而由于学术背景、地理距离和沟通机制等因素,两者的合作关系很难维系。临床工程师兼具医学和工程背景,可以解决医师和医疗器械研发工程师之间的沟通问题,在医疗器械研发的需求发现和可行性论证阶段,是维系医师和医疗器械研发工程师良好合作关系的桥梁。在设计和开发阶段,临床工程师可以从人因工程角度为医疗器械的改进提供意见。医疗器械上市后,在开展医疗器械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过程中,临床工程师可以开展医疗器械的使用评价。

〔关键词〕临床工程师;医疗器械;创新

医疗器械的创新发展是我国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突破口。近年来,科技部会同卫生计生委、工业和信息化部、食药总局、总后卫生部等有关部门在科技产业规划、科技计划等方面均对医疗器械产业进行了重点部署,共同提出“数字诊疗装备研发”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现已作为“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重点专项先行先试[1]。处于医疗器械产业链末端的临床工程学科将在医疗器械新产品或新技术的需求形成、设备改进、应用评估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获得更多的机遇[2]。

1医疗器械研发流程

医疗器械的研发流程一般包括需求发现、可行性论证、设计和开发、实验验证、认证和生产,以及商业化等阶段。医疗器械的需求通常由临床医师提出,很多医疗器械的研发都需要医师与工程师深入合作,如非侵入式测量,穿戴式医疗检测技术,和用于定点照护的早期诊断技术等。绝大多数的非侵入式测量必须经由数学模型或统计分析才能将测量结果转换成实际的生理变化量,数学模型的可靠性与准确度直接影响非侵入式测量的可信度。新型医疗器械应当在改善手术方法、降低住院日或者提高患者满意度上有所创新。在需求发现阶段,利用第一手的资料深入研究终端用户的需求,对于医疗器械研发的成败至关重要。在可行性论证阶段,需要考虑最终用户是谁,市场规模有多大,技术上是否可行,研发资金是否充裕,同时还要对现有的竞争产品和技术进行深入调研[3]。在设计和开发阶段,需要考虑人因工程,注重研发团队和最终用户之间的有效沟通,以减少不必要的训练和降低训练成本、减少对特殊技巧和能力的依赖、减少人为错误所引发的事故,降低时间和设备的损失,以及改善使用者或操作员的舒适程度。

2临床工程师在医疗器械研发中的作用

查看全文

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关系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医学影像技术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作用,如何提高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以我院医疗机构以及医疗设备为基准,从个人临床实践经验处罚,从医疗体制改革下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应用入手,分析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之间的关系。结果:医学影像技术是医学影像诊断的技术支持,两组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医学影像诊断的需求推动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医学影像技术是医学影像诊断改革的推动力,两者是相互辩证统一的整体。结论:医学影像的诊断需要强化医学影像技术的额支持,通过临床诊断需求以医学影像诊断技术为主,提高医学影像诊断正确率以及诊断水平,提高医院诊断水平以及医疗服务质量。

【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医学影像诊断;关系

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医用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医学影像技术的创新发展进程逐步推进,医学影像技术开始引入计算机技术,实现计算机X线影像技术,超声、SPECT、ECT、PET、MRI等等,这些技术的引入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医疗质量的发展,虽然不同技术的成像原理以及检查手段各有千秋,实际适用范围存在一定差距,但影响技术对影响诊断的影响性越打越大,从传统单一的形态转变到如今多样化的代谢改变,功能与形态的多元化发展,满足综合性诊断的需求,尤其是体层摄影技术(CT)以及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RI在医学影像诊断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1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专业特性

现阶段我国医疗机构的医学影像技术人员处于饱和状态,但在影像诊断人员十分稀少,一方面由于医学院中影像诊断人才较少,由于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对于影像急速以及诊断的培养目标发生改变,多数院校注重于影像技术的掌握,对于影像诊断的培养实践性不足,因此比较符合医疗结构医学影像技术人员的需求,导致影像诊断人员出现断层现象。熟悉医学影像技术以及医学影响诊断的专业人才处于缺失状态,能够在临床中具备生物医学工程能力的专业人才是医疗体制改革的社会急需人才。因此在医疗改革背景下,医学院校应该强化对影响诊断以及影像技术人才的综合性培养,从培养目标到课程体系实现改革与发展,针对各级医疗机构的需求实现人才与医疗设备的共同发展,从影像诊断与影像技术的关联性入手,实现综合性课程的设定,通过医院实践以及案例分析等等,提高医学诊断技术人才的培养,是提高医学影像诊断以及医学影像技术发展的根本,也是联系两者和谐共进的必要条件。专业独立性是医学影像诊断技术的人才培养特点,由于涉及到多个学科内容,因此人才培养中,既需要从电子学,临床医学以及基础医学理论知识入手,提高对医学影响诊断技术以及临床影像诊断知识的了解,从X线影像技术,超声、SPECT、ECT、PET、MRI等设备以及技术掌握入手,强化基础理论与操作技巧的提升,实现医学影像学的各个分支理论知识与发展方向,从而促进影像诊断技术人才的培养,提高其对疾病诊断以及医疗设备使用的准确性,提高临床诊断正确率以及提高患者治疗的针对性。这是目前论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综合型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高校需要进一步提高对医学影像人才的培养。

2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专业互补性

查看全文

医疗质量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医院科学化管理,规范医疗行为,改善医疗服务,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根据2013年全国“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方案要求,制定医院活动方案如下,望各科认真贯彻执行。

一、指导思想

根据国家公立医院卫生改革总体部署,按照卫生部、省卫生厅和全市卫生工作会议要求,结合《2013年卫生工作要点》和当前开展的“三好一满意”、创先争优和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以继续得到人民群众满意为目标,努力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提高医疗质量,改善服务态度,优化服务环境,规范服务行为,保障医疗安全,改进医德医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以确保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

二、活动范围及主题

医院各科室(包括临床、医技、行政后勤各科室)。

活动主题:“持续改进质量,保障医疗安全”。

查看全文

人体器官移植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保护患者健康,根据《执业医师法》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人体器官移植技术是指将他人的具有功能的心脏、肺脏、肝脏、肾脏等器官移植给患者以代替其病损器官的技术。

第三条医疗机构开展人体器官移植必须遵守本规定。

第四条卫生部主管全国人体器官移植工作。卫生部成立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委员会,负责组织相关专家拟订全国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规范,对省级卫生行政部门上报的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规划提出评议意见。

第五条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以下简称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根据人体器官移植医疗需求、本行政区域人体器官移植技术和人才队伍水平等综合因素,制订本行政区域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规划,并报卫生部备案。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根据报卫生部备案的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规划,对本行政区域开展人体器官移植的医疗机构进行合理布局,严格控制数量,严格技术准入。

查看全文

器官移植临床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保护患者健康,根据《执业医师法》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人体器官移植技术是指将他人的具有功能的心脏、肺脏、肝脏、肾脏等器官移植给患者以代替其病损器官的技术。

第三条医疗机构开展人体器官移植必须遵守本规定。

第四条卫生部主管全国人体器官移植工作。

卫生部成立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委员会,负责组织相关专家拟订全国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规范,对省级卫生行政部门上报的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规划提出评议意见。

查看全文

限制类医疗技术管理问题及对策

[摘要]医疗技术由行政审批制转为备案制后,医疗机构对本机构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和管理承担主体责任。作为医疗技术管理的重中之重,限制类医疗技术在实际管理中,存在医疗机构管理制度不健全、医务人员意识淡漠、技术审核和把关不严、过程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建议医疗机构完善医疗技术管理制度、严格准入和授权、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智能监管、严格落实医患沟通和知情同意、及时办理医疗技术备案等,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关键词]限制类医疗技术;存在问题;对策和建议

国家卫健委2018年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明确了医疗机构对本机构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和管理承担主体责任。作为医疗技术准入及授权管理的重中之重,限制类医疗技术是医疗机构技术监管的重要内容。限制类医疗技术管理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由于开展限制类技术引发的医疗纠纷也逐年增多,对医疗机构医疗质量、医疗安全、患者满意度的提高等均造成了较大影响,文章结合本机构限制类医疗技术管理中存在的难点和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1限制类医疗技术的内涵及管理要求

1.1限制类医疗技术的定义及分类。按照《办法》规定,医疗技术分禁止类医疗技术、限制类医疗技术和非限制类医疗技术。限制类医疗技术是指禁止类医疗技术目录以外,并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医疗技术:(1)技术难度大、风险高,对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和人员水平有较高专业要求,需要设置限定条件的医疗技术;(2)需要消耗稀缺资源的医疗技术;(3)涉及重大伦理风险的医疗技术;(4)存在不合理临床应用,需要重点管理的医疗技术。限制类医疗技术分为国家限制类医疗技术和省级限制类医疗技术,分别由国家卫健委和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目前医疗机构执行的国家限制类医疗技术目录为原国家卫生计生委2015年制定的《限制临床应用的医疗技术(2015版)》;省级限制类医疗技术,由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根据本省实际情况,自行制定。江苏省内医疗机构目前执行的省级限制类医疗技术目录,为原江苏省卫生计生委2017年的《江苏省限制临床应用的医疗技术目录(2017版)》。1.2限制类医疗技术的管理要求。按照国务院行政许可审批工作“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原则,2015年7月,原国家卫生计生委了《关于取消第三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审批有关工作的通知》(国卫医发〔2015〕71号),取消了第三类医疗技术的准入审批。按照国家卫生计生委统一要求,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相继出台关于取消第二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非行政许可审批的相关文件。由此,自2009年以来一直执行的第二类、第三类医疗技术“行政审批制”管理转变为“备案制”管理。转为备案管理后,医疗机构对本机构医疗技术管理承担主体责任。医疗机构拟开展国家和省级卫生行政部门限制类医疗技术目录范围内的医疗技术,经自我评估符合条件,到卫生行政部门办理备案,而卫生行政部门的工作重心转向事中、事后监管[1]。

2限制类医疗技术管理存在的问题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