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技能培训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2 14:36:1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临床护理技能培训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年轻护士微技能培训法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学中微技能培训法对提高年轻护士应急能力的作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5月我院急诊科年轻的护士30名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年轻护士采取微技能培训法,在早上护士交接班后的十分钟,由专科老师对年轻护士进行监护理论知识和临床抢救技能的培训。结果所有年轻护士在实施微技能培训之前和培训6个月后,分别考核的得分均有不同的改变,且在培训后各项分数明显高于培训前分数,故此,在微技能培训前后,对比所有年轻护士的综合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技能培训法能够有效提高年轻护士的应急能力。
【关键词】微技能培训法;年轻护士;应急能力;效果
护理学中的应急能力,是急诊护士的一项基本技能[1]。在急诊科内,对护士的临床应急能力要求非常高,但年轻的急诊护士却非常欠缺,所以急需对其进行专业培训。微技能培训法,能够通过反复强化、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提高急诊年轻护士的应急能力。本文研究当中,对急诊年轻护士采取微技能培训法,来提高其临床应急能力,取得的成效是非常可观的,现将详情报告如下文所示。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6月~2019年5月我院急诊科年轻的护士30名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年轻护士的工龄都少于5年,且自愿参加本次研究。其中,男3名、女27名,年龄20~28岁、平均年龄(25.27±1.38)岁,中专学历占7名、大专学历占13名、本科学历占10名。1.2方法。对所有急诊年轻护士采取微技能培训法,在早上护士交接班后的十分钟,由专科老师对年轻护士进行监护理论知识和临床抢救技能的培训。1.3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1.3.1观察指标。观察年轻护士的监护理论知识和临床抢救技能,根据年轻护士的临床操作进行评分,各项目评分作为观察指标。1.3.2各项目评分标准。由护士长加两名高年资护士,三人共同评分,按照一项20分计算,共计100分。在实施微技能培训之前和培训6个月后分别考核一次,对比评分。应急能力考核内容包括:监护理论知识、临床抢救技能、个案护理。临床操作考核内容包括:根据临床抢救技能中随机抽取五项进行实际操作考核,记录所用时长、流程规范情况。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新生儿科护士操作分层培训分析
摘要:目的基于护士技能发展模式,就新生儿科各层级护士操作培训需求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为新生儿科护士分层培训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以“金数据”二维码扫码作答方式,对64名新生儿科护士进行操作培训需求调查。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探讨不同层级护士培训需求的差异。结果新生儿科护士操作培训需求较高,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新生儿科护士层级、岗位、自评工作胜任情况、接受培训意愿、操作培训最高需求各不相同。结论基于技能发展模式,在新生儿科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分层技能培训,满足不同层级护士培训需求。
关键词:技能发展模式;新生儿科护士;分层培训需求
1980年,Dreyfus等提出技能发展模式,认为在技能获得与发展方面,学习者要经历5个阶段,从生手、进阶、胜任、精通到专家[1]。基于技能发展模式,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率先提出了能级进阶模式[2],我国也在近年提出了能级进阶模式及分层培训[3]。《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指出[4],建立“以需求为导向,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的护士培训制度,根据护士临床服务能力,结合职称等对其进行分层培训。分级别、分层次培训是保证培训质量的良好方法[5]。魏芳等[6]对临床护理人员分层培训方法进行探讨及效果评价,但有关新生儿科护士分层培训需求的相关研究并不多见。本文通过对不同层级新生儿科护士操作培训需求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为护理管理者有针对性地制订干预措施实行分层培训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采取整群抽样方法,对某妇产儿专科医院新生儿科护士进行调查。纳入标准:(1)在本院新生儿科工作,具有护士执业资格证书;(2)在岗且愿意参加本次研究;(3)无严重身心疾病。排除标准:(1)护理轮转人员;(2)不符合以上任何一项纳入标准者。护理部按照临床护士的工作年限、职称、学历、技术水平和能力,将其分为CN1、CN2、CN3、CN44个级别。新生儿科共有护士69名,除3名护士长及2名护士长助理外,调查对象共64名,其中CN1护士23名,CN2护士27名,CN3护士14名。1.2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确定新生儿科护士专科操作技能培训内容,采用问卷调查表调查其操作培训需求现状,分析影响因素。1.3调查工具。自行设计调查表,包括一般情况调查表及新生儿科不同层级护士培训需求问卷。1.3.1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9个项目,分别为性别、年龄、工作年限、职称、目前层级、目前学历、岗位、接受培训的意愿、自评工作胜任情况。1.3.2培训需求问卷。自行研制新生儿科不同层级护士培训需求调查问卷,由5位护理专家先后多次对内容进行审阅、修改,最终问卷专家评价内容效度为0.954,Cronbach′sα系数为0.968,重测信度为0.835。问卷共有两个维度,分别是新生儿临床护理基础技能及专科技能。其中CN1有30个条目,CN2有22个条目,CN3有12个条目。各条目采用Likert5级计分法,0分为不需要,1分为不太需要,2分为一般,3分为需要,4分为非常需要,分数越高说明需求程度越高。1.4资料收集方法。研究者将问卷内容输入到“金数据”后生成二维码,发至新生儿科护士微信群,向护士说明调查目的,要求其通过扫码形式自愿参与填写。共回收64份,有效问卷64份,有效回收率100.0%。1.5质量控制。成立课题指导小组,由5人组成,其中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4人。主要任务是拟定研究主题,确定调查内容,收集并统计分析调查结果。
2统计学方法
不同护理技能对学业情绪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对象131例,均为本院2011级护理专科3、4班学生。将护理专科3班65名学生设为研究班,4班66名学生设为对照班。其中,研究班男10名,女55名,年龄20~23岁;城市户籍学生20名,农村户籍学生45名;广东梅州地区学生50名,广东其他地区学生15名。对照班男8名,女58名,年龄20~24岁;城市户籍学生17名,农村户籍学生49名;广东梅州地区学生47名,广东其他地区学生19名。两组学生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2个班学生均于大学二年级第二学期理论课结后第十三周开始进行实习上岗前的护理技能培训;培训时间均为4周,其中研究班在临床技能中心采用高仿真模拟人系统进行技能培训,对照班在一般的护理实验室利用模型人以及其他传统教学媒体进行技能训练。两班学生均统一操作项目和每项操作所用的时间;并于培训后,均采用由马惠霞2008年修订编制的大学生一般学业情绪问卷对两班学生进行施测[3],比较两班学生在不同实训环境下的学业情绪差异。该问卷共含88个条目、4个情绪维度、10种情绪因子。4个情绪维度包括积极高唤醒情绪、积极低唤醒情绪、消极高唤醒情绪、消极低唤醒情绪;10个因子包括兴趣、愉快、自豪、希望、放松、气愤、焦虑、羞愧、厌烦、失望。问卷各个条目采用五点评分方法,即“完全符合”记5分,“比较符合”记4分,“不肯定”记3分,“不太符合”记2分,“完全不符合”记1分。积极高唤醒(兴趣、愉快、希望)、积极低唤醒(自豪和放松)2个维度所包含的分测验条目,得分越高则学业情绪越高(好);而消极高唤醒(羞愧、焦虑、气愤)、消极低唤醒(失望和厌烦)2个维度,所包含的分测验条目,得分越高则学业情绪越低(差),最后的统计指标为各维度总分。
1.3统计学处理
社区护理专业教师团队构建策略
【摘要】目的探讨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教师团队构建的有效策略。方法采取叙事研究法,从而发现社区护士对社区护理专业教师的角色期待。采取非结构访谈,发现社区护士对培训项目的收获预期。结果社区护士对护理专业教师的角色期待包括专业性与学术性的融合、丰富的临床经验、多学科交叉的背景等3方面。培训项目收获预期包括获得更多的法律知识、提升职业成就感、护理技能的社区适应性等3方面。结论从打破学科壁垒,团队合作开发课程、建设学校专业课教师与临床护理教师双向交流协作共同体、加强人文学科师资团队建设等方面探讨社区护理专业教师团队构建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社区护理;教师团队;角色期待
社区护理专业教师团队的整体素质,是影响学校教育与在职培训效果的重要因素。如何构建一支高水平的社区护理专业教师团队是值得深思的问题,本研究采取叙事研究法和非结构访谈,通过发现在职社区护士对护理专业教师的角色期待与个人培训收获预期,进而对社区护理专业教师教学团队构建的策略进行深入思考。
1样本与资料
1.1样本设计。本次调查以天津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职护士为研究对象。采取目的性抽样,从在职护士中选取10位每年参加线下培训5次以上的人员,作为访谈人员,参加此次研究。1.2样本构成。10人中工作年限以4~7年居多,培训次数以11~15次居多,见(表1)。
2资料收集与分析
循证护理技能在护士素质的应用
1资料和方法
1.1对象。对高校医院60名护士,均为女性,年龄23-53岁。职称:护士30人,护师18人,主管护师12人;现阶段学历:中专6人,大专28人,本科26人;工作年限:≤5年20人,6-10年18人,11-20年12人,≥21年10人;所有护士进行循证护理能力培训。1.2方法。1.2.1培训方法:对全体护士实施循证护理技能知识普及,从以下四方面进行培训:1.2.1.1进行评判性思维能力培训,国内研究者陈向韵也认为,评判性思维能力是护理人员在实践EBN时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临床护士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选择查找科研证据与临床经验和患者意愿相结合解决问题,并按EBNP的步骤实施。1.2.1.2进行文献检索和评价的能力培训,在EBNP中寻找到需要解决的问题后,能有效地从信息库中检索相关的文献信息,并进一步评价文献的科学性、有效性和临床实用性等,尤其文献检索能力来实践EBN。1.2.1.3进行沟通交流的能力培训,在患者和护理人员之间进行证据的传播,在护理决策过程中充分考虑患者的意愿,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较好的沟通,能够及时发现护理问题。1.2.1.4进行临床决策的能力培训,指在护理实践中针对具体的现象或问题,从若干的方案中选择最佳的可行方案并付诸实施的能力[10]。1.2.2评价方法:培训前后采用Grad提供的量表评价护士循证护理能力,同时对其培训前后护士素质进行评价。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8.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均数标准差检验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2结果
2.1培训前后循证护理技能情况,表1表明,培训后护士循证护理技能有了非常明显提高(P<0.01)。2.2培训前后护士素质情况,表2表明,培训后护士素质有了明显提高(P<0.05)。
3讨论
循证护理的实施离不开高素质的护士,护士是循证护理研究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圈,护理研究者和护理技术创新者。循证护理知识和技能能够提高护士在循证护理实践过程中所必需的各项专业技术和稳定的心理特征。由于历史原因护理人员很少在进行护理之前进行“循证”,许多护理措施缺乏科学依据,有许多护理问题没有现成答案,有许多理论和技术有待探索与创新,这就对护士角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全体护士进行循证护理技能培训,护士能够针对临床实际护理问题,去翻阅大量的信息资料,护理技术创新能够运用循证护理的观点和方法进行,这些对护士循证护理技能的提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循证护理技能是护理人员更新知识的有效途径,循证护理技能帮助临床护理人员学会自我更新护理知识的技茂和掌握护理技能的方法,扩展护理理论知识和护理实践能力,可以在此基础上去改革护理服务方式,使护理人员在临床决策中将最好的临床研究证据用于实践中,发展护理新技术,从而提高护士素质,推动护理事业的发展。
三级甲等军队医院护理管理探讨
近年来,全球灾害事件频繁发生,呈现长期化、密集化的趋势,灾害救援被整个社会乃至世界关注[1]。军队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是灾害救援的主要力量[2],在灾害救援中,护理人员是应对灾害的组成部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3]。我院是一所三级甲等军队医院,逐步探索构建灾害救援护理管理体系,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理论知识全面、救援技能精湛的灾害救援护理队伍,培养“一专多能”的护理骨干。在抗洪抢险、SARS、汶川地震、抗击埃博拉等灾害救援中,都有我院灾害救援护士的参与并出色完成任务。现报道如下。
1建立灾害护理管理体系
1.1成立灾害护理小组
我院灾害护理小组成员均为军人和非现役文职人员。灾害护理管理小组由护理部主任,护理部助理员,急诊科、ICU、儿科、妇产科护士长,共6人组成。负责对灾害护理救援知识进行系统培训、指导和管理,做到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组员本着自愿申请、科室推荐原则,要求临床工作5年以上,具有扎实的护理理论基础及急救素质,急诊科、ICU的护士优先。经过筛选,共有40名护士入选,均为女性。当发生灾害时,从灾害护理小组成员中统一组织、调配,及时参加救援。
1.2培训目标
灾害护理工作具有突发性、复杂性、任务繁重等特点,通过进行体能训练、灾害护理理论知识、救援技术等多方面培训,使救援人员有充分的心理及身体准备应对灾害事件,培养“一专多能”、素质过硬的灾害护理人员。
护理临床教学中护患纠纷探讨论文
1护患纠纷产生的原因
1.1护理人力资源的缺乏一方面,带教老师工作任务繁重,工作压力加大,造成高度紧张和极度疲劳状态[1],护生多,带教老师顾此失彼,稍有疏忽,就会导致护理纠纷的发生;另一方面,影响带教老师选拔,部分带教老师缺乏资格或经验,或缺乏带教意识,在带教过程中,潜在护理纠纷隐患。
1.2带教老师及护生相关法律知识缺乏
1.2.1侵权临床教学的一些活动涉及侵犯患者的自由权、知情同意权、隐私权、生命健康权、名誉权等权利[2]。如带教老师让护生给患者进行有创操作前未取得患者的同意或过分夸大护生的操作技能而操作不顺利,或让护生轮流进行操作练习则侵犯了患者的知情同意权、生命健康权;教学查房时带教老师透露患者的隐私,而护生津津乐道地互为传说,或长时间暴露患者身体的敏感部位向护生进行实体讲解与操作演示则有可能侵犯患者的隐私权;借助于治疗需要的名义,限制或剥夺患者的自由,改变患者的生活方式,即是对患者自由权的侵犯。
1.2.2护理记录失去法律依据,损害医院的合法权利带教老师及实习护生缺乏证据意识,如护理记录陈述不清、随意涂改、回顾性记录、记录的内容与医嘱或医疗记录不符、护理措施和过程不全面,虚填观测结果、护理记录随意签名或由实习护生代签名等,都使护理记录失去真实性、完整性,一旦出现纠纷,势必造成举证困难甚至举证失败。
1.2.3师生法律责任不明确有的带教老师不知道护生在执业护士督导下发生差错或事故,除本人负责外,带教老师也要承担法律责任;护生不明确自己的合法身份,对法律责任不明确,脱离带教老师的监督指导,凭印象或感觉擅自执行医嘱并损害患者的利益,护生在承担责任的同时,也连累了带教老师。
眼科专科护士资格认证及培训研究
摘要:随着医疗护理行业的改革发展及大众健康需求的逐渐提升,护理人员的职责及角色分工不断细化完善,各专业专科护士的发展及培养已成为护理行业进步的必然。本研究对眼科专科护士资格认证及培训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眼科专科护士的发展及培训提供依据。
关键词:眼科;专科护士;资格认证;培训;综述文献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提出,我国“十二五”期间要培养2.5万名临床专科护士[1];《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要有计划地培养一批专科护士,满足临床护理需求[2]。眼科作为高度精细化专业,分科越来越细,在眼科医疗不断发展进步的同时,对护士的专业理论及实践技能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我国作为世界上致盲和视力损伤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也需要更多专业的眼科护士为国民提供专业的眼科护理。然而,多数眼科护士在校接受的眼科护理专业知识偏基础,缺少专业化前沿知识及技术,对眼科护理的专业化、规范化发展产生一定障碍[3-5]。如何组建一支专业化的眼科专科护士队伍、满足眼科专科护理发展,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研究通过对现有眼科专科护士资格认证及培训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旨在为我国眼科专科护士的培养提供参考。
1眼科专科护士及资格认证
1.1眼科专科护士的发展。专科护士是指在某一专科护理领域具有较高水平和专长,并经过国家认可、获得资格认证,可持证上岗的临床专科型护理人才[6-7]。眼科专科护士作为专科护士的一个分支,是指对眼科专科护理知识进行系统学习,获得国家资格认证标准的眼科专科护理人才。眼科专科护士的初步发展雏形相关报道最初来自于英国[8-9]。英国的眼科专科护士培养来自于学校教育及在职培训两种:英国眼科护理管理委员会(ONB)于1986年将眼科护理教育从通科护理教育中剥离出来,将其作为护理教育的一个新专业进行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教育方式的设定。英国医疗机构内不仅设置了不同领域的眼科专科护士方向,也对眼科专科护士进行分级,即为V、W、X、Y、Z5个等级,随着等级的提高,护士的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及工作范围在不断递增,Y级与Z级眼科专科护士均可独立开展眼科门诊[9-12]。Waterman等[9]对英国168家眼科医疗机构护理管理人员调查显示,眼科专科护士的工作可对眼科患者的临床救治效果产生积极影响,部分护士管理的门诊甚至比传统医生主导的眼科门诊治疗、护理效果更加显著。可见,眼科专科护士的角色及作用在眼科护理发展中至关重要。此外,眼科专科护士除从事眼科临床护理工作外,还承担一定的眼科教学、眼科科研等其他工作[13]。但目前国内对眼科专科护士的界定尚无统一的标准,多数文献中提到的眼科专科护士多以专科护士概念为基础进行[14-16]。1.2眼科专科护士的资格认证。早在20世纪90年代,英国就率先开始了眼科专科护士的资格认证。依据眼科专科护士的专业能力,英国将眼科专科护士分为5个等级,各等级眼科专科护士准入有其自身的要求[17-19]。然而,各国针对眼科专科护士的资格认证各有研究及规定。Kirkwood等[20]指出,澳大利亚也有自身的眼科专科护士资格认证规定,从事急诊眼科工作的专科护士必须经过培训取得专科护士资格方可上岗,其工作内容主要是配合眼科医生的工作,对眼科患者进行跟踪随访及护理,并对非急诊患者进行上级医疗的眼科门诊预约等。同时,澳大利亚眼科专科护士也可独立进行各种眼科常见病的术前评估及相关检查等。此外,英国、美国等国家的眼科高级实践专科护士均具有开具眼科处方的权力,对眼科医疗护理的发展有重要意义[21]。总之,发达国家及地区眼科专科护士的执业范围比国内广,但其眼科专科护士资格认证体系仍有待进一步完善。然而,我国关于眼科专科护士资格认证的发展缓慢,仅存在少数眼科专科护士培训基地。专科护士的资格认证体系与专科护士的培训相辅相成,一定的教育培训背景及专科知识是专科护士资格认证的基础,然而,目前国内专科护士培训缺乏统一的标准,仅部分医院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的眼科专科护士培训研究[14-16]。杨玉琼等[14]报道,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眼科于2013年获批成立“重庆市眼科专科护士培训基地”,2014年9月举办第1期重庆市眼科专科护士培训班,面向全市招收36名学员,经培训3个月后均顺利结业。因此,未来的研究可基于眼科专科护士资格认证的条件进行。
2眼科专科护士的培养模式
儿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与防范对策
摘要:儿科护理工作属于医院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儿科临床诊断和治疗工作的有效性,儿科护理工作与患儿的健康息息相关。为了分析儿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因素,根据风险因素制订相应的风险防范方案并执行,实现对儿科护理风险的有效防控,为今后的儿科护理工作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本次研究针对儿科护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风险因素进行挖掘和分析,包括护理人员技术因素、护理人员服务观念落后、法律意识欠缺、医疗管理制度不完善等,同时采取重视细节护理、加强护患沟通、强化护理人员技能培训及学习相关法律法规等措施,不断完善儿科临床护理工作。
关键词:儿科;护理风险因素;防范对策
近年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大家对于自己的合法权益也开始建立良好的维护意识,广大患者对于医院护理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儿科患儿的年龄普遍偏小,缺乏良好的自控能力,不具备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且通常表现为治疗护理配合度低等特点。针对患儿的药物治疗以及其他临床治疗、护理具备一定的特殊性,也更容易引发各种护理纠纷问题[1]。护理纠纷的存在不但不利于维持良好的医疗秩序,而且还会给医院及患者双方带来负面影响。因此,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是现阶段医院儿科护理管理的当务之急。笔者综合分析护理风险的主要诱发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能够为儿科临床护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儿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
1.1护理人员技术因素
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新设备、新仪器的不断推广应用,护理技术复杂程度也不断增高,护理人员技术水平跟不上、经验不足或协作能力差,如静脉留置针、PICC的应用,主要指患儿临床查对问题以及药物使用问题,同时还包括输液输血以及标本送检等问题。
护士综合急救能力培训研究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急诊科护士,包括已经定科和轮转护士,排除进修、实习护士。知信行模式培训实施前,选取2015年11月至2016年6月32名护士,男5名,女27名,平均年龄(28.92±5.78)岁,其中本科学历14名,专科学历18名,主管护师3名,护师19名,护士10名;知信行模式培训实施后,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2月34名护士,男4名,女30名,平均年龄(27.37±8.26)岁,主管护师3名,护师20名,护士11名;比较两组护士性别、年龄、学历、职称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组间可比性。1.2培训方法由2名急诊科护士长及2名护理带教老师组成培训小组,采取知信行模式进行培训,培训过程主要为:①进行为期4周的急救理论知识培训,建立良好的知识基础;②分享工作中典型案例,建立正确的急救理念;③通过典型案例情景模拟演练,纠正不良工作行为,建立正确的急救护理行为。1.2.1急救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包括急诊科常见疾病的专科知识及急救措施,急诊科接诊、分诊、抢救、患者的转运以及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和维护等知识及操作流程。每周理论培训2个学时,共4周。因考虑到护理人员倒班因素,每周二、周五安排2次内容相同的理论培训,保证每名护士均能接受到理论培训。1.2.2急救理念采用叙事方式分享工作中典型的抢救案例,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就诊时的症状、体征,抢救治疗经过与转归以及在此过程中的经验分享。此项培训与理论培训时间、频次均相同,每次由不同的护士进行叙述分享。1.2.3急救护理行为由护士长根据理论培训效果及实际工作情况撰写典型案例模板,进行情景模拟演练、角色扮演,并采取护理查房、质量控制检查等形式,了解培训效果。1.3评价指标1.3.1急诊科专科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评分急救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培训结束后,由护士长组织所有人员进行考核,急救理论知识采取闭卷形式考核;依据科室相关急救操作技能流程对每人考核2项急救操作技能考核。1.3.2护理人员核心能力评价采用急诊专科护理人员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3],包括专业实践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及专业发展能力,由科主任、护士长及科室医生进行评价。1.3.3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采用我院质量管理委员会制定的《急诊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同行评测)》,进行急诊科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调查,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四个级别,其中非常满意和满意被认为对护理工作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被认为对护理工作不满意。在运用知信行模式前后,分别发放50份满意度调查表。1.4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描述性分析用均数士标准差表示,运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急诊科专科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评分采用知信行模式培训后,急诊科护士的专科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评分均较未采用知信行模式培训时显著提高(见表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2护理人员核心能力评价采用知信行模式培训后,急诊专科护理人员核心能力均较未采用知信行模式培训时显著提高(见表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3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采用知信行模式培训后,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较未采用知信行模式培训时显著提高(见表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知信行模式有效提高急诊科护士的专科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急诊科患者病情相对急骤、复杂、危重,要求护士能在短时间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丰富的专科理论基础和扎实的操作技能是急诊科护理工作的根本保障[4]。我院是一家新兴的医院,急诊科护士年纪轻,人员结构不够合理,低年资护士较多,加强急诊专科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尤为重要。急诊科培训通常是以专业护理人员培训为主线的系统培训[5],培训内容固定、单一,培训对象缺乏主动积极参与,且常与护理实践相脱节。我院急诊科在专科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护理典型案例分析和工作经验分享,将专科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与护理实践相结合,同时发现护理工作中的不足,优化护理操作流程规范,从而巩固了专科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树立正确的急救理念。采用知信行模式后,急诊科护士的专科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的效果明显提高,保障急诊科工作顺利开展。3.2知信行模式提升急诊科护理人员核心能力护理人员核心能力是护士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综合能力,是护士专业知识、技能和特质的综合反映,也是护士教育着重培养,护士必须具备的最主要的能力[6]。我院急诊科在加强专科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的基础上,护士长根据临床实际工作撰写了典型案例模板,组织科内护士分角色,从患者的接诊、急救、专科检查、转运等方面模拟真实情景。在演练的过程中,营造了科室学术交流氛围,拓展了护士的思维空间,进一步强化了护士丢专科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掌握与运用[7];护士评判性分析工作中的不足与缺陷,逐步完善急诊科的各项工作流程。在此工程中,培养了护士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预见性护理干预的意识,提升与医生在抢救过程中的配合度,同时加强对患者的心理状况的了解,提升与患者的沟通能力。采用知信行模式后,急诊科护理人员核心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3.3知信行模式提高医生对急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在急诊科护士的培训中,采用知信行模式,护士对于急救护理工作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对于急救护理工作的应急状况有了预见性护理干预的意识,不再仅仅是医嘱的执行者,在护理工作中,积极主动配合医疗工作,提升急救护理工作的质量,从而提升了急诊科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