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设计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4 08:21:0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量化设计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量化设计论文

工程类毕业设计考核模式与实践

摘要: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教育最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针对目前工程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考核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多方式全过程考核、多维立体量化考核和多层次差异化考核等优化方法。试点实践表明,考核模式的优化更好地实现了对毕业设计(论文)成果检验的客观公正性,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毕业设计;考核模式;优化方法;实践效果

最近教育部关于我国高校“严进宽出”现象将改变的观点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部长陈宝生指出“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和本”,要推进“四个回归”,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毕业设计(论文)作为工程类专业本科教育阶段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并且是长周期高学分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1-2],同时又是高校本科生由学校走向社会的关键过渡环节,其教学改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毕业设计(论文)考核模式和评分机制的优化是整个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指挥棒,决定了学生的设计态度及设计方法,采用传统的考核模式难以保障人才培养质量[3-5]。因此,随着教育形势的改变,毕业设计(论文)考核模式的改革与优化势在必行。本文作者将根据多年教学和指导十几届工程类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实践经验,针对毕业设计(论文)考核模式以及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考核指标、考核环节和考核方式等进行优化与实践,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达到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目的并实现专业培养目标。

一、当前考核模式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普通高校都投入大量精力加强了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考核工作的实施和管理,但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滑坡现象依然广泛存在。通过对相关文献[4-6]以及长沙理工大学工程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调研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工程类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考核模式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考核指标较粗放,分值权重不合理。一方面,毕业设计(论文)的部分考核内容缺少量化指标,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指导老师、评阅老师和答辩小组老师凭印象打分的现象仍然存在,考核随意性较大,导致毕业设计(论文)评分的公平公正性受到质疑;另一方面,目前毕业设计(论文)指标的评分项目不够细化,有些评分标准的界定比较含糊,每项评价指标所占的分值权重也不尽合理,较难体现毕业设计(论文)成果的优劣,因而评分结果的客观公正性也无法保证,不利于发挥考核评价对学生的教育和激励功能。2.注重终结性考核,忽视过程性考核。传统的工程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成绩主要由设计计算说明书和设计图纸质量决定,这种以最终评阅材料定评分等级的终结性考核模式存在较大的弊端。例如:毕业设计(论文)中出现的少数抄袭现象不易察觉;极少数毕业设计(论文)由外界代做的学生因图纸和文本质量优良而拿高分,而真正认真独立完成设计任务的学生往往成绩不一定最好;部分优秀学生的创新设计思想不能充分反映出来。并且这种注重结果忽视过程的考核模式,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没有量化的监控,对长期缺勤、劣质提问、不参与答疑讨论等不良态度与表现也起不到有效的约束作用,国内本科生的主动意识本来就偏薄弱,如果过程性考核不随之跟进,那么较多学生就会缺少主动参与到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来的动力。3.考核功能片面化,考核环节简单化。现行毕业设计(论文)考核受传统观念和专业划分过细等因素的束缚,对考核功能的认识存在一定的片面性,考核方式片面夸大了其评定选拔功能并被赋予功利化色彩,考核成绩简单地与评优、学历及学位授予等挂钩,缺乏对毕业生的全面评价。指导老师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分析总结大多流于形式,学生很难得到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的问题反馈,无法进一步提升专业学习的薄弱环节,弱化了考核的诊断和反馈功能。此外,当前毕业设计(论文)考核环节较为简化单一,主要以安排在末期的教师评定和小组答辩为主,缺少平时和中期等多元化多层次考核环节的配合,考核工作无法根据各学科特色合理地展开,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考核模式的优化方法

查看全文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1毕业设计选题工作

毕业设计选题是毕业设计的源头和基础,是决定整个毕业设计质量好坏的前提。因此,选题必须符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基本要求,内容涵盖本专业的核心课程;选题应联系科研、生产或社会实际,促进学、研、产的结合;选题应反映本专业领域的科技发展水平和前沿动态,符合科技进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选题分量、难度、深度要适当,在满足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结合学生具体情况因材施教。改进毕业设计选题工作,可以设立毕业设计课题审查小组,进行选题审查,对课题内容、工作量、难易程度、知识覆盖面、可行性进行客观的评估。其次,以就业为导向来选题。考研类学生专业知识扎实,学习能力、思考能力较强,选用理论研究型课题类型为主;专业相关岗位任职类学生,以工程实践类课题为主,鼓励到工作岗位中完成毕业设计;专业不相关岗位任职类学生,其就业对专业知识要求不高,以相对难度稍低的设计类或仿真类课题为主。

2毕业设计指导工作

毕业设计指导工作是决定整个毕业设计质量好坏的关键。基于专业导师制毕业设计指导工作的实施,有利于密切师生关系、促进教风和学风建设,有助于解决指导环节存在问题。专业导师负责制,即从大三开始,每位学生都选择一名专业指导教师,由专业导师指导专业课程学习、专业技能训练,由专业导师布置和指导其毕业设计。实施专业导师负责制,专业导师来自于科研教学骨干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学生和导师双向选择,建立专业导师制度;其次,三年级学生即可进入毕业设计环节,在导师指导下,确定专业方向,学习专业知识。

3毕业设计质量管理

3.1建立毕业设计规范制度

查看全文

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

***找论文网-论文,毕业论文,论文下载,免费论文:/

物理学已完

***中国免费论文网-免费论文|毕业论文|职称论文|论文资料|专业论文:/

电子机械13民法33通信学4统计学完文化战略3

农林学完新闻传播5法学理论22

**论文网在线-论文,免费论文,毕业论文,医学论文,职称论文

查看全文

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探索及实践

本科毕业论文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在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科研基本能力、综合实践能力等方面,对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实践能力具有关键性作用。[1]目前我国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呈现不同程度的滑坡现象。[2]综合各方面的分析,导致我国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总体偏低的原因主要包括:毕业论文的实用价值不高,与学生实习就业相关性不强;考核约束不够,学生忙于实习、考研和找工作,投入时间和精力严重不足;指导教师本身水平有限或对于学生要求不够严格,不能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平时理论指导太少,学生对于论文的格式和内容不熟悉。深入分析本科毕业论文现存问题的成因,缺乏系统、有效的毕业论文质量管理是其中的重要方面。[3]随着近年来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工作的逐步正规化,尤其是在国家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推动下,各院校已经普遍制定了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规范和评分标准,建立起了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评价标准体系。这些标准虽然表述方式各有不同,但都是对毕业论文从创新性、专业性、学术性、规范性、写作水平这五个方面提出了要求[4],其质量标准的内涵可以归为形式质量标准、内容质量标准和过程质量标准三大部分。但目前各院校制定的质量标准大多数都是从学校层面制定的面向全校所有专业的统一的标准,这种同质化的标准模式虽然可能会使得学生的毕业论文外观形式比较统一,但却忽略了各个专业自身的学术特点,使得某些专业毕业论文的撰写和指导面临很大困难,标准也无法得到贯彻和落实。[5]北京城市学院生物医药学部围绕首都医疗卫生事业和医药健康产业的发展需求,培养具备护理、康复治疗、药学服务、食品安全检测、药物研发、生产、检验等医药健康领域一线岗位工作能力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学部目前的六个本科专业中药学、药学、生物技术、食品质量与安全、护理学和康复治疗学,涵盖了理学、工学和医学三大学科门类。为了更好地发挥毕业论文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各专业均要求将毕业论文与毕业实习相结合。在毕业论文的形式方面,各专业一直不断地进行适合不同实习单位及工作内容的毕业论文形式探索。因此,在国家对于毕业论文标准及学校毕业论文管理制度的基础上,针对生物医药学部专业门类多的特点,建立适合学部各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制度细则和质量评价方法,对于提高学部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实现各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及提升学部整体教学管理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部分学生毕业论文的形式有待改进,质量有待提高。由于生物医药学部要求学生毕业论文必须与实习工作内容相结合,并保证“一人一题,真题真做”的毕业论文原则,因此,学生的毕业论文受到实习单位及具体工作岗位的限制,会不可避免地造成部分学生的毕业论文存在学术性有限、创新性不强等问题。比如,2018届药学专业部分在医药药房实习的同学从事调剂工作,因其先进性及科学性并不突出,所以毕业论文只能采用关于大量处方统计相关的调研型论文。此外,在论文完成过程中,由于药房无法提供数据库中数据,学生虽然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但论文的质量仍然非常有限。因此,将论文管理工作前移,加强对实习基地及工作岗位的筛选,是完成高质量毕业论文的重要前提。(二)学生对待论文的重视程度、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仍需加强由于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过程与学生实习、考研或考公务员,以及寻找就业机会的时间基本重合,所以学生的思想会一定的波动和起伏。部分学生会在毕业论文的工作上投入较少的精力,在论文完成过程中比较依赖指导老师,缺乏主观能动性,不能及时回应指导老师。个别论文内容和格式达不到专业要求,论文率比较高,这反映出毕业论文的相关训练仍存在不足。答辩过程中个别学生的语言表述不准确、回答问题不自信,也说明该方面的训练有待加强。因此,制定更符合学部学生实际情况的管理制度,加强对学生毕业论文工作的过程化管理,是提升毕业论文工作的重要保证。(三)论文指导教师队伍应进一步建设。部分新开设专业具备论文指导能力的教师数量不足,需要从进一步引进高水平师资和加强现有教师队伍建设两方面入手加以解决。除了加强人才引进的工作外,提高教师对本科毕业论文指导的重视程度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既要包括毕业论文的整体设计(即论文的创新性、学术性及科学性),又要包括毕业论文格式的指导(即论文的严谨性和规范性)。为保证指导教师的指导质量,迫切需要详细可行的论文管理制度及学生反馈制度,提高教师对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规范教师的指导过程,明确有效的奖惩机制,从而保证和提高生物医药学部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

二、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管理的探索

针对北京城市学院生物医药学部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及管理现状,为提高学部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构建并完善适合学部学情的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方法,从而实现对毕业论文的全过程、全环节、全方位的质量保障,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一)确立学部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制度细则。1.明确管理方式和岗位职责。为更好的保证学部整体毕业论文质量,管理制度明确采用学部、专业和指导教师参与、分工协作的学部三级毕业论文管理方式。由学部主任主责、教学副主任统筹协调、各专业主任及秘书组成毕业论文质量管理团队,团队人员都具备较高的责任心和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学生毕业论文采用指导教师负责制,各专业论文指导教师负责解决毕业论文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与管理人员共同完成学部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保障工作。同时,各专业还聘请具有丰富教学经验或行业实践经验的校外专家,在开题、中期检查和答辩三个阶段中对学生毕业论文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及指导,对于学部的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2.强化过程性管理。在学校毕业论文管理制度基础上,通过制定贯穿整个毕业论文全过程的“生物医药学部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管理细则”,实现全环节、全方位的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确保毕业论文管理工作的制度化、科学化和规范化。毕业论文管理制度主要从开题、中期和答辩等几个关键环节加强过程性管理,具体措施如下:(1)开题阶段。开题阶段重点监控指导教师的资格和培训、论文选题质量的评价,不合格的学生由专业督促帮助整改。指导教师是保证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因素,在秋季学期开学初,学部组织全体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培训,要求指导教师必须参加。在学部培训中明确毕业论文各阶段工作安排和时间节点,要求每一名论文指导教师申请论文指导专用邮箱,邮箱账号和密码交教研室报备。相应指导教师的邮箱地址由教研室或专业秘书通知给所有学生,要求学生将所有文件材料通过邮箱发送,指导教师必须在学生发来文件材料一周内对学生进行指导。具体指导内容要在原有学生文字材料上进行相应批注,并通过邮箱发回,同时要求各位论文指导教师认真填写指导记录,学部和专业将通过邮箱不定期抽查指导教师指导情况和教师指导记录。开题前通过指导教师及其指导记录评价学生配合度和开题阶段表现,对表现差的不能开题者给予警告,学生改进后直接进行二次开题,二次开题成绩仍不合格者毕业论文成绩按不及格论处。针对学校原有开题报告中未能体现学生通过情况的问题,在开题报告中增加开题审查小组意见,同时制订开题报告评分表(表1),根据题目、内容、研究方法等内容进行量化评价,总成绩分数取三名专家评分的平均数,分数≧60为通过,分数<60为不通过。(2)中期阶段。中期检查阶段重点监控学生论文工作进展情况。在中期检查过程中,为了使评审专家能够对学生毕业论文完成情况进行更好的评价,制订了中期报告评分表(表2),增加了评分环节。根据毕业论文工作完成情况、下一步工作计划等内容进行量化评价,总成绩分数取三名专家评分的平均数,分数≧60为通过,分数<60为不通过。责令中期检查不通过的学生限期改进,进行二次中期检查,如仍达不到要求将停止其进行毕业论文的资格,毕业论文成绩按不及格论处。(3)答辩阶段。答辩阶段重点监控抽查学生论文质量及指导教师的指导情况。制定指导教师毕业论文指导质量评价表(表3),由专业(随机抽取3名指导学生)和所有被指导学生在答辩结束后对指导教师的指导态度、能力和效果进行评分。将学生评分与专业对指导教师的评价(各占比50%)一起作为衡量指导教师工作的重要指标。评分不及格的老师取消下一年指导资格,不允许参加评优,且奖金绩效评定表中该项成绩不计分。制订毕业论文质量评价标准(表4),从论文的内容、格式等指标入手,对不同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规范性进行量化;从专业知识角度入手,通过毕业论文选题情况、专业能力水平、创新以及成果等方面的指标,对不同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的内容质量进行量化。将此毕业论文质量评价标准列入学部优秀毕业论文评选细则,从而为专业跨度大、论文同质性低的各专业评价毕业论文质量提供依据,便于学部从不同专业推荐的优秀毕业论文中评选推荐校级优秀毕业论文。(二)确定各类型毕业论文写作模板。为进一步提升及规范学部现有各类毕业论文的质量,毕业论文质量管理团队依据北京城市学院毕业设计(论文)与综合训练撰写规范制订出不同类型的毕业论文写作模板(包含开题报告表、中期检查表等附件的写作模板),并发放给论文指导教师和学生,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毕业论文格式相对规范,减少了学生和指导教师在格式问题上花费过多时间,从而将精力更多集中于毕业论文内容的撰写和指导。

三、生物医药学部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管理的实践

查看全文

功放面板意象造型设计评价探讨

摘要:为客观评价功放面板造型设计中设计师的主观情感带来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等因素,对造型设计方案进行有效评价,寻找一种客观公正的造型设计评价方法。文章提出一种将感性工学和TOPSIS方法相融合的评价方法,通过感性工学方法对造型意象词汇进行汇总筛选,并确定目标意象词汇,采用TOPSIS方法建立造型特征与意象词汇之间的关联模型,构建模糊综合评价矩阵,计算各意象词汇权重并进行排名。最后结合功放面板造型方案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关键词:TOPSIS;感性工学;设计评价;意象造型

产品造型设计是一个包含发散思考和收敛思考的复杂过程[1]。如何规避产品意象造型评价中主观情感带来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因素[2],找到准确客观的造型评价方法势在必行。基于此本文通过感性工学将定性和定量问题相结合,运用改进的TOPSIS法对方案进行排序,并通过功放面板设计项目对该评价模型的准确性进行验证。

1功放面板设计方案评价流程

1.1感性工学

感性工学是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主张将主观的情感理性化[3],从用户角度出发进行产品设计,避免设计师以主观喜好出发进行产品造型设计,更多地关注产品给消费者带来的情感享受、满足程度等感性特征[4]。通过第三方评测网站、企业内部员工访谈和用户问卷调查等渠道搜集功放面板造型的感性意象词汇,共80个。经设计师和企业代表讨论与删选,初步删选为8个感性词汇。将8个词配对相应反义词,并制作五级李克特量表。邀请潜在用户、企业制造商和专业设计师各10名,进行打分。最终筛选为动感的、现代的、大气的。

查看全文

正确认识与使用期刊影响因子

作为衡量期刊影响力的重要指标,影响因子曾发挥积极作用。然而,近年来影响因子在使用中被一些评价体系异化,引起了一系列争议。当前,我国期刊界乃至全球期刊界对影响因子的局限性提出了许多质疑和批评。影响因子给期刊发展带来什么影响?当前应如何正确认识和合理使用影响因子?日前,本报记者围绕相关问题采访了浙江师范大学教育评论研究所所长刘尧教授。刻意炒作影响因子带来人为偏差《中国社会科学报》:从最初作为文献计量学概念出现,到被广泛运用于当今期刊评价体系,影响因子给学术期刊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

刘尧:期刊影响因子(JournalIm-pactFactor,JIF)又称影响因子(Impactfactor,IF),是指某一期刊的文章在特定年份或时期被引用的频率。1955年尤金•加菲尔德(EugeneGarfield)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引文索引用于科学》的论文,率先提出将一篇论文的被引用次数作为影响因子。其后影响因子这个相对统计量经过发展,逐渐成为学术界采用的一种衡量期刊有用性、显示度与学术水平乃至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国际期刊生态、学术生态以及学术著作的发表机制也由于影响因子的出现而改变了面貌。

影响因子作为国际通用的期刊评价指标,其设计初衷主要是为图书馆员制定文献收藏计划和经费预算、向读者推荐优秀期刊等服务。除此之外,影响因子还可以有多种应用。但是,当影响因子被用于期刊评价以及学术评价之后引发了一系列争议。影响因子是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该报告年份中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这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从计算公式看,影响因子只与被引次数和论文数直接相关。实际上影响因子还与许多因素相关联,比如论文的出版时滞、长度、类型和合作者数目,不同学科的期刊数目、引证半衰期,研究人员的数量和社会知名度,等等。因此,期刊与学术评价必须联系实际情况合理使用影响因子,如果过分强调被引用或收录情况,就会给影响因子带来人为偏差。

从理想角度讲,一家期刊发表的高质量论文越多,这些论文的观点或结论被其他学者论文引用的次数越多,影响因子越高,期刊的影响力就越大。如果影响因子得到合理使用,那么影响因子与稿件质量是相得益彰的。但在现实中,有一些期刊采取各种办法有意炒作影响因子。如办刊者明示或者暗示作者多引用自己期刊的文章,由此提高影响因子。采用这些方法后,期刊的影响因子排序可以显著提高。期刊利用炒作手段,看似迅速提升了影响因子,但却破坏了期刊生态和学术生态。

在实际的期刊评价与学术评价过程中,影响因子的原始功能在扩展中被逐渐异化。全球各地许多研究机构和高校基于影响因子制定了本机构的教学和科研人员绩效考核办法,进一步放大了影响因子的激励导向效应。影响因子在学术界开始引起广泛争议。国内外一些期刊或出版集团联合呼吁不予重视甚至不再支持影响因子,并提出重塑期刊评价体系。

过度依赖影响因子阻碍学术发展《中国社会科学报》:过度依赖影响因子作为评价指标,对学术发展带来怎样的弊端?

查看全文

正确认识和使用期刊影响因子

作为衡量期刊影响力的重要指标,影响因子曾发挥积极作用。然而,近年来影响因子在使用中被一些评价体系异化,引起了一系列争议。当前,我国期刊界乃至全球期刊界对影响因子的局限性提出了许多质疑和批评。影响因子给期刊发展带来什么影响?当前应如何正确认识和合理使用影响因子?日前,本报记者围绕相关问题采访了浙江师范大学教育评论研究所所长刘尧教授。

刻意炒作影响因子带来人为偏差

《中国社会科学报》:从最初作为文献计量学概念出现,到被广泛运用于当今期刊评价体系,影响因子给学术期刊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

刘尧:期刊影响因子(JournalIm-pactFactor,JIF)又称影响因子(Impactfactor,IF),是指某一期刊的文章在特定年份或时期被引用的频率。1955年尤金•加菲尔德(EugeneGarfield)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引文索引用于科学》的论文,率先提出将一篇论文的被引用次数作为影响因子。其后影响因子这个相对统计量经过发展,逐渐成为学术界采用的一种衡量期刊有用性、显示度与学术水平乃至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国际期刊生态、学术生态以及学术著作的发表机制也由于影响因子的出现而改变了面貌。

影响因子作为国际通用的期刊评价指标,其设计初衷主要是为图书馆员制定文献收藏计划和经费预算、向读者推荐优秀期刊等服务。除此之外,影响因子还可以有多种应用。但是,当影响因子被用于期刊评价以及学术评价之后引发了一系列争议。影响因子是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该报告年份中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这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从计算公式看,影响因子只与被引次数和论文数直接相关。实际上影响因子还与许多因素相关联,比如论文的出版时滞、长度、类型和合作者数目,不同学科的期刊数目、引证半衰期,研究人员的数量和社会知名度,等等。因此,期刊与学术评价必须联系实际情况合理使用影响因子,如果过分强调被引用或收录情况,就会给影响因子带来人为偏差。

从理想角度讲,一家期刊发表的高质量论文越多,这些论文的观点或结论被其他学者论文引用的次数越多,影响因子越高,期刊的影响力就越大。如果影响因子得到合理使用,那么影响因子与稿件质量是相得益彰的。但在现实中,有一些期刊采取各种办法有意炒作影响因子。如办刊者明示或者暗示作者多引用自己期刊的文章,由此提高影响因子。采用这些方法后,期刊的影响因子排序可以显著提高。期刊利用炒作手段,看似迅速提升了影响因子,但却破坏了期刊生态和学术生态。

查看全文

公司科技进步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方针,推进创新步伐,以创新促发展,实施科技兴公司战略,充分调动和发挥全员开展“三大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的奋斗目标,根据上级科技管理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章管理机构设置及其职能

第二条公司设立“科技管理委员会”,下设技术成果评审委员会和管理成果评审委员会。管理机构设置如下:

1、公司科技管理委员会

主任:公司

查看全文

学术期刊评价与发展

在知网收录的报刊中,搜索“学术评价”关键词,检索到的文章多达3900余篇,输入其他相近关键词会有更多文献。随着“核心期刊”“来源期刊”“权威期刊”等目录的一次次周期性地强势推出,一般两三年的周期轮转,社会上对其认可度不一,但评价机构基本发展到成为凌驾于学者、编者之上的支配力量。2017年2月“SCI之父”尤金•加菲尔德的不幸离世,再次引发了学术界、期刊出版界对“核心期刊”“影响因子”的争议。当前以“影响因子”为主要衡量指标的学术期刊评价争议激烈,伴随着不绝于耳的批评与讨伐声,“期刊榜单”的花样不断翻新,学术评价机构的数量不降反升,声势越来越大,然而,透过表面繁荣,隐约看到的是学术评价利益盘根错节、学术评价创新一次次蜕变以及学术期刊发展的困境。

1学术期刊评价量化的理论基础及在中国的发展运用

布拉德福在20世纪30年代最早提出“核心期刊”的概念,1934年,身为英国科学图书馆馆长的布拉德福首次提出了定量描述文献分散规律:如果把科技期刊按其刊载论文专业数以递减顺序排列,可以发现这些期刊分出一个核心区域和接连几个区域,且每个区域的论文数相等。[1]这一定律成为核心期刊遴选最为原始的理论基础,由于该定律还存在一些缺陷,直到1948年,该研究才开始逐渐赢得学术上的赞誉,后经英国著名文献学家维克利等人的修订、补充和传承发展,最终形成了包含两个不同学派、十余个经验公式和4个数学模型的布拉德福分布理论体系,用于核心期刊测定的基本理论依据,并逐渐成为文献计量学史上最负盛名的“经典定律”。20世纪40年代末,国际科学计量学领域著名的学者普赖斯便开始关注并投入到对文献增长现象的研究中,1949年他敏感地发现“一沓沓的《哲学汇刊》堆放在图书馆的阅览室,竟然靠墙堆成了一条完美的指数曲线”。继而,他惊喜地发现,在过去的200余年,科学期刊、科学文献的数量几乎是每50年增长10倍,这就是“文献指数增长规律”。l961年,普赖斯正式出版《巴比伦以来的科学》,他用坐标轴的形式绘制出文献指数增长曲线。后来他进一步研究并认识到,科学文献的增长并不会疯狂按指数规律无限制增长,[2]而是会趋于饱和,由指数增长转为线形增长。原有文献利用价值也在减退,1971年,普赖斯提出“文献老化指数”,用以度量文献的老化速度。随着深入研究,他还发现,后两年内被引用的频率最高,之后会慢慢减少,并逐渐进入老化期,被称为“引文峰值理论”。[3]美国文献计量学著名的加菲尔德教授经过长期研究,1953年他发现了“期刊文献引用规律”。20世纪60年代初,他发现767种期刊在所有学术论文的引用文献中占了75%,152种期刊在所有学术论文的引用文献中占了50%,25种期刊占了24%,开创性地创立了引文索引系统。[3]1963年他编制出版了《科学引文索引》(简称SCI)单卷本,第二年开始正式按周期出版发行SCI。被引文献在期刊上的分布,同样具有布拉德福所揭示的聚散特征,这就是著名的加菲尔德“引文集中定律”,后来很多引申指标的运用都是以此理论为基础,也是他对布氏定律的重大超越、突破和发展。1972年,加菲尔德设计、提出了多个基于“引文数”测度的指标,如最负盛名的“影响因子”。它能够有效评价期刊的整体学术影响力和文献被利用程度,这不仅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证实了布拉德福定律,而且从理论上进一步发展和丰富布氏定律,后来逐步成为国际通行的一种学术期刊定量评价指标。1973年《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简称SSCI)、1978年《艺术与人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简称A&HCI)相继正式出版,由此,他的“引文索引帝国”逐渐形成,覆盖多学科、国际性和综合性的引文索引体系和引文分析理论体系。[4](1)《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1990年以北京大学图书馆牵头的几家单位,按文献计量学的基本原理评选出一些“核心刊物”,以蔡蓉华研究馆员领衔,1992年版至今已出版7届,2014年版共评选出1983家核心期刊,其指标内涵更加丰富:不但有反映期刊规模和容量的指标,还有反映期刊质量和影响力的指标;既有绝对量指标,又有相对量指标;既有引证指标,又有网络传播指标,还有信息资源管理指标。(2)《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这是在直接引入SCI模式基础上发展的,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1998年研制,基本每两年一次(其中2016年因各种原因未)。2017年1月最新版CSSCI(2017-2018)收录来源期刊554种,收录扩展版来源期刊200种,收录集刊189种。(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以姜晓辉研究员领衔,2000年开始编制,目前已不定期出版三次:2004年版、2008年版、2013年版。随着AMI2014年强势推出,中国社科院内部就有两家单位参与人文社科期刊评价。(4)《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CNKI—JIF),作为知网每年定期的重要数据性报告,受到广大期刊界的好评,是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中心、同方知网和清华大学图书馆等单位共同研制。(5)《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RCCSE),是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武汉大学图书馆等部门2008年发起的,以邱均平教授领衔的团队研究报告,作为期刊评价领域的后起之秀,2009年版至今已连续出版5届,2017版共6193种学术期刊评价结果。(6)《“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首次于2012年10月,是人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和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共同研制;[5]2014年版共有747种期刊最终入选;2016年3月首次研制并了另一评价成果《“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机构(2015年版)》;之后又《“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作者(2016年版)》。(7)《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AMI),2014年11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首届全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高峰论坛”上,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研制,首版对733种中文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进行评价。

2学术期刊评价量化牵制学术期刊发展

不可置否,曾对推动学术发展起过重要作用的量化学术评价在理论层面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也难怪目前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都在积极推进量化考核,因为量化管理具有公正性、客观性、便捷性等优点。事实上,过度量化的学术评价体系,抹杀了个人创造潜能的多样性,制造了大批“学术垃圾”,严重阻碍了学术创新繁荣发展。首先,以量化评估取代质量评估从根本上违背了学术评价的真实内涵,会严重危害学术进步,造成学术虚假繁荣的景象。当前高校和科研院推行过度量化的学术评价体系,在执行过程中往往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不少高等院校与科研单位在年度工作考核中实行“工分制”,按照科研分统计,将学术评价与特定的量化指标绑定。在量化管理政策的激励下,我国SCI论文总数已连续多年位列世界第二,但单篇论文平均引文数只有3.01次,且世界顶尖水平的学者寥寥无几。2011年,中国入选“高被引研究者”的人数仅为28人,大陆的学者屈指可数,其余大多数均来自中国香港地区。不由得令人感叹“国家每年投入巨额资金,换来的却是大量‘垃圾’论文,学术科研创新严重不足。”在“一刀切”的数字量化模式下,往往只管数量不顾质量,千军万马写论文、拼数量,而质量如何,倒是其次。量化评价方式正在成为学术浮夸的“催化剂”,其结果使得学术创新匮乏、学术领域混乱、学术研究表面化,违背学术发展规律,有悖于学术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其次,期刊被划分等级成为罪魁祸首,核心期刊制度因此遭到期刊界绝大多数人的讨伐,[6]这种简单化的以刊物级别评定学术质量、学术水平、科研业绩,带来了诸多严重后果,最明显的就是核心期刊功能产生人为异化,发生了不应有的放大、扭曲、变形,学术期刊评价量化扼杀学术创新,对学术研究、期刊发展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再次,量化的学术考评机制的确促进过我国学术事业快速发展,却营造了不良的科研文化。学术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探索性活动,科学研究本身具有周期性和波动性,很多学者不得不最终屈从于这种崇尚数量的文化,但是量化标准并不考虑。此外,对于教师个人来说,其学术生涯也有高峰期和低谷期,一些研究成果的出现往往需要酝酿数年时间,在这种过度的硬性数量要求引导和刺激下,“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一些学术研究人员为了提高自己的学术成就,拿到项目,评上更高一级职称,往往不顾一切采取各种手段增加学术数量。最后,影响因子本身就是一种比较原始的、粗暴的量化标准,大量经费管理者以及科研院校纷纷将其作为学术水平的评估指标。是从自然科学移植而来的直接套用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实际上,由于没有考虑到不同学科间的基本特征及其差异性,对人文社会科学造成了极大伤害。此外,不同学科的引用模式也存在很大差异,即便同一学科内,不同研究领域之间有很大差异,[7]仅仅依靠“算术平均”这一数值来进行评判,显然是有问题的。有学者不由得发出感叹:量化评价成为“用最简单的算术方法来管理世界上最复杂的脑力劳动”。学术期刊评价已被简单的排行榜取代,必将给学术期刊带来损害,因为其完全背离了科学发展规律。评价一本学术期刊的品质,原本就是要整体评价期刊的刊文水平和编校质量。学术期刊品质优劣,一是看刊文水平,包括所发论文的学术导向、学术价值等;二是看编校质量,包括错别字、错误标点符号,所刊论文语言的通顺、数据的准确、引证的严密、来源的可靠、撰写的规范等等。首先,单纯以复合影响因子、可被引文献比和转引率进行测评排序,忽略了从事某一学科学术研究群体的规模差异。由于量化评价体系按计算分值进行期刊排序,更加偏好一两年内的短期指标,过分迷信量化分值,忽视很多长期性的指数,将复杂的分析内容和过程简单地以几个数字进行表达,难以考察期刊的历史性学术贡献和学术史价值。殊不知,正是这种已被大大弱化且远离内容和特点的通适性纯量化指标体系造成了其对学术期刊的评价结果难有说服力。这也在客观上直接限制了某些期刊人对于长远办刊思路的布局,导致短视性、功利性、碎片化办刊思路盛行。[8]其次,现实中最滑稽可笑的事,是学者的学术水平不进步却要期刊的学术水平不断提升。这种荒唐之事,也只能在当今这个时代才会出现。可是,众多人都在评价期刊,没有水平的学者却来评价学术期刊的高下。它们没有别的办法,就只好按照所谓的排名,尤其是“C刊”体系中的排名,在转载体系中的排名。不评价好学者的水平根本就无法评价期刊的水平。换言之,没有好的学者就不可能有好的期刊。学者是期刊的重要依托,学者的水平决定了期刊的水平。然而,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创新严重乏力,大多在从事中低水平重复的所谓研究工作,期刊的选稿是根据刊物的办刊方针和学术定位来选稿的,并非完全是依据学术水平来选稿的,而是在办刊方针的基础上来选择高质量的论文。再次,迫于严峻的定量排行榜压力以及其他指标的压力,一些期刊出版者唯“影响因子”马首是瞻,置期刊的既有学科特色于不顾,决然朝着高被引学科与研究方向“努力调整”,甚至全盘“改革”,压缩并削减了传统学科、小众学科学术期刊的成长空间,毅然改变学术期刊原有的很多优秀风格与特色,这有可能危及该类学科的生存与发展。其实,有时候甚至是一份小刊物也会因高水平的文章产生世界性的学术影响。21世纪初,俄罗斯一名从事数学研究的学者在互联网上发表了自己的一篇论文,竟然因此获得了菲尔茨奖。按照中国的标准,他根本就没有资格参与申报。因此,发表的平台并不重要,重要的还是内容。期刊是一个平台,要打造好这个平台,当然首先要有好的内容,好的内容来自于好的学者。学者的眼界和水平决定了研究的高度和深度,也决定了期刊的水平。最后,对于专业期刊来说,不同学科专业期刊的影响因子差别巨大最常见的期刊评价是人为地将学术期刊分为三六九等,导致出现学术期刊评价基本由外行主导的状况。一般而言,社会科学学科的引文半衰期大多在2.8~3.8年,而以历史、文学为代表的人文学科引文半衰期在10年以上,几乎相差3倍。实际上,目前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评价也主要采用影响因子等量化指标,已对学术期刊造成了严重伤害。以《历史研究》和《经济研究》为例,近年来,其复合影响因子分别为0.954、9.831,相差整整10倍,但《历史研究》一点也不比《经济研究》差。绝大部分人文社会科学学科论证过程不易计量,结果难以用统一标准评价,决定了对人文学科学术期刊的评价也不宜采取量化标准。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术期刊评价也是一种追求主观与客观相一致的过程,因为学术研究是追求真理的过程,从这个角度来讲,学术期刊评价只能根据科学依据。目前在中国各种学术期刊评价中,这些评价标准表面上看非常科学,但几乎全是以各种数据为基础,其实质可能是最不科学、最不符合学术研究规律的。首先,评价标准的绝对数据化,导致学术评价以及期刊评价的偏颇并遭到学术界的诟病,甚至影响了中国学术在世界上的形象。因为定量评价固有的缺陷体现在:“客观、公正、公平”的前提比较困难,只能是尽量,且仅仅体现有限性;专业的缺位也使评价的科学性大打折扣,为弥补这一缺陷,定量评价通过大量数据的采集和看似复杂的数学统计运算。[9]其次,通过对学术期刊进行分等分级,使得复杂的论文评价变得简单。由于对学科分属不同、数量巨大、价值各异的学术论文进行全面的学术评价、统一的价值判断较难,量化评价导致评价创新缺失。而学术期刊评价是根据论文所发表的刊物等级来确定论文的质量,并可以直接作为分配和管理资源的重要依据。学术期刊评价的对象是多元的,主体也是多元的。在学术研究领域,学术研究正是在反复的批评与反批评中实现超越的,一成不变的评价几乎不会存在,需要不断进行创新发展。[9]再次,作为管理工具的评价所需的并不是学术批评的科学精神,而是工具化的使用。评价在成了资源分配的主要依据后,又成了科研管理的重要工具,而且这个工具应有良好的“操作性”。定性也好,定量也罢,都只不过是学术评价的一种具体方法,后来以“定量评价”的专业评价机构应运而生,并开始与学术共同体抢夺评价主体的资格。[9]基于此,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才由具体方法上升成为不同的评价类别。

3改进学术期刊评价助推学术期刊发展

查看全文

金融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研究

【内容摘要】由于院校差异,各高校在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和专业能力定位有所不同,本文以贵州商学院为例,提出了地方本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一低一高”人才培养定位和“3+4”专业能力定位,并据此进行了2个课堂的实践教学体系、7个能力的实验教学体系和4种形式的实验教学安排的设计,介绍了贵州商学院金融工程专业及实验教学建设的特色,以供地方本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设计借鉴。

【关键词】专业定位;金融工程;实验教学体系;专业特色

一、地方本科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及专业定位

金融工程发源于美国,其专业开始主要设置硕士学位解决实际金融问题的人才培养,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包括设置在工程学院强调数学建模培养金融工程师、设置在数统学院强调数学理论培养数理金融理论人才、设置在金融学院或商学院强调职业导向和案例教学培养金融机构工作的实用型人才三个方向[1]。目前将近300所院校开设了金融工程本科专业。国内金融工程专业大多数开设在经管学院、金融学院或商学院,各个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也有所区别,具有金融硕博点的重点高校主要培养理论型兼顾应用型人才,地方性普通高校主要培养应用型、管理型人才,然而在地方性普通高校由于师资力量、生源基础限制,基本以描述性与定性内容进行教学,缺乏数理分析和定量分析内容,人才培养更多强调实践,培养操作为主的应用型金融人才,与金融学专业化、差异化不明显[2]。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尤其是西部地区地方本科院校应该定位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金融人才,探索并完善“办学特色与社会需求相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实践教育与行业协同相融合、素质教育与核心价值观相融合、个性化培养与质量标准相融合”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根据贵州商学院金融工程专业能力定位上就低掌握金融产品交易与分析能力、金融机构业务操作与管理能力,掌握金融计量和数理分析能力,培养具有大量从事最基本金融业务操作型应用型人才,逐步了解金融量化交易与分析能力、计算机编程与金融建模能力、金融产品设计能力、金融风险管理能力,培养少量理论型兼顾应用型人才,为其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通过“一低一高”专业能力定位和“3+4”能力培养模块培养大量应用型基础人才,少量理论兼顾应用型高端人才。

二、金融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

(一)基于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二个课堂”实践教学体系。根据人才培养定位,金融工程专业既需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操作分析能力、管理能力、设计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又需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这些能力需要通过课堂内和课堂外“二个课堂”共同完成,这些能力同样需要专业实验教学和专题实践“二个课堂”来共同完成[3]。专业实验课堂通过课程实验、专题实验、项目实验、案例教学等,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专题实践通过专业学科竞赛、社团活动、创新创业活动、认知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专题讲座、社会实践、公益服务、毕业论文、科研项目、文体活动等,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职业道德、职业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二个课堂建立“实验、实训、实践、实习”四实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4]。(二)基于金融工程专业能力定位的“七个模块”实验教学体系。金融工程专业尤其应当坚持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除了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也要进行一定的实验操作才能将理论知识进行应用,培养学生在金融计量和数理分析、金融产品交易与分析、金融机构业务操作与管理,金融量化交易与分析、金融建模、金融产品设计、金融风险管理七个模块的动手能力。金融产品交易与分析实验包括股票投资交易与分析、外汇交易与分析、期货与期权交易与分析,主要是指通过股票、外汇、期货与期权的仿真模拟交易平台给学生开设虚拟账户,学生运用所学投资交易的策略技巧和方法等知识分析金融产品基本面和技术面,进行模拟交易操作,总结投资策略,掌握投资技巧。金融机构业务操作与管理包括商业银行柜台业务实验、商业银行管理决策实验、互联网金融综合实验、个人理财规划实验、企业投融资实验、保险业务综合实验、投资银行业务实验,主要是通过实验平台模拟案例,完成若干业务任务,熟悉商业银行、保险公司、投融资企业、互联网金融企业、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应用型和操作型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金融计量和数理分析是向学生介绍Eviews软件的线性回归、非线性回归、异方差性、序列相关性等,使学生学会使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和技术科学数据分析与评价、金融分析、经济预测、销售预测和成本分析等。并在此基础上从现实问题研究出发,选取多个财经类热点方向,以相关的经典文献和最新优秀成果为学习对象,变换不同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模型进行深入学习,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进行实证论文写作和课题申报。金融量化交易与分析是学生通过数量化方式及PY-THON计算机程序化进行量化投资技术投资处理,包括量化选股、量化择时、股指期货套利、商品期货套利、统计套利、算法交易,资产配置,风险控制等,最终发出买卖指令,以获取稳定收益。金融建模是以实际建模案例为基础,运用MATLAB软件以解决实际金融问题为主题,训练学生在金融数据环境下运用计算机建模方法解决实际的能力。金融产品设计是通过案例实验形式让学生掌握金融产品准入标准、融资主体信用评级、项目尽调、法务审核、产品协议、产品设计与定价、商家销售与资金募集、产品运维、投后风险管理和产品兑付等。金融风险管理是运用风险管理理论,联系中国金融市场实践,收集信息,分析数据,进行金融市场风险分析与管理、金融模拟风险投资与控制等。(三)基于地方本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实际的“四种形式”实验安排。在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专业实验分为课程实验、专题实验、项目实验和案例实验四种形式[5]。课程实验是在理论课程学习过程中,根据课程内容需要进行相对应内容的一定实验以加深理论知识掌握,比如金融工程专业国标规定的专业核心课中证券投资学、金融风险管理、金融工程学、金融计量学,还有国际金融、期货与期权、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互联网金融、个人理财、保险学、投资银行学、PYTHON语言程序设计、MATLAB语言、计量经济学等课程中根据教学进度安排一定的实验课时。专题实验是在证券、期货、基金等公司行业使用较多的应用课程,主要是一些计量软件和量化投资或金融建模软件如EVIEWS、PYTHON、MATLAB等软件应用。项目实验是作为专业能力项目单独安排一定的独立时间进行实验,一般放在一个学期的单独几周完成,如证券投资模拟交易、金融量化投资实验、金融建模实验、金融产品设计实验、企业投融资决策实验等。案例实验是以案例形式引导学生进行验证实验并让学生模仿操作,掌握实验项目的操作及相应知识,进而进行创新性解决问题。如实证分析与写作实验、金融建模实验和金融产品设计实验,都可以以已发表的实证论文、已完成的金融模型和金融产品为案例,引导学生完整的进行流程操作,让学生模仿熟悉掌握每个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进而进行创新性撰写实证论文、金融建模和金融产品设计。地方本科院校可以根据师资水平、生源基础、培养目标定位等决定专业实验体系的内容,同样可以根据学校制度和学时等安排实验项目的实验形式,具体实验形式如表1所示。金融产品交易与投资分析、金融机构管理与业务操作、金融计量和数理分析3个模块作为金融工程必须掌握的实验课程安排在课程实验中,也可以安排在第3~5学期的最后两周集中进行项目实验,金融建模、金融风险管理、金融量化交易与分析、金融产品设计4个模块作为学生可以区别化侧重学习的实验课程由学生自主重点选修,地方本科院校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其中一两个模块作为本校金融工程的专业特色重点打造。所有实验内容在每项实验教学过程中均可以学科竞赛形式开展。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