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务市场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0 23:54:2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劳务市场管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劳务市场管理

关于对外劳务市场集中整治工作方案

近一时期以来,受国际劳务市场结构调整、美元汇率下跌和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等诸多因素影响,外派劳务纠纷频繁发生,对此,国务院领导非常重视,要求各地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引以为戒,从制度和管理等方面查找漏洞,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防范外派劳务纠纷发生。为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指示精神,进一步加强对外劳务市场管理,规范对外劳务经营秩序,维护劳务人员的合法权益,根据全区外派劳务管理工作会议的统一部署,现决定对全区外派劳务市场进行一次集中整治并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方针,遵循“在发展中整顿、在整顿中发展、以整顿促发展”的原则,依据国家对外劳务合作的相关法律和政策规定,全面整治我区对外劳务市场,清查对外劳务经营违法行为,打击取缔非法对外劳务经营活动,规范对外劳务市场经营秩序,有效遏制外派劳务纠纷增长势头,维护劳务人员的合法权益,促进我区对外劳务合作事业健康稳步发展。

二、集中整治的时间和对象

集中整治时间为:2008年7月1日至8月31日。

集中整治对象为:从事对外劳务业务的各类中介企业、单位和个人。

查看全文

企业施工项目成本管理论文

摘要:成本管理是项目管理的中心,也是建筑安装企业经济效益的基础。施工项目责任成本管理不仅从概念上进一步明确了实施项目管理过程中企业管理职责的划分,而且在实际操作中更适用于股份制建筑安装企业。

关键词:责任成本基本做法生产要素评价依据

1实施责任成本管理的前提

当前,面临竞争激烈,低价中标的建筑安装市场,实施以成本管理为中心的项目管理已成为绝大多数建安企业普遍采用的一种生产经营管理模式,形成以内部生产要素市场、项目经济责任制、职能部门项目动态管理为主要特征的矩阵式管理结构。这种管理结构的形成,为责任成本管理划分责任中心,确定责任中心的经济责任奠定了基础;也为划分职能部门、项目的管理职责和权限确立了前提,更适用于已经改制或新组建的股份制建安企业。

2责任成本管理的一些基本做法

责任成本是发包人要求项目经理负责实施和控制的目标成本,责任合同中要规定有关各方的权利和义务。明确有关各方责任权利关系,前提是正确划分企业管理层、项目执行层和劳务作业层的管理职责。

查看全文

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调查报告

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农业产业化的实施,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队伍日趋庞大,第一产业已经不能容纳和消化这些劳动力,农村劳动力资源会在全社会各行业进行重新配置,如何尽早安置、有序转移这庞大的农村就业队伍,已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表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个长期性、阶段性的转化过程。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农业劳动力会持续不断地向非农产业转移,特别是山区地区,耕地在逐渐减少,信息闭塞,非农产业不够发达,对转移劳动力更是困难重重,进而制约农民收入的提高。小陈老师工作室 我所驻的**镇**村是位于富阳市以南约20公里,是灵桥镇的一个经济薄弱村。**村地处山区,地理位置并不十分优越,但2003年全村平均收入却有5618元,具备典型的尚未开发的农村的特征。作为**村的农村工作指导员,我是带着“尽己所能为提高农民收入寻求一个好的切入点”来开展工作的。两个月来,我和村两委的几位同志通过上门走访、座谈等形式,掌握了制约**村经济发展的第一手资料;联系周边地区的经济情况和**村的历史,经过分析后觉得:**村靠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培育农业特色经济、搞实业办工厂来发展经济的可能性不大、而且见效也不会很明显;**村的出路在于高质量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劳动力的关键在于加强农民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素质。

一、**村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

第一,转移不够。截止到2003年12月,**村农村总人口692人,劳动力总数约为370人,各类外出务工的劳动力有172人,占全村劳动力总数的46.5%左右。**村第二村民小组是全村外出务工最多村民小组,其总人口218人,劳动人口87人,外出务工55人,外出务工人数占劳动人口总数的63%。第五村民小组则相反,总人口131人,劳动人口68人,外出务工17人,外出务工人数占劳动人口总数的25%。

第二,文化程度较低。**村外出务工人员中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有很大一部分甚至为文盲。以第二村民小组当前外出务工人员为例,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60人,占70%;高中文化程度12人,占13.8%;中专5人,占5.7%;文盲10人,占11.5%。

第三,男性较多。**村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中男性约146人,占84.9%左右;女性约26人,占15.1%左右。

第四,技能较差。目前外出务工的人员中,只有部分受过正规专业培训的劳动力,而这鸿世电器公司和电动工具厂。大部分未经过正规专业培训的劳动力,主要分散在各造纸厂。

查看全文

农村劳动力转移调研

一、**乡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

**乡位于**市西南15公里处,行政区域1960平方公里,下辖15个行政村,其中牧业村6个。**年,该乡人口14187人,其中哈萨克族占76.7%,人均耕地2.2亩。农村劳动力3882人,其中男劳动力占61%;从事种植业、畜牧业、工业、商业的劳动力分别占总劳动力的60%、19.2%、6.3%和3.9%。**年,**乡有富余劳动力1500人,转移总体情况如下:

——从转移比例上看,当年转移1003人次,分别占全乡劳动力和富余劳动力的25.8%和66.9%,占全市劳动力转移总量的19.5%,约为五分之一。

——从转移特点上看,一是多以短期外出为主,农忙季节都要回乡从事农业生产,季节性较强,半工半农类居多。同时,劳动力转移表现出一定间隔性和随意性,经常是半年打工,半年在家休息,或者是今年打工明年不打工。二是“就地”、“就近”、“就富”转移居多。**年,该乡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在本乡内实现“就地”转移的136人,占13.6%;“就近”转移到乡外市内的656人,占65.4%;转移到市外地区内的152人,占15.2%。而转移到省外的仅有59人,占5.9%,其中“就富”转向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占94.7%。

——从转移收入上看,劳务输出人均增收132元,占农牧民增收的52.8%。

二、**乡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

查看全文

县棉花市场整顿工作总结讲话

同志们:

今天,县委、县政府召开全县棉花市场整顿工作会议,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加强棉花市场监督管理,规范棉花流通秩序,确保我县棉花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在去年全县棉花市场整顿专项会议上,我曾经讲过,关于棉花市场问题,相关部门要制定专门管理办法予以规范,以后再不召开专门会议,但是由于今年棉花市场存在许多不稳定因素,有些问题需要在这里再强调、再明确一下,以引起全县上下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前面,县长助理、发改委主任王旭东同志通报了全县棉花市场整顿工作情况,县委常委、政府副县长张鸿同志对全县棉花市场整顿工作讲了很好的意见,我完全同意,希望各乡镇、各部门认真抓好落实。刚才,工商、质监、安监3个部门和棉花公司、鸿祥、巨龙3个企业的负责人分别做了很好的表态发言,请大家把所讲的一一落实到具体行动上。下面,我再讲几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切实增强今年棉花管理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今年以来,国际国内棉花期货价格持续走低、国内纺织企业近半数停产或半停产,由于去年生产棉花耗棉有限,现有棉花库存较大,约占到国内棉花年产量的60%左右,国内棉花供给出现了多年来没有过的富余,这将直接影响到今年新棉的收购价格和市场营销。种种迹象表明:今年棉花市场的形势不容乐观。近年来,虽然一直不断加大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力度,但是棉花仍然是我县传统的主要种植作物,全县棉花种植每年都保持在20万亩左右,占到了全县耕地面积的70%,今年全县的棉花种植也达到20万亩。今年棉花长势良好,棉花丰收已成定局,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由于今年国际油价大幅上涨,推动农资价格的暴涨,比如化肥、农药、农膜等,再加上劳动力成本上升也很快,带动了今年棉花种植成本的快速提高,据测算每亩成本增加200元左右,是历年来我县棉花种植成本增幅最大的一年。但就从目前形势看来,新疆部分地区已开始收购,棉农采摘的籽棉衣分在40的价格每公斤在5.3元左右,与去年相比,每公斤下降0.2-0.4元,新棉收购价与棉农的期望值差距较大。还有,由于今年皮棉市场价格低迷,部分收购企业是否继续从事籽棉收购存有观望心理,农发行、信用联社等金融部门为了防范市场风险放贷较为谨慎,造成今年我县开秤收购的时间与往年相比较迟。与其相反的是,由于今年气温较高的缘故,我县棉花的采棉期却比往年有所提前,这就有可能造成企业不开秤,农民的棉花无法销售的情况发生。另外,受到上年度棉花价格前低后高的影响,部分棉农还有“囤棉观价、待机而售”的心理,既影响了新棉收购的顺利进行,又造成了不安全因素。这些矛盾和问题都会影响到棉花市场乃至我们全县的社会政治稳定。综合分析各种情况,今年我县棉花收购形势是非常严峻,棉花市场的问题不仅关系到我们千家万户农户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我们广大棉花企业的切身利益,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对棉花收购市场予以高度关注,要从社会政治稳定的大局出发,充分认清我们所面临的形势,正视目前棉花市场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切实增强做好今年新棉收购管理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抓住重点,把握关键,确保棉花市场健康有序运行

今年我县棉花市场管理的总体要求是:务必要坚持经营规范、监管有力,要继续坚持棉花价格由市场主导,强化监管,提高棉花质量,监督各棉花企业做到硬件过关,安全合格,资金充足,依法纳税,公平竞争。

查看全文

劳动力国际流动创造外汇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我国对外劳务输出的现状与问题;菲律宾对外劳务输出的现状与经验;进一步加快我国对外劳务输出的政策建议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我国对外劳务输出的现状与特点、业务总量保持增长、传统行业增加较快,部分省市高级劳务派遣有所突破、亚洲市场份额最大,其他市场比重有所提高、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外劳务输出面临各种市场准入限制和障碍、劳工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对外劳务输出立法滞后,多头管理体制极易引起混乱、我国外派劳务结构不合理,高级劳务人才储备不足、对外劳务输出支持体系不完善、菲律宾对外劳务输出中的许多经验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政府积极的支持与参与、加强双边及多边经济合作,进一步发挥政府涉外职能、完善劳务输出立法体系,改革劳务输出管理体系、提高对外劳务人员素质,加强对外劳务人员培训、建立起统一的、实时的劳务输出网络等,具体请详见。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与深化,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得到重新的优化配置和组合。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的不断扩张,为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的自由流动提供了可能。作为六大生产要素和国际服务贸易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劳动力国际流动,对于促进中国人力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拓宽信息来源渠道,为国民经济创造外汇收入,促进国内劳动力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菲律宾是世界上劳动力国际流动比较频繁的国家,在这方面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学习和借鉴这些经验,对于等问题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我国对外劳务输出的现状与问题

(一)我国对外劳务输出的现状与特点

我国的对外劳务输出是建立在20世纪50、60年代向亚非等发展中国家提供经济援助的基础之上的。改革开放以后则是在对外经济合作框架之下,主要通过对外承包工程以及和国外雇主签订劳务合同,并直接派出劳务人员(包括对外设计咨询人员)这两个渠道进行的。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劳务合作渠道的不断拓展,我国的对外劳务合作事业蓬勃发展。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年均派出人数增长迅速,地区市场分布日趋多元化,行业领域越来越广,已经扩展到工业、农业、建筑、服务等多个领域。目前,我国对外劳务输出呈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业务总量保持增长。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08年底,我国对外劳务合作累计完成营业额达559亿美元,合同额达599亿美元,累计派出各类劳务人员462万人。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对外劳务合作年营业额增长近80倍,年末在外总人数(包括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和设计咨询)翻了几番。对外劳务合作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的高增长时期后,营业额增长率基本上保持在年均10%-15%的增速。年派出人数、年末在外人数等都保持了稳步增长。2002-2003年受某些国家暂停引进中国劳务政策和“非典”疫情的影响,我国对外劳务合作业务受到了一定影响,但2004年后恢复了良好的增长态势。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金融海啸虽使外部宏观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但我国劳务输出各项指标依然呈现增长趋势。

查看全文

建管局各科室职能

建管局主要工作职责

一、建立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领导小组并有专人办理此事;

二、负责组织本单位执法人员学习、宣传法律、法规、规章和对执法人员的培训考核工作,做到培训有计划、考核有指标;

三、对应由本单位负责实施的法律、法规、规章,必须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并将其分解到部门、岗位和人员,层层建立责任制;

四、配备兼职的复议应诉人员,建立健全重大行政处罚决定备案制度,错案责任追究制度等执法监督检查和内部制约制度;

五、行政执法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依法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查看全文

农民工工资问题处理调研报告

《咱们工人有力量》更是振奋人心,2011年春晚农民工代表旭日阳刚以汪峰一首《春天里》感动了全国.因此农民工这个字眼不得不再次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为了更多的解当下农民工问题,寒假期间我专门走访了村子里在外打工的一些叔叔阿姨,与他谈话中我进一步了解到不易与艰辛!文中我将对如下两个问题进行阐述并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

(—)拖欠民工工资问题:据调查,拖欠民工工资大多发生在建筑工地。在建筑攻打的民工劳动强度大,劳动和生活条件差。而建筑工程又流动性比较大,有关部门管理相对困难,许多民工工资被拖欠和克扣。这个问题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民工背井离乡,常年在外卖苦力,挣的是“血汗钱“和”活命钱“,拖欠民工工资,无论从法律上还是从道义上讲,都是极其恶劣的行为。

(二)民工权益保障问题:民工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导致有些民工怕上当受骗不敢外出务工,有些为了讨要工钱铤而走险,以身试法,用绑架,暴力,跳楼,自杀等非正常手段解决,有些看别人靠非法手段聚敛财富相安无事,就放纵自己偷盗,抢劫,绑架,坑蒙拐骗等非法手段寻求生存生活,成为严重影响社会安定团结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应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是什么原因造成民工的权益受到侵害呢?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通过我对着方面的查询与调查,总结出以下四点主要原因。

一,现有法律对侵权者处罚太轻调查中我发现一个怪现象,企业用人单位老板有意和民工不签合同,以便侵害民工权益在发生伤残赔偿是推脱责任逃避法律制裁,有些用人单位即便签了合同,大都是一企业老板自身利益为重,不考虑民工权益的霸权合同,民工一旦签订合同按法律享受权益时,往往遭到解雇开除。在我国人多岗少就业严峻的情况下,民工为了生存生活只能忍辱负重,任人宰割。

二,摆不正民工权益保障的位置前段时间新闻媒体对北京某执法部门落实每月按时不足额给民工发工资时,出台这样条款“用人单位每月保证300元工资,如有困难的单位可逐步落实“。我们不明白,出台这样的单位领导为何对用人单位那么地暧昧,处处考虑周到,就连每月足额发工资的法规于不顾大打其折扣,还是有困难可逐步落实。相反,对民工却是冷漠,苛刻。当企业用人单位发生侵害民工权益和特大恶性以及流血事件是,有部门追究,有写领导竟以影响投资环境,安定团结冠冕堂皇的理由进行袒护,压制处理。

查看全文

城镇民生法制构建的问题

本文作者:彭娟江启疆工作单位:广州大学

(一)完善《广东省工资支付条例》,弥合立法与现实的矛盾2005年制定的《广东省工资支付条例》(简称《支付条例》),作为调整广东省企业、社会团体与机关事业单位等工资支付方面的主干性立法,之所以难以对企业工资支付问题进行全面有效调整,这与其对基本民生相关方面保障的不完备有关。第一,《支付条例》第四条应增加一款,规定“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支付应从其实际工资标准,但其聘用的合同工工资不能低于政府的最低工资标准。”因为该《条例》原规定未能考虑企业与国家机关、事业机关的工资体系不同,其含混表述则意味着该条规定的效力全面延及机关事业单位。事实上,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只能从其独立工资体系标准,最低工资标准主要针对企业而言,仅能延及机关事业单位聘任的合同工。第二,《支付条例》第三条规定了省政府与地级以上市政府有权依社会发展情况确定并最低工资标准值得商榷。因为最低工资标准涉及社会工资分配所占GDP总量的最低比例,这隶属国家《工资法》和《广东省工资条例》的调整范围,而非《支付条例》应规范的事项。这种规定混淆了不同立法调整范围的界限,破坏了立法内在和谐的机理。第三,《支付条例》规定了企业工资标准以双方合同约定,且不能低于政府公布的最低工资线。但缺少了赋予工人参与厘定工资标准的权利规定,事实上形成企业单方厘定工资标准并以合同形式强加企业员工的不平等局面。理论上,“工人工资须经劳资双方平等协商或集体协商”的总体原则,应由《工资法》和《广东省工资条例》规定,不属于《支付条例》规定范围。《支付条例》虽以多条规定了企业不得欠薪以及对欠薪的处置办法,但由于可操作性差,难以完全应对社会纷繁复杂的实际,以及应对企业拖欠薪酬与规避处置的各种伎俩,导致了该条例实施困难,以致欠薪事件依然频发。对此,修改与完善的重点就落脚于:一是依据修正后的刑法具体规定,在《支付条例》中明确恶意逃匿欠薪应负的刑事责任,并同时加大对欠薪企业的行政与经济处罚力度,迫使企业不敢恶意欠薪和企业老板不敢恶意欠薪逃匿。二是尽快出台《广东省欠薪保障规定》和修改完善《广东省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等配套制度,建立起防止欠薪与及时处置的一体化机制。(二)出台《广东省欠薪保障规定》,防控欠薪事件的发生《广东省欠薪保障规定》作为《支付条例》的特别法,在于有效保障《支付条例》的顺利实施,以及有效防止和及时处置企业欠薪事件。广东省政府已于2009年10月公开《规定》征求意见稿,但时至今日依然未正式出台正式法规。《规定》征求意见稿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有必要在正式立法时予以考虑。第一,对特定行业,应规定缴纳特殊欠薪保障费制度。《规定》征求意见稿第9条第1款只规定了用人单位缴纳欠薪保障费的一般性制度。对于建筑这种特定行业,有资质的企业缴纳欠薪保障费不存在问题,但该行业中存在着大量无资质的临时工程队,而绝大多数欠薪事件皆发生在这些工程队中。由于这些工程队承接工程和用工的不稳定性,工程层层转包与产生欠薪的复杂性,使上述一般性制度很难有效规束这些工程队缴纳欠薪保障费,因此对建筑行业有必要规定一种特殊欠薪保障费的制度,即规定“有资质建筑企业在缴纳特定欠薪保障费之外,有资质的工程总承包企业或分包企业,应根据工程造价缴纳一定比例的特殊欠薪保障费,作为承接其分包工程的无资质工程队发生欠薪时预先垫支的资金;若该工程最终结算不存在欠薪时,再予以返还。”第二,整合工资支付与清偿欠薪的合力机制,确保工人劳动报酬权实现。企业欠薪问题已演变为一种全国性的严重社会事件。根据广东情况,在健全各种必要配套制度前提下,应以修改后正式出台的《广东省工资支付条例》、《广东省欠薪保障规定》、《广东省劳动保障监察条例》为龙头,对工资支付的相关制度进行整合,建立起清偿企业欠薪的一体化机制。我们以为,可以考虑如下问题:一是对特定行业规定缴纳特殊保障费或特别担保制度。二是创新对企业薪酬发放的监管制度,譬如,政府主管单位建立企业网络工资支付申报、工会工资已支付证明、企业员工欠薪投诉与政府主管机构经常性监察相结合的制度等,以便及时敦促企业按时支付工资,及时对企业欠薪进行强制性清偿。三是建立一体化的欠薪事件处置机制,即建立企业工会牵头追讨、政府先行垫付并敦促企业及时清偿,司法快速强制清偿的一体化欠薪处置体系。四是在《支付条例》第53条中,将“疏于监督或懈怠管理”设定为法律责任的一个要件,以强化行政机关与具体人员的监督与执法责任意识。(三)制定《广东省工资条例》,促进社会分配的相对公平《工资法》是规范工资方面的基础性法律,在极为复杂的工资法律体系中,对涉及工资立法的初次社会分配原则,社会整体工资厘定的标准,对机关企事业单位不同工资体系的规定,工资支付总体原则,欠薪防止与清偿机制,企业最低工资衡定与制度,工资常态化增长机制,国企工资平衡与对高管工资控制,企业工资平等协商机制,管理机构的任务与管理原则,及所需配套制度等重大事宜,皆由《工资法》作出总体规定,其他特别法和配套制度皆是依据基础性法律所规定的原则和需要制定,并相互结合成为完整的工资法律体系。鉴于《工资法》对国民基本民生的重要性,发达国家皆对此进行了必要立法。广东在工资方面立法较为混乱,产生了诸多不良后果,譬如,造成恶意欠薪和欠薪逃匿事件难以控制;导致国企工资厘定混乱、各行其是,国企高管工资失控,国企和机关事业单位任意发放具有薪酬性福利导致不同行业、不同事业单位实际收入差距巨大,造成一次社会分配严重不公平。因此,有必要尽快制定《广东省工资条例》,完善和健全工资法律体系,相对平衡国企不同行业间、不同机关事业单位间的工资标准,有效控制企业高管工资,平抑福利发放存在的巨大差异,最大限度促进一次社会分配的相对公平。

改革30多年来,我国劳动用工制度从国家计划向市场调节的转变,其中最为深刻的变化,即人们的观念对市场调节用工制度的接受,城乡人口结构的重大改变和人口迁徙寻求就业的自由性。广东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劳务市场逐渐成熟,成为吸纳外来务工人员最多的省份。就广东而论,就业方面的法律法规基本形成体系,不仅有中央统一制定的《劳动法》及实施细则、《劳动合同法》和《就业促进法》等作为龙头法,而且还有较为系统的地方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如《广东省安置盲聋哑残人员就业暂行规定》、《关于推进统筹城乡居民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广东省“路径”就业服务办法》、《广东省百万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工程培训就业服务基本规程》、《关于加强劳务市场和人才市场管理的通知》和《广东省劳动合同文本》,等等。我们虽然为广东劳务市场的繁荣和劳务制度较为成熟而欣喜,但基于地缘经济等缘故,我们也为广东每年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而焦虑。无论如何,我们依然必须面对广东就业市场存在的突出矛盾:一是就业压力巨大。这不仅包括广东每年自然增长的巨大就业率、失业群体的再就业和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群体,还包括了外省每年新来粤寻找就业的大学毕业生群体、城镇失业人群和农民工。二是就业市场一定程度存在无序化。三是企业与务工人员在订立劳动合同方面存在事实不平等。由此,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强化就业市场规范化成为当务之急。(一)拓展就业渠道,扩大就业增量目前失业群体可分为:一些人因智力与科技知识储备不足被市场淘汰;一些在劳动密集型企业从事无技术含量工作的人,在企业订单减少、市场饱和或不景气情况下,这些人员暂时性失业;一些具有特定技术或智能的人,因市场供求关系一时难以找到满意工作而失业。我们以为,面对全国各地来粤寻求就业的巨大压力,要求广东尽量解决,不符合广东地域实情,或对广东是一种苛求。无论如何,鉴于广东存在着显性或隐性的巨大失业人口,想方设法扩大就业增量,拓展就业渠道,依然是政府有效解决就业问题的举措。第一,以转型升级和双转移为契机,以产业链延伸拓展就业空间。说到底,转型升级和双转移经济战略的实施,目的就是进一步提高生产力,加强发达地区的工业向自主创新方面和新型产业化转型,同时通过“腾笼换鸟”政策,积极扶持经济落后地区和扩大工业产业园建设。在这种转型中,无疑存在着发达地区的产业链向不发达地区延伸的问题,这其中存在着巨大就业空间不言而喻。承接产业转移的地区应高度关注其中的就业空间,并进行积极妥善安排。第二,积极扶持各个层次民营企业,是扩大就业岗位的合理路径。政府扶持民企发展和扩大就业增量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就广东情况来看,民企占广东GDP的比重逐年增长,这不仅表现了民企在市场经济中的活力与发展前景,而且也体现了民企在吸纳就业方面的巨大能量。但是,一些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大型民营企业,因缺乏资金支持,难以延伸产业链向集团化发展而压缩了就业岗位增量;此外,一些活跃于市场且又有发展前途的中小民营企业和微小企业,也因得不到金融机构资金支持,发展难以为继。这种前提下,这些企业不但不能扩大用工岗位,相反存在裁员增加失业率的可能。政府不能低估小型和微小型民企拓展就业空间的能量,因为这些企业数量多,行业范围广,可吸纳不同层次的就业者;如若发展顺利,其潜在的产业扩张量和就业增量非常大。目前,这些企业皆因融资难遇到维持经营和发展遇阻的问题,政府积极予以资金扶持,不仅可以适当控制失业率,而且还可以拓展就业增量。当然,对一些落后、污染、耗能过大的民营企业,政府也应实施自然淘汰或强制关闭。第三,政府应在资金、税收和工商政策等方面积极扶持自我创业或就业,并以此扩大就业岗位增量。这其中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广东人才市场中潜藏着很多拥有特定技术技能和发明专利的人才,也存在一些手握资金寻求发展的民间人士,这些人具有强烈的自我创业欲望,但鉴于各种原因,他们难以寻求到合作伙伴或项目,以致堵塞了创业之路。对这些人而言,政府不仅应该为他们创业积极搭桥铺路,促进他们和有意向的相关企业联姻,而且还应在资金和税收等方面给予他们实际优惠,支持他们自主创业。二是广东人具有很强的经商意识,而且民间也潜藏着很大的资本市场,这些条件有利于很多无业或失业的城镇人口,在小型商贸、餐饮、各种商业服务和个体工商户等方面自行择业。实际上,这些方面可容纳的自我择业量非常大,政府在消化失业率时应引起足够重视,并适当调整工商政策,给予他们特定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上述两方面是多渠道促进就业和多方式扩大就业增量的积极方式。(二)切实保障就业者的合法权利这个举措包含两方面的问题,即加强对劳务市场的管理和对新聘员工签订劳动合同的管理。这两个问题先后有序,皆涉及对就业者基本权利保护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保障应聘人员在应聘阶段不为招工单位所骗而激发社会矛盾;第二个问题是保障被应聘者与企业依法、公平地签订劳动合同。第一,强化对劳务中介的管理,严厉打击黑中介或黑企业。广东劳务市场的成功经验在于政府安排企业定点集中招聘,或根据企业用工性质安排用人单位走进大学校园招聘等模式,但这些招聘模式并不能排除劳务市场中其他招聘方式。市场用工需求的广泛性和复杂性,必然带来招聘方式的多样性,这其中就难以避免一些企业用工招聘不规范,或一些黑企业或黑中介浑水摸鱼,肆无忌惮侵害应聘者合法权益的事件发生。劳务市场管理的重点应该是进一步规范劳务中介、家政服务和严厉打击黑企业和黑中介等。这些方面是因劳务用工介绍经常引发重大社会事件的领域,譬如,黑中介欺骗应聘者引发故意杀人、黑企业以黑势力控制被聘工人而不给任何薪酬、保姆受雇主虐待等等。我们认为:一要强化对劳务中介的监管力度,尤其是每年寻求就业旺季,劳动监察机构不仅要主动对劳务中介集中地区进行经常性巡查,而且还要针对具体投诉迅疾予以查处。只要发现黑中介或黑企业,必须坚持及时取缔与从严惩处并举。二要建立社会化的举报机构制度,将管理与监察寓于民间,并对举报线索查实的举报人予以物质奖励。三要严格责任制度,建立起下基层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等。第二,强化对劳动合同的监察力度,确保新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就业者一旦被企业聘用,首先就面临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问题。可以说,劳动合同关系着劳动者的基本生活保障,其中包括工资拟定是否经双方平等协商,企业是否严格执行了地方最低工资标准,企业是否严格依法给员工购买“五险一金”等等。[1]从实践看,一些企业首次与新聘员工签订劳动合同时,经常利用其优势地位不严格执行地方最低基本工资标准;在五险方面,在合同中或不规定参保事项,或降低社保缴纳比例,或规定的参保项目缺损,或将应为员工足额缴纳的社保费大打折扣后以现金转付给员工,以此形式替代为员工参保。上述种种直接侵犯了员工合法利益。对此问题的解决唯有劳动监察部门强化监管一途,但管理方式也应有所创新:一是结合年度招聘的实际,建立企业向主管机构进行合同备案审查制度;二是随今后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建立,主管机构应充分发挥工会力量,由工会介入或帮助新聘员工签订合同;三是对一些不进行合同备案的企业,要身体力行下基层进行实施监察,切实保障新聘员工的权益;四是劳动监察部门清查企业强制保险项目是否落实,或对特定企业强制清缴社保费时,也应关注新签订的合同中是否存在违法和疏漏的问题;五是劳动监察部门接到工人举报时,应及时查处,切实保障员工合法权益。

基本社会保障制度是建设幸福广东城镇的重要支撑,其覆盖面与保障层次不断提高对于城镇绝大多数民众的基本生活幸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突出基本社保法规修改与完善的重点2011年7月17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将大学生和中职技校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通知》后,广东医疗保险城镇全覆盖基本实现,目前主要问题集中在提高医保层次方面:一是医疗费用居高不下使城镇居民难以承受,因此冀望政府结合医疗体制改革,大幅度降低医疗费用,使之与城镇居民实际生活水平相适应。二是应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扩大医疗保险基金支付的药品和诊疗项目的支出范围与比例。三是从发展态势上看,广东省应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对白血病等一些重大疾病,以及针对特定高龄老人,需建立与完善医疗费用减免制度或将上述纳入政府救助范围,避免一人生病毁灭整个家庭生活幸福的情况出现。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三项社保项目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一些民营企业以各种方式规避义务履行,同时以各种借口或方式漏缴、少缴或长期欠缴社保费。因此,这三项保险法规的相关完善,应落脚于强制企业为全体(女性)员工参保并按时交纳足额保险费以及强化监督等方面;同时,尽快出台正在修改的《广东省劳动保障监督条例》,为法律顺利实施和劳动部门执法给予强有力的法律支撑。(二)理顺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等方面的运作机制居者有住房是衡量城镇人口生活是否幸福的一个重要量化指标。目前,城镇住房价格飙涨与城镇居民收入严重失衡,住房问题成为幸福广东城镇建设的一大障碍。随着经济适用房、廉价房和公租房的推出,广东省各地皆不同程度出现了骗购经济适用房或以欺骗方式获取公租房,以及将获得的社保房出租、转租、空置等情况。为了规范保障性住房建设或有序管理,广东省人民政府于2011年11月3日向社会公布了《广东省住房保障制度改革创新方案(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针对该《征求意见稿》,笔者认为,下述问题在正式立法时值得考虑:第一,保障性住房体系应充分考虑未来发展情况。《征求意见稿》二之(一)条确立了“保障性住房以公租房为主体”的原则,这一原则在当前是适当的,但并不完全符合今后发展方向。这是因为目前经济适用房、廉价房与公租房等混合模式的存在,确立这一原则是当前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但是,经济适用房和廉价房模式严重违背了社会再分配理论,迟早会被淘汰,最终向公租房模式方向发展。该条规定:“全省逐步将廉租住房、直管公房、经济适用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合并管理、并轨运行,统一归类为公共租赁住房(以下简称公租房)。通过建立以公租房为主要保障方式的新型住房保障制度,解决住房保障对象基本居住需求。公租房只租不售。”这种表述不仅前后矛盾,且不准确。因为经济适用房和廉价房的不完全产权是产权人通过货币形式向政府购买,而不是通过租赁方式取得使用权。笔者认为这样的表述更加贴切:“全省将廉租住房、直管公房、经济适用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合并管理、并轨运行,逐步将政府回购的经济适用房、廉价房纳入公共租赁房体系,建立起以公租房为主要保障方式的新型住房保障制度,解决住房保障对象基本居住需求。公租房只租不售。”第二,创新建设模式应注意或完善的几个问题。《征求意见》二之(六)条专门列举了保障性住房的创新建设模式,[2]其中存在的问题是:一是《征求意见》二之(六)条之3“单位自筹建房”[3]中应增加严格规定:“国企和事业单位利用自有存量建设用地或与拥有自有存量建设用地的单位合作建设公租房,不得以任何形式将保障性住房变相售卖或转让给个人。”这是为防止一些单位变相进行再次房改,导致国家财产流失。二是《征求意见》二之(六)条之6“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中规定,“经批准可利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农村经济发展留用地建设公租房。”可以说,利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建设保障性住房是解决城镇建设用地稀缺的途径之一,但问题在于:首先,这一规定目前与广东省人大常委于2005年制定的《广东省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办法》第5条“通过出让、转让和出租方式取得的集体建设用地不得用于商品房地产开发建设和住宅建设”的规定存在冲突。因为一些企业或其它社会主体必然通过农村土地流转方式取得建设保障性住房用地,由于广东省人大《管理办法》限制了集体建设用地的使用功能,因此应该积极建议广东省人大常委尽快修改《管理办法》,扩大集体建设用地的使用范围。其次,该规定过于宽泛,应作出地域限制,即集体建设用地用作保障性住房用地,限制在可预见城镇化发展可能延及的城镇周边地区的农村以及城中村,而不应适用于全部农村地域。再次,应严格规定,村集体出让、转让、出租集体建设用地建设保障性住房,或与他人合作或自筹资金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公租房,所获收益应按特定比例存入银行作为农民今后生活保障基金。三是《征求意见》二之(六)条中,除了(六)之1对政府公租房的租金收益做了规定外,对其它各种社会主体建设的公租房的租金价格及收益归属问题没有规定,应该明确。第三,应以法律责任严格准入与退出机制。目前,保障性住房申购或申请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以及退出机制难以自发运作,关键问题在于严格法律责任的缺失。《征求意见稿》二之(七)“严格准入与退出管理”中没有对此予以考虑。笔者认为,对骗购或以欺骗方式取得保障性住房的、对将保障性住房进行出租或转租与空置的、对达到退出条件而长期占用保障性住房或强行不退出的,应该设定严格法律责任。

查看全文

某县农村劳务开发的调查与思考

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发展,各级各部门把重视“三农”工作,解决“三农”问题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保持城乡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为此,福建省##县劳务开发办就农村劳务开发工作开展了一系列的调查。

一、##县农村劳务开发的实践与成效

近年来,我县始终牢固树立“欲富民,必先减少农民”这一轴心,用抓工业的思路抓“三农”,把劳务开发作为产业来抓,创新农村劳务开发机制,积极挖掘农业内部就业潜力,发展私营个体经济,加快小城镇建设,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进一步加快了农村劳务开发步伐。据调查统计,2004年,全县23.11万个农村劳动力中,就地转移二、三产业的有3万人,占总数的13.0%,县外劳务输出7.8万人,占总数的33.8%。全县实现劳务总收入6.4亿元,拉到农民人均增收1616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6.5%,比去年增长14.7%,走出了一条劳务开发带动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新路子。目前,我县劳务农村劳动力培训总量、就业结构、文化程度等方面呈现以下良好的发展趋势:

(一)培训总量不断增加。

一是农业科技培训。充分利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结合实施“绿色证书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农科教培训工程”、“县乡村实用人才工程”开设了农学、农机、畜牧兽医、果树、蔬菜等培训专业,今年培训农民1.3万人以上,现已培训1.12万人;二是职业技能培训。通过扩充公办、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对农民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截止目前,全县共审批机电技能培训中心、东华技校、第二职业技校等公办、民办职业培训机构17家,开设了农机驾驶、车工、钳工、机电、服装电脑“CAD”设计等专业,今年组织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有2730人,现已培训1964人,其中获得职业技能证书的有750余人;三是引导性培训。鼓励农民外出就业的政策措施和外出求职基本常识培训,以及法律法规知识、安全常识、公民道德规范等知识培训,确保每年新转移的农村劳动力能获得必要的基础知识,增强其外出求职信心,大胆出门闯天下,现已培训近5000人。

(二)劳务输出的地域不断扩大。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