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专业护理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3 11:29:3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老人专业护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老人专业护理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问题及对策

摘要: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高龄老人越来越多,失能老人的规模也不断地扩大。失能老人作为一类特殊群体,关系着老年护理政策的实施进程。长春市作为首批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的试点城市,取得了显著成果的同时,在供给能力、参保范围、政策引导、护理模式和人才培养方面仍存在突出问题。对此,可通过放宽参保准入条件、优化宣传举措、建立完善评估体系、优化服务类型、培养专业人才等方式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长期护理保险;长春;问题;失能老人;对策

目前我国老龄化严重,老年人口众多,达2.5亿,多为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有超过16%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加快老年护理服务的发展进程,是全面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方法,也是实施健康老龄化的现实举措,对稳定经济发展、加大力度改革、促进社会结构变化、保障民生发展、积极建设文明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由此,长春市政府于2015年5月1日正式实施失能人员长期护理保险,致力于解决不断增长的人口老龄化、长期护理政策中失能老年人的保障以及失能老年人自身和家庭的生活幸福感、家庭获得感的提高以及经济压力的缓解问题,使失能人员在长期护理保障中得到应有的人文关怀。以失能老人为研究对象,需要满足该种人群的基本生存和基础的医疗护理,以期能减轻失能老人自身和家庭、社会压力,社会保障手段就是长期护理保险的基本含义。在老龄化背景下,家庭中若有失能或半失能老人,该家庭可能会出现家庭护理功能弱化、老年人财务负担能力有限、家庭负担过重、医保基金支付压力较大等问题。由此可知,针对长春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提出改进意见尤为重要。

一、长期护理保险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在某些经济发达国家,老年长期照护保险由来已久,并不断实践探索,同时产生了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主要以社会化、现状和问题以及效果三方面内容为主。第一方面,JuMoonPark(2011)认为由韩国国家健康保险机构对护理保险进行统一集中管理可以有效提高护理保险制度实施的效率,并且可以充分节约管理成本[1]。第二方面,Tamiya(2011)认为实施长期护理保险能够改善日本老年群体的健康状况,进而论证了实行并推广长期护理保险的必要性[2]。第三方面,Kemper(2016)认为社区照护减轻了家庭成员的养老负担[3]。由此可以看出,世界上老龄化比较严重的发达国家在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服务方面都有一套符合本国国情的长期照护服务体系,并且在实施过程中该制度对大部分国家都产生了积极有效的影响[4]。

查看全文

养老模式护理人员行为意向影响研究

摘要:近年来,中国老龄化率不断上升,中国年轻一代的养老负担加重,空巢老人现象也会更加严重,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2019年的调查数据显示,自20世纪末,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增长,2018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人数为2.49亿人,对比2000年,18年间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重翻了近一番,增加近两倍。长久来看,我国的老龄化程度将持续加深。

关键词:保险;新型社区养老;护理人员

一、我国护理人员发展现状

(一)护工市场现状。我国的专业护工服务市场从业人员相对缺乏,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组织最新统计,全球人均每年拥有专业护工人员数量最多的国家是挪威,每千人平均拥有专业护工人员数量更高达17.27人,欧盟每年制定的基本护工标准平均为8人以上,而美国和日本分别为9.8人和11.49人。相比之下,我国每千多万人口职业护工者的数量约为2.36人。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的专业护工工作岗位占总人口的护工人数比重约平均为5%,而目前我国只有1%左右。以此数据推算,我国目前市场尚缺数百万甚至多达上千万名专业护工,护理人员培养资源配置严重不足。(二)护工市场中出现的问题。1.护工人员素质及文化水平较低。目前,我国的针对老年人专业护工平均的工作年龄较大,大部分的老年人护理人员没有真正接受过基本护理专业培训,缺乏基本护理专业知识,大部分的针对老年人专业护工的护理培训教学工作都首先是由社区敬老院等以及相关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的高至低年资的专业护理人员向低至高年资护理人员进行口述的并传授工作技巧和护理经验,随后,低至高年资护理人员基本上也都是在护理实践操作过程中边不断摸索边进行学习。在执业上岗前没有事先接受过相当系统化的专业训练,因此容易导致家庭护理师的工作职责不到位。除此之外,护工需要接触的大多对象为一些具有一定行动控制能力或有障碍的中年老人,每天都会需要直接主动接触大量的身体分泌物、排泄物、唾液、衣物等作为老人的身体生理和外在必需物品,此外,部分老年人在进行护理工作之前没有进行体格检查,倘若老年人护理人员患病则易使得作为易感人群的老年人感染疾病。此外,当应对一些具有传染风险的病患时,没有卫生意识,也可能成为护工本人和其他患者的安全隐患。2.行业人员缺口大且流动性高。研究表明,到2025年,我国的半失能老年人的规模将会超过七千五百万,我国的失能老人占比百分之十左右,在此基础上老年人护理人员应达到六百万人次才能满足需要。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民政部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提出:护理员数量便是在2020年发展到600万人目标,可惜就以上的种种原因,我国目前的养老护理人员总体人数还没达到百万人,持证人数则只有五万多人,并且新增人员的流失率高达百分之五十。由此可见目前存在着极为严峻的养老护理员流动性高、稳定性弱的问题。(三)护工的社会保障状况1.参保人数较低。老年人护工群体本身总体的文化程度比较低,没有形成缴纳社保的意识,就“广州市护工护理员群体状况调查”中显示,广州地区护工群体年龄在40岁以上的占80%,而80%的护工文化程度是初中及以下,只有20%左右的护工缴纳了社保。2.签订劳务合同人数较少。在劳务合同方面,企业和护工签订的劳动合同的比例较低,大部分企业一般只会和管理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少量的老年人护理人员能够获得签订劳动合同的机会。一方面是因为护理企业的赚取利润空间低,无力承担所有员工的合同。另一方面是护工缺乏法律意识,一般和公司合作采用熟人介绍、口头约定。

二、我国老年护理行业影响因素

(一)有利因素。1.政策支持。2016年11月,国家卫生计生委政府了全年有关统计数据书并指出,“十三五”期间,要继续大力发展老年医疗护理事业服务创新事业,全面着力提升老年医疗护理事业服务创新能力。加强老年健康护理医疗服务、医养相融结合及安宁护理疗护服务机构管理能力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国家相关医疗服务指南和管理规范,进一步健全规范老年护理医疗服务经营行为。加大护理人才培养工作力度,切实不断提升老年医院护理人员的专业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2018年6月,为进一步着力促进我国护理医疗服务业持续改革与健康发展,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一部委部门联合研究制定了并了《关于促进护理服务业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分别提出了我国护理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健全逐步完善、护理服务队伍建设得到持续长足发展、护理医疗服务资源供给更加合理、护理医疗服务保障能力大幅显著提升四大主要发展目标,完善我国护理医疗服务体系,增强医疗服务管理团队队伍建设,提高护理服务资源供给及医疗服务管理能力。2.老龄化趋势促使产业快速扩容。由于当前我国人口出生率的大幅程度下降和社会预期人均寿命的不断延长增加,老龄化发展进程已经呈现明显加快减缓趋势。根据民政部近日的《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2017年以来我国60岁及以上老龄老年人口同比增长至2.41亿多万人,占比逐年上升一倍至17.3%,其中65周岁及以上老年老龄人口1.58亿多万人,占我国总人口的11.4%。预计今年到202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居民人口将逐步增加至达到2.55亿多万人左右,占全国总人口数的比重逐步提升至达到17.8%左右。养老服务产业的潜在市场需求巨大取决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进程,老龄化进程加速后对养老服务产业的潜在需求不断释放。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社会进程将在社会进一步不断加速,“养儿防老”的传统家庭养老模式愈发难以持续维系,养老服务产业将逐步迎来快速健康发展的“黄金阶段”。3.老年人消费能力提升。随着我们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发展,我国城市老年人的社会消费承受能力在不断的得到提升。此外,老年人的整体消费观正逐渐发生重大转变,现在的中国开放经济老年人正在逐步开始朝着向健康、养生、积极、进取、乐观的消费思维方式转变。老年家居用品店的市场将来还会继续发展得越来越迅速。目前,我国消费市场上的老年护理用品中老年护理保健品和老年长期护理产品数量是整个老年护理用品消费市场中所占比重最大的。新增老年就业人口人均可享已支配收入财富更多,从这部分属于高净值老年人群的社会消费增长需求结构来看,高端健康医疗和家庭养老健康护理将逐渐成为未来的主要社会消费增长需求。4.社区养老服务成长空间大。由于中国传统孝顺的文化,老人们可能不愿意暂时离开自己家乡去养老,故而在社区内有相关专业组织专门承担社区养老护理工作或者提供托老护理服务的新型社区综合养老服务模式将不会是未来我国主流的社区养老服务模式,由专业社区老人养老管理工作者专人来指导为这些有心理需要的社区老人家庭提供心理帮助,使他们最终能在自己熟悉的小区社会生活环境中健康生活。社区专业养老这一服务模式充分吸收了传统居家专业养老和医疗机构专业养老俩者的所有优点,是我国针对中国社会转型期所存在面临的巨大人口老龄化社会问题所创新提出的一种新型社区养老服务方式。5.机构养老护理存在刚需。失能、痴呆等长期无自理能力,以及长期需接受康复辅助治疗和日常康复护理的弱势老年人群正是医疗机构发展养老的刚性所需。随着未来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失能中年老人所占比重也将得到持续不断增加。国家有关民政部门每年统计的相关数据资料显示,2017年以来我国恢复失能、半失能中年老人(不包含部分失智失能老人)4063万老年人而目前的老年医疗养老服务体系不能完全社会接纳,而现有养老服务机构基本具备老年医疗养老服务综合功能的只有20%,根本无法完全满足这一巨大老年医疗服务市场需求。参考日本民营企业规模经营的实践经验,这类专业养老服务机构基础设施经营规模不大,普遍建议采取”集团化、连锁化、标准化”经营,尽可能地有效降低企业经营风险与有效控制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精细化经营管理与售后服务水平。(二)不利因素——养老护理人才缺口大。现有从业人员多数是来自我省农村地区进城外来务工人员和已在城市地区失业的新下岗人员大多未经岗前职业培训和护师专业技能资格培训,不具备县级养老医院护理员或者执业护师资格,专业技术水平、业务管理能力、服务产品质量等各个方面均仍然存在很大严重不足,不能有效满足我们服务就业对象的实际需求。其次也就是这个行业欠缺人才对的吸引力实在太小。因此现在养老护理产业中的人才尤其特别是养老护理专业人才的数量匮乏这一问题日益突出。

查看全文

长期护理险发展及建议

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经济飞速发展、家庭结构趋于核心型,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长期护理问题日益显著,如何保证这些特殊老人的健康幸福生活,成为了当前我们所面临的一大难题,这是社会问题,也是经济问题、民生问题。从国际经验来看,主要发达国家均通过设立长期护理险来解决失能失智老年人的长期护理问题。我国于2016年在部分省市开始了长期护理险的试点,2020年继续增加试点城市,虽然已历经四年的试点,但长期护理险要真正在我国开展,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已有的试点经验,找出长期护理险的现存问题,并具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建议,促进我国长期护理险的发展。

关键词:长期护理险;人口老龄化;失能老人

长期护理险的简介

(一)定义

长期护理险是指被保险人由于年老、发生意外或慢性疾病,失去或部分失去生活自理能力,需要在疗养机构或家中接受他人的照顾护理,对由此产生的服务费用进行补偿的险种。关于长期护理险的定义,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第一,长期护理险隶属于健康险的范畴。第二,该险种有特殊的期限要求。比如:被保险人失能或失智必须达到一定的期限。第三,长期护理险的给付形式有现金给付和实物给付之分。现金给付即补偿服务费用,实物给付即直接提供相应的服务。第四,注意与医疗保险相区别。长期护理险一般不涉及医疗领域。

(二)原因

查看全文

市社会福利服务中心的调查报告

市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在巩固先进成果,谋求新的发展主题教育中,大胆探索,冲破历年分配模式,推行绩效与报酬挂勾五定责任制,取得显著成效。所谓五定责任制即是在养老护理员队伍中实行定组定员、定任务基数、定工作目标、定基本报酬、定考核奖惩的做法,通过五定责任制,实现工资报酬与绩效挂勾。

一、五定责任制具体内容:

1、定组定员。即把中心整个护理工作分设四个专业组:介护组(特级、一级),自理介助组(二级、三级、弃婴),保洁组,自请专护组。然后根据各专护组的工作要求和工作量,合理配置护理工作人员人数和选聘专业组长。

2、定任务定基数。即是根据护理人员配备比例和等级护理要求,合理确定各专业组任务基数。

3、定工作目标。对各专业组提出不同的工作目标要求。一是各护理组必须按护理等级的流程进行规范服务。二是按各人护理岗位职责做好份内工作。三是防止老人褥疮和护理事故发生。四是老人和家属对护理服务满意率达到96%以上。

4、定基本报酬。各专业组凡完成以上任务基数,达到工作目标要求,每人可得基本报酬;即中心确定的工资加上基本福利。

查看全文

长期护理保险的构建和发展诠释

从20世纪末开始,多数发达国家开始出现了人口老龄化问题,引发各国政府和社会非常重视老年人的医疗和护理问题,也因此推动了许多发达国家开始发展老年保险市场。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医疗设备的改善使得当今老年人大多比以往任何时候的寿命都要长。但是,要想让这些老年人能够健康地安度晚年,就有必要对他们进行长期护理。

长期护理保险是针对那些身体衰弱不能自理或不能完全生活自理、需要他人辅助日常生活的被保险人(基本是老年人)提供经济保障或护理服务的保险。它是适应老龄化社会发展趋势的保险产品,目前已经成为许多国家人身保险中最重要的险种之一。

通常情况下,长期护理保险相比传统的医疗护理周期更长一些,重点在于尽最大可能地维持和增进患者的身体机能,提高其生存质量,即使是在无疾病的情况下,为了提高被保险人的生存能力,同样可以选择护理险。

一、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分析

(一)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发展趋势

根据联合国的统计标准,在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就称为“人口老龄化”。我国从2000年开始正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因为65岁以上老年人2000年达到8811万,占总人口比例为6.96%;60岁以上的老年人约有1.3亿,占总人数的10%左右,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而且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因此老龄化速度要远远快于其他国家。

查看全文

长期护理保险对居家养老护理的效果

摘要:目的观察长期护理保险对居家养老护理人员的培训效果,探讨有效的培训方法,以提高居家养老护理人员的护理服务质量。方法于2019年11月—2020年11月选取上海市静安区天目西路街道所有在岗的40名养老服务护理人员以及接受长期护理保险服务的179个家庭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护理人员进行针对护理规范技术操作培训,在培训前和培训后,对护理人员的护理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行评价,并采取问卷调查方法了解居家养老家庭对居家养老护理服务的质量评价与满意度。结果护理人员培训后的护理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测试成绩均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居家养老家庭培训后的居家养老护理服务质量评价与满意度均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长期护理保险对居家养老护理人员进行针对护理规范技术操作培训的效果良好,可明显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提升居家养老护理服务质量与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长期护理保险;居家养老;护理人员;培训

社会老龄化现象普遍存在,目前医疗资源显然无法满足现今的养老需求,居家养老已成为社会主流养老模式[1]。经对天目西街道居家养老服务护理人员做了护理知识测试,发现护理人员均缺乏护理专业技能,专业知识知晓率远不能满足居家养老的专业护理需求。本研究分析了护理人员日常护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实施方案,采用培训补漏的方法提高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并检验其效果,以切实保障居家老人的护理质量,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于2019年11月—2020年11月,选取静安区天目西路街道所有在岗的40名养老服务护理人员以及接受长期护理保险服务的天目西街道的179个家庭为研究对象。养老服务护理人员的纳入标准:(1)年龄30~60岁;(2)文化水平初中以上;(3)有“养老服务护理员”证书;(4)注册在岗为养老社工事务所护士。排除标准:(1)年龄>60岁;(2)文化水平低于初中。40名护理人员均为女性;年龄30~60岁,平均(42.61±5.33)岁;从业工龄1~22年,平均(10.65±4.36)年;文化水平:初中11名,高中和中专25名,大学及以上4名。接受长期护理保险服务家庭纳入标准:(1)自愿接受长护险服务的居家养老人员;(2)年龄≥60岁;(3)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且自愿参加。排除标准:(1)年龄<60岁;(2)精神疾病。居家养老人员中,男性86名,女性93名;年龄60~92岁,平均(77.34±10.65)岁。1.2方法对所有护理人员进行针对护理规范技术操作培训,具体如下。1.2.1培训内容包括Ⅰ类基本生活照料、Ⅱ类护理相关技能、Ⅲ类临床护理操作。1.2.2培训方法对街道所有在岗养老服务护理员,由1名社区护士负责3名养老服务护理员;对老社工事务所护士,由1名社区护士负责2名为老社工事务所护士。以小组形式和现场模拟的方式进行护理操作培训,社区护士每个月入户随访1次,从老人和家属了解养老服务工作情况和存在的问题。1.2.3培训过程(1)利用微信平台,搭建沟通渠道。建立微信群,每天安排1名社区护士在线解答养老服务的护理问题;建立微信平台,每周推送相关的护理文章,并对养老服务护理员及为老社工事务所护士进行定期考核,了解其掌握程度。(2)对各项护理操作质量进行检查分析。加强对护理人员培训,以提高护理人员自身素质;树立良好的服务理念,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娴熟的护理技术;树立较强的管理意识,加强管理知识的培训;树立法律意识,掌握法律知识。(3)护理质量管理。做好基础工作,使护理人员认知质量管理概念和意义,掌握质量管理的工具;制订工作内容标准,将每项护理操作均制订统一的标准,每名护理人员以此为标准开展每天的工作;实施护理质量缺陷控制,对每项操作按工作标准进行检查,对存在问题及时提出并落实整改;按随访周期,复查已落实的问题,并进行下一项护理操作的培训。1.3观察指标(1)在培训前和培训后,以理论技能测试方式评价护理人员的护理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测试共20题,答对计1分,答错不计分,满分20分,得分越高成绩越好。(2)在培训前和培训后,对居家养老家庭(居家养老人员或其家属)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对居家养老护理服务的质量评价与满意度。满意度调查采用自制问卷调查表,共17项,满分100分,得分越高满意度越高。护理服务质量评价方法,见表1。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查看全文

浅谈志愿服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案例综述

“小浣熊——医疗幽默护理项目”由哈尔滨商业大学法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发起,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希望工程•激励行动”资助实施,首次将幽默护理引入哈尔滨市儿童医院、黑龙江省社会福利院,通过开发和实施一系列的欢乐互动环节,创造轻松愉悦的治疗康复氛围,缓解患病儿童、老人的负面情绪,减轻压力相关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促进其身心健康。项目自2015年11月20日起先后在哈尔滨市儿童医院、黑龙江省社会福利院开展主题活动。项目累计组织14次主题活动,派出人员235人次,受益人数3080人次,媒体影响人数达30余万人。其中,与哈尔滨市儿童医院共同打造的“国际儿童日——欢笑的力量•红鼻子幽默诊疗欢乐行”更是受到哈尔滨日报的头版报道,黑龙江省电视台、网易黑龙江、中国商讯、中国新闻网等媒体争相报道。哈商大学子通过志愿服务与专业实践践行着敬业、诚信、友善、尊老爱幼、友爱和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案例解析

(一)案例思路与理念

哈尔滨商业大学法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的优秀学子组成团队设计了“小浣熊幽默护理”项目,并成功申报了黑龙江省青基会激励项目获得批复。“小浣熊——医疗幽默护理目”,通过组织志愿者,以幽默滑稽表演形式为哈尔滨市儿童医院的住院儿童带来欢乐,缓解患病儿童的负面情绪,将紧张压抑的治疗过程变得丰富有趣,提高儿童对医疗行为的配合度。同时,通过项目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医疗护理人员对于患儿的态度和行为,营造一个局部的良好的医疗氛围。作为生活在福利院的老人是值得被社会关注的,尤其是针对那些“特殊困难群体老人”更加值得关切的。

(二)案件设计与实施

查看全文

“医养结合”实施现状调查研究

一、调查背景

随着“银发浪潮”扑面而来,青海省自2009年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快。截至2015年年底,青海省老年人口已经达到69.77万人,占全省人口总数的11.86%。目前,西宁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29.89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3%;70岁以上老人13.49万人,占老年人总数的45%;空巢老人约有15.54万人,占老年人总数的52%;失能、半失能约有5.9万人,占老年人总数的19.8%。由此可见,老年人对养老和医疗的需求都不断提高,“医养结合”之路就成为西宁市养老模式的必然选择。

二、西宁市城北区“医养结合”实施基本情况

(一)政策支持。西宁市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健康养老服务需求,推出一系列政策。1.在养老政策方面。民政部于2013年年底下发《关于开展公办养老机构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支持社会力量兴办专业机构提供专业服务,实现资源最优配置。2014年,青海省民政厅颁发《青海省养老机构管理办法》,该办法主要是为了进一步规范青海省养老机构的许可管理工作,促进青海省养老机构事业健康发展;《养老机构431管理办法》规定,政府投资兴办的养老机构,应该优先保障孤老优抚对象和经济困难的孤寡、失能、高龄老人的服务需求。2.在医疗政策方面。2016年,西宁市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计生委等部门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5〕84号)和《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卫生计生委等部门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实施意见的通知》等,是健全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为推进西宁市“医养结合”提供必要的政策基础和前提条件。(二)具体实施现状。目前,“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有以下三种:第一种是在养老机构内兴办医疗机构,第二种是医疗机构转型为“医养结合”型机构,第三种是医疗和养老机构进行整合。目前,西宁市处于推行“医养结合”的起步阶段,西宁市“医养结合”型机构养老模式主要是医疗和养老机构进行整合,多是鼓励养老机构和服务组织与医疗卫生机构签订合作协议,为老人就医提供绿色通道。目前推行“医养结合”机构的情况如下:城中区有6家医疗机构与11家养老机构;城西区有2家医疗机构与2家养老机构;城北区有5家医疗机构与7家养老机构;大通县有6家医疗机构与7家养老机构;湟中县有65家医疗机构与6家养老机构;湟源县有3家医疗机构与3家养老机构。笔者走访调研了城北区3家“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第一家是城北区中医院医养服务中心,该中心属于医院内兴办养老机构的模式,其收费标准是30元/天,护理费及点滴费另算,护理内容包括:晨间护理、晚间护理、对非进食患者协助进食/水、卧位护理、排泄护理、床上温水擦浴等;第二家是城北区社会福利医养中心,属于公办养老机构内设医养机构的模式,收费2300~4000元/月,护理内容有唤醒起床、提醒更换衣物、提醒更换床单(每周一次)、测血压等;第三家是城北区大堡子镇卫生院,该院是城北区中医院与卫生院共同建立,是西宁市最早建立的,但由于资质审核有些问题,所以暂时试行中断,目前已重新上报申报材料,正在审核中。

三、西宁市城北区“医养结合”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养老和医疗资源有限。西宁市地处西北民族地区,其养老和医疗资源有限。目前,西宁市实行“医养结合”的机构少,据调研,除在建的“医养结合”机构以及养老机构与医院只是实行签约绿色通道关系的机构,具体已经开始实行并只专注“医养结合”的机构只有3家,对于在民族地区建立“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对医疗和养老两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按照规定在养老机构中开设医院,必须满足硬性条件,如必须提供足够的床位数、专业医护人员及医疗硬件设备,然而这些过高的“门槛”使一些养老机构难以达到要求。(二)成本和收费较高。实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需要较高的资金投入。以养老机构内兴办医疗机构为例,养老机构的前期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而后期的专业医护人员和医疗设备的购置也是一笔大费用,这些都增加了机构的成本投入。对城北区实行“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调研显示,城北区社会福利医养中心收费标准为2300~4000元/月不等;城北区中医院医养服务中心收费是30元/天,护理费及点滴费另算。(三)政府投入资金不足。西宁市于2016年刚刚试点“医养结合”,兴办起来的“医养结合”机构多为公办医院和养老机构,政府给予公办的机构投入大,而民办的相对较少,对于民办机构来说,资金压力成为参与养老服务行业的最大困难。据调研,城北区最先实行“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但仅有的3家“医养结合”中心都是政府投资建立的,其规模较小,其中大堡子镇卫生院于2016年试行,但试行时间很短便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中止,其中很大一方面的原因是资金的困难。(四)传统养老观念根深蒂固。“养儿防老”这个古板的观念在全国老人心中已根深蒂固,西宁市老年人也不例外,他们认为老了就应该跟着儿子居住,很大部分老人都不愿接受机构养老,认为机构养老是迫不得已的选择。并且,西宁市是个少数民族聚集地,受宗教影响,孝道已成为他们的信仰内容之一,大多数少数民族子女不会把家中的老年人送入机构养老,大多会选择家庭养老。(五)缺少专业护理人员。据调研,西宁市实行“医养结合”机构招聘的护工工资在1500~2000元,据城北区中医院“医养结合”中心一名老人说:“我们这边主要是由两名护工照顾,平时负责打扫卫生、买饭、取药、代买东西等服务,就两名护工,护理其实也没啥难度,所以也不需要多少技能,毕竟都有医生护士。”并且大多数医学和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选择是医院,很少有人选择养老服务机构。尤其是护理员的工作强度高,承受心理压力大,但是其工作价值没有通过薪酬得以实现。另一方面,目前西宁市人员配备充足的专业机构较少,专业人员配备的缺乏阻碍了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发展。西宁市城北区“医养结合”中心护工谈到:“我们的应职要求是有耐心、有爱心、有责任心。也不需要我们具备护理专业执照。但是工资也就2000多元,工作难度也挺大的。”目前我国各类养老服务人员共约100万人,经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30万人左右,其中取得职业资格的仅有5万人。全国尚存在老年“医养结合”专业人员不足的状况。西宁市处于起步阶段,专业人员的缺乏更是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医养结合”健康服务需求。

查看全文

农村敬老院护理措施论文

摘要:目的总结农村敬老院老人的社区护理经验与体会。方法在10所敬老院开展社区护理,并用自制表向258位老人进行调查及对实施社区护理前后老人的健康状况和医疗费用支出进行比较。结果老人的健康状况大有改善,医疗费用支出也比上一年降低25.8%。结论对农村敬老院老人实施社区护理,可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改善或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能有效地节约国家卫生资源。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农村敬老院社区老人护理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敬老院老人社区护理经验体会

根据国家医改政策,2006年6月我院被定为济困医院试点单位,目的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贫困人员“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济困医院成立后,我们收住了很多来自农村敬老院的孤寡老人。在临床治疗和护理这些老人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农村敬老院的卫生保健条件不尽人意,照护人员专业水平不高,为老人提供的服务基本上就是吃、住,很难根据老人的身体状况进行健康照护,缺乏保健和康复等专业性照护,一些疾病不能及时预防,老年人一旦疾病缠身,或者重病重伤不能治好,就很容易瘫痪,甚至是离世。

为实现WHO提出的健康老龄化,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及有效地节约国家卫生资源,从2007年10月—2008年10月,我院对本市的10所乡镇敬老院的老人开展了社区卫生服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一年来我们对农村敬老院老人护理的经验和体会总结如下。

一、制定计划和措施

我们制定了详细的服务计划和护理措施:成立社区服务小组,小组由医生、护士、检验士和其他工作人员组成。服务时间一年(2007.10-2008.10。护理对象是本市10所敬老院的老人。小组定期轮流到这10所乡敬老院进行下乡服务。

查看全文

保险公司运营养老地产机制设计分析

摘要:养老地产是融合房地产和养老服务的产物,符合老年人对于与养老服务的差异化、全面化需求,是我国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趋势。保险资金的特点以及保险的社会属性使其具有投资开发养老地产的先天优势,但由于我国养老地产的发展仍处于初期阶段,经验严重不足,保险公司如何运营养老地产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立足于我国养老地产的运营现状和保险资金运用现状,从准确定位、差别规划和医疗、护理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保险公司运营养老地产的机制设计,来探究适合我国老年人的养老地产。

关键词:养老地产;运营机制;保险资金

目前,我国的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峻,2018年,65周岁及其以上人口数为16658万,占总人口数的11.9%,但2018年我国千位老年人口的养老床位数仅29.15张,同时现有养老机构的硬件设施不完善,护理人才也较为缺乏,养老产业的现状与老龄化的状况极其不匹配。首先,我国养老地产定位偏高端、覆盖面小。目前我国运营较为成功的养老地产集中于一线城市,多为高端产品,而二、三线城市的养老地产缺口较大。其次,运营缺乏经验,多为套用国外模式,但受到传统养老观念的影响,这些套用的机制并不能促使老年人改变传统观念,接受这一新型的养老方式。因此,我国养老地产运营机制需要进行更深层次的设计,才能使得保险公司在投资运营养老地产时既能有效满足我国老年人养老需求,又能获得稳定的运营收益。

1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现状

1.1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的特点与缺陷。我国的保险资金绝大多数为固定收益资产,尽管确保了保险资金运用原则中的安全性,但忽略了盈利性的重要,造成了资本回报率偏低,同时资金的收益率与资本市场有极大地关联,深受市场利率波动的影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保险资金运用渠道较为狭窄,资金配置结构较为单一,存在着极大的拓展空间。最近两年保险公司的一些投资举动引发了社会和国家的强烈谴责,使得银保监会对险资投资渠道的管控变得更加严格,目前仍有大量的保险资金在寻觅更为良好的出路,尤其是长期性的险资投资渠道。1.2我国保险资金投资养老地产的可行性分析。2010年,中国保监会印发《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暂行办法》写明我国保险公司的资金可投资于医疗、养老等方面的不动产,近些年,国家的政策越来越倾向于发展“专门化”的养老产业,越来越支持我国符合条件的保险公司投资养老服务产业。保险资金数量大、期限长、投资于养老地产,不必担心利率以及市场的波动,从而保持较好的收益稳定性,且保险公司拥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可以更好的保证养老地产的运营,这种良性循环有利于保险公司获得稳定的投资收益,同时实现险资运用的“安全性”和“盈利性”两重目标。保险资金也能更好的服务于实体经济,解决我国的“养老难”问题,有利于提升我国保险业的整体影响力和竞争力。

2养老地产运营机制的设计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