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医学专业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7 09:42:4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老人医学专业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欧洲老年医学教学启发
1老年医学系及专业的建设
对31个欧洲国家的调查显示:7个国家(芬兰、冰岛、挪威、瑞典、比利时、法国和匈牙利)的所有医学院校建立了老年医学系。而16个国家(波兰83%,意大利71%,斯洛伐克67%,瑞士60%,土耳其55%,立陶宛50%,荷兰50%,塞尔维亚50%,捷克43%,英国39%,西班牙36%,丹麦33%,保加利亚33%,乌克兰21%,爱尔兰20%和德国16%)的部分医学院校建立了老年医学系;其余的8个国家没有老年医学系(奥地利,希腊,爱沙尼亚,马其顿,摩尔达维亚,斯洛文尼亚,卢森堡和马尔他)。老年医学被认可是独立专业的国家有16个(芬兰、瑞典、比利时、法国、匈牙利、意大利、立陶宛、荷兰、捷克、英国、西班牙、丹麦、保加利亚、德国、马其顿和马尔他),且这16个国家中的13个国家同时认可老年医学护理专业;老年医学被认可是全科医学或内科学亚专业的国家有9个(冰岛、爱尔兰、挪威、波兰、瑞士、塞尔维亚、斯洛伐克、土耳其和乌克兰)。而其余的6个国家(奥地利、希腊、爱沙尼亚、摩尔达维亚、斯洛文尼亚和卢森堡)不认可老年医学专业或亚专业[4]。
2本科生的老年医学教学
绝大多数欧洲国家,在12~13年的初等教育后,组织了6年制本科生的医学教育。通常是,医学生先学习3年的临床前课程,重点学习基础医学,接下来学习3年的临床课程,重点学习临床医学。在调查的31个欧洲国家中的25个国家(81.1%)在非老年医学系或专业的医学本科生中开展了老年医学教学。其中,9个国家(芬兰、挪威、瑞典、立陶宛、法国、冰岛、意大利、西班牙和斯洛伐克)开展的医学本科生老年医学教学是必修课;16个国家(奥地利,比利时,丹麦,德国,匈牙利,荷兰,爱尔兰,卢森堡,马耳他,波兰,瑞士,捷克,英国,塞尔维亚,土耳其和乌克兰)开展的医学本科生的老年医学教学是选修课。而剩下的6个国家(保加利亚,希腊,爱沙尼亚,马其顿,摩尔达维亚和斯洛文尼亚)没有开展医学本科生老年医学教学。另外,仅7个国家在其所有医学院校中开展了医学本科生老年医学教学。绝大多数国家的医学院校自己独立设置医学本科生的老年医学教学课程,仅2个国家的医学本科生老年医学教学课程是按照欧盟建议的核心课程来设置的。且医学本科生老年医学教学的平均课时数相差很大,挪威教学课时数最多(100个课时),而爱尔兰,卢森堡和土耳其教学课时数最少(不到10课时)。通常在医学本科生第4至第6临床学年时进行老年医学教学。近50%的教师用了“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教学方法。16个国家组织了医学本科生老年医学临床轮转实习,且其中11个国家的医学本科生老年医学临床轮转实习是必修课[4]。
3研究生的老年医学教学
在调查的31个欧洲国家中的16个国家(芬兰、瑞典、挪威、法国、比利时、匈牙利、荷兰、爱尔兰、意大利、马耳他、波兰、西班牙、捷克、英国、立陶宛和斯洛伐克)的研究生老年医学教学只由老年科医师组织领导;而另外的6个国家(德国、冰岛、瑞士、土耳其、乌克兰和塞尔维亚)的研究生老年医学教学由老年科与内科医师共同组织领导。其余的9个国家(奥地利、保加利亚、丹麦、希腊、卢森堡、爱沙尼亚、马其顿、摩尔达维亚和斯洛文尼亚)没有开展研究生老年医学教学。16个开展研究生老年医学教学的国家规定了老年医学的课程。13个国家规定在教学结束时必须通过考试。考试通过后,9个国家的研究生可获得老年医学专业执业资格证。8个国家规定老年医学专业执业资格证到期后,要想继续持有老年医学专业执业资格证,还必须重新通过必修课考试[4]。
医学生生命教育与大学语文教学分析
【摘要】在大学教学工作体系中,语文作为一门重点的公共文化课程,在学生德育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载体作用。语文学科中包含着传统文化思想,品格素养内涵,对于大学生来讲,学习语文能够丰富自身文化知识储备,提升道德素养。医学专业是大学领域重点专业,学校需要合理借助语文学科载体,向医学生渗透生命教育,全面提升医学生道德素养,以及医学领域职业素养,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鉴于此,本文主要围绕大学语文教学与医学生生命教育融合的意义,以及具体的教学方法展开有效的分析,从而为实现医学生医德素养建设与教育,提供重要的依据。
【关键词】大学语文;医学生;生命教育;融合;意义;对策
医学专业是大学热门专业,同时对学生生命品格具有严格的要求。医学生需要热爱、同情、尊重和敬畏生命,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投身于医学工作当中。尤其是在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时代背景下,医学生需要从自身做起,自觉规范自身品德素养,提升自身医德水平。所以,学校必须针对医学生,积极开展医德教育。而语文是众所周知的德育教育学科载体,对于促进医学生品德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素质课改背景下,大学教师需要合理借助语文学科载体,渗德育教育,培养医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认知,从而全面提升医学生的职业素养。
1大学语文教学与医学生生命教育融合意义分析
1.1帮助医学生树立敬畏生命的意识。在大学教育环境中,语文学科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借助于语文学科向学生渗透生命教育,能够让医学生对生命形成敬畏的思想认知,从而懂得尊重和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比如说,在学习《敬畏生命》的书籍时,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合理地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医学生结合自己所学专业以及生活实际,谈谈如何才能够做到敬畏生命?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形成深刻的情感认知和领悟,并且站在医学专业角度,从“治病救人”职业素养方面,谈谈自己对敬畏生命的理解。1.2教会学生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生命是个体生存和生活的基础,没有了生命,那么一切都将失去意义[1]。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时,合理渗透生命教育,能够让学生对生命内涵形成正确的认知与感悟,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懂得如何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比如说,教师在组织《报任安书》教学时,让学生在整理司马迁人生经历的过程中,对司马迁面对困难坚韧不屈的伟大人格精神加深理解,让医学生懂得即便面对再大的苦难,也要从容面对,并想办法克服和解决难题。1.3形成尊重他人、善待他人的习惯。语文学科中拥有的德育文化内涵,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合理地渗透德育文化内涵,能够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素养,让学生懂得如何尊敬他人,善待他人,从而全面提升医学生综合素养。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需要加强情感教育[2]。比如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和学习《陈情表》《祭十二郎文》《项脊轩志》等,让学生对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加深理解和感悟。促使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形成仁爱的心理品格,以便学生在今后的医学工作,能够以仁爱、友善的态度对待病人。1.3超越人生困境,提升生命价值。人生在世难免会遇到些许困难,而我们需要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勇敢地面对生命中出现的挫折和困难。而语文学科中包含的生命内涵和德育文化内涵十分丰富[3]。比如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和鉴赏《行路难》,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生命态度。
2大学语文教学与医学生生命教育融合路径分析
医院医疗保险管理及对我国的启示
【摘要】随着我国医疗保障覆盖面的扩大,医院医疗保险管理部门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如管理不规范、工作事务繁多、工作人员配备不足、职业发展受限等。以典型地区德国、法国、日本及我国台湾地区为例,探究在社会保险制度的模式下医院医疗保险管理制度如何运行,对我国大陆地区新医改政策背景下医院医疗保险管理的发展具有一定启示。
【关键词】社会医疗保险;典型地区;医院医保管理
我国在建立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之时要求建立专门的医院医保管理部门,医院医保管理部门的设立是定点医疗机构的准入要求之一,也就是说,医院医保管理随着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应运而生。据社会保障公报显示,2005—2015年间我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所覆盖的人群由1.38亿增长到2.89亿,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所覆盖的人群由0增长到3.77亿,新农合所覆盖人群由1.79亿增长到6.7亿人口。随着医保覆盖面的扩大,医保基金日渐扩大,医保已成为医疗机构业务收入的重要部分。医疗服务提供者与购买者之间必然需要润滑剂,医保管理部门就需要发挥衔接、桥梁的作用。但目前医院医保管理上仍存在许多特殊问题,如管理工作不规范、工作内容冗杂、工作人员升迁机会较少、工作积极性低[1]。目前,医院医保管理尚未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现有研究多从医院内部管理出发研究其存在的问题,很少从医疗服务体制的角度来分析。本研究以实行社会保险制度的典型地区德国、法国、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为例,比较不同体制下的医院医保管理制度,对我国大陆地区医院医保管理制度的发展具有一定启示。
1医院医疗保险管理的典型地区经验
1.1德国。德国推行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模式,一方面国家通过政策、法律进行总体的宏观调控使医疗资源能够公平、合理地进行配置,让居民享有更好的卫生服务;另一方面,市场有法定保险机构和私人保险机构,国家以强制性的方式要求职工购买法定医疗保险,这部分人通过合同方式与法定保险机构签订合同,而私人保险机构则根据自身意愿来进行选择[2],这种强制性的保险制度模式使得其覆盖了99.8%的德国人口。经过历史的演变,德国目前有7类法定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无统一的医保经办机构,无论是法定保险机构还是私人保险机构,患者都可自由选择投保基金。德国的医保经办机构是非营利性的,其运作模式是垂直管理,自我筹集并管理基金,设有管理委员会和董事会,有独立的财权和人事权利,与政府其他开支项区分开,管理委员会由投保人和企业雇主代表组成,可投票协商任免董事会成员,董事会则负责组织日常事务。其还加入了医疗保险公司协会进行行业自律,受到联邦医保局、医师协会等监管。医疗保险机构与医生、医院以及被保险人都各自签订了合同[3],以保证医生服务价值能够充分体现以及投保人能享有公平、有效的基本医疗服务。1.2法国。法国推行全民医疗保险制度,主要由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补充医疗保险及私人保险制度三部分组成,覆盖了法国绝大多数人口[4]。投保者持有社会保险卡到事先签约的主治医生处看病,如有需要再转诊到国家公共医疗系统里的医疗服务提供机构进行治疗。大部分的公立、私立医院都是协议医疗机构,其区别主要在于患者就诊时疾病报销的比例。法国医保主管机构是法国社会医疗保险局,主要负责统一协定医疗服务的报销标准。医保基金的管理是由非营利性的基金会进行统一管理,采取理事会的管理模式,理事会包括投保人、委员会代表,基金会的管理费是从保险基金中按一定比例进行拨付。医疗保险基金的来源主要包括单位、雇员以及国家税收,其通过社会保险和家庭补助征收联合会下地方的征收联盟进行统一征收,各基层基金委员会再根据上报申请将保费汇入投保人的账户中。保险基金收支两条线,互相制约,受到立法机关、社会医疗保险局的监管。1.3日本。日本实行全民保险制度,具有强制性,其主要分为三类:健康保险、国民健康保险以及老人保健。健康保险的投保对象为企业雇员,其又分为政府主管和工会主管,政府主管的投保人多数为中小企业的雇员,工会主管的则是大企业或同行业多数企业组成的工会组织进行管理。国民健康保险面向的投保对象是农民和自营个体户。参与全民保险制度的投保人只需支付20%~30%的医疗费用[5]。老人保健则是针对国家日益老龄化的趋势所设立,由个人、国家及保险机构共同负担,个人所负担的费用不超过10%。日本的全民保险福利性高,除了日常的医疗费用外,其产生的额外费用如伙食费、探视的慰问费也一并支付。医保基金中由投保人缴纳的保险费和税收组成。日本的医疗保险主管机构是劳动厚生省,其负责政策的制定、监督及管理,医疗保险管理实行行会管理,由投保人、企业单位代表组成,具有独立性,负责日常的保险业务,其按照劳动厚生省制定的费用标准向医疗服务提供者支付费用,受到基金会和团体联合会的监管。1.4中国台湾地区。我国台湾实行全民健康保险制度,属于强制性社会保险,以政府主导、运行,覆盖率达99%的台湾人口,投保人均享有公平的基本卫生服务,可使用健康保险IC卡到任意1家特约医疗院享受医疗服务[6],在就诊时根据投保人职业身份缴纳挂号费及部分需负担的费用,而不以所患疾病区别缴纳费用,持有“新希望卡”的弱势群体则只需缴纳挂号费,部分负担费用可全免或减低[7]。台湾医保的主管机构是卫生署,下设4个平行组织,下属的中央健康保险局负责日常的医保基金的运作以及其他日常业务,它受监理委员会的监管。投保人统一将保费交至中央健康保险局,费用协定委员会与医疗服务提供者根据其费用申报情况与其协商并支付、分配医保基金,医疗服务提供一方根据患者就诊记录向健保局申请给付费用,健保局则根据服务方申请费用与事先划定的费用总额进行对比,如果申请费用低于给定的费用则全额支付,否则按比例给付,争议审议委员会负责解决中央健康保险局与投保人、医疗服务提供者之间出现的争议。
2对完善我国大陆地区医院医保的启示
医学生志愿者服务实践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在我国蓬勃发展,受到了全社会的重视和关注。但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志愿者服务的实践报道较少,可能与其专业特点有关,笔者在这方面进行了探讨,报道如下。
1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志愿者服务的特点与组织形式
1.1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志愿者服务的特点
1.1.1应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志愿者的服务对象大多是某些慢性疾病的患者,因此,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志愿者首先要恪守医德,要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其次要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著追求,为祖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的精神。有效的志愿者服务,是培养医学生职业道德的有效载体。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开展志愿者服务,体现了志愿者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自觉性、自愿性和自主性,反映了“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目标追求,表明对完善自我和完善社会的道德价值的精神追求[1]。
1.1.2应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志愿者服务有其专业的特殊性,服务对象带着美好愿望向志愿者求医问药,如志愿者不能给予科学的、专业的答复,势必会让服务对象大失所望。因此,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志愿者首先要认真刻苦地学习专业知识,造就志愿者服务的本领。其次要结合自己特长,发挥专业优势,必要时还需接受服务前期的专业培训。同时在服务中还要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与提高专业技能,不断学习与提高志愿者服务的水平,做到学用相长,相得益彰。
1.2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志愿者服务的组织形式
美国老年医学教育认识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来临,老年人群的医疗保健需求快速增长,一种针对老年人特有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专门为老年人提供医疗保健服务的老年医学已成为现代医学中必不可少的前沿学科。目前,中国是世界老年人口最多、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预测到2O2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的l7.17%,达到2.48亿Ⅲ。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发展现代老年医学和教育在我国势在必行。为此,迫切需要各级老年医学会、综合医院、医学院校及研究机构努力借鉴国外经验,创造出适合我国特色的老年医学教育模式。本文扼要介绍了美国老年医学的发展现况、医疗模式和教育模式,旨在探讨对于我国老年医学和教育发展的启示,从而促进我国老年医学和教育的发展。
1美国老年医学现况
自1909年美国IgnatzLeoNascher医生提出老年医学(Geriatrics)的概念,一个世纪以来,美国老年医学专家的医疗和教育工作使老年医学得以不断完善,迄今已经形成了一门完整的学科。1942年成立全美老年医学会,1945年成立全美老年学会,1965年设立老年人医疗保险,1966年开始老年医学专科培训,1974作者简介:杜文津,硕士,主治医师,第四军医大学兼职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老年神经病学。丰在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创建老年研究所。20世纪0年代,设立老年医学研究基金开始资助本科医学院校的临床和科研人员探索改进医学生课程中的老年医学内容,职业卫生局资助建立老年医学教育中心如南德洲老年病教育中心(SouthTexasGeriatricEducationCenter,STGEC),退伍军人医疗系统成立老年医学科研、教育、临床中心(GeriatricResearch、EducationandClinicalCenters,GRECC)。
2美国新型老年医疗模式
美国除了传统的护理院(nursinghome)外,还有各种现代综合服务的老年医学诊疗、保健方法不断涌现。这些新型医疗模式旨在全面提高医疗质量、便利老年患者和降低医疗消费。设置老年病房(acutecaref-0rⅡ1eelderly,ACE)。美国的老年病房一般设立在大型三级医院,由老年医学专科医生负责,专门收治老年患者,并会同其他专科医生对老年患者的会诊与治疗。该医疗模式能有效诊治老年患者疾病,及时发现和防治老年病综合征,缩短住院曰。开设老年髋部骨折专诊(hipfractureservice)。老年人体质虚弱,容易摔倒,且老年人骨质疏松,从而导致髋部骨折发生率高。老年髋部骨折专科诊疗流程简捷,由老年科医生负责患者的术前评估、围手术期处理和术后亚急性期诊疗与康复,可使老年患者尽快手术、减少并能及时处理术后并发症,缩短病程和住院日,加速患者康复,降低治疗费用。实施亚急性和过渡性医疗(subacuteandtransi.tionalcare)。在急性病或慢性病急性发作缓解或控制后,老年患者往往不能很快恢复,但其住院过久可能会引起活动能力下降、院内感染等问题,造成其疾病的恶性循环。在亚急性和过渡性医疗模式下,老年医学团队负责老年患者的康复理疗、压疮治疗、抗生素治疗、肠内外营养、精神行为病症等诊疗服务,并负责安排老年患者的出院后连续诊疗、保健以及指导相关机构改善社会和家庭环境,为老年患者在急性病或慢性病急性发作控制后提供合理而安全的连续性诊疗服务,有利于患者恢复。开展全面的老年人服务项目(programofall—in-clusivecarefor血eelderly,PACE)。老年人服务项目是一种为衰弱老人提供基础诊疗、预防、日问锻炼与娱乐活动、急性病诊治及慢病长期管理等全套医疗保健服务模式。老年科医生定期对患者进行评估,及时调整服务内容和方式,对难以解决的病案邀请专科医生会诊。同时,为保证老年患者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使其能够继续居住在社区,减少住院次数和入住护理院的几率,提高和维持生活质量,降低医疗费用,组织召开家庭会议,商议护理、诊疗方案。建立退休养老社区连续医疗(continuingcarereti.rementcommunities,CCRC)。美国将退休老人聚居,对其提供连续性医疗、保健及日常生活服务与支持。大部分老人加入CCRC时属低龄,比较健壮,生活能够自理,CCRC为其提供基础医疗保健和预防、及各种生活服务支持。随着老年人年岁增长及急、慢性病患病率升高,需求逐渐增多,老年医学团队根据每个老人的具体需求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和长期慢性病管理,除急性病需要住院外,老年患者在CCRC社区可享受连续性的医疗保健服务。
3美国老年医学教育现况
解剖学实验教学对课程思政教育的启发
[摘要]目的:探讨提高系统解剖学实验课思政教育的方法。方法:选取2018级临床1~8班400名学生,采用医学人文教育贯穿虚实结合的系统解剖学实验教学方式,并对实施前后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教学前后的学生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具有比较明显的差异(P<0.01)。结论:医学人文教育结合虚实实验教学有利于推动系统解剖学网络课程的思政教育。
[关键词]系统解剖学;实验教学;医学人文;网络课程
医学教育肩负着教育和卫生医疗双重责任[1]。日益兴起的医学网络课程中恰当融合医学人文教育能够对医学生道德修养、职业素质产生重要影响[2]。如何在医学网络课程中有机融合医学人文教育还鲜见报道。我院在2019年采用数字人虚拟仿真系统结合缅怀遗体捐献者,慰问孤寡老人等人文教育培养,提高了医学生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的相互融合[3],对目前“网课”如何融合“课程思政元素”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选取2018级临床医学专业1~8班400名学生,以本教研室师资讲授系统解剖学实验课。教学时间为2019年3月—6月。(二)方法。1.虚实结合实验教学。首先由教师在虚拟仿真软件上以不同方位讲解人体各系统器官的结构、形态、位置和毗邻关系,教学时间约20min。其次给学生温习回顾知识点时间约10min。再次教师使用大体标本、手摸标本或模型讲解具体结构,时间约30min。剩余的时间学生独自利用虚拟仿真人体教学软件中的微课、动画资源结合标本、模型进行对比观察,巩固知识点,教师答疑。下课前5min总结归纳。2.医学人文教育。(1)实验前默哀致敬,宣誓告慰。第一次系统解剖学实验授课前,学生统一着白大衣,以良好仪容仪表,整齐列队向塑化标本、手摸标本、大体标本等教学用标本(即“无言良师”)进行默哀3分钟;再由学生领誓,带领全体医学生宣誓,告慰遗体捐献者献身医学事业之情。(2)实验中尊重爱护,开展集体合作。每次实验课采取团队合作观察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在观察人体器官或结构的时候,设立监督机制,要轻轻触摸观察,培养爱护标本,决不能拉拽,掰断标本;建立“实验行为一票否决平时成绩制度”。每次实验课后及时用标本袋密封“无言良师”,认真打扫“无言良师”周围的卫生,以表达尊重之情。(3)实验后静思回顾,感恩大爱。学期实验课结束后,所有学生再次向“无言良师”鞠躬,举行告别仪式,感谢其对学习和成长的帮助。(4)开展公益活动,建立沟通渠道。清明节、中秋节前期均在“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碑”举行祭奠“无言良师”的大型公祭活动,或举办网络祭奠活动,时刻缅怀遗体捐献者为医学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5)调查问卷。以问卷星软件设计调查问卷。从尊重生命、救死扶伤、公益活动、交往沟通等方面对本研究前后的医学生道德修养展开调查。(三)统计学方法。问卷星软件收集调查资料。采用SPSS18.0进行分析,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探索
【摘要】医学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是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浙江大学医学院在积极开展遗体捐献宣传的同时,将这项工作纳入医学人文教育平台,先后在校园里建立了无语良师碑,组织师生进行清明节祭扫活动;介绍遗体捐献工作,讲述捐献者身前感人事迹;在局部解剖学课程中将捐献者身前病案应用于教学中;开展“以感恩无语良师”为主题的多项社会实践活动四方面探讨。上述举措有效地培养了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了医学生整体素质。
【关键词】遗体捐献;局部解剖学;医学人文教育
当今社会,在医疗活动中出现医患关系紧张,医患矛盾突出,甚至发生医务人员伤残等情况。这种悲剧的发生,一方面是患者及亲属素质的问题,但另一方面的原因是我们医务人员专业技术、职业道德和责任心的问题[1]。因此,在医学教育中深化教育改革,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有机的结合,大力弘扬人文精神,显得尤为重要[2]。医学教育离不开解剖教学,解剖教学必需要有人体标本。目前我院解剖教学使用的大体标本都来源于无偿捐献。在接受遗体捐献的工作中我们认识到,每一位捐献者都有崇高的思想境界,在他们的背后都有许多感人的故事,是不可多得的医学人文教育素材。如果在做好解剖教学的同时,开展以遗体捐献相关的人文教育,不仅可以使医学生学到解剖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学习的目的性和自觉性,提高教学质量,将来能为完成治病救人这一神圣使命而无私奉献。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建立无语良师纪念碑,撰写碑文,举办清明节祭扫活动
2012年,为了缅怀232位已经捐献遗体者,弘扬他们的大爱精神,浙江大学医学部经过多方面考虑和精心设计,在校园教学楼之间幽静的树林里建立了“无语良师”纪念碑,并隆重举行了揭碑仪式。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郑强教授、医学部常务副主任罗建红教授参加了当天的仪式,医学院师生身穿白大褂,手捧菊花肃立在纪念碑前,深深地鞠躬。“无语良师”是医学界对于遗体捐献者的尊称,是医学生的启蒙老师,因此,又被称为”大体老师”。医学院建无语良师纪念碑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仁爱教育和奉献精神教育;同时,也是医学文化的一种展示。无语良师碑落成后,每年都将新增遗体捐献者的姓名篆刻于碑上。这里不仅为捐献者家属提供追思亲人场所,同时也成为医学院精神文明和社会道德建设的教育基地[3]。每年的清明节前夕,浙江大学医学部都会在这里举行大型祭扫仪式,参加人员包括浙江省红十字会的领导、医学院的领导、杭州遗体捐献俱乐部成员、遗体捐献者家属代表以及医学院的广大师生。多家新闻媒体也给于跟踪报道,起到良好的宣传教育效果。参加仪式的医学生都表示,这里是我们每天上、下课的必经之路,每当看到无语良师碑,内心都会被深深的触动,这样的感恩仪式很有必要,使我们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2将遗体捐献相关的医学人文信息引入局部解剖学课程的教学过程
英语电影字幕翻译对人文教育的作用
摘要:“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医学是一门治病救人的学科,医务工作者不仅要有高超的技术,更要有良好的医德。医德培养需要以人文教育为依托,针对我国医学生人文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课程内容有局限的现状,本文以文学与医学的共性为切入点,结合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提出运用英语电影字幕翻译课程加强医学院校人文教育,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涵养高尚医德,以高质量医学人才培养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医学生;人文教育;英语电影字幕翻译
《孟子·梁惠王上》提出,“医者,是乃仁术也。”仁者,爱人也。正如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指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几千年来,中国传统医学以这种浓厚而朴素的仁爱精神为发轫,要求医者不但掌握救人性命、活人性命的技术,更要怀揣一颗真诚为病人解除病痛的“仁爱”之心,以仁术治病,以仁心救人,开展预防、诊断、治疗等一系列医学实践活动。随着社会飞速发展,为迎合市场对高度专业化医学人才的需求,高等医学教育领域愈发注重对医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推崇技术至上,将患者视作“器官”和“疾病”进行攻克,而非将其视作完整的“个人”进行治疗。科学技术诚然是医学实践的基础,但“人”才是医学实践的对象,医学不应只是运用医学技术和医疗器械解决器质性病变的实践活动,更应是医生和患者双向沟通、解决患者精神痛苦的过程。《“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增强患者就医获得感,加强医疗服务人文关怀,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这要求新时代的医务工作者不仅需要具备过硬的医学临床专业技能,还需要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人文素养。作为培养未来医生的摇篮,高等医学院校在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责无旁贷,要摈弃只重视医学专业技能、只看“病”不看“人”的培养模式,探索加强医学生人文教育,不断提升医学人才培养质量。
一、开展医学生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1],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对医学生开展人文教育,就是为了在开展医学专业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学习语言、文学、历史、哲学、艺术、道德、思想、政治等人文素质类课程,“提升医务人员与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培养他们对人性的感悟和认知”[2],引导医学生从技术化取向回归人性化立场,充分认识治疗过程中维护患者人格和尊严的重要性,避免物化患者,从而达到身、心良好的治疗效果。不论是东方的《黄帝内经》,还是西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自医学产生之日起,人文精神就存在于医学实践中,人文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哲学思想的变更、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需求的变化,医学界对于科学化、专业化的追求以及随之取得的巨大成就一度削弱了人文的重要地位,但有识之士从未停止过追寻“人文”的步伐。19世纪细胞学说的建立证明了人类的疾病是由细胞机能失常引起的生理性病变,20世纪基因研究的不断深入证明了人类疾病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基因有关,科学理论的发展将人转化为一个个细胞或DNA片段,医生与患者的关系简化为医生与生物体基本单位之间的关系。1910年,美国医学教育改造者亚伯拉罕·弗勒斯纳(AbrahamFlexner)发表了震动北美洲医学界和教育界的《弗勒斯纳报告》(TheFlexnerReport),推动建立起“生物医学模式”这一医学培训的黄金标准,医学教育摆脱了经验传授而走上了科学的道路,随之而来的却是医学教育和实践中人文思想的逐渐缺失。1919年,目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缺乏人文精神的科技发展带给人类的灾难后,现代医学之父威廉·奥斯勒(WilliamOsler)发表了“古老人文与新兴科学”(TheOldHumanitiesandtheNewScience)的主题演讲,强调对技术的热爱要与对人文的热爱结合起来,先爱人类,再重技艺,呼吁医学界人文精神的回归。[3]1970年,美国医生范·伦塞勒·波特(VanRensselaerPotter)提出“生命伦理学”(bioethics)概念,强调要把生物科学知识和人类价值体系知识结合起来。1972年,医学人类学成为正式学科,强调人是生物属性和文化属性的有机结合,将“人”视作整体而非身心割裂的对立而存在。[4]1977年,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医学院教授乔治·恩格尔(GeorgeL.Engel)发表《需要新的医学模式—对生物医学的挑战》(TheNeedforANewMedicalMode:AChallengeforBiomedicine)一文,分析了“生物医学模式”的实践缺点,以系统论为方法基础,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构想,主张从“人”这一整体出发开展疾病诊断和治疗。[5]进入21世纪,国际医学教育组织制定《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GMER),明确提出医学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交流与沟通技能,临床技能等均是医学生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医学人才培养不仅关乎医学知识与技能的传递,还关乎人文素养的培育。如何将人文思想贯穿医学教育始终,构建以人为本的教育体系,是目前医学界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医学院校通过英语电影字幕翻译开展人文教育的意义
护理学奥瑞姆自护理论研究
1教育课程中增加护理课程的必要性分析
当前国内的通识教育课程一般可以分为人文历史类、自然科学类和社会科学3大类,由各个学校自主规划课程的授课内容、授课方式以及科目。而一般院校的通识课程又分为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2部分,其中包含思政、英语以及计算机的必修课部分所占的比重较大,而由校方自主开设的选修课部分比重较小。目前国内高校中所开设的涉医类通识课程都是类似于医学伦理学或病理学等偏理论的课程而普遍缺乏实用医学如护理学这样的课程。而由于我国应试教育体制的客观现实,学生们在进入大学之前的九年义务教育和3年高中教育中几乎没有系统地学过基本的护理知识。因此在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中增加护理学课程有一下几点好处:首先,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自我保护观念的进步,人们对自我养生的需求正在不断增强。掌握一些护理学知识,特别是中医护理的部分技能可以满足学生们这方面的需求,这也是符合奥瑞姆的自护理论的;其次,对于部分专业的学生如海运、轮机、地质工程、土木工程等,考虑其今后工作的特殊性也需要掌握一些急救护理技能以及护理学的基础知识。而目前国内的大多数建筑企业或航运企业均缺乏对从业人员相关急救知识的培训,所以有必要让学生有机会在大学的学习中掌握一些相关知识;第三,通过学习中医护理的知识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的优秀文化遗产,开拓学生的人文视野并对学生理解中国古代哲学起到促进作用;第四,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相当部分老人依然会选择在家养老,如果其子女能够掌握一些护理学知识特别是中医养护方面的知识,对于其父母和家人也有很大的帮助。
2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中增加护理课程的可行性
影响通识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就在于2个方面:一是授课教师;二是授课所需的设备仪器和实验教学场所。教师的教学能力对于达成教学目标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一般来说,通识教育课程对于教师的能力要求相对更高一些,除了要求教师本身具有较为完整的知识结构,还应具有比较强的教学能力。目前我国有相当多的综合类院校均设有护理学专业,这些学校本身就拥有护理学专业的教师,这些专业教师只需要在进行少量培训或学习就可以胜任通识课的教学任务。至于教学设备仪器以及教学场所问题,由于现在绝大多数高校均配有自己校医院,可以通过将部分实验课程安排在校医院的方式来解决医疗器械和操作实验场所的问题,而本身具有护理学专业的学校则可以用自己的专业教学设备和实验室。
3国内外护理医学通识教育现状
相关研究表明在国内外非医学专业学生在护理学,尤其是急救护理学方面的知识具有相当大的差距。在欧洲发达国家平均3~5人中就有1人熟知急救技能和相关知识。比如在荷兰政府,在小学课程中就已经引入急救护理学的课程,而瑞士政府更是在法律上规定每个公民都要接受急救护理知识的培训[3]。即便是香港,对从事运输业的相关人员也强制要求进行急救护理课程的学习[4]。而在大学的教育中,由于欧美国家在基础教育的过程中已经普及了急救护理学方面的知识,因此对于学生医学和护理学方面知识的教育主要是以社会医学为主,如哈佛大学就开设的/医疗保健政策0(HealthCarePolicy)[5]和/社会医学与全球卫生0(IntroductiontoSocialMedicineandGlobalHealth)[6]等课程供学生选修。自2007年哈佛大学通过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之后,在其新的核心课程方案之中明确地提出了要打破原有的系科之间的界限,进而整合知识,从而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以及更自主的选择机会[7]。在国内由于在前期的基础教育中缺乏对急救护理学系统的学习从而导致在当前国内大学生中均普遍缺乏相关的知识[8],因此很多学者均提出单独开设急救护理学培训来解决这一问题[9]。但是仅通过单独的几次培训来进行教授,其效果显然是不如将其作为一门课程的一部分来进行教学。目前在国内仅有上海的几所高校联合开办了急救护理学的选修课,而如果能将这门课程的内容更丰富一些加入基础护理学和家庭护理学的部分内容,其效果会更好。
浅谈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医学是维护人类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高尚事业,而医学生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主力军和后备人才。高等医学教育不仅要培养技术精湛的医务人员,更要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医学人才,从而进一步提高医疗卫生队伍的素质与水平,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1]。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效果,我校发动各级教学管理部门,在学生入学开始直到毕业的全程教学环节中,采用多形式,全方位的教育模式,重点培养具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价值观的医学人才。
1入学教育环节
入学教育是刚刚步入大学生活的学生了解学校和本专业情况的窗口,是建立专业认同感和培养职业精神的关键一步。我校近年来在每届新生入学教育会上组织医学生宣誓仪式,使全体新生宣读“医学生誓言”,明确职业道德规范:“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使学生明白医生要始终将病人利益放在第一位,爱护病人的生命,尊重病人的人格,保护病人的权利。医生要对病人一视同仁,不分身份高低贵贱,甚至更应该特别照顾贫困的病人。正如清代费伯雄所说:“欲救人而学医则可,欲谋利而学医则不可”[2]。告诉学生们要认识到医学学科中蕴涵着的丰富人文价值,医学与人文是融为一体的,要认识到医学道德中体现出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敬业”和“友善”。认识到“医生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别人,这是职业的性质所决定的”[3]。在国防教育中,让学生明白只有国富才能民强,增强国防意识,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入学教育将”大医精诚”的理念植入学生心底,使学生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初步树立科学正确的医学价值取向[4]。
2思想政治课教学环节
大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根据学生的要求和特点,结合教材,设计多样性的课程,以案例讨论、专题演讲、情境对话、小品等新型教学方式,代替传统说教、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以此增强政治理论课的生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全面系统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学习。例如通过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阐述“爱国的表现形式是什么”;通过医德教育和就业指导,阐述“敬业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诚信”;教育学生认识到“友善是良好医患关系的基础”[5]。要让医学生明白坚守医德底线,维护公平医疗消费,尊重患者人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法治、公正、友善、文明息息相关。要不断引导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铺垫基础[3]。
3专业课教学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