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精神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6 11:25:1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劳动精神教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劳动精神教育

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

摘要:通过分析职业精神的时代内涵,阐述了职业教育应重视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时代意义,并对高职护理专业职业精神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方式探究高职护理专业职业精神教育不尽人意的原因,分别从社会、学校、传统教育理念、学生个体等方面进行了剖析,指出高职护理专业职业精神教育缺失的危害,提出了加强高职护理专业职业精神培养的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护理学生;职业精神;培养

一、职业精神的时代内涵

职业精神指在长期的职业活动中人们所表现出来的特有的精神动力,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的行为表现。现代职业精神是一个广义的概念范畴,是对职业道德内涵的升华。它不仅反映社会精神和职业要求,而且反映特定职业的具体性征和具体要求,即它不是在普遍的社会实践中产生的,而是在特定的职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现代职业精神强调具体职业的特征,表现为从业人员对自身职业角色、职业道德的不断认同,并用坚定的信念履行该职业义务。职业精神是指同一职业的从业人员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形成的且为大家共同认可的具有该职业自身特征的精神,主要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信誉和职业作风,其核心是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与职业良心。职业精神的本质特点有多种理解和认知:它鲜明地表现为某一职业特有的精神传统和从业者特定的心理认同以及较为稳定的职业素养,它与人们的具体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自身职业特点的精神表象,它由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技能、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信誉、职业作风等基本要素组成,职业精神的实践内涵体现在敬业、勤业、创业、立业四个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精神具有了新的时代特征和文化内涵,理论体系既具有共性化特征,又愈发彰显各种专业文化的精神特质和职业诉求,职业精神在职业发展、职业成就与个人职业幸福感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精神特质和职业诉求在护理专业的职业精神教育中更加明显。社会的发展对护理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护理教育不仅需要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护理技巧、技能,更需提升他们的职业文化修养和职业精神修养,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的护理专业技术人才。下文将对高职护理职业精神的培养在护理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进行探析。

二、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的现状

(一)高职护理院校普遍存在轻视职业精神教育的现象

查看全文

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路径探讨

摘要:培养医学生职业精神既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事业核心构建模块,也是帮助医学生个人塑造积极正确的职业观和人生观,提升自身职业素养的主要方式。医学生作为未来医疗卫生事业的中流砥柱,职业精神的培养是确保医学生发展成才的关键。本文基于现代教育理念下对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的困境进行梳理,探讨行之有效的办法,对推动高校医学职业精神教育的实效性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教育理念;医学生;职业精神

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了注重学生学习、做事、合作以及发展的能力,在现代教育理念下这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理念将在很大程度上指导医学生职业精神的构建。21世纪初,《新世纪的医师职业精神———医师宣言》由美国内科学基金、ACP基金和欧洲内科医学联盟共同发起和倡议,中国医师协会也于2005年签署该宣言。2011年本土化《中国医师宣言》蓝本发布,充分表明医学职业精神虽然产生时间不长,但受到日益广泛的认可。目前,医学职业精神不仅涵盖了医学职业道德的精神内核,而且将其原有的哲学意蕴拓展到了一个新的维度。有学者认为,医学职业精神是医务工作者在医学职业工作中应该具备的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完美统一。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要具备良好的医学职业精神,就必须在学生时期接受良好的医学职业精神教育,并不断开展职业精神自我教育。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加强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

一、现代教育理念与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关系

(一)注重探究式实践教学理念

现代教育理念和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均注重探究式的实践教学理念。现代教育理念中注重探究式的实践教学理念,有利于从实践层面指导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养成和贯彻。理念作为行动的先导,在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直接影响医学职业精神教育的成效。探究式的实践教学理念有利于学生在自主学习和自觉实践的过程中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方法。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已经将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纳入医学生培养体系,但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存在重安排、轻落实、少反馈、缺实效的情境。究其根本,在现阶段大多数高校对职业精神的认识仍然只停留在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层面,对于医学职业精神的认知不足、重视度不够,在课程体系的建设过程中仍然可以看出浓浓的“专业优先”的思维导向。因此,现代教育理念与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的融合在培养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方面具有积极意义,有利于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的各种资源的优化与整合,从而精准对接医学在职业化过程中面临的优质化发展以及多元化发展需求。

查看全文

技校语文教学中的职业精神

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出版社出版的新版《语文》教材编写组提出了“构建以职业精神为核心的人文体系”的理念,这一理念的提出充分考虑了职业学校学生特点和社会需求。从培养对象的角度出发,从学生转岗和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出发,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职业精神教育。

一、技工院校语文教学中突出职业精神教育的必要性

(一)技工院校语文教学现状和学生特点分析

现阶段我国的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目前,就业形势严峻,一些用人单位盲目追求高学历,高校连年扩招,导致一些地方出现“普高热”,而职业学校则出现生源质量下降,招生数量滑坡的现象;另外独生子女家长有强烈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抱着“上职业学校学不到东西”的偏见和“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鄙薄职业教育思想,如此种种不良因素严重地阻碍了我国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

技工类学校的学生大多是“精英”教学的失败者,基础较差,厌学情绪较为严重,课堂上他们不想“吃”也“吃”不进,对语文课程缺乏兴趣。职业教育一线老师面对这样的学生,不得不调整自己的心态,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重视课堂教学中的过程管理,才能起到一定的效果。

(二)从学生就业能力的需求分析

查看全文

高校人文科学教育思考3篇

一、高校语文课程中的人文教育介绍

“所谓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3从这一介绍可以看出,人文教育在教育价值上强调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个人发展需要为中心,其根本目标在于培养健全人格、促进人类精神的完善;所追求的目标以实现提升人性与提高人力为统一,培养既有健全人格又掌握生产技能的劳动者,既具有明确的生活目标、高尚的审美情趣,又能创造和懂得生活的人。高校语文学科在人文教育具有其他学科无可比拟的巨大优势,主要是由高校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决定的、由高校语文学科审美功能与德育功能所决定的。通过高效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功能,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透过书本的语言文字,既可以做到通古融今,又能够放眼世界,涵养人的精神、陶冶人的情操、塑造人的灵魂、启迪人的审美。人文教育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内涵,高校语文教育中正是包含了对学生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高校语文学科从这个层面来讲,在人文教育、人文精神培养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其他学科无可比拟。

二、高校语文人文教育的特点和功能分析

第一,高校语文人文教育的特点。首先,高校语文人文教育具有渐进性和连续性的特点。人文教育只有建立在渐进性和持续性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实现人文积累、人文养育;也只有不断的进行连续性、循序渐渐的人文教育的心灵渗透,才能将高校语文人文教育功能更好的予以经验解释和经验唤醒,达到对受教育者一种持久性的影响。如果高校语文人文教育知识单纯的为了教学而教学,不注重人文教育的持续性“灌输”,或者按照学校课程安排仅仅在某个学期、某个时间段进行教育,那么高校语文课程自身所具有的人文教育功能则难以发挥其应用作用。其次,高校语文人文教育具有强烈的创造性。高校语文通常是以语言的形式通过不同类型文章体现出来,所蕴含的人文教育意义更具有抽象性、隐喻性和耐人寻味性,尤其是对一些个别事物、具体事物、蕴含道理等深层面的逻辑,需要通过发挥受教育者丰富的想象力和抽象升华才能更好的予以体会,悟出从中的道理;高校语文人文教育重在激发想象和创造力,让受教育者去找“感觉,不单纯停留在记住一些概念和知识的层面上,具有强烈的创造性。

第二,高校语文人文教育的功能。1.高校语文人文教育具有强烈的德育功能。高校教材所选文章都代表着作者的灵感、智慧、激情与思想,或揭示深刻人生哲理,或闪耀真理的光芒,或渗透着美好的人性,对受教育者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一旦高校语文作品深入到受教育者心灵深处,便会成为推动高校学生道德进步提升的强大精神动力,努力构建一种积极的、向上的道德情操,促使高校学生与作者的思想交流、碰撞,并积极思考、探究,从中获得某种精神启迪,树立起高尚的人格。高校语文人文教育的德育功能,也正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借鉴语文人文教育的最根本出发点,是高校语文人文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育、实践工作相结合的契合点。2.高校语文人文教育具有浓厚的审美功能。在高校语文课程中,无不体现着中华民族上下几千年的宝贵精神财富、浓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强烈的民族情感。高校语文人文教育浓厚的审美功能主要是通过作品进行人文教育中渗透感觉美、情感美体现出来的。当受教育者在享受与欣赏人文教育的同时,能够得到心灵上的提升与净化,得到一种精神层面的审美满足。3.高校语文人文教育的培养创新思维功能。高校语文在进行人文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通过一些文学作品深刻领会到内在的感性与理性的交织、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碰撞;对于作品中所蕴含的本质规律,所蕴含的深层次道理,需要受教育者充分发挥自身创造性思维去发现、探索。高校语文通过作品进行人文教育的同时,也正是高校学生不断积极发挥创造性、将作品所蕴含的道理内化为自身情感、提升自身人文人文素养的过程。

三、高校语文人文教育借鉴下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途径

查看全文

中职车工课教学德育路径探索

摘要:挖掘专业技能课德育因素,根据专业特点和岗位工作要求,将德育教育有机渗透到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去,是新时代职业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把握中职车工课程特点,结合课堂教学、车间实训和技能考核实际,健全德技并修育人机制,引导学生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新风尚,笔者对中职车工教学中德育渗透问题进行了详细研究,提出了车工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的新路径。

关键词:新时代;中职;车工教学;德育路径

新时代对职业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了新要求。《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规范人才培养全过程。《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关于组织做好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通知》[1](职成司函〔2019〕61号)明确要求,专业技能课要结合课程特点,充分挖掘德育因素,有机渗透德育内容,结合专业特点和岗位工作要求,寓德育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笔者长期从事中职机械加工制造类相关专业车工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把握专业特点,并依托教学实际,在教学相长中尝试探索德育与车工教学有机融合的德育新路径。

1把握专业特点,树立立德树人育人意识

根据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要求,普通车工车削技术是机械加工技术、数控技术应用、模具制造技术等机械加工制造类专业的必修课。以《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教学标准(试行)》[2]为例,其培养目标要求:“本专业坚持立德树人,面向各类机械制造企业,培养在机械加工生产,服务一线工作及从事机械加工设备操作与营销工作,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职业学校教师既是知识传授的传授者,又是技能训练的教练员,还是职业品质的塑造者。教师充分研读专业教学标准,掌握技能操作的要领,锤炼职业的品质,是尊重职业教育规律体现,也是实施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不同专业有不同专业的特点,不同课程有不同的技能要求。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规格要求上,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创新精神和服务意识,具有人际交往与团队协作能力,具有安全生产、节能环保和遵纪守规意识,具有企业主人翁意识等职业素养;在专业技能方面,要求学生熟悉普通车床的基本操作方法,能读识零件加工工艺文件,会编制车削加工工艺规程,会选用刃磨刀具,会选用合适的夹具和切削用量,会操作车床对典型零件进行加工,并学会使用量具对工件进行检测。教师需要根据专业的特点,结合课程的要求,提升自身在课程教学中的立德树人育人意识,为德育在技能课中的渗透给养思想的保障。

2依托教学实际,提炼课程育人德育元素

查看全文

“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先进事迹材料

“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先进事迹材料

弘扬延安精神促进办学育人

——楚雄农校“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先进事迹材料

延安精神是我党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实事求是、改革创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工作作风;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廉洁奉公、无私奉献的创业精神;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民族精神和共产党人高尚品质与优良作风的体现。半个世纪以来,它教育和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英勇奋斗。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实的思想基础。我校历来把对学生的延安精神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培育四有新人的一项有效途径,利用自身优势全方位多渠道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大力弘扬延安精神。

一、积极提高认识,加强工作领导。

自2000年5月我校成立州延安精神研究会楚雄农校分会之后,我校一直注重抓好对学生的延安精神教育。通常都由学校党总支书记担任分会会长,学校政教处负责人担任秘书长。每年的学校都会将延安精神教育作为德育工作中的重要项目进行专题研究和部署;有《中华精魂》(高中读本)作教材,学校党总支书记带头宣讲,积极组织活动,落实经费,并于每年底进行总结反思。

查看全文

浅谈中职护生工匠精神的培育

摘要:在当今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的社会大背景下,课程思政是一条实现中职护生工匠精神培育的有效路径。以课程思政理念为指导,结合护生认知规律和专业特点,从文化环境、课堂教学、岗位实习等方面将工匠精神融入中职护理教育教学,以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职业素养更高、服务意识更强的护理人才。

关键词:中职护生;工匠精神;课程思政

2017年10月18日党的报告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对于如何建设,报告也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中职护理教育作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部分,担负着为国家培养优秀护理人才的任务。具有敬业奉献、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便是高素质优秀护理人才职业能力的体现[1]。

1问题提出

当前,我国中职护理教育发展迅速,但存在一个现实问题———重专业轻基础、重实用轻人文。偏重专业知识学习与专业技能训练,忽略综合素质教育和人文精神陶冶[2],部分中职护生缺乏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缺失,思想上不求进取,学习上不努力,追求物质享乐,道德观念极为淡漠[3],无法满足社会对具备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护理人才的需求。究其原因,职业素养培养方式陈旧是重要因素。传统护理职业教育中,思想政治、人文课程教师单兵作战,护理专业教师“只教书不育德”。在护理操作技能训练中,一般先由教师演示一遍,学生分小组在模型上练习,教学方法单一,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护理专业的兴趣,职业认同感低,没有形成严谨认真、追求卓越的态度,工匠精神教育难以开展,影响了护理职业素养培养[4]。因此,优化护理职业教育模式,加强对中职护生工匠精神培育,为国家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护理人才迫在眉睫。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近年来,高校推行课程思政,便是对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实践探索。中职护理教育可以借鉴高校的做法,以立德树人作为立身之本,着力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体系,利用课程思政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护理专业教学,以提升护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相关概念

查看全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素养研究

摘要:新时代职业教育被赋予了立德树人,技能培养,综合素质提升的时代使命和历史重任。本文从思想政治教育视域开展理论研究,从职业素养教育面临的问题出发,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职业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在理论溯源基础上进行可行性分析,从职业生涯发展教育、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培养的角度探究其操作性。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职业教育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素养教育;职业价值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职业教育面临着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挑战和机遇。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做出重要批示,他指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因此,职业教育要更加注重具有良好职业精神品质和综合素质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人才的培养。职业素养教育是除了职业技能培养外还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意识、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这部分是作为公民的职业人角色对思想道德素养中在职业范畴的部分要求,所以其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更显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职业素养教育不仅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还能增强职业教育的时代担当,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职业素养教育的必然性

目前职业教育领域面临的诸多困境之一就是学生价值观多元化,甚至价值观功利化、虚无化或极端个人主义等价值观危机。价值观功利化指强调拥有物质财富就是人生的意义,不愿去探求人生的深刻意义。虚无化反映了在职场压力和社会整体的焦虑氛围面前的无奈和消极态度,反对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否认个人的历史和社会责任感。极端个人主义是把个人的私利摆在第一位,不管他人的、社会的利益,甚至为了实现个人私利,可以不择手段,无视最起码的道德准则。这样的价值观问题结果导致学生在学习选择上重实用知识与技能、轻基础理论。职业选择上重经济收入与自我、轻社会需求。面对工作既不认同职场文化,又陷入盲从状态;既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心态,又有对优良品质讽刺挖苦、围观打趣的闲情。部分学生懒得树立长远的职业发展目标,更不愿积极做出职业生涯规划,不相信崇高的职业精神,更是对优良的职业道德嗤之以鼻。具体到个人职业发展来说,价值观的虚无导致部分学生缺乏对自我价值的关注,缺乏对他人的关心,缺乏对行业的认知和对国家社会的了解。这样致使学生无法做出价值判断,对自身思想和行为进行深刻反省深刻,从而丧失了职业发展动力。在科学技术高歌猛进的社会形态中,不仅部分学生奉行功利主义、推崇拜金主义,追求享乐主义。迫于招生的无奈,部分学校也出现办学功利化现象,不顾师资力量和办学能力盲目开始所谓热门专业或者无原则扩招,教学过程中片面关注职业证书的获取、专升本升学率或是就业率。教育价值观的虚无导致职业素质教育日常工作中很多问题无法从价值观的理论高度有效地引导学生,将高职院校异化成为职业技能训练的机械化场所。所以,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职业素养教育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也强调,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这就从根本上回答了办什么样的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为什么培养人的问题。“职业教育担任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教育教学全过程。职业素养教育过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为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坚定走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职业素养教育的可行性

查看全文

教育局强化德育建设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和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教育优质均衡和谐发展总目标,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为重点,以推进德育品牌群建设为抓手,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为载体,进一步强化德育队伍建设,加强德育研究,创新德育工作思路,不断提高我区德育工作水平,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和长效性。

二、主要工作和举措

(一)分级培训,专业发展,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使全区中小学德育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并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就必须强化德育理论知识学习,高度重视德育队伍建设。始终将提高德育工作者素质作为保障德育在素质教育中地位与作用的核心工程。进一步增强全员育人意识,完善德育骨干分级培训体系,探索德育工作者专业化发展途径。

1、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和心理素质培养,把师德、人文素养和心理素质教育纳入新教师职前培训和职后培训体系,提高全体教师的德育意识和德育水平。

查看全文

教育局强化德育工作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和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教育优质均衡和谐发展总目标,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为重点,以推进德育品牌群建设为抓手,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为载体,进一步强化德育队伍建设,加强德育研究,创新德育工作思路,不断提高我区德育工作水平,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和长效性。

二、主要工作和举措

(一)分级培训,专业发展,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使全区中小学德育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并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就必须强化德育理论知识学习,高度重视德育队伍建设。始终将提高德育工作者素质作为保障德育在素质教育中地位与作用的核心工程。进一步增强全员育人意识,完善德育骨干分级培训体系,探索德育工作者专业化发展途径。

1、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和心理素质培养,把师德、人文素养和心理素质教育纳入新教师职前培训和职后培训体系,提高全体教师的德育意识和德育水平。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