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理论研究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1 05:26:0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劳动经济理论研究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劳动经济理论研究

西方区域经济理论分析论文

西方区域经济理论在区位论与发展经济学有关理论的基础上逐渐演化发展而来。它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在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迅速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学分支学科。目前,一些经济学家正在努力把区域经济理论研究纳入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视野,把空间因素引入主流经济学的研究模型。然而,西方区域经济理论在取得新进展的同时,也面临新的困惑和问题。

一、区域经济理论的形成

区位选择与区域经济发展是西方区域经济理论的两大主题,微观经济活动主体理性的区位选择导致经济活动在某一优势区位的聚集和扩散,在中观和宏观上表现为区域经济增长。西方区域经济理论的形成和演进始终沿着区位论和区域经济发展两条线索进行,其间对区域经济理论的研究日益深化。

西方区域经济理论在渊源上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创立的区位理论。德国经济学家杜能(Tunen,1826)从区域地租出发探索因地价不同而引起的农业分带现象,创立了农业区位论,奠定了区域经济理论的学科基础。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德国经济学家韦伯(Weber,1909)提出了工业区位论。30年代初,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Christaller,1933)根据村落和市场区位,提出中心地理论。

稍后,另一德国经济学家勒什(Losch,1940)利用克里斯塔勒的理论框架,把中心地理论发展成为产业的市场区位论。总的看来,农业区位论和工业区位论立足于单个厂商的区位选择,着眼于成本和运费的最低。中心地理论和市场区位论立足于一定的区域或市场,着眼于市场的扩大和优化。这些区位论都采用新古典经济学的静态局部均衡分析方法,以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的价格理论为基础来研究单个厂商的最优区位决策,因而又叫古典区位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空间相互作用模式、各种规划模式、网络和扩散理论、系统论及运筹学思想与方法的应用使区位论获得迅速发展,对区域经济运行的动态性、总体性研究促使地域空间结构理论、现代区位论逐渐形成。地域空间结构理论主要有地域空间结构阶段论、城市空间结构理论、地域空间相互作用引力理论。

查看全文

制度经济学政治科学研究论文

一、新古典经济理论的缺陷与制度主义的兴起

制度主义经济学的诞生,被认为是由于正统的新古典经济理论的理论假定与它的形式论证的范围和方式是不可接受的,因此,要了解制度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必然不能不了解作为主流派的新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核心,通常由一系列与理性、知识、边际、均衡和人类当事者有关的思想组成,主要包括:

1、所有经济当事者的理性的、最大化行为。这是因为这些当事者被假定为根据外部给定的偏好最优化。

2、没有严重的信息问题[1]。包括与未来有关的根本不确定性、对复杂世界的结构和参数的广泛无知、以及个人对普遍现象认识的分歧。

3、理论的焦点为趋向或达到了的静止均衡状态,而不是整个历史时期中的连续的转变过程。

但是,关于个人选择和理性最大化这些核心的新古典结构,以及信息问题易于处理的连续假定,都已受到最近某些经济理论发展的很大影响,如斯科特、威廉森、阿尔钦、西蒙等经济学家的理论思想,尽管他们在对待主流经济理论的态度和与主流经济理论的距离方面存在差异,但他们还是存在许多共同的主题,他们普遍观点包括:

查看全文

卓炯的经济思想研究论文

内容提要]卓炯在经济研究中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的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同时也主张全面深入地看待马克思主义。他在经济理论研究中有破有立,敢于在批判中阐明自己的见解。卓炯先生在许多重大经济问题的研究上取得了突破,在我国经济思想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关键词]卓炯;经济思想;商品;市场经济

卓炯先生(1908一1987年)是我国老一辈著名经济学家。卓炯的经济思想远远超出了他所处的时代,我们正在亲身实践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是卓炯的经济思想的体现,他的研究方法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继承。

一、卓炯经济研究方法探析

卓炯在经济研究中,坚持和发扬了马克思唯物辩证的科学方法论,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的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我们知道,马克思的科学方法论,是一个以唯物辩证法为基础的方法论体系,具体和抽象相结合、一般与特殊相结合、分析与综合相结合、逻辑与历史相结合等,都是唯物辩证法的体现。卓炯在经济研究中,特别运用了一般与特殊相结合的方法,在他的经济理论中对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经济范畴、经济规律、经济理论等方面,都做了一般与特殊的分析。卓炯认为,由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是人类认识互相联结的两个过程。在《试论商品经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这篇文章中,他兑:“在商品经济问题的争论上,目前有一个最主要的倾向就是强调矛盾的特殊性而忽视矛盾的普遍性,并且用矛盾的特殊性取消矛盾的普遍性,这就是矛盾得不到解决的一个根本原因。”可以说。卓炯在经济理论上的重大成就得力于一般与特殊相结合的辩证方法n我们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实际上也要归功于一般与特殊相结合的方法。

不过,卓炯并不把马克思文义当作不变的教条,他主张全面深入地看待马克思主义,他强调恩格斯说道的一勺话:“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观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28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他接着说:“我们要学习他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而不是学习他的某些字句。这一点要引起我们的特别注意。”在实际研究中,卓炯对此可谓身体力行。

查看全文

企业管理中经济数学思想

一、经济学与数学

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优化配置及其社会经济关系的一门科学,经济数学是一种严密、精确、实用的思维工具,是一门用数学方法来研究经济问题,以解决稀缺资源如何优化配置的科学。基于资源存量与流量的可度量性,为了使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公平,效率更高,经济必须借助于数学。经济活动的实践证明,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数量,并且在经济发展中运用数学的程度与数学本身的发展密切相关。尽管数学的概念和结论极为抽象,但是它们都是从生产实践来的,并且能在其他学科中、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得以广泛应用。正如恩格斯所说,应用数学来发展现实世界的这种可能性根源在于:数学从这个世界本身提取出来,并且仅仅表现这个世界所固有的关系的形成部分,因此能够一般地加以应用。

由于现代化生产发展的需要,经济学中定量分析有了长足的进步,数学分析、线性代数、概率统计、微分方程等已引入经济学,出现了数理统计学、经济计量学、经济控制论等分支,这些新分支统称为数量经济学。数量经济学的目的在于探索客观经济过程的数量规律,以便用来指导客观经济实践;在经济应用数学中,“成本函数”、“收益函数”、“需求函数”和“供应函数”等,得到广泛的应用,把“二次函数”和“分式函数”扩展为“多项式函数”和“有理函数”,并用它们构造了总成本函数、收益函数、利润函数、库存总量函数、边际函数等。所有这些函数思想在大学的应用数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利用,并且与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相结合,集中体现了经济数学思想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以下论述中我们针对企业管理的特点,重点阐述企业管理中的若干经济数学思想,以求对企业管理实务工作者有所裨益。

二、企业管理中的若干经济数学思想

在企业管理中,成本利润、收入需求、价格等经济量是决策中必需考虑的因素。为了达到利润最大、成本最小、价格最合理,就要把握最佳产量、最佳销售量,最佳销售价格,这常用到求函数的最大、最小值问题,即经济学中的最优化问题,其实质就是求得能够使目标函数达到极值时的选择变量的代数值。

1、成本与利润函数

查看全文

邓小平理论研究论文

党的十五大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命运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邓小平理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新的世纪里,把邓小平理论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坚持和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社科理论界的神圣历史使命。未来国内外形势仍将会发生深刻变化,邓小平理论研究应着眼于回答转型期人们思想认识中存在的新问题、解决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出现的新情况,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和解释力。未来邓小平理论研究的趋向大致有这样三个:邓小平理论来源研究、邓小平理论创新研究和邓小平理论发展研究。

一、邓小平理论来源研究

恩格斯说过,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邓小平理论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继承、坚持与发展、创新辩证地统一起来,不丢老祖宗,发展老祖宗。未来邓小平理论研究,既要联系当代中国的实际,又要结合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并要把邓小平理论放到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长河和统一的科学体系中,把握它同马克思主、列宁主义、思想之间一脉相承的源流关系。

根据邓小平理论的体系和内涵以及邓小平本人的提法,邓小平理论有三个主要理论来源,即晚年马克思的新思想、列宁后期的新思路、的新民主主义建国论和社会主义建设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不仅有主源,还有支源,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最新成果是其支源,它们都汇入邓小平理论这条滔滔东去的大江之中,这些都是邓小平理论来源研究的重要内容。

1、晚年马克思的新思想。晚年马克思的新思想集中体现在社会主义本质二重性论和东方社会主义新道路论上,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本质二重性论从劳动二重性是多层次的统一出发,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本质”问题。马克思的东方社会主义新道路论从讨论“俄国怎样走向社会主义”的问题出发,提到了东方落后国家“怎样搞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有意打破社会主义只有西欧一条道路以及社会主义与商品市场完全对立的理论观点。马克思的“两论”为邓小平作出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和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供了深层的理论基础。

2、列宁后期的新思路。1921年,列宁提出了新经济政策,开始实行经济改革,承认落后俄国走向社会主义与利用商品市场的相容性,主张利用国家资本主义以及国家调节下的市场作为中介环节,试图通过迂回、渐进、间接的途径走向社会主义。1923年,他又提出了“必须实行全盘的改革”构想,要求实行与新经济政策配套的政治改革和文化革命。1984年,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1]列宁的商品市场观和全盘改革观对我们形成改革开放总体思路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

查看全文

邓小平理论研究的趋向论文

党的十五大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命运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邓小平理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新的世纪里,把邓小平理论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坚持和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社科理论界的神圣历史使命。未来国内外形势仍将会发生深刻变化,邓小平理论研究应着眼于回答转型期人们思想认识中存在的新问题、解决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出现的新情况,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和解释力。未来邓小平理论研究的趋向大致有这样三个:邓小平理论来源研究、邓小平理论创新研究和邓小平理论发展研究。

一、邓小平理论来源研究

恩格斯说过,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邓小平理论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继承、坚持与发展、创新辩证地统一起来,不丢老祖宗,发展老祖宗。未来邓小平理论研究,既要联系当代中国的实际,又要结合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并要把邓小平理论放到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长河和统一的科学体系中,把握它同马克思主、列宁主义、思想之间一脉相承的源流关系。

根据邓小平理论的体系和内涵以及邓小平本人的提法,邓小平理论有三个主要理论来源,即晚年马克思的新思想、列宁后期的新思路、的新民主主义建国论和社会主义建设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不仅有主源,还有支源,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最新成果是其支源,它们都汇入邓小平理论这条滔滔东去的大江之中,这些都是邓小平理论来源研究的重要内容。

1、晚年马克思的新思想。晚年马克思的新思想集中体现在社会主义本质二重性论和东方社会主义新道路论上,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本质二重性论从劳动二重性是多层次的统一出发,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本质”问题。马克思的东方社会主义新道路论从讨论“俄国怎样走向社会主义”的问题出发,提到了东方落后国家“怎样搞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有意打破社会主义只有西欧一条道路以及社会主义与商品市场完全对立的理论观点。马克思的“两论”为邓小平作出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和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供了深层的理论基础。

2、列宁后期的新思路。1921年,列宁提出了新经济政策,开始实行经济改革,承认落后俄国走向社会主义与利用商品市场的相容性,主张利用国家资本主义以及国家调节下的市场作为中介环节,试图通过迂回、渐进、间接的途径走向社会主义。1923年,他又提出了“必须实行全盘的改革”构想,要求实行与新经济政策配套的政治改革和文化革命。1984年,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1]列宁的商品市场观和全盘改革观对我们形成改革开放总体思路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

查看全文

邓小平理论研究分析论文

党的十五大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命运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邓小平理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新的世纪里,把邓小平理论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坚持和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社科理论界的神圣历史使命。未来国内外形势仍将会发生深刻变化,邓小平理论研究应着眼于回答转型期人们思想认识中存在的新问题、解决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出现的新情况,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和解释力。未来邓小平理论研究的趋向大致有这样三个:邓小平理论来源研究、邓小平理论创新研究和邓小平理论发展研究。

一、邓小平理论来源研究

恩格斯说过,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邓小平理论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继承、坚持与发展、创新辩证地统一起来,不丢老祖宗,发展老祖宗。未来邓小平理论研究,既要联系当代中国的实际,又要结合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并要把邓小平理论放到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长河和统一的科学体系中,把握它同马克思主、列宁主义、思想之间一脉相承的源流关系。

根据邓小平理论的体系和内涵以及邓小平本人的提法,邓小平理论有三个主要理论来源,即晚年马克思的新思想、列宁后期的新思路、的新民主主义建国论和社会主义建设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不仅有主源,还有支源,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最新成果是其支源,它们都汇入邓小平理论这条滔滔东去的大江之中,这些都是邓小平理论来源研究的重要内容。

1、晚年马克思的新思想。晚年马克思的新思想集中体现在社会主义本质二重性论和东方社会主义新道路论上,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本质二重性论从劳动二重性是多层次的统一出发,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本质”问题。马克思的东方社会主义新道路论从讨论“俄国怎样走向社会主义”的问题出发,提到了东方落后国家“怎样搞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有意打破社会主义只有西欧一条道路以及社会主义与商品市场完全对立的理论观点。马克思的“两论”为邓小平作出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和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供了深层的理论基础。

2、列宁后期的新思路。1921年,列宁提出了新经济政策,开始实行经济改革,承认落后俄国走向社会主义与利用商品市场的相容性,主张利用国家资本主义以及国家调节下的市场作为中介环节,试图通过迂回、渐进、间接的途径走向社会主义。1923年,他又提出了“必须实行全盘的改革”构想,要求实行与新经济政策配套的政治改革和文化革命。1984年,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1]列宁的商品市场观和全盘改革观对我们形成改革开放总体思路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

查看全文

邓小平理论研究的三个趋向论文

党的十五大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命运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邓小平理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新的世纪里,把邓小平理论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坚持和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社科理论界的神圣历史使命。未来国内外形势仍将会发生深刻变化,邓小平理论研究应着眼于回答转型期人们思想认识中存在的新问题、解决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出现的新情况,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和解释力。未来邓小平理论研究的趋向大致有这样三个:邓小平理论来源研究、邓小平理论创新研究和邓小平理论发展研究。

一、邓小平理论来源研究

恩格斯说过,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邓小平理论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继承、坚持与发展、创新辩证地统一起来,不丢老祖宗,发展老祖宗。未来邓小平理论研究,既要联系当代中国的实际,又要结合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并要把邓小平理论放到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长河和统一的科学体系中,把握它同马克思主、列宁主义、思想之间一脉相承的源流关系。

根据邓小平理论的体系和内涵以及邓小平本人的提法,邓小平理论有三个主要理论来源,即晚年马克思的新思想、列宁后期的新思路、的新民主主义建国论和社会主义建设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不仅有主源,还有支源,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最新成果是其支源,它们都汇入邓小平理论这条滔滔东去的大江之中,这些都是邓小平理论来源研究的重要内容。

1、晚年马克思的新思想。晚年马克思的新思想集中体现在社会主义本质二重性论和东方社会主义新道路论上,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本质二重性论从劳动二重性是多层次的统一出发,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本质”问题。马克思的东方社会主义新道路论从讨论“俄国怎样走向社会主义”的问题出发,提到了东方落后国家“怎样搞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有意打破社会主义只有西欧一条道路以及社会主义与商品市场完全对立的理论观点。马克思的“两论”为邓小平作出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和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供了深层的理论基础。

2、列宁后期的新思路。1921年,列宁提出了新经济政策,开始实行经济改革,承认落后俄国走向社会主义与利用商品市场的相容性,主张利用国家资本主义以及国家调节下的市场作为中介环节,试图通过迂回、渐进、间接的途径走向社会主义。1923年,他又提出了“必须实行全盘的改革”构想,要求实行与新经济政策配套的政治改革和文化革命。1984年,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1]列宁的商品市场观和全盘改革观对我们形成改革开放总体思路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

查看全文

略论邓小平理论研究的三个趋向

党的十五大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命运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邓小平理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新的世纪里,把邓小平理论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坚持和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社科理论界的神圣历史使命。未来国内外形势仍将会发生深刻变化,邓小平理论研究应着眼于回答转型期人们思想认识中存在的新问题、解决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出现的新情况,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和解释力。未来邓小平理论研究的趋向大致有这样三个:邓小平理论来源研究、邓小平理论创新研究和邓小平理论发展研究。

一、邓小平理论来源研究

恩格斯说过,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邓小平理论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继承、坚持与发展、创新辩证地统一起来,不丢老祖宗,发展老祖宗。未来邓小平理论研究,既要联系当代中国的实际,又要结合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并要把邓小平理论放到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长河和统一的科学体系中,把握它同马克思主、列宁主义、思想之间一脉相承的源流关系。

根据邓小平理论的体系和内涵以及邓小平本人的提法,邓小平理论有三个主要理论来源,即晚年马克思的新思想、列宁后期的新思路、的新民主主义建国论和社会主义建设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不仅有主源,还有支源,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最新成果是其支源,它们都汇入邓小平理论这条滔滔东去的大江之中,这些都是邓小平理论来源研究的重要内容。

1、晚年马克思的新思想。晚年马克思的新思想集中体现在社会主义本质二重性论和东方社会主义新道路论上,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本质二重性论从劳动二重性是多层次的统一出发,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本质”问题。马克思的东方社会主义新道路论从讨论“俄国怎样走向社会主义”的问题出发,提到了东方落后国家“怎样搞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有意打破社会主义只有西欧一条道路以及社会主义与商品市场完全对立的理论观点。马克思的“两论”为邓小平作出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和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供了深层的理论基础。

2、列宁后期的新思路。1921年,列宁提出了新经济政策,开始实行经济改革,承认落后俄国走向社会主义与利用商品市场的相容性,主张利用国家资本主义以及国家调节下的市场作为中介环节,试图通过迂回、渐进、间接的途径走向社会主义。1923年,他又提出了“必须实行全盘的改革”构想,要求实行与新经济政策配套的政治改革和文化革命。1984年,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1]列宁的商品市场观和全盘改革观对我们形成改革开放总体思路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

查看全文

立足本土经济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中国经济学的目标;中国经济学面临的困境;中国经济学的构建;中国经济学的发展趋势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计划经济体制的核心部分尚未彻底触动,深层问题没有完全解决、一些新建立的重大制度仍是框架性的,尚不稳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被边缘化,研究成果和研究团队萎缩、中国经济学传统教学体系与教学方式严重滞后于国际化要求、经济理论脱离经济现实,教学方式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理论研究缺乏规范性,对两个范式关系的认识上存在偏差、整合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西方经济学均衡分析理论、整合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劳动者行为动机假设和西方经济学经济人假设、整合马克思广义政治经济学思想和西方发展经济学、整合马克思阶级分析理论和西方新制度经济学、走向规范和实际、走向开放和世界等,具体请详见。

1中国经济学的目标

中国虽然已经初步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还存在两个方面的缺陷:一方面,计划经济体制的核心部分尚未彻底触动,深层问题没有完全解决;另一方面,一些新建立的重大制度仍是框架性的,尚不稳固,在具体实施中还有不少漏洞。因此,建设一门能反映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特点和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特色的中国经济学是有必要的。这也是中国经济学的根本目标所在,而中国经济学的具体目标可分为体制结构、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三个部分。

体制结构目标主要从中国的渐进式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来分析,所有制结构和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及其保障体系较为完善。经济运行目标主要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经济运行目标和宏观经济运行目标。微观经济运行目标主要包括企业和企业制度的完善及国企改革的推进、社会主义市场机制、市场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秩序和规则较为完善。宏观经济运行目标是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及其相互关系的平衡、宏观经济调控目标顺利实现、政府职能得到完善等。经济发展的目标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增长目标(包括经济增长的目标和经济增长方式等)和经济发展目标(包括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与经济结构、中国二元经济结构、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关系、科学发展观及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等)。

2中国经济学面临的困境

2.1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被边缘化,研究成果和研究团队萎缩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