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学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7 04:28:5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劳动教育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实效性
摘要:针对进行劳动价值观、劳动教育需求、劳动实践活动等问题,对江苏旅游职业学院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及采访,根据结果了解到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现状:学生的劳动意识淡薄、劳动综合素养不强、缺乏积极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等。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宗旨,从学生成长需求的视角提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问题的新措施,探究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实效性,更好地发挥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主导作用以及学生个人主观能动性。
关键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学生成长需求
总书记曾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劳动教育是高职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劳动教育帮助高职学生全面发展。以大学生成长需求作为劳动教育发展的落脚点和着力点,以学生为主体,搭建大学生劳动教育方面的学习和展示平台十分必要[1]。根据江苏旅游职业学院劳动教育现状,对该校学生的劳动价值观进行随机调查和分析,从学生劳动价值观、学校劳动理论教育、校内外劳动实践活动三方面分析大学生在校期间对劳动教育的认知以及需求情况;探讨不同年级、专业在劳动教育认知和需求方面是否存在差异。研究主要通过自填式纸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67份,问卷最终有效率为94.5%。问卷随机发放给不同学院、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同学,其中男生186人,约占比32.8%;女生381人,约占比67.2%。大一年级学生360人,约占比63.5%;大二学生207人,约占比36.5%。农村户籍学生214人,约占比37.7%;城市户籍的学生为353人,约占比62.3%。调查问卷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学生个人劳动价值观的调查;第二部分为学生视角下学校劳动技术培养、劳动教育思政课程等开展情况;第三部分为学生个人劳动教育的需求调查,如是否需要增添校内外劳动实践活动等。同时,通过面对面聊天、网上在线采访等方式对个别学生进行采访,就学生个人劳动价值观、个人劳动教育需求以及现在学校劳动教育开展情况等相关问题进行深层次调查采访。
1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现状分析
1.1高职学生劳动素养不强
结果显示:在认为该校劳动教育中思想教育与劳动实践比重如何这个问题上,绝大部分的学生选择了劳动实践大于思想教育,说明在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中,学校较为重视劳动技术技能的培养。例如,该校十分重视会计专业、烹饪专业等专业技能培养,但容易造成过于注重劳动技术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学生对劳动认知的培养[2]。问卷显示:多数学生表示有关于劳动价值观的课程开展较少,恰好高职院校学生文化基础相对来说较为薄弱,十分缺乏这方面的认知。此外,部分高职学生劳动素养不强、劳动意识薄弱、缺乏劳动认同感等。这些问题的产生来源于科技发展带来的生活智能化与便利化。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劳动素养培育长期处于被异化、弱化甚至是缺位,造成的劳动教育养成效果不佳。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对策
[摘要]新时代高职教育必须将劳动教育作为专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具有“劳动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全面落实《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精神,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劳动教育+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开展“劳动+专业”实践教学,丰富课外劳动实践活动,同时营造劳动氛围浓厚的校园文化,最终将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的融合。
[关键词]新时代;高职;劳动教育;劳动精神;专业教育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总书记立足新时代历史方位,提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对劳动教育作出重要论述。高职院校以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教育,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1]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技能教育,培养劳动精神和形成良好劳动习惯为目标,在专业实训课程中融入劳动教育,加强劳动锻炼和劳动考核,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具有吃苦耐劳、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精神,还可以使学生具备今后从事专业技能工作所必须的精益求精、创造性劳动的素质。
一、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意义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背景下的劳动教育具有时代紧迫性,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未来接班人提出的要求。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中国引进了很多国外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组织,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在以往的教育中缺少劳动锻炼,劳动意识比较薄弱。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一批高技术高技能人才。因此,新时期劳动教育是当务之急,特别高职院校要在日常的专业教育中融入劳动教育,润物细无声,让劳动的种子慢慢在学生中生根发芽,不断发展壮大。2020年初,中国人民打了一场艰苦卓绝的肺炎疫情保卫战,在总书记及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短时间内控制住了疫情的蔓延,拯救了无数的生命。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全国各界劳动者的辛勤付出,特别是战斗在疫情一线的医务工作者,他们冲锋在前,他们的劳动精神感动了全国人民,他们的劳动技能拯救了许多同胞的生命。今天的幸福生活离不开这些劳动者的付出,是他们的劳动付出,才有了今天安宁美好的生活。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应该深刻领会劳动教育的内涵和意义,指导各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育。在课程思政中体现劳动教育精神,在课程实施中开展劳动教育实践,结合本校专业实际情况,将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劳动创新教育等内容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探索适合本校本专业实际的专业劳动教育培养体系。在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特点,将与专业相关的劳动教育内容内化到专业人才培养中,培养学生扎实劳动专业技能的同时,使他们具备较高的劳动精神。[2]
二、高职开展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校劳动教育实施现状分析
摘要:劳动教育是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文章对湖南农业大学1137名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现状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该校劳动教育整体情况较好,但也存在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积极性不高、没有完善的教育评价系统、缺乏经验丰富的实践教学教师以及条件保障体系薄弱等问题。针对劳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高校应当从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完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及健全高校劳动教育条件保障体系等方面推进。
关键词:高校;劳动教育;现状;对策研究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全面构建能够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强调普通高校本科阶段劳动教育不能少于32个学时。随着《意见》的实施,各大高校相继出台劳动教育实施方案与教学计划等文件,积极落实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需要劳动教育的奠基[1]。尽管国家大力提倡劳动教育,但受经费、人员以及场地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劳动教育机制在实际运行和实施中存在许多问题,尚未达到理想中的教育效果。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现状如何,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要探索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发展与改进方向,完善高校劳动教育体系,提高高校劳动教育质量,必须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准确了解高校在推进劳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通过问卷对湖南农业大学劳动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其在推进大学生劳动教育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工具与内容本研究采用问卷星在线问卷进行调查。调查问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学生基本情况,主要包括性别、年级、所学专业以及生源地四个题项。第二部分为五分量表题,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依次从1至5进行赋值,主要包括学生态度、学校顶层设计、氛围营造、师资队伍、条件保障五个维度。
(二)量表信效度分析本研究采用Cronbach'sAlpha系数作为信度指标,检验问卷整体信度。问卷整体的克隆巴赫Alpha系数为0.990,说明问卷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各个维度的克隆巴赫Alpha系数分别为0.967、0.960、0.962、0.960、0.964,均大于0.9,说明问卷各个维度的信度良好,可用于进一步研究(Cronbach’sAlpha的值超过0.7表示信度良好,数值在0.6~0.7为可以接受)。通过KMO值和Bartlett球形检验对问卷的效度进行分析。样本数据KMO值为0.981>0.8,显著水平p=0.000<0.01,达到非常显著水平,说明问卷效度良好(KMO值高于0.8,则说明问卷效度很好,研究数据非常适合提取信息)。
工科学生劳动教育价值及路径
1新时代加强工科学生劳动教育的意义
1.1劳动教育塑造工科学生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蕴含着敬业乐业、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精益求精的精神,对于大学生而言,工匠精神不仅是宝贵的文化资源,而且是强大的精神动力。大学生是推动社会的主体力量,肩负着新的时代重担和历史使命,更需培育和践行工匠精神。劳动教育是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精神土壤。工匠精神是劳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以学生为中心,紧密结合教学实际,实现和劳动教育的多途径实施和多学科渗透,使学生通过劳动掌握劳动技能和专业技术,锻造工匠精神。
1.2劳动教育促进工科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劳动教育课程不仅仅只是从事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而是需要教师在实践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促使学生热爱劳动,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掌握日常生活劳动技能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高校应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劳动教育课程,学生能够在劳动教育课程上结合自身所学知识和实际情况不断运用所学知识,促进学生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知识,鼓励学生在劳动实践过程中检验自身能力和水平,发现存在问题与不足,根据实践情况不断完善自身的学习体系、学习方法。
1.3劳动教育促进工科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研究
劳动教育是青年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职业院校要切实充分发挥好劳动教育的独特育人功能。本文以劳动教育中的志愿服务为载体,通过梳理总结近年来陕铁院在志愿服务方面取得的各项成绩,来探索新的劳动教育模式,以此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众所周知,劳动教育的独特育人功能在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过程中有养不可取代、必不可少的地位,必须牢牢把握时展规律和因地因校的原则,才能培养出学生止确的劳动能力和精神,使得学生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和国家建设「川。木文以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劳动教育中的志愿服务为载体,通过系统梳理和总结其近年来在各级各类志愿服务中发挥的作用和}取得的成绩,以求探索出新的劳动教育模式,并更好的发挥出职业院校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一、开展特色志愿服务,提升劳动育人实效
职业院校要结合专业积极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等,使学生积累职业经验,提升就业创业能力;注重培育公共服务意识,使学生具有主动作为的奉献精神巴」。自2016年以来,陕铁院师生连续五年支援陕西西安铁路局的春运工作,近900余师生舍小家为大家,以良好的实习实训基础和奉献的志愿服务精神积极助力于春运工作,获得一致好评,并为学生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经验,更有助于其未来的就业和}创业。与此同时,陕铁院青年志愿者定期前往当地敬老院、特殊教育学校、火车站等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其中,2018年9月至今,青年志愿者们坚持定期前往渭南市临渭区槐衙社区开展“志愿我先行、爱在四点半”活动,累计近300余人次参与,社区近60余名中小学生受益。此项志愿服务活动的有序持续开展,成为了渭南市创建全国文明卫生城市的亮点项目并予以推介。此外,中甲联赛2019赛季陕西主场确定在渭南市体育中心,陕铁院师生主动请缨,配合渭南火车站组织100余人次,开展了系列欢迎仪式活动,并荣获车站颁发的幸运奖杯。
二、校地共建志愿服务,确保劳动育人落地
志愿服务活动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而且是劳动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不断探索劳动育人校地共建新模式,引导学生投身劳动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素质全而发展.」。陕铁院历来高度重视开展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工作,一直将其作为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陕铁院在2019年暑期组织了12支志愿队分赴延安、西安及渭南等地,通过政策宣讲、红色教育、实践调研、文化传承及教育关爱等方式,围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题,与当地社区、村党支部形成了在资源上的整合、优势上的互补和发展上的协同的志愿服务对接模式,确保学生深入参加志愿服务,开展公益劳动,达到了校地共建共赢、落地劳动育人的目标。与此同时,陕铁院不断探索校地共建新模式,在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工作方而取得丰硕成果,如在201^年全国大中专学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镜头中的三下乡”活动中,陕铁院“礼仪服务你我他”志愿队荣获优秀视频奖;在2018年陕西高校“万名学子扶千村”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扶贫攻坚专项活动中,陕铁院“青春扶贫、教育先行”团队荣获“扶贫攻坚看高校”优秀图片团队_等奖;在2019年陕西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陕铁院“出彩青春社会实践队”和“筑梦志愿服务队”两支队伍荣获省级优秀团队。
三、宣讲志愿服务经验,树立劳动育人观念
高校劳动教育实践路径探讨
【摘要】本文在高校面对劳动教育整体被弱化、价值观被异化、劳动能力有限的问题上,基于高校的使命,试提出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并倡导全社会各环节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劳动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高校;劳动教育;实践
一、新时期劳动教育的内涵
新时期高校的劳动教育有更高的立意。劳动教育主要是通过劳动来获得教育,而劳动又可以分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体力劳动可以锻炼人的体能,在劳动过程中提高劳动能力,懂得劳动的艰辛,珍惜劳动成果;脑力劳动可以调动人的认知能力与非认知能力的参与。国外研究发现,在学校教育培养的能力中,非认知能力在劳动力市场上能得到80%的回报,而认知能力与劳动力市场表现的相关性较弱[1][2];我国研究表明,大学期间个体非认知与认知发展对初职月薪均产生显著影响[3]。可以看出,手脑并用时的劳动教育可以使非认知能力提高。简言之,劳动教育在青年大学生能否把握人生获得成长与成就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综上,新时期高校的劳动教育要以体力劳动为主,让青年大学生从中得到发展。本文的劳动教育是指通过手脑并用所带来的青年大学生认知能力与非认知能力的提升。
二、现实中高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现实中,高校劳动教育存在着不少的问题。第一,高校有关劳动教育课程缺失。这里的劳动教育课程,指的是两方面,一是学校教学计划里的劳动课程;二是老师和学生们的劳动教育意识。目前高校暂未开设劳动教育课程,材料内容也较少,不能够给青年大学生提供充分的、系统的学理性劳动课程,要对青年大学生施以劳动教育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老师和学生们的劳动教育意识指的是,老师结合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学生将劳动教育看作是提升自身素养的一种途径。目前,老师和学生们对劳动教育的认识有限。第二,劳动价值观被异化。受中国古代传统“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等思想的钳制,许多青年大学生认为一线劳动者就是社会地位低的表现。高校不是一座孤岛,其开放与包容让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有了可乘之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炫富等思想容易导致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扭曲,从而其劳动价值观被异化,主要体现在很多青年大学生图一时之快,在网上进行网贷、裸贷等。第三,劳动能力水平有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如今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8岁至25岁之间,他们多为独生子女,是全家几代人的希望,他们成为家里的“小皇帝”,从小就没有劳动的机会,不会打扫卫生、不会洗衣服,从而导致了青年大学生劳动能力水平有限。
高中地理教学劳育渗透的意义与途径
摘要:新时代的高中生应该具备正确的劳动观念和相应的劳动体验,以及一定的实践能力,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充分渗透劳动教育是至关重要的。高中地理教师应该让高中学生在具有知识性和实践性的地理课堂和地理学习中认识劳动,正视劳动,从而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且能掌握相应的劳动技能,最终形成尊重劳动成果的意识。
关键词:高中地理;地理教学;劳动教育;劳动观念
“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这句话诠释了人类的历史首先是人类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历史,并且,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劳动是促进社会发展之动力。劳动教育,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未来接班人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高中地理学科具有自然和人文的双重特点,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劳育素材,同时高中地理教材也是德智体美劳的结合体。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应该充分重视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劳育渗透。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劳育渗透的意义
在学校课堂教学中,劳动教育是教学中最容易忽略的一个环节,各学科在劳动方面的教育都较为薄弱。通常,教师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将劳动教育与学科知识相结合。新时代,培养合格的劳动者是学校教育推动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导向,劳动教育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中亟待补齐的薄弱环节之一[2]。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因此,新时代社会的人要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生活质量,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而劳动[3]。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许多既需要体力劳动又需要脑力劳动的新型复合劳动形态产生于新兴产业中,如节能环保产业、新材料产业以及新能源产业等,这些新兴产业需要许多知识型、技能型和创新型劳动者投身其中,为新时代的伟大事业建设做出贡献,因此重视劳动教育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因而,高中阶段的学校教育应该有机地结合德、智、体、美、劳,使其相互渗透,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此外,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激发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从而获得学习的动力,能有效地提高学习的效率和学习质量,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4]。例如,在讲高中区域地理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时,以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治理问题为例,探讨解决非洲因荒漠化而造成该地区贫困问题的方案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提供该地区地貌实体模型,模拟非洲荒漠化土地,让学生自行动手治理,启发学生在实际的劳动生活中主动运用创造性思维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教学内容和活动案例既给予了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又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刺激了学生的求知欲以及探索欲,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5]。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劳育渗透的途径
新时代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开展路径
摘要: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有效途径。本研究通过梳理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现状成因分析,尝试从制度保障、课程实施、资源优化以及劳动教育评价角度,探索新时代下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开展路径,从而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
关键词:劳动教育;职业教育;路径
一、引言
新时代下各学段有关劳动教育的全面发展已经提上日程。2018年9月10日,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指出:“教育要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同时,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文件中也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由此可见,新时代下各学段劳动教育得到国家更多的重视。本文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依据,以“劳动教育”为关键词进行文献搜索。梳理文献发现,现有文献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小学段的劳动教育内涵明晰、教育价值等理论层面,以及各中小学校劳动教育的实施等实践探索层面。然而,关于大学阶段尤其是职业教育阶段如何开展劳动教育的研究文献却很少。因此,本研究通过分析当前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现状,尝试从制度保障、课程实施、资源优化以及劳动教育评价角度提出改善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现状的意见与建议,以供各职业院校参考。
二、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现状
劳动教育一直被视为中小学段重要的必修课之一,但在大学段便忽视了对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必要性。职业教育以培育高技能型人才为办学宗旨,更应将劳动教育内涵贯彻始终,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特色,而不是给学生造成“工具人”的劳动教育误区。分析其成因关键在于,一是劳动教育内涵建设不足,职业院校未能正视院校内部对劳动教育的缺失与误用;二是劳动教育内涵价值认识不足,职业院校未能规范设计与开发符合职业教育特色的劳动教育专业课程;三是劳动教育内涵理解不足,职业院校未能在思想认识上培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学校与家庭形成劳动教育合力策略
一、重视劳动教育的时代要求
在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论说中,进一步明确了劳动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价值,将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四育并举。这一论述对我们强化劳动教育目标和价值的认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有学者认为,将劳动教育纳入全面发展教育,并赋予时代的新内涵,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与劳动相结合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也有助于解决当前包括部分青少年学生在内的社会上存在的逃避劳动、轻视劳动甚至鄙视劳动以至于滋生寄生思想的问题。[2]笔者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同时承担班主任的工作,深刻感受到当前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基于学生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较为薄弱的现状,以实利主义解读劳动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存在很大的弊端。正是基于这样的现状,近年来中央重提正确认识劳动教育的内涵和价值具有重要意义。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要充分认识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加强劳动教育的新要求,且对劳动教育体系的构建、劳动教育内容、课程设置等提出了具体的意见。这些意见如何落实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是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作为一名班主任需要思考的问题。而2020年初,在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学生有两个多月的时间在家学习,笔者在班主任工作中将危机转化为契机,积极与家长沟通、合作,对家庭的劳动教育进行指导,弥补了可能因学校与家庭劳动教育意识、理念不一致等带来的问题。
二、家庭中对于劳动教育认识的误区
笔者实践中发现,对劳动教育理念认识的差异是家校形成教育合力、推动劳动教育深化的重要阻碍。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其一,轻视劳动教育的现象在不少家庭中仍然存在。例如,笔者目前执教一年级,在对新生进入小学后的入学适应教育中,自理能力的培养是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在学校教育中,我们通过开展班会活动、课前课后的自理能力指导,教会学生如何收拾文具、书籍,如何整理书桌和书包,学生在学校得到这方面劳动技能的训练,但是回到家庭中,较多的家长仍认为孩子还小,包办代替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整理工作,结果孩子在学校中习得的技能在家庭教育中没有得到巩固,甚至有个别家庭对孩子的自理能力的培养是抵触的,认为家庭可以完全帮助孩子做好这些事情,孩子在学校应集中精力学习。又如,对于孩子打扫教室卫生的能力培养,笔者及班级的其他老师在孩子入学后即开展了指导孩子扫地、擦桌子等能力的训练,并将学生分为劳动小组,负责班级及学校部分公共区域的卫生工作,这是学校劳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个小学一直以来坚持延续的劳动教育的内容。但有的一年级的家长并不理解学校的这一做法,认为这增加了孩子的劳动负担,或者认为孩子还小,不能较好地完成相关劳动任务,所以认为低年级的孩子没必要让他们参与班级卫生和学校公区的劳动,甚至有的家长替代孩子来学校进行相关劳动。这种对劳动和劳动教育的认识显然受到实利主义劳动教育观的影响。部分家长错误地认为将来升学考试不考劳动技能,所以孩子没必要花时间学习,或者认为将来孩子的劳动都可以交给家人或者是保姆、机器等来替代完成,学习这些技能是没有价值和意义的。从功利的角度出发,家长的这种认识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市场。但是,从育人的角度而言,这是对劳动的狭隘理解,它忽视了劳动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其二,割裂地看待五育之间的关系,忽视劳动教育与其他四育的融合价值。深究这些错误的认识,我们可以发现,这种对劳动的认识只将劳动视为一种技能,没有意识到劳动对于人类的价值以及对于每个个体的意义。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去分析,劳动对于人类而言,是劳动创造了人,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决定力量,是人类作用于自然社会的“实践”,人的全面发展正是以实践的方式得以落实。从教育学的角度去分析,教育起源于劳动中经验的传承,劳动就是人实践的方式,这种实践的方式是直接经验的获得,也将其转化为间接经验进行传递。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劳动对于人类、对于教育都极为重要。从个体成长发展的角度去看,劳动则是人成长过程获得直接经验的方式,是个体的实践。因此,在我国的教育方针的表述中,一直以来就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劳动是教育的途径。人的全面发展在教育中需要五育并举、五育融合,劳动教育与其他四育的发展密切相关,在这方面需要学校引领家庭充分认识劳动教育与其他四育的关系,从而形成全面发展教育的合力。在班主任工作中,笔者发现,与家庭合作,在智育、体育等方面是非常容易达成共识的,家庭对学校教育中的智育活动、体育活动等能够给予充分的支持,并且将学校的教育内容继续在家庭中进行巩固,有效达成了教育的合力。但是在劳动教育方面,则存在上述认识不统一的情况,家长将劳动教育视为可以被其他人或机器替代的劳动技能培训,没有充分意识到劳动教育与学生德智体美四育的关系,教师则因对于教育理论认识的不断学习、对于教育实践的认真反思,对于五育之间的关系和五育融合的重要性有更为深刻的认识。例如,笔者在班主任工作中发现,劳动教育的开展是将德育落到实处的重要途径,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意识就是在孩子们每天做好班级和学校公共区域的卫生中点点滴滴积累起来的。又如,对一年级的孩子而言,自理能力的培养是建立有序学习秩序的重要前提,孩子能收拾好书桌、收拾好文具和书籍,是孩子集中注意力开始学习的基础。因此,在这一方面,学校教育需对家庭的劳动教育理念进行指导,形成教育的合力。
三、学校指导家庭开展劳动教育的策略
在抗击疫情居家学习时期,笔者进一步加强了与学生家庭的联系。正是在此时,家校双方发现了对学生在家进行劳动教育指导的契机。家长体会到了教育的全面性,劳动的育人价值得以体现。家长对于一年级学生自理能力的培养、家务劳动能力的培养更加重视。笔者作为班主任,积极组织了线上的劳动教育指导和劳动教育展示活动,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首先,笔者认为学校应积极介入儿童在家庭生活中的劳动教育指导,不能认为家庭中的劳动教育就是家长的事,其实家长也需要学习劳动教育的理念,才能与学校形成教育的合力。笔者发现,以前不少家长认为学校对劳动教育的重视是形式主义,是应付上级的要求,并未体会到劳动对于儿童成长的意义,但此次在抗击疫情的家校沟通中,笔者通过网络给家长分享了多篇关于劳动教育的文章,还有专家的微课,家长在理念上发生了些许转变,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尤其是认识到劳动的过程也能促进德智体美的发展,是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其次,要协助家长安排儿童在家庭中的具体劳动任务。从理念到实践的转换仍然需要学校的指导。笔者与家长们讨论后,为孩子们在家的劳动做了较为具体的安排,如择菜、洗米、煮饭、扫地、擦桌子、晾晒收叠衣服等,既考虑家庭的实际情况,又把一年级孩子应掌握的自理能力、在家从事劳动的技能融入每天的任务安排中。每个家庭都形成一张孩子劳动能力培养合作表格,孩子每天自行完成劳动后进行“打卡”。孩子的积极性得到了鼓励,在劳动中获得的愉快体验尤其是自己完成自己的事情的体验激发了孩子继续参与劳动的热情。家长们明显地感受到了孩子的变化,也更能体会到劳动对孩子全面发展的意义。当然,老师和家长也可以根据家庭具体情况和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制订一个小学六年家庭劳动计划。第三,组织劳动教育成果的展示。笔者将班会课开到了网络上,通过班会课组织孩子们展示在家劳动的成果。这也是对孩子劳动教育的过程性评价。笔者为每个孩子建立了档案袋,用档案袋的方法记录孩子的劳动教育的过程及成果。在开学复课后,也将继续这一工作,一是收集孩子劳动的过程性资料,二是定期组织劳动教育成果的展示,邀请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其中。通过这种过程性的评价,起到反馈、激励的作用。第四,结合社会真实情景,指导家庭对学生劳动的意识、态度进行引导。抗击疫情期间,很多的医务工作者、社区的工作人员、志愿者都积极投身到抗击疫情的社会服务中,笔者通过新闻分享,组织班级家长、孩子一起学习和讨论各行各业的人们踏踏实实地在工作岗位上劳动的精神。这就是准确地把握教育的时机,挖掘劳动教育的资源,为家庭开展劳动教育提供资源和指导。
加强小学劳动教育问题及建议
随着学校课程资源的多元化,让劳动教育进课堂是学校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措施。文章从劳动教育与艺术、劳动教育与生活教学、劳动教育与实践活动、劳动教育与家庭教育相融合等四个方面进行深入思考,深刻领会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一、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劳动教育在小学阶段发挥重要的育人功能,当前形势下,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是开展劳动教育的关键,让学生动手实践、亲力亲为、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因此,学校应把劳动教育放在重要位置。
(一)有助于促进学生身体健康
小学阶段是学生身体快速成长和发育期,适当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简单劳动,一方面能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另一方面也能锻炼学生面对困难的意志,此外,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也能够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