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设计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6 02:48:0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劳动教育设计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劳动教育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
摘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本质是基于大学生需求进行教学设计和实践。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劳动素养培育,大学生是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劳动教育状况要得到更高程度的重视。该文通过收集和整理大学生的需求表达,发现大学生对劳动教育的需求表现为理论学习需求、实践机会需求和文化建设需求,并据此展开理论育人、实践育人和文化育人的教学设计和实践,以期提升大学生劳动素质。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大学生;劳动教育
1大学生对劳动教育课程教学的需求
为了调动大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主观能动性,在开课之际,笔者以“结合自身及周围同学的事例,谈谈高校该如何开展劳动教育”为主题,对172名河北经贸大学2020级学生进行了简单的线上需求调研。其中165人进行了需求表达,仅7人未做任何说明,共收集资料一万余字,为明确大学生劳动教育需求提供了参考。通过整理和分析资料,发现大学生对劳动教育课程的需求主要聚焦于三个方面:
1.1对劳动教育理论知识的需求
当前,我国各大高校的劳动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课程体系不完整,劳动教育相关理论课程较少,大学生系统学习劳动教育理论知识存在困难。在调研过程中,一位学生直言:“高校应该在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上齐头并进,首先要对学生进行理论上和思想上的教育,让学生对劳动形成根深蒂固的认识,明白劳动的必要性。然后应该让学生亲自体验劳动,多开展一些能让学生体验劳动的活动,不能只停留在理论知识学习上。”
新时代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开展路径
摘要: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有效途径。本研究通过梳理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现状成因分析,尝试从制度保障、课程实施、资源优化以及劳动教育评价角度,探索新时代下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开展路径,从而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
关键词:劳动教育;职业教育;路径
一、引言
新时代下各学段有关劳动教育的全面发展已经提上日程。2018年9月10日,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指出:“教育要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同时,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文件中也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由此可见,新时代下各学段劳动教育得到国家更多的重视。本文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依据,以“劳动教育”为关键词进行文献搜索。梳理文献发现,现有文献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小学段的劳动教育内涵明晰、教育价值等理论层面,以及各中小学校劳动教育的实施等实践探索层面。然而,关于大学阶段尤其是职业教育阶段如何开展劳动教育的研究文献却很少。因此,本研究通过分析当前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现状,尝试从制度保障、课程实施、资源优化以及劳动教育评价角度提出改善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现状的意见与建议,以供各职业院校参考。
二、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现状
劳动教育一直被视为中小学段重要的必修课之一,但在大学段便忽视了对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必要性。职业教育以培育高技能型人才为办学宗旨,更应将劳动教育内涵贯彻始终,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特色,而不是给学生造成“工具人”的劳动教育误区。分析其成因关键在于,一是劳动教育内涵建设不足,职业院校未能正视院校内部对劳动教育的缺失与误用;二是劳动教育内涵价值认识不足,职业院校未能规范设计与开发符合职业教育特色的劳动教育专业课程;三是劳动教育内涵理解不足,职业院校未能在思想认识上培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高校劳动教育实施现状分析
摘要:劳动教育是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文章对湖南农业大学1137名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现状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该校劳动教育整体情况较好,但也存在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积极性不高、没有完善的教育评价系统、缺乏经验丰富的实践教学教师以及条件保障体系薄弱等问题。针对劳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高校应当从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完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及健全高校劳动教育条件保障体系等方面推进。
关键词:高校;劳动教育;现状;对策研究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全面构建能够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强调普通高校本科阶段劳动教育不能少于32个学时。随着《意见》的实施,各大高校相继出台劳动教育实施方案与教学计划等文件,积极落实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需要劳动教育的奠基[1]。尽管国家大力提倡劳动教育,但受经费、人员以及场地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劳动教育机制在实际运行和实施中存在许多问题,尚未达到理想中的教育效果。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现状如何,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要探索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发展与改进方向,完善高校劳动教育体系,提高高校劳动教育质量,必须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准确了解高校在推进劳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通过问卷对湖南农业大学劳动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其在推进大学生劳动教育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工具与内容本研究采用问卷星在线问卷进行调查。调查问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学生基本情况,主要包括性别、年级、所学专业以及生源地四个题项。第二部分为五分量表题,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依次从1至5进行赋值,主要包括学生态度、学校顶层设计、氛围营造、师资队伍、条件保障五个维度。
(二)量表信效度分析本研究采用Cronbach'sAlpha系数作为信度指标,检验问卷整体信度。问卷整体的克隆巴赫Alpha系数为0.990,说明问卷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各个维度的克隆巴赫Alpha系数分别为0.967、0.960、0.962、0.960、0.964,均大于0.9,说明问卷各个维度的信度良好,可用于进一步研究(Cronbach’sAlpha的值超过0.7表示信度良好,数值在0.6~0.7为可以接受)。通过KMO值和Bartlett球形检验对问卷的效度进行分析。样本数据KMO值为0.981>0.8,显著水平p=0.000<0.01,达到非常显著水平,说明问卷效度良好(KMO值高于0.8,则说明问卷效度很好,研究数据非常适合提取信息)。
小学语文课堂标准化教学研究
摘要:劳动教育是小学教育中的重点,将劳动教育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是新课标下的要求。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与劳动教育之间的融入结合还存在一些问题,分析当前劳动教育与小学语文课堂的融入现状,发现存在以下问题,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劳动教育的核心内容缺失,课堂教学价值理念和活动设计存在缺陷,课堂教学中缺乏必要的考核指标。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对劳动教育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标准化教学中的实践路径进行探析,引导学生自主收集材料,丰富课堂上的学习内容,优化课堂教学价值理念和活动设计,明确目标,构建劳动教育融入课堂的学习评价体系。
关键词:劳动教育,小学语文,课堂标准化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教育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劳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观,从其内涵出发,不仅要求学生获得必要的劳动技能,更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劳动意识和对劳动价值的认识。当前小学教学中,劳动教育仅仅停留于概念层面上,难以实现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将劳动教育融入课堂标准化就显得尤为重要[1]。从实际出发,我们认为在构建小学全学段、全学科教学体系中,除了必要的知识性与实践性评价之外,还要注重劳动精神和劳模模范等综合性因素的培养。因此,将劳动教育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标准化教学,是当下小学教育中的重点。但是,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与劳动教育之间的融入结合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对当前小学语文课堂与劳动教育融入的现状进行深度分析,并对未来的劳动教育融入实践路径进行探究。
1当前劳动教育与小学语文课堂的融入现状
1.1劳动教育的核心内容缺失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中,对劳动教育进行课程标准研究尚未有系统化的研究和深入实践[2]。深究其中的原因,主要是教师对于劳动教育的融入理解不深刻,对学习内容不熟悉,无法根据学生现有知识储备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学习方式方法或开展教学活动,导致无法真正意义上发挥劳动教育价值。且这种新型的教育形式,也会影响教师对教学过程中灵活程度的把握,应重点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因此难以制定统一、规范、严格的教学内容标准。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对策
[摘要]新时代高职教育必须将劳动教育作为专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具有“劳动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全面落实《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精神,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劳动教育+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开展“劳动+专业”实践教学,丰富课外劳动实践活动,同时营造劳动氛围浓厚的校园文化,最终将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的融合。
[关键词]新时代;高职;劳动教育;劳动精神;专业教育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总书记立足新时代历史方位,提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对劳动教育作出重要论述。高职院校以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教育,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1]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技能教育,培养劳动精神和形成良好劳动习惯为目标,在专业实训课程中融入劳动教育,加强劳动锻炼和劳动考核,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具有吃苦耐劳、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精神,还可以使学生具备今后从事专业技能工作所必须的精益求精、创造性劳动的素质。
一、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意义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背景下的劳动教育具有时代紧迫性,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未来接班人提出的要求。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中国引进了很多国外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组织,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在以往的教育中缺少劳动锻炼,劳动意识比较薄弱。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一批高技术高技能人才。因此,新时期劳动教育是当务之急,特别高职院校要在日常的专业教育中融入劳动教育,润物细无声,让劳动的种子慢慢在学生中生根发芽,不断发展壮大。2020年初,中国人民打了一场艰苦卓绝的肺炎疫情保卫战,在总书记及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短时间内控制住了疫情的蔓延,拯救了无数的生命。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全国各界劳动者的辛勤付出,特别是战斗在疫情一线的医务工作者,他们冲锋在前,他们的劳动精神感动了全国人民,他们的劳动技能拯救了许多同胞的生命。今天的幸福生活离不开这些劳动者的付出,是他们的劳动付出,才有了今天安宁美好的生活。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应该深刻领会劳动教育的内涵和意义,指导各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育。在课程思政中体现劳动教育精神,在课程实施中开展劳动教育实践,结合本校专业实际情况,将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劳动创新教育等内容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探索适合本校本专业实际的专业劳动教育培养体系。在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特点,将与专业相关的劳动教育内容内化到专业人才培养中,培养学生扎实劳动专业技能的同时,使他们具备较高的劳动精神。[2]
二、高职开展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指向职业体验及校园劳动教育成效
摘要:职业劳动是劳动的主要形式,学校劳动教育应当结合职业生涯规划,立足校园职业岗位,开展职业体验劳动。多年来,厦门二中定期开展“无物业周”校园职业体验劳动,形成了有效的指向职业体验的校园劳动教育实践路径:一是建立长效机制,推动活动开展常态化;二是整合学科资源,有效促进五育融合;三是开展技能比赛,营造优良劳动风气;四是开展课题研究,助推创新能力发展。
关键词:劳动教育;职业生涯规划;职业体验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学校教育事业的总目标。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使学校劳动教育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劳动教育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重要载体,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1],加强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中学阶段是青少年认知世界、自我提升,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因此,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他们对劳动创造幸福的理性认知和实践自觉尤为重要。职业是劳动的重要载体,学校在设计劳动教育活动时,应当结合职业生涯规划,整合校内教育资源,立足劳动实践性的特征,面向真实世界,搭建学生劳动实践的平台,帮助学生感性认知各种职业的基本概况。而职业体验作为提升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重要方式,也可以让学生获得对社会各行各业的认识,寻找自己的职业兴趣,培养自己的专长,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人生规划。福建省厦门第二中学(以下简称“厦门二中”)多年来定期开展“无物业周”校园职业体验劳动,其设计立足校园岗位,让学生直接参与职业工作。通过职业体验,学生了解工作岗位特点和相关行业,掌握劳动技能,逐渐形成职业生涯规划,为未来职业选择奠定基础。将劳动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有机结合起来,拓宽了劳动教育的内涵,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补充。开展校园职业体验劳动教育,时空受限小,实践机会多,具有很强的可推广性和可复制性。
一、指向职业体验的校园劳动教育内在意涵
(一)以劳养德,培养品德高尚的时代新人
开展劳动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中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应当正确理解劳动是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2],领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做到尊重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的思想观念[3]。通过校园职业体验,每位学生深刻认识到每一项劳动的重要性,要热爱劳动,尊重每一位劳动者;认识到每一个劳动成果都来之不易,要自觉维护他人劳动成果,反对浪费,养成厉行节约的良好习惯;增进对学校的了解,理解每一位员工对他们成长的付出,培育良好师生感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
信息技术赋能劳动教育的开发与实践
摘要:现代劳动教育课程融合了生产劳动、科学技术、信息技术等多维度、多领域的生产力,在理念与实践上拓宽了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内涵,也丰富了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方式。在信息技术赋能劳动教育的融合课程开发与实践过程中,为满足学生的当下共通性与未来适应性需求,一线教师以信息技术赋能劳动教育,改变了劳动教育的传统教学模式,并尝试开发了VR沉浸式职业体验课程和STEAM创新实践课程。
关键词:信息技术;劳动教育;翻转课堂;融合课程
2001年6月,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纲要》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劳动的构成更加复杂多元,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劳动内容不断增加。2020年3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应体现时代特征。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针对劳动新形态,注重新兴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新变化。深化产教融合,改进劳动教育方式。强化诚实合法劳动意识,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因此,现代劳动教育的课程内容,不仅涉及工农业,还涉及商业和服务业等,更增添了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创造性劳动内容。我们结合小学的自身发展特点和学生需求,将信息技术与劳动教育融合,进行了科学化的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以促进学生最优发展。我们以信息技术赋能劳动教育,改变了劳动教育的传统教学模式,并尝试开发了VR沉浸式职业体验课程和STEAM创新实践课程。在劳动教育校本课程整体架构之下,以信息技术进行支撑,以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创设“时时可学、处处可学”的学习情境;以一个或多个专题领域为目标,从“小”做起,逐步深入,构建了以科学、数学、艺术领域、信息技术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的跨学科领域的学习项目结构。
一、翻转课堂“微课程”———为劳动教育助力
在劳动教育校本课程整体架构之下,信息技术为劳动教育助力,推进由“微课程”引导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学校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开发视频微课,将劳动教育具象化,创设了“时时可学、处处可学”的学习情境。信息技术使劳动教育翻转课堂的可重现、能普及、易推广得到了充分体现,加快了学生对新技术和新设备的适应进程,降低了创新实践劳动课程在课内学习的难度,从而提升育人的实效性。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调控观看微课的进度与内容,手脑并用强化实践体验,制作设计创意作品,甚至自己录制视频分享劳动成果,亲历劳动收获喜悦。在改变劳动教育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我们促进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学习创新实践劳动,进一步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技术创新———为劳动教育赋能
大学生劳动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探讨
大学生劳动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探讨摘要:研究高职院校大学生劳动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双融合,有利于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就业创业观、培养德技双修职业素质。本文以广东省高职院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调研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劳动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双融合现状,并通过分析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一条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劳动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双融合培养途径,有助于推动高校进一步完善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体系,提高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
关键词:高职学生;劳动教育;就业创业教育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劳动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双融合现状调查与分析
根据调查,高职院校在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过程中,总体呈现协同、互促的双融合状态,但居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特点,劳动教育的实践性、就业创业指导的深远性,以及社会发展、职业环境对学生自身职业发展的影响,高职院校大学生在劳动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双融合方面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对个人职业价值观的倾向
通过调查,较大一部分受访者对于就业选择有一定的想法,当问及期待就业地点时,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省会城市或沿海发达城市、一线城市(北上广深)、地级市,而选择去县级以下地点的受访者则寥寥无几;问及择业考虑因素时,31.05%的受访者首选了发展前景,27.35%的受访者首选兴趣爱好,另外首选收入水平、企业福利和知名度、专业对口、工作的稳定性的占比分别为13.39%、13.96%、11.68%、2.56%,从结果来看,三成以上的高职学生对于职业规划有较高的期待,但大部分受访者更看重职业给个人带来的经济、地位、生活、心理上的满足感,说明现在的高职大学生追求个人职业成就、职业幸福感的意愿更加强烈。但同时,他们也认识到,对于当前大学生劳动素质,还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其中选项“劳动价值观出现偏差,如轻视体力劳动者、职业能力缺乏和专业技术水平不高、劳动功利化,只注重个人利益”排在前三位。
农村中小学劳动教育现实困境与路径
摘要:农村中小学劳动教育是培养数以万计的优秀劳动者,为未来乡村振兴提供重要人才后备军的基础工程。通过调查发现,农村中小学劳动教育主要存在思想认识重视不够、课程开设落实不力、条件保障配备不强、考核评价机制不全等现实困境。需要通过优化顶层设计、完善课程体系、增加教育投入、强化督导评价等路径,促使党和国家有关劳动教育的方针政策在农村中小学落到实处。
关键词:劳动教育;农村中小学;现实困境;教学改革
广大农村中小学如何从自身实际出发,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精神和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科学构建劳动教育体系、切实加强劳动教育实践,培养数以万计的优秀劳动者,为未来乡村振兴提供重要人才后备军,是一个亟需进行调查研究和实践探索的现实问题。笔者所在课题组借助现场调查形式,通过对邵阳县本地具有代表性的中小学校进行抽样调查与个别访谈,深入了解农村中小学生在劳动价值、劳动态度、劳动精神和创新劳动等方面的认识与实践现状,全面掌握他们在学校教育、家庭环境以及社会生活中所接受的劳动教育情况。然后通过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准确把握农村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其原因,并为劳动教育在农村中小学的有效实施提出切实可行的实践途径。
1劳动教育在农村中小学实施中的现实困境
长期以来,广大农村中小学结合自身实际,在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也应看到,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农村中小学校的劳动教育已逐渐被淡化、弱化,农村中小学生中同样存在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个别学生甚至出现了轻视、鄙视劳动的倾向。通过调查发现,农村中小学劳动教育主要存在以下一些困境。1.1在思想认识上重视不够。与过去相比,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广大农民的劳动形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实际生活中,农村学生参与劳动的机会也愈来愈少。个别访谈中,有不少老师和家长认为,在农村中小学没有必要进行专门的劳动教育。有的认为相对于文化课程来说,劳动教育课程在升学招生和上级部门考核考评中没有太多体现,抓了也白抓,效果不明显;有的认为校内劳动与体罚的界限容易被混淆,应主要由家长在家庭生活中进行劳动教育;有的家长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居多,他们只有认真学习,通过优秀成绩走出农村到城市发展才是人生大事,劳动教育以后再搞也可以。各种各样的思想观点错综复杂,导致劳动教育在农村中小学中被普遍忽视。1.2在课程开设上落实不力。毫无疑问,学校是对农村中小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主阵地。但是调查发现,不少农村学校在课程开设方面都存在落实不力的问题,并没有按教育部门的明确要求,开足劳动教育必修课时,也没有安排集体劳动周(月)活动。究其原因,主要是很多学校本身师资不足,劳动技术这种“杂课”往往由其他科目教师甚至后勤人员兼任,造成劳动教育往往呈现过场化、浅表化。还有一些小学并没有开设劳动教育课程,他们把定期开展的学校大扫除等同于劳动教育,也有不少学校的劳动教育是让学生假日在家中完成的。有的农村学校虽然有自己的劳动实践基地,但往往由教职员工来打理,并没有让学生去亲历劳动过程。1.3在条件保障上配备不强。相对“德智体美”教育来说,劳动教育特征明显,实施起来更加复杂。现实中,农村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最大的瓶颈是校内外劳动教育基地问题。很多学校校园面积十分有限,根本没有专门的校内劳动教育基地,加之交通不便,校外的劳动教育基地也无法有效利用。除此以外,劳动工具也普遍短缺、种类简单。调查中发现,有些农村中小学校除了卫生工具,就没有别的劳动教育设备,有的规模大点、条件好点的学校,劳动技术室里的设施配备也基本是一些传统农耕工具。有些学校劳动基地高处没有护栏,水边没有安全标牌,存在一些安全隐患。1.4在考核评价上机制不全。一直以来,尤其在农村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督导考核是教育评价机制中的短板。调查中发现,教育行政部门对劳动教育的督导刚性不够。与此相应的,多数学校没有形成可操作的劳动教育评价制度,实际上没有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这种评价机制上的不健全导致“重智育,轻德育和体、美、劳”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在某些学校不同程度存在劳动与技术课程经常被文化课程占用,劳动教育师资、场地、经费相对缺乏,课外劳动实践基地形同虚设等现象,甚至个别学校的劳动教育几乎处于空白状态。
2劳动教育在农村中小学实施的路径探索
大学生劳动教育价值指向和实践路向
摘要:阐明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指向包括大学生劳动教育能够契合大学生与个人、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契合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需求,这是强化大学生劳动教育目标引领的必然思路。探索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维度包括更新大学生劳动教育理念、健全大学生劳动教育实施体系以及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社会实践,这是增强劳动教育实效性的必然之举。
关键词:大学生;劳动教育;价值指向;实践路向;社会实践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1]大学生劳动教育从战略高度来讲,于党、于国、于个人都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大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培育大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加强对大学生的劳动教育,是凸显大学生时代使命、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完成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一、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指向
1.大学生劳动教育能够契合大学生与个人、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第一,大学生劳动教育可以契合大学生与自身的关系。大学生劳动教育是赋予大学生劳动意识、劳动能力、劳动道德、劳动素养的一种特殊教育。大学生通过劳动来认识自己、挖掘潜力、磨练意志,在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过程中,体认自己的生命力和主体性。第二,大学生劳动教育可以契合大学生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大学生在自然界中的活动是为了使自然界与自己的需要相适应。同时,自然界也对人类提出了自适性的要求,要求人类不断提升与自然界发生关系的技能与素养。因此,大学生需要通过劳动教育来提升自己的劳动技能、劳动素养,从而更好地与自然相融合、相促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第三,大学生劳动教育可以契合大学生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大学生作为学习、生活、工作的主体始终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某种程度上讲,人的各类劳动可以促进人更好地融入社会,与其他人或者群体发生更为密切的社会关系,这是人的劳动价值指向,也是人本质的凸显。大学生接受劳动教育可以拥有更高的融入社会的劳动素养,提升自身与社会的契合度。2.劳动教育能够契合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第一,大学生劳动教育可以契合政治发展需求。劳动教育是服务大学生、提升大学生劳动意识与技能的教育,更是满足政治发展需要、实现阶级统治的一种手段。大学生劳动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使命,更是一项政治任务,大学生劳动教育应做到与政治发展相呼应,契合政治发展需求。第二,大学生劳动教育可以契合经济发展需求。大学生劳动教育应服务于经济建设。经济的发展能够推动劳动教育的发展,劳动教育的发展也会反作用于经济建设,促进经济发展。第三,大学生劳动教育可以契合文化发展需求。社会文化氛围会影响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开展,文化发展的方向决定和规范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方向,同时劳动教育也能促进文化的发展,始终与文化发展相契合。
二、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