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关系制度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5 02:39:3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劳动关系制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劳动关系制度

浅谈劳动仲裁制度构筑和谐劳动关系

摘要:劳动仲裁制度的建立有力地保护了劳动关系双方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以及人们的维权意识的不断的增强,以往的制度逐渐暴露出诸多的弊端。比如劳动仲裁受理范围窄,仲裁时效过长,仲裁委法律地位模糊等一系列法律问题需要进一步的补充完善与发展。一方面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贯彻落实报告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具体举措,完善劳动仲裁制度已箭在弦上。

关键词:失效;范围;任职条件

我国的劳动仲裁是指劳动争议当事人依据法律向法定的专门处理劳动争议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首先提出申请,由仲裁委员会对双方的劳动争议进一步处理并做出裁决的活动。劳动仲裁不仅是处理劳动争议的主要方式,而且是劳动争议处理体系当中的重要环节。劳动仲裁,因为其处理方便快捷的优点被世界各国大规模广泛运用。我国现在实行劳动争议处理体制机制恢复于20世纪,90年代得到快速发展并且越来越完善,然而最近十多年来,我国劳动争议解决处理立法工作总体来说进展缓慢。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领域拓展,劳动关系一改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单一性和稳定性,展现出多样性复杂性态势,一系列生产关系正在进行局部小范围调整,表现形式对以往而言进一步程式化、复杂化。里面不仅有国有还有集体私营以及一些混合所有制等多种劳动关系构成局面,用工形式相应的呈现多样化复杂化特点。面对这些情况当然有必要再制定具体法律制度来补充完善,大家知道,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根本找不到现成的规则完全照搬照抄。为此整理上尚处于摸索阶段。就目前而言,在我国调整劳动关系主要是由一系列种类繁多文件规章法律法规构成的,使得地方政府在制定规章制度时,不得不考虑本地的实际。这也导致法律文件之间出现混乱、体系不完全一致的现象,在不同地区易出现同案不同判的现象,同时依法行政在构建过程之中,各地依法行政水平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如果长此以往,劳动领域纠纷处置不当,势必给和谐的劳资关系的构建埋下了巨大的隐患,再加上劳动者法律意识淡薄和企业最大化利润追求这种矛盾的双重挤压下。两者之间的矛盾极易被激发,从而影响社会稳定社会安定的秩序,必然会继续引发上访闹访情况等不良现象屡次发生。因此如何化解二者之间的矛盾,妥善处理劳动争议的案件,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是摆在党和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

目前我国处理劳动争议案件主要是调解仲裁审判,其中相当一部分是通过调解方式处理的,大大减轻了法院的压力,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功不可没!然而绝不是一劳永逸,其本身还存在大量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巩固发展以及适应新形象调整劳动关系的要求。在实践中,为了最大限度地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减少了劳动者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体现了立法、执法为民,为经济社会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服务宗旨以及思路举措。但还有许多的不足:一是受理范围过于笼统,较模糊。二是时效过长。三是仲裁委任职条件过低。

我国的劳动仲裁制度方面面临的突出问题:劳动关系劳动争议的概念定位不明确,非法用工的性质以及社会保险争议的受理依据何种标准,认定是否属于劳动仲裁的受案范围。实践中,常常排除在劳动仲裁范围之外,非法用工未纳入其范围,这样做给社会弱势群体权力带来了严重的不公平,劳动者的劳动素质差距巨大。西部大量未毕业就辍学劳动者素质必然偏低,这种状况决定了不能一刀切一种标准。特别是在劳动力缺乏的当下,许多雇主为了开工或是加速生产赶进度不得不招收大量没有合格证件的劳动者,许多厂家违法也就自然而然了。甚至会催生劳动力黑市形成。这些弱势群体本应是急需要保护的,但由于各种人为的状态的设置门槛以及谋生的需要不得不游离于法律监管之外。隐性就业导致这帮人的人权也难以得到应有的保护,面对雇主侵权毫无办法,只能忍气吞声,当激发到相当程度的时候这些人就会铤而走险,以极端的方式来维护自己最基本的权利,这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安定祥和。特别是在伤亡赔偿方面,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式,合规的采取工伤保险条例处理,不合规的就有按劳动争议的有关规定处理,劳动者实际上并没有充分享受到新法调整带来的益处。劳动仲裁时效过长备受诟病。劳动仲裁调解法规定一般在四十五天之内结案,最长不超过六十天,这一点相比之前的劳动法九十天缩短到现今的六十天体现了较大的进步。但是其他不同阶段的案件适用过长的规定是十分不科学的。

以工伤赔偿案件为例来计算确认劳动关系六十天,申请工伤认定六十天,工伤赔偿争议六十天加起来接近半年。如此漫长的等待,对劳动者或其家属来说是十分残忍的。对劳动者关系的认定,技术上的工作完全可以压缩其时间。对于严重伤情比如大腿鼓折断,医疗等级的鉴定需其钢板拆除之后方可认定,设立这一制度的初衷是好的,本是为了充分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但是其并没有考虑到劳动者现实的困难,比如医疗护理一家老小生活费用怎么办,在这里我个人认为是否可以引进绿色通道机制或是保险机制,此时是否可以在受伤后到医院初步诊断之后对其初步定级,一般来说医生能够大致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这样做能够对劳动者解决燃眉之急以及最大限度的后顾之忧,待到能够完全确定受伤级别时进行完善补充,多退少补,但前提是要保证足够的康复费用,这一点可以由保险公司从中监督,如果歹意监督则不足部分由保险公司承担。这样做有利于劳动者充分维权或是提高其维权的能力与决心。如果不这样做会导致认定时间过长,给受损方带来巨大的心理与经济上的负担,完善我国劳动仲裁制度势在必行。进一步扩大仲裁范围,最大限度把各种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能纳入其中。这里可以采取举证责任倒置原则,降低劳动者的举证责任,加大用人单位的举证责任。对一些恶意规避劳动者法律法规的行为给予严厉打击,劳动监察执法部门、安全生产部门、社保局应当合力重拳出击,以及突击检查劳动合同合同签订情况。

查看全文

劳动制度中的劳动关系的稳定措施论文

摘要:本文讨论了目前我国劳动制度中在建立和稳定劳动关系方面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以下建议:在建立劳动关系方面,明确规定订立劳动合同的义务方;增强劳动合同制度的可操作性;加大执法力度。在稳定劳动关系方面,扩大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范围;对解除劳动合同的权利加以限制,明确赔偿标准。

关键词:劳动合同建立稳定劳动关系

劳动合同,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为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书面协议。

劳动法颁布至今,在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我国目前劳动合同制度中在建立和稳定劳动关系方面存在许多不足,从而使这一应用最为广泛的合同制度并未发挥其应有的效力和作用。

本文试结合劳动合同制度在如下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及其引发的问题,对完善我国劳动合同制度的提出本人拙见。

一、我国劳动合同制度的不足及其在实践中引发的问题

查看全文

刍议隐蔽劳动关系的法律制度

(一)“非标准劳动关系”规定不明及其解决路径

我国在《劳动合同法》出台之前实际上已经出台调整“非标准劳动关系”的文件或法规,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调整首先是针对个别形态的非标准劳动关系中的某个急待解决的问题,其次立法的层次较低。近期由于劳务派遣以及非全日制用工这两种非标准就业形式在实际的生活中已经大量出现,现行《劳动合同法》在原来的法律体系基础上对其进行了专门的规定。尽管如此,笔者认为这种规定仍然过于粗线条,很难克服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首先是从非全日制用工中有关内容来看,我国的全日制就业的解雇保护是相对比较严格的,但《劳动合同法》对非全日制的规定却较为宽松。我国《劳动合同法》规定非全日制劳动合同的解除不再作书面形式的强制要求,同时劳动合同的解除也只是规定了双方当事人中的任何一方可以随时通知对方终止用工,而对实际中存在的一些特殊情况却没有详细规定,这使用人单位所需支付的成本与风险被降低了,使得用人单位更容易规避法律义务,将全日制转变为非全日制的工人。另外,在工资方面,全日制与非全日制也存在较大区别,《劳动合同法》中虽然规定了对劳动报酬的支付周期的刚性规定,但没有规定相应的法律救济措施。

其次是劳务派遣的相关规定。《劳动合同法》和《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虽对劳动派遣作出专节的规定,但由于一些规定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比如对一些违规行为的法律救济规定,“同工同酬“的具体标准规定,对劳务派遣单位的与用工单位的职责划分、责任承担等。也正是因为如此,大量的“隐蔽劳动关系”从劳务派遣中发展出来,劳务派遣成为了隐蔽劳动关系的最主要的形式。就以“用人单位”这一概念为例,我国《劳动合同法》第58条的规定强调的是劳动关系结构中“一对一”的关系。但与此同时,我国《劳动合同法》在第62条中用工单位的责任规定加上该法第92条规定,却又基本可归于类似于美国的“共同雇主”的观点。如此一来,其实是形成了一个内涵模糊的法律概念。

在实践中,用工单位依据法律中“用人单位”的定位而大肆逆向派遣从而发展出“隐蔽劳动关系”。对此,笔者认为,我国应该就这方面单独立法,细化相应的规定,对非标准劳动关系形成特定的规制的方式。从国际的视野看,很多国家已经制定了非正规就业的专项立法。德国与日本分别于上世纪70、80年代颁布了《劳动者派遣法》;欧共体委员会也在1984年以《劳动者派遣、劳动者供给及有期雇佣合同相关的理事会指令案修正案》向理事会提出。可见,非标准劳动关系单独立法已经是大势所趋。实际上,近期我国也已就此类情况开始有所行动。人社部的《劳务派遣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推动了所反映的对非标准劳动关系法律规定细化的探索就是很好的思路。其次,我国现行法律体系在标准劳动关系中法律有着严格的规定,在非标准中却不能加以体现。故笔者认为,在相应的专项立法中,细化相应有关的规定的同时,也应适当加强对非标准劳动关系的保护,从而减少一些企业因为二者在保护上的巨大差异出于减少经济成本和法律风险等目的而采取措施规避法律。

(二)正规用工与灵活用工并存的用人双轨制的矛盾问题及其解决路径

查看全文

劳动关系协调工作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贯彻实施《*市推进劳动关系协调工作进社区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积极、规范、有序地完成推进工作,按照吉林省劳动保障厅的统一部署和要求,依据实施方案制定本细则。

第二章实施范围和对象

.

第二条范围和对象

1.实施范围:全市所辖乡镇街。

查看全文

规范劳动关系要求劳动合同制度与其他法律制度衔接配套

2008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将正式实施。该法的颁布实施,是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要求的一项重大举措。《劳动合同法》是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之后调整劳动关系的又一部重要法律,无疑将对我国劳动关系乃至整个社会关系的发展产生基础性的影响。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至今天,劳动关系在经济全球化和企业市场化改革背景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变化,这就要求作为劳动关系载体的劳动合同制度应当与其他法律制度衔接配套。

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推行面临劳动关系变革的挑战

我国的劳动合同制度始于20年前,其标志是1986年国务院出台的《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的劳动关系主要以国营和集体所有制企业的劳动关系为基本类型,劳动合同制度的适用范围主要限于国营企业。此后,伴随国营企业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和各类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劳动合同逐步走向全员制且适用范围不断扩大。20年后的今天,我国劳动关系的发展现状已不能同日而语,其结构类型、覆盖领域和表现形式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整体上看,我国劳动关系的现状呈现出如下基本特征:

劳动关系多样化。表现为劳动关系已由国有企业的单一类型,呈现为不同所有制企业劳动关系的多重类型。这一变化的深刻原因在于,市场化改革进程,培育并形成了不同所有制企业竞相发展的多元格局。整体上看,我国劳动关系可粗略划分为国有经济组织、外商投资企业、私营经济组织、非正规就业部门和社会公共机构五大基本类型。多样化的特征,不仅意味着劳动关系的结构愈益复杂化,同时也表明劳动关系覆盖经济社会的领域愈益扩展。

劳动关系层次化。尽管劳动合同法的调整对象主要着力于用人单位层面的劳动关系,但是劳动关系的自身发展已不局限于这个层面。也就是说在企业层面,虽然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构成劳动关系存在的基础,然而在行业、产业和社会层面,日渐成熟的工会和经营者代表组织的变往互动以及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的形成,使得劳动关系成为一种基本的社会关系,使得企业层面的劳动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愈益受到劳动关系双方代表组织以及三方机制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和制约。

劳动关系市场化。所谓劳动关系的市场化,表现为劳动关系的运作已由政府行为向市场行为转变。无论在企业、行业、产业还是在社会层面,许多直接关乎劳动者和经营者权益的重大事项,主要由劳动关系双方或双方代表组织通过自主交涉的方式得以解决。这表明,劳动关系行为及与之关联的劳动资源主要由劳动力市场机制进行配置。

查看全文

地市推进劳动合同制度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作实施方案

为了进一步规范劳动用工行为,切实保障广大职工合法权益,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促进我市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平安xx地,根据《劳动法》、《工会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在全市全面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紧紧围绕“对接长珠闽,建设新xx地”和“构建和谐平安xx地”的战略部署,以劳动保障政策法规宣传开路,以加强劳动合同签订为主抓手,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进一步规范用人单位的劳动用工行为和劳动合同管理,加快建立劳动关系双方自主调节、政府依法调控的劳动关系调整机制,促进xx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工作目标

通过这次活动,使95%以上的非公企业建立劳动合同档案,80%以上的非公企业员工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用工集中的工业园区、建设、交通运输、商业服务业等重点用人单位,劳动合同签订率要达到90%以上;已建立工会组织的规模以上非公企业集体合同签订面达80%,工资集体协商率达60%,建立用人单位诚信用工和劳动者诚信务工信息库及社会查询系统,定期公布严重失信的企业和务工人员名单。

三、实施步骤

查看全文

劳动关系进社区专题大会讲话

同志们

市政府决定召开的刚才,这次全市推进劳动关系进社区动员会。市劳动保证局局长王治芳同志宣读了市推进劳动关系协调工作进社区实施方案》宁江区政府、宁江区文化街对如何开展好这项工作做了表态发言。各地要依照实施方案要求,认真抓好落实。下面,就如何做好劳动关系协调工作进社区,讲三点意见:

一、切实增强对推进劳动关系协调工作进社区重要意义的认识

社会和谐的基础。国家和省从建立劳动关系协调工作长效机制动身,劳动关系是现代社会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从战略的高度提出了加强劳动关系工作体系建设、推进劳动关系协调工作进社区的重大任务,做好这项工作,对于推进劳动保证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构建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充分认识到劳动关系协调工作进社区是促进劳动保证事业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劳动保证工作包括就业、劳动关系和社会保证三个主要方面,促进就业、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和完善社会保证体系,都是涉及民生的重要内容,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就业是劳动关系存在前提,促进就业和完善社会保证体系,有利于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有利于增强就业质量和促进各项社会安全的发展。只有协调推进就业、劳动关系和社会保证工作,才干实现劳动保证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近几年,就业和社会保证工作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已经比较明确,工作体系也比较健全,与之相比,劳动关系协调工作还不能适应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工作体系建设相对滞后,没有形成自上而下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尤其是组织体系和基础工作单薄,不只制约了劳动关系协调工作有效开展,而且有利于促进就业和完善社会保证体系。必需从劳动保证事业全面发展动身,加强劳动关系工作体系建设,不时强化基层组织机构和基础工作,以街、乡镇、社区劳动保证工作平台为依托,把劳动关系协调工作延伸到街、乡镇和社区,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形成就业、劳动关系和社会保证工作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要充分认识到劳动关系协调工作进社区有利于提高劳动关系协调工作水平。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关系和劳动关系日益多元化、市场化、复杂化,劳动关系矛盾日渐突出,因劳动关系和睦谐引发的劳动争议和群体性上访事件越来越多。目前,现有的劳动关系协调工作还远不适应劳动关系发展变化的需要,劳动关系基础工作单薄,协调劳动关系的能力不强,没有形成自上而下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劳动关系协调工作还没有延伸到基层,工作主要依靠劳动保证监察和劳动争议处置等事后救济措施,缺乏事前有效预防劳动纠纷的手段,工作主动性、前瞻性、预见性不够。街、乡镇和社区是联结政府与用人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和广大劳动者的重要枢纽。推进劳动关系协调工作进社区,街、乡镇和社区建立起基层劳动关系协调工作平台,使管理和服务的重心下移,这不仅是形势发展的客观需要,更是有效解决劳动关系方面突出问题,维护用人单位、劳动者双方合法权益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手段,也是提升劳动关系协调工作能力和水平的重要途径。总之,对劳动关系协调工作进社区这项工作,一定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加大工作力度,切实抓好。

二、全力抓好劳动关系协调进社区工作,突出重点

劳动保证部对这项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国家和省对劳动关系协调工作进社区非常重视。省劳动保证厅制定下发了省推进劳动关系协调工作进社区实施方案》对这项工作提出了具体布置和安排。要集中力量、集中时间,全力抓好劳动关系协调进社区工作。重点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查看全文

创新劳动建和谐社会

一、劳动关系是当前社会管理面临的突出问题

劳动关系管理是指通过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式,使劳动关系双方的行为得到规范,权益得到保障,以实现劳动关系的合作和谐为目的的一系列组织性和综合性活动。

1、劳资矛盾已成为中国社会的一个主要矛盾。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社会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以及与此相对应的劳动关系制度,劳动关系历经了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根本性转变。但是,我国仍处在经济转型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劳资冲突亦呈急剧上升之势。与劳动关系密切相关的劳动就业、收入分配、劳动安全、劳资冲突等问题日渐突显。据《了望》周刊年底报道,近年来,我国劳动关系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频率在加快,规模在升级,已经进入高发期和多发期。与此同时,由劳资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在年以更加激化和暴力的形式,给公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年,一些地方产业工人参与的群体性事件较为活跃。多位受访专家学者对此的认识更加趋于一致——劳资矛盾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一个主要矛盾⑴。年月,人民网记者从全国总工会获悉,年各级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劳动争议案件68.4万件,各级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31.9万件,居历年来的高位。年上半年,一些地方的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出现井喷趋势。由工资待遇引发的职工群体性事件和由欠薪引发的农民工讨薪被打等恶性事件具有发生频率高、持续时间长、参与人数多、社会影响大等突出特点。今后较长一段时间,集体劳动争议、集体停工事件多发将成为劳动关系领域里的一个突出现象⑵。年,更是成了中国劳资关系的标志性事件。

从近年来发生的重大劳资事件看,我国的劳资冲突开始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是对抗性增强;二是规模性扩张;三是密集性爆发;四是组织性更高;五是影响性加大。透过这些新的特点,可以隐约观察到当前我国劳动关系发展的一些风向。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开始显现出一种主动态势,维权行动有四个明显的变化:一是从过去的被动维权变成更加主动维权;二是从过去单纯的经济诉求转变为政治要求;三是从过去注重权利之争扩展到利益之争;四是从过去以个别劳动争议为主发展为以集体劳动争议为主。从以上事例、数据和分析看,由收入分配不公、贫富悬殊过大等因素导致的劳资矛盾呈激化之势问题,已成了影响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管理的重大隐忧。

2、劳动关系管理创新是社会管理创新的迫切需要

查看全文

全区劳动关系建设意见

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区总工会区经济和信息化局

和谐劳动关系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事关广大劳动者的切身利益,事关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和谐劳动关系建设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我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根据上级有关要求,结合我区实际,经研究决定,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和谐劳动关系建设年”活动。为确保活动圆满成功,取得实效,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一六五一”的思路举措,把“和谐劳动关系建设年”活动作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载体,在全区形成和谐创建的良好氛围,努力构建和谐融洽的劳动关系,实现职工根本利益和企业长期发展的有机结合,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目标任务

以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建设和谐劳动关系为主线,在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上取得新突破,着力构建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长效机制,促进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使劳动关系各方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共谋发展。

查看全文

和谐社会与和谐劳动关系论文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而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基本内容。当前党和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维护和促进劳动关系的稳定和谐,然而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却存在诸多问题,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从政策完善、法律规范、观念变化等方面整合社会各种力量共同努力。

关键词:和谐社会;和谐劳动关系;协调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是总书记在2004年提出的重要执政理念,一时间,建设和谐社会的呼声响彻大江南北,和谐社会成了最热门的话题,专家学者、政府官员、社会各阶层纷纷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阐释和谐社会。而笔者认为,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基本内容。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我们深入研究和正确把握当前的劳动关系,妥善处理劳动关系矛盾,消除不和谐因素,积极构建和谐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

1建设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和谐劳动关系是指劳动关系双方一种和谐融洽的良好状态。党和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维护和促进劳动关系的稳定和谐。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200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又对建设和谐劳动关系作出部署。当前为什么要突出强调建设和谐劳动关系呢?

(1)和谐劳动关系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劳动关系作为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之间形成的一种社会关系。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和谐首先是社会关系的和谐。而劳动关系作为一种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其状况成为社会是否和谐的晴雨表。和谐社会必定是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的社会,劳动关系不和谐也必然影响到全社会的和谐。从这个意义上说,和谐劳动关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而社会和谐又是劳动关系和谐的体现与保证。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