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流案例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1 09:10:4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跨文化交流案例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跨文化交流案例

论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之间的跨文化交流的频率也在不断增加,跨文化交流能力已经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能力。跨文化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不同文化团体之间的相互理解、尊重并实现流畅的交流。因此,跨文化教育的首要条件就是要对不同的文化都秉持一定的尊重和欣赏。在我国,高校是跨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国家对于大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投入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因此,将大学英语教学与跨文化教育结合起来,是未来跨文化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1大学英语加强跨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1.1加强跨文化教育可以促进英语教学的发展

由于社会文化不同使得世界各国人民的语言表现形式会出现一定的差异性,在跨文化交流环境中,由于文化认知不足而产生的文化冲突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根据科学统计,文化错误现象出现的频率要远远超过语言错误现象,并且语言技巧出现失误至多会造成词不达意,不能清楚地表达内心的想法,而文化错误往往会使跨文化交流双方产生严重的误解。只有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流才能有效的避免这种因文化不同而产生的交流障碍。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跨文化教育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还能使学生对英语文化具备一定的认知。同时,加强文化领域的教学可以反过来也可以促进学生英语表达技巧的提升。此外,将英语教学与文化教育相结合还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的知识储备,有利于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提升。

1.2加强跨文化教育是新时代中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往也在不断加深。在这种背景下,国际贸易顺利进行、国际事务的处理以及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的开展都需要相关人员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中国的国际人才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和语言能力,还要充分了解国外的文化以及交往礼仪,才能更好的进行跨文化交流。为了加强这方面人才的培养,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可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跨文化教育,在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上,不断强化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化渗透的力度,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提高,为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根基。

查看全文

英语专业教学建设透析

本文作者:蔡激扬工作单位:上海金融学院

听说模块听说模块是英语口头交流的主要形式,主要有听力和口语两部分内容,教师布置适当的训练内容,让学生进行练习,教师观察学生的练习过程,发现问题并给以反馈。听说模块在整个课程的比例应达到三分之一。笔者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专业方向商务英语安排了听说的内容,听力主要是采用BEC中高级模拟练习,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根据较短的对话或陈述选择正确的相关信息,例如:Youwillhearanotherfivepieces.Foreachpiece,decidewhatthemainreasonisforthephonecall.另一种是根据一则较长的访谈选择回答相关问题,例如:Youwillhearpartofaninterviewwithaconsultantwhohasstudiedtheneedsofsmallcompanies.Choosethecorrectphrasetocompleteeachsentence.[1]所听内容的语速和难度对学生听力的提高较有帮助。口语练习主要采用了口译和会话的形式,即要求学生根据一段模拟国际商务情景的中文会话进行口译或根据中文提示用英语会话,在练习完成后,播放练习视频,学生通过听力对照回顾自己练习的质量,例如:———这张幻灯片显示的是去年总的净收入。蓝色的线条表示的是来自量小的利基市场类的产品收入。红色的线条代表的是来自低利润率而量大的产品收入。———打扰一下,虚线代表的是什么?———对不起,这条虚线代表的是来自配件和附加产品的收入。笔者在教学中还借鉴了西方课堂常采用的presentation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就有关题目进行准备并在课堂结合多媒体手段进行陈述,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非常有效,也较受学生欢迎。当然,陈述的话题最好还是能与学生的专业方向结合,笔者给学生布置的题目举例如下:“Theimportancetoacompanyofhavingwellmotivatedstaff.”“Whatisimportantwhenselec-tingthemostsuitableapplicantforamanager’spost.”[2]

写译模块写译模块是书面交流部分,因课程学时有限,写译模块练习内容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今后在相关领域工作中常用的交流形式,从而使学生的书面交流能力的提高更具实用价值。笔者在教学中主要是从学生的商务英语方向出发,对商务组织内部常用交流形式(备忘录、报告)和外部常用交流形式(商务信函)进行了针对性翻译和写作练习,翻译练习如:如果你方价格有竞争性,质量上乘,装运期可接受,我们将大量订购。目前我们的一些客户对你们的纯毛地毯颇有兴趣,并询问其质量和价格。我们认为你方的海尔空调在这里会很畅销,希望很快收到你们的样品。贵方的刺绣在欧洲很受欢迎。我们欲订购。请告知我们你们能提供什么样的产品,以及你们的销售条件,如支付方式,交货日期,折扣率等。写作练习形式较丰富,例如:Fillinblanksinthefollowingusefulexpressions.WehaveyournameandaddressfromtheCommer-cialCounselor’sOfficeofyourEmbassyinBeijingandarenowwritingtoyouforbusinessrela-tions.[3]又如:Readthefollowingletter,discusstheproblemsinitswritingandmakeimprovement.Gentlemen:YournameandaddresshasbeensecuredfromourChamberofCommercewhostateyouareinterestedinformingimportandexportconnectionsforvariouscom-moditiesandproducts…再如:Readthefollowingletterandwriteareply.DearSirorMadam;Weareimportersofindustrialchemicals,plasticsandfertilizersforresalewithinIceland.Althoughonlyasmallcountryintermsofpopulation,Icelandimportsconsiderablequantitiesofchemicalrawmaterialsasshehaslittleornobasicchemicalindustryofherown…[4]

跨文化交流模块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国际商务交流活动常常发生跨文化背景中,跨文化交流模块似乎应成为英语专业实验课程的必要组成部分。通过实践,笔者觉得该模块的设立取决于各校英语专业初级阶段的课程设置,如已开设过跨文化交流课程,则可仅安排相关案例由学生进行讨论,如未开设,教师可根据课时实际情况适当传授基本知识。笔者所在高校英语专业的《跨文化交际学》课程安排大三下学期,而实验课程是在大三上学期,所以在教学中需要先对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价值观差异、权力距离、不确定性回避及男性女性维度等跨文化交际基本概念进行适当讲解,学生理解这些概念和明白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即可。在讲授这些知识时,要注意两点,第一,不应将这一模块作为一门跨文化课程来讲授,而是要让学生在语言实践的过程中来学习;第二,主要应采用案例式教学方法,例如:American:Mr.Sugimoto,Ihavenoticedthatyouaredoinganexcellentjobontheassemblyline.hopethattheotherworkersnoticehowitshouldbedone.Japanese:(Heisuneasy).Praiseisnotnec-essary.Iamonlydoingmyjob.(HehopesotherJapaneseworkersdonothear.)American:Youarethefinest,mostexcel-lent,dedicatedworkerwehaveeverhadattheJonesCorporation.Japanese:(Heblushesandnodshisheadseveraltimes,andkeepsworking.)American:Well,areyougoingtosay“thankyou,”Mr.Sugimoto,orjustremainsilent?Japanese:Excuseme,Mr.Jones…mayItakeleaveforfiveminutes?American:Sure.(Heisannoyedandwat-chesSugimotoexit).Ican’tbelievehowrudesomeJapaneseworkersare.Theyseemtobedis-turbedbypraiseanddon’tansweryou…justsi-lent.Question:WhywastheconversationbetweenMr.JonesandMr.Sugimotonotsopleasant?[5]在与学生交流讨论过程中引导启发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选用的案例可长可短,对于较长案例应提前布置给予阅读,从而为课堂讨论做好准备。

英语专业实验课程的模块化教学体系需要有相应的测试环节与之配套,换而言之,就是对于听说、写译和跨文化三个模块应分别进行测试,测试的成绩按一定比例合成总成绩。通过各个模块的单独测试既可以保证模块化教学的完整性和科学性,也能注重学生的实践过程,强化过程管理,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口头和书面交流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查看全文

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探讨

摘要:商务英语专业学生除了要具备基本的英语知识、口语技能之外,还应当对外国的文化有所了解,提高整体能力,现如今我国商务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方面还存在问题,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在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期对英语教学工作提供帮助。

关键词:高职院校;商务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

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需要面对较为繁重的交际压力,与外国友人进行深入交流,如果学生对外国文化知识不了解,就很容易在交流过程中冒犯他人,影响双方之间的关系。为此,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工作者应当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外国文化知识。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阐述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希望为教学工作提供参考。

一、商务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一)商务英语交流需要

从事商务工作的人员需要与多领域的人群进行交流和合作,在此过程中就会接触大量的外国人,世界上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较多,而且这些国家之间的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交流过程中不能将英国的文化当做是所有英语国家的文化,从业者需要对英语国家的文化进行系统的了解,从而在交流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对待。如果从业者对英语国家的文化没有深入的了解,不仅会造成交流障碍,还容易冒犯他人的文化,影响双方关系进一步拉近。在商务合作过程中,双方必须保持良好的合作氛围,不能出现彼此冒犯的情况。

查看全文

孔子学院文化交流传播的双向性探析

摘要:孔子学院的文化交流传播是构建世界与中国相互认识、了解的基础和共识的过程,这一交流过程是双向的。孔子学院将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的同时,也将世界各地的文化带回中国。按照美国学者拉斯韦尔提出的传播交流过程及其五个基本构成要素,即谁(who)、说什么(what)、对谁(whom)说、通过什么渠道(whatchannel)、取得什么效果(whateffect),可对孔子学院的文化交流传播进行分析,研究孔子学院的文化交流传播在这些环节体现出的双向性特征。这一特征提示孔子学院应有针对性地研究不同文化交流形式的传播偏好,研究孔子学院文化交流的形式、表达技巧、传播内容以及如何同与之匹配的、适合其交流语境的传播渠道有效结合,改善传播效果。

关键词:孔子学院;中华文化;文化交流传播;双向性;传播策略

自2004年全球首家孔子学院设立以来,经过16年的发展,中国已在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超过500所孔子学院和超过1000所的中小学孔子课堂。孔子学院作为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的机构,既增进了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了解,又发展了中国与各国的友好关系。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卓著的声誉和显著的影响。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化交流与借鉴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孔子学院同世界进行文化沟通和交融的过程,其实也是构建世界和中国相互认识、了解的基础和共识的过程。这一交流过程是双向的,孔子学院将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的同时,也将世界各地的文化带回中国。在当前的研究中,孔子学院与文化交流一直是学界的研究议题。如张兴福的《孔子学院的文化意蕴与文化传播交流的路径问题研究》是较早涉及这一议题且比较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该研究认为孔子学院的设立不仅意味着中国已开始融入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的历史大潮,而且也意味着中国的对外文化传播与文化交流开始走向新的历史起点。孔子学院的兴起可以进一步消弭中外文化上的隔阂、国际交往中的偏见,还原真实的中国[1]。王云泉的《孔子学院海外文化传播模式研究》是比较早、比较系统地研究孔子学院海外文化传播模式的论文,该研究认为孔子学院是中国汉语言文化海外传播卓有成效的一张“王牌”,对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和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于文化传播模式的探讨,论文通过对马达加斯加和韩国两个案例进行实证调查,提出了文化传播的本土化模式、符号解读模式和二元传播模式,并认为文化传播模式因传播语境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文化传播模式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海外孔子学院文化传播模式的构建不应局限于单一模式(如本土化模式)的选取,而应综合运用多种模式[2]。陈培爱、沈蓓蓓的《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的孔子学院功能研究》[3],陈力丹的《“一带一路”建设与跨文化传播》[4],李宝贵、刘家宁的《“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孔子学院跨文化传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5]等分别对孔子学院功能、孔子学院与跨文化传播、孔子学院跨文化传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等进行了阐释。遗憾的是,这些研究都没有关注孔子学院文化交流的“双向性”。笔者认为,对孔子学院文化交流双向性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厘清文化交流的本质,同时对于破除“孔子学院带来中国文化入侵”“中国文化霸权”等误解与偏见具有重要作用。1948年,美国学者拉斯韦尔在《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提出了传播交流过程及其五个基本构成要素,即:谁(who),说什么(what),对谁(whom)说,通过什么渠道(whatchannel),取得什么效果(whateffect)。从这五个要素来看,孔子学院的文化交流传播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环节,而这些环节都体现着交流传播的双向性。

一、Who——文化交流传播者

交流传播者处于文化交流链条的第一个环节,是文化交流传播活动的发起人,也是文化交流内容的发出者。因此,交流传播者不仅决定着交流传播活动的存在与发展,而且决定着信息内容的质量与数量、流量与流向,还决定着交流传播的作用与影响。孔子学院进行文化交流传播的手段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语言文化教学。语言是文化的最重要载体,它全面地储存着文化的整体信息。孔子学院通过教授语言,同时也将中国文化的内容传达给学习者。除了通过语言教学“润物细无声”地传播中国文化,孔子学院还会通过直接组织文化活动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如文艺演出、书法体验、茶艺表演、中华美食体验、等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可以让参与者直接增进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孔子学院作为文化交流传播者面向所在国家的人群传播中国文化时,需要对当地的语言、历史、地理、文化等有较多的了解,进行文化传播和交流才能有的放矢。在这个过程中,文化交流传播者会受到所在国文化的影响,并不是单方向自顾自地传播。比如,笔者所在的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孔子学院的教师及志愿者赴任后都会学习意大利语,了解意大利文化。在进行语言教学时,学习了意大利语的教师能更好地减少、减轻学习者的母语负迁移现象,对其常犯的错误能更好地预测和纠正。同时,通过学习意大利语,他们对意大利语言教学的理念和方法也有所了解,进而能把这些理念方法运用到汉语教学中。又如在组织文化活动时,博洛尼亚大学孔子学院的老师和志愿者们也会根据意大利文化的一些特点调整活动。针对意大利晚饭时间较晚(20:00)的文化特点,文化演出可以安排在21:30以后(周末),或者18:00到19:30之间,这样能让更多人参与到活动中来。需要注意的是,对孔子学院文化交流传播活动而言,交流传播者是个人、组织的混合体,存在多个层面的交流传播者。如以孔子学院为代表的组织传播者、以对外汉语教师为代表的个人传播者等。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文化和当地文化进行着双向互动,交流者的角色也在双向互换,在不同阶段,取得不同的主导地位。2020年7月,为适应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需求,教育部设立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将原国家汉办的职能纳入其中。该中心是发展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专业公益教育机构,致力于为世界各国民众学习中文、了解中国提供优质服务,为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世界多元文化互学互鉴搭建友好协作平台。与原来相比,该中心突出了“合作”二字,凸显了语言文化传播的双向性特点,这一变动受到了海外的广泛好评。

二、What——文化交流传播内容

查看全文

应用型本科商务英语教学探究

一、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具有密切关联,个体在与环境互动过程中,逐步构建起对自身的认知结构。斯腾伯格(R.J.Sternberg)和卡茨(D.Katz)指出,在构建认知结构中,个人的主动性起关键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该理论核心强调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通过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等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进行主动构建。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通过情景、合作、会话等方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习效能。2.能力本位教育。能力本位主义教育以全面分析职业角色活动为出发点,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使其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实际能力。教师以此为出发点来进行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过程的设计和评估。而这与商务英语的定位和培养目标是相契合的:外语与商务的结合,突出了商务语言运用、商务知识和实践能力、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以及跨学科的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

二、应用型本科商务英语教学现状

1.传统教学方式的局限性。商务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国际型人才,其不仅要有扎实的商务英语基础,同时还要对英美国家的文化有足够的了解,能够实现跨文化交流。而传统教育模式的“灌输式”、“填鸭式”教育无法满足这种需求。无法保证教学工作的灵活性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商务英语教师并没有意识到商务英语教学与公共基础英语教学的差异性,企图用一种大众式的教学方式来满足教学要求,未能准确地找到商务英语的教学方向。例如,授课班级人数较多,难以进行商务情境教学,缺乏实际的商务案例作为案例教学法的素材来丰富教学内容等等。同时,如何平衡好英语语言教学和商务知识教授也成为在案例教学中的一大挑战。案例教学法的实施必须要依赖于案例的有效性、实用性,否则就会导致这种教学方式沦为形式,不能体现出它的优势和作用,更不能对教学有效性的提升产生作用。2.商务英语教学与实践环境脱节。我们知道,商务英语教学所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商务领域,而商学院更是培养商务人才的主要场所,如果能够将商务英语教学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商学院专业教学有机结合到一起,那么不仅可以为商务英语教学指明方向,同时还可以让这些学生掌握更多有关商务方面的知识,这对于他们未来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但是,在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商务英语教学与商学院专业教学基本上是两个完全独立的个体,彼此之间并没有什么明显的联系,教师在为学生安排教学内容时也主要以英语语言应用知识教学为主,与实际运用环境脱节。3.缺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商务英语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只注重对理论知识的教授,并没有根据学生未来发展需要有意识地通过完善实践教学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商务英语由英语语言学习、跨文化交际以及商务知识三个部分组成。而且就学生未来所从事工作的性质而言,他们同时还需要有一定的随机应变能力,可以根据交谈对象所提出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措施,从而维护企业的根本利益。尤其是在跨文化交际方面,中西方文化具有非常明显的差异性,商务英语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商务英语实现跨文化交流,实现既定商务目标。

三、应用型本科商务英语教学创新策略建议

通过将商务英语教学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商学院专业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英语语言表达能力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尤其要注意的是对教学方式的选择,其必须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从改革教学方式等方面入手,采取商务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语言应用能力为立足点,以提高学生未来就业竞争力为最终目标,开展商务英语教学创新改革工作。1.改革教学方式。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同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商务英语的教授离不开一定的商务情境。通过融入新的教学思想来改革教学方式,激发学生课堂听课兴趣。对于学生而言,他们也可以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做出努力,根据自己的需求给教师提出合理性的建议。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教师要善于利用网络资源完善教学,及时进行商务案例的更新与修正,丰富教学内容,保障教学内容的实用性。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设计有效的情境教学模式,采取小组讨论、翻转课堂、情境模拟等商务英语交流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随机应变能力等。只有改革教学方式,学生才愿意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商务英语学习环节,才能培养其自主学习的意识,从而为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不懈努力。2.将商务英语教学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商学院专业结合起来。商务英语教学明显与公共基础英语教学不同,首先是侧重点不同,其次是服务的主体不同。正是由于两者存在这种差异,所以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将商务英语教学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商学院专业教学有机结合到一起。在语言应用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础上,按照国际商务规则和商业文化惯例,采取跨文化交际策略和商业策略进行有效沟通。强调的商务实践能力包括电子商务、市场营销、商务谈判、国际贸易等等,因此将商务英语教学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商学院专业结合起来有助于建立语境联系,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和语用能力。3.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根据时展的要求合理安排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时,保障理论教学能够与实践教学同步发展,在学生掌握足够的商务英语理论知识基础上还能具备一定的实践应用能力,为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奠定基础。提高创新能力也是商务英语应该重点关注的内容,因为创新才是他们未来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在任何时候都必须要有创新的意识。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设计和互动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在互动中“拨乱反正”,保证教学活动能够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培养国际商务环境调研能力,要求学生广泛深入了解跨国贸易知识和对象国的历史、地理、政治、宗教等区域国别知识,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国际商务调研方法,发展跨学科、跨国别和跨文化的能力。

查看全文

跨文化教育在日语教学的作用

【摘要】如今日语的教学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深入沟通交流的一个重要途径,日语架起了其他国家与日本文化交流的桥梁,而在我国文化教育的过程当中并没有对文化的教育有足够的重视。通过跨文化教育体系作为入手点,对跨文化的理念、跨文化的文化内涵和跨文化教育应当做到的点展开深入的探讨与研究,这样一来就可以将其作为日语教学过程当中的理论支撑。笔者从我国当前在日语教学过程当中的不足与存在的问题开展深入的研究与讨论,针对各大高等院校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给出了相对应的建议,希望对以后日语教学有所参考。

【关键词】日语教学;跨文化教育;文化交际;应用

跨文化教育是处理文化冲突的最为有效的解决手段,更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当中解决国家与国家之间利益冲突最有效的途径,更是维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影响因素。现如今跨文化教育作为教育发展过程当中的新兴模式。外国语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将跨文化教育融合到外语的教学过程当中将会成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与体系。这也正是本文分析我国日语教学环境的一个重要依据,将跨文化教育的理念与日语的教学相结合,从而提高日语教学水平是当前跨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跨文化教育理念

1.跨文化教育的概念。跨文化教育是一种新兴的国际化的教育体系,其概念最早是以联合国文件的形式指出,其出发点在于强化教育在世界文化当中起到的作用。之所以要强调跨文化教育就是加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以此来做到尊重彼此的文化,从而做到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交流沟通,以语言作为载体,以文化作为基础来消除彼此之间文化上的不同,做到相互尊重理解彼此的文化。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强化国家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保证自身的文化可以在全球化的进程当中不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与影响,维持一个健康向上的发展趋势。2.跨文化教育的目标。跨文化教育的目标换一句话来说就是教育想要达到一种怎样的效果或者是要培养出怎样的人才。而跨文化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文化人才,而这样的一种有着国际素养的高素质人才的主要特点是:首先有着鲜明的价值观调整能力。可以正确地看待不同文化之间所存在的差异,这是作为高素质文化人才最为基本的特点。其次就是有着良好的跨文化学习能力,针对不同的文化可以有不同的交流形式。最后就是在地域的转变过程当中可以灵活地调整自身的文化身份,不受本土文化所制约。

二日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查看全文

国际贸易专业双语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一、独立学院国际贸易专业双语人才培养目标

国际贸易专业(以下简称“国贸专业”)是一个涉外型专业,涉及相关英文专业术语、国际惯例和法律法规等知识,如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INCOTERMS2010)、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UCP600)等都是英文形式。中英双语教学可以使该专业与国际接轨,有利于提高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和规范化。独立学院国贸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基础、贸易理论知识及贸易实务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此外,针对自贸区的发展方向,学生还应该具备英语能力、国际型知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英语能力是基础,学生应具备扎实的听、说、读、写、译能力,能够在各种国际场合用英语进行流利的会话、商务谈判等;国际型知识指学生熟悉贸易法规和国际惯例,具备国际经贸、国际商法、跨国经营和管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跨文化交流能力指学生了解外国的政治经济、人文法律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知识,了解跨文化沟通和交流规则,实现无语言障碍的跨文化沟通。但是由于目前的独立院校双语教师师资力量不足,对贸易专业的双语课程和实践课程较少,课程体系设计和教学效果,与自贸区需求的人才目标还有一定差距。为了实现独立学院国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满足自贸区对贸易人才的需求,亟需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国际贸易专业双语人才培养模式。

二、基于自贸区需求的国际贸易双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双语课程体系设计

目前,福建省各大独立学院都已开设了国际贸易专业,由于办学理念和师资力量的差异,各院校开办的双语课程种类有很大差别,主要体现在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上。基础英语是每个学校必设课程,从大一上学期开始到大二下学期结束,持续时间最长。目前基础英语大都沿用固定课本,且各专业学习的知识结构都基本雷同,专业课程的英语教学主要集中在外贸函电和商务英语等课程,对学生专业英语水平的提高作用不大,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根据自贸区人才需求,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双语课程体系。通过对自贸区所需人才能力要素的分析,确定国贸专业双语教学的课程体系为:公共课、专业课和专业实践课。课程设计遵循“语言+贸易+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原则,确保国际贸易人才具有一专多能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1.公共英语课分专业教学,即经济类专业或者相关专业与其他理工科专业分开教学。在大二上学期,对经济类专业学生侧重经济类基础知识的培养,如专业基础名词学习、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介绍等。

查看全文

跨文化交际训练与外语教学

摘要:语言属于文化,同时也是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外语教学的目标即是培养合格的跨文化交际人才。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跨文化训练得以实现,促进跨文化意识的形成,培养地道的外语人才。

关键词:跨文化能力;跨文化能力训练;培养方法

一、跨文化交际训练的背景与目的

从跨文化交际训练的历史背景说起,跨文化交际训练发展契机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作为派遣海外出国的外交官,商业人士等人的预备课程。当时作为训练,以授课的形式像派遣者讲授目的国的地理、法律、教育制度、天气情况乃至风土人情。20世纪70年代,如何促进异文化间的交流:(一)过渡到目标文化的先行研究;(二)实地研究;(三)将回到本国后再次适应环境而进行的帮助纳入考虑范围的跨文化交际训练等问题引起学者们的思考和研究。所谓跨文化交际,就是在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其间,语言固然是重要的工具,但文化因素在影响着交际的全过程。跨文化交际训练应不仅仅只是局限于认知层面的训练,更要能够在感性层面拥有文化共鸣感,认知层面和情感层面的学习之后付诸于实践才是跨文化交际所追求的目标。当然,学习异国文化还要与自己的本国文化相结合,只有深刻理解了本国文化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理解异国文化,理解了普遍性方能理解特殊性。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和训练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跨文化意识形成的过程。就目前以汉语为母语现学习外语的同学来说,从出生时起就受到汉文化与汉语的熏陶,而在学习外语时需要我们有意识地习得异国文化,通过切身深刻体验,促进文化底蕴的形成,从而在跨文化交际中,自然流露,不是汉语式的外语,如此,就是形成了跨文化意识,就是掌握了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跨文化交际训练的方法

跨文化交际训练的方法有很多种,每一种训练方法都可以单独实行,但就目前的课堂模式而言,仍需结合多种因素加以考虑,如学生的上课时间、授课目标、教材等。首先要了解跨文化交际训练中基础训练的目的、内容、方法,从宏观上认识跨文化交际训练的特征。最早普遍实行的是以信息,知识学习为中心,同时兼顾目标文化的意识水平与无意识水平的授课方式。自主学习形式也是有效进行跨文化交际训练的另一措施。学生自主使用目标文化的思维方式及价值观,从而能够说明某一行为模式的特点而进行的训练。通过异国文化的原因归属法,即“同型归因”的方法进行训练。具体的方法为:归属训练,训练理解并说明目标文化的行为模式的原因、特点。其次,站在目标文化的思维方式中解读因异文化间的交流接触而产生的误解、摩擦的案例,并从选项中选择产生此现象的原因。体验学习形式因其有各种形态的存在,因而也被广泛使用。体验学习法可以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开展,阅读异文化交流间引起的问题,小组间相互分析,交流讨论,针对事件的具体问题,可进行角色扮演来找出摩擦的原因,又叫做文化认知训练。从小组为单位的训练延伸出DIE训练方法,对于搜集到的异文化间交流引起的问题进行客观地叙述与描写(Description),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在本国文化与目标文化间的不同意义进行对照并解释(Interpretation),进而进行评价(Evaluation)的训练方法。同时站在目标文化与本国文化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更容易捕捉到文化的相对性。以下具有代表性的几个模拟实验在进行跨文化交际训练时也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一)Barnga:通过使用扑克牌进行跨文化交际训练。参加者通过再现情景的方式表述异文化交流间遇到的状况,而后,主持者一边回顾发生的情景,一边分析所能体会到的价值观,情感层面,行为方式等方面的文化差异,并思考本国文化在此情景中的影响。(二)Bafa-Bafa:参与者分别划分进两间教室,分别教授他们不同的价值观与风俗习惯,一段时间后,让他们相互交流,体验异国文化。比如,交给一组寒暄时身体不要接触到对方,而另一组则被告知寒暄时应互相拥抱,以示亲密友好。然后,要求与另外一组相互寒暄。(三)Ecotonos:是第二种方法的升级版,将参与人员分成3组进行跨文化交际训练。跨文化交际训练之后,以主持者为中心,进行动作的重复,这时,参与者也跟随再一次回顾自己所想,所学的内容以使其意识化。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实践能力对外语教师就如实验中主持人的角色。除了在课堂上多利用多媒体课件及网络教材之余,还应注意引导学生利用课外之余多接触外国最新流行事物:如电视剧,电子书等。还可以多与外国朋友进行互动,互发邮件,这些交际有时则对外语书写的能力要求较高,学生还要在脑海中将中文转译成外语,无形中锻炼了学生的跨文化的思维能力。

查看全文

初中英语跨文化教育研究

1.情境导入,激发探讨,渗透跨文化教育

以情境做铺垫,再设计问题探讨,能够有效渗透跨文化教育。以往初中英语课堂上的跨文化教育,教师以陈述文化知识为主。此种方法类似于灌输式,学生被动听,效果并不高。为此,教师要变革文化教育方式,以情境导入文化学习。例如:在学习牛津英语7A中的《Unit6Foodandlifestyle》这一单元时,教师以图片情境导入,再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交流。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饮食和生活方式,通过学习,学生了解中西的差异。首先,教师利用图片展示中西日常饮食图片,让学生看图,了解饮食。欣赏图片,享受美味视觉盛宴,不知不觉学生已经进入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其次,教师利用问题带动思考:中西饮食文化有哪些差异?这个问题将学生的文化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学生开始结合自身认知,开始交流。有学生提出中国人用筷子,辅之以勺;而西方人用刀具、盘、碟较多;有学生提出中国人的饮食偏于味觉,所以有“舌尖上的中国”;而西方人侧重于营养等。在交流中,学生将自己所知道的与其他学生分享。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就是以这样的方式达到跨文化教育效果。

2.对比教学,强化印象,渗透跨文化教育

在跨文化教育中,利用对比教学能够让学生认识到文化差异,强化学生对差异的印象和认识。因此,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可以有效利用对比教学,进行跨文化教育。例如:在学习牛津英语8A中的《Unit2Schoollife》这一单元时,教师利用对比教学,强化学生印象,取得很好的跨文化教育渗透效果。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是中国学生的学校生活。大家都知道,中西学校教育存在很大的区别。但鉴于学生课外阅读有限,为了强化学生印象,增强认知效果,教师先利用视频播放美国学生的学校生活片段,然后引导学生对比自己的学校生活,让学生认识差异。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去对比。

3.模拟情景,深化认识,渗透跨文化教育

对比教学是实现跨文化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模拟情景,深化学生的文化认识。模拟文化情景不同于灌输式、讨论式的文化教学方式,它是基于学生认知基础上设计的一种文化模拟活动,能让学生得到独特的体会。例如:在学习牛津英语7A中的《Unit5Let’scelebrate》这一单元时,教师设计情景模拟活动,取得很好的跨文化教育渗透效果。本单元学习的内容是节日,中西方都有不同的节日,并且庆祝方式也有所不同。教师以节日中“互赠礼物”这一内容为重点文化教学内容,让学生模拟“中西收到礼物”的不同反应。在情景模拟活动中,学生融入肢体动作,完美呈现情景。如有学生模拟西方人收到礼物的情景:A:MerryChristmas.Hereisthepresentforyou.(模仿送礼物的动作)B:It’ssobeautiful.Ilikeit.Thankyouverymuch.(表现出高兴的情形,并兴奋地打开礼物)A:Youarewelcome.在这个情景模拟中,学生将“外国人喜欢当面打开礼物的文化内容呈现出来”。而我们中国人,喜欢等送礼物的人走后,再打开礼物。利用情景模拟活动,渗透跨文化教育,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查看全文

中国元素在高职英语口语教学的应用

摘要:在国家提出“中国文化走出去”和思想政治隐性教育的大背景下,该文论述了中国元素融入高职英语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结合笔者自身的研究探索和教学应用,发现英语口语的教学内容可挖掘的隐性思政教育资源丰富,形式多样;融入中国元素相关的隐性思政教育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口语训练和思政教育紧密结合,不仅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尤其是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更能促进跨文化交际,让学生更加主动输出中国元素,讲好“中国故事”。

关键词:中国元素;课程思政;英语口语教学;跨文化交际

1背景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了“中国文化走出去”,并且要求在扩大对外文化交流的同时,切实扩大对外文化贸易,有效扩大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力、竞争力和影响力。2017年12月,教育部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指出:“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夏元芬,2020)饶妙和邓建平(2019)认为各专业课程融入课程思政的新指示为新时代人才观下的高职英语专业课改革和创新提供了行动指南。要求发挥专业教学的隐性思政教育,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隐性教育中,树立文化自信,促进文化交流。高职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将思政教育融入高职英语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充分发掘和运用英语学习材料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学生既掌握英语知识,又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在国际形势不断变化的今天,高职英语的课堂思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吕晓娟,2020)。近日,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课程思政建设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一核心点,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制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笔者在多年的英语口语教学中发现课程中蕴含丰富的中国元素(既包含中国传统文化,也包含现代传统文化元素),在备课和授课过程中,善于挖掘和应用这些中国元素,可以很好地充实英语口语课程中的思政教育隐性资源,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融会贯通。在课程教学中我们可以将语言教学、口语训练和思政育人紧密结合,引导学生从全球视角观察和思考,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提高文化素养,培养家国情怀,增强学生的价值认同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高职英语专业特殊性与课程思政融合的必要性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传播的载体。语言和文化相互联系,相互促进。英语教育就是跨文化教育,它不是要培养同化于英语语言文化的人才,而是要培养英语语言文化与中国语言文化之间的桥梁型人才,这样的跨文化人才具有国际视野与中国情怀,具有“批判性文化意识”(criticalculturalawareness)能够理性地审视本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优点与缺点,并有效进行跨文化沟通(孙有中,2017)。语言也是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载体。英语教育就是跨文化教育,需要培养学生对本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互鉴能力,才能搭好英语语言文化与中国语言文化之间的桥梁,有效进行跨文化沟通,并主动输出中国元素,这样才能进一步助推“中国文化走出去”,适应中国与世界全方位交流合作的全球化时代。在经济新形势下,许多高职生修习英语语言课程的根本出发点是让自己更具就业竞争力,高职院校应用的英语语言类教材涉及西方文化和语言交际视角较多,涉及中华文化的较少,这阻碍了我国本土文化的渗透,也加重了外来思想对高职生心理认知的侵袭,同时对德育工作的开展也十分不利(符燕津,2020)。英语专业教学内容涉及中西方文化,在此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文化冲突或价值观碰撞,教师应该正视文化冲突,积极应对。正因为如此,教师在教学备课过程中可以结合教材内容,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也为课程思政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切入点。通过借助文化的隐性思政教学,推广中国元素,树立民族文化信心。高职英语专业的大部分学生是对外贸易的践行者,因此也是跨文化交际最直接参与者。口语交流是跨文化最直接和最常见的表现形式之一。因此在口语教学中培养和提高他们的中华文化素养有利于中国文化“走出去”。因此应该在教学中,融入中国元素,推促中国文化内容积极融入外语教学课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和文化观。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