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课题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4 17:59:2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科研课题管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深究中药科研课题全程管理
科研课题管理是科研机构的核心管理工作,课题的全程管理涉及诸多环节与内容。近年,随着国家对中医药行业科技投入不断加大,中药科研任务越来越繁重,课题管理的工作量也逐年增加且管理要求越来越高。如何科学地管理以适应中药科研发展的需要,是科研机构面临的重要课题。笔者从科研管理人员的角度出发,对课题全程管理进行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1课题全程管理内容与管理层次
课题的全程管理包括项目建议、课题申报与立项、过程管理、结题管理、结题后的跟踪管理、科技档案管理等环节,每个环节又包含一系列管理活动。课题数量多时,可分项目进行管理,也可分阶段管理,无论采用哪一种管理方式,只有将这些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实现科研管理工作的良性循环。
课题管理分为2个层次:基础性管理和创造性管理。基础性管理是科研管理人员首先要做好的工作,为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而开展一系列管理活动,具有较强的被动性和事务性。创造性管理是更高层次的管理活动,强调充分发挥科研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管理工作中不断创新,并将管理创新融入科研创新之中。前者是如何完成工作,后者是如何做好工作,侧重点不同,管理效果也不同,如果只重视前者而忽视后者,必然使科研管理工作处于比较被动的状态。在扎实的基础性管理工作之上,将创造性管理活动融入每个工作环节之中,才能真正做好课题全程管理工作。
2项目建议
近年来,中药科研领域的专家针对国家颁布的各类科技发展战略规划和计划提出了许多具体的项目建议,具有很强的前瞻性,体现了中药研究的发展动态、趋势和前沿。由于项目建议与科研机构的学术影响力密切相关,因此,科研管理人员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
科研课题财务管理论文
一、科研课题核算、管理的基本流程
研究院的科研课题分为纵向课题、横向课题、其他课题三类。每一类按课题分别在不同的收入与支出科目核算,收入类总账科目为:拨入科研费、预收账款、其他业务收入;支出类总账科目为:科研成本、技术成本、其他业务成本;每个课题的收入按科目、部门核算(三栏式账簿),支出按科目、部门、项目核算(多栏式账簿)。
由上面会计核算可知,要想得知某一课题的收入与支出情况,在用友系统下,财会人员要查询收入科目、支出科目及相应的辅助核算,至少要操作五步,才能得知该课题的基本情况。基本流程如图1所示。
如果需查询纵向课题的二十七个费用明细项需到管理会计的项目管理中才可查询,而且每年的数据在当年的账套中,其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
为了解决用友系统在科研课题核算、管理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实时查询各课题的收入、支出、结余情况及其他相关情况,必须将涉及科研课题核算的科目、辅助核算项目、代码通过接口系统导出到“科研课题管理系统”,通过重新计算、分类汇总、多重关联等功能,实现科研课题的集中核算与管理。
二、科研课题管理系统的构建原则
科研课题档案管理问题探讨
[摘要]本文通过对科研课题档案管理现状的分析,提出了把档案管理人员纳入科研项目研发团队,“一岗双责”在进行科研课题档案管理研究的同时,也负责科研课题档案管理工作,这是科研课题档案管理的新方法;同时探讨了新的管理方式给档案管理、科研管理带来的优越性,为进一步解放思想、探索科研课题档案管理科学发展提供了良性循环的新思路。随着科研、生产、管理等领域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深入,纸质、电子及其它载体的档案资料急剧增加。作为国家重要核心档案资源——科研课题档案的管理情况如何呢?2011年笔者参与了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档案管理指导检查巡视组,在检查中发现,企事业单位存在着不注重科研课题档案文件材料归档的问题。
一、科研课题档案的管理现状与分析
通过巡视检查发现,部分企事业单位科研课题档案文件材料的归档工作管理水平有待提升,科研项目立项、研制、成果申报过程中形成的大量资料归档不全,个别单位的档案甚至散存在研发部门,档案部门没有进行有效的控制,只将科研成果证书归进了企业信用档案中。此情况在企业中尤为突出。国家和企业花费了大量资金进行科技研究,有的项目最后发展到产品定型,还有大量的研究只停留在研制阶段,这些前期研制过程中形成的大量资料没有归档,对于已经定型的产品档案来说仅仅是不完整,而对于那些停留在研制阶段的项目来说,随着研究人员工作调整,时间一长,资料的齐全完整难以保障,给国家、企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究其原因有两点:
(一)档案工作位置的后端性造成了科研课题档案管理意识淡薄
科研课题档案是科研工作真实的历史记录,它的作用主要在于研究中积累的技术知识、经验和教训的传承与借鉴。在研究阶段其作用的发挥不如情报、标准等效果明显,造成了企事业单位对科研课题档案重视不够,普遍存在重科研项目立项申请轻结题验收,重经费管理轻成果归档的情况。同时,工业企业主要以生产制造为主,因此档案人员从主观上把注意力都集中到成熟产品图纸与技术文件的归档上,忽视了科研课题档案文件材料的归档工作。
(二)知识产权保护管理与措施不到位,给科研课题档案文件材料的收集带来困难
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提升实践思考
摘要:本文以苏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本科学生毕业设计依托校级大学生课外科研课题为例,基于指导本科生科研课题融入毕业设计的实践,从引导学生了解项目选题、研究思路出发,通过加强过程管理,促进学习和分析能力培养等方面总结科研课题对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的提升作用。重点分析基于本科生个人特点而调整的参与科研涉及的深度和广度。
关键词:毕业设计;科研课题;教学和科研
工科类专业的毕业设计是本科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应用专业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一次系统化锻炼。学生通过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主动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或者查阅学习相关前沿科技进展,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结果分析总结与科技论文撰写。因此,毕业设计在本科生教学环节中非常重要,尤其是对于直接从事科研的研究生而言。机械类专业是实验性较强的专业,在毕业设计前期是否能够有相当机会参与到具体实验设计与优化中,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本科生最终对于毕业设计的理解与收获。同时,智能制造等前沿机械制造理念的普及应用,需要当前的科研对于机械类专业的引领,以及教师了解工业界对于机械专业人才创新能力的要求,这对于整个专业培养目标提升将至关重要。目前效果较差的毕业设计论文问题主要表现在本科生在较短时间内无法理解相关毕业设计的基本思路与要求,从而无法按照毕业设计的基本要求独立完成最终论文,或者在最后阶段简单堆砌文献及粗糙实验结果。如果缺乏毕业设计前期指导老师与学生的充分沟通交流,并在讨论过程中撰写论文,则双方满意度都未达到期望值。因此如何在毕业设计开始前即实施引导本科生介入到科研课题的一些环节中,在科研进行过程中衍生出毕业设计课题,将毕业设计环节前提,促进本科生的自我学习强化和能动性,是本科毕业设计改革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苏州大学建立了本科生参与校级课外科研课题的制度,并鼓励学院教师与学生积极参与到大学生课外科研课题的申报选题与实施过程,对科研课题给予多渠道的经费支持和指导教师工作量奖励。该制度促进了一部分本科生提前介入每位对本科生科研培养感兴趣的指导教师实践工作,也帮助了教师将平时的科研融入到本科生教学环节,对教学改革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此项制度,基于两项苏州大学大学生课外学术科研基金项目,并借此指导八位本科生毕业设计,总结本科生课外科研课题与毕业设计的有机结合经验,讨论科研课题与毕业设计对于教师科研与教学个人发展的重要性,探讨学生对于毕业设计培养环节的认同感,提升学生将来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的专业兴趣,为促进教学与科研的融合提供参考。
一鼓励师生双方参与本科生科研课题培养各个环节
机械类专业毕业设计作为一种实验性探索性强的专业培养环节,需要充足的时间进行基本知识学习、问题调研和归纳整理及实验验证。以近期的热点领域增材制造技术方向为例,介入该研究方向需要基本的机械原理、激光制造、物理化学、成形原理等知识储备、熟悉制造设备及原料、目标零件成形难点分析,进而开展工艺改进、测试性能评价及反馈,最终回到原始设计环节的优化,整个周期甚至需要多次循环或补充试验,甚至短期内无法获得较为理想的结果,导致相关设计或试验失效。机电工程学院在2018-2019年学年初即开展新生及本科二年级、三年级全体学生的科研宣讲,各位年轻教师踊跃报名参加宣讲,用深入浅出的方式介绍正在进行或计划开展的研究工作背景及进展,明确对参与研究的本科生的知识储备、个人技能、团队协作、时间投入方面的基本要求,鼓励感兴趣的学生自行选择指导教师及参与课题。以金属激光选区熔化3D打印成型拓扑优化为例,需要一定的有限元法、材料科学等相关知识,学习有限元、绘图等软件。在作出双向选择前,需要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相关研究热点及难点,对合理安排个人业余时间做出调整,并树立强烈意愿接受系统的项目训练。教师在双向选择过程中也了解到本科生的思想、学习状态,发掘具备一定科研素养的本科生,引发其接受研发思维方式,共同为科研项目进展做出贡献。前期的相互沟通讨论为开展毕业设计营造了良好氛围,参与度高的指导老师和学生在此基础上促进了毕业设计双向选择,为后续毕业设计奠定基础。同时,双方的积极参与也使指导老师教学实践得以发挥。在前期专业基础及专业课的课题教学过程中,利用科研课题对教学内容进行扩展讨论,将新的技术、新的进展或引发的问题点引入到理论教学中,发动本科生讨论、思考本学科涉及的某些关键问题,穿插各类相关的实践任务,如小论文、专题演讲、调研报告等,通过课堂实现了引导研究问题的培养,从而使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得到充实,而学生的专业学习也扩充了专业知识的前沿[1]。最终,教师的科研与教学、学生的专业基本功和实践都获得促进,毕业设计选题和工作开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二科研课题作为本科毕业设计选题来源增强本科生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
物流企业构建科技创新管理体系分析
当前,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推动时代发展的重要力量甚至最根本的动力,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早已融入时代,融入广大创业者和企业管理者的血液中,成为全社会的一大共识。如何激励科技创新,如何让科技创新为企业发展创造效益,是摆在每一个企业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作为管道局唯一一家采办物流企业,中油管道物资装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物装公司”)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科技创新管理体系,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科技创新活力,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是企业管理者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一、科技创新管理的现状分析
1.管理制度存在短板通过梳理现有相关规章制度发现,物装公司在科研课题管理、经费管理、津贴管理等方面,均有相应的管理办法或规定,但基本照搬照抄上级职能管理办法,而且没有针对物装公司特别制定的专门条款,适用性较差。比如,科研课题立项的门槛偏高,立项程序较为繁琐,课题负责人的自主权较小等;经费管理缺少激励措施,津贴管理存在诸多限制,对于一人承担多个课题的情况缺乏足够的激励,只能按照“就高不就低”的原则发放一份津贴,在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方面,公司级管理办法并没有明确奖励制度以及相关规定,不利于科技成果的转化。科技管理的绩效考核实施细则也存在涵盖面不全、细则“不细”、考核漏项等问题,对科技研发的奖惩措施和力度均有明显不足。在目前的考核实施过程中,对科技管理工作只有引导和奖励,缺乏惩罚措施。对科技成果推广又只有扣分的惩罚措施,缺乏足够的奖励手段,未能充分调动员工开展科技创新和成果推广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直接影响了员工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自主性。2.管理手段和发展需求不匹配物装公司在科技创新管理方面有科研计划申报、科研课题立项审批、中阶段检查、最终验收等管理手段,推动了若干科研成果的开发以及推广和应用,开展了部分科技管理培训工作,制定了较为简单的绩效考核实施细则。但是,随着物装公司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和科技工作的深入开展,这些碎片化的管理手段已明显无法满足实际需求。而且在科技管理方面公司也一直局限于传统的管理手段,绝大多数管理工作都是线下完成,形成的过程资料也以纸质为主,形成的过程审批文件传承性较差,也加大了保管难度,更与科技管理这项工作本身相去甚远。3.科技创新氛围不足科技创新氛围不足是物装公司面临的又一大困境。在历年的科研课题立项征集工作中,绝大多数基层单位没有主动申报立项的意识,即使在管理部门主动沟通甚至要求的情况下,多数基层单位依然无法提出符合编制标准的课题立项申请。不仅如此,在物装公司组织的科技管理培训中,也存在报名积极性不高,迟到早退甚至缺课的情况。这些充分说明科技氛围明显不足,员工甚至基层领导干部都明显对科技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缺乏用科技创新解决现实问题的意识,更缺少为物装公司发展创造科技储备的意识。4.员工的科研素养不高员工的科研素养不高,也是物装公司无法广泛开展科技创新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审阅各业务单位提交的科研课题立项建议书发现,很少有员工能够独立编制符合模板要求、逻辑清晰、表述合理的立项建议书,而这项技能只是开展科研课题研究的最基本要求。另外,除了极个别科研骨干员工熟悉科研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流程之外,绝大多数课题组成员甚至课题负责人对科研课题研究基本流程缺乏认知和了解,流程性工作必须依赖职能管理部门科技管理人员提醒或督促才能完成,这对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造成了很大障碍。同时,基于物装公司采购物流企业的业务特性,员工日常工作管理性较强,技术性偏弱,因此在科研过程中,技术瓶颈的突破大多依赖外协,也是物装公司员工科研素养有待提高的另一佐证。5.绩效考核覆盖面不全物装公司专门科技管理部门成立时间较晚,科技管理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因此,科技管理的绩效考核实施细则基本出自上级管理部门制定的考核办法,并没有充分考虑物装公司作为采办物流企业的特殊性和专业性,存在考核覆盖面不够全面、考核细则分解不到位、细则规定与物装公司实际工作不相符等问题。绩效考核对物装公司科技工作缺乏足够的引导和督促,并没有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的作用,是未来绩效考核改革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构建科技创新管理体系的具体措施
物装公司以营造科技创新氛围、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完善绩效考核为主要目的,多措并举,构建了一套相对完备的科技创新管理体系。1.制度建设打好基础制度建设是开展科技创新管理工作并使之良好有序发展的基础,也是构建科技创新管理体系的起点。针对规章制度存在的短板,物装公司修订了《科研课题管理办法》,在上级部门规定的级别划分里新增“微课题”级别,通过简化课题立项审批流程提高立项的审批效率,同时降低了科研课题立项的门槛和难度,为更多员工参与科研课题研究创造了前提条件。通过修订《科研津贴管理办法》,增加了参与多个课题研究的科研骨干人员津贴,同一科研骨干人员参与多个课题研究的,可以同时领取至少两份科研津贴,充分尊重大家的劳动付出,提高了科研骨干人员参与科研课题的积极性,也在全公司范围内带来示范效应,进一步提高了员工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制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管理办法》等,进一步明确了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责任人、职责和分工、具体措施和奖惩方式,提高各单位和广大员工参与成果推广的积极性,有效促进了科技成果有型化、产品化。通过修订《科技管理绩效考核实施细则》《科技成果推广绩效考核实施细则》,将更多科技创新工作内容纳入考核体系,奖励和惩罚手段并用,对成功推广科技成果的团队和个人进行物质奖励,有效地激发了各单位参加科技创新的工作热情和主动性。2.信息化建设为手段为了提升科技管理水平,提高科技管理工作效率,物装公司持续推进科技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自主开发了科研课题在线管理系统。该系统将物装公司科研课题全部管理流程纳入在线管理,可实现年度计划申报、立项申请、计划任务书审批、津贴发放审批、课题阶段性检查、课题验收申请、课题延期或终止申请、报表汇总、知识产权申报等多种功能。除必要的存档文件之外,物装公司科技管理的所有流程实现在线办公。科技管理的全面信息化,大幅提高了科研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依托物装公司知识管理系统,完善了科技创新知识库和试题库,鼓励员工分享前沿技术和信息,系统自带的在线培训和考试功能可以在线生成试题,实现在线考试和评分,对科技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突出的作用。3.多措并举培养人才科技人才是开展科技创新的关键。为了广泛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物装公司从制度、培训、考试、实践、考核等多个方面入手,推行多项举措,培养了一批具备基本科研素养的科技人才。为了在实践中培养人才,物装公司坚持开展创新工作小组建设,并且建立了科技创新沟通机制,从各部门遴选1~2名兼职人员负责科技管理的沟通工作,并重点开展相关培训工作,创造机会。物装公司积极组织技术前沿、行业动态、科研课题研究等方面的培训,指导员工开展科研课题的流程和方法,依托知识管理平台组织相关知识技能的考试,借此提高员工开展课题研究的技能水平。2021年,物装公司开设覆盖“线路、工艺、电力、通信、仪表自控、综合、固定资产采购、招标、物流、信息化建设、LNG、储罐、危化品、新能源前沿研究”等10余个专业的专题培训课堂60余期,组织专业技术在线考试和管道物资知识月考25次,参培人数800余人次。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策略,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前提下,邀请外聘专家开展12项技术培训和技术交流。为了激励员工积极参加培训,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物装公司将培训和考试的成效写入绩效考核实施细则,对积极参加培训和考试并取得良好成效的给予考核加分奖励;反之,对那些培训和考试成效较差的单位则给予扣分惩罚,以此来提高单位领导对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为科技人员队伍建设创造条件。4.绩效考核催生动力绩效考核一向是开展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构建科技创新管理体系的重要一环。《科技管理绩效考核实施细则》和《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绩效考核实施细则》修订后,物装公司各单位所有有关科技管理和成果推广应用的行为将被最大限度地纳入到考核体系中,如科研立项的申报、检查、验收,成果推广的准备工作、推广计划的申报和实施、推广成效,各单位领导和员工参与培养的积极性和培训效果、科技相关知识的考试参与度和考试结果等,全部纳入考核,奖励和处罚措施并用,奖勤罚懒,可以有效地监督和促进各单位参与科技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科技创新氛围,筑牢科技创新的群众基础。5.科技成果推广反哺科技创新物装公司坚持技术成果运用,推广技术创效。在完善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管理办法的同时,积极成立了年度科技成果推广应用领导小组、技术服务小组,明确了推广应用负责人,负责科技创新项目管理工作和成果推广应用工作。其他各部门或人员根据参与课题情况,负责承担课题的研究和所形成成果的推广工作。仅2021年物装公司就成功推广应用了智能仓储系统、知识管理系统、监造可视化系统、价格分析系统等多个科技创新成果,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科技创新管理体系的实施效果
基层党校教研完善途径思考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教学出题目;科研做文章;成果进课堂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注重从实践中了解学员需求是基层党校“教学出题目”的重心所在、“出什么题目”是教学出题目的重点、围绕重大理论创新和重大的现实问题开展科研活动是确定教学专题的两个重要方面。开展好科研活动,基层党校应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教学专题设置与科研立项相结合。目前*市委党校结合*市干部需求实际,围绕“一个中心,四个方面”的教学布局开设了六个教学板块,要求一方面学校的科研管理部门的科研课题要紧紧围绕这六个教学板块来设计,引导教师进行深入研究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充分发挥党校培训党员干部的主渠道作用,关键在于高质量的教学和科研,根本在于实现教学科研一体化。教学科研一体化,就是要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个中心,把科研与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坚持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使教学和科研实现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共同提高。简言之即“教学出题目,科研做文章,成果进课堂”。近年来,辽宁省*市委党校在实践中认真探索基层党校教学科研一体化的途径,提高了干部培训的针对性时效性。
一、教学出题目
注重从实践中了解学员需求是基层党校“教学出题目”的重心所在。*市委党校非常重视围绕教学需求设计专题或研究课题,首先把《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关于党校教学布局规定的五方面要求和*市的中心工作以及*市干部的学习需求结合起来进行选题设计。其次,党校的教师在具体授课过程中,及时发现自己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不足,及时抓住学员所关注和急需破解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经过梳理后形成科研课题,进而深入研究。
“出什么题目”是教学出题目的重点。“题目”必须要围绕“需求”来出,即围绕干部对基本理论需求,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现实热点问题,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党员干部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要了解把握的市场经济知识、领导科学知识、文化素养知识和法律政策知识出题目。
二、科研做文章
人民医院五官科科研课题立项方案
为更好地培养学科带头人锻炼骨干医师和管理医务人员。根据《人民医院科研课题立项及实施方案》,特制定五官科科研课题立项及实施方案。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一、课题申报
课题负责人必须是我科在职的医师。鼓励全科与医院各科、室、部门横向联合申报,以利资源共享。参加评审的项目负责人须填写并提供有关表格。
二、课题类型
科研课题要围绕我科专业设置方向,重点支持高新技术和实用技术研究开发、科技推广和成果推广,旨在解决本科室发展中的重要技术问题。所有的课题都要注重创新性、科学性和前瞻性。
三、课题遴选
科研工作发展论文
一、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方法。1.课题研究背景建院25年来,我院的科研工作在院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各项科研指标均位于同类院校的前列,显示了我院的整体师资力量和较高的学术水平。回顾25年来的发展,特别是总结近10年的工作,我们认为,在经历了科研的初创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后,我院科研工作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这一发展阶段具有什么特点?科研骨干的基本状况如何?优势学科有哪些?进一步提高科研质量的“瓶颈”问题是什么?我们在科研管理和服务上还应做一些什么工作?这些都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并研究的课题,只有认真研究并回答了这些问题,我们才能掌握工作的主动性,实现与时俱进,使我院的科研工作更上一层楼。2.课题研究方法本着“结论产生于调查之后”的原理,本课题的前期工作重点放在实际调查上。自2oo2年秋起,我们先后实地走访了7所各类高校的科研部门,查询了10余家各类高校的科研网站,了解了他们的科研工作情况和科研管理办法,学到了经验,找到了差距,形成了本课题的第一份阶段性成果,现在我院实行的“院级科研课题评审指标体系”以及“建立学术论坛制度”均是向其他单位学习并在此基础上创新的结果。本课题研究的第二个步骤是详细回顾、整理、分析我院建院以来的科研资料,从中发现规律,寻找问题,明确思路。在这一阶段我们回顾了建院以来的主要阶段性工作,绘制了历年科研成果数量统计表,科研成果分类结构表、专职教师历年科研参与率表,科研经费投入表,科研队伍职称、学历、专业情况结构表,教师课时工作量分析表,历年科研成果院外主要获奖情况表等,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科研工作发展的一些规律和特点,找到了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潜在的科研能力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形成了第二个阶段性成果。课题研究的第三阶段是对现有科研管理制度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为了鼓励教职工积极参与重大课题研究,我们制定了《关于鼓励教职工积极参与市级以上(含市级)科研课题的规定》(待批);为了使我院科研项目的申报、评审、经费使用管理更加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2003年我们进一步修改了《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科研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待批);今年,为了活跃学院学术气氛,激励教职工深人探讨本学科前沿问题,促进学术交流和沟通,我们又拟订了《关于建立教职工学术论坛的规定》。结合课题研究修改完善规章制度,旨在增加课题研究的实用性与针对性,更好地为学院建设服务。最终,课题组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全盘考虑,形成总课题报告,力所能及地为未来我院科研工作的发展描绘出一条较为明确的思路。
二、我院科研工作的现状分析。(一)近年来科研活动的基本规律1.科研投人不断增加近年来学院领导对科研工作越来越重视,不仅在全院的科研会议上反复强调搞好科研对于高校发展的积极意义,鼓励全体教职工积极参与科学研究,而且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增加科研经费投人,加大对科研工作的支持力度。1994年,每年专项科研经费2万元;自1999年开始,每年专项科研经费增至5万元;2002年,专项科研经费增至10万元;2003年,专项科研经费增至15万元;科研经费的增加,使学院不仅可以对教职工每年申报的科研课题给以较大的支持力度,而且提高了优秀科研成果的奖励水平,在申报科研课题、组织科研活动上也有了更多的回旋余地,从而调动了教职工从事科研的积极性。2004年的院级课题申报达到33项,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大家的科研热情。诚然,我院今后的科研方向应以提高质量为目标,但“没有普及就没有提高”,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是高等院校的基础性建设之一。质量是以数量为基础的,没有数量难以出质量,就如同乒乓球的世界冠军产生于乒乓大国一样,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激发广泛的科研热情,是产生精品科研成果的基础。调动广大教职工积极参与科研活动的意义就在于此。2.科研成果数量增长趋于平稳,质量水平稳步提升建院25年来,我院的科研工作经历了三个比较明显的发展阶段,1985年前是学院的初创阶段,科研管理没有排上议事日程。1985年至1991年是科研管理的萌芽阶段。1985年学院成立了研究室,兼有科研管理和科学研究两种职能,安排了5名专职研究人员。这一时期,学院对其他教师的科学研究没有提出明确要求,因此,就整个学院来讲,科研意识并不强,参与科研的人不普遍,每年的科研成果少则20—30项,多则40—50项。1992年至1999年是科研工作的快速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快速发展的原因有二个:一是引进了一批人才。学院从普通高校引进了一批高职称的骨干教师,如韩庆祥、夏伯忠、赵率真、刘杰、颜华诚、李启明、荆学民、韩玉珍等,同时还引进一批高学历的博士生,如李凯林、张晓峰、马宗奎、章凯、王建民等。这些人已具备了一定的科研素质与研究能力,他们对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体会较深,不仅自己勤于耕耘,学术上硕果累累,而且培养、带动了一批青年教师。二是加强了科研的组织与管理。1993年学院正式成立了科研处,原研究室的研究人员调整到系部,科研处强化了管理职能,建立健全了一系列科研管理的规章制度。1994年出台了教师科研津贴制度,规定作为一项考核标准,教师每年必须完成两项科研成果并与工资挂钩,从而从制度上敦促教师必须关注科研活动,参与科研活动;同时,完善了优秀科研成果评审制度,建立了学院
科研课题立项、审批以及经费管理制度以及科研激励制度等,运用管理手段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科研潜力。在这两方面因素的促进下,这一阶段科研成果数量快速增长,从1992年的115项到1999年的210项,平均每年达到141项,呈现出一派蓬勃兴旺的势头。但如果进行分类分析,则会发现,这一阶段的科研成果中质量参差不齐,其中科研含量不太高的工具书、读物、内部使用的教材等占相当比例。200O年至2003年是科研工作平稳发展,科研质量不断提升的阶段。这一阶段,在院领导的指导支持下,在前一阶段工作的基础上,学院科研工作重点实行了战略转移,从强调搞好科研的意义到强调争取市以上的科研课题;从强调全员参与到强调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从单兵个练到团队合作;从小论文、工具书到大课题、精品教材;科研工作逐步走向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即以提高质量为目标的新阶段。虽然这一阶
段陆续流动走了一些科研骨干,但由于领导思路明确,各项制度和管理措施不断完善,学院科研氛围越来越浓厚,科研成果的质量有了突破j生进展,4年共完成了市级、国家级科研课题21项;公开出版专著21部;教材80部(其中培训系列教材25部;市教委、国家教委统编教材16部,精品教材4部),在省(市)以上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31篇,完成企业咨询报告、调查报告44篇。这些成果坚持了为教学、教改服务,为企业、社会服务的方向,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3.科研管理的规范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提高科研水平没有人才是万万不行的,但只依靠引进人才也是万万不够的,任何有效的管理都需要一个好的内在运行机制,科研管理也不例外。近年来,为了提高我院的科研管理水平,我们从1994年开始,陆续建立、完善了一整套科研管理的规章制度,主要有“优秀科研成果奖励办法”、“院级科研课题申报、立项、评审制度”、“科研课题管理及经费使用管理制度”、“教师科研津贴发放办法”等;1998年对原有制度作了统一修订、调整,形成了《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科研管理暂行规定》、《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励办法》、《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编辑工作试行办法》以及《科研处内部管理制度》,这一制度包括:“科研处各岗位职责及任用资格”、“内部工作制度”、“科研管理工作内容”、“科研管理工作流程”、“科研工作管理机制”等;2OOO年以后,我们在科研管理制度上又相继作出了一些补充规定:如《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工作的意见》、《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优秀科研成果评选细则》、《关于加强科研经费管理的补充规定》、《关于鼓励教职工积极参与市级以上(含市级)科研课题的规定》(待批)、《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科研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待批),以及今年拟订的《关于建立教职工学术论坛的规定》。正是这些规章制度形成了我院科研管理的基本框架,使之有了法制化、规范化的运行机制。近年来科研管理的另一特点是,力求跟上时展,努力寻求科研管理的信息化、科学化。1999年我们与信息系合作开发研制了“计算机科研信息管理软件”,运用该软件可以实现科研档案的计算机管理,科研数据的计算机统计、汇总、调用,大大提高了办公效率。20G3年,我们又与信息系合作,利用校园网开发研制了“科研信息网上管理系统”,该软件实现了科研处与全院教职工的网上互动,不仅为每个职工建立了个人网上信息,使他们可以通过上网查到自己的科研档案资料,可以通过上网了解学院的科研规章制度、科研信息,通过上网申报科研课题、申报科研成果;而且科研处还可以利用该系统迅速调用各种科研数据,进行各种统计、分析、汇总,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科研工作的效率,沟通了管理者与教师之间的关系,节省了人力和时间,使科研管理向科学化、现代化的方向大大迈进了一步
。(二)科研队伍的构成及其特点1.科研队伍整体素质较高我院科研队伍以教师为主,行管人员为辅,现有专职教师105人,硕士研究生以上毕业的占55%,其中博士研究生6人。在职称上,副教授以上占60%,其中正教授10名。近10年来,共完成科研成果1499项,在科研质量上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完成了国家和市以上重大课题41项,在北大出版社、高教出版社等一类出版社共出版工商管理系列培训教材、高等院校精品教材100本,在各类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42篇。可以说,这样一支科研队伍与同类院校相比,其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是比较强的,具备了一定的科研实力。2.科研骨干队伍的特点近10年来,我院的科研骨干队伍经历了一定程度的重组,5年前的部分科研骨干,如章凯、薛军福、成基华、马宗奎、张晓峰、田明等已流动出了学校,新的科研骨干补充了进来,目前,许多人既是科研骨干,又是教学骨干,同时又是系里的各级领导,他们重视科研,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相互促进,学术上有建树,教学上有特色,但毕竟同时担负着领导工作,用于科研的时间、精力确实有限。这是一个值得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也提示着他们研究深度上尚有进一步挖掘的潜力。3.科研队伍的结构性分析’近年来,我院每年科研成果150多项,教师科研参与率达到75%以上,但教职工中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科研水平并不平衡。教师因为考核中有科研任务和教学水平的要求,普遍对科研比较重视,主要科研骨干(约占教师总数的30%)每年都能独立或主持完成2项以上的科研成果,这部分人一般具有副高以上职称,年龄在40岁左右,既是科研骨干,又是教学骨干,年富力强,正是出成果的时候,是科研领域里的宝贵财富;还有一部分中青年教师(约占教师总数的50%),不一定每年都有独立的成果,但能经常参与一些科研活动,或积极参与一些合作课题的研究工作,这部分人在科研骨干的帮助下,会很快地成长起来,迅速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大约15%的新进教师,到我院工作时间不长,教学、科研情况不熟悉,科研能力和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还有大约5%的教师不太重视科研活动,或者有一种畏难的思想,视科研为充满荆棘的高山,满足于现有的教学工作,走一步,看一步。持这种态度在高校教学,时间长了难免落伍,甚至面临被淘汰的危险。在行管人员中,科研活动也不太平衡,一部分人注意学习,能结合自己的专业和工作,积极开展调查研究,还有一部分行管人员只在评职称前写一些文章,搞点研究;另有一些人只埋头日常工作,很少搞研究。这种状态与建设学习型高校以及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要求极不相称。
三、我院科研工作发展趋势研究(一)关于科研对学院可持续发展的历史作用科研对于高等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历史作用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1.科研是搞好教学的基础首先,高等教育不同于中、小学教育,主要传授的不是基础知识,而是与社会实践联系密切的专业知识。在当今知识、信息爆炸的时代,如果教师不学习、不研究新问题,何以培养出适应时代需求的学生呢?其次,通过进行调查、研究等科研活动,能促使教师对本专业的前沿问题给予关注,从而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如果说教育是土壤,那么,科研就是肥料,只有“土肥水美”才会“花果壮”。因此,科研对学院发展后劲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2.科研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办好学校的关键是要有一只素质优良,过得硬的教职工队伍。教师水平的提高,一方面需要外在的进修、培训学习,另一方面要靠自身的钻研,科研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学术上的总结和反思,是对本专业理论与实践的一种再认识,再发展,再提高。此外,好的教职工队伍光靠引进也是不够的,这就如同从花市上买来盆花,如果不继续培育,只能开一季,只有不断地追肥、松土、灌溉,才能繁华似锦,科研正是教师学术之树的生命源泉,只有鼓励教师和管理人员勤奋耕耘,刻苦钻研,不断充实自己,学院发展才会拥有一支得力的中坚力量。3.科研水平是学院整体素质的重要标志之一评价一所高校的素质如何,除了考察学校的办学条件、开设专业、师资水平、教学质量外。科研水平也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硬指标。学院要发展,要打品牌,要升级,不能不重视科研的发展,要以科研发展带动师资队伍的成长,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从而带动学院整体素质的提升。(二)关于科研队伍的培养培养一支优秀的科研队伍是搞好科研的基础,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1.科研骨干的培养必须考虑到学院未来学科发展的需要这首先要分析一下学院的现有学科科研骨干情况,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培养计划,还要考虑学院发展,根据市场需要开发哪些新专业、新学科,开发哪些新的培训项目,有的放矢地培养科研带头人,这样才能未雨绸缪,为将来的发展奠定好基础。2.科研骨干的培养应形成梯队从学院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科研骨干的形成不能满足于顺其自然,要鼓励各级管理部门努力培养新人,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科学研究,重大的课题研究要注意吸收青年教师参加,甚至还要在激励政策上作出一些倾斜。3.科研骨干的培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一个单位里,骨干队伍有相对的稳定性,但不可能一成不变,科研骨干也具有这样一个特点。能不能成为一个科研骨干,与教职工本人的知识结构、学识水平、勤奋程度、价值观念、开拓创新意识有很大关系。老骨干任何一方面的放松,都会使自己逐渐落伍,而青年教师随着教学、科研、实践经验的积累,会逐
护理科研管理对其发展的作用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护理科研的现状及管理思路。方法:对我院近9年护理科研课题、论文、成果及其他奖项的来源、经费、数量、排名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护理科研课题均为院内课题,院外或基金资助项目缺乏;发表护理论文总数逐年增多,但在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所占比例不高;所获奖项排名第一者仅占58.33%,有41.67%排名为第三或第四。结论:建立完善的护理科研管理组织,培养护理科研的领军人才,指明护理科研的方向。开发护理科研资源,有利于护理科研的深入开展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护理科研;课题;科研管理
科研是以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对未知的事物进行探索,从而发现与发展对有关事物的认识。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科研活动,护理科研能回答和解决护理领域的问题,直接或间接地指导临床护理实践。临床护理研究是研究临床护理中理论与实践的一门科学,它有助于推动临床护理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促进临床护理理论和技术的更新,有利于护理工作质量的提高。但护理科研起步晚,起点低,缺乏系统性、连续性。为此,我们对我院2000年1月一2008年12月的护理科研状况进行分析。按照学科自身特点和固有规律,寻找护理科研管理思路,为提高护理人员的科研素质和医院护理科研的发展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0年1月一2008年12月我院共3l项院级护理科研课题;200篇护理论文,其中核心期刊53篇;10项有护理人员参与的科技成果奖,其中市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5项;省级新技术引进二等奖l项,市级新技术引进二等奖1项。我院科研管理的相关政策、制度、办法有:科研课题的申报、审批制度,各种科研配套经费管理制度。科研成果奖励制度,论文、著作奖励规定,优秀学科带头人、优秀中青年骨干评选办法等。
科研工作现状分析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院近年来科研活动的基本规律与科研队伍的构成及其特点,在此基础上,对我院科研工作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明确了科研工作在我院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并对我院科研队伍的培养和科研质量的提高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科研工作;现状分析;发展趋势
一、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方法。1.课题研究背景建院25年来,我院的科研工作在院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各项科研指标均位于同类院校的前列,显示了我院的整体师资力量和较高的学术水平。回顾25年来的发展,特别是总结近10年的工作,我们认为,在经历了科研的初创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后,我院科研工作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这一发展阶段具有什么特点?科研骨干的基本状况如何?优势学科有哪些?进一步提高科研质量的“瓶颈”问题是什么?我们在科研管理和服务上还应做一些什么工作?这些都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并研究的课题,只有认真研究并回答了这些问题,我们才能掌握工作的主动性,实现与时俱进,使我院的科研工作更上一层楼。2.课题研究方法本着“结论产生于调查之后”的原理,本课题的前期工作重点放在实际调查上。自2oo2年秋起,我们先后实地走访了7所各类高校的科研部门,查询了10余家各类高校的科研网站,了解了他们的科研工作情况和科研管理办法,学到了经验,找到了差距,形成了本课题的第一份阶段性成果,现在我院实行的“院级科研课题评审指标体系”以及“建立学术论坛制度”均是向其他单位学习并在此基础上创新的结果。本课题研究的第二个步骤是详细回顾、整理、分析我院建院以来的科研资料,从中发现规律,寻找问题,明确思路。在这一阶段我们回顾了建院以来的主要阶段性工作,绘制了历年科研成果数量统计表,科研成果分类结构表、专职教师历年科研参与率表,科研经费投入表,科研队伍职称、学历、专业情况结构表,教师课时工作量分析表,历年科研成果院外主要获奖情况表等,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科研工作发展的一些规律和特点,找到了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潜在的科研能力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形成了第二个阶段性成果。课题研究的第三阶段是对现有科研管理制度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为了鼓励教职工积极参与重大课题研究,我们制定了《关于鼓励教职工积极参与市级以上(含市级)科研课题的规定》(待批);为了使我院科研项目的申报、评审、经费使用管理更加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2003年我们进一步修改了《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科研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待批);今年,为了活跃学院学术气氛,激励教职工深人探讨本学科前沿问题,促进学术交流和沟通,我们又拟订了《关于建立教职工学术论坛的规定》。结合课题研究修改完善规章制度,旨在增加课题研究的实用性与针对性,更好地为学院建设服务。最终,课题组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全盘考虑,形成总课题报告,力所能及地为未来我院科研工作的发展描绘出一条较为明确的思路。
二、我院科研工作的现状分析。(一)近年来科研活动的基本规律1.科研投人不断增加近年来学院领导对科研工作越来越重视,不仅在全院的科研会议上反复强调搞好科研对于高校发展的积极意义,鼓励全体教职工积极参与科学研究,而且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增加科研经费投人,加大对科研工作的支持力度。1994年,每年专项科研经费2万元;自1999年开始,每年专项科研经费增至5万元;2002年,专项科研经费增至10万元;2003年,专项科研经费增至15万元;科研经费的增加,使学院不仅可以对教职工每年申报的科研课题给以较大的支持力度,而且提高了优秀科研成果的奖励水平,在申报科研课题、组织科研活动上也有了更多的回旋余地,从而调动了教职工从事科研的积极性。2004年的院级课题申报达到33项,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大家的科研热情。诚然,我院今后的科研方向应以提高质量为目标,但“没有普及就没有提高”,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是高等院校的基础性建设之一。质量是以数量为基础的,没有数量难以出质量,就如同乒乓球的世界冠军产生于乒乓大国一样,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激发广泛的科研热情,是产生精品科研成果的基础。调动广大教职工积极参与科研活动的意义就在于此。2.科研成果数量增长趋于平稳,质量水平稳步提升建院25年来,我院的科研工作经历了三个比较明显的发展阶段,1985年前是学院的初创阶段,科研管理没有排上议事日程。1985年至1991年是科研管理的萌芽阶段。1985年学院成立了研究室,兼有科研管理和科学研究两种职能,安排了5名专职研究人员。这一时期,学院对其他教师的科学研究没有提出明确要求,因此,就整个学院来讲,科研意识并不强,参与科研的人不普遍,每年的科研成果少则20—30项,多则40—50项。1992年至1999年是科研工作的快速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快速发展的原因有二个:一是引进了一批人才。学院从普通高校引进了一批高职称的骨干教师,如韩庆祥、夏伯忠、赵率真、刘杰、颜华诚、李启明、荆学民、韩玉珍等,同时还引进一批高学历的博士生,如李凯林、张晓峰、马宗奎、章凯、王建民等。这些人已具备了一定的科研素质与研究能力,他们对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体会较深,不仅自己勤于耕耘,学术上硕果累累,而且培养、带动了一批青年教师。二是加强了科研的组织与管理。1993年学院正式成立了科研处,原研究室的研究人员调整到系部,科研处强化了管理职能,建立健全了一系列科研管理的规章制度。1994年出台了教师科研津贴制度,规定作为一项考核标准,教师每年必须完成两项科研成果并与工资挂钩,从而从制度上敦促教师必须关注科研活动,参与科研活动;同时,完善了优秀科研成果评审制度,建立了学院
科研课题立项、审批以及经费管理制度以及科研激励制度等,运用管理手段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科研潜力。在这两方面因素的促进下,这一阶段科研成果数量快速增长,从1992年的115项到1999年的210项,平均每年达到141项,呈现出一派蓬勃兴旺的势头。但如果进行分类分析,则会发现,这一阶段的科研成果中质量参差不齐,其中科研含量不太高的工具书、读物、内部使用的教材等占相当比例。200O年至2003年是科研工作平稳发展,科研质量不断提升的阶段。这一阶段,在院领导的指导支持下,在前一阶段工作的基础上,学院科研工作重点实行了战略转移,从强调搞好科研的意义到强调争取市以上的科研课题;从强调全员参与到强调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从单兵个练到团队合作;从小论文、工具书到大课题、精品教材;科研工作逐步走向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即以提高质量为目标的新阶段。虽然这一阶
段陆续流动走了一些科研骨干,但由于领导思路明确,各项制度和管理措施不断完善,学院科研氛围越来越浓厚,科研成果的质量有了突破j生进展,4年共完成了市级、国家级科研课题21项;公开出版专著21部;教材80部(其中培训系列教材25部;市教委、国家教委统编教材16部,精品教材4部),在省(市)以上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31篇,完成企业咨询报告、调查报告44篇。这些成果坚持了为教学、教改服务,为企业、社会服务的方向,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3.科研管理的规范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提高科研水平没有人才是万万不行的,但只依靠引进人才也是万万不够的,任何有效的管理都需要一个好的内在运行机制,科研管理也不例外。近年来,为了提高我院的科研管理水平,我们从1994年开始,陆续建立、完善了一整套科研管理的规章制度,主要有“优秀科研成果奖励办法”、“院级科研课题申报、立项、评审制度”、“科研课题管理及经费使用管理制度”、“教师科研津贴发放办法”等;1998年对原有制度作了统一修订、调整,形成了《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科研管理暂行规定》、《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励办法》、《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编辑工作试行办法》以及《科研处内部管理制度》,这一制度包括:“科研处各岗位职责及任用资格”、“内部工作制度”、“科研管理工作内容”、“科研管理工作流程”、“科研工作管理机制”等;2OOO年以后,我们在科研管理制度上又相继作出了一些补充规定:如《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工作的意见》、《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优秀科研成果评选细则》、《关于加强科研经费管理的补充规定》、《关于鼓励教职工积极参与市级以上(含市级)科研课题的规定》(待批)、《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科研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待批),以及今年拟订的《关于建立教职工学术论坛的规定》。正是这些规章制度形成了我院科研管理的基本框架,使之有了法制化、规范化的运行机制。近年来科研管理的另一特点是,力求跟上时展,努力寻求科研管理的信息化、科学化。1999年我们与信息系合作开发研制了“计算机科研信息管理软件”,运用该软件可以实现科研档案的计算机管理,科研数据的计算机统计、汇总、调用,大大提高了办公效率。20G3年,我们又与信息系合作,利用校园网开发研制了“科研信息网上管理系统”,该软件实现了科研处与全院教职工的网上互动,不仅为每个职工建立了个人网上信息,使他们可以通过上网查到自己的科研档案资料,可以通过上网了解学院的科研规章制度、科研信息,通过上网申报科研课题、申报科研成果;而且科研处还可以利用该系统迅速调用各种科研数据,进行各种统计、分析、汇总,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科研工作的效率,沟通了管理者与教师之间的关系,节省了人力和时间,使科研管理向科学化、现代化的方向大大迈进了一步。(二)科研队伍的构成及其特点1.科研队伍整体素质较高我院科研队伍以教师为主,行管人员为辅,现有专职教师105人,硕士研究生以上毕业的占55%,其中博士研究生6人。在职称上,副教授以上占60%,其中正教授10名。近10年来,共完成科研成果1499项,在科研质量上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完成了国家和市以上重大课题41项,在北大出版社、高教出版社等一类出版社共出版工商管理系列培训教材、高等院校精品教材100本,在各类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42篇。可以说,这样一支科研队伍与同类院校相比,其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是比较强的,具备了一定的科研实力。2.科研骨干队伍的特点近10年来,我院的科研骨干队伍经历了一定程度的重组,5年前的部分科研骨干,如章凯、薛军福、成基华、马宗奎、张晓峰、田明等已流动出了学校,新的科研骨干补充了进来,目前,许多人既是科研骨干,又是教学骨干,同时又是系里的各级领导,他们重视科研,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相互促进,学术上有建树,教学上有特色,但毕竟同时担负着领导工作,用于科研的时间、精力确实有限。这是一个值得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也提示着他们研究深度上尚有进一步挖掘的潜力。3.科研队伍的结构性分析’近年来,我院每年科研成果150多项,教师科研参与率达到75%以上,但教职工中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科研水平并不平衡。教师因为考核中有科研任务和教学水平的要求,普遍对科研比较重视,主要科研骨干(约占教师总数的30%)每年都能独立或主持完成2项以上的科研成果,这部分人一般具有副高以上职称,年龄在40岁左右,既是科研骨干,又是教学骨干,年富力强,正是出成果的时候,是科研领域里的宝贵财富;还有一部分中青年教师(约占教师总数的50%),不一定每年都有独立的成果,但能经常参与一些科研活动,或积极参与一些合作课题的研究工作,这部分人在科研骨干的帮助下,会很快地成长起来,迅速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大约15%的新进教师,到我院工作时间不长,教学、科研情况不熟悉,科研能力和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还有大约5%的教师不太重视科研活动,或者有一种畏难的思想,视科研为充满荆棘的高山,满足于现有的教学工作,走一步,看一步。持这种态度在高校教学,时间长了难免落伍,甚至面临被淘汰的危险。在行管人员中,科研活动也不太平衡,一部分人注意学习,能结合自己的专业和工作,积极开展调查研究,还有一部分行管人员只在评职称前写一些文章,搞点研究;另有一些人只埋头日常工作,很少搞研究。这种状态与建设学习型高校以及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要求极不相称。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9科研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