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服务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5 03:26:2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科研服务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科研服务

简述科研管理服务意识重要作用

在我国现有的科研机构当中,科技研发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而在科研工作中,科研管理工作和科研服务工作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科研机构的管理工作水平直接影响科研水平的有效提升及科研创新程度的增强,科研管理服务水平也对科研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国内科技行业的飞速发展,科研管理工作的效率制约了科研能力和科研人员思维方向的开拓。科研管理理念和科研管理方式、方法,都将直接关系学术发展的生命力。国家对此高度重视,并出台了许多政策给予支持,“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明确要求,不断创新引领方式进行科研管理,有效提升了科研管理成效。但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科研管理是系统工程,涉及到各方面因素,必须建立专业的高素质管理团队。要想更高效地进行科研管理,就需对当前的科研情况有深入细致的了解。当前大多数科研管理部门都不具备充足的科研经历,在管理过程中,无法充分全面考虑科研工作人员的诉求,造成管理与实际不匹配。管理人员专业水平较低,管理方法不够科学先进,易导致科研管理的随意性,影响了科研管理的工作效果。同时,很多管理部门人员会把自己身份定义凌驾于科研人员之上,管理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心理优势,对科研情绪的作用机理和管理方法研究普遍不足,造成科研人员科研情绪较差,不利于科技创新。而科研机构中的科研氛围不浓,科学研究缺乏团队意识及合作意识;申报项目缺乏前期成果,导致高层次的科研项目和成果较少;在科研管理中诸多问题也都会出现,根本的原因是缺少制度的保证、约束和激励机制以及缺乏浓厚的科研氛围。因此,加强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强化管理过程中的服务意识,是科研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完善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提高科研管理水平

制度建设是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的重要保障。因此,科研管理部门需要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加强制度建设,适时推进科研管理体系创新,确保科技创新的后劲。制度建设主要包含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制度全面和规范性问题,这是制度建设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是制度的创新问题,能否对科研人员从事科学研究发挥激励作用。制度不仅应具有约束功能,亦应具备激励功能。根据新的科研发展形势,必须以新的视角调整科研政策,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制定并实施各类管理办法和措施,通过制度的完善及实施来规范科研管理。所以,我们应该不断对管理制度进行完善,但是管理制度的完善也需要考虑到工作中的实际情况,需要科学的方法去进行改进。在进行管理制度的完善时,需要各个部门积极参与和配合,这样不仅可以充分考虑到工作环境,而且可以使管理制度更加具有执行力。在此之前,应当对现有的科研工作环境进行深入的研究、了解,这样才可以使新的管理制度更加符合科研需求,对科技管理效率的提升才更具实际意义。

二、强化业务能力,提升科技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对科技管理人员进行一定程度的业务培训,这不仅有助于科技管理人员更好地熟悉自己的业务工作,而且更加能够使其明确自己的工作目的,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在为科技管理人员提供业务学习机会的同时,还应该帮助他们了解新政策、新思想以及新的服务理念,这对服务科研工作人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够提高科技管理效率,而且对科研工作质量也有显著促进,对科研工作人员更有非常大的好处。

三、建立服务型科研管理考核机制,鼓励科技管理者创新管理模式

查看全文

教育科研创新服务意见

年市教育科研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省、市教育科研工作会议精神为指针,落实全市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中心工作,牢固树立“真情奉献教育,打造科研品牌”的意识,以“坚守、创新、服务”为工作理念,充分发挥教育科研的先导性作用,面向实际、开拓创新、突出实效,以扎实高效的工作业绩进一步扩大教育科研在兴教、强校、塑师方面的影响力,为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实施和我市教育内涵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1.进一步加强科研工作的规范化管理,重点引导镇处、学校建立起两级教育科研水平自评体系。倡导镇处、学校建立教育科研年会制度,积极探索有效的教育科研运行机制。

2.召开市教育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表彰教育创新先进单位和个人,同时举办“市教育科研走进胶北”活动,届时争取承办省教育学会现场会。

3.圆满完成“十一五”立项课题研究任务。年,是十一五课题结题年,各承担课题研究单位,要加大课题研究力度,确保高质量的实现研究预期目标,出精品成果,打造“拳头产品”,扩大学校“教育品牌”影响力。

4.继续积极促进教育科研成果的转化,适时通过举行市“优秀科研成果推介会”、主题现场会、课题研究观摩课等形式,推广优秀科研成果。

5.以教育科研作引领,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要加强学习和交流,走出去,请进来,通过举办学习思想沙龙、专家报告会、主题研讨会、成果展示会、科研项目月等活动,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结合学校的精神建设、制度建设、物质建设等从“隐性”和“显性”两个层面建构校园文化。

查看全文

高校图书馆科研数据服务创新研究

一、引言

目前,国外部分高校的图书馆已经探索出了科研数据管理服务的模式和方法来应对大数据带来的挑战和机遇[1-2]。在马建玲等对U.S.News大学排名中的前50名大学进行的调研报告中显示,其中有17所大学图书馆的研究数据管理相关服务已经投入到使用当中[3]。例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图书和英国爱丁堡大学数学图书馆为科研人员提供各类数据管理和出版指南文档,以及构建机构数据存储库。有些澳大利亚的大学把科研数据管理列为了图书馆服务的内容之一[4]。国内高校对科学数据管理及其服务的研究相对较少,目前仅有少量文献对此有初步研究,且科研数据管理和服务只是在培训过程中会涉及到某些相关内容,却还没有对实施层面的考虑,高校对此也没有相对完整的规划[5]。目前,CALIS机构知识库项目计划收集主要以期刊和会议论文等比较容易收集的数字资源为主,主要是因为人力财力等诸多原因的限制。目前,名为“中国高校科学数据管理与服务机构和平台的研究”的CALIS三期科研项目由武汉大学图书馆主持,对高校科学数据管理展开研究。由此可见,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以及科研机构开始对科学数据产生了重视,这也因此成为了国内科研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文章将从技术支撑环境、数据管理政策与制度、科研数据组织方式、科研数据服务、基于科研数据的用户数据素养教育等方面研究E—Science环境下高校科研数据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和服务策略,旨在为图书馆有效实施高校科学数据管理提供参考。

二、以图书馆为载体的科研数据服务

(一)科研数据的管理和服务。科研数据的有效管理有助于传播和出版成果、实现数据共享,提高数据的利用效率,保护数据免于丢失,同时又起到节约成本的作用。在大数据背景下,E—Science和E—Research均是以科研数据为核心的范式,它们对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模式都起着巨大的影响。图书馆作为科研资源采集、管理和传播的专业部门,即需要提高自身的数据管理、保存、挖掘和分析能力,又要在读者科研过程中起到数据管理的作用,帮助他们实现科研数据的利用、共享和增值[6]。(二)科研数据利用及其服务现状。数据的整合与利用能够发挥出超乎想象的价值和功效。然而,在日常的数据管理实践中,科研数据的利用率和投资回报率并不高,那是因为很多对数据管理的科研人员缺乏理论学习和系统化的培训。他们大多数凭借一己之力,或是请一些没有经验的学生协助其对数据进行保存、共享和利用[7]。目前,高校的科研工作中还缺乏对科学数据管理的规划,也没有专门的机构承担科学数据管理工作,尚且需要组织专业的团队来承担该项服务工作,从而实现科研数据的保存、利用和共享。(三)图书馆在科研数据管理服务中的优势。科学数据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高等院校每年都会产出大量的科学数据。而图书馆可以作为高校的科学数据管理的最佳部门,从而能使得高校的科研数据更好地被利用,发挥更大的价值,更好地服务于高校的科研工作。图书馆从事高校科研数据管理工作具备以下优势:第一,图书馆在数字化资源的存储、利用和传播过程中,具备与生俱来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第二,图书馆工作人员在原数据创建和数据卡管理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第三,很多数据管理的先进设备都存置于图书馆内。

三、高校图书馆科研数据管理服务体系

尽管图书馆在高校科学数据管理服务中具备先天优势,但是在参与科学数据管理实际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困难,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逐个研究突破:(一)什么样的数据需要保护。高校在科研活动中产生大量且形式多样的科学数据,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数据都需要被永久保存,有的数据仅需要临时保存即可。如何筛选这些数据是科研数据服务需要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二)如何进行科学数据的深层服务。为了更好地发挥科学数据的价值,如何建立科学数据与文献之间、不同数据之间的关联,以使得存储的数据能够更好地共享和被利用,是开展科学数据服务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三)科学数据管理团队的组建和管理。众所周知,图书情报方面的知识对科学数据的管理至关重要,但是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也同样重要。因此,科学数据管理的团队人员构成应该既有图书情报专业人员,也要有其他学科的专业人员。这两种人员的结合能够大大提高专业工作效率,但是又会引出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如何管理这两种专业知识背景的工作人员?然而对于没有到达相关知识水平的数据服务人员需要如何培训和提升,是另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四)科学数据管理的费用。高校图书馆承担科学数据管理服务过程中,专业人员是一方面,另外实施科学数据管理的服务平台也至关重要。因为科学数据不像图书可以放置在书架上,它需要有专门的服务器才能使之达到安全有效地利用和共享。所以资金的投入和人力的投入是必不可少的。综上所述,由谁来负责和承担科学数据保存的费用是科学数据管理需要解决的一项重要问题。(五)科学数据访问权限问题。科研活动离不开数据,数据是科研工作中的重要资源,同时也将涉及到数据生产者自身的利益问题。科研数据的问世,不是任何人在不经过创建者允许的情况下都能够被访问并采用的,这就需要我们设定科学数据的访问权限。而如何设置访问权限,便是高校图书馆开展科研数据管理服务利用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六)科学数据的组织和表示。由于高校均设置有多种学科,不同学科在科研活动中产生的数据在格式上就会具有多样性。但是要想科学数据能够临时存储以及长期共享和利用,就需要将不同的学科的科学数据统一进行描述。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方便数据的提供者提交和保存数据。但是如何将数据统一描述,这是一个很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查看全文

科研单位后勤保障服务管理工作分析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科研工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做好科研单位的后勤保障服务与管理,可以让单位的人力、物力、财力充分发挥出作用,为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坚实的基础和有力的保障。基于科研单位后勤保障服务的重要性以及工作重点,提出提高后勤服务质量的措施,以期提高后勤保障的服务质量,提高科研工作成效,保障社会稳定发展。

关键词:科研单位;后勤服务;管理

后勤保障服务直接作用于单位内部其他部门,对其他部门的正常运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实现团体目标任务起间接作用,为各部门职能能够顺利实现提供物质服务,涉及每个职工的利益及工作状态,在整个单位的运作和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针对如何提高后勤保障服务质量进行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1科研单位后勤保障服务的重要性

1.1是做好科研工作的基础

科研单位的发展需要结构合理、科研水平和工作能力较高的科研队伍,若后勤保障部门未提供良好的后勤服务,无论保障员工的利益,会直接影响其工作的积极性,不利于科研队伍素质水平的提高,人才不能充分发挥作用[1]。如四川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科技文献楼的修缮项目,修缮前由于文献楼建筑使用年限较长,冬天严寒与夏季多雨等恶劣天气,导致文献楼间出现房屋漏水、自来水管网不能正常使用等现象,办工条件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科研工作,后勤保障部门将问题积极上报领导,按照领导指示,立即组织解决该问题,项目完成后,极大地提高了文献楼科研人员的工作条件,提升了员工工作积极性,保证了单位科研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

查看全文

提高科研管理服务水平践行科学发展观内涵

按照学校党委和机关总支的部署,我参加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各阶段的活动。在活动中,我立足自己的本职工作,对照学习实践活动的各项任务,认真学习调研,理清思路,查摆问题,切实整改,力求在学习中取得实效,工作上取得发展。下面我谈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提高认识,增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责任感、紧迫感。

科学发展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能否开展好科学发展观的学习首先取决于思想认识的深度。目前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和切实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对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加快实现现代化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只有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为全面协调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才能更好的解决前进道路上的矛盾和问题,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因此在实践中必须增强科学发展观学习的责任感,紧迫感,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发展的实践,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加深理解,深刻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科学发展观深刻地解释了发展的丰富内涵,指出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是既合规律又合目的的发展观。学习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取向就是要把解放思想贯穿到实际工作当中,核心就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解放思想,最重要的是要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在如何科学发展的问题上形成共识,把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应当正视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许多的不适应和不符合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从这些观念中解放出来。

科学发展观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内涵。第一,科学发展观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强调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进一步回答了"为什么要发展"的问题;第二,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一步回答了"为谁发展"的问题;第三,科学发展观强调必须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进一步回答了"怎样发展"的问题;第四,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坚持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进一步回答了"靠谁发展"的问题。

查看全文

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工科研究生培养研究

摘要:20世纪90年代,经过高校管理体制的调整,我国高校形成中央和地方政府两级管理、以地方政府统筹管理为主的新体制。地方高校发展与区域发展密切相关,高校与所在地区形成同步发展的态势,也成为区域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研究和探讨地方高校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机制建设,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服务区域经济;校企合作;创新

一、引言

2014年1月29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提出了研究生教育质量建设的基本原则[1]:由于地方经济社会多元化发展需求,对地方高校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创新能力、目标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对不同学科及层次的研究生培养及学位授予要制定不同的标准[2]。如何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提供急需的人才,是值得学位点认真考虑的问题。地方高校发展与区域发展密切相关,不能仅依靠地方经济发展提高学校拨款,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挥高校自身的人才、技术优势,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了更好地促进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以产教相互融合、校企合作为关键点,把握创新要素资源,更好对接地方经济开发区和产业聚集区的创新活动,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3]。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

1.探索高校服务地方产学研合作的新模式。地方高校是地方财政拨款为主,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应探索以科研项目为纽带的地方高校学位点建设,使学位点资源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教师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开展合作项目,通过产学研合作新样式,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地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2.探索地方高校学位点建设融入地方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及促进地方经济增长的新方式。学位点建设及研究生培养要立足地方的核心产业、主要导向性产业、科技发展产业和技术发达产业,改革不满足市场需求、与地方实际相脱离的专业方向,着力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3.探索适应地方产业的学位点学科和专业建设。近年来,珠江三角洲有针对性地成立专业学位点,调整不同学科的专业课程,培养适应性人才,均是为了满足地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及江门市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增强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适切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4]。4.探索建立地方高校和地方经济的良性互动关系。地方高校与地方发展应是互动双赢的关系。地方高校学位点能否办出特色,关键在于是否有立足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这不仅对地方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有着重大意义,也能使高校改革更进一步。

查看全文

图书馆教育管理服务院校教学科研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高校图书馆管理和管理创新的概念;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的措施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高校图书馆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方法、高校管理创新是指管理者用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对企业现有资源的重新组合、封闭式的管理体制、图书馆基础业务工作重视不够、管理创新人才匮乏、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创造良好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外部大环境、争取学校加大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资金投入、努力提高馆员的综合素质、管理创新是图书馆一个永恒的课题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改革发展与建设的三大支柱之一,担负着为教学、科研服务的重要任务。本文简述了高校图书馆管理和图书馆管理创新的概念,针对当前图书馆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定的管理创新措施,以期使图书馆更好地发挥其教育和服务职能,为高校的教学科研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问题措施。

高校的图书馆一直是高校师生获得文献信息的基本来源,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高校图书馆馆藏总量和服务质量也一直被视为衡量大学办学水平和办学条件的重要指标之一。图书馆管理创新是提高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发展图书馆情报事业的保证。高校图书馆原有的一套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新世纪的运行特点,高校图书馆要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对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方式进行改革,通过管理创新,建立一套新的管理运行机制,使其焕发无限生机,才能推动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全面发展。

一、高校图书馆管理和管理创新的概念。

1、高校图书馆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方法,优化配置图书馆系统的各种资源(人力资源、财力资源、信息资源)以期完成图书馆为全校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服务并且使服务的提供者—馆员亦获得一种高度的士气和成就感的活动。

查看全文

从德国《职业教育报告》看职教科研为教育决策咨询服务的功能

一、德国《职业教育报告》产生的历史背景

职业教育在德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向来是德国民族引以为豪的教育财富,每年所有青年人中约有三分之二的在就业前接受过正规的职业培训,以学校和企业双向结合的培训造就了德国出色的技术水平,使德国的工业及工艺技术一直处于世界经济发展前沿。就是在如此良好社会背景及发展水平之上形成的体制,由于在本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其地位发生了动摇,出现了职业教育与培训位置间的危机,具体表现为需要培训人员的增加与企业提供培训位置的减少。这种矛盾的出现是由于当时企业的经济结构与劳动组织的相应调整与变化,使得一直以和谐发展的职业培训市场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危机,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间的关系出现矛盾与不协调。当时德国尚缺少对培训位置的数据统计,国家在职业教育发展问题上缺乏足够的规划与预测。对此,德国的教育科学部部长HelmutROHDE认为,职业教育政策的最重要任务就是提供良好的培训,为我们的青年一代能够在职业培训市场上找到一个合适的、高质量的培训位置。如何解决此问题,德国政府将目光对准了职业教育的研究,希望通过对职业培训市场数据的统计与分析,以研究报告的形式,对所存在的问题与矛盾能够防患于未然,实现对职业教育的科学规划与管理。事实证明,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可行之路。

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法律的健全与完善,保证了此报告的顺利实施与完成。1976年,鉴于对培训位置供求数据的统计与对培训位置的规划和预测的需要,《培训岗位促进法》生效。其中第一次明确联邦政府将职业教育报告作为每年对职业教育现状和发展的综述性报告,包含关于职业教育的统计数据和职业教育计划的制定。1977年,形成了第一本职业教育报告。其后,1981年颁布的《职业教育促进法》又将职业教育的研究与职业教育的管理与规划相联系,明确了职业教育研究在国家职教政策制定中的作用及任务,并就为完成报告所应有的研究组织与机构、相应承担的责任及义务作了明确的法律规定。

二、德国《职业教育报告》的地位及作用

1.《职业教育报告》是联邦教育与科学部每年出版的职教政策性报告它是联邦政府在制定职业教育政策时所依据的纲领性文件。是所有职业教育政策制定、规划和实施人员制定工作计划的基础,称之为德国政府职业教育发展政策白皮书。

2.《职业教育报告》由联邦教育与科学部联邦职教所研究、起草它对整个联邦职业培训的质和量统计基础数据进行研究以及对各地区、各行业的培训情况进行总结。完成此报告的宗旨是将全社会的职业教育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协助联邦政府解决职业教育事业发展上带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问题。

查看全文

知识管理信息化服务平台探究

近年来,高职院校校园信息化建设不断加强,而科研信息化是校园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职院校科研业务量的不断增加和科研成果的逐步积累,科研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运用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及多媒体技术,构建便捷、高效的科研信息化服务平台是科研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高职院校科研信息化服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科研信息化服务现状。目前,高职院校科研信息化服务建设不断加强,普遍在校园网上设置科研专栏或设立独立的科研信息网,用于科研信息的和科研工作的日常管理。近年来,科研管理系统相继被引入,部分高职院校开始探索科研远程服务新方法。这些都为科研管理人员高效处理日常科研事务、提高科研管理服务效率提供了有力支持,但是从目前科研信息化服务的总体情况来看,科研信息化服务建设缺乏全局意识和统筹规划;科研管理系统无法与财务系统、人事系统等其他专项系统进行有效对接,信息整合困难;科研管理部门缺乏对科研信息资源的整合挖掘和深度开发,知识浪费现象严重,科研信息化水平不高。(二)高职院校科研信息化服务存在的问题。1.科研信息化服务不全面、没有系统整合。科研信息化服务应涵盖科研资讯传递服务,科研项目、成果管理服务,科技人员、决策咨询服务等科研工作的各个方面。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高职院校科研信息化服务侧重于科研业务流程的优化和科研信息的存储、统计,而对于科研信息化服务的其他方面,如科研咨询服务、科研决策参考服务等不够重视。科研信息化服务的单位、部门和科研人员难以全面、充分地利用科研信息资源,极大地影响了科研信息化服务的质量。2.科研信息资源整合挖掘和深度开发不足。现有的科研信息化系统主要用于科研信息资源的收集、存储、统计和信息传送等。部分高职院校虽然建立了科研基本信息数据库,但是对数据的分析和挖掘不足,未能从科研信息资源中开发、提取核心价值。科研信息缺乏必要的整理和挖掘,造成科研信息量虽然不断增加,但是核心价值和知识是散乱的、零碎的,需求者很难在繁杂的科研信息中寻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既影响了科研工作的效率,又造成了知识的浪费。3.科研信息化协同服务欠缺,科研相关知识和信息无法实现广泛共享和交互使用。目前,高职院校科研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主要由科研管理部门负责,其他职能部门和科研资源需求者的参与度不高。科研管理部门主要从本部门的工作角度来设计科研信息系统和搭建科研信息化服务平台,使得整个科研信息化服务平台处于一种半封闭状态,往往只有科研管理部门和科研人员才会使用,科研信息传递也仅是科研管理部门向科研人员和相关部门的单向推送,科研管理部门和服务对象之间缺乏双向的交流和互动,导致科研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不高、利用率低,无法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

二、阻碍高职院校科研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的原因分析

(一)科研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机制不健全,对平台建设没有进行统筹规划和整体设计。科研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是全校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一环,需根据学校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进行设计。而现在高职院校主要由科研管理部门来进行科研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没有从全校信息化建设“一盘棋”的角度去考虑,其他各职能部门和科研人员对平台建设的参与度和配合度都不高,造成平台服务内容不够全面,科研信息采集、传递共享不顺畅,平台与其他各业务系统对接困难。(二)科研管理业务系统不完善,科研管理人员信息处理能力不强。首先,传统的科研管理业务系统只重视业务流程的优化再造,而没有对科研信息中蕴含的知识进行进一步的挖掘整理,大量的信息冗沉在信息系统里,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失去其原有的价值。其次,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对科研信息化服务平台管理人员信息化素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高职院校科研管理部门中具备信息化相关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不足,科研管理人员的信息处理能力不强,导致信息处理不够及时、准确,影响了科研信息的使用和共享。(三)校内各部门沟通联系不够紧密,政府、企业等外部支持不足。科研不但要服务学校的教学与发展,还具有服务社会的功能。高职院校更应注重应用型科学研究,研究成果只有通过企业、社会的实际应用,才能充分发挥其价值并进一步改进。高职院校科研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由于和政府、企业等外部相关单位、部门联系沟通不够,没有充分考虑外部需求者对科研信息资源的需求,造成对外信息沟通不畅、供需对接困难,科研成果推介、转化等社会服务受到极大影响。

三、基于知识管理的高职院校科研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

查看全文

高职院校科研团队建设探索

[摘要]产教融合和创新创业等政策的落实需要高职院校有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和科研团队,当前松散的项目式科研团队已无法满足高职院校发展的需要。该文在分析当前高职院校科研团队现状基础上,提出以校地共建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依托建设紧密型科研团队,解决目前科研团队存在经费不足、项目欠缺、缺少科研条件和无法保障科研时间等难题。同时以紧密型科研团队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促进产教融合和创新创业的发展。

[关键词]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高职院校;科研团队

一、引言

高职院校是服务地方经济、产学研深度融合、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主体[1]。在高职院校建设过程中,专业建设是主体,学科竞赛是亮点,校企合作是重点,科研是点缀,直接结果就是在高职院校没有紧密意义上的科研团队。在国家推进创新创业和产教融合等政策的指引下,高职院校科研团队在赋能本地产业发展上的作用逐渐凸显,企业技术研发、技术转移转化和人才培养都与科研团队息息相关,培养紧密型、创新型科研团队在高职院校建设中逐渐成为共识,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开始探索高职院校科研团队的建设和发展。如黎明职业大学陈婷和金华职业技术学院韦清提出的协同创新模式下的高职院校科研团队建设[2,3],岳阳职业技术学院的胡海林等人提出的多元化和跨学科科研平台建设措施[4],以及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的袁霞提出的教师、学生和企业技术人员组成的混合科研创新团队模式[5],上述文章都对科研团队建设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诸多有益的建议和措施。但深入研究发现,目前高校的科研团队建设还是基于松散型模式,更多从考核和机制等方面进行高职院校科研团队建设的探索。为了赋能产业发展,从中央到地方都在积极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如“双创中心”、孵化器、开放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和研究院等。研究院侧重于前瞻性和基础性技术研究,以本科类院校为主,其他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贴近产业,侧重应用型技术研发和产业服务,适合高职类院校建设,作为产教融合的桥梁和纽带。本文结合自身团队建设经验,在深入研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属性和高职院校科研团队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以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基础,解决高职院校科研团队组建难、发展难和考核难等问题。

二、高职院校科研团队现状

高职院校的建设重心是专业建设。通过建设高质量的专业,促进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服务产业发展,是职业院校一直以来建设的重心。在“双创”和产教融合政策背景下,高职院校科研的重要性开始显现,没有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和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双创”和产教融合都难以推进,或者流于形式。以研促教、以研促赛、以研促产才能够提高专业建设质量,同时培养高质量的教科研团队。科研团队建设不再是高职院校的点缀,而是高质量高职院校建设的重要一环。技能型人才培养定位,以及受师资水平限制,当前高职院校科研团队比较松散,基本以项目式科研团队存在。纵向项目申请前临时拼凑科研团队,具体实施过程中,很少有团队成员参与,基本上拼凑出来的团队成员只负责签字,很少参与具体科研工作,项目负责人独自申报,独自研发,独自结题[6]。在横向课题研发中,由于必须做出具体科研成果,团队成员参与度比较高,但项目结束也会自行解散。高职院校的另一种科研团队是平台式,即校内的研究所和研究院,这种类型的科研团队属于紧密型,属于高职院校内的科研中坚力量。高职院校的科研缺乏政策支持,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科研时间无法保障,学校的考核主要是教学、学科竞赛和课程建设[7]。教师科研缺少激励机制,多数是为了完成年度考核,为科研而科研,不是为了解决科学问题或技术问题而进行研发,直接的结果就是科研成果较少,项目质量无法保障,服务产业功能弱化。破解高职院校科研问题,首要任务破解科研团队建设,包括项目经费保障、科研考核机制、科研条件(仪器设备和时间等)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可以作为科研团队建设的途径之一,破解当前高职院校面临的科研难题。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