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理论研究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0 16:07:0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科学理论研究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科学理论研究

布赖恩·温公众理解科学理论研究

摘要:温是英国公众理解科学理论研究领域中的一位重要人物,通过对坎布里亚羊事件进行详细分析,温认为,在英国的公众理解科学中,有问题的不是公众对科学的无知,而是科学自身和科学机构的无知;但是科学及其机构却没有意识到他们自身的缺点,缺乏内省性。相反,这种内省性在坎布里亚地区的公众中却表现得非常明显。因此,温对传统的英国公众理解科学理论模型提出了批评,提出了他对公众理解科学的看法。本文讨论分析了他的可称为内省模型(reflexivitymodel)理论。

关键词:公众理解科学,缺失模型,内省模型,地方性知识

Abstract:BrianWynneplaysanimportantroleinthestudiesofpublicunderstandingofscienceintheBritainwhocriticizesthetraditionalmodelofpublicunderstandingofscienceanddefinesitas“deficitmodel”.Hisownstudyofpublicunderstandingofscienceisdefinedas“reflexivitymodel”.Wynne’sstudywasbasedontheinvestigationoftheaffairsofsheepofCumbriaandhefoundthattheproblemwasnottheignoranceofthepublicbutofthescienceitselfandscientificinstitution.Scienceanditsinstitutionwerenotawarenessoftheirowndefect,lackingofreflexivityexpressedinthepublicevidently.

Keywords:PublicUnderstandingofScience,deficitmodel,reflexivitymodel,localknowledge

布赖恩·温(BrianWynne)是英国兰卡斯特大学科学研究中心负责人,同时也是兰卡斯特大学环境变化研究中心负责人。他的主要研究如技术决策、风险和环境问题等公共政策领域中的科学权威的建构。1988年到1990年期间,温曾经负责领导了兰卡斯特的一个有关科学技术的公众解释的研究项目,这个项目得到英国经济与社会研究理事会(ESRC)资助。

他利用对英国坎布里安羊事件的案例分析所做的研究在英国的公众理解科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并反复被有关学者所提起并引用。

查看全文

小议布赖恩·温的公众理解科学理论研究内省模型

摘要:温是英国公众理解科学理论研究领域中的一位重要人物,通过对坎布里亚羊事件进行详细分析,温认为,在英国的公众理解科学中,有问题的不是公众对科学的无知,而是科学自身和科学机构的无知;但是科学及其机构却没有意识到他们自身的缺点,缺乏内省性。相反,这种内省性在坎布里亚地区的公众中却表现得非常明显。因此,温对传统的英国公众理解科学理论模型提出了批评,提出了他对公众理解科学的看法。本文讨论分析了他的可称为内省模型(reflexivitymodel)理论。

关键词:公众理解科学,缺失模型,内省模型,地方性知识

Abstract:BrianWynneplaysanimportantroleinthestudiesofpublicunderstandingofscienceintheBritainwhocriticizesthetraditionalmodelofpublicunderstandingofscienceanddefinesitas“deficitmodel”.Hisownstudyofpublicunderstandingofscienceisdefinedas“reflexivitymodel”.Wynne’sstudywasbasedontheinvestigationoftheaffairsofsheepofCumbriaandhefoundthattheproblemwasnottheignoranceofthepublicbutofthescienceitselfandscientificinstitution.Scienceanditsinstitutionwerenotawarenessoftheirowndefect,lackingofreflexivityexpressedinthepublicevidently.

Keywords:PublicUnderstandingofScience,deficitmodel,reflexivitymodel,localknowledge

布赖恩·温(BrianWynne)是英国兰卡斯特大学科学研究中心负责人,同时也是兰卡斯特大学环境变化研究中心负责人。他的主要研究如技术决策、风险和环境问题等公共政策领域中的科学权威的建构。1988年到1990年期间,温曾经负责领导了兰卡斯特的一个有关科学技术的公众解释的研究项目,这个项目得到英国经济与社会研究理事会(ESRC)资助。

他利用对英国坎布里安羊事件的案例分析所做的研究在英国的公众理解科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并反复被有关学者所提起并引用。

查看全文

浅析财政学科学理论

财政学研究的首要任务是确立科学的理论基础,因为科学的理论基础是规范正确的研究方向、确定正确的研究对象和任务、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形成科学的研究结论、建立合理的理论体系的基本前提。

我国财政学的理论基础历来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但近年来,传统的政治经济学作为财政学理论基础的地位受到很大冲击:一方面,西方经济学从思维方式、分析方法上对传统经济学形成冲击;另一方面,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改革目标的确立,似乎又拉大了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的差距。我国财政理论中应用理论的研究较为滞后,多限于对财政分配过程的描述及对现行制度政策的诠释上,尚未形成科学完整的应用理论体系。因此一些应用经济学理论纷纷与西方市场经济理论挂钩而与传统经济学脱钩。甚至有的学者认为,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如同自然科学知识一样,“具有普遍的,一般的科学意义,是无国界、无阶级性的”。“这些基础理论的内容,是我们人类的共同财富。”“可以成为我们自己的理论基础。”他们认为中国经济学只要照搬西方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就行了,不需要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理论”。这种观点未免失之偏颇。首先,西方经济学应用的前提、条件在我国并不具备,照搬显然是不行的,更重要的是,持上述观点的人恐怕并没有深入开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宝库,就断言它已经不适合当代中国的需要了,实在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种误解。为了在科学的基础上建立当代中国财政学的理论基础,我们认为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一、理论基础的完整性

任何一门科学理论都有自己区别于其它科学的独特研究对象,而要正确、有效地探索和掌握研究对象的性质、特征和运动规律,必须要坚持理论覆盖面的完整性,首先就要求理论基础的完整性,在此基础上构建内容完整、层次清晰、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例,其三个组成部分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必须把它们作为一个理论体系加以理解。哲学是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任何财政经济理论及与其有密切关系的国家政府等观念,都是一定的哲学思想运用于这些领域得出的结论,它是坚持正确的研究方向的根本保证。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在界定财政的概念、性质、运行体系、职能范围等基本理论问题,明确财政作为国家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前提与国家的本质联系以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有利于国家职能实现等问题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剩余价值学说以及经济周期理论等,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调控理论和相应的财政政策理论的理论基础。三个组成部分有机联系,不可分割,如果只以其中的经济学说作为理论基础,很难全面地认识这种经济学说的哲学渊源、社会实质,也就很难运用它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指导实践了。

二、理论基础的政治性

关于财政同政治、国家、社会之间的辩证依存关系,无产阶级革命领袖们根据对历史实践经验的科学分析,作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论断,如:从社会制度产生和建立的角度,作出:“任何社会制度,只有在一定阶级的财政支持下才会产生”的理论;从国家和政府的存在与职能实现的角度,作出“国家存在的经济体现就是捐税”和“废除捐税的背后就是废除国家”以及“赋税是政府机器的经济基础”的结论;从国家改革策略任务实现的角度,作出:“如果我们在财政政策上没有成就,我们的一切根本改革就会遭到失败”的结论;从财政与政治关系的角度,作出:“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的结论,并把财政工作看作是“最大的政治工作之一”,把政治观点确定为财政工作的首要观点,认为“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可见,政治性是财政的本质属性。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古往今来一切国家,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都是利用国家、法律、民主等形式,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现政治上的统治。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国家的立法机关(议会)通过民主程序实现对政府的立法监督,体现出相当的权威性和实效性,是实现财政管理法制化的一个决定性因素,而当前我国财政管理制度存在着相当随意的现象,制度多变,缺乏可行性和权威性,财政管理中以言代法、以权压法、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相当普遍,民主法制制度不够健全,财经纪律松驰,方针政策贯彻不力,职能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因此,以民主法制为依据的现代财政监督机制亟待建立,确立财政学的理论基础,也决不应把国家、法律(特别是宪法)、方针政策等因素置于无足轻重的地位甚至有意无意将其排除在财政范围之外。

查看全文

德育学规范性质管理论文

1

德育学是教育学的分支学科,讨论德育理论的性质首先涉及到教育学理论性质的认定问题。教育学从自立门户以来,学科发展经历了两大阶段,即从教育学向教育科学发展阶段,从单数形式的教育科学向复数形式的教育科学发展阶段。在教育学阶段,教育学为规范性质的学科,称为实践教育学、应用教育学或规范教育学。正如英国学者赫斯特所认为的,(注:[英]赫斯特:《教育理论》,《教育学文集·教育与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441-443页。)教育理论是有关阐述和论证一系列实践活动的行为准则的理论。他用“纯粹理论知识”一词指称科学理论。他指出,实践性理论和纯粹理论知识的区别在于,后者的作用主要是解释,前者是决定实践活动;后者是获得理性的认识,前者在作出理性的行动。他认为,教育理论关心的是“改进”和“指导”实践活动,为实践制定理性的原则。英国学者穆尔称教育理论为应用理论。他认为,科学理论的作用主要是叙述的、解释的和断言的。与此相比,教育理论属另一范畴,即属于所谓“应用”理论的范畴。应用理论的作用主要不是准备去叙述世界或预测未来,而是告诉我们在世界上应该做些什么,它们为实践提出建议。(注:[英]丹尼斯·劳顿等著:《课程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9页,第10页。)总结这两位学者的阐述,归纳起来,规范理论的特点以及它与科学理论的区别表现为:第一,规范理论的目的、功能,是“告诉应该做些什么”,“为实践提出建议”,“决定实践活动”,“作出理性行动”,不象科学理论重在“解释”、“叙述”;第二,规范理论建设的任务,是“阐述和论证实践活动的行为准则”,“为实践制定理性原则”,而不象科学理论重在“获得理性认识”。

在教育学阶段,人们认为只有一种性质的教育学,即规范教育学,科学在教育学的视野之外。这一阶段,人们为教育实践“赶制”教育理论,发明理论是为了应用,为实践提供规范。教育实践的需要促进了规范教育理论的发展和成熟。规范教育理论基本形成了自身的特点,它与科学理论的界限逐渐分明。如果用一个分类框架列出,它们的若干区别之处就在于:(1)在研究对象上,规范理论研究“应当做什么怎样做”。科学理论研究“是什么”;(2)在研究方法上,规范理论采用从目的到手段,从内容到方法逐步演绎的方式,科学理论则采用归纳法,从事实中概括出规律;(3)在概念揭示和命题陈述上,规范理论是对事物现象作出如何变革的规定,采用纲领性定义、规范性命题,而科学理论旨在对事物现象作出事实的概括,采用描述性定义、描述性命题;(4)规范理论的成果形式为理性规范,科学理论为反映事物规律的原理;(5)检验规范理论的标准为指导实践有效与否,检验科学理论的标准是真伪;(6)立论与检验方法,规范理论是辩护与批判,科学理论是证明与证伪。

这个划分学科理论性质的框架,对于我们认识德育理论的规范性质提供了参照。以现行的德育学著作的陈述体系为例。其一,德育学的陈述是采用规范理论的从目的到手段,从内容到方法的演绎方式,而非科学理论从教育事实中概括出规律的归纳方式。其二,概念界说是采用纲领性、规定性定义,采用规范性命题陈述方式,如“德育”概念,定义为:是将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注:胡守芬主编:《德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0页。)定义表述的是“应当”的纲领性要求,以及“应当怎样做”的规范。按定义的意思,如果换一种表述,即是好的德育、有价值的德育,或者说理想的德育,就是实现社会思想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这里同时也规定了德育“应当怎样做”。其三,德育学陈述的理性规范,是对事物规律的概括和总结。其四,对德育理论的检验标准是其实际效用,而非反映客观实际的真伪。

德育学著作是一定时期德育理论研究的表述,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科理论的性质。当然,要确定德育学科的性质,仅考察现行德育学著作的陈述体系是不够的,还需要多一些考察视角。

2

查看全文

德育学规范性质分析论文

1

德育学是教育学的分支学科,讨论德育理论的性质首先涉及到教育学理论性质的认定问题。教育学从自立门户以来,学科发展经历了两大阶段,即从教育学向教育科学发展阶段,从单数形式的教育科学向复数形式的教育科学发展阶段。在教育学阶段,教育学为规范性质的学科,称为实践教育学、应用教育学或规范教育学。正如英国学者赫斯特所认为的,(注:[英]赫斯特:《教育理论》,《教育学文集·教育与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441-443页。)教育理论是有关阐述和论证一系列实践活动的行为准则的理论。他用“纯粹理论知识”一词指称科学理论。他指出,实践性理论和纯粹理论知识的区别在于,后者的作用主要是解释,前者是决定实践活动;后者是获得理性的认识,前者在作出理性的行动。他认为,教育理论关心的是“改进”和“指导”实践活动,为实践制定理性的原则。英国学者穆尔称教育理论为应用理论。他认为,科学理论的作用主要是叙述的、解释的和断言的。与此相比,教育理论属另一范畴,即属于所谓“应用”理论的范畴。应用理论的作用主要不是准备去叙述世界或预测未来,而是告诉我们在世界上应该做些什么,它们为实践提出建议。(注:[英]丹尼斯·劳顿等著:《课程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9页,第10页。)总结这两位学者的阐述,归纳起来,规范理论的特点以及它与科学理论的区别表现为:第一,规范理论的目的、功能,是“告诉应该做些什么”,“为实践提出建议”,“决定实践活动”,“作出理性行动”,不象科学理论重在“解释”、“叙述”;第二,规范理论建设的任务,是“阐述和论证实践活动的行为准则”,“为实践制定理性原则”,而不象科学理论重在“获得理性认识”。

在教育学阶段,人们认为只有一种性质的教育学,即规范教育学,科学在教育学的视野之外。这一阶段,人们为教育实践“赶制”教育理论,发明理论是为了应用,为实践提供规范。教育实践的需要促进了规范教育理论的发展和成熟。规范教育理论基本形成了自身的特点,它与科学理论的界限逐渐分明。如果用一个分类框架列出,它们的若干区别之处就在于:(1)在研究对象上,规范理论研究“应当做什么怎样做”。科学理论研究“是什么”;(2)在研究方法上,规范理论采用从目的到手段,从内容到方法逐步演绎的方式,科学理论则采用归纳法,从事实中概括出规律;(3)在概念揭示和命题陈述上,规范理论是对事物现象作出如何变革的规定,采用纲领性定义、规范性命题,而科学理论旨在对事物现象作出事实的概括,采用描述性定义、描述性命题;(4)规范理论的成果形式为理性规范,科学理论为反映事物规律的原理;(5)检验规范理论的标准为指导实践有效与否,检验科学理论的标准是真伪;(6)立论与检验方法,规范理论是辩护与批判,科学理论是证明与证伪。

这个划分学科理论性质的框架,对于我们认识德育理论的规范性质提供了参照。以现行的德育学著作的陈述体系为例。其一,德育学的陈述是采用规范理论的从目的到手段,从内容到方法的演绎方式,而非科学理论从教育事实中概括出规律的归纳方式。其二,概念界说是采用纲领性、规定性定义,采用规范性命题陈述方式,如“德育”概念,定义为:是将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注:胡守芬主编:《德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0页。)定义表述的是“应当”的纲领性要求,以及“应当怎样做”的规范。按定义的意思,如果换一种表述,即是好的德育、有价值的德育,或者说理想的德育,就是实现社会思想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这里同时也规定了德育“应当怎样做”。其三,德育学陈述的理性规范,是对事物规律的概括和总结。其四,对德育理论的检验标准是其实际效用,而非反映客观实际的真伪。

德育学著作是一定时期德育理论研究的表述,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科理论的性质。当然,要确定德育学科的性质,仅考察现行德育学著作的陈述体系是不够的,还需要多一些考察视角。

2

查看全文

党风科学研究的时代价值

理论是实践的眼睛。党风建设的实践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加强党风科学理论研究,无论从我党还是从国际无产阶级政党特别是执政党的建设来说,都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重大的实践意义,因此,加强党风科学理论研究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责任。党风科学理论也必将在新时期的党风建设实践中,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党风科学是关于党的作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学说,是研究无产阶级政党作风的产生、发展及其建设规律的科学。它是哲学、政治经济学、党的建设及系统科学、教育科学等学科交叉发展形成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是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党风科学的研究对象是政党党风的外在环境、内在本质及其党风建设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党风科学是通过对客观的党风现象和实际的党风建设(包括党风实验)的研究去揭示党风规律的。)党风科学作为一门科学,应透过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党风现象并论证这一现象所固有的客观规律及其在各种不同条件下的运用。就我们党来说,党风有两条基本的规律:一是党风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其中最重要的是党风与社会的经济(包括生产力)、政治、文化的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二是党风与党的生活各方面的关系,其中最重要的是党风与基层的组织生活、党纪活动、党员的党性修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规律。它们是制定党风建设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是一切党风活动必须遵循的。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党风建设理论发轫于一百多年之前。一百多年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十分重视党风问题,并把党风研究作为理论建设的重要内容,把党风问题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恩格斯曾经明确指出:“我们党有个很大的优点,就是有一个新的科学的世界观作为理论的基础,研究这个世界观已经够忙了,单是这一点,我们党就不可能堕落到象流亡中的‘大人物’那样深的程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卷,第页)恩格斯在这里最早提出了以新的科学的世界观作为理论基础并努力研究世界观这个党风的内在本质,是共产党人免于腐败堕落的根本措施和保证的重要思想。同志在《整顿党的作风》一文中也指出:“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这三股歪风,有它们的历史根源,现在虽然不是占全党统治地位的东西,但是它们还在经常作怪,还在袭击我们,因此,有加以抵制之必要,有加以研究分析说明之必要。”(《选集》第卷,第页。)这就在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史上,进一步明确了把党风作为科学研究对象的必要性。随着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立,特别是目前我们党是一个拥有多万党员的大党,要解决的党风问题、社会问题纷繁复杂,党风问题比较突出。所以我们党历来强调加强党风建设,并把党风问题视为“党的生命”。

尤其在当前,世纪之交的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繁重的国际国内任务摆在共产党人的面前,这就更加要求我们深刻认识党风科学研究的时代价值,努力探讨党风建设的外部环境、内在本质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全面提高党的理论水平,增强党风建设的科学性、预见性、创造性、时代性,使我们党始终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的领导核心。

(一)党风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为我们党的各级组织在党的思想、政治、理论和组织建设等方面提供一把钥匙。

在党风科学理论指导下的党风建设工作是建立在对特定党风问题研究的基础之上的。这种研究不是一般的研究,更不是思辨色彩甚浓的随意性定量的研究,而是在科学方法指导下的,以求实和资料为依据的严密论证。这样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真正了解作为党风实施者的每个成员——各级组织和各个党员。

查看全文

正解真解心得

古人有“好读书不求甚解”的说法,今有人反其义而道之,说“不读书好求甚解”。这两种说法,从读书的不同角度来看虽然各有其道理,但也有一定的片面性。以理论学习为例。理论的内涵和本质,一是抽象概念,二是创造建构,其核心是一定的时代精神的凝结。诚如马克思所说,“每个原理都有其出现的世纪”。这就要求我们在理论学习和理论研究中,首先要明白我们学习研究的理论立足于哪一时代,有何道理,对指导我们的思想和工作有什么意义。要做到这一点,自然离不开读书。离开古今中外思想家所提供的理论原著,仅凭个人的“思辨”或“体悟”,是不可能形成真正的理论思维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真正的理论学习和理论研究,应当也必须做到:求甚解,求正解,求真解。

求甚解,就是要对理论有一个全面系统的理解。任何科学理论都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包含多方面的内容:既有基本观点和基本原则,也有分析研究解决具体问题的个别结论;既包含产生这一理论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也蕴涵着理论形成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只有对理论包含的这些内容有全面透彻的理解,才能真正把握其精髓和实质。这也是我们党的理论武装工作的一个基本要求。抗日战争初期,同志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在担负主要领导责任的观点上说,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其要义可谓是对“求甚解”的最好注脚。

求正解,就是要对理论问题有正确而精准的把握。理论是科学,学习和研究理论也必须讲究科学。有两种倾向要坚决反对:一种是断章取义,从完整的理论体系中找出只言片语为我所用;一种是简单化、贴标签,用搭积木的办法研究和阐述理论。“”中盛行的打语录仗的做法,改革开放初期某些人常用的从马列著作中找出几句话,简单随意地贴姓“社”姓“资”标签的做法,都是不足取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对科学理论有一个全面准确的理解,从而把正确管用的理论真正学到手。

求真解,就是要对理论有真实的研究、真诚的探索和真切的思考。求真,是对人与世界、思维与存在关系的总体把握,也是对自身理论品格的一种提升。一个对科学理论没有求真精神的人,是不可能真正领悟到理论的真谛的。当年,青年时代的马克思“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时,就敢于坦率承认:自己“以往的研究还不允许”对当时的某种思潮“妄加评论”。为了解决使自己“苦恼的疑问”,他退回书房从事多年诚实的研究,终于在历史观上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要做到在理论问题上的求真,就应该像马克思那样,敢于正视自己的无知和困惑,不虚假,不取巧。那种强不知以为知,热衷于拿自己还没有弄清楚的东西来炫耀自己、教育别人的不老实的做法,理应坚决摒弃。

认真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是全党首要的政治任务。十六大报告是一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光辉的理论文献,要真正掌握其基本观点,领会基本精神,同样必须有“求甚解、求正解、求真解”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这是把十六大精神真正贯彻落实好必须认真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查看全文

计生委科学发展观主题整改方案

根据市委关于开展“解放思想、科学发展”主题实践活动的要求和市委宣传部、市直工委的安排部署,认真学习*、省委八届六次、七次全会精神,市委九届六次全会精神等有关解放思想的论述,紧扣主题,广泛开展讨论交流,深入查找不符合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突出问题,经分析梳理,制定整改方案如下:

一、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思想观念不新、不够解放。主要表现在:开拓创新意识不足,思想因循守旧,对工作定位不高,要求不严,宗旨意识、公仆意识、责任意识浅薄。

(二)工作作风不实、责任心不强。主要表现在:工作中存在畏难情绪,组织、协调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有的在职不尽职,在岗不爱岗,在业不敬业。思想上存在等、靠、要的想法,遇到困难,缺迎头面对的勇气和决心。

(三)学风不浓,理论研究不够。主要表现在:缺乏学习紧迫感,自觉性和主动性,对“解放思想、科学发展”的重要思想理论缺乏系统的学习,体会的深度不够,学习没能很好地联系工作实际,用科学理论指导工作不到位。

二、整改措施及努力的方向

查看全文

内容组合分析会计专业课程结构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我国现行会计理论课程的教学层次划分;现行主要会计理论类书籍的内容结构分析;不同层次会计理论课程的教学重点与内容设计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既注重对在校博士、硕士和本科生进行系统的专业基础教育与专业技能训练、整个会计专业教育体系(主要是研究生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会计专业的学生应当加强其专业理论素养的教育、本科层次教材、硕士研究生层次教材、理论读物性质的论著、本科层次教材的结构与内容、国外本科层次会计理论教材的结构与内容、研究生层次教材的结构与内容、研究生层次教材的结构与内容、现有会计理论教材及论著结构的基本特点、不同层次会计理论课程的重点内容、不同层次会计理论课程教学内容的具体设计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本文讨论了目前我国会计专业理论课程教学的组织层次,以现行国内外会计专业不同层次会计理论课程教材及有关读物所涉及的内容为主要研究对象,按其内容组合方式进行了结构特点的比较分析,并在提高学生会计专业理论素养的前提下,就组织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研究生三个层次会计理论课程的教学以及应涉及的研讨内容进行了分层设计。

【关键词】会计理论;教学与研讨;内容;结构;研究

大学教育的使命是文化传授、专业教学、进行科学研究和培养未来的科学研究人员(奥尔特加·加塞特,2001)。为了完成这一使命,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到既注重对在校博士、硕士和本科生进行系统的专业基础教育与专业技能训练,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与来源结构,强化对其进行基本理论教育以扩大专业知识面,提高其专业理论素养,为将来从事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

一、我国现行会计理论课程的教学层次划分

会计理论是运用一定逻辑形式对会计实践行为的本质及其演变与发展规律进行研究后所形成的系统、全面的理性认识。它是会计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的重要构成部分。因此,它在整个会计专业教育体系(主要是研究生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一点已经得到学界的共识(葛家澍,1998)。

查看全文

心理学理论研究管理论文

摘要:世界性的心理学理论研究度过了一个困难的时期,逐渐上升为学科发展的亮点。当前心理学理论研究的复兴主要得益于“后实证主义”新范式的出现。后实证主义范式将科学实在论和科学解释学作为核心理论假设,试图以新的维度重建心理学的科学基础。以理论心理学、文化心理学、社会建构主义、修辞心理学、辩证法心理学等为代表的后实证主义研究思潮的日益勃兴,不断展现出心理学理论研究的内在学术魅力与文化自信。

关键词:心理学理论研究;后实证主义;范式转换

心理学的先驱者布伦塔诺曾说:“心理学好像是人类进步的基本条件,更是关于人类真理的试金石”。[1]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国家便将心理学建设成为一门与经济学和法律齐名的热门学科。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心理学又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以“脑的十年”研究和“认知科学计划”为核心的科学发展战略,又将心理学推向了一个鼓舞人心的新时代。目前,美国科学基金会已经把心理科学单列为七大部类之一。我国也将包括心理学在内的18门学科作为优先发展的重点基础学科。这无疑为新世纪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利的社会外部环境。从学科发展的内部格局而言,心理学的知识更新速度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实证心理学独揽天下的局面已逐渐被打破,形成了实证主义与后实证主义双峰对峙的并行发展格局。不仅像认知心理学、认知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等实证主义的研究范式步入了一个不断创新的发展阶段,而且以理论心理学、社会建构主义、文化心理学为代表的后实证主义范式,也不断展现出了心理学理论研究本身的内在学术魅力与文化自信。新世纪的心理学研究范式走向了一个更为开放的新时代。探讨西方心理学研究范式转向的规范基础和前沿主题,对于改善国内心理学理论研究的长期滞后及错位状态,具有重要的学术参照意义。

一、当代心理学理论研究范式的转换:后实证主义的崛起

近10年来,世界范围内的心理学理论研究度过了一个困难的发展时期,进入了后实证主义范式的新阶段。正如车文博先生所讲,目前心理学的研究发展“已经超越了以往狭隘的定义,已经从关注实验室中的人,转化到了研究复杂的社会、文化问题和理论问题”。[2]当前西方心理学理论研究繁荣的重要标志是:作为具有独立学科建制的“理论心理学”学科分支已经得到确立;许多传统问题像身心关系问题、意识、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等,在当代新的科学背景下得到了进一步的讨论;而且当今自然科学和社会时代的发展也为心理学理论提出了很多全新的课题。许多传统与现代性问题交织在一起,迫使心理学进一步加强了对一些具有探本求源属性学科问题的重新认识和理解。经过20多年的持续创新积累,西方心理学的理论研究逐步形成了一种比较成型的后实证主义的新视角或新范式。

“范式”是指特定时期从事某一学科的研究者所公认的理论框架或研究纲领。根据库恩的观点,范式的基本含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学科共同体所持有的共同态度和信念;具有公认的研究框架和理论模型。理论范式是学科成熟的重要标志。斯腾伯格指出,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总是会受到两种互为联系的内生性资源的推动:一种是“思想驱动”(ideadriven),另一种是“数据驱动”(datadriven)。[3]理论范式无疑属于“思想驱动”的范畴。随着当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一些学者提出,许多科学发展问题在技术上困难并不大,而关键需要来自于“思想观念”的变革,即需要进一步实现理论范式的转换,以新的思路和视角来摆脱发展中的困局。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