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创新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3 07:59:1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科学创新教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科学创新教育

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教育探讨

摘要:木材科学与工程是林业工程一级学科下一个重要的专业方向。其中,实践教学是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践教学模式、平台建设、基地建设三个方面开展创新教育,构建适用于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创新教育实践模式,对提高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满足新时展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教育;实践模式;发展需求

在建设世界一流林业大学背景下,如何协同教育资源、精准发力,持续推进高质量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成为高水平林业大学特色化发展的重要任务。其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创新实践能力强、理论基础知识扎实的人才队伍,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通过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传统实践教学中的问题

实践教学是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基于创新实践的角度,主要存在以下现象:(1)实验教学模式方面。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存在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单薄、考核形式单调的问题。教师作为主动的施教者和知识的灌输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这可能在根本上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导致学生在课堂学习时处于被动的状态,降低了学习积极性。随着木材行业的迅速发展,统编教材与知识的迅速更新和多元化的矛盾日益明显,传统的授课内容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和滞后性。从而,造成学生对本专业的知识了解和掌握不够全面,不能完全认识到专业的前瞻性知识点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学习热情的发挥。此外,凭借实验报告的撰写情况进行教学考核,无法评价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也与社会对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背道而驰。(2)实验教学平台建设方面。在“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下,现有的实验室建设应进一步满足学生的实践教学需求。充足的实验平台支持,在保证有效的科研产出的同时有利于创新理念在实验与实践中得到验证。从而不断地激励和促进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3)实践基地建设方面。在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中,主要以教师指导为主,利用课堂所学理论知识来开展实践活动,以此来达到锻炼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然而,实习基地不稳定,实习周期相对较短的情况,无法确保每位学生都参与实践,难以达到创新实践教学的实际目的。

2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教育实践措施

查看全文

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教育研究

摘要:为提高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提出了创新教育理论、强化实践教育、加强创新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等创新教育实践模式的改革措施,以满足目前社会对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要求。

关键词:木材科学与工程,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理念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意识得到了很大锻炼[1],使得理论基础知识扎实、创新实践能力强的人才成为企业需求的目标[2,3],故实践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4]。因此,加强创新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大学生创业与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都要求比较高,注重实践和应用,但也存在部分问题。对此,本文结合西南林业大学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际情况,从创新教育理论、强化实践教育、创新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坚持“产学研”结合等方面,探讨了创新教育实践教学的新模式,以加强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创新教育实践体系,大力提升人才培养的能力。

1创新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实践教学是工科专业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之一[5]。我校对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了一些改进,但比较侧重实践教学方面,对其具体实施方法还缺乏系统深入的阐述,就当今形势,该专业的实践教学部分还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在实验教学方面。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现有的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模式,其中部分内容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由于实验课的上课学生数量较多、实验仪器数量不足,实验课多是附属于理论课,实验课时较少,所以,一般在上课时,一组有多个人,会造成“一人动手,多人旁观”的局面;而且,实验内容比较陈旧,没有及时更新,缺乏创新性,容易使学生对实验过程失去兴趣;另外,各实验课程之间没有连贯性,相互独立,相互之间没有交叉,不能形成一个系统的整体,导致实验资源难以得到综合利用。其次,在实践教学的平台建设方面。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习基地和实验室建设,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均满足不了学生的实践教学需求,而且由于缺少平台或者企业的支持、帮助,使得一些研究成果只能在实验室中完成,而没有办法在企业生产中得到验证。最后,实习方面。实习是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到实践中锻炼和培养能力的活动[6]。但由于实验设备数量较少,实习质量很难保证。而且,实习基地不稳定,实习经费不足,时间较短,所以,在实习过程中学生不能自己动手实践,实习效果得不到保证。

2创新教育实践模式的改革措施

查看全文

移动终端技术在科学创新教育中的运用

摘要:随着近年来互联网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许多基于移动终端技术的科学创新教学资源应运而生,比如仿真学习软件、移动终端课件、微视频资源、网络学科主题社区等。这些信息技术的应用使科学创新教育更加生动,培养了青少年对科研的热爱和兴趣,并通过高效互动的方式促进了青少年高阶思维的建立和科学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移动终端技术;科学创新教育;移动终端课件;微视频

校内的科学创新教育在青少年创新素养培养方面起到了主导作用,学校如何搭建平台,使学生开阔视野,迸发创意的火花并将其付诸实践是创新素质培养的关键。常规的科技创新教育主要以专家讲座、学生课题咨询、科技辅导教师授课为主,这种方式受到活动场地、时间等限制,使得互动性不够强,学生无法在科学探究过程中随时提问并获得有效解答,课堂较为枯燥,学习效率比较低下。近年来,信息技术成为了当今世界创新速度最快、通用性最广、渗透力最强的高技术之一。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许多基于移动终端技术的教学资源应运而生[1]。移动终端技术指的是利用各种方法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视频、教学软件、网络互动等平台能够在iPad、AndroidPad等移动教学设备上运行,比如仿真模拟软件、移动终端课件、微视频资源、网络学科主题社区等。这些基于移动终端资源的新兴授课方式具有以下优点:①达成碎片化学习方式;②互动性好;③即时性学习;④过程可重复[2]。因此,我所在的中学已经将移动终端技术与科学创新教育相结合,鼓励青年科技辅导教师在教育方法上进行改革创新。期望通过教学模式的变革,提高学生的自主科学探究能力,逐步形成高效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下文通过几个已经成形的实践案例介绍移动终端技术在科学创新教育中的应用,并简单总结了实践经验和体会。

一、基于移动终端设备的仿真学习软件在科学创新教育中的应用

长期以来,青少年科学创新教育受到实验环境和设备的制约,限制了青少年的创新实践活动。目前网络上已有很多学习软件能够实现3D模拟效果,通过iPad下载移动终端软件,可使整个实验过程完整地呈现。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够加深学生的记忆,从而产生亲临等同真实环境的感受和体验,获得对科学真谛的理解。在微生物学课题探究过程中,学生往往需要对特定细菌进行菌种鉴定。国际上微生物菌种鉴定主要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依赖PCR技术扩增细菌16SrDNA序列,测序后利用GeneBank数据库对序列进行识别和鉴定细菌种属。整套过程周期长、操作难度较大,高中实验室较难实现,而通过常规的讲授式课程又很难使学生对整个过程进行理解。利用网络现有的学习软件就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可以利用iPad下载移动终端软件“TheVirtualBacterialIDLab”(如图1)模拟呈现整个微生物菌种鉴定的操作过程。学生根据提示,自行在软件界面进行操作,最后能够在一节课时间内获得某一细菌DNA的序列信息,并通过GeneBank数据库进行序列比对,最终获得该细菌的种属分类信息。通过网络仿真软件的学习,学生普遍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较为前沿的研究知识点或研究方法,这也为其真正进行实验操作做好了坚实的理论铺垫。

二、移动终端课件、微视频在科学创新教育中的应用

查看全文

科学创新教育论文

一、解放思想,培养创新兴趣

创新能力是指人们在对旧问题进行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新颖、有效解决方法的能力。一个人具备了创造能力才能内化为自身的创造才能。具备了创新能力的人,才能在生活中展现自己的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科学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今的教学不再是传统的应试教育,而是培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学习知识的教学。在科学课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对身边的一切都有浓厚的兴趣,并有对未知世界进行探索的欲望,科学课堂就是他们体验科学、探索未知的主阵地。初中生已经对生活当中的一些现象有了初步认识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这些基础之上,为学生提供能直接参与、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与其单纯地给学生讲授,还不如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要扮演好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伙伴的角色。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可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教师要对其进行耐心的教导,这样的教学行为会给他们一种积极的正面引导。科学课要让学生在没有心理压力、兴奋快乐的气氛中展开。在课堂上要求学生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并勇于向同学表达自己的看法,让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运转的状态。作为教师,在课堂上应当时刻观察学生的表情,对于学生不明白的地方及时讲解,多听听学生的想法,积极引导学生的思维。

二、运用辩论,培养创新思维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积极举手发言,要让他们喜欢抢着说、争着说,对于学生新、奇的想法给予表扬,对不正确的想法要用事实证明为什么是不对的。这个验证的过程可以交给学生来讨论、交流完成。如在教学“杠杆”一课时,我为学生准备了羊角锤、剪刀、老虎钳、擀面棍四种工具,让学生说一说哪些是杠杆,哪些不是杠杆。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对于擀面棍是不是杠杆发生了争论。教师要善于抓住机会,不能简单地判评,而要引导辩论的双方通过事实来解释。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羊角锤、剪刀、老虎钳这三种杠杆,学生都能很容易地找出三个重要的位置:用力点、支点、阻力点。接着让认为擀面棍不是杠杆的学生来说明想法。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发现擀面棍没有支点,所以它不是杠杆。这时,争论的双方都平静下来,持错误观点的学生也不再坚持。课堂上争辩的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科学思维,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亲身体验,培养科学素养

学生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我们一定要让学生在科学活动中,探究科学知识,发展创新思维,培养科学素养。教学的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创造、消化、吸收,才能真正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如在教学“斜面”一课时,我让学生从比较爱好的旅游出发,引出泉州东西塔如何建成的问题并展开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然后从生活中引入斜面,让学生积极参与谈论人们在生活中为何使用斜面。通过教师参与,学生自主进行三组不同的实验:斜面可以省力;在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情况下,斜面省力情况与坡度的关系;在坡度相同的情况下,斜面省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从实践中去体会并理解斜面为何会成为生活中人们经常使用的一种机械,让学生在实验之后展开想象,联系实际来谈生活中所用到的斜面,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地让学生体会到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

查看全文

自然科学素质创新教育论文

关键词:问题意识课堂教学学生

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并由此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促使人们积极思维,认真探究,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思维的这种心理品质,心理学上称之为“问题意识”。古今中外一些杰出的学者,都十分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一、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分析

1.无疑可问。传统的结论性教学,教师讲,学生听,学生习惯于教师给出现成的结论或答案。同时,学生的练习和测试也通常是建立在一个问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的原则上,这种封闭式教学的结果必然使学生从不怀疑教师给出的结论,而且面对本来就有多种答案的大多数问题也不可能产生探究多种答案的意识。

2.不敢问。从学生心理角度分析,主要是由于他们存在自卑紧张的心理。许多学生怕提不出“好问题”而被老师看轻或被同学取笑,因此他们宁可把问题放在头脑里,也不愿将它提出来。

3.不知怎样问。部分学生由于基础差或缺乏思维能力,碰到问题不知怎样提出来,更提不出有深度、有新意的问题。

查看全文

科学教学中创新教育论文

一、要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在以往的科学教学中,教师往往以向学生传授知识为教学重点,而忽视能力的培养。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树力“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教育观念,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行素质教育。当然,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并不是相互矛盾的,它们是在正常的科学教学中必然获取的两方面的结果。所以,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通过适当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使学生获得有价值的基础科学知识,逐步培养它们各方面的能力与素养,使之全面发展。

二、要激发兴趣,给学生以创新的动力。学生的学习知识、实践与创新,都要源于兴趣的产生,学生只有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才会乐于学习、乐于探究,才会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会有所创新。如果学生没有兴趣,学生的创新与实践将会成为无源之水,学生的创新意识将枯竭。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多地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以创新的源泉和不竭的动力。

三、要积极创造环境,给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发展提供空间。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创造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营造自由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有时间、有机会自由地思索、想象、探究,从而自主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例如我在教《纸风车》一课时,为了巩固本课所学知识,在学生做纸风车时,不但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材料和时间,而且要求他们动手、动脑,展开合理的想象,自己做纸风车。这样,学生的设计、创造积极性很高,他们积极探索、努力创新、气氛活跃、效果颇佳。又如在《水的用途》一课的教学中,我在讲水的用途时,先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水的作用,答案不局限于课本之内。这样,学生的回答涉及各个方面,使本节课的教学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要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仅要求教师有相应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具备相关的其他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故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加强学习,学习心理学、教育学,学习有关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等,学习教法、教改等业务知识等。总之,我们要不断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的教育教学改革,才能更出色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作者:张方永单位:新乡市第一铁路小学

查看全文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深化自然科学的创新教育

摘要: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精神的基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的起点,是造就创新人才的关键之一,是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实践及取得的成绩谈一点体会。

关键词:问题意识课堂教学学生

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并由此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促使人们积极思维,认真探究,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思维的这种心理品质,心理学上称之为“问题意识”。古今中外一些杰出的学者,都十分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一、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分析

1.无疑可问。传统的结论性教学,教师讲,学生听,学生习惯于教师给出现成的结论或答案。同时,学生的练习和测试也通常是建立在一个问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的原则上,这种封闭式教学的结果必然使学生从不怀疑教师给出的结论,而且面对本来就有多种答案的大多数问题也不可能产生探究多种答案的意识。

2.不敢问。从学生心理角度分析,主要是由于他们存在自卑紧张的心理。许多学生怕提不出“好问题”而被老师看轻或被同学取笑,因此他们宁可把问题放在头脑里,也不愿将它提出来。

查看全文

小学科技创新素质教育论文

[摘要]科技创新教育是使整个教育过程被赋予人类科技创新活动的特征,并以此为教育基础,达到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和实现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为了不断提升学校科技创新教育的品质,巩固学校的科技创新教育成果,**省**市**区实验小学在培育创新型专业教师、创设科技创新教育支持性环境、成就教师事业、奠基学生发展等方面,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加强科技创新教育课程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创新教育活动,营造浓郁的科技创新教育文化,积极构建科技创新教育体系,不断推进学校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

[关键词]**区实验小学;科技创新教育;素质教育

当前,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流。传统的中小学教育往往忽视课堂教学与科学实践的有机结合,在教学中不注重对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重知识、轻能力,重识记、轻实践,重模仿、轻创造,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是相悖的。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把创新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把科技创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灵魂。所谓科技创新教育,就是使整个教育过程被赋予人类科技创新活动的特征,并以此为教育基础,达到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和实现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实施科技创新教育就是要从培养科技创新精神人手,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自主构建和协调发展。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省**市**区实验小学创立于1997年,是一所富于理性,洋溢激情,既体现科学精神,又充满人文情怀的学校。学校自创办以来,始终秉承“崇尚科学、追求和谐”的核心价值观,着力构建科技创新教育文化,积极探索科技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联动发展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审美等素质,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走出了一条以科技创新教育为突破口的特色办学之路。

一、潜能激扬——构建科技创新教育课程体系

在实施科技创新教育的过程中,**区实验小学以构建科技创新教育课程体系为着眼点,在积极培育科技创新课程文化的同时,努力建构了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与探究性课程三者有机整合的科技创新课程体系。

查看全文

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启示

一生物多样性理论的内涵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学的重要基础理论。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1992)将其定义为“所有来源的活的生物体中变异性,这些来源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生态综合体”,即将生物多样性理解为包括物种内、物种之间和生态系统三个概念层次。结合多年来学者们的见解,生物多样性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1)遗传多样性,即种内个体之间或某个群体内不同的个体所携带的各种遗传基因总和呈现多样性;(2)物种多样性,即繁殖和进化的最基本单元在某一个区域内的具有丰富性和均匀程度多样;(3)生态系统多样性,涵盖生物圈之内现存的各种生态系统在不同环境背景中发生的各种不同的生物生态进程,体现一个地区的生态多样化。

二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内涵

大学生“创新教育”是指把“创新”的概念具体应用在大学教育中,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创新教育理论,遵循创新活动规律,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基本的价值取向,并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最终目的,是一种全面的教育活动。[2]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主要包括创新需要、创新动机、创新兴趣、创新观念等方面,是创新活动产生的重要动力;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创新感知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和创新实践力等方面,是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目标,也是进行创新活动的必要条件之一,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创新的水平、产出和质量。大学生创新教育就是通过运用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新材料,建立一种新型教育理论与模式,将培养具有一定的创新知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大学生为基本目标,并构建如图所示的知识(Knowledge)、能力(Ability)、素质(Quality)目标体系[3]。

三高校大学生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

1高校创新教育的问题。目前,许多高校虽然创新意识强烈并力求将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自己的办学特色,但其创新教育的机制和平台建设并不完善,如一些院校一味的将办学重点放在学校自身办学层次的上升和教育规模的扩大,而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教育的培养,缺乏制度、经费和人员的保障[4];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未能重复体现本专业创新教育的要求,实验实践课程开设不够,未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实践平台;一些学校学科建设水平、学科优势等都相对落后,创新教育氛围不浓,教师缺乏对学生开展创新教育的有效支撑和动力。概言之,高校在创新教育的“软件”和“硬件”方面都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2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受传统教育教学思想的束缚,一些大学生创新认知能力和创新意识较弱,忽视自身创新认知能力的培养,因而呈现出创新思维能力欠缺的显著特征[5]。许多大学生由于习惯于老师对书本知识的讲授学习,缺乏创造性和问题式的学习,从而无法形成网状知识脉络体系。教育中缺乏创新性思维的训练和培养等种种不利因素,造成大学生30对创新实践过程和结果缺乏预见性,不善于将多学科知识交叉运用,束缚了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很难将“创新火花”转换成创新实践。

查看全文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论文

一、创新教育的提出

1921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创新这一概念。按照熊彼特的观点,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说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中。熊彼特提出的创新概念主要侧重于技术层面,随着创新这一概念内涵和外延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说,一切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活动都是创新。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创新”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应体现在各个行业,特别是高等教育。在我国教育界,创新教育的缘起则要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创造教育”了。陶先生说:“我们要打倒传统的教育,同时要提倡创造的教育……所以我们主张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提出要培养能够“向着创造之路”迈进的“创造之人”。……而创新教育可以说是“创造教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和升华。创新教育是一个通过认识和掌握创新的规律和特点,并将其运用到人才培养中去的过程,也就是根据创新原理,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牢固、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发展他们的使学生在牢固、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它的提出标志着人类已从对教育的功利追求深入到对生命质量的真切关怀。创新教育坚持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凶而必须按照人发展的需要来进行。

创新教育注重对学生创新基础、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它使大学生在校学到的不仅仅是经验性、知识性和技能性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创造性思维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创新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核心,它不仅让学生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智能,开发学生的潜能,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发展学生的创造潜能。在此过程中,首先要提高教师符合创新教育的要求,创新了的教育技术又是创新教育富的教学资源,建构新型教学模式,开展学科教学实验。教育技术在创新教育中的应用,可使学生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既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又强调培养学生在思想品德、智力、技能技巧等方面全面发展,使教学过程更先进、更科学、更完善,更有利于对创新人才的培养。

二、现代教育技术与创新教育

现代教育技术是运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资源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与学过程优化的理论与实践。教育技术的核心内容是从教学整体出发,运用系统的科学方法,优化资源配置,达到最佳学习效果。应该认识到,教育技术不只是应用科学的技术手段和工具,更重要的是应用现代的科学理论和方法。教育技术要解决的不只是教学中的局部问题,更重要的是从整体上、从教学的全过程中改革教学。

创新教育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契合点是创新教育所需要的适合创新产生的情景和激发力量,如形式多样的信息环境,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适合个性特征的教学方式等;而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技术恰好具备了这些要求。另外,这两者理论上都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思想,实践上都是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创新教育的桥梁是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是创新教育的载体,只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才能逐渐形成教育观念创新、教育内容创新和具有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也即创新教育。创新教育要求教育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提高教育的效率,在短时间内传递更多的知识和信息,实现教育量上的飞速发展;二是提高教育的效益,实现教育质的突破。而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必须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才能得以实现。这是因为:教育效率的提高和信息资源量成正比,而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教育信息技术是大量提高教育信息量的工具。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