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生物知识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1 14:56:4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课外生物知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课外生物知识

生物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感想

在每一个青少年的心目中,自然界的一切有着极大的吸引力。用科学知识去探究自然界的奥秘,会在他们心中激发起不断探索自然,了解自然的求知欲望,从而培养起强大的创造力。从这个意义上说,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结合近几年课外生物科技活动的辅导,浅谈几点自己的认识、做法和体会。

一、开展生物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具体做法

1.呵护好奇心,激发探究欲。笔者所面对的学生全为高中生,他们喜欢形象的、刺激的、新奇的和有趣的事物,厌烦枯燥无味的东西。要想激起学生对生物科技活动的兴趣,可通过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让学生主动体验,丰富中学生的精神生活,使他们产生科学情感,学会科学探究,形成研究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培养青少年科学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通过生物教学和平时与学生的接触、交谈,主动了解学生对什么样的科学问题感兴趣,不断地给学生创设能激发新异感的科技创新活动情境,激发他们的探究欲。

2.激趣点拨,发现问题。生物科技创新活动作为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或者说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延伸。旨在为学生创设各种动手、动脑的机会,同时也是扩展想象、激活发散思维的过程。在学生自主开展的科技活动中,教师跟踪辅导,不断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及时点拨、不断涌现新的问题。比如,在开展“验证细菌分布广泛性”研究性课题时,及时设疑:“在培养细菌的过程中能否出于好奇,随便打开培养皿盖?为了提高温度,能否放到太阳底下晒?观察过程中能否随便接盖后习惯性用手去摸或用口去吹?实验结束后,培养物、试管棉塞如何处理以及试管、培养皿如何洗涤”等等。学生受启发的过程也是学生思考的过程,发现还有许多未知领域值得去探索。同学们在思考、讨论、归纳、寻找答案等过程,也是一种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通过此活动,同学们对教材中“学习微生物培养基本技术”内容进行了创造性的改进和完善。

3.自主选题,自主探究。教师在平时生物教学和课外生物科技活动的辅导过程中,不断积累具有兴趣性、新颖性、前瞻性、创新性等特点的课题素材,为学生的自主选题提供尽可能大的空间。从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提供便于操作的意见和建议,比如从农村来的学生,选择与“三农”有关的课题,便于就地取材;城市学生可以选择社区规划、城市污染、固体废弃物处理等相关课题,更加贴近生活;也可以充分利用城乡同学地域互补优势开展相关调查课题。如在学到种子结构时,在课堂上观察几种作物种子结构的过程中个别同学发现蚕豆种皮上有虫蛀孔,剥开皮发现有虫,激起了同学们的探究欲望。经专家鉴定为蚕豆象,全班同学对此现象自主展开了临夏地区蚕豆象发生区域和危害情况的调查。

4.积累素材,撰写科技创新小论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过程从另一个侧面分析是一种收集、筛选、处理、加工信息的过程。学生不仅捕获闪光点(创新成果),而且要真实记录所有环节,获得第一手材料。如《塑料地膜二次利用探究》《探究菇蚊、菇蝇的防治措施》《培养基分装环节的改进》等科技创新小论文的形成,小作者亲自走访、问卷调查、市场随机抽查、互联网查询、可行性分析、论证等一系列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了第一手材料,完成了此文。因此,创新成果的形成不是闭门造车,而是从一个“闪光点”到另一个“闪光点”捕获、积累、梳理的过程,同学们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书面表达能力以及协作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查看全文

语文教学改革衔接式原则探讨

摘要:语文教学改革通过课内与课外衔接的方式进行,目的是通过讲求课内外衔接,有效地促进学生各种语文能力的形成,推动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语文教学改革;衔接原则;研究

在课内与课外“衔接”的教学改革实践中,为取得“衔接”的理想效果,理应突出“衔接”二字。那么,课内与课外如何很好地“衔接”起来呢?为此,可探究以下原则:

一、有机“衔接”原则

所谓有机,就是指在课内与课外“衔接”教学实践中,课堂教学与课外学生生活实践经验,不只是一般的联系,而是要求“衔接”得吻合、贴切、自然。对此,要相机行事,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切忌牵强附会。学生课外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然而在每篇课文的教学内容中,需要“衔接”的内容是有限的。这就要求老师对学生课外生活的素材进行认真筛选,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滤,经过“普遍搜集,重点捕捉”的筛选,视其素材与课文内容的相似性、相近性与相关性,撷取所需的内容。最后,再考虑二者之间方式的“衔接”问题。而“衔接”的方式不具单一性,故选取何种方式,要视具体教学内容而定,要服从教学的具体目标。正是因为课内与课外的“衔接”有内在的规律性,它们相互渗透。它们的“衔接”是有机的,都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如《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其观点是“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对此,教师要根据“双臂的失去”选择生活中与之相关、相似的素材,特别是与手臂有关的素材。然后考虑此素材与观点的“衔接”,方式可采用正反对比,即“假如维纳斯没有失去双臂会怎么样”并联系生活中人体雕像、绘画中的手型进行比较分析,进一步得出虚实相生正是人们追求的审美情趣,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残缺的部分使维纳斯超越时空,走向世界,走向永恒的道理。如果没有有机的“衔接”,学生是不会有深刻认识的。

二、整体“衔接”原则

查看全文

浅谈生物教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一、改进教学方法,转换教师角色,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学生的指导者、带动者,是学生发展成长的示范者、引领者。在三尺讲台上教师不能只扮作演员的角色,老师的表演虽然很精彩,但作为观众的学生,大部分被动接受,主动参与者极少,收效不大,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活动都要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目的,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不仅满足于学生的学会,而是引导学生会学,从“要我学”到“我要学”,教师就必须做好导演的角色,激发学生表现的欲望,让做观众的学生走向教学舞台,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尽情展示,释放自我,树立自信,培养创新动力。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应变教为导,启发学生善于学习,勇于探索。

二、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为了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科学知识,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直观教学手段。如挂图、投影、课件,展示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现象,生动直观的展现出来。我利用课余时间,精心制作课件,如上《鱼类》一课时,首先播放我国养殖淡水鱼和海水鱼的相关视频,学生一下振作精神,兴趣盎然,了解我国鱼类资源竟这么丰富。在讲述鸟类和人类关系时,播放有关视频,学生一看就明白,鸟类动物除了能消灭农林害虫,还可以给人类提供吃的,改善人类的营养,同时还能作为人类制作衣服和被子的原料,鸟类是人类真正的朋友。在讲述《保护生物多样性》一节时,播放人类乱砍滥伐,导致森林面积减少,破坏生物的栖息环境,而环境污染,导致湖泊、江河里的生物数量急剧减少,盗猎藏羚羊等事例的相关视频,学生知道生物减少的主要原因就是人类的频繁活动,人类是生物减少的罪魁祸首。所以,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利用多媒体,能事半功倍,拓宽课堂知识量和信息量,教学效果明显提高,质量不断上升,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重视生物实验,培养实验技能,激发学习兴趣

生物是一门实验学科,许多原理、现象、结论,必须通过实验加以验证。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既增加学习的乐趣,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实验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明确实验的目的,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培养学生求实的科学态度。如做“观察蚯蚓”实验时,课前准备活蚯蚓,任务交给好动的后进学生,都能高兴地圆满完成。在实验时,通过观察体型,触摸体壁,找出与蚯蚓生活相适应的结构特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参与其中,通过不断观察、分析、讨论,并得出结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查看全文

生物校外课程教学资源开发论文

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的质量将直接决定学生成绩的好坏。生物课程资源是决定生物学课程目标能否有效达成的重要因素。只有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才能真正把生物学课程资源的要素挖掘出来,优化生物课堂教学。我们农村地区蕴藏着多彩多姿的动植物,其本身就是一个生物教育资源宝库,学校接近自然,为开拓生物课外活动提供较好的便利条件。笔者长期在农村学校从事生物教学工作,现就如何开发生物课程资源,优化生物课堂教学,谈一谈我的几点做法。

1利用本地生物资源,做好生物实验教学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课堂教学必须充分重视实验,发挥实验的作用。农村学校进行实验教学十分方便,它不仅取材方便而且学生具有丰富的生活实例。农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意无意地观察到各种动植物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惯和各种行为,脑海中积累了许多有价值的素材。他们把这些宝贵的经验带到生物课堂,充实了教学内容,活跃了课堂气氛,特别对实验课起到了一种不可估量的辅助作用。根据农村学生的这些特征,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先后让学生在青蛙、鲫鱼、家鸽等动物体作各种解剖实验。如鱼解剖实验操作课,我们让学生自带二两左右重的鲫鱼一条。老师先做示范性操作,并结合挂图向学生说明解剖的目的、要求、方法、步骤,绝大部分学生能按老师要求进行操作,并能将切下来的心脏、鳃、缥、肝、胰脏、肠、肾、精巢或卵巢,放入解剖盘内,等老师来检查,每班解剖时间平均为25分钟左右,整个实验干净利落。又如在“观察和解剖家鸽”时,也是让学生自带家鸽或麻雀,人人动手,在实验中指导学生重点观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心脏,并讨论上述系统与家鸽飞行生活相适应的特点。由于绝大部分学生具有丰富的生活实例,实验课的效果良好。

2积极开拓第二课堂,进行课外教学

课外时间,对学生而言是一段很值得开发利用的时间,也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延伸和补充。他们在紧张的学习之余,盼望走出课堂进入另一个新的天地,通过第二课堂活动,把教室里学的书本知识和实际结合起来,把大自然的见闻和疑问难题带回到课堂研究讨论,学生会感到新鲜有趣。

2.1种植花草树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根据教学实际,让学生在学生家里或校田地种植教学需要的一些植物。这种形式不仅绿化了环境,同时把种植的方法教会学生,让学生亲手种,种植全过程由学生自己观察,成果学生自己介绍,也可结合课外活动带学生到实地考察,把观察到的结果,与课本结合起来,让学生更好地巩固所学的知识。

查看全文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法运用

1实验教学法概述

实验形式是随着实验对象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的,对于初中生物教学而言,实验的形式也分为很多种,在这里我们主要以最常用的几种方式作为案例进行论述。第一种,演示实验。这种实验形式是最直接最常见的形式,同时,演示实验也是一种考验教师能力以及教师对教材内容展示能力的方式,这种实验方式对成功率的要求比较高,因为演示实验是以某个教学点为实验目标在教学现场组织的实验,所以,其只能成功而不能失败。要引导学生对教师实验过程进行观察分析,从中获得正确的知识体验,而如果出现了错误,就会导致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体验出现失误。第二种,课堂实验。课堂实验是一种相对比较简单的实验方式,因为,其是跟随着课堂进程而进行的,所使用的道具也比较简单,是一种对理论结果的验证,而不是对实验过程进行分析的实验,因此,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对生活中的道理蕴含在实验结果中,给学生一种正确的思想引导,即简单事物的背后也有丰富的道理。第三种,分组实验。这种试验方式针对的是学生,教师根据教材中的实验题目,把实验过程分为不同的阶段过程,把学生根据能力分为不同的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最终获得有效的实验结果。第四种,课外实验。课外实验的指导主体有两种,一种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而进行的课外实验,另一种则是在家长指导下进行的课外生物实验。课外实验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初中生物教学中实验教学法的地位分析

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实验是对生物反应和形成过程的一种人为的模仿,尤其是对于初中刚刚接触到生物学知识的学生来说,对这种类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存在着一定的难度,而实验教学方法能够把文本化的内容生动形象地表现在学生的面前,加深初中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最重要的是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用实验教学法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在生物实验过程中,教师会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把课程的重难点知识都融入到其中,这样学生在理解和模仿教师实验这一过程就能够很轻松地把生物知识掌握,缩短了一般教学方法所需要的教学时间,在实验教学法模式下,同样的时间内,学生会掌握更多的生物学知识,提高生物素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生物教学中的实验教学法

在生物教学中要想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就要正确地运用实验教学方法,在生物教学中实验教学方法的应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关注。

查看全文

初中生物教学学习兴趣的思考

一、认真备课,挖掘生物教学中的“兴趣点”和“兴趣因素”

教学的第一环节是备课。生物教师要挖掘生物知识中的“兴趣点”和“兴趣因素”,就必须多学、多看。可以订阅有关杂志,定时收看动物世界节目,学习新知识,了解新信息。对收集到的植物、动物、人体的有趣资料,在注意其科学性的同时,进行整理归纳,缩写成教学卡片,在备课过程中,能够结合教材适当使用这些卡片。通过导言设计、设置悬念、图表展示等方法,引导学生的多向思维,加深理解,强化记忆。

二、精心安排实验,激发学习兴趣

实验是生物课的优势,多数学生盼望上实验课。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做。”凡是教材中要求教师做的演示实验,都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动手。具体要求是提前布置实验内容,让学生适当做一些准备,一次做不好的,帮助他们再做一次。例如,在植物课上讲种子结构时,可让学生提前两天把玉米、菜豆种子浸软,上课时带来观察,在教师的启发下,他们能准确地辨认出胚根、胚芽、胚轴的位置,并且能找出单子叶与双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区别。再如,细胞吸收水分的实验也让学生提前动手,上课时把自己在家里做好的,用清水和盐水浸泡的马铃薯拿来比较,一个变得硬挺了,另一个软缩了,从现象中找出细胞吸水与失水的原理,并通过比较得出正确的结论。一些简单的实验,如鉴定种子的成分,测定种子的萌发率,验证茎的输导作用等,则可以让学生人人动手独立完成,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三、在讲解上穿插运用兴趣因素

1.有的章节没有实验,但这并不是说无法实施兴趣教学。可利用讲课前一两分钟,讲一些与教材有关的小故事,使学生对所讲内容充满好奇,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学脊椎动物这个内容时,笔者首先提出如下问题:“你相信断头蛇能咬死人吗?”“为什么断头蛇会咬死人?”问题提出后,先让学生思考,接着讲述一些相关的小故事,并介绍一些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加以佐证,让学生们感到新奇,产生疑问,积极思考。学生们反映,由此得出的结论,记忆最深。2.联系教材介绍世界之最。在植物、动物、生理卫生教学中,有目的地向学生介绍世界之最,不仅能激发他们对生物课的学习兴趣,还能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促使他们对动、植物进行生态保护,提高他们对生态平衡的认识。例如:在讲鸟纲“鸟类的多样性”这个内容时,他们一般只能回答出世界上最大的鸟是驼鸟,这时我们可以给他们补充介绍如下知识:世界上最小的鸟是非洲的麦粒鸟;飞得最快的是印度的雨燕,每小时飞171公里;飞得最远的是的燕鸥,可飞行2万公里;最好斗的是拉丁美洲的霸翁鸟,它能制服比它大十多倍的老鹰等等。再如:在学习“内分泌系统”时,课前让学生利用网络媒体收集世界上最矮的成年人、最高的人的高度,同时把最高、最矮的原因与内分泌有机地联系在一起。3.穿插介绍生物界名人趣事。在一些章节中,有选择地介绍生物学研究的名人,如达尔文、李时珍、华佗等的科研轶事,既传授知识,又能激发学生对科学家的崇敬之情,为激发他们的理想和追求打下良好的基础。

查看全文

初中生物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1、对自主学习研究的不足之处

虽然目前有众多学者对于自主学习的理论基础有了一些深入的了解和探讨,但是自主学习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

1.1对自主学习的研究注重的是理论研究,如论述和研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意义和策略,但是在新课标不断改革和深化的情况下缺乏符合初中生物课程实际和易于操作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

1.2当前有一部分教师对自主学习认识不足,普遍表现为在自主学习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有点困惑和不明确。部分教师认为自主学习就是脱离教师和他人的指导,学生个人自觉利用相关资料进行的学习。

2、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1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常言道:一个带着积极和热情去学习的学生与那些缺乏乐趣或者兴趣的学生相比,带着积极和热情的学生学习起来要更加轻松和愉快。在生物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尽力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营造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氛围,利用课程内容,适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生物学与日常生活有一定的关联,教师在生物课程教学中还应当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生物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把课堂教学中的生物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生物现象联系起来分析和讲解,激发学生对学习生物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动机。

查看全文

生物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创新思考

摘要:针对生物技术基础课程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创新探讨了多种教学模式,包括凝练、调整并优化教学内容,引入讨论式、启发式教学方法,采纳多元化及前沿探索式教授方式、帮助拓展学生课外学习资源及能力等。使生物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更丰富、形式更生动,成为学生认可与欢迎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

关键词:生物技术基础;教学内容;启发式教学;前沿探索

生物技术基础是一门具有基础和通论性质的专业核心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把握生物技术的全貌和普遍规律性的知识。生物技术基础涉及把握众多知识面,与后续“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微生物学”等课程相互重叠。介绍深刻改变人类医疗卫生,农业、人口、环境和食品状况的生物技术基础理论,包括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生物信息技术、酶与发酵工程,干细胞组织工程技术、基因组和蛋白质学技术,生物芯片技术、高通量筛选技术等尖端技术,此外还引入现代尖端和新兴领域的生物技术应用及引发的变革,并审慎地选择了生物技术争议性领域内容热门话题和实例剖析,引导和激发学生体会学习经典与新潮生物技术的热情。本课程培养目标在于,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具备以下素质、技能、知识和能力:1.生物技术研究领域的重大理论和基本原理;2.生物技术研究领域的重要技术原理和方法;3.生物技术研究领域的专业英语与外文阅读。因此如何在有限课时内做到高屋建瓴式讲解,让学生能提纲挈领领悟生物技术核心基础知识点,为授课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本文作者大多为生物技术领域教学科研的一线工作者,通过多年教学实践发现该课程教学存在着以下问题:1.教授程度的深浅难以把握准确,需要考量如何与高中知识有机衔接,同时避免与后续专业课程(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等)太多重叠;2.由于课程延续传统教学方法,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对最新生物技术前沿的了解不足,导致学生参与度不高、学习积极性较弱;3.课时数相对偏少,但内容繁多琐碎,需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性精简、凝练与优化;4.课堂教学存在教学方式单一、科研探索性知识较少、师生交流互动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忽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对生物技术基础知识中如何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了解度不够;5.课程考核方式过于简单,缺乏多元化的考核形式,导致学生一切为了考试,学习为了做题,影响了生物技术基础(双语)课程教学效果。基于此,我们通过凝练、调整并优化生物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结合重要知识点的提出、争论、论证、完善历程,引入讨论式教学,启发学生深刻领悟该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此外,作者还采纳多元化教授及前沿探索式的教改思路,创新生物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专业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为生物技术基础的课程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从以下几方面做一下介绍。

一、凝练、调整并优化教学内容

(一)与高中阶段已有生物知识有机衔接。学生在高中阶段已经学习过一些生物学的基础知识,生物技术基础是生物技术专业的入门课程,如何将中学知识和大学知识有机的衔接起来并循序渐进非常重要。对于学生而言,如细胞结构、核酸结构、遗传定律等基础知识均已非常熟悉,所以在课程中对于这些已经学习过的基础知识不做过细讲解,而仅对某些关键名词(如生物技术的类型、基因和基因组、重组DNA技术、DNA指纹图谱)内涵和外延加以讲述,然后让学生结合教材进行课后自学(如微生物产品、生物修复、生物技术监管等),并在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及研究进展(如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在考试题目中适当加入基础知识的考点,以保证学生有较好的自学效果。(二)与大学阶段后续专业课程协调。生物技术基础是一门具有基础和通论性质的课程,它的任务是帮助学生了解生物技术的全貌和获得普遍规律性的知识。生物技术基础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泛,与后续授课多门专业课如分子生物学、发酵工程等课程相互重叠、渗透、联系。专业基础课涉及面广,很难做到面面俱到的讲解,因而需要根据学科专业的设置、后续专业课程的重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浓缩和凝练,聚焦于基础性、通识性知识点的阐释(如PCR基本原理及步骤、基因组基本组分),避免不必要的细节讲解(如PCR具体条件、基因组具体组件和功能)。尽量把详尽的论述留给后续的课程。在确定生物技术基础教学内容时,处理好学科课程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将各门课程放在一起全盘考虑,做到既不疏漏关键,也不过分重叠。

二、引入讨论式、启发式教学方法

查看全文

生物教学中实验教学作用与策略

因中学生物是一门基础性较强的学科,可以说,实验便是中学生物教学的基础。在中学生物课堂之上,实施实验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调动起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在中学生物课堂教学中,实验教学方法便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学生物教学中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一)理论结合实践,提高了知识的实用性。在传统的生物课堂教学中,常常以教材中的内容为基础,过于强调理论知识,导致其常常会忽略客观实践的重要性。并且,传统教学方法会严重地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其对知识的掌握度。为使课本知识与实际能够得到有效的结合,使学生能够深刻地理解生物课程中的基本原理与规则等,便需要教师寻找更为合适的教学方法。实验教学便可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并将学生课本上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从而有效地提高了知识的实用性,并提升了教学质量。(二)活跃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若想提高中学生物课堂的教学效果,便应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地激发出来,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在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的好坏与其兴趣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若教师想要提高课堂教学地质量,使学生将所学知识牢牢地记于脑海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便是最为重要的环节。实验教学方法便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于中学生物知识的兴趣,使学生能够自发地参与进学习活动之中,以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三)突破模式束缚,保证了课堂教学效果。传统中学教学课堂中,教师往往比较注重于知识的教学,从而忽略了实验的重要性。截至目前,还有很多的初中生物教师出现这种错误,使得教学模式过于单一。然而若是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增加实践活动,便可打破过于单一的教学形式。因此,中学生物教学教学法的实施,能够使学生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形成客观且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并能够使学生树立起对学习的信心,使学生能够将精力全部投入课堂教学之中,有效地提升教师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中学生物教学中开展实验教学的策略

(一)达到学校和老师的双重重视。生物是属于高中理科教学必考的科目之一,但其在初中可能并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从而导致学生对生物并不重视,在课堂上也不会认真听讲,这也导致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只会将课本上的知识一味地灌输于学生的脑海之中,严重地影响了课堂教学的质量,使学生无法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因此,在开展实验教学时,应保证中学教师能够重视起中学生物教学,使学生能够热爱这门学科,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中学生物知识的运用能力。(二)展开多种形式的实验教学。因生物这门学科来自于自然,因此,生物实验教学也不会仅仅局限于实验室之中。教师应充分地考虑初中学生的兴趣与接受能力,并充分地利用相应的生活资源,以开展各种各样的课外生物实验活动。例如,教师可让学生进行一些在家庭生活中便可完成的小实验。这些实验活动更加贴近于人们的生活,且实验所需的相关材料均是家庭生活中能够寻找到,因此这种方法更有利于学生进行学习与操作。并且,学生在实验过程之中经常会采用探究式的实验方式,与通常的实验方式相比较,这种方法更具有趣味性,使学生更愿意进行此类实验。(三)根据学生能力性格合理分组展开。实验教学在一节课程之中,学生不可能将一个实验的内容全部完成,因此,只有将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效果。每个学生的性格与擅长的部分均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中学生物教师在进行分组时要全面地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与特长,并针对其在中学生物课堂上的表现,对学生进行合理且科学的分组,以便于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也可提前培养出几名较为适合的小组长,着重提高其管理能力。在实验时,教育应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能够在实验过程中充分地体验中学生物的乐趣所在,并逐步掌握教师在课堂中所教授的相应步骤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总之,在进行中学生物教学时,教师可使用实验教学法,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验材料与学习情景,以便于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于中学生物知识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培养出相应的学习意识,将自身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能够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对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查看全文

学案导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的应用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这种教学方式以学案为教学载体,以导学为主要方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学习能力,对于提升教学有效性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利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具有良好的适用性与可行性,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方面意义深远。笔者结合自己多年高中生物教学经验,探讨高中生物教学中运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必要性与意义,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指出高中生物教学中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应用的有效策略,以供专家指点批评。

1.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引进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必要性与意义

1.1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符合高中生的基本学习心理倾向

高中生正处在学习习惯与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采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可以充分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式学习转向主动式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氛围,使每一位学生均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形成相对健康积极的学习心理。

1.2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充分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标准

我国当下高中正在持续推行新课程改革,各种新型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引进会改变传统落后的教学理念与教学策略。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实践性较强的教学方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可有效提升其教学有效性,全面提升高中生物教学质量,既符合新课程改革标准,也符合素质教育标准。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