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生活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4-30 23:11:0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课外生活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生物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感想
在每一个青少年的心目中,自然界的一切有着极大的吸引力。用科学知识去探究自然界的奥秘,会在他们心中激发起不断探索自然,了解自然的求知欲望,从而培养起强大的创造力。从这个意义上说,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结合近几年课外生物科技活动的辅导,浅谈几点自己的认识、做法和体会。
一、开展生物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具体做法
1.呵护好奇心,激发探究欲。笔者所面对的学生全为高中生,他们喜欢形象的、刺激的、新奇的和有趣的事物,厌烦枯燥无味的东西。要想激起学生对生物科技活动的兴趣,可通过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让学生主动体验,丰富中学生的精神生活,使他们产生科学情感,学会科学探究,形成研究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培养青少年科学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通过生物教学和平时与学生的接触、交谈,主动了解学生对什么样的科学问题感兴趣,不断地给学生创设能激发新异感的科技创新活动情境,激发他们的探究欲。
2.激趣点拨,发现问题。生物科技创新活动作为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或者说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延伸。旨在为学生创设各种动手、动脑的机会,同时也是扩展想象、激活发散思维的过程。在学生自主开展的科技活动中,教师跟踪辅导,不断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及时点拨、不断涌现新的问题。比如,在开展“验证细菌分布广泛性”研究性课题时,及时设疑:“在培养细菌的过程中能否出于好奇,随便打开培养皿盖?为了提高温度,能否放到太阳底下晒?观察过程中能否随便接盖后习惯性用手去摸或用口去吹?实验结束后,培养物、试管棉塞如何处理以及试管、培养皿如何洗涤”等等。学生受启发的过程也是学生思考的过程,发现还有许多未知领域值得去探索。同学们在思考、讨论、归纳、寻找答案等过程,也是一种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通过此活动,同学们对教材中“学习微生物培养基本技术”内容进行了创造性的改进和完善。
3.自主选题,自主探究。教师在平时生物教学和课外生物科技活动的辅导过程中,不断积累具有兴趣性、新颖性、前瞻性、创新性等特点的课题素材,为学生的自主选题提供尽可能大的空间。从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提供便于操作的意见和建议,比如从农村来的学生,选择与“三农”有关的课题,便于就地取材;城市学生可以选择社区规划、城市污染、固体废弃物处理等相关课题,更加贴近生活;也可以充分利用城乡同学地域互补优势开展相关调查课题。如在学到种子结构时,在课堂上观察几种作物种子结构的过程中个别同学发现蚕豆种皮上有虫蛀孔,剥开皮发现有虫,激起了同学们的探究欲望。经专家鉴定为蚕豆象,全班同学对此现象自主展开了临夏地区蚕豆象发生区域和危害情况的调查。
4.积累素材,撰写科技创新小论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过程从另一个侧面分析是一种收集、筛选、处理、加工信息的过程。学生不仅捕获闪光点(创新成果),而且要真实记录所有环节,获得第一手材料。如《塑料地膜二次利用探究》《探究菇蚊、菇蝇的防治措施》《培养基分装环节的改进》等科技创新小论文的形成,小作者亲自走访、问卷调查、市场随机抽查、互联网查询、可行性分析、论证等一系列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了第一手材料,完成了此文。因此,创新成果的形成不是闭门造车,而是从一个“闪光点”到另一个“闪光点”捕获、积累、梳理的过程,同学们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书面表达能力以及协作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体育课程模式创新论文
论文关键词:学校体育学分制公共体育课“三自主”课程模式
论文摘要:学分制下以“三自主”选修课为主体、必修课和课外锻炼为补充、竞技训练课为拓展的公共体育课程模式,优化了课程整体结构,增加了体育学习的时间、范围和学分,扫清了体育锻炼的盲区,为建立完全学分制的体育课程结构模式奠定了基础。该模式确立了以“三自主”选修课为主体,包括必修、课外锻炼、竞技训练课等复合型课程的地位。课程内容广泛使用休闲娱乐、野外生存等现代项目资源,但仍以传统项目为主。实施该课程模式的主要制约因素仍然是体育场地设施和学校的体育文化氛围。
课程模式是在教育思想指导下而建立的相对稳定的课程活动构架、内容、方法等,直接反映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环节。学分制下公共体育课程模式的改革,是贯彻实施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教体艺[2005]4号),实现以学生为本的“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项目、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三自主教学形式的重要举措,能够促进教育思想的转变,有利于根据学生的兴趣、师资力量、设施和人才成长规律来优化课程模式,促进体育课程改革。
近年来各高校对学分制下体育课程模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试图建立适用于我国的学分制课程模式,但是在理论和实践上还没有根本性突破,还没有取得比较成功的经验。由于在思想认识、物质条件、组织管理上还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学分制改革仍然受必修课、班级授课制、单元选课制等传统习惯的制约,还没有树立以学生为本的“三自主”教育思想,一些改革脱离了高校目前的实际。为此,本文以我校20012005学年本科学生共45921人(女生19587人、男生26334人),其中参加“三自主”选修课的学生共10619人(女生4607人、男生6012人)为研究对象。针对学生在学分制下体育选项课的认知态度、兴趣趋向及项目选择等问题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调查表600份,收回592份,回收率为98.67%,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学分制下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模式的设计思想与基本方案
1.1设计思想
三自主体育课程模式效果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学校体育学分制公共体育课“三自主”课程模式
论文摘要:学分制下以“三自主”选修课为主体、必修课和课外锻炼为补充、竞技训练课为拓展的公共体育课程模式,优化了课程整体结构,增加了体育学习的时间、范围和学分,扫清了体育锻炼的盲区,为建立完全学分制的体育课程结构模式奠定了基础。该模式确立了以“三自主”选修课为主体,包括必修、课外锻炼、竞技训练课等复合型课程的地位。课程内容广泛使用休闲娱乐、野外生存等现代项目资源,但仍以传统项目为主。实施该课程模式的主要制约因素仍然是体育场地设施和学校的体育文化氛围。
课程模式是在教育思想指导下而建立的相对稳定的课程活动构架、内容、方法等,直接反映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环节。学分制下公共体育课程模式的改革,是贯彻实施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教体艺[2005]4号),实现以学生为本的“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项目、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三自主教学形式的重要举措,能够促进教育思想的转变,有利于根据学生的兴趣、师资力量、设施和人才成长规律来优化课程模式,促进体育课程改革。
近年来各高校对学分制下体育课程模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试图建立适用于我国的学分制课程模式,但是在理论和实践上还没有根本性突破,还没有取得比较成功的经验。由于在思想认识、物质条件、组织管理上还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学分制改革仍然受必修课、班级授课制、单元选课制等传统习惯的制约,还没有树立以学生为本的“三自主”教育思想,一些改革脱离了高校目前的实际。为此,本文以我校20012005学年本科学生共45921人(女生19587人、男生26334人),其中参加“三自主”选修课的学生共10619人(女生4607人、男生6012人)为研究对象。针对学生在学分制下体育选项课的认知态度、兴趣趋向及项目选择等问题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调查表600份,收回592份,回收率为98.67%,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学分制下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模式的设计思想与基本方案
1.1设计思想
数学教师中级职称述职报告
本人1996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数学专业。1996年8月分配至*市第一中学任教至今。1997年8月被评为中学数学二级教师。现将本人任现职以来的主要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政治思想素质
本人始终坚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八荣八耻”,切实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平时认真参加政治学习和教研活动,提高了对共产党的认识、拓宽政治知识面,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并努力向共产党员学习,用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以身作责,严以律己。
二、业务能力
1、教学能力
作为一名教师,我始终把“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作为已任,把成为优秀的教师作为自己的目标,孜孜追求。任现职以来,我要求自己不断增强业务素养,深入钻研教材,认真进行教学研究,坚持系统性、启发性、研究性的教学方法。教学中,我坚决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始终把学生的“学”放在教学的核心位置上。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我突出落实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每一节课都要设计学生参与的情境,来引导和训练学生学习,力求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教学法环境中掌握好数学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学生化学创新精神培养论文
一、注重观察能力的培养,打开创新之门观察是创新的入门阶段。要创新就是要有新发现,观察是发现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要创新就要给学生造就一双“慧眼”,学会观察,掌握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培养观察能力应做到以下几方面:第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行,端正观察态度。无论观察什么都要认真、仔细、一丝不苟,粗枝大叶不行,粗枝大叶往往会丧失新发现的良机。第二,在教学中应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使学生掌握观察程序,学生全面系统且有主次地观察,提高观察效率。第三,注重课堂实验的观察。初中化学课堂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较多,让学生注重课堂实验的观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渠道。第四,开阔视野,扩大观察范围。仅观察课堂实验是很不够的,要积极引导学生观察工农业生产中、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第五,写好观察记录。写观察记录一定要实事求是,准确地记录实验条件、过程和现象,尤其要注重实验现象的记录,准确地描述实际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为后面的分析研讨提供第一手的可靠资料。只有具备较强的观察能力,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才可能随时捕捉到“奇异现象”,进行认真分析研讨,就可能有新发现、新突破,创出新成果。二、注重实验能力的培养是创新之本实验是创新之本。化学家的发明成果大多都出自实验室,实验是验证、探索、发现新东西最重要最可靠的手段。平时观察到的新东西,要通过实验来验证,平时发现的奇异化学现象,要研讨要探索,就要动手做实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必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验能力。在初中阶段,首先要注重验证实验。初中化学教材中大多是验证实验,我们可以通过这些验证实验培养学生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掌握实验的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安排一些探索实验,借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精神。教材上探索实验不多,在教学中也可将一些验证实验改成探索实验。做探索实验的关键问题是实验设计。在教学中要加强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要放开手脚,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对于难度大、探索较强的实验,教师可进行必要的指导或与学生共同设计。对于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如果有新思想、新方法、新举措,应认真审查,只要没有意外情况(不安全因素等)都可以让学生进行试验,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勇于探索,勇于实践。通过学生自己动脑设计、自己动手操作、自己分析总结实验结论,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创新精神。三、注重生产生活实际,开发创新之源实际生产生活是创新之源,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有着广泛的联系,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参观厂矿,考察实际生活,探索分析实际生产、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对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的精神效果极佳。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课外实验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以使学生增加知识,扩大视野,开发智力,丰富课外生活,激发学生研讨化学问题的浓厚兴趣。可用如下形式进行课外化学实验活动:一是组织实验兴趣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愿组织起来,研究实验教学中的问题,撰写小论文,编辑实验资料等。二是开展化学游戏,寓实验于娱乐之中。应定期举办化学晚会,开展化学游艺活动,通过科学与趣味、知识与娱乐的完美统一来适合初三学生的特点,以提高实验技巧,培养创新精神。四、注重思维能力培养,突出创新之核心思维是创新的核心。平时在书本发现的新问题,在实验中发现的特殊现象,在社会生活中观察到的新东西,都要经过大脑加工、思维分析、去伪存真,找出本质的东西,才可能有所创新。要创新就必须使学生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思维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首先是激发学生创造地学习,其方法有:①激发兴趣、好奇心,鼓励学生质疑,进行探索,揭示矛盾;②重视研讨学法,教会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③培养解决问题和判断、推理的能力;④培养学生有目的的多方面地思考问题,善于找出问题的本质;⑤引导学生求异思维,鼓励学生不盲目地迷信书本和前人,敢于设想,善于设想,发表创见。第二,培养学生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辨别领悟能力,能迅速地深刻地抓住事物或现象的本质。第三,课堂教学要精讲精练,多采用讨论形式的学习方法,选题可多选一些综合的习题、一题多解的习题,引导学生多方位探求解题方法,开拓学生创造思路,诱发求异创新。[1][2]第四,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发展学生的爱好、兴趣、特殊才能和特长。第五,考试时注重学生能力的考查,考查的内容有,思维的敏捷、流畅、新颖、创见、深刻、分析和综合能力、鉴别及评价判断能力等。五、培养创新精神的方法及注意的问题1.首先要教育学生热爱科研事业,强化学生科技意识,培养学生献身于科学研究事业的精神。科学研究是一项艰苦、复杂、细致具有创造的劳动。在科研上要有成就,创出新成果,就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但付出劳动,也不一定有所收获,甚至付出了巨大的劳动,牺牲了终生时间,也可能没有显著的成果。所以,教育学生将来选择科研事业,首先要有献身精神,要准备吃大苦、耐大劳,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事业中去,立志奋斗终生,无怨无悔。2.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使学生保持愉快的心情,充沛的精力,灵活的思路,敏捷的反应,具有创新的最佳状态。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创设情景,优化环境,活跃气氛,研讨改进教学方法,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效率。3.培养学生善于把不同事物联系或移植到所要探索的问题上来,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的一种重要方法。把不同的事物联系或移植到所要探索的问题上来,进行分析比较,一方面就可能对所要探索的问题有所启迪,另一方面能拓宽所要探索问题的路子。4.训练学生抓装一闪之念”,及时运算、分析、实验、验证,就可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5.训练学生,善于从微小的差别中找出本质的东西。以英国物理学家雷利和化学家拉姆塞等人发现稀有气体元素为例,介绍他们所具有的抓住事物间的微小差异而做出判断的唯物主义观点和作用,培养训练学生的这种创新思想和方法。6.培养学生搞创新的群体意识。个人奋斗,身单力薄,智慧有限,火光一点;集体创造,力大无比,智慧无穷,火焰冲天。教育学生不计名利,团结协作,共同创新,为将来集体搞科研奠定一个良好的思想基矗7.教师要为学生努力创造创新条件,如开放实验室,提供资料,组织课外活动小组,加强课外活动的指导等。8.要创新就面临着成功与失败,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对于培养创新精神意义重大。教育学生胜不骄、败不馁,善于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从成功中总结经验,培养他们坚韧不拔,百折不回,不断努力的创新精神。
山西师大公共体育课定向越野开设可行性分析论文
论文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针对山西师范大学校园场地、师资状况、学生参与兴趣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找出在我校公共体育课开展定向越野课的理论依据,希望能为定向越野进入公共体育课程提供帮助,这对缓解连年扩大招生所引起的体育场地及设施相对不足等情况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论文关键词:定向越野;公共体育;可行性
0前言
定向运动是一项充满探险和刺激的智慧性体育项目,起源于瑞典,1983年引入我国,是我国2002—2003年重点推广项目.为顺应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潮流,更新教学思想拓展体育教学课程,全国一些高校已经开设了定向越野课.如今的定向越野已成为2004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定向运动的组织方法简便、科学,使用的器材轻巧,在大自然中进行,既有健身价值,又能增长地理学方面的知识,而且定向运动同时集健身性、大众性、竞技性、娱乐性为一体形式简单,实效性强,所以受到广大师生欢迎.
随着山西师大学生人数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的人均活动面积不足,无形中给学校体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了很多不便.如何有效合理地利用有限的运动场地,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成为山西师大体育教学首要考虑的问题.通过对定向越野在公共体育课开设的可行性分析,希望能为山西师大的公共体育课程开展提供帮助,这对缓解连年扩大招生所引起的体育场地及设施相对不足等情况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研究方法
大学生多元文化教育论文
一、多元文化教育的内涵及港澳籍大学生的特殊性
多元文化教育旨在消除教育中存在于不同种族、民族、地域、社群的学生群体之间的不平等,使所有学生都能够获得同等的教育资源,受到学校和教师同等的重视,知识和能力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增长和提高,并在就业方面获得同等的机会。多元文化教育的终极目标是通过教育使上述各类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群体和其他群体,获得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在主流文化及自己文化中生存的能力,培养民主、平等的思想,成为建设公正的人类社会的有生力量[1]3[2]164-165[3]9。多元文化教育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的方面包括国家、地区和学校及其政策、教学管理的方式、教师的培训、学生培养方案的制定及课程的设计、学业测试的方法、学生思想观念的改变及学习的模式、校园活动的安排,等等。根据班克斯(J.A.Banks)的观点,多元文化教育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整合课程内容;构建知识体系;实施平等教学法;减少文化偏见;建设生机盎然的校园文化和社会结构[4]4。就港澳籍青少年的多元文化教育而言,在教育中提倡平等,强调享有同样的教育资源显得同样重要。同时,港澳籍大学生的多元文化教育,需要在政策、管理、教师培训和学生培养方案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和调整。港澳地区特殊的历史、文化和教育孕育出的青少年自然也带着这两个地区别具一格的文化特点,他们的这些特点有别于内地青少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思想观念和价值观比较独特。生活在特殊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文化背景下,港澳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可以说是中西结合的产物,既有中国文化集体主义的基因,又有西方文化突出个人的成分;既有中国文化循规蹈矩的一面,又有西方文化变革求新的精神;既有中国文化上下有别的观念,又有西方文化自由平等的思想。第二,学习与事业观念有所不同。与内地学子为了今后摆脱贫穷或出人头地拼命学习不同,港澳青少年大都认为学业并非全部,不愿给自己太大压力,因为今后的职业和事业出路很多,没有必要“在一棵树上吊死”。第三,学习的方式和方法区别较大。直至今天,内地学生仍然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方式,而港澳高校常用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因此在内地高校学习的港澳籍学生很不适应,普遍感到所学课程不够生动有趣,因为他们习惯和喜欢的是轻松自如、能够发挥自己创造力的学习方式,比如做作业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第四,语言/方言问题。港澳生的语言基本状况是这样的:他们之间以及与广东的同学交流时通常使用粤语;他们中的大多数能够用普通话与内地教师和其他省市的同学交流,但有些港澳生说得不够流畅;少数港澳生感觉用英语与不会说粤语的内地师生交流更顺畅一些。显然,港澳生的这些文化特征决定了针对他们的多元文化教育和教学应有别于我国常规的模式。内地学校在制定针对港澳籍青少年的多元文化教育的具体方案时,理应考虑其特殊的文化教育背景。首先,我国内地的意识形态、价值观等与港澳地区差别很大,在多元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认真考虑这一因素,制定符合各自情况的教育规划;其次,在针对港澳籍学生的多元文化教育中,具体目标是加强港澳生同内地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交流,并使其成为连接港澳与内地的坚韧纽带;再有,在知识结构及语言方面,港澳生的国际化程度较高,因此在制定这两个群体的教育和培养方案时必须实事求是,有的放矢。
二、港澳籍大学生给内地高校带来的挑战
既然多元文化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获得成功学校就必须全盘考虑,在所有与之相关的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2]164-165[5]37[6]42。当然,教学方面的改变与革新是多元文化教育的一个重头戏。专家、学者对多元文化教学都提出了一些指导性的原则和建议,我们以班克斯对多元文化教学提出的指导原则为参照,来探讨港澳籍大学生给内地高校教学带来的挑战。班克斯在他及其同事的一份科研报告中讨论了多元文化教学的内容,归结起来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师资的培训、教学内容的构建、教学及考评方法的调整、课外辅助教育、教学语言的选择、学生的思想教育,等等。还就这几个方面列出了非常详细的检查对照项目,其中包括:学校应有针对性地招聘和培训教师;教材及教学资料应能够较充分地反映学生所在群体的情况,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应符合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兴趣,应有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与进步;教学应使用学生熟悉的语言;考评和测试的手段应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学业情况;所有学生应享有同等参与各类课外活动的机会,这些活动能够加强不同群体学生之间的关系,等等。[1]3;14-18要在多元文化教学的过程中体现上述原则,对我们现行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其中某些方面更是如此。首先是师资问题。要搞好多元文化教学,除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以外,教师还必须具有较好的文化和跨文化意识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对民族/群体歧视、自我中心主义等不良心理有充分的认识,而且还应非常了解所教学生的文化、教育背景和心理状况;另一方面,学校要尽可能地聘用与所教学生来自相同文化或群体的教师。显然,这对我国内地高校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为无论是多元文化教育,还是跨文化教育,对于大多数内地高校来说都是陌生的。由于历史和政策的原因,我国内地招收港澳籍学生的大学一直都很少,改革开放以后才逐渐多起来,因此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几乎是空白。解决多元文化教育师资问题的困难是多方面的,比如认识不够、经费不足、缺乏教师培训人员等,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有些教师很不情愿改变现状,也很难转变其根深蒂固的态度与偏见”[7]11。课程的内容是体现教学多元文化性质的重要因素,在教材中及课堂上融入反映学生所属(亚)文化的历史、传统、典型人物等文化元素,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对内地高校来说也是一个难题,因为虽然港澳版教材包含有许多港澳文化因素,但在反映内地主流文化方面又不够理想。虽然授课过程中添加一些与港澳文化有关的资料并非难事,但要坚持下来也并不容易,因为很多教师并不喜欢在使用常规教材时“节外生枝”;再者,课程的内容与专业培养方案关系密切,而专业课程的设置既牵涉到专业的宏观规划,又涉及专业设置中每一个课程的详细计划,不伤筋动骨难以完成。真正“多元文化”(multicultural)的教学内容并不简单,因为在选择和设计这些内容的过程中始终要以一种“相对的、非支配性的文化世界观”作指导[8]8。而要具有这样的文化世界观,没有专门的学习和修炼是很困难的。教学方法在多元文化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班克斯就此提出了一系列的原则与建议[1]3;14-18,许多学者对班克斯的理论进行了细化,对“平等教学法”[4]5,“跨民族/群体(学生)对话”[9]7,“合作学习模式”[7]9等教学方法和手段作了进一步地阐述和探讨。“平等教学法”首先要求教师了解所教学生的文化背景,并在教学的各个阶段考虑体现这一因素;“跨民族/群体(学生)对话”要求在课内外建立包括不同民族/群体成员的对话与活动小组,开诚布公地讨论和深刻认识文化冲突并达到相互理解与共同进步;“合作学习模式”要求教师帮助来自不同民族/群体的学生在学习中相互合作,分享各自的民族/群体文化经历,以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这些教学方法不但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教师随时保持一种文化敏感性,而且需要持之以恒,这在无形中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再有,如果对境内外学生实施“分流/分班教学”,要组织“跨民族/群体(学生)对话”和实施“合作学习模式”就更加困难。然而,教学方法的变革在多元文化教学中却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找到一个可以应对学习者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与难题的(整体)教学方法就意味着对他们跨文化素质的培养有深刻的理解,也意味着有了一个有条不紊的教学规划、也就容易制定出适宜不同专业和学习方法的课内外活动,同时也不难找到在专业学习中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办法”[10]16。学生学业考评和测试的手段对搞好多元文化教学也至关重要,这一点几乎所有多元文化教育学者和实践者都有共识[1]18[11]4[12]265-266;275。学者们共同强调的一点是:考评和测试的方法必须能够与来自不同民族/群体的被考评/测试者的特点相适应,能够真实、准确地反映他们的学业情况。他们还要求教师不要固守传统的测试方法,而要重视对整个学习过程的检查与考评。显而易见,这样的考评和测试方法首先要求教师清楚地了解港澳籍学生的文化背景和学习特点,为他们“量身订做”测试和考核的方法;还需要打破常规,以多种形式考查港澳生的学业和成绩。这都会与内地高校现行的有关考试与考核规定和做法产生冲突,如许多学校规定学生平时成绩最多不能超过30%或40%;不少学校教务部门对非闭卷考试控制严格,不会轻易批准。因此,针对港澳生的多元文化教学要在测试和考核方面加以变革的难度可想而知。课外活动是多元文化教学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因素。班克斯在设计标准时把课外活动作为一个专项列出,并提出了六个对照细目,如“校方是否采取专门措施以确保不同文化或语言的学生有恰当比例的人数参加学校的课外/课辅活动”[1]15-16。吉尔(D.L.Ghere)等根据调查结果指出课外/课辅活动是“改革的一个重点”[13]36。美国马里兰州多元文化教育与成就协调组把课外/课辅活动作为一个重要项目列入其《跨文化教学成功指南》[14]41-44。多元文化教育理论认为,学校和教师应该让不同民族/群体的学生有同等机会参加形式多样的课外/课辅活动,而这些活动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学生的沟通与交流,消除他们之间存在的误解,使他们对偏见和自我中心心理有深刻的认识,从而相互尊重,和谐相处,共同提高。这与内地学校通常理解的课外活动的目的仿佛有所不同,因为内地高校课外活动强调的是拓展课堂学习,配合专业教学,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并未特别关注消除不同民族/群体之间的歧视与隔阂这一主题。真正要在课外/课辅活动中体现这一目的,需要领导、教师和学生管理者对此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并积极行动起来。
三、内地高校港澳籍大学生多元文化教育实践及需要改进之处
近年来,随着港澳籍学生人数的不断增长以及招收港澳学生的学校越来越多,内地高校在港澳生的教育和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5][16][17][18]但从多元文化教育的角度来看,内地高校在许多方面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远未达到多元文化教育公认的标准和要求,因此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就教师因素而言,除了少数传统招收境外生的高校之外,内地大部分高校在聘用和培训师资的过程中可以说基本上没有考虑教师的多元文化和跨文化交际的素质和能力,因此现有教师的相关素质和能力还显得十分欠缺。即便是一直招收境外生的高校,也很少真正重视这个因素,不但很少招聘来自港澳的专职教师,专门针对这方面的师资培训也十分鲜见。正因为如此,许多教港澳籍学生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感到力不从心,港澳学生对任课教师的评价也往往低于内地学生的评价,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教师大都认为港澳生难教,不愿承担港澳生的课程。因此,要推行和完善多元文化教育,首先必须从师资入手,教师招聘和培训都应该纳入多元文化教育的内容。与此同时,还需要对学校的行政、教辅人员进行类似的培训,特别是教学和学生工作部门的工作人员有必要进行更多、更深入的培训。在课程内容的构建方面,内地招收港澳籍大学生较多的高校采取了一些步骤,其中包括设置他们需要和感兴趣的专业或方向,制定专门针对境外生的专业培养方案,为他们开设专门的课程,等等。应该说,不少措施收到了一些成效。不过,许多措施显得要么有些表面化,要么有些“蜻蜓点水”。以专业培养方案为例,虽然港澳学生与内地学生的培养方案是分开的,但是除极少数课程之外其他课程和专业学习及实践规划均完全一样,没有太大差别。至于教材和教学资料的具体内容,除《港澳基本法》等个别课程以外,大都很少考虑港澳文化的因素。港澳生普遍反映,培养方案中许多课程的内容不但陈旧、呆板,而且学起来索然无味,课堂上无法集中注意力,课外无法深入钻研。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仍然是:在处理与教学内容有关问题的整个过程中,所有与此相关的人必须具有多元文化教育和跨文化的意识,让专业培养方案、教材和教学资料、课堂内容等能够反应相关群体的文化,“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是如何构成的,又是如何反应人类的需求、思想和经验的”,并为自己独特的文化和成就感到自豪[5]3。内地高校的教师在港澳籍大学生的教学中对教学方法也做了一些改革尝试,特别是在分班教学的课堂中采用了一些新的手法,如增加课堂活动的趣味性、丰富课堂语言(包括表情和肢体语言)、多布置合作性和表演性的学习或练习任务、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课外辅导,等等。这都是一些积极的努力,只要筹划和组织得当就一定会收到预期的效果。但遗憾的是,大部分教师都是浅尝辄止、时断时续,只有一少部分教师能够始终如一地坚持下来;再者,如果是境内外学生混合的班级或课堂,任课教师进行多元文化教学方法改革的积极性就不是很高。在多元文化教学中,教学方法的调整和改革也必须在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和总原则的指导下进行,一定要有一个完整的、系统性的规划,因为“多元文化教育是一个完整的过程,那些脱离总体变革过程的简单的改变不能被称之为多元文化教育”[2]173。在内地高校,如果港澳籍大学生与内地学生同班上课,两类学生一般都使用同一张试卷和相同的传统式测试方法,即包括几个部分的一张试卷,开卷或闭卷,当堂完成;当然,也有少数课程要求学生以课程论文的形式完成——写一篇数百或一千字左右的文章。考评的一部分是平时成绩,一般占总评的20%至40%,由平时作业、小测验等的成绩构成。平时作业不外乎是做书面题、写短文或做一个PPT等。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很少有教师采用“全程组合式的测评”(PortfolioTesting),跟踪观察其整个学习和提高的过程,有的放矢地加以指导。这就与多元文化教学的要求不符,难以收到满意的效果。要让考核和考评准确、真实地反映港澳生的学业成绩,就必须针对他们的文化和学习的特点精心设计考评程序和手段,如针对他们喜欢创新的特点让他们做一些发现型、研究型的作业;针对他们喜活泼的特点给他们布置一些有趣的表演式作业,等等。出于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的目的,内地高校通常都是比较重视学生课外活动的,各类文化、体育活动相当多,但遗憾的是旨在消除民族/群体间的误解和隔阂,加强不同民族/群体学生之间的关系的课外/课辅活动却很少,学校往往没有特别关注这一点,任课教师在安排课程的课外/课辅活动时也极少考虑这个因素。就港澳籍学生而言,实际的情况是他们成立了一些自己的协会和社团,但与内地学生的协会和社团交流不多,有点各自为政的感觉。另外,港澳生较多的学校不时会组织他们中的一些学生去内地的一些地方参观访问,这无疑有助于他们了解和熟悉祖国内地的实况和成就,但就加强与内地学生的交流和关系而言这样的活动作用却不大。因此,内地高校的相关管理人员和教师要增强这方面的意识,在指导学生组建协会和社团、组织校园各类课外活动以及安排课程的课外课辅活动时,要尽量为港澳生和内地学生的交流和互动创造条件,为多元文化教育取得成功助力。内地高校在港澳籍大学生的多元文化教育和教学方面正在进行的实践和尝试是有益的,某些高校走得相对快一些,其间的困难和问题在所难免。要解决这些问题和克服这些困难,学校应该重视多元文化教育和教学理论的研究和推广,认真商讨对策,尽早找到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
机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机械类专业是理论与实践联系非常紧密的工科专业,机械类专业为工业生产第一线输送了大量科技人才。地方本科院校因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办学模式多元化等特点,正在成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力量。构建地方高校机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对于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机械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现状分析
国内高校在培养机械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也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设置中提出了一些改革方案,但其可行性需进一步验证,培养效果有待观察。当前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不足:第一,课程设置创新功能不足。专业培养体系知识结构陈旧,传统专业知识占比较大,机械创新及创业类课程缺乏,对各学科发展缺少宏观层面的理解和衔接。第二,课内外联系不够紧密。各个课程之间系统性不强,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之间及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之间联系不够紧密,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第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缺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驱动不足。日常的教育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在学生创新实践和创业实战能力方面的培养严重不足。
二、创新设计对人才培养的挑战与新要求
近年,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在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进程中,机械产品设计中的创新设计能力、核心技术及自主品牌等依然是制约产品创新升级的关键因素。因此,创新设计必然对创新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第一,新产品的设计涉及机、电、液、气和控制等内容,创新设计人才的培养必须跨学科交叉培养;第二,产品的生命周期涉及多个环节,创新设计人才培养应多环节协同配合,形成校企合作及加强第二课堂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第三,新人才培养体系应以创新促创业为导向,设置具有创新创业特色的系列课程,以凸显人才培养体系“双创”的特色。
三、递进式“多元协同、四轮驱动”机械类
欠发达地区高职英语实训教学策略论文
论文关键词:经济落后地区;高职教育;英语;校内实训
论文摘要:经济落后地区的高职院校英语实训,在大力建设校外实训基地的同时,更要大力开掘校内实训,这是在现有条件下尽快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有效途径。高职英语校内实训主要是在多媒体的应用,英语俱乐部、英语角等多种方式相结合,以及举办英语夏令营活动等方面进行挖潜,发挥出通行做法的潜在作用。
校内实训基地是指设在校内的,以学生训练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实践训练场所。高职英语教学涉及听说读写译等多种能力的培养,校内实训基地能实现普通课堂无法完成的能力训练。尤其在经济落后地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尤为重要,它不仅应该成为学生的训练场所,还应该成为英语四六级听力考试的培训基地。
一、建立多媒体情节模拟实验室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注意是我们心灵的惟一门户,意识中的一切必然经过它才能进来。”学习语言的最佳途径就是置身于良好的语境中。教学内容新颖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前提条件,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有效地实现了这一切。采用多媒体英语教学,结束了单一文字教学局面,可以图、文、声、形并茂地传授知识,可以看到生动的视觉背景,听到高质量的英语和音乐。
在多媒体情节模拟实验室中,选择英语实训材料是一个重要问题。在选择材料时,可根据经济落后地区高职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今后工作的实际需要而确定。如果学生的英语水平不高,基础较差,但有很强的学习热情,教师要甄选那些难易程度中等,比较容易掌握,而且贴近日常生活的内容,如日常商务英语、日常英语会话等。如果学生今后的就业要求他们掌握一些和自身专业有关的英语内容,教师可选择那些范围涉及广泛,和高职专业有关且难度较浅的资料,如英语谈判基础等。如果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可能会用到一些日常生活用语,日常生活需要的口语、听力、阅读和写作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教师要甄选那些接近生活的实训内容,如腾讯QQ、MSM等聊天平台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完全真实的日常语言环境,还可以通过网络上的外语电台来进行英语听力训练,利用搜索引擎选择英语精读与泛读材料,发送电子邮件与国际笔友进行交流等。
互动的变革—探讨互联网时代全新的教与学方式
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技术的日益成熟,正成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络不断地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同时也起到有效反馈信息的交互功能。科技的发展以人为本,生存信息化是当今信息时代的发展趋向,它所带动起来的人类日益密切的联系和沟通过程中,互动性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网络时代教学互动所带来的变革在于其反映的是联系双方的交互作用,体现主客双方在通讯联系、沟通过程中可能的角色转换,通过一定的反馈系统,互通信息,搜集与传递数据,各取所需,共同发展,因而应用于教学上的互动效果,能有效地使教师及时掌握信息,调整教学方针,因人因材施教。这就是互联网时代下的全新教与学的模式,它不仅仅是借助网络硬件手段进行教学,更强调通过有效的支持软件如教学的支撑平台(SUPPORTPLATFORM)实现有效人机互动,信息互联,及时反馈的自主教学模式。这种全新的教与学模式处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特点,无论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教学观念都将具有很大冲击和挑战。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有一幕很典型的教学情景:一个教师在讲完课后问学生们:"有疑问的同学请举手?"但这时候全班中没人举手,实际上同学们是否确实没有任何疑惑呢,或许有同学没有想到要提的问题,或许内向的同学不敢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对本节课有不理解的地方,或许有同学想回去看一下书才去补充有关的疑问,或许大家确实一点疑问也没有,却可能在做作业过程中才遇到,实际上这样教师在教学中并没有有效接收到教学中的主体--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以及他们的理解程度。即使只有个别人提出问题,障于课堂四十分钟上课时间的关系,老师也只能简单地回答这些问题或留到下课再个别解答。由此可以看到,教师与学生之间并没有起到有效的信息反馈,师生之间的沟通缺乏互动。
常规的教学方式造就了一代代学生们勤学苦练地认真听课并记笔记的学习模式,但却不善于也不能及时地在学习中处于疑惑的时候向教师表达,而教师通过个别提问的方式也只能使其了解到个别的情况且不能代表全体,因而教师们只能通过作业、测验或考试、复习课等常规的方式反馈学生的学习水平,但是否说明作业或测验成绩优秀的学生就对该教学环节没有存在一点疑问?考试优秀是否就是学习优秀?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教学内容中的重点与难点,是否具创造思维地运用所学知识独立解决问题是我们教学中关心的重点环节,同时学生是我们教学中的主体,我们更应该重视这一主体的能动性,改善教学环境,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有效地反馈教学信息,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信息时代下互联网络及其相应教与学支撑平台的出现则为我们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其互动式的网络教学则对常规的教学模式带来一系列全新的变革。
首先基于WEB并应用网络教学支撑平台下的互动式教学体现为教学过程中可能的角色互换,互为主体的作用,体现为既是人机之间的互动,也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特点。这种教学模式通过教学支撑平台提供如在线多媒体课程教学、在线组题练习等人机互动的功能,让学生随时随地享受网上学习的乐趣,软件设计者可以根据教学的要求设计相应的互动环节让网上学习者去掌握学习进度,随时进行学习的调整。而网上讨论区、电子公告板(BBS)、聊天室等工具则有助于加强师生间的沟通。初上网的人,很多人常会到聊天室去参与讨论,而互联网上ICQ、OICQ、BBS等聊天方式大行其道的现象值得教育工作者去深思,这是网络互动所带来的典型效果,透过网络的另一端字里行间或是语音信息中传递的是一颗跳跃的心及其活泼的思维,一个在现实中较内向的人在网上可能会表现得相当活跃,这是由于网络所提供的虚拟空间使人们的内在潜能与发散思维得以解放,若能将这种潜能与思维有效地激发并进行反馈,对教学将是一种很大的促进和提升。此外由于网络上每个人可能都不知道彼此的身份,其面对的只是计算机这样的工具,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在线学习主体,人们能够且敢于畅所欲言,并在一定监督机制下真正达到有效的交流和沟通,故应用于教学上会使师生间有意想不到的反馈效果。媒体的不断更新、问题资源与论点内容的不断积累和众人的激烈思辩带给我们的不再是教师严厉的目光和课堂严肃的气氛,而是信息的传导和有效的信息反馈,相互提高。新一代的教师已不再是传统教学中单一的教师角色,在参与互动讨论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以教师身份进行引导与启发,对互动讨论中的讨论内容进行监督,同时可以通过改变网络ID号的方式变为学生身份,与学生开展平等而亲切的对话。教师已成为教学互动中引导者、教学秩序的有效监督者、同时又是互动讨论中的聆听者和积极参与者。大家可以就某一关注的论题进行讨论,或对某位同学的问题作出积极的回答,同时还可以通过自定义查找的方式查询网上相应的观点支持,学生们不仅可以就某一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还可以将有关的作品或论文、相关的素材资源上载到网上的教研中心,供大家参考与交流。而教师还可以利用网上教学支撑平台问题资源中心对师生间的互动讨论内容定期进行整理与分析,并反馈到教学应用上,有效地促进教学的提高。
其次互动式的网络教学突破不同领域的界限,让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其特点在于:第一、它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强调充分在40分钟的课堂上发挥作用,课外则主要通过课堂作业形式进行反馈,往往教学内容较多,不容易咨询学生的接受能力与教学效果,而应用于网络上教学模式,传递的是随时随地受教育的概念,同时学生在课后作业与复习过程所遇到的疑难问题可以通过网络及时反馈到网上,这样一方面可得到相关同学的在线回应,即使没有及时的在线回应,但由于问题资源长期在线积累的结果,可以在网上的问题资源中心通过关键字查询的方式找到类似的论题及其相应解答,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定期搜集并分析相应问题,并作出指导,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反馈效果;第二、它突破了受教育对象的限制。透过网络使不同地域的人们能平等互动地接受教育,无论是身体健康或是身有残疾的学生们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在家学习已成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在线接受教学的人们不论年龄、种族与肤色都可通过网络接受多种形式的教学,而在线学习的人数也突破了因课堂空间所局限的数量,使教学过程从教室延伸到全社会,从而有利于构建完整意义上的终身教育体系。第三、这种互动式网络教学更是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与进一步拓展,可应用于素质教育的提高上。基于上述的因素,学生在家里、在课外还可以接受网上教学,除对课堂上未能熟悉的内容可以在课外及时补充并作知识的深化外,还可以通过网上的教与学资源去进一步拓展课外知识,这要求我们建设网上教与学资源的时候注意加强课外知识与相应电子读物等素材的建设,丰富学生们的课外生活,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搜索引擎功能找到网上相关知识的资源网站,进一步拓展知识面,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开展,其中一个典型的网上应用是佛山教育信息网组织超过二百多位教师建设的学科群资源网站,除了常规学科应试知识外,更多的是拓展知识层次,扩阔思维的电子读物式、专题式及多媒体素材供学生学习,教师备课来使用。
再次互动式的网络教学发挥人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升了学生的创造力与内在潜能。去年的一天,我们在河南的开封市见到一种面团小娃娃,它是在画有娃娃表情的汽球里面放有面团,人们可以随意捏造小娃娃,让小娃娃显示出不同的造型与表情,大家都觉得这样的制作很逗,马上爱不释手,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它使人的自主创作意识和想象力发挥出来,其道理与魔方的风麾全球如出一辙,其实网络的好处也正是发挥了人们的自主创作与交流思想的活力,这就是互动的魅力所在。科技的发展以人为本,同时教育也应以人为本,由此我们在设计网上媒体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营造激发学习兴致的教学环境。而要力求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我们又要重视教学环节的交互作用。常规的教育,有时使我们的很多学生是出于被动的接受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不利于主体的主动理解,互联网时代下的开放教育的提出有利于改革旧的教学模式,同时要求我们运用多种的教学方法去进行教育,包括进行多媒体教学、流媒体同步教学、先进的电子教鞭以及在线讨论探索式教学、在线组题实时分析等互动式的教学来提高我们的教学方法,使广大学生乐于学、乐于问、乐于进行钻研,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理解所学的观点并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