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5-09 00:01:1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课题研究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课题研究论文

新闻传播课题研究论文

[内容摘要]大众传播史与新闻史及媒介专史是不同层面的历史研究,后两者已取得丰硕成果,但是大众传播的总体历史研究在中国还是一片空白。中国的新闻传播实践、学科建设以及人才培养都需要中国自己的大众传播史研究,这项研究也具备一定的可行性。

[关键词]大众传播;历史研究;新闻史

要论说“传播史”,就不能不首先回顾新闻史的研究。

1873年,《申报》发表了《论中国京报异于外国新报》一文,可谓中国新闻学研究的滥觞;1917年,姚公鹤所撰《上海报纸小史》出版,是第一部新闻史研究专著。此二者都可以看作是在中国新闻史乃至整个新闻学研究领域的开路先锋。诚如方汉奇先生所言:“在中国新闻学研究的历史上,开其端绪的,还是新闻史的研究。”(1)百余年来,新闻史从无到有,至今已蔚为大观,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思想解放学术创新的潮流中,新闻史研究呈现一派繁荣景象。1992年成立的中国新闻史学会为一级学会,足见新闻史作为一门显学的学科地位。仅以学会成立后的6年来看,据不完全统计,“在各种报刊上公开发表的新闻史方面的论文和文章,累计达1053篇,公开出版的新闻史方面的专著,累计达88种”。(2)

1996年,新闻学由二级学科提升为一级学科新闻传播学,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发展的传播学成为与新闻学并列的专业,并于1999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这一过程中,新闻史研究功不可没。问题在于,传播学已经同新闻学并驾齐驱,在新闻史研究取得可喜成绩的情况下,尚无真正意义上的对中国大众传播历史的研究;没有形成一个与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地位相适应的,既有新闻学,又有传播学;既有新闻史,又有大众传播史的合理格局。

大众传播史不同于新闻史和媒介专史

查看全文

高中物理教材课题研究论文

按照大纲的规定,新编高中物理教材(即《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物理》)设立了“课题研究”项目并列出了大纲给出的课题示例.

在高级中学开展课题研究,是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的重要环节.这项活动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课题研究主要着眼于这些能力与意识的培养,而不在于某项具体知识的学习.

教师应该对课题研究进行指导,但要避免给出具体的步骤和方法.要鼓励学生采用不同方法,提出不同见解.

研究课题可以大致分为探索性物理实验、科技制作、新科技问题的学习报告、社会调查、扩展性学习等几个不同的类型.课本中给出的只是研究课题的若干示例,教师和学生可以从中选用,也可以提出其他课题.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长和兴趣向学生推荐,不能要求全班学生做同样的课题.

课题的研究成果可以是小论文、科学报告,也可以是制作的仪器、设备.

课题研究应该以课内课外结合的形式进行.大纲为每个课题划出了4个课时,教学中必须保证,其中应有两个课时用于学生间的汇报和交流.

查看全文

体育科研课题研究论文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教育科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能否开展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是衡量教师业务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21世纪体育教师的必备素质。教育要发展,必须重科研。

一、什么是体育科研课题

体育科研课题是把体育学科中的问题,用科学的方法对其进行研究,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科研课题的研究应有以下几个实施过程:1.科研课题立项;2.成立科研课题组;3.制定课题研究方案;4.课题论证评价;5.结题验收。

二、怎样选好科研课题

科学研究始于问题,教育研究也是如此。在体育教学中需要研究问题很多,但并非每个问题都值得我们研究。因此,如何选好科研课题,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遴选。

1.课题必须具有实用性

查看全文

物理教材课题研究论文

按照大纲的规定,新编高中物理教材(即《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物理》)设立了“课题研究”项目并列出了大纲给出的课题示例.

在高级中学开展课题研究,是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的重要环节.这项活动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课题研究主要着眼于这些能力与意识的培养,而不在于某项具体知识的学习.

教师应该对课题研究进行指导,但要避免给出具体的步骤和方法.要鼓励学生采用不同方法,提出不同见解.

研究课题可以大致分为探索性物理实验、科技制作、新科技问题的学习报告、社会调查、扩展性学习等几个不同的类型.课本中给出的只是研究课题的若干示例,教师和学生可以从中选用,也可以提出其他课题.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长和兴趣向学生推荐,不能要求全班学生做同样的课题.

课题的研究成果可以是小论文、科学报告,也可以是制作的仪器、设备.

课题研究应该以课内课外结合的形式进行.大纲为每个课题划出了4个课时,教学中必须保证,其中应有两个课时用于学生间的汇报和交流.

查看全文

行政法现状与课题研究论文

一、依据程序法制约行政

1993年11月,多年成为悬案的行政程序法得以制定,并于1994年10月1日开始,正式付诸施行。1962年,作为对行政不服申诉程序的一般法,制定了行政不服审查法;并且作为行政的司法审查程序,又制定了行政案件诉讼法。而今,作为事前程序的行政程序法得以制定,依据程序法制约行政的制度,从总体上得以基本完备。

二、行政程序法的概要及其效果

1.行政程序法的目的

从前,关于行政的程序,被委任给个别的法律,从制度总体来看是不完备不统一的,比较难以理解的。因此本法就处分(即具体行政行为-译者)、行政指导及申报的程序的共通事项作出规定。本法的目的在于,确保行政运营中的公正,提高其透明性,以助于保护国民的权益(第1条)。确保公正,是指在进行处分之前,给予相对人等以有利的主张立证的机会,慎重发动处分权,抑制违法或不当的行政。所谓透明性,是指关于行政上的意思决定,对国民来说,其内容及过程都一目了然。确保公正及提高透明性,归根结蒂有助于保护国民的权益。

2.行政程序法的概要

查看全文

德育理论课题研究论文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德育学科规划组,于1999年1月13日至15日在东北师范大学召开了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德育理论重点课题交流与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德育理论专家、学者共22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就德育的本质内涵、道德教育哲学、市场经济与学校德育、德育模式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

一、关于德育的本质内涵

一种观点认为,从学理上讲,德育即是道德教育。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应该坚持“大德育”的概念,我国的学校德育即是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等方面的总称。这两种观点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思路:一是学理的思路,一是约定俗成的思路。会议争论的焦点在于,能不能把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等当作德育。双方都不反对学校应该开展这些方面的教育,问题是应该用什么来概括。从学理上看,用德育来概括是不理想的,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混乱。究竟用什么来概括目前学校德育的内容?有的学者提出用社会性教育,有的学者提出用价值观教育。会议在这个问题上还没有统一的结论。关于德育的本质,从教育哲学的高度来看,主要有两个视角。第一,德育是超越的,还是适应的?第二,德育是工具,还是目的?

“道德教育是一种超越”曾经被人指责为“理想主义”。对此,有学者指出,“道德教育是一种超越”所表达的是道德教育“应该”超越,反映的是人类对道德教育“理应如此”的期望,是从“道德教育应该怎样”来说的。它从教育的本性(超前性)和道德的本质(道德是人类主体精神的自律)中获得理论支持,是对时代误区(经济至上、物质主义)的超越,是对传统德育指导思想(机械适应论)的超越,它必然要求超越人们习以为常的规范化德育模式。

德育是目的还是工具?一种观点认为,德育是一定社会为教育下一代而进行的活动,它是社会、阶级或集团实现自己目的的工具。另一种观点认为,德育应该摆脱一时一事的功利限制,坚持以人为本。当前的学校德育太功利化,以致于失去了自己的目的和价值。有学者在分析中外学校德育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特别强调指出:学校德育只有建立在个体德性需要的基础上,才能深入人心。在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之间,应该是以个人为本位。

对德育本质的研究,也涉及到德育功能,对此要与德育功能联系起来考察。德育的根本功能是“育德”,是传递道德文化,延续人类道德生活。还有学者认为,要进一步研究德育何以可能的问题,即学校德育的条件性。应该思考这样一些问题:要不要道德?要什么样的道德?道德是否可教以及应该如何教?教道德有哪些途径?学校德育是不是教道德最有效的途径?最有效的学校德育是怎样的?新时期德育理论的突破,可能就在于对这些问题的解答之中。

查看全文

思想品德课课题研究论文

一、思想品德课题的特点

纵观思想品德课教学轨迹,仍是通过课题与课题的教学,渐趋推进和教学累积而运行的。按照教学大纲编写的六年制全套思想品德课教材,总共有140多个课题。从总体看,这些课题有些什么特点呢?

(一)品德规范性

思想品德课着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社会公德教育、文明礼貌教育和个性心理品质教育。这就决定了思想品德课题的提炼不仅讲求语言简洁明快,而且要画龙点睛,将相应的品德规范凸现出来。认真研读思想品德课题群,就不难发现它集中展示了小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中所应恪守的品德规范,表明哪些是可取的,应当具有的,哪些是不应当具有的,或要避免的。这种用品德规范“定格”的课题,大致有如下四种类型。第一类课题中有“要”字。诸如《要按时上学》、《要听别人的劝告》、《要诚实》、《要尊重他人》、《要学好各门功课》、《做事要有始有终》等等,“要”字后面的词语,是强调学生应当具有的某种认识、态度以及应养成的行为习惯。例如《要按时上学》,“要”是一种强调,“按时上学”是学生必须遵守的纪律。该课题是想从认识和情感方面引发和调动学生“按时上学”的内驱力。第二类用“不”字限定。诸如《不打扰别人》、《不说谎话》、《不娇气》、《不挑吃穿》、《不上当受骗》等等。“不”字后面的词语,表明是要改变、纠正的行为,同时还有劝告性情感因素。例如《不说谎话》,用否定词“不”加以限定,既是从道德观点上对说谎的否定,而且携带有对说谎不满意的情感因素。第一类的“要”与第二类的“不”,是分别从正负方向对学生的呼唤,以牵引他们“入范”。第三类课题语词中嵌有“爱”字,诸如《爱清洁、讲卫生》、《我爱爸爸妈妈》、《爱惜学习用品》、《爱惜粮食》、《热爱家乡》、《爱护公共财物》、《爱护幼小》等等。俗话说,爱由情生,情是爱的基础,爱是情的升华。这类课题强调要培养学生对祖国、祖国的象征物、中国共产党、集体、劳动、家乡、他人、公共财物,劳动成果要热爱的思想感情。第四类是用道德名言、警语、俗语、格言作课题。诸如《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珍惜集体荣誉》、《劳动光荣》、《我要读书》、《集体力量大》、《身在福中要知福》、《珍惜时间》、《讲信用》等等。这些名言、警语、俗语、格言是道德智慧的精髓。它把相应课文的教育主旨点明,有利于学生体认、品尝,作为最佳道德营养吸纳,有终生受益之效。

(二)展示层次性

思想品德课题是一个网络结构。九大教学内容,犹如九条教育主线,伸展在小学各年级的思想品德课中,而课题则是缀在这些“线”上的“明珠”。它们在所属教育主线上有确定的位置,分别展示同一教学内容的不同教育层次和坡度。例如《我爱爸爸妈妈》、《关心父母》、《孝敬父母》三个课题,均属热爱人民的教学内容,然而教育的层次、坡度则各不相同。低年级的《我爱爸爸妈妈》完全是口语化句子,表现了孩子对父母的亲昵,洋溢着依恋之情,这一课题主要是让学生知道父母养育儿女很辛苦,要爱父母,尊敬父母,对父母亲有礼貌,要听从父母教导。中年级的《关心父母》,按照关键词“关心”的提示,情感培养内容又上升了一个档次,它要求学生不仅从父母那里受爱,同时还要了解他们的需要和困难。这一课题主要是让学生懂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教导,平时要关心父母,主动当好“小帮手”。当父母遇到伤病时,应尽力照顾。高年级的《孝敬父母》,情意因素更浓。这一课题主要是借助元帅纯真的情怀,以激发和陶冶学生孝敬父母的情感,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引导他们做孝敬父母的好孩子。上述三个课题,犹如三颗耀眼的明珠,镶嵌在热爱人民的教育主线上。我们只有以“线”驭“珠”,才能吃准每一课的教学目标。

查看全文

思想品德课课题研究论文

一、思想品德课题的特点

纵观思想品德课教学轨迹,仍是通过课题与课题的教学,渐趋推进和教学累积而运行的。按照教学大纲编写的六年制全套思想品德课教材,总共有140多个课题。从总体看,这些课题有些什么特点呢?

(一)品德规范性

思想品德课着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社会公德教育、文明礼貌教育和个性心理品质教育。这就决定了思想品德课题的提炼不仅讲求语言简洁明快,而且要画龙点睛,将相应的品德规范凸现出来。认真研读思想品德课题群,就不难发现它集中展示了小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中所应恪守的品德规范,表明哪些是可取的,应当具有的,哪些是不应当具有的,或要避免的。这种用品德规范“定格”的课题,大致有如下四种类型。第一类课题中有“要”字。诸如《要按时上学》、《要听别人的劝告》、《要诚实》、《要尊重他人》、《要学好各门功课》、《做事要有始有终》等等,“要”字后面的词语,是强调学生应当具有的某种认识、态度以及应养成的行为习惯。例如《要按时上学》,“要”是一种强调,“按时上学”是学生必须遵守的纪律。该课题是想从认识和情感方面引发和调动学生“按时上学”的内驱力。第二类用“不”字限定。诸如《不打扰别人》、《不说谎话》、《不娇气》、《不挑吃穿》、《不上当受骗》等等。“不”字后面的词语,表明是要改变、纠正的行为,同时还有劝告性情感因素。例如《不说谎话》,用否定词“不”加以限定,既是从道德观点上对说谎的否定,而且携带有对说谎不满意的情感因素。第一类的“要”与第二类的“不”,是分别从正负方向对学生的呼唤,以牵引他们“入范”。第三类课题语词中嵌有“爱”字,诸如《爱清洁、讲卫生》、《我爱爸爸妈妈》、《爱惜学习用品》、《爱惜粮食》、《热爱家乡》、《爱护公共财物》、《爱护幼小》等等。俗话说,爱由情生,情是爱的基础,爱是情的升华。这类课题强调要培养学生对祖国、祖国的象征物、中国共产党、集体、劳动、家乡、他人、公共财物,劳动成果要热爱的思想感情。第四类是用道德名言、警语、俗语、格言作课题。诸如《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珍惜集体荣誉》、《劳动光荣》、《我要读书》、《集体力量大》、《身在福中要知福》、《珍惜时间》、《讲信用》等等。这些名言、警语、俗语、格言是道德智慧的精髓。它把相应课文的教育主旨点明,有利于学生体认、品尝,作为最佳道德营养吸纳,有终生受益之效。

(二)展示层次性

思想品德课题是一个网络结构。九大教学内容,犹如九条教育主线,伸展在小学各年级的思想品德课中,而课题则是缀在这些“线”上的“明珠”。它们在所属教育主线上有确定的位置,分别展示同一教学内容的不同教育层次和坡度。例如《我爱爸爸妈妈》、《关心父母》、《孝敬父母》三个课题,均属热爱人民的教学内容,然而教育的层次、坡度则各不相同。低年级的《我爱爸爸妈妈》完全是口语化句子,表现了孩子对父母的亲昵,洋溢着依恋之情,这一课题主要是让学生知道父母养育儿女很辛苦,要爱父母,尊敬父母,对父母亲有礼貌,要听从父母教导。中年级的《关心父母》,按照关键词“关心”的提示,情感培养内容又上升了一个档次,它要求学生不仅从父母那里受爱,同时还要了解他们的需要和困难。这一课题主要是让学生懂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教导,平时要关心父母,主动当好“小帮手”。当父母遇到伤病时,应尽力照顾。高年级的《孝敬父母》,情意因素更浓。这一课题主要是借助元帅纯真的情怀,以激发和陶冶学生孝敬父母的情感,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引导他们做孝敬父母的好孩子。上述三个课题,犹如三颗耀眼的明珠,镶嵌在热爱人民的教育主线上。我们只有以“线”驭“珠”,才能吃准每一课的教学目标。

查看全文

国际税收课题研究论文

最早作为少数人信息交流途径的英特网已日渐成为商业经营的普通技术。美国政府最近报道称,目前全球止网者已达1亿人,并以每100天就翻一倍的速度增加。独立预言家则认为电子商务在未来五年内,将由目前的大约80亿美元增长至3000亿美元。电子商务不仅增加了跨国公司进行国际贸易的方式,而且使得原本无力开拓国际业务的中小企业也能承担业务向国际扩展的成本。

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为国际税收提出了新课题。一方面,由于电子商务代替传统的贸易方式,纳税环节、纳税地点、国际税收管辖权等遇到了新情况;另一方面,传统的税收理论、税收原则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

税收中性--电子商务课税的共识。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商品交易已不存在任何地理界限,但税收还必须由特定的国家主体来征收,这些主体对于多少税应在各自特定的领域内缴纳自然就存在利益差别。尽管如此,世界主要不国家关于电子商务课税至少存在一点共识,那就是税收首先要做到中性,反对开征任何形式的新税。

1996年11月,美国财政部发表了题为《全球电子商务选择性的税收政策》的报告,认为税收中性原则应是处理电子商务税收政策的基本指导原则,不能由于征税而使电子商务产生扭曲;税制应该公平地对待同一类收入,无论它是通过电子商务算途径还是其他传统的商业渠道取得的;中性原则可以通过适用并修改现行国际税收原则的方法来遵循,而不是通过开征新税或附加税来达到。

1997年4月,欧洲委员会也颁布了题为《面对电子商务:欧洲的首选税收方案》的报告,支持了前述美国财政部的观点,认为通过修改现行税收中性,较之开征新税和附加税为更佳。最近,为确保税收的简便、中性和稳定,以及电子商务发展的正常化,欧洲委员会又公布了六条电子商务税务准则,其中第一条就是努力使现行各税,特别是增值税更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反对开征任何新税和附加税。

查看全文

哲学价值课题研究论文

1、《纯粹理性批判》:是否弃上帝,抑或是否弃思辨理性的僭妄?

1种对康德的如下理解曾在国内学术界差不多成为认同的观念:从《纯粹理性批判》到《实践理性批判》,上帝在1度被否弃后,又被否弃者重新扶上天国的王位。1部评述康德哲学的专著这样写道:“康德在前门送走上帝(在认识领域宣布不能证实上帝存在),在后门又接了进来(在实践领域又宣布上帝必然存在)。”(1)这种见解我们至少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的海涅,然而海涅是错的。

事实上,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所否弃的只是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宇宙论证明”和“神学的证明”,却并不就是上帝本身。无论是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还是宇宙论证明或自然神论证明,都是认知理性(理性,亦即知性)向着超验世界的思辨运用。在康德看来,认知理性的本分在于对经验世界的认知,超出经验世界作认知的承诺是认知理性对它所应守分际的僭越。上帝并非经验世界的存在,认知理性的感性直观和知性范畴无缘把这种未可限定的对象笼罩在自己有限的能力之下。那些以为康德“在前门送走上帝”或所谓在理论理性中杀死上帝的人,1个明显的误解在于,他们把认知理性在上帝面前的不堪,领会成了上帝经不起认知理性的审判。不论是海涅,还是那些有着同样见解而只是变了1种说法的人,至少在他们把《纯粹理性批判》对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宇宙论证明、自然神论证明的否弃看作是对上帝本身的否弃时,他们认可了认知理性效准的无限性,或者也可以说,不论他们是否意识到,他们这时所执著的正是所谓认知理性1元论。

在康德那里,上帝确然是不可“知”的,但不可“知”并不就是不可“达”或不可“致”。不可“知”只是对认知理性效准的有限性的申达,并不意味着对理性——包括理性的实践运用或所谓实践理性——的信念不足。依康德的意思,认知理性只须去认知,这是以经验世界为对象的活动,非感性的领域则非认知的能力所能为。比如价值(康德哲学至少涉及到道德价值、幸福价值和审美价值)判断,原是依据意志或情趣所作的“好”(涵盖“善”、“美”、“幸福”等)与不“好”的分辨,这分辨决不能为认知的“是”与“不是”的分辨所取代。既然在理性的认知向度(理论理性)上,永远不会发生“好”与不“好”的,那末不论它如何运作和发挥,也决然不会进到价值判断的领域。单就这1点而言,认知理性的效准便不能被认为是无所不在的。换句话说,价值领域对于以“知”为职分的认知理性说来便是不可“知”的。当然,这并不是说价值判断在实践地对象化到经验世界后,认知理性不能对既成的事实作“知”的条理。康德不曾明确对价值进路和认知进路作如上的划分,但事实上,他对纯粹理性的可能及其界限的探究,亦即所谓纯粹认知理性批判、纯粹实践理性批判和纯粹判断力批判,却是以这种划分为前提的。1般地说,上帝作为“1切可能的存在中之最完善者”(康德引柏拉图语),其“最完善”的规定是价值规定;价值规定必是在价值的向度上,而不是在认知的向度上。因此,依康德《批判》的题中之义,作如下断言是极自然的:任何趋向上帝的努力都只能是价值向度上的事,而不会是认知向度上的事。康德是在“纯粹理性之理想”1章中批判关于上帝存在的种种证明的;如果我们把康德对本体论证明等的驳斥看作是他对他心目中的上帝的消极认可,那末下面这段谈论“神人”理想的话正可以看作是他在上帝问题上的积极态度。康德说:

“德及其所伴随之人类智慧(此就其10分纯洁者言之)皆为理念。顾(斯多葛派之所谓)哲人则为理想,盖仅思想中所有,完全与‘智慧之理念’相1致之人物。此犹理念授与吾人以,理想在此种事例中,则用为模拟人物之完善规定之原型;吾人之行动,除吾人心中所有此种‘神人’之行谊以外,并无其他标准可言,吾人惟与此种‘神人’之行谊相比较,以之判断吾人自身,因而改进吾人自身,——吾人虽绝不能到达其所命定之完全程度。吾人虽不能容认此等理想具有客观的实在(存在),但并不因而视为脑中之空想;此等理想实以理性所不可或缺之标准授之理性,以‘在其种类中乃10分完全事物’之概念提供于理性,因而使理性能评衡其不完全事物之程度乃其所有之缺陷。”(2)

诚然,这是就作为“完人”或“神人”的那种理想的哲人发论的,但其就“理念”和“理想”所说的话也完全适用于作为可能的“最高存在者”的上帝。人性的理念是完满状态的“德及其所伴随之人类智慧”,人性理念的实体化则是作为最完善的人或人的“原型”的“神人”。“神人”为现实的人提供“行谊”的价值标准,它不必是诉诸感性而引起认知活动的“客观的实在(存在)”,但也“并不因而视为脑中之空想”。就是说,它不必是感性的真实,却也还是1种真实,这真实是相对于感性真实的“虚灵的真实”(“虚灵的真实”不是康德的概念,而是笔者曾经用过的概念,在这里用作对康德的“神人”意趣的概括——笔者注)。“虚灵的真实”是价值意义上的真实,它不能从只同感性真实发生关系的认知理性那里得到确证,却能从德性修养、境界提升等关乎实践理性的活动中获得认可。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