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管理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1 17:45:5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课题管理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课题管理论文

财政课题调研管理论文

恩格斯: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理论是行动的指南,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来丰富和发展理论,这是我们党从长期革命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作为政府综合部门的财政部门,工作有没有作为,工作有没有创新,离不开财政课题的调研。财政课题的调研是地方财政不断推陈出新的重要手段,是地方财政不断改革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应该说,在地方财政部门中,财政课题的调研工作很重要,但要把财政课题的调研工作做好也很困难,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笔者就有关财政课题调研问题,谈点初浅的思考。

一、开展财政课题调研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同样,没有调查,也没有决策权。财政课题调研是地方财政部门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做好财政工作的有力推进。如今,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各个部门都非常重视调查研究,各级财政部门也非常重视调查研究,不少地方的财政部门把调查研究例入干部的岗位考核。笔者的体会,开展财政调研和课题研究,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必要性:

1.调查研究是转变财政职能的重要途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公共财政。这就要求政府加快职能的转化,从计划经济时代的审批经济转化为市场经济的服务经济,实现“小政府,大服务”的经济管理模式。同样,财政也要转变职能,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在计划经济时代,财政部门掌握不少资源,财政部门的社会地位很高,支持经济社会发展有财政周转金,支持企业发展有税收减免权,财政部门可以说是“车水马龙”,权力掩盖了能力。随着公共财政的逐步建立和完善,财政管理日益规范,财政逐步走向公开、公平、公正,现在的财政部门可以说是“门前冷落车马稀”,仅靠权力开展财政工作已是举步维艰,财政部门必须靠能力开展工作。而调查研究是财政部门转变职能的一个具体方式,有利于正确处理各方面的矛盾和问题,提高财政的影响力和财政部门的社会地位。

2.调查研究是财政部门转变机关工作作风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国在各级政府开展了机关作风建设、机关效能建设、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等活动,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要改变机关的工作作风。改变机关仍存在的“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衙门风气和“拍脑袋,评主观意志办事”的官僚作风。财政部门作为政府重要的综合经济部门,许多财政政策措施的出台,来自于调查研究。一个地方财政部门的领导,如果不重视财政科研工作,这样的领导是不开明的;如果觉得科研可有可无,这样的想法是不正确的,这个地方的财政工作要有创新是有难度的。随着财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更加需要注重调查研究,更加需要财政理论研究的先导作用。通过调查研究,实施换位思考,有利于提高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

3.调查研究是财政干部学习财政业务的需要。财政部门不仅是政府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而且也是政府综合性很强的业务部门,要做好财政工作,不懂得财政业务,可以说是寸步难行。财政业务要学习,每年出台的财政政策要学习,要领会。随着财政改革的深入,许多新知识要学习,如目前推行的部门预算改革、财政国库集中受付制度改革、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等都需要学习。笔者认为,调查研究是学习财政业务知识的重要形式,也是学习财政业务的捷径。我们平常工作中碰到的各种问题,有些属于财政问题,有些不纯属于财政问题;有些我们熟悉,有些我们不一定熟悉,通过调查研究,通过大量的阅读材料,我们就能熟悉这些知识,对这些知识有新的认识。

查看全文

德育理论重点课题管理论文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德育学科规划组,于1999年1月13日至15日在东北师范大学召开了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德育理论重点课题交流与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德育理论专家、学者共22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就德育的本质内涵、道德教育哲学、市场经济与学校德育、德育模式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

一、关于德育的本质内涵

一种观点认为,从学理上讲,德育即是道德教育。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应该坚持“大德育”的概念,我国的学校德育即是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等方面的总称。这两种观点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思路:一是学理的思路,一是约定俗成的思路。会议争论的焦点在于,能不能把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等当作德育。双方都不反对学校应该开展这些方面的教育,问题是应该用什么来概括。从学理上看,用德育来概括是不理想的,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混乱。究竟用什么来概括目前学校德育的内容?有的学者提出用社会性教育,有的学者提出用价值观教育。会议在这个问题上还没有统一的结论。关于德育的本质,从教育哲学的高度来看,主要有两个视角。第一,德育是超越的,还是适应的?第二,德育是工具,还是目的?

“道德教育是一种超越”曾经被人指责为“理想主义”。对此,有学者指出,“道德教育是一种超越”所表达的是道德教育“应该”超越,反映的是人类对道德教育“理应如此”的期望,是从“道德教育应该怎样”来说的。它从教育的本性(超前性)和道德的本质(道德是人类主体精神的自律)中获得理论支持,是对时代误区(经济至上、物质主义)的超越,是对传统德育指导思想(机械适应论)的超越,它必然要求超越人们习以为常的规范化德育模式。

德育是目的还是工具?一种观点认为,德育是一定社会为教育下一代而进行的活动,它是社会、阶级或集团实现自己目的的工具。另一种观点认为,德育应该摆脱一时一事的功利限制,坚持以人为本。当前的学校德育太功利化,以致于失去了自己的目的和价值。有学者在分析中外学校德育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特别强调指出:学校德育只有建立在个体德性需要的基础上,才能深入人心。在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之间,应该是以个人为本位。

对德育本质的研究,也涉及到德育功能,对此要与德育功能联系起来考察。德育的根本功能是“育德”,是传递道德文化,延续人类道德生活。还有学者认为,要进一步研究德育何以可能的问题,即学校德育的条件性。应该思考这样一些问题:要不要道德?要什么样的道德?道德是否可教以及应该如何教?教道德有哪些途径?学校德育是不是教道德最有效的途径?最有效的学校德育是怎样的?新时期德育理论的突破,可能就在于对这些问题的解答之中。

查看全文

阅读学习法课题组管理论文

近十余年来,我们在中心学习法课题实验教学中,本着教育学生学会学习这一根本性教学目标,注意在语文教学中教育学生学会阅读,并将其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列入语文教学年度、学期课时的教学计划中。

我们在实验过程中发现、认读能力、理解能力、吸收能力和鉴赏能力是学生学会阅读的四个关键因素;其中,理解能力和吸收能力是关键之关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就相应以培养这两种能力为重点训练项目。其中理解能力的培养尤其应当成为阅读教学的核心。因此,如何为学生打下扎实的阅读基础,如何训练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成为了我们课题实验教学的研究重点。

一、培养学生“手到”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阅读的时效性的探究性

古人强调“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其实,还应再加一到,即“手到”。所谓手到,一是指阅读过程中,读者要用笔在文章中圈、点、画、注;二是指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要写读书笔记,以积累词汇,总结阅读经验,评价阅读材料。

实验教学前,实验班的小学生中至少有一半学生未养成阅读“手到”的习惯。究其原因,是教师对这个问题未引起重视,仅仅在教学中轻描淡写地提到,而没有对学生提出更明确的要求,更没有在如何“手到”方面进行细致的引导、指导、训练和检查。

实验教学中,我们围绕要养成学生阅读时勤于动手的习惯这个问题进行探究,认识到教师必须耐心细致地做工作,要对学生提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进行精心的指导、训练和检查。教师设计了统一的读书卡片,定期发放,定期收回检查。对读书笔记写得好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或传阅,或展览,或刊载,以强化学生在阅读时“手到”的意识,把教师的要求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查看全文

视野课题研究管理论文

的劳动力流动持续到现在,流动儿童即第二代移民已经浮出水面。90年代初中期,有的调查已经涉及到"浙江村"里的幼儿园,有些南方报刊也有关于深圳郊区的"铁皮房"识字班的报道。但是,那时的流动儿童问题特别是这些儿童的义务问题还没有引起人员的特别重视,也没有成为专门的研究领域。在流动儿童义务教育问题的调查研究中,突出而具有标志性的现象是北京行知打工子弟学校。毫无疑问,这是迄今为止国内最著名的流动儿童学校,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这个问题的象征。国内多家媒体都曾做过专题报道,若干海外媒体如《纽约时报》等也有长篇报道。可以说,对于这个学校的最初报道,启动了大众传媒对于这个问题的广泛关注。循此线索我们联想到在北京肯定还有一些这样的学校,于是便有了后来课题组关于这1百多所学校的寻访调查和组织的一系列援助活动。近两年,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问题日益引起广泛重视,吸引的国内外研究人员越来越多,介入援助活动的海内外慈善机构也越来越多。当问题被越来越多的方面重视的时候,问题的解决也就越来越临近了。我们由此而感到振奋。

在研究者来说,流动儿童问题是现实生活本身提出来的新课题。90年代后期以来,流动农民中的儿童数量急剧增加。这些儿童或者在家乡出生被父母带到城市,或者在城市出生而继续留在城市。儿童问题的突出使得流动从根本上超越了"劳动力流动"的意义:儿童是流动人口中的一个特殊部分。相对于流动的劳动力来说,这是一个派生的部分,但是,这个群体有着一种独特的成长性,在他们身上,体现着更深远的社会变迁意义。生活经历和人生经验,使他们在生活上和思想上都无法安于现存的城乡体制,也使他们有着强烈的改变自己命运憧憬与的冲动,而他们在城市里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将决定他们努力的方向。儿童问题提出了新的改革要求,或者说,在儿童面前,最突出的是在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问题面前,城乡分割旧体制的弊端暴露得越加清晰,越加变得令人不能容忍。流动儿童问题,不仅呼唤义务教育体制调整,而且呼唤多方面的制度创新。打工子弟教育研究课题组于1999年对北京市的打工子弟学校进行了调查,总共寻访到114所打工子弟学校。2000年6月,课题组在北京外来人口比较集中的城区--丰台、海淀、朝阳抽样调查了619名有学龄子女的农民工,了解其子女教育问题。在2000年大部分时间,课题组组织了一系列打工子弟学校教师培训和其它援助活动。本研究报告主要依据以上调查和援助活动。

一.流动儿童的生存和受教育状况

在北京的居民区、到处可见农民开的卖菜的摊子,卖菜的大人的身后,经常可以看见有5、6个3-5岁的儿童;他们是中国的民工潮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在尚未消除的城乡壁垒下,他们有的在家乡出生被父母带到城市,也有相当一部分就出生在父母打工的城市,伴随着中国的民工潮,他们出生成长,并面临着充满变化的未来,户籍制度及由此而来的身份差别、城市繁荣的诱惑与拒斥,在他们眼里是如何反映的,在他们的心灵里留下了什么?她们的生存状况,尤其是受教育的情况到底如何?这些问题,是本报告试图回答的。

1.北京流动人口子女群体规模

北京由于在计划时期的地位,导致城市服务业的不发达,所以北京的流动农民的进入是独特的,比较典型的有浙江村那样的产业-社区型进入,即把家乡的一种成熟的小生产体系平移到北京,在此基础上形成社区;另外一种是城市服务功能补偿型的进入,在北京人不爱从事或不具备竞争优势的餐饮业、日常菜品供应业、零售业,农民迅速进入并且填充了这些行业的就业机会,这两种进入方式在流动形态上有别于珠江三角洲由于工业化对农村廉价劳动力大量需求所产生的农民流动,也有别于另一种规模较大的进入方式:建制式流入-如建筑工人、保安人员等。产业社区型流动和城市功能补偿型的流动在流动形态上的突出特征是以家庭为流动单位的比例比较大,因此北京的流动儿童问题也就特别的突出。根据课题组在2000年6月针对有学龄子女的打工者所做的调查,在我们调查的家庭中共有903个子女。性别构成中男女比例为1.41:1。在北京出生的占11.4%。在老家出生的占88.0%。现在在北京的比例为31.7%,(其中家乡出生,带到北京来的比例为20%左右),打工者的子女大多数仍然在家乡。初步估计北京的流动儿童群体总数在15万人左右。其中学龄的儿童大约有10万人左右。如果以在城市出生在城市长大为二代移民的定义,这一群体占打工子女总数的10%左右,如果不论出生地,以现在在城市计,则二代移民群体占打工子女总数的30%。考虑只有真正的在城市停留足够长的时间才可以称作二代移民。由于缺少长期跟踪监测的过程,二代移民仍然是一个很难界定的群体。

查看全文

教师学科课题管理论文

在教科研年中,我县共收到课题立项申请447份,其中县局批准立项的课题有27项。可以看出,我县中小学做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很高,也在扎扎实实地做一些工作。下面就教师学科课题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谈谈个人看法,不足之处还请批评指出。一、对教师学科课题研究要有个合理的定位教师学科课题研究必须定位在实践性研究上。首先从研究课题的来源看,课题必须直接来自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需要;其次,从研究的过程来看,它是在教师的教育教学中进行的,与教师的教学活动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是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进行教学;其三,从教师研究的目的来看,主要在于改进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要把课题研究的合理定位真正落实到思想上和行动上,防止出现和解决以下问题:(1)思想认识方面:将课题研究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包装和营销行为;(2)价值取向方面:为追求轰动效应,为提高学校和个人的知名度而搞课题研究;(3)操作策略方面:重文章的写,轻课题的做,重和获奖等结果,轻研究过程;(4)课题研究方式方面:做贴标签式的研究,把实验设想和实验结果混同起来。(5)实践行为方面:满足于点上开花,忽视面上结果。二、教师做学科课题研究要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教育部基教司司长李连宁在《中国教育报》撰文指出:教育教学改革最高境界是提升理念《我以为,提升理念的过程也就是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教育教学的过程,指导课题研究的过程,那么我们需哪些理念指导呢?(一)国际教育理念中国加入WTO,在更大程度参与国际竞争,必然引起我们教育思想上的深刻变革。这就需要构建教育国际化理念,借鉴世界发达国家教育内容、方法、手段,建立国际化教育目标。1、终身教育为信念的教育价值观全球化对学习者个人提出挑战,要求以更快的速度更新知识,终身学习,才能在认识世界中改造世界,在人和环境的和谐统一中实现可持续发展。2、树立以学会认知、做事、合作、生存四大支柱为核心的教育目标观。学会认知,主要从知识层面理解;学会做事,要求具备工作技能和社会经验;学会合作,强调高度相互信赖的人格和交流网络的形成;学会生存,就是学会做人,在四大支柱中居于主导地位。3、树立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结合的教育内容观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制度和课程编制等方面的根本变化。4、树立注重创造个性为特征的教育方法观WTO的特点之一是追求自由,而自由与个性是密不可分的。所谓个性化教育,就是要求学生在智力、社会背景、情感和生理等方面存在差异,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5、树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观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了新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赋予教育新的概念,教育即导致学习交流的活动。在未来条件下,教学过程是民主的。教育过程,是心灵沟通、灵魂撞击的过程。6、树立创新的知识观创新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但不能因为积累知识而压抑创新精神,传授知识的过程要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二)学科教育理念比如语文科,要树立以下四大理念。1、培育语文素养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文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还应重视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2、挖掘语文教育的人文内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要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3、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三、教师做学科课题研究必须具备独立钻研教材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立足教材又超越教材,就必须具备独立钻研教材的能力。独立钻研教材是创造性的运用教材发展教材的基础。独立钻研有哪些要求呢?如语文科,从宏观上讲,要能把握学科教材体系,从微观上说,要能独立地钻研每一篇课文。钻研一篇课文的要求是:(1)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包括课文的思想、情感和思路;(2)弄清课文语言文字方面的特点,课文思想内容和表达形式的内在联系;(3)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4)找准课文的基础知识;(5)结合年段教学要求、本组训练重点,弄清课文担任的基本功训练任务;(6)根据课文和学生实际,明确应给学生哪些人文教育;(7)挖掘课文具有的发展智力、培养习惯的因素;(8)根据课文的类型,弄清课文蕴含的教育方法;(9)根据课文的特点朗读;(10)欣赏课文的好词好句。钻研一篇课文的一般方法是:(1)通读;(2)把握作者思路、理解思想情感;(3)深入钻研词句,揣摩、领悟,准确把握词句意思;(4)准确把握课文表达特点;(5)吃透课文所承担的任务;(6)认真钻研课文的预习和思考·练习。(7)尽可能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四、老师做学科课题研究必须能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的编制教学目标编制必须体现三个维度,一是知识能力,二是过程方法,三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而不仅仅只有认知领域的目标。(二)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1、教学重点教学目标已从过去的知识能力扩展到三个维度。教学目标的多样性,教学重点也要有多样性,而且不应只局限于认知领域。非认知品质的培养,科学方法的教育,甚至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等都可能成为教学的重点,我们确定教学重点的视野应广阔些。确定教学重点的依据,可从以下两个思路出发:(1)纵观知识体系,确定教学重点。纵观知识体系,确定教学重点,这主要是确定知识重点的思路。(2)挖掘知识的教育功能,把握教学重点。挖掘知识的教育功能,把握教育重点,这主要是确定非知识教学重点的思路(包括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2、教学难点同确定教学重点一样,确定教学难点也不要局限于知识本身的难易或教授、学习知识的难易,也许课堂涉及的知识内容不是难点,而蕴含在知识中的科学方法教育,或学习兴趣、学习态度的培养恰恰是教学的难点。在确定和突破教学难点时,主要要抓住三个关键:首先,必须明确什么地方难;其次,要搞清楚为什么难;三要善于抓住难的焦点。(三)教学策略的设计根据新的教育理念,在设计教学策略时应着重思考下面问题。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进行自主的学习活动。如:(1)引导学生自我定向,思考如何由学生自己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程序,为自主学习定向;(2)引导学生自我探究。思考如何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知识的发生过程。让学生去读、想、做、说、议、画,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自主活动,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科学结论。(3)引导学生自主评价。思考如何引导学生基于对自己的认识,依据学习目标和自主的评价指标和准则,对自主的学习目标、策略、方法、计划进行自我反思与评价,进而对学习过程进行积极的监控。(4)引导学生自我调控,思考如何让学生对照学习目标,寻找学习差距,考虑如何改进自己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策略和方法,以促进目标达成。(5)引导学生自我激励,思考怎样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激励自己战胜困难,获得学习成功,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学习状态。2、要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学生个性差异在设计教学过程中,要想办法积极创设让所有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学习的机会,如设计集体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的环节,以便有针对性地加强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指导,设计分层次的练习和作业,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出发,安排难易适中,梯度明显的练习或作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学情,弥补性加以选择和完成。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不同的学业成就评价方法,以增强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强化他们的学习动机,激励他们努力学习。(四)教学方法的选择第三次全教会文件中指出: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中央文件明确指出要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为进一步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指明了方向。1、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是根据一定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内心活动,使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处于积极状态,主动去获取知识,促使身心发展的方式、方法。在设计运用启发式教学时,要注意从以下特征去考虑:(1)主体性。所谓主体性是指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但学生的学是主动而活泼的,非强制性的学。(2)全面性。教学方法要注重体现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这也是启发式教学思想主张的使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处于积极状态。(3)启发性。所用的教学要能启发、引导学生,使他们想学、爱学、善学,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已知知识启发他们去构建新的认知结构。(4)发展性。启发式教学应该重视学与思相结合,重视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学习习惯、创新思维习惯等方面的培养。2、讨论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是在教师主导下,学生围绕某一中心课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最后得出结论的教学方法。在设计讨论式教学时,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一要精选讨论课题。在课堂教学中,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讨论式教学,讨论课题要精选,精选时以下原则可供参考:(1)重要性原则,讨论课题应是重要的内容;(2)疑难性原则,讨论课题应是一些疑难性问题;(3)模糊性原则,讨论课题应是学生感到模糊的内容;(4)抽象性原则,讨论课题应是比较抽象的内容。讨论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知识形成性的计谋;知识应用性的讨论;知识探索性的讨论;评价性的讨论;综合性的讨论。二要精心组织学生讨论。讨论式教学的具体步骤一般是:自学准备→分组讨论→集中讨论→教师总结→巩固成果。五、教师做学科课题研究必须具备课题研究的常识首先,要有课题意识。参加课题研究的老师脑子里总是要想着,我是在搞课题研究的。课题研究是一项很严肃的科学研究工作,必须严格遵循课题实验方案,从实验的指导思想、实验原则到具体的措施,都要遵循课题实验方案,不能做课题的时候随意做,而到了总结的时候,把成绩都往课题上靠。为保证课题研究的科学性,必须对下面几个变量加以控制。1、控制教辅用书要控制教辅用书特别需要控制各种练习册。可以推荐课外读物,如文学读物,科普读物等,要按照教材的思路特点,补充一些练习的形式,特别是复习巩固和适当发展的形式,创造性地使用教材。2、控制教学时间一定的教学效果,一定的教学质量是和教学时间相联系的。不能为了证明课题实验的效果,而随意增加教学时间和随意增加家庭作业。3、要重视资料和实验的积累。(1)关于课题实验方案的思考。如课题实验方案是否合理,措施是否切实可行,哪些需要改进等?(2)教学心得体会。根据课题方案教学,在教学中很得意的设计,很满意的教学效果,还有印象特别深刻的实例。(3)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课题实验方案教学学生的学习有什么明显的变化?有什么典型的事例?六、老师做课题研究必须学会反思课题实验中的反思,目的是为了实现课题研究的意义而对课题进行评价和调整。课题实验中的反思是一种辨证思维,从多角度多方面对课题实验活动进行反思,使课题实验符合教育的规律。首先是对课题的前提性反思,即课题实验的理论依据是否科学,在课题实验中对实验前提的反思,有可能导致理论上的突破。如从80年代起就有不少人在搞学法指导的研究,但大都成效甚微,这是为什么?有识之士经过反思,认为是理论不完善所致,应该是学习指导,而不是学法指导。学习指导包括学习情感、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而学法指导仅是方法指导而已。学习指导既涉及认知领域又涉及非认知领域,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当前的教学改革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应该是对学法指导反思的一个结果。其次是对实验过程的主要措施的反思,如我省的指导--自主课题实验,先学后教,超前断后是其主要措施。先学后教是不是适用绝大部分教材,是不是适合绝大部分学生?超前断后是不是也太绝对了?复习巩固教育学中的这一规律是不是对此实验不适用?对课题实验中的主要措施的反思,可能导致对实验方案的大调整。教师课题实验不允许在学生身上失败,及时反思及时调整实验方案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以为,自学应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而不是某一环节。教学的程序可以是先学后教,也可以是学中有教、教中有学,教材内容很难的,要允许先教后学。总之,教师学科课题研究要成为必要和可能,除了先进的教育理念,独立钻研教材的基本功,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和具备课题研究的常识外,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淡泊名利的平常心,力戒浮躁学风,真正脚踏实地,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使教学和研究相辅相成,教、研相长。参考文献1、《论教师研究的合理定位》(闵钟)2、《关于教育科研要注意的几个问题》3、《WTO与教育理念》4、《语文课程标准》5、《学会钻研课文》(徐文博)6、《教学设计新视角》(李锐)7、《素质教育观念下课堂教学新视角》(严旭峰林祖荣)8、《关于小学语文实验工作的几点建议》(蒯福棣)9、《怎么做一位学者型的语文教师》(姜汉林)10、《教育与反思》

查看全文

课题写作能力管理论文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教育面临的最大课题。笔者从语文教育的角度主张把“中学作文教学”建设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地。

作文的基本要求是“像样”(叶圣陶语),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创新”成为作文的最新和最高要求。今年高考作文开始按“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双重标准评分,这对学生充分展示才华,发挥创造性是一个巨大的鼓励。

笔者主张作文指导思想应是——“生活,作文的源泉;想象,作文的翅膀;创新,作文的生命。”作文教学中应强化学生的创新,引导学生作文力求别具一格,切不可千文一面,作文指导时讲究虚,作文评点时注重粗,并适当增加自命题和半命题的练习力度,给学生充分的写作自由和广阔的想象空间,让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语言表露独特的感受和心声,以抒写有个性的作文。

创新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企求一步到位:应从点滴抓起,多鼓励,少批评,即使是滑稽可笑或哗众取宠,只要是“不同一般”的均应予以肯定和引导,让其创新火花成燎原之势,但切不可多讲理论,以免束缚学生的想象。

创新的培养途径是:

第一、指导学生走进生活,走向自然,以积累创新素材。

查看全文

科研课题财务管理论文

一、科研课题核算、管理的基本流程

研究院的科研课题分为纵向课题、横向课题、其他课题三类。每一类按课题分别在不同的收入与支出科目核算,收入类总账科目为:拨入科研费、预收账款、其他业务收入;支出类总账科目为:科研成本、技术成本、其他业务成本;每个课题的收入按科目、部门核算(三栏式账簿),支出按科目、部门、项目核算(多栏式账簿)。

由上面会计核算可知,要想得知某一课题的收入与支出情况,在用友系统下,财会人员要查询收入科目、支出科目及相应的辅助核算,至少要操作五步,才能得知该课题的基本情况。基本流程如图1所示。

如果需查询纵向课题的二十七个费用明细项需到管理会计的项目管理中才可查询,而且每年的数据在当年的账套中,其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

为了解决用友系统在科研课题核算、管理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实时查询各课题的收入、支出、结余情况及其他相关情况,必须将涉及科研课题核算的科目、辅助核算项目、代码通过接口系统导出到“科研课题管理系统”,通过重新计算、分类汇总、多重关联等功能,实现科研课题的集中核算与管理。

二、科研课题管理系统的构建原则

查看全文

行政管理论文:人口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国面临的最大课题

行政管理论文

200*年8月26日到9月4日关于可持续发展的世界首脑会议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再次举行。会议讨论了如何使环境保护与发展并行不悖的问题,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成为最重要的议题之一。因为老牌发达国家早年依靠对外掠夺和殖民性移民已为自己赢得了一个相对宽松的发展环境,对它们来说,今天面临的只是一个发展方式的转型问题;而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首先需要解决的是一个生存问题,其次便是在一个有限的生存空间如何克服人口爆炸、资源耗竭、环境恶化这三大难题谋求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由于历史的原因,也是鉴于发达国家至今仍是环境污染的最大源头,发达国家理应对全球环境改善和缓解发展中国家的贫困承担更大的责任;发展中国家也需要增强全球管理意识,转变发展战略实现人口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这方面的举动对“全球管理”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然而,理论落后于实践的现实,也许会严重制约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在采取可持续发展战略上的协调行动,理论上的反思和转型是总结以往经验教训、准确把握各国在人口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所面临的诸多问题的重要前提。

这里有必要先澄清生存与发展、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这样几个概念问题。生存是人类一种最基本的需求,只有在这样的需求得到了满足之后才谈得上发展。亦即“当基本需要有了改善,经济进步使得国家以及这个国家中的个人有了较强的自尊意识,物质进步扩大了个人的选择范围,这时才是有了发展。”(注:A·P·瑟尔瓦尔:《增长与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0页。瑟尔瓦尔在作这一阐释时借用了古莱特(Goulet)的发展概念,但是在古莱特那里,生存(life-sustenance)与自尊(self-esteem)、自由(freedom)一起构成了发展(development)的三种基本要素或核心价值,也就是说生存不是与发展并列的概念,而是一个从属于发展的子概念。参见D.Goulet,TheCruelChoice:ANewConceptontheTheoryofDevelopment,NewYork:

Athenaeum,1971.)同样道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也是同生存与发展类似的两个概念,如果以某一时点为基点的经济增长并没有导致人均福利水平的提高,那么就可以说是只有增长而没有发展。比如一块10公斤重的蛋糕10个人分1个人可得1公斤,后来蛋糕做大到了20公斤重但却是20个人来分,1个人还是只能分得1公斤,虽然总量扩大了1倍但人均占有量并没有增长。这个例子还启发我们,谈论发展不能不考虑人口规模。而且人口的作用是长期的,它还会通过其结构和质量的变动对经济发展构成深远的影响,对于这些影响现代经济学特别是人口经济学已经作了全面的研究。

在马尔萨斯之前,主流的观点一直将发展与人口的增长相联系,以为人口数量的增长意味着劳动力丰富,生产的物质财富和上交国家的税收增多,从而国富兵强。工业革命发生后,随着机器大工业的推广和物质资本地位的上升,人口作为劳动力的作用相对下降,而作为消费者的作用开始凸现出来。于是物质资料的增长能否满足人口增长带来的消费需求就成了理论界关注的重点。应运而生的马尔萨斯主义对此给出了悲观的看法,并把饥饿、失业等社会矛盾的尖锐化归因于人口的增长。这一观点虽受到了马克思主义者的批判,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又被其继承者作了重新论证,仍然错误地用于说明战争的根源和发展中国家的不发达现象。不过由福格特(WilliamVogt)、汤普森(W.S.Thompson)、赫茨勒(J.H.Hertzler)和埃利奇(P.R.Ehrlich)等新马尔萨斯主义者提出的“人口压力”(populationpressure)说和“人口爆炸”(populationexplosion)说也为科学的“适度人口”(optimumpopulation)论补充了新的营养,不仅如此,他们还将视野延伸到了人口增长对自然资源的影响(注:威廉·福格特:《生存之路》,商务印书馆,1981年;W.S.汤普森:《人口问题》,1953年英文版;J.O.赫茨勒:《世界人口的危机》,1956年英文版;保罗·R.埃利奇:《人口、资源、环境》,1970年英文版。参见彭松建编著《西方人口经济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此后当人们认识到已经完成了人口转变的发达国家同样面临资源和环境问题时,争论的焦点由人口增长转向了经济增长本身。20世纪70年代初曾经兴起了一场关于要不要经济增长的大辩论,以同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管理学教授的福雷斯特(JayW.Forrester)和梅多斯(D.H.Meadows)及其他罗马俱乐部成员为代表的一方提出了增长极限论,认为如果维持现有的人口增长率和资源耗费率不变的话,由于粮食短缺、资源耗竭、环境污染加重,世界人口和工业生产能力将可能发生非常突然和无法控制的崩溃。他们提出的药方是通过实现人口和工业投资的零增长来达到“全球性的均衡”(注:福雷斯特:《世界动态学》,1973年英文版;D.梅多斯等:《增长的极限》,商务印书馆,1984年。参见彭松建编著《西方人口经济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以美国伊利诺里大学经济学和工商管理学教授西蒙(J.L.Simon)和美国赫德森研究所所长康恩(H.Kahn)及该所其他研究人员为代表的一方对增长极限论提出针锋相对的反驳,认为从长期来看,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可供人类使用的能源和资源会越来越多,食物的增长也总是超过人口的增长,经济增长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具有无限的空间(注:H.康恩等:《下一个200年》,1977年英文版;J.L.西蒙:《人口增长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参见彭松建编著《西方人口经济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这场争论的最大收获便是激起了人们对传统增长方式的反思和对新的增长方式的探索,从而突破了以往将增长与资源环境对立起来的认识。

查看全文

企业管理论文:中国战略管理研究现状

企业管理论文

在管理学的几个主要分支中,战略管理学(StrategicManagement)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一般认为只有在进入八十年代以后,战略管理才形成了真正的理论体系。在商学院里,战略管理学在此以前的半个多世纪里一直依赖案例作为研究和教学的手段。今天,战略管理学与管理学的其他领域一样,被视为广义的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上,战略管理学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通过在一流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做出的。

我们试图通过对国内管理学刊物上发表的战略管理论文进行检阅,试图对中国战略管理学研究现状进行评估。在进行调研与分析之后,我们选取国内两份典型性管理学刊物《管理世界》和《南开管理评论》,对它们2003年全年中发表的论文进行了研究。

战略管理学的主要课题包括:战略制订与实施、战略规划与决策过程、战略控制与报酬制度、资源配置、多元化与组合战略、竞争战略、合作战略、总经理的选择及其行为、以及高层管理团队的组成与机制。按照这些标准,我们分别从两本刊物的论文中确定二十三篇(《管理世界》)和十九篇(《南开管理评论》)战略管理论文。

我们发现,第一,国内战略管理学研究从内容上讲尚停留在学科“边缘”。

出现频率最高的题目属于“公司治理/股权结构/董事会”这一类,共有约11篇论文;其次为“竞争力/竞争优势”类与“跨国公司/国际战略”类,各有6篇左右;其他至少有三篇的还有“创新”类和“企业家/职业经理人”类。

查看全文

医学论文撰写基本要求

医学论文是传达精神文明、推动科学发展的载体,是医学科研和临床的书面总结,也关系到医务作业者职称的评定。

1.科学性:一篇医学论文的首要条件是必须有科学性。所谓科学性是指论文所介绍的办法、观点,是否用科学办法来证明,是否经得起实践的检测。这就要求:⑴进行科研设计时即有周密的考虑,排除全部对效果可能搅扰的不利因素;⑵要设立必要的对照组,乃至双盲对照研讨;⑶对试验和观察的数据,要进行统计学处理;⑷不管理论研讨和试验研讨,对其效果的剖析要从实践材料出发,得出恰当的定论,切忌空谈想象和抽象推理。

2.先进性(创造性):论文的先进性,实践上是指这篇论文是否到达必定的科学水平,一篇论文虽然具有了科学性,但不必定是先进的,因为这个作业可能在数年前乃至十几年前已被他人证明过了,所以医学论文的先进性,咱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衡量,一是理论水平,如原理讨论,作用机制等是否有新的打破;二是实践水平,如诊断水平或治作用果是否高于一般水平及技能操作是否特别先进。但不论是实践水平或是理论水平的衡量,均应与同类效果当时的现有的水平相比较,如与国外的、国内的、本地的同类课题水平比较才干给予点评。

3.实用性(应用性):一是与临床联络的课题,二是可重复性。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