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内外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5-01 21:28:3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课堂内外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安全工程英语教学方法改革与探索
[摘要]良好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保障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安全工程专业特点、生源特点系统分析了目前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结合专业英语课程特点提出了鼓励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同时,本研究以成绩考核、创新成果奖励作为手段,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实践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为其他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安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改革;保障措施
河南城建学院安全工程专业是一个培养学生掌握安全基础理论,并将之灵活运用于安全实践的工科专业。其涉及的行业不仅包括电器安全、机械安全、化工安全、建筑安全、矿业安全,还包括环境安全、饮水安全等。为了使学生了解国际前沿安全研究进展、新技术,便于学生取长补短,与国际接轨,学院特开设了安全工程专业英语课程。安全工程专业英语是本科生在修完安全学原理、安全工程学、系统可靠性等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这门课程的开设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让学生掌握安全工程专业的专业英文词汇,拓展学生对国际前沿安全知识的认识,能够通过英文网站进行资料的查询等;二是能够掌握安全工程专业英文科技论文阅读与写作方法,能够与国际同行进行交流与学习,也为进一步深造奠定基础。该课程不仅作为一个工具,向学生介绍安全工程专业的相关理论、技术,同时也为学生进一步提高专业知识和了解国际前沿进展提供平台。河南城建学院安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由安全专业教师进行授课,该课程开设较晚,尚未形成系统、成熟的教学方法。由于该课程内容烦琐,导致学生学习过程枯燥乏味。同时,课程难度较大,容易造成学生信心不足,甚至是失去学习兴趣。一些老牌院校开设了安全工程专业英语,形成了系统的教学方法,新开设院校可以进行一定的借鉴。但是,不同学校安全工程专业的侧重点、就业方向、生源情况又不完全相同,照搬照抄其他学校的教学方法,可能不适应本校的实际情况。为此,安全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必须结合专业特点、培养目标、生源情况等,探索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方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目前安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的不足
由于河南城建学院安全工程专业开设时间短,教学经验不足,对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索还不到位。同时,从事安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的教师少,在教学方法交流与探讨方面做得不够。因此,安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方法运用还不够成熟,在一些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这些不足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教学理念落后。良好的教学理念是保证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安全工程专业英语作为一门应用型课程,要注重应用方法的掌握、工具的利用,而不仅仅是英文词汇的记忆。通过课堂学习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掌握重要知识点,更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如何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的便利条件,快速有效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快速提高自身能力。同时,应让学生掌握了解学科前沿的方法,了解如何能够快速了解国内外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而在其基础上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实现技术、理论新的突破,避免不了解研究前沿的条件下进行重复性的研究。但是,由于教材内容、教学学时、教学计划的限制,教师没有多余的时间进行拓展性的教学,只能按照教学计划按部就班地进行教材内容的讲解。而专业英语作为一门对英语基础要求很高的课程,对于大多数工科学生来说存在很大的学习难度,如果课程进度过快,会导致学生失去思考时间,对内容理解不够深入,严重影响教学效果。(二)教学方法单一。安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普遍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即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式接受。在整个讲解过程中,由于课程内容枯燥乏味,导致学生逐渐失去兴趣,甚至是昏昏欲睡。同时,专业英语教学主要以PPT教学为主,每节课的课程量非常大。而且,专业英语词汇相对生僻、难懂,当大量生僻词汇聚集在一起的时候,学生会由于难度较大,而失去信心,最终失去学习兴趣。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需要对生僻单词从拼写、发音、词义方面进行详细的讲解,从而使课程内容的讲解被迫中断,严重影响了教学的连续性。对于这种被动式的知识接受,学生理解往往不够深刻,在教师讲解过程中或许能够理解所学内容,而在下课铃响的一瞬间,又将所学内容大部分交给了教师,在下一次上课的时候对课程内容的记忆所剩无几。同时,这种传统教学方法也给了学生更多的自由,可以心不在焉地听课,甚至是玩手机,难以使其集中注意力,导致课堂效果大打折扣。(三)教学内容脱节。教学内容的脱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课本知识过于陈旧,缺乏新意。由于教材编制时间、出版周期等的影响,教材内容相对滞后2~3年,甚至更长,不能与时政紧密结合。比如,我们所采用的教材为2011年出版的,则其知识可能停留在2010年,甚至是更早。同时,由于教材内容的烦琐,上课教师少,需要教师进行全部课件的制作,导致备课时间远远大于上课时间,很多教师不愿意进行教材的更新,以避免重新进行备课。这进一步加深了课程内容更新的难度。另一方面学生所学知识缺乏运用,导致学生理解不够深入。目前本科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机会较少,对国际前沿知识学习的渴望不够强烈,很少有学生主动进行外文文献的阅读。同时,与国际学者或留学生交流的机会比较少,对其所学英语知识应用较少,尤其是不考研学生,可能在毕业之前很少用到。作为一门应用型、工具型课程,就是要为学生进行国际交流、外文文献的学习、写作等提供方法。而目前的实际情况导致学生学无用武之地,进而导致学生对专业英语理解不够深入,缺乏活学活用的能力,没有很好地起到预期效果。(四)教学检查制度的限制。考核制度的限制主要体现在对考核内容的限制。教师在开学之前就根据教材内容进行了课程的规划,对于每周课程内容都进行了设计。在实际上课过程中,可能出现新的安全理论、方法或者标准、政策的更新等,也可能出现一些关注度比较高的安全事故等,这些新内容的详细讲解会占用过多的课堂时间,导致课程计划内容不能按时完成。而作为安全专业教师,如果不对这些问题进行详细的讲解,会导致学生一知半解,在以后的安全工作中不能及时、有效地采取合理措施。这就需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检查方法以适应新的变化。(五)课程时间安排不合理课程时间安排不合理包含课程学时过少和每次课间隔时间过长。目前,安全工程专业英语课程设计为13学时/学期,两周一次课,每次课2学时。教材采用樊运晓主编的《安全工程专业英语》第二版,共16章内容。根据教学安排,13学时要完成8章内容的讲解。根据教学实际,每次课(2学时)只能完成1章内容的讲解,并且中间不能加入任何教材以外的内容。这最终导致学生难以一直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且对内容理解不够深入,难以活学活用,教学效果严重打折。同时,还存在每次课间隔时间过长的不足。根据教研室安排,每次课要抽出一定时间进行科技论文阅读与写作方法讲解。而由于两次课间隔时间过长,在学生上课时,对上次讲解的论文写作与阅读内容的记忆已所剩无几,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对上次内容重新进行回顾,最终导致课堂时间被浪费的同时,教学效果也不够理想。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新时期法学课堂模式和教学法分析
一、法学教育目的和Seminar教学模式的契合
传统的法学教育模式为“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为讲授为中心,以教科书正本内容为中心”的“三中心模式”。在这种讲授式教学中,学生学习了学科的专门知识,但是却无法将学到的理论知识系统化,也无法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来分析问题,更无法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拓宽知识面、深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拓展自己的学术研究能力。这种情况的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大学法学教育模式和能力培养要求脱节:大学生入校后,仅仅凭听教师讲授课堂知识,毕业时却要写出毕业论文;走上工作岗位后,需要参加会议,与同事或者领导讨论问题,与同行进行学术交流;更有可能需要主持会议。而这些科研能力、学术交流能力却并没有在大学学习中系统地得到传授,只能是靠自己摸索或者模仿。从每年的本科毕业生的毕业论文中可以发现,很多学习了四年的法学本科生甚至连最合适的毕业论文选题都无法确定。如前所言,高等法学教育目标仅靠“三中心模式”是无法完成的。现有的“三中心模式”可以传承法学理论基础知识,而对能力培养方面略显不足。为了培养合格的法学高等专业人才,就需要寻找其他的教学模式。能力的习得需要受教育者在教练者正确指导下,自身做专门有针对性的练习,并反复练习,不断巩固,才能获得该种能力。这种能力培养的教育模式的最佳选择就是Seminar教学模式。Seminar源于拉丁语“seminare”,是“播下种子”的意思,最早可追溯到苏格拉底的讨论式教学,后经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导入课堂,但是这时的Seminar课堂以终极真理的存在:上帝的教义成为讨论的基础和归宿。德国哥廷根大学率先将Seminar课堂模式引入大学,最终将其全面发展的德国教育家洪堡,在德国洪堡柏林大学开设Seminar课堂。[1]但是Seminar一词,在欧洲和美国的含义并不统一。在欧洲有将知名学者或者思想家所开设的大型讲学课堂称为Seminar,在商业领域也开始用Seminar一词来泛指企业或者商业组织的商品或者高科技推介会。而在教学领域,亦有不同的Seminar课堂模式,一般可以分为初级Seminar课堂模式,中级Seminar课堂模式和高级Seminar课堂模式:初级Seminar课堂模式,针对大学低年级学生;中级seminar课堂针对高年级或者硕士、博士研究生;而高级seminar主要针对专家学者类型的。[2]由于本文仅讨论法学硕士研究生的课堂模式建设问题,故本文仅以中级Seminar课堂模式(以下简称Seminar课堂模式)来进行研讨。
二、法学Seminar课堂模式建构
所谓Seminar课堂模式,是指一定数量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选取某个学术专题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撰写研讨课论文,在研讨课上宣讲自己的学术研究内容,并与参与者进行观点讨论或辩论等学术交流的一种开放式教学课堂模式。[3]笔者认为,法学硕士研究生教育采用Seminar课堂模式具有适当性:1.Seminar课堂模式能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作为法学硕士研究生,都已经具备了法学基础知识,所欠缺的就是利用所学习的专业知识来解决理论上或者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而Seminar课堂模式就是在指定的范围内,由学生挑选研究的主题,寻找文献资料,向指导老师或者其他同行请教,最终自己动手完成关于该专题研究的学术论文和学术交流。2.Seminar模式能培养学生学术写作和交流能力。法学硕士研究生必须能够从事专业论文的写作,并具有学术交流能力,而这些通过传统课堂讲授模式是无法得到训练的。通过Seminar课堂模式可以对学生进行这个方面的针对性训练。在Seminar]课堂模式中,参与的学生需要独立完成一篇由教师指定范围的学术论文,并宣讲自己的观点,与质疑者进行辩论或者讨论,交流学术观点。3.Seminar课堂模式能深化学生的知识。作为法学本科和硕士课堂上所接受的理论,毕竟是有限的:一方面是因为教学时间的限制,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教学安排的需要。但是如果要独立完成Seminar论文,仅从课堂上或教科书上的理论知识是远远不能满足需要,需要学生自己通过阅读文献资料,梳理该理论的形成历史、思想基础,研究现状和未来展望等多层次知识面,并学会评判赞同该观点或者否定该观点的学说并从中选择立场。同时,作为自己所支持学术观点的捍卫者,不仅仅需要了解赞同本观点的论证,还需要了解否定自己观点的学者们的论点和论证方法。为了能“征服”其他参与者,观点的捍卫者不仅仅需要通晓法学理论,还应该了解和掌握与法学有密切关系的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而Seminar课堂模式具体流程如下:第一阶段:前期准备阶段。在开设Seminar课程的之前的学期末,开设课堂的教师公布拟开设的课堂,公布Seminar选题供参与者选择;限定参加Seminar的学生人数(5-20人)以利于深入讨论;提供学生报名选修的教师联系方式;设置大致的Seminar课堂时间安排以便于学生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通告第一次集体谈话的时间等以利于进一步组织Seminar课堂。在满足了报名的最低限额的条件下,按照预先安排的时间,教师应该对全体参加Seminar课堂的学生进行公开谈话。谈话内容至少应该包括:seminar论文写作的要求,提交Seminar的最后期限;进行Seminar研讨的具体方法,例如,由学生自己利用图书馆、电子数据库、网络查找资料;自行撰写学术论文;撰写论文过程中有问题可以与教师讨论或者请教等。第二阶段:独立研究阶段。学生可以选择教师拟定的选题,也可以自行申报选题;如果学生自拟题目,应该及时和教师取得联系,并征得指导教师的同意;学生选报选题后应该积极搜集相关文献资料,广泛阅读,形成宣讲提纲;并随时与教师请教、探讨论文提纲和观点过程中形成的问题。学生在Seminar宣讲之前一个星期,将论文交给教师,打印宣讲提纲;教师在此期间安排Seminar课堂地点、时间、宣讲顺序、注意事项等。Seminar课堂可以在学校举办,也可以到学校以外的地点举办。第三阶段:研讨阶段。在此阶段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学生进行Seminar宣讲。一般程序为主持人介绍选题、宣讲人的学术经历;宣讲人宣讲选题内容;主持人主持讨论,参与者提问;宣讲人回答提问,当然其他参与人也可以回答问题;教师作为旁听者之一可以参与seminar,与其他参加者平等讨论问题。第四阶段:总结提高阶段。宣讲结束后,指导教师对Seminar进行点评,点评内容为宣讲内容、结构、宣讲方式等各个方面进行点评;点评结束后教师对所有参与者发放调查和反馈表,学生匿名回答对Seminar的评价、意见和建议。第五阶段:结束阶段。指导教师给出分数,将学生成绩上交教学管理部门。
三、法学Seminar教学法研讨
Seminar课堂设置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独立使用网络电子期刊数据库来寻找科学研究的文献资料;通过与教师交流,能够单独就某个学术专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撰写学术论文;学会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学会主持学术交流会议的能力;简言之,就是独立科研能力、熟练的口头学术交流能力。具体来说,学生应该通过Seminar课堂训练以下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能力。1.文献综述的能力。所谓文献综述是指对所研究的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归纳总结。无论是项目的论证还是学术问题的研究、硕士和博士论文的写作都要求写作者能对所研究课题的文献综述。而文献综述的前提搜集与研究项目相关的文献资料。首先,学生必须学会搜集文献资料。传统文献资料的搜集需要读者先找到一篇专业文章,然后读者运用滚雪球的方法来寻找更多的相关文献。详言之,从第一篇文章所引用的参考资料中寻找所需要的文献,再从所能找到的文献资料,寻找自己所学要的文献。或者需要到图书馆中通过检索,查找自己所需要的文献资料。现代文献资料的查找没有以前那么复杂,完全可以通过电子数据库的方式来寻找文献资料,即运用信息技术来查找文献资料。而数据库以及通过信息技术来查找文献资料的方法,需要读者了解数据库的使用方法,而这些数据库的使用方法可以向图书馆专业人员请教。甚至可以向图书馆专业人员求助,让他们通过专门的检索系统来协助查找文献资料。但是无论如何,读者自己都需要学会最基本的数据库使用方法,方便自己随时查找文献资料。其次,文献资料阅读能力。搜集到浩瀚如烟的文献资料之后,还需要科学、高效地阅读文献资料。初学者阅读学术文章时,很容易被作者说服,赞同该文作者的观点;但阅读其他文献时,又转而发现其他学者的观点也是正确的。所以,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如何阅读文献,如何评判文章的质量。最后,学生应该学会进行文献综述。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在阅读所搜集的文献的基础上,对文献资料的观点进行概括和归纳,通过自己所需要研究的主题将文献资料的观点组织起来,对上述观点进行评判,并最终找到所需研究主题的新的研究方向。[4]2.学术论文写作能力。法科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都要撰写毕业论文。没有系统学习论文写作者写作时总是存在问题,例如文章标题界定、段落转承、论文结构安排、观点论证、注释格式等方面都需要得到教师的指导。最主要的是文章观点的改写问题。现代法学研究非常深入全面,基本上很少存在研究空白。初学者很容易出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有诗在上头”的尴尬局面,如果完全摘录其他学者的观点,则容易导致直接引用他人文字过多的局面,容易被判定为抄袭他人文章。其实,这种困境可以通过文章改写的方式来避免这种情况。文章改写的方法需要通过教师的专业指导、学生的不断练习的方式习得。3.学术交流能力。法科毕业生无疑就法律问题与同行们交流。交流的方式包括书面的方式和语言的方式,在日常工作中主要通过语言交流。而学术口头交流的能力主要是交流的方式,即质疑、答疑等交流的方式和模式。这个方面主要是提供范例让学生模仿;提供交流的平台,让学生施展自己的才能。教师的角色从讲授者变为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不再专注于本专业知识的传授,而是教会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事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的能力。因此Seminar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作为指导者所承当的任务是相当繁重的:教师需要拟定Seminar课堂讨论的主题。这种主题的选择通常是本学科近段时间以来所关注的热点问题或者是该学科理论前沿问题。过于陈旧的选题丧失了作为训练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意义。而且该选题的难易程序需要控制:太困难或者太复杂的选题不可能能在一篇Seminar论文中阐述清楚;太简单的选题无法达到教学的效果。同时在Seminar课堂模式中,教师需要精心组织整个Seminar课堂教学工作。例如,及时公布选题和拟进行研讨的大致日期。在学生进行了预报名后,需要及时确定正式报名学生名单并进行分组(确定每个小组中担任主持人、宣讲人、点评人的顺序,即每组中第一名成员为第二名成员的支持人,第二名成员担任宣讲人,第三名成员担任点评人,依次循环,直至完成本组所有成员的宣讲工作)。在所有成员宣讲结束后,还需要进行教师点评,对每个参与者提出改进完善建议,并要求每个参与者对教师所组织的整个Seminar课堂反馈意见,对整个组织情况提出修改或完善建议及意见。Seminar课堂的主体和中心都应该是学生参与者。因此,教师应该准确把握自己的定位。对于学生在Seminar论文写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也应该是给予积极指导或耐心引导,而不能越俎代庖。因此,Seminar课堂的核心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得到锻炼,能力得到提高。对于一些学生难以直接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提供解决思路。例如,学生无法掌握学术文献资料的搜集工作的,可以让学生向其他同学学习,也可以让学生去找图书馆工作人员咨询。对学生Seminar论文辩论过程中,出现了冷场的情况,教师应该协助支持人引导辩论话题;对于学生在辩论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观点,教师也不宜轻易发表批评意见,而应该静候其他参与者去发现错误并修正错误。如果没有学生意识到该观点的错误时,教师可以在该场辩论结束时或者等到教师点评时再提出该问题。在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独立完成Seminar论文并进行学术交流的平等开放式的Seminar课堂中,学生的专业知识得到了巩固和系统化,运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训练。但Seminar课堂模式并不能完全取代讲授模式,而只能是对讲授模式的一种有力补充。Seminar课堂模式将会在法学硕士研究生课堂教学中受到老师和学生的欢迎。
计量经济学第二课堂建设研究
摘要: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必修课,但是计量经济学难教、难学又是高校计量经济学教学和人才培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加强计量经济学第二课堂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分析了计量经济学第二课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缺乏组织与领导;计划性不强,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不受教师和学生的重视;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缺乏高素质教师指导团队;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缺乏校内外教学基地的支撑;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形式单一,无法与第一课堂有效融合。最后基于创新能力培养,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创新能力;第二课堂
1引言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必修课,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经管类学科学生学好经济学的必备工具。但是计量经济学难教、难学又是高校计量经济学教学和人才培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加强计量经济学第二课堂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开展计量经济学第二课堂教育是第一课堂教育必要且有益的补充,计量经济学第二课堂包括社团活动、社会调研、科技创新竞赛、实验操作模拟、创新课题申报、参与科研项目、撰写科研论文等多种形式,对于锻炼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计量经济学第二课堂建设还存在较多问题,比如: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有所脱节、第二课堂硬件不足、缺乏核心专业指导教师团队、学生重视程度不够、教学方法单一、课程体系不完善等。另外,创新是一个国家走向繁荣的原动力,是民族的灵魂。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提高我国竞争力水平的必经之路。所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不少学者研究了经管类专业第二课堂实践教学问题。李慧宇、王向前等[1]从建设原则、组织结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管理和教学保障等方面系统研究了经管类专业第二课堂教学体系。胡春春[2]认为经管类大学生第二课堂的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还存在较多问题,应以两个课堂协调发展为基准,加强第二课堂设施、经费投入,创立创新型指导教师团队,完善考核与评价体系。韩莉[3]以北京联合大学的金融专业为例,探讨了应用型大学的经管类专业第二课堂建设问题,发现还存在没有学分要求、没有品牌特色、相关活动的专业对口率低等问题。赖晓华、滕汉书[4]以桂林理工大学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为例,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师生相互交流等四个方面探讨了旅游管理专业的第二课堂建设内容。胡雪芹[5]专门探讨了导游实务课程的第二课堂实践教学改革。还有不少学者专门研究了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改革问题。李子奈[6]指出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方向,就是将计量经济学模型的设定原理与方法以及数据的分析加入到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之中。谭砚文、陈珊妮[7]综合比较分析了中美两国在计量经济学课程设置方面的问题,发现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存在计量经济学课程设置不合理、学时较少、与相关课程无法衔接、重视课堂教学而轻视实验教学的现象。王文静[8]以“多元回归分析”为例,研究将导向学习法和案例教学法相结合,应用到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去。肖翠仙[9]、肖小爱[10]均认为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改革应该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创新能力为目的,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综上所述,大部分文献主要研究经管类专业的第二课堂建设问题或者计量经济学的课程教学改革问题,而专门针对计量经济学第二课堂建设的相关研究还很少,即使提到,也分析得很简单,也较少与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因此,深入分析计量经济学第二课堂建设就非常有必要,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利用第二课堂来提高计量经济学的整体教学效果,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很强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2计量经济学第二课堂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2.1计量经济学课程的重要性。计量经济学是教育部规定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主要介绍利用计量经济模型分析经济管理现象,是一门数据分析课程,也是定量研究经济课程。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经管类学科学生测定经济关系、探索经济规律的必备工具。该课程对于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但是计量经济学难教、难学又是高校计量经济学教学和人才培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加强计量经济学第二课堂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2.2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融合,可以提高计量经济学的整体教学效果。开展计量经济学第二课堂教学是第一课堂教学的必要且有益的补充,计量经济学第二课堂包括社团活动、社会调研、科技创新竞赛、实验操作模拟、创新课题申报、参与科研项目、撰写科研论文等多种形式。第一课堂是在教室里的学习,以学习理论知识和模型为主,而第二课堂则是教室外的学习活动,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课外资源,开阔学生的视野,发挥各种想象,收集数据、建立模型、分析实际经济问题并撰写相关调查报告或者经济学论文。计量经济学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相融合,可以弥补第一课堂教学的不足,同时锻炼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从而大大提高计量经济学的整体教学效果。2.3第二课堂更注重实践能力的提高,从而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计量经济学第二课堂更注重实践能力的提高,在第二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文献查阅能力、写作能力、表达沟通能力、组织能力等多种能力,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今后的深造或者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外语教师课堂策略研究论文
1.引言
所谓“外语教师课堂策略研究”不是指教学法研究,也不是针对诸如语音、语法、词汇,或听说、阅读、写作等方面教学的分门别类的研究,其着眼点是课堂教学的实际过程——课堂互动(classroominteraction),旨在了解教师的哪些课堂行为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语言,从而成为值得提倡的教师课堂策略,并成为外语教学评估的依据。这种研究在中国很有必要,因为每天都有大量外语学习都走进课堂,他们的进步无疑在很大……
2.现实需要
我们可以先对中国和西方的外语课堂作一简单对比,从中了解中国的现实需要。
首先,中国的外语学习者——无论在校生还是成人——都是在本国学习别国语言,即“外语”。一般说来,他们到课堂上来学习语言知识并练习使用语言,走出课堂后便很少有这样的机会。而在西方国家,除了一些在校生需学习“外语”,更多学习者是移民、外国人或生活在双语环境中的人(如在加拿大)。他们是在目的语国家里学习目的语,即“第二语言”(简称“二语”),所以二语习得研究首先在西方兴起并得到迅速发展。二语学习者除了专门到课堂上学习语言,平时就在目的语环境中生活和工作,有大量自然接触和使用语言的机会。这就是说,课堂在“二语”环境中仅是语言学习的途径之一,而在“外语”环境中即使不是唯一的、至少也是主要的途径。因此,“外语”学习者对课堂的依赖性更大,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对他们学习效果的影响也更大。为此,外语教师有必要掌握有效的课堂策略。
其次,语言课堂有一个有别于任何其它课堂的特征:语言既是教学手段,又是教学内容。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不仅应熟练掌握目的语,而且应懂得如何通过使用语言而教语言,并能使学生通过使用语言而掌握语言。正因为这一点,语言教学研究才如此受重视,以至几乎被等同于应用语言学。在西方,二语教师多为该语言的本族人,且具备教育学或应用语言学专业的硕士学位,大学教师则需有博士学位。而在中国,外语教师绝大多数是中国人,虽已获得外国语言文学学士、硕士甚至博士学位,但也只能算高级外语学习者,不具有本族人的语言优势。以大学外语教师为例,他们一般刚毕业就直接走上讲台,很少有人在语言教学方面接受过正规训练。高一虹等(2000)的调查显示,即使在参加全国甚至国际学术会议的高校英语教师中,“系统学习过应用语言学”的人仅占18.5%,半数的人表示“有一定了解”,三成的人“不了解或了解很少”。戴炜栋(2001)的问卷调查则显示,我国外语教师的素质和业务水平均不容乐观。师资方面的差异表明,中国的外语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在外语教学理论和实践上都需要指导,需要认识外语教学的规律、课堂过程的实质以及有效的课堂策略,以便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微电子工艺学”课程设计研究
微电子工艺学课程学时较少,内容丰富,技术一日千里,对师生提出较高要求。有限的课时下,教师应突出重点,让学生掌握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对重点内容、难点内容讲深讲透;布置作业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研究,让学生把课堂理论转化为具体电路、版图设计,提高动手能力。“微电子工艺学”课程共有32学时,主要为理论教学。理论教学模式和实践教学仍处于摸索阶段,教学效果有待提高。本文对其课程设计进行相关研究与探索。将教师的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与学生的自主学习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动手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建立完善的试题库体系;利用已有的实验条件和仿真平台开展工艺实验和工艺流程仿真,建立一套完善的工艺设计实验教学体系;完善已有的专业见习和专业综合训练实践教学,让学生在见习和综合训练中得到锻炼,增加动手能力;进行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网络平台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本文拟解决的问题是制定面向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微电子工艺学”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题库建设、课程考核以及实施标准等课程设计。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2006年,电子科技大学罗小蓉老师强调将教师的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与学生的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动手能力,提高教学效果。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陈卉2016年提出“微电子器件”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2012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王蔚提出从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整合角度出发,将“微电子工艺”课程的教学模式、内容、教材等将课堂、实验、实习3种不同教学形式作为一个课程模块穿插讲授,理论与实践彼此相互促进,编写教材,进行初步实施及评价,获得学生和微电子课程群其他课程主讲教师的肯定,评教结果为“A+”。2010年,华南理工大学廖荣提出微电子工艺实习教学改革探索。加快发展我国微电子产业成为刻不容缓的大事。高校必须为民族微电子产业做出贡献,让学生在校期间熟悉双极型和MOS集成电路的制造工艺流程,了解集成电路的新工艺和新技术,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相关专业打下坚实基础。
二、具体实施方案
1.课堂理论教学及学生学习效果实施标准建设。根据“微电子工艺学”知识点较多且抽象、工艺流程复杂等特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与学生的互动,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将讲解为主体改变为讲解——学习双主体。方法如下:首先,精简讲授时间,增加课堂讨论环节,给出课堂讨论结果的评价标准。对于“微电子工艺学”难度较大、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核心课,学生独立思考尤其重要。增加课堂讨论环节是让学生独立思考的最好方法,但会减少理论课的时间,需要建立以下实施方案:①每堂课都要仔细设计该课主题,明确重难点,精简讲授时间;②合理设计和安排思考题和讨论题的内容以及实施方法;③合理设计和安排讨论效果的评价标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其次,增加教学专题的seminar,采用案例教学方法,使学生不仅能理解基本理论,同时能结合应用,学会基本、常用的微电子器件工艺制造方法。2.习题试题库建设及理论考核标准。课堂练习题和思考题题库建设。根据该门课的特点,合理设计和安排本课主题下的思考题和练习题,使课堂教学有条不紊地进行。调动学生积极性,循序渐进地接受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目前,我校没有完善的“微电子工艺学”考试试题库。本项目拟根据国内外研究成果,结合我校实际和教学大纲编写试题库,使具有不同题型、不重复题目的试卷达10套以上。具体理论考核标准:测试项目一:课堂表现考核、考核内容、课堂表现情况;考核形式:以第一次形成性考核的条件及学生在课堂的表现为基础进行,主要内容为课堂回答问题、专题讨论、口试等。考核时期:课程结束为周期。测试项目二:作业考核,包括平时作业考核和登录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学习的考核两部分;登录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学习的考核。测试项目三:课堂卷面考核内容:课程大纲要求掌握的内容;考核形式:抽取题库中的试题进行卷面考试;考核时期:课程教学的最后两节课。3.实践教学实施标准与实验教学改革。本项目拟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制定实施和测试标准。进一步调整实验课程方案,安排一次对新工艺和新技术的调查研究和一周的器件工艺流程仿真的课程设计。根据实验课程设置目标,编制“微电子工艺学课程设计指导书”,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和评价方案。拟设置的工艺设计的具体内容:利用器件仿真软件Medici和工艺仿真软件Tsuprem4,完成LDMOS和IGBT新结构的器件和工艺仿真设计,以汇报、答辩且最终以论文的形式提交。实验目的:学会利用模拟工具观察新结构的基本特性;通过实验设计掌握器件的工艺流程;在设计过程中体会设计器件结构的各个参数的折中关系和流程的烦琐性,初步建立工艺设计的思维。实践教学内容需要在教学的实际工作中不断更新,根据学生情况增减内容和调整教学大纲。实验教学测试标准:测试项目一:集成电路的新工艺和新技术前沿调研报告。考核内容:对集成电路的新工艺和新技术前沿的调研。考核形式:按时提交集成电路的新工艺和新技术前沿调研报告,字数不少于2000字。考核时期:课程结束2周内完成。测试项目二:工艺仿真设计和小论文撰写考核内容:结合工艺仿真软件Tsuprem4,完成LDMOS和IGBT系列新结构的设计论文。考核形式:以报告形式答辩,最终提交LDMOS和IGBT新结构的设计论文,字数不少于2000字。考核时期:课程结束1周内完成。4.专业见习。学生一方面可以利用学校学院筹建中的实验平台完成工艺相关实验,如微电子工艺实验室。主要功能是使学生初步掌握微电子器件的工作原理、工艺参数的控制方法。器件特性参数的测试分析方法、信息功能材料的制备和结构性能测试方法。内容涵盖CMOS工艺,半导体材料和器件制备工艺、LTCC材料制备和封装工艺、多芯片组件技术,MEMS传感技术及微系统构建工艺等,如微系统封装与测试实验室。该实验平台功能用于微系统封装与测试。实验内容包括各种可用于微系统封装的基板材料及其封装技术研究,系统级封装三维复杂结构的电磁场、热场分析建模、电特性、热特性快速仿真、复杂混合信号完整性分析、电磁兼容、热效应问题的认识和优化处理,封装工艺、可靠性与测试技术研究。集成电路设计实验室:集成电路(IntegratedCircuit,IC)通过一系列特定加工工艺,将晶体管、二极管等有源器件和电阻、电容等无源器件按照一定电路互连集成在一块半导体单晶片(如硅或砷化镓)上,封装在一个外壳内,用以执行特定电路或系统功能的电子器件。该实验室平台主要用于集成电路设计。5.完善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网络资源,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完成课程创建和内容填充、作业功能、互动功能、阅读资源等内容;学生可以在课下参加讨论与交流、提交与查阅作业,还可以进行一对一的答疑解惑等。本文结合微电子工艺学的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与学生的自主学习,从课堂设计、课程考核标准、题库建设、实验环境建设、见习实习和网络平台建设等多方面进行课程设计。具体来说:①在课堂理论教学中,参考借鉴国内外著名高校的实施方法,制定学生课堂表现的考核标准,给出如增加课堂讨论、专题seminar、学生项目PPT展示的环节的具体实施建议,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热情;②期末考核中,参考借鉴国内外著名高校的教学大纲和教学重点,编写一套能极大指导学生学习的试题库和习题库,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③根据微电子行业的发展和我校实际,建立一整套合理的实验内容和实验体系,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微电子工艺学的核心技术和方法;④利用仿真软件模拟实际工艺流程,完成CMOS以及BCD工艺设计;⑤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以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解决难题,实现师生互动,让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通过这门重要专业课学习,在掌握微电子基本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具备自主学习,独立研究,勇于创新的能力,成为有一技之长的当代微电人。
作者:吴丽娟 宋月 张银艳 雷冰 唐俊龙 谢海情 刘斯 单位:长沙理工大学
绘本故事在小学美术课程的应用
摘要:20世纪以来,绘本课程及其应用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得到了普遍认可。笔者在文中首先梳理了绘本的来源、发展史、研究史、应用史等文献资料,而后在汲取优秀绘本课程经验的基础之上,对小学美术课堂进行了先“启发+总结”、后“临摹+创作”式创新模式的教学应用与探索,列文如下,祈方家斧正。
关键词:绘本;教学模式;小学美术课堂;故事创作
现代绘本概念是日本对图画书的统称,其源头最早可追溯到我国传到日本的佛教《经变图》。而专门面向儿童的绘本,是20世纪初英国出版的《彼得兔的故事》一书,此书新颖的叙事结构推动了儿童绘本的发展。至20世纪30年代后期,美国将绘本形式成熟化并影响到日本,到70年代日本将儿童绘本在全球语境下推向了一个高峰。我国的儿童绘本受日本影响,在20世纪60年代才引入台湾地区,至80年代后期逐渐成熟。直到90年代末内地才开始引进出版了第一本绘本。
一、绘本读物与绘本课程及研究
1.国外研究现状绘本在发达国家较为盛行,早在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向世界呼吁“走向阅读社会”。1998年英国教育部也向社会号召“把儿童的阅读教育进行到底”。1999年美国将儿童教育的主轴定为“阅读教育”,并了美国国家教育进展评估会从1972年起跟踪部分年级学生阅读分数调查报告,结论指出有大量接触绘本读物的学生阅读分数偏高。同样在1999年,日本政府开展了“图书起跑线”活动,且绘本经常以教育插画类型出现在中小学的课本当中。如日本作家新美南吉和绘画家黑井健合作的《小狐狸买手套》一书,就被选入小学教材。以上资料表明,绘本在发达国家主要以读物的形式出现,却鲜有研究将绘本教学作为学校教学方式的先例。2.国内的研究现状我国台湾也积极响应联合国的号召,于1977年、1984年分别设立了“信谊幼儿文学奖”“儿童牧笛文学奖”,大力培育儿童绘本创作人才,为儿童打造出有教育价值的绘本读物。1985年,台湾教育系统负责人曾志郎向社会号召“儿童阅读运动”并于七月通过了“儿童阅读运动实施计划”,如在1989—1992年间,号召为幼儿园每年推荐至少一百册绘本。这一阅读运动在台湾加快了绘本教学进入学校课堂的步伐,如曾琬雯《台中市幼稚园教师运用图画书之调查研究》一文对台中市幼儿园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多数教师不仅开始使用绘本进行教学,且在“图画书的选择”“教学战略”“情景设置”以及“延伸活动”等方面上,都有不错的行为表现。2000年前后我国内地引进海量欧美日韩等地的图画书,并从2002年开始从教育学的角度研究绘本的教学价值。如康长运《图画故事书与学前儿童的发展》一文,对绘本于儿童的本体和教育价值两方面进行了研究,认为绘本是儿童阅读的起点,有利于儿童的身心发展。2007年,余耀在《由图画书爱上阅读》一书中首次对绘本教学活动进行了分析,并提供了众多绘本教学案例。由此可见,我国的现代绘本虽起步较晚,但经过学者们努力的探索与开发,绘本的研究已趋于成熟,近几年从绘本亲子共读研究逐步过渡到绘本教学研究。
二、绘本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应用现状调查
复合型行政管理人才体系的构建
一、复合型应用性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解析
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不仅是为了检验理论教学内容和提高技能性课程的教学效果,更应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使之成为复合型应用性行政管理人才。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应充分挖掘校内外教学资源,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优化师资队伍,通过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模拟与现实密切配合,形成“通识实践—认识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有机结合的多样化、多层次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一)通识实践通识实践指高校以培养符合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大学生基本素质为目标,面向全体在校大学生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包括军训、“两课”社会实践、公益活动、体育运动、参观企业等实践教学环节。通识实践不仅使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具备一般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对其专业素质培养也具有特别意义,如“两课”社会实践使行政管理专业学生了解社情、民情和国情,正确认识我国当前政治制度与行政治理模式的必要性,正确看待诸如地方自治、间接民主、普选制等政治现象的利弊,培养良好的政治素质。公益活动不仅能够培养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益精神,更有助于对公民社会、善治理论等现代公共行政理念的理解,了解非营利性组织的作用和运行机制。企业参观对于行政管理专业学生了解现代制造技术和企业运营方式,完善行政管理知识结构和开拓视野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二)认知实践认知实践指通过参观、考察和开设讲座等形式,使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对行政管理的工作内容、流程及其运行机制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和体验。认知实践教学应重点在大一、大二期间开展,依据学生的需求和兴趣,采用集体或者分组形式,由专门的实践指导教师带队,组织学生对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见习单位开展为期一至两周的参观、考察活动。在参观考察过程中,学生应积极主动观察学习,发问思考,实践指导教师或见习单位人员也应及时给学生进行讲解和回应。另外,聘请校内外高级行政管理人员就自身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一些经历和感悟,行政管理职能部门设置、权责划分和运行机制以及行政管理人员的能力要求等开设专题讲座。认知实践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行政管理专业的兴趣,开拓学生视野,使学生了解行政管理人才的基本要求,端正学习专业的态度,明确将来的学习目标和努力方向,并对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加深理解。(三)专业实践专业实践指依据理论教学内容或人才培养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对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理念、能力和技能开展的专项实践教学活动,如公共管理案例教学、公文写作训练、文献检索方法培训等,主要包括课堂内实践平台、实验室实践平台、校内实践平台的建设以及相应的实践教学等。专业实践对于学生发展行政管理实际操作能力和技能,培养创新精神和提高专业素质具有重要作用。专业实践应合理安排在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有关专业实践的具体内容如下:1.课堂内实践平台课堂内实践平台指开展以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和沙盘推演等形式为主的课堂内实践教学。案例教学由教师提供典型案例及其背景,让学生针对案例进行分析和思考,并提出解决方案,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景模拟通过模拟实际行政管理场景和过程,提高学生处置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管理经验和技巧,也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在开展课堂内情景模拟实践教学过程中应防止教学活动组织化、教学场景虚拟化等情景创设误区。沙盘推演由教师对某项公共政策或行政事件的背景、资源约束条件和多种处置方法加以介绍,由学生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和现实情况依据所给材料,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和步骤,推演出实际可能发生的结果,期间还可以加入师生提问、辩论和对抗环节。沙盘推演有利于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预测与决策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对行政管理事务发展过程和演变规律的领悟。2.实验室实践平台行政管理专业必须加强实验室实践平台建设,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行政管理模式和效率影响巨大。当前计算机技术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应用广泛,强化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基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技能培养十分必要。特别应构建能够开展现代办公自动化模拟、SPSS统计软件使用、文献资料检索、网络信息搜集整理、网站信息与维护、管理信息模拟系统(如ERP、CRM、SCM和DSS等)、电子政务模拟系统、在线业务处理、视频会议召开、各类信息传递方式模拟等有助于学生职业能力和技能培养的多功能实验室。同时还应建立能够满足情景模拟、沙盘推演和圆桌讨论等课堂内实践教学需要的行政管理实训室。实验室实践平台对于提高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和取得良好的实践教学效果提供了物质保障。3.校内实践平台校外实践活动往往受时空条件和物质条件约束过多,特别是在当前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招生规模和培养密度大幅提高,经费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充分挖掘校内资源和潜力,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尤显必要。构建旨在提高学生行政管理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竞赛平台,如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以及辩论赛、演讲比赛、英语口语竞赛、网页设计竞赛、公关策划比赛等,并为其配备指导教师和做好服务工作,使学生通过竞赛提高能力并形成专长。鼓励学生参与教师在研的科研项目,指导学生申报校级学生科研项目或开展社会调研项目等,形成学生通过参加具体科研项目提高调研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平台。搭建能够开拓学生视野,增进学术交流和实践技能发展的交流平台,邀请校内外知名学者或者经验丰富的高级管理人员为学生开设行政管理实践相关的讲座等。另外,可以将高校行政管理资源转化为实践教学资源,行政管理专业学生通过校内行政机关锻炼,亲身体验各职能部门的工作流程,掌握行政管理工作基本的职业技能。校内实践平台建设不仅提高了校内教学资源利用率,节约了实践教学成本,而且也增进了学校与学生的互动与理解。(四)综合实践综合实践是行政管理实践教学的“收官之作”,主要包括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学生综合素养和能力全面提升的过程。同时毕业实习还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身问题、正确评价认识自我和制定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毕业论文对于提高学生文献检索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和科研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故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要合理规划安排,防止其流于形式。学校应与实习单位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毕业实习采取“集中为主,分散为辅”的原则,并充分考虑学生诉求和兴趣。在实习过程中,应使学生明确实习目的和要求,加强校内外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严格进行实习结果考核评定。毕业论文应与毕业实习、教师科研课题进行互动,从而提高毕业论文的写作质量,也可以考虑采用调研报告、典型案例分析等形式,使毕业论文的写作更有针对性,并应完善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的质量监控机制。
二、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建议
复合型应用性行政管理人才培养不仅需要构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还必须加强设施、师资和机制等方面的建设,改善实践教学校内外软硬环境,才能切实提高实践教学效果。(一)加大实践教学的投入力度行政管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应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甚至更加重要。当前我国行政管理实践教学在课程设置、教学时间分配等方面还远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在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随意性较强,导致实践教学效果被严重“打折”。因此加大行政管理实践教学平台建设、质量控制体系建设和经费设备的投入力度,建立专门的实践教学服务机构,增加与其他高校进行实践教学的交流是提高行政管理实践教学效果的首要条件。(二)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高校应加强行政管理专业教师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和实验室实训等实践教学技能的培训,为其提供挂职锻炼机会,即由教师在政府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中从事半年至一年的具体行政管理工作。教师也应主动加强对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调研、咨询服务或者联合开展科研项目,从而更多地参与和接触行政管理实践。高校还应注意引进具有实践经历和学术水平高的双师型人才。同时应聘请校外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作为兼职实践教学教师,为学生指导实践教学,或讲授技能性较强的课程如公共关系学等。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进行专职实践教学助教制度,与其他高校开展实践教学师资交流和共享的教学探索。(三)合理规划实践教学环节当前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普遍缺乏完善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使人、财、物无法有效地协调和汇聚。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还应同理论教学同步,分层次逐步推进,由通识实践、认知实践开始,由专业技能实践逐步过渡到综合实践,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启发和培养。注意相关教学活动的衔接,如在开展社会调查实践前,学生应首先掌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基本知识和SPSS统计分析软件的使用方法。还应注重实践教学细节安排,如在案例教学时,应注意案例的选取和导入时机,在实践教学时应防止人数过多,应将人数控制在20人左右进行小班教学等。只有根据认知规律和教学规律合理规划安排实践教学环节才能有效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四)完善实践教学考核激励机制许多行政管理专业教师不愿意投入过多的精力和时间在实践教学方面,缺乏增加实践教学内容、丰富实践教学手段或开设实务性技能课程的意愿,客观上导致实践教学实施原动力不足。高校应完善实践教学考核激励制度,在学术评价方面应对实践教学内容成果和教学技能成果予以体现,如情景模拟案例的开发或指导竞赛方法等,在教学方面应对教师的实践教学工作量提出考核要求,建立实践教学质量成果奖励机制。另外,一些实践教学活动往往比较耗费精力和时间,如何合理考核教师的实践教学工作量还有待完善,如可以由教师填写实践教学申报表,经学校审查备案后,依据教师所开发的教学案例内容和数量,指导学生竞赛、社会实践或参加学生活动次数和质量进行量化考核,从而提高教师实施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建立合理的考核激励机制是提高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效果的根本推动力。
作者:魏红征单位:东莞理工学院
高校课程改革的航空航天论文
一、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重视力度不够,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对形势与政策课程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对课程定位模糊等原因,高校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重视程度普遍较低,在师资队伍、场地建设和设备配置等软硬件方面的支持力度明显不够,直接影响到教师参与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积极性,导致形势与政策课程授课的师资力量明显薄弱。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师多为党政干部且以兼职为主,他们本身有比较繁重的行政工作,在精力投入方面无法得到保证,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运行机制不合理,授课模式“重师轻生”
目前我国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组织运行方式不够合理,大部分都是采取大课堂、专题报告的教学模式,互动很少,方法单一,课堂气氛沉闷。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感受和诉求,难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容易激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情绪。通过课程改革前的问卷调查了解到,84%的学生不喜欢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的原因是在于课程的授课模式不合理,让他们感到毫无兴趣。此外,关于授课模式存在的问题,也有很多学者进行过研究,李小琳、段素梅、严莹、孙洪艳均提到了目前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授课模式存在仅课堂理论灌输,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造成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知识接受效果差等问题。
(三)授课内容单调乏味,考核评价陈旧单一
民办高校资产评估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资产评估专业课程在我国高校开设时间不长,且综合性、实践性极强。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及企业深化改革的不断深入,资产评估专业培养人才的质量越来越难以适应市场需求,且当前民办高校在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弊端,使得毕业生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本文正是以就业为导向,对资产评估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关键词:资产评估;教学改革;就业
1改革背景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作为应用型民办高校,其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定位,不仅符合国家产业转型升级战略发展的要求,也十分贴近市场的需求。它强调学以致用,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的发展立足于我省的经济发展特点,教育教学工作以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为中心,使学生不仅仅有扎实的专业功底,而且有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从而适应社会、经济和科学发展的需要。资产评估专业与社会工作紧密结合,在新的形势下,资产评估的课程教学必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在教学工作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还应该以职场需求为导向,让学生学习资产评估工作者应胜任的能力,课程设计应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培养能够满足企业与社会需求的、且能够服务于当地经济的应用型人才。
2目前教学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2.1重理论,轻实践。传统资产评估人才培养存在的教学较为死板,“满堂灌”的教育方式,教师只注重对于课本知识的解读,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应该提高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许多用人单位也普遍认为应届学生往往只了解书本知识,动手能力及社会实践能力较差,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才能逐渐上手业务。2.2教学与考核方式过于单一。当前资产评估的课程讲授多以介绍传统的资产评估方法以及一些基本概念、条例为主,教学内容较为单一,然而,目前许多资产评估相关的内容正随着社会发展的变化而变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有所侧重,使得学生所学的内容与社会接轨,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同样,在考核方面也显得较为单一,学校在注重期末考试的同时,也加入一些平时成绩,但大多数都形同虚设,老师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时只注重期末成绩。虽然这种方式相对公平合理,且实行起来相对容易,但是它只能在一些方面上反映学生对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对于学生所具有的专业能力的形成及相关专业综合素质的优劣则无法进行全面判断[1]。2.3师资队伍薄弱。资产评估本科是从2005年起才开始招生,发展时间较短,很多方面并不成熟,体现在该专业的大多数教师并没有资产评估相关学历,而是从经管类相关专业转行而来,很多知识从头学起,并且缺乏资产评估相关的实际工作经验,师资队伍薄弱,专业性不强。2.4学生教材较为陈旧。当今社会,科学技术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在更新,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工具,很多却不能跟上时代的节奏,这直接导致了学生学习的知识与社会脱节。教师如果依赖教材照本宣科,无异于误人子弟。因此,大学教师不仅应该精心选择和编写教材,而且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更应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中传输时代讯息。这样才能让新的知识融入教材,使得学生学有所用。
国际金融教学方法浅探
《国际金融》教学方法浅探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的,《国际金融》教学方法浅探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国际金融》教学方法浅探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国际金融》是一门综合性和关联性很强的课程,内容庞大。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问题,并学会运用基本理论来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摘要]国际金融理论教学课堂讨论
《国际金融》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从货币金融的角度研究开放条件下,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同时实现问题的一门科学。从《国际金融》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等方面看,该课程呈现出比较明显的特点。对这些特点的把握是搞好《国际金融》教学的基础。
第一,课程内容丰富。从知识结构上看,《国际金融》的研究内容包括如下方面:一是有关国际收支方面的问题。例如,国民收入账户、国际收支平衡表的三大账户及其编制;国际收支口径及探求改善国际收支的各种理论等。二是汇率问题。它主要阐述汇率的相关概念、汇率政策的概念及汇率形成机制、外汇管制的概念、我国外汇管理体制的演变及改革,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方向等内容。三是国际金融市场及国际资本流动问题。四是内外均衡的政策搭配问题。五是国际货币体系、国际货币危机等方面的问题。上述研究内容使得《国际金融》的研究和教学口径宽广,增加了教学的难度。
第二,课程的知识综合性和关联性强。从《国际金融》的研究内容看,该课程同其它一些学科有着紧密地联系。一是西方经济学特别是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例如,国民收入账户的推导、新剑桥学派和货币学派的国际收支理论、乘数理论和吸收分析法、汇率形成机制中的资产组合平衡理论、内外均衡的政策搭配等理论都必须以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作为基础。二是货币银行学中的系列理论。例如,货币需求理论、货币供应理论、利率理论等方面。三是其他一些学科。例如,《国际金融》要用到国际经济学中的一些原理;对《国际金融》原理的阐述还要涉及到一些初级的高等数学知识。因此,要学好这门课程,必须具备较好的相关理论基础知识。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9课堂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