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药事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4 04:36:5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科室药事管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静脉用药调配中心输液质量安全探究
【摘要】目的探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开展精细化管理对输液质量安全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8-01至2018-12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静脉用药调配科200张处方为对照组,对照组为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精细化管理前阶段;随机选取2019-01至2019-12我科200张处方为研究组,研究组为精细化管理后阶段。比较两组不合格处方检出率、科室人员专业知识与操作考核成绩优良率、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差错事件发生率。结果研究组不合格处方检出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科室人员专业知识与操作考核优良率高于对照组,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差错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开展精细化管理对输液质量安全有积极影响,可有效提高科室人员专业知识与操作水平,并降低其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差错事件发生率,减少不合格处方,保证输液质量与患者安全。
【关键词】静脉用药;精细化管理;输液质量
近年来,随着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在国内各级医院的推广,规范化、精细化管理逐渐成为了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工作的重要内容,而可行性高、合理科学的管理模式也是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正常运行的重要前提,因而制定出一套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精细化管理模式十分必要,对于患者输液质量及安全性均有重要临床意义[1]。为此,笔者在医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中即结合科室条件建立了一套精细化管理方案,取得良好效果。为证明笔者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精细化管理方案的可行性与优越性,以指导临床应用,特运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精细化管理前、后的输液安全性,以及科室人员专业水平变化进行自体对照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8-01至2018-12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静脉用药调配科200张处方为对照组,对照组为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精细化管理前阶段;随机选取2019-01至2019-12我科200张处方为研究组,研究组为精细化管理后阶段。根据科室条件为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建立一套精细化管理方案。所有患者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意参与本研究。1.2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精细化管理前后两个时间段的气候、季节等变化不大,误差较小;(2)精细化管理前、管理后的科室工作人员均为40名,前后无变化;(3)输液处方以及差错记录等相关资料完整无缺。排除标准:(1)抽选的处方资料不详;(2)科室工作人员有变动;(3)静脉用药调配中心负责的病区有变动。1.3方法。1.3.1精细化处方审核。(1)在科室静脉用药调配中心中设计出合理的输液用药软件,仔细查询药物之间配伍禁忌、药物作用、用药途径等自动审核及药物信息;(2)审核处方时,应根据个人临床经验、工具书与说明书,特别是主管护师职称以上工作人员,应对静脉用药具备多年、丰富的实践经验;(3)安排主管药师与主管护师联合审核处方,全面发挥药剂人员对于药物性状、配伍、作用的了解,明确药学法律优势,并能互相取长补短,同医护人员之间能够快速、有效沟通,降低差错事件发生率,降低输液处方不合格情况发生率。1.3.2精细化药品管理(1)对针剂及输液体制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实现开放式管理、分类上架、分区域管理,保证排药更快捷、方便、准确。对于针剂则安排专人管理,以科室为单位发放、摆置药品,保证药物规格无误,对医院、患者负责,并加入核对环节,降低差错事件发生率;(2)可运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信息系统管理针剂,如按货位号定位药品,可按照如下分类管理:贵重药品、冷藏药品、高危药品。对于高危药品以及外观相似容易混淆的药品进行定位防治,并予以“双标识”作为特殊记号,实现“前馈控制”,降低药品输错等差错事件发生率。在医院建立低温保存区,静脉用药调配中心中需要低温保存的药物有20余种,可设置低温保存区域,购买冷藏箱,以实时监控温度,及时调整,保证低温保存药品的质量,最大限度地预防药效受损;(3)设置高危药品标识十分必要,可分类为A级、B级、C级,设置醒目识贴,摆药时设置摆药贴,并保证专袋包装、专箱配送。1.3.3精细化调配管理。(1)医院感染预防管理。成立领导管理小组,完善静脉用药相关制度,落实领导小组各个成员的职责,并检查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落实各项预防院内感染的制度,包括规范无菌化操作流程、各级层流环境清洁度达标、每日消毒层流操作台与配制间物品、每日清洁地面、记录紫外线灯管更换日期以及辐射强度。同时,注意每个月进行一次医务人员手卫生检测、物体表面细菌检测和空气细菌检测,一旦超标则立即查找原因,解决问题后再次进行检测,并做好记录工作。(2)药品配置精细化管理。首先,工作人员应注意配制时间、顺序等问题,输液药物溶解后不稳定或存在时间要求,如抗肿瘤药物、注射用中药制剂、质子泵抑制剂等,需要在限定时间内应用或现配用,因而输液药品对于配送时间与配制时间均有严格要求。工作人员与各个网络中心、临床科室部门充分讨论与协调,为有特殊要求的药品设计一套管理流程,保证药物配制、静脉用药时间均合理。同时,危害性高、需要避光或者冷藏储存的药品,以及非整袋或整只药品,应利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网络系统,在输液卡标签下方标注汉字,在提示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各个工作环节的同时,提醒医护人员合理用药,做好防护工作。(3)药品配制质量管理。对于儿科药物,应参考药物剂量换算表进行配制,且工作人员应经过培训后上岗,且可设定“专人配制”管理方法;对于抗肿瘤药物,应对医院常用的化疗药物方案进行总结,并将每一项化疗药物方案的用药时间、药品、用药顺序、溶媒、配制方法等打印成稿,便于工作人员随时查阅,保证药物配制准确性、一致性,提升静脉用药调配中心诚信度。(4)包装与配送管理。将输液成品装入规格病区专用的、密封良好的送药车,且在加封条后安排工人递送。送达时应与病区的医疗护士进行书面性交接,注明送达时间后签名,将问题发生原因、处理方法与协调时间等以书面形式发送至各个病区。1.4观察指标。(1)不合格处方:统计两组不合格处方检出率。(2)科室人员专业知识与操作考核成绩:对研究组、对照组两个时期的科室人员进行专业知识、操作水平考核,总分采用百分制,得分越高表示水平越高,其中≥90分为优秀,80~89分为良好,60~79分为及格,<60分为不及格。科室人员专业知识与操作考核优良率=(优秀+良好)/40×100.0%。(3)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差错事件发生率:搜集两组审方、贴签、摆药、调配、停医嘱退药、成品输液发放等差错事件相关数据,统计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差错事件发生率。1.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Pearson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医院药学实践与感受探索
2011年3月1日国家颁布新的《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中明确规定医疗机构应当建立临床药师制度,配备专职临床药师,参与临床药物治疗方案设计;对病人进行安全用药指导,实施治疗药物监测,指导合理用药;对处方和用药医嘱进行适宜性审核;收集药物安全性和有效性等信息,建立临床药学信息系统,提供用药咨询服务等〔1-2〕。我院是一所有400张床位的二级甲等医院,从2006年开始,我们抽出1名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药师专职开展临床药学工作,并且将该药师身份明确为医院临床药师,负责检查、督导全院各科室的用药情况;2008年,又确定3名具有中级技术职称的药师协助临床药师进行临床药学工作。现将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1临床药师工作的内容及方法
1.1检查处方临床药师每周至少随机抽查1d的门诊处方(处方数量不得低于500张),先将处方按照科室进行分类,然后逐科开始检查。检查内容包括:书写项目是否齐全、签名是否完整规范、药品名称是否准确、有无使用商品名、用药与临床诊断是否相符、用法用量是否正确、有无重复用药和配伍禁忌、有无超级别或超档次用药以及其他不符合处方规定的事项等〔1〕。最后将问题进行归类、汇总、统计,计算各科室的处方合格率,上报医院职能部门,由职能部门按月对科室进行考核,考核对象为处方当事人和科室主任。
1.2终末病历检查临床药师每月随机抽查50份归档病历,仔细阅读病历,掌握患者的基本情况,如临床诊断、现病史、既往史、医嘱信息、各种检查结果、患者体温、体质量等,结合查阅相关资料,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终末病历用药情况给予评价:(1)适应证是否明确;(2)选药是否恰当;(3)用药剂量和用药方法是否正确;(4)是否有禁忌证;(5)是否存在危险的药物相互作用。对检查到的问题进行记录,甚至拍照,以书面形式下发整改意见,责令科室主任负责限期整改。
1.3参与查房和危重病人讨论临床药师参与查房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如临床诊断、各种检查报告、患者体温、个体状况等,重点对药物治疗方案进行分析、评估,对不当的用药方案及时与主管医师进行沟通,力争达到最佳治疗方案。另外,通过药师查房为患者提供用药教育与咨询,使患者具有良好的依从性,从而更好地提高治疗效果。临床药师参与危重患者的病例讨论,了解医师进行药物治疗的思路和目的,与医师“相互监督、相互弥补”,共同制定患者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1.4对特殊病人建立药历我院临床药师坚持对危重病例、疑难病例、典型病例建立规范化药历,对以上几种特殊病人的药物治疗给予评价,从而促进临床医师合理用药。药历是临床医师通过收集、分析、整理患者的临床用药信息归纳、书写而成的完整的技术档案资料〔3〕。药历记录了药学监护的全过程,是临床药师为患者开展药学服务的必备资料,也是设计最佳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临床药师可通过药历了解患者的临床诊断结果,住院期间使用的所有药物,用药前后的病情变化,根据检查结果对治疗方案调整情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积极主动地与主管医师或科室负责人协商解决方案,提高用药的合理性。同时也可促使临床药师在工作中积累业务和临床知识,体现药学人员的专业技能,使患者得到良好的药学服务。
病区新药物护理管理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并分析2012年1月~2013年6月本院护理质量管理小组对21个临床科室的检查资料,发现与药物有关的缺陷31起,其中与新药物有关的16起,占51.61%;护理不良事件报表中,与给药护理有关的142起,与新药物有关的49起,占34.51%。具体表现为:查对不清6起,占12.24%;给药速度不正确9起,占18.37%;药物常用剂量不清4起,占8.16%;违反药物配伍禁忌9起,占18.37%;未告知药物副作用18起,占36.73%;过敏反应处理不及时起2起,占4.08%。2013年6月随机抽查21个病区护理人员对3种新药物的掌握情况,提问护士84名,对新药的主要药理作用知晓者32名,占38.10%,能回答用法41名,占48.81%;能准确回答常用量47名,占55.95%;配药注意事项及配伍禁忌知晓者24名,占28.57%;不良反应19名,22.62%;药物的时间药理学掌知晓者12名,占14.29%;较准确回答观察要点17名,占20.24%;自身防护问题知晓者22名,占22.19%。
1.2管理方法
1.2.1建立病区新药品管理组织
1.2.1.1成立病区新药品管理小组
消化内科药事精细化管理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基于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s)数据参与消化内科药事精细化管理的实施效果,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本院消化内科进入DRGs分组的出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比较临床药师参与药事精细化管理干预前(2018年4~9月)、干预后(2019年4~9月)消化内科住院患者的基本情况及主要药事管理指标情况,并选取排名靠前的DRGs组进行入组例数、次均费用和药品费用等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干预前后的费用差异。结果干预后,消化内科总权重、CMI值均明显升高,时间消耗指数、费用消耗指数、住院天数均有所降低;药品结构比、辅助药品结构比、次均药费、次均辅助药费均有所下降;DRGs为GU15、GK23、GK25组,干预后药品费用均较干预前有所下降,GK2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临床药师基于DRGs数据参与消化内科药事精细化管理的实践,在一定程度规范了本院消化内科的用药合理性,确保消化内科用药安全、有效、经济。
关键词: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临床药师;药事精细化管理
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入,全面取消药品加成,推进医疗价格、人事薪酬、药品流通、医保支付方式等改革,控制医疗成本,减轻医疗负担,加强药品管理,推进合理用药,成为医院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1]。DRGs(diagnosisrelatedgroups),即疾病诊断相关分组,它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住院天数、临床诊断、病症、手术、疾病严重程度、合并症与并发症及转归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把患者纳入不同的DRGs,每一组都有较高的同质性和相近的卫生资源消耗[2]。为了控制日益增长的医疗费用,1983年美国政府在全国实施了DRGs预付费制度(diagnosisrelatedgroups-prospectivepaymentsystem,DRGs-PPS)的改革方案[3]。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进行DRGs的相关研究,随着公立医院改革的不断深入,北京市部分三甲医院已经启动DRGs-PPS。DRGs最初主要应用于医疗保险支付,随后应用到医疗费用、医疗质量、病案管理、绩效评价、成本管理等领域[4]。以“diagnosisrelatedgroups、DRGs、pharmacymanagement、pharmacist、pharmacy”等为检索词,并进行相应组合,检索结果显示国外药师在DRGs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经济性和安全性,而国内文献关于药师在DRGs支付方式改革中的实践研究相对较少,易湛苗等[5]提出建议及设想,国内药师可以通过药学服务节约费用,优化DRGs用药方案、直接控制不合理的药品费用、结合药品分类/限定日剂量系统进行医院药品目录遴选等。本研究旨在介绍本院临床药师基于DRGs数据参与消化内科药事精细化管理的实践效果,并就应用现状进行分析,以期将DRGs更好地应用于医院精细化管理中,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1资料与方法
1.1本院基于。从2016年8月份以来,本院成立了院长亲自主抓,分管院长直接督办的“DRGs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由医务处、病案统计室、信息中心及医保办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各部门通力协作,认真做好各自的分管工作,将DRGs工作稳步推进。2018年下半年本院开始探索基于DRGs的药事精细化管理,各专科临床药师针对不同病区进行合理用药沟通会,通过对费用消耗指数较高的病区及医师的分析,找出规范诊疗行为的重点。以“均次药品费用/DRGs组标住院杆费用”找到靶向病例,评价某一病组内病例的用药合理性。1.2资料来源。本次研究所选数据为本院2018年4~9月、2019年4~9月消化内科出院患者记录。病案的数据来源于医院信息系统(HIS)病案首页相关数据,数据格式与国家卫生统计网络直报系统要求保持一致。DRGs分组以CN-DRGs国标版为分组方式,DRGs权重计算及参照标准为北京市市属三级医院平均水平。1.3研究方法。将2018年4~9月消化内科出院患者记录数据作为干预前组,2019年4~9月消化内科出院患者记录数据作为干预后组,利用CN-DRGs分组器处理数据的反馈结果,使用Excel2016软件将DRGs分组信息与医院病案首页信息进行匹配,比较临床药师基于DRGs数据参与本院消化内科药事精细化管理前后住院患者基本情况,主要药事管理指标情况。并根据DRGs分组,选取排名靠前的DRGs组进行入组例数、次均费用和药品费用等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干预前后的费用差异。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或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临床药学服务价值研究
随着我国医疗的不断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医院药事管理制度的发展。传统的药品保障制度已不能满足当代临床药学服务的需求[1-3]。加强医院药事管理已成为现阶段医院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结合医院临床的实际需求,改善其药物服务质量,完成临床药学管理体系,保证医疗质量[4-5]。在本次研究中,对一年内来我院行药事管理前后收治的200例患者进行调查分析,其具体调查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提取我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200例患者作为调查对象,将行药事管理前收治的100例患者作为参照组,行药事管理后的10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观察组100例患者中,男57例,女43例,年龄18~80岁,平均年龄为(50.2±8.5)岁;参照组100例患者中,男56例,女44例,年龄19~83岁,平均年龄为(51.6±8.4)岁;本次研究均获得两组患者的知情同意及伦理委员会的批准。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进行对比,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方法。本次调查研究对两组患者的用药后不良反应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依据随访时问卷调查的形式来记录患者对药事管理实施的满意度情况;其具体调查内容包括:(1)患者对药师服务态度的满意度。(2)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3)药事管理内容的满意度。(4)药物处方的满意度。(5)行药后发生不良反应是否得到及时处理。本次具体调查实施有10名护理人员进行全程跟进。药师管理具体内容如下:(1)完善药事管理组织机构。为保证药学服务质量良好,应先完善其组织结构;加强药师对医院科室病房及临床科室现有情况的深入了解,详细记录临床用药方法及其注意事项并对其进行分析,进而评定医师药物处方对患者的改善作用;在患者使用处方过程中出现不良事件应对医师给予相应处罚。定期举办药师培训,以此提高其专业技能,保证用药的安全及合理。(2)重视药师作用。药师在临床药学服务质量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充分发挥药师的作用才能保证药学服务质量得到提高。达到相应的临床治疗效果;密切监督药师对各科室的用药情况,给予特殊用药患者进行重点检查。(3)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提高,在医学服务中心加入计算机技术,实现电子处方,医师所开出的药方无需给予划阶,而是通过计算机达到临床医师与病房情况进行实时沟通交流,以进一步提高药师的服务质量及管理工作的效率。1.3观察指标。本次问卷调查各项分数均为0~10分,其评分越高,则代表患者的满意度越高,总分为50分;满意为45~50分;25分以下则判定为不满意。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1.4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数据应用统计学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对比用(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用(%)表示,采用χ2检验,当P<0.05时,组间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用药不良反应率情况。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率优于参照组患者,组间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1.6450,P<0.05)。具体详见表1。2.2对比两组患者的满意度情况。观察组满意度评分在45~50分的患者有85例,参照组患者满意度评分在45~50分的患者有50例。组间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7.9202,P<0.05)。具体详见表2。
3讨论
规范化药品管理在手术病房的运用
【摘要】目的分析并评价药师参与的规范化药品管理措施在日间手术病房药品管理中的效果。方法日间手术病房于2019年1月开始实施药师参与的规范化药品管理,包括成立药品管理小组、加强病房药品管理规范、加强标准化药品管理的培训、药师定期督查等措施。采用《药品管理质量评价表》对实施前(2018年10月)和实施后(2019年10月)的日间手术病房药品管理质量进行评价。结果通过为期10个月的规范化管理,日间手术病房的药品管理品质得到有效提升,药品品质管理总分从规范化管理前的88.0分提升到规范化管理后的95.0分。结论药师参与日间手术病房的药品规范化管理可以有效提升日间手术病房对药品的管理品质,进而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关键词】日间手术;药品管理;规范化
临床科室作为药品管理、使用的主要场所,护理人员作为药品的主要操作者,临床科室及护理人员对药品的管理直接关系到药品的质量和患者用药的安全与治疗效果,直接影响医疗质量与安全。但由于缺乏药品专业知识的培训,临床科室常存在护理人员对药品管理知识缺乏、药品质量管理意识薄弱以及病房管理制度不规范等诸多问题,从而导致病房储备药品质量管理效果不佳,进而影响药品的质量,存在一定的用药安全隐患和风险[1]。2019年中国医院管理协会再次将“确保用药安全”列为患者十大安全目标之一[2],用药安全与患者安全息息相关,规范临床科室的药品管理刻不容缓。日间手术涉及病种较多,病房常用药品品种、规格相对较多,加之日间手术模式具有“短、频、快”的特点[3],存在一定的用药安全风险,如何提高日间手术病房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值得管理者深思。然而目前对日间手术的研究热点主要聚焦于对其定义的解析、模式的探讨、护理的探索、管理的研究以及医疗安全与质量的探索等[4],而如何保证日间手术病房药品的管理质量尚未见报道。自2019年1月开始,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日间手术中心通过药师参与临床科室药品规范管理和督导,在药品质量管理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日间手术中心共计55张病床、20名护理人员,涉及病种包括胆囊结石、肺结节、甲状腺瘤、结肠癌、耳鼻喉疾病等60余种。1.2药品管理措施。2019年1月前,该中心采用以临床护士为主导的药品管理模式,由病房总务护士负责药品管理质量,未形成标准化的科室药品管理制度,未成立药品管理小组,缺少药品相关知识的系统化培训,存在病房药品管理缺乏监督机制、药品质量检查流于形式、临床护理人员药品规范化管理知识欠缺的情况。针对以上问题,2019年1月起该中心改用药师参与的药品规范化管理模式,具体措施如下。1.2.1成立日间手术规范化药品管理小组。 日间手术病房成立药品管理小组,由药师、病房护士长、质量控制护士、总务护士组成;通过QQ、微信、电话等联系方式畅通沟通渠道,以便临床科室能及时与药师进行沟通交流,药师根据临床科室用药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指导、监督与反馈。管理小组主要职责是加强日间手术病房药品的规范化管理,加强对日间手术病房用药的指导与督查,以及根据日间手术的特点制定标准化的药品管理规范,并进行实施与效果评价。1.2.2加强病房药品的规范化管理 。由药师收集整理日间手术病房所有的药品说明书,制作《日间手术病房药品使用说明书手册》,管理小组成员在药师的指导下制订《日间手术病房常见药品说明书》,其内容包括药物的商品名、化学名、适应证、药理作用、常规剂量、用药途径、不良反应等,存放于病房文件柜,便于护理人员随时翻阅学习及参考。1.2.3加强标准化药品管理的培训。 药师定期到日间手术病房进行药品储存效果的检查及药物知识的培训。临床科室组织护理人员针对病房常用药物的管理制度、各类药品的保管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以使病房药品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1.2.4药师定期到病房进行督导。 总务护士做好药品的管理与登记,每天对病房药品进行检查。药师每月到病房进行检查与督导,主要针对科室药品的存放、标识的规范、近效期药品的监控、基数药品的合理性、药品的储存条件等进行督导,并针对病房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药品管理小组定期召开规范化管理小组沟通会,将存在的问题、药品最近的进展及时传达给病房。1.3评价方法。采用李凌等[5]报道的《药品管理质量评价表》对日间手术病房药品管理质量进行评价。该量表主要针对药品品规基数管理、药品标识管理、药品存储管理、药品效期管理和药品质量管理5个维度,各维度最高得分分别为20、10、30、20、20分,总分最高为100分,得分越高提示病房针对药品管理的质量越高。由药师于2018年10月(规范化管理前)和2019年10月(规范化管理后)对日间手术中心的药品管理分别进行评价。通过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与分析。
2结果
心内科用药安全分析与规范化管理
摘要:目的:探讨心内科用药安全隐患,并制定规范化管理措施。方法:对2019年7~12月心内科375例患者用药过程进行分析,统计用药不良事件,设为实施前。分析实施前用药安全隐患并制定规范化安全管理措施,于2020年1~6月对心内科用药过程实施规范化安全管理,设为实施后。比较实施前后护理人员药品知识掌握情况、用药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实施后护理人员在药品储存、药品使用、药品禁忌、不良反应及处理等药品知识得分,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用药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结论:对心内科用药过程进行安全管理,能够提高护理人员药品知识掌握水平,减少用药不良事件的发生,有利于降低用药风险,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关键词:心内科;用药安全;安全管理;不良事件
心内科是主要收治心绞痛、心力衰竭、心律失常、高血压、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科室,药物治疗非常重要。心内科涉及药物种类多、数量大,对药物的安全管控难度大,容易发生药物安全事件[1]。用药安全是决定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药物不良事件的发生不仅影响治疗效果,还会降低患者满意度,不利于良好护患关系的构建[2]。因此,如何降低用药风险、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成为心内科的管理重点。故医院对心内科用药安全隐患进行了分析,并制定了安全管理对策,以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2019年7~12月心内科375例患者用药过程进行分析,统计用药不良事件,设为实施前。分析实施前用药安全隐患并制定规范化安全管理措施,于2020年1~6月对心内科用药过程实施规范化安全管理,设为实施后,实施后有390例患者。所有患者具备一定认知、沟通能力,排除患有精神疾病、认知功能障碍者。实施前患者中,男210例,女165例;年龄为43~75岁;高血压104例,心绞痛99例,心肌梗死73例,心率失常54例,心力衰竭45例。实施后患者中,男214例,女176例;年龄为45~78岁;高血压112例,心绞痛93例,心肌梗死78例,心律失常57例,心力衰竭50例。实施前后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1)成立用药安全管理小组。成立包括心内科护士长、科室主任、临床药师、主管医生、责任护士在内的用药安全管理小组,明确各成员职责。护士长担任小组组长,负责用药安全因素的分析、协调安全管理措施的开展、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定、监督并考核安全管理措施的执行情况,科室主任、临床药师负责护理人员安全用药的知识培训,主管医生负责患者开具用药医嘱和制定治疗方案,责任护士负责用药安全管理措施的具体落实。(2)分析用药安全隐患。对实施前的2019年7~12月心内科用药数据进行分析,查找各项用药安全隐患。①护理人员因素。护士责任心不足、缺乏安全意识和风险意识,未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用药过程中未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导致临床用药存在安全隐患。护士欠缺临床用药知识,未掌握肠溶片、缓/控释片、胶囊等制剂不可掰开服用,缺乏正确的用药宣教和指导,导致药效降低。配药期间未完全掌握配伍禁忌,对需要避光放置、现配现用的药物处理不当,同样降低药效,甚至引发输液不良事件。护士对需要控制滴速的药物如硝酸甘油、西地兰、米力农、新活素、艾司洛尔等掌握不足,未严格控制滴速,存在较高的输液隐患风险。护士对患者的用药宣教力度不足,如针对同时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心绞痛等多种基础疾病的患者,应教育患者积极服用抗高血压药物、降糖药物、综合服用硝酸酯类和钙离子拮抗剂类药物。②患者因素。心内科患者大多为中老年群体,知识水平、理解能力有限,记忆力下降,同时服用药物较多、频率不一致,容易出现漏服、错服、多服的情况,造成用药安全隐患。部分患者用药依从性差,不遵医嘱服药,常常自行停药、自行加减剂量,影响治疗效果。③科室管理因素。科室缺乏完善的药品存储制度,药品大多随意放置,未严格按照药物储存条件放置,需要放在特定温度下的药物未按适当温度环境保存,导致药物变质。需要避光的药物未放置在黑暗处或进行避光处理,降低药物效能。需要严封的药物未密封,导致空气或水分渗入造成药品污染。科室缺乏完善的清点审核制度,导致部分抢救药品长时间积压而失效。(3)制定用药安全管理措施。加强护士安全用药培训,邀请临床药师定期举办心内科常用药物的知识讲座,提高全体医护人员用药知识水平,避免因自身药物知识不足引发的用药安全隐患。同时加强安全教育培训,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法律知识,提升风险意识和安全意识,促进护理人员提高对安全用药的重视程度,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安全用药流程。分析药物发放、使用的各个环节,制定规范化安全用药流程。医生开具用药医嘱后,护士应核对用药单,确认无误后进行配药或发药,若存在疑问则应立即询问主管医生,避免发生治疗方案模糊不清的情况。严格执行分餐发药制度,责任护士分别于7:00~7:30、11:00~11:30、17:00~17:30发放三餐药物,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实行双人核对和条码管理。交接班时核对电脑上药物执行情况,未执行的查找原因。配制静脉用药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充分考虑配伍禁忌、用药浓度、输注顺序,保障药液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输注药物前调整输液速度,讲解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输液期间做好监督巡视,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实行药品分类管理。不同种类、不同规格的药物放置于单架的不同层次和不同排列处,常规抢救药物放置在配药室醒目位置。对于存放条件要求严格的药物,应为其设置相应存放空间,对温度有要求的药物放置在恒温冰箱内,要求避光保存的药物应放置于干燥通风的阴凉处,配制输液时也应注意避光,配制完成后使用黑色纸袋遮蔽。高危药品应做好标签识别,相似药名、类似包装药品单独放置,并贴上标签。定期核查药品有效期,并对临近过期药品实行颜色化管理,有效期6个月内贴绿色标签,3个月内有效期贴红色标签,原则上优先使用近效期药物。加强患者用药安全教育。心内科患者大多为中老年群体,用药知识水平优先,对用药安全的关注度不足,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利于专业知识解答患者疑问,提升治疗依从性。发放药品、输注药品时详细讲解药品副作用、注意事项,促进患者做好用药安全观察。1.3观察指标。实施前后采用自制量表分别对护理人员药品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估,包括药品储存、药品使用、药品禁忌、不良反应及处理4个维度,每个维度得分10分,得分越高表明药品掌握情况越好。统计实施前后患者用药不良事件,包括用药方法错误、用药剂量不当、重复用药、药品过期等事件。1.4统计学方法。选择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χ±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高危药品用药安全管理策略
摘要:目的:分析普外科高危药品的用药安全管理策略。方法:研究时间为2017年1月~2019年2月,于2018年2月起实施用药安全管理,2017年1月~2018年1月为实施前,2018年2月~2019年2月为实施后。比较实施前后普外科医护人员的高危药品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分析实施前后患者的高危药品用药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实施后医护人员的高危药品相关知识掌握评分,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患者的用药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结论:于普外科中开展高危药品的用药安全管理策略,可以促进药品管理质量的提升,对患者用药安全有保障。
关键词:普外科;高危药品;安全管理
普外科为外科系统当中最大的专科,该科室中所收治患者的疾病种类繁杂,因此科室内使用药物的种类亦有多样化的特征,且科室中多数药物属于高危药品。高危药品即为药物使用不得当即可威胁患者生命安全或者对患者机体产生严重伤害的药物,且美国医疗安全协会已经将高危药品目录公布,以利于临床高危药品的使用和管理。近几年来,高危药品的种类伴随着医疗水平的提升及医学的发展而进一步增加,且药物的使用范围逐渐加大,一定程度上提升用药差错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1]。因高危药品使用的管理方面常较普通药品严格,因此该类药物的用药差错事件的发生率相较于普通药物较低,但是高危药品一旦有用药差错事件发生,则可导致严重的不良后果,甚至可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对此研究普外科高危药品的用药安全管理策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时间为2017年1月~2019年2月,于2018年2月起实施用药安全管理,2017年1月~2018年1月为实施前,2018年2月~2019年2月为实施后。实施前的医护人员中,护理人员21名,医生9名;男5名,女25名。实施后的医护人员中,护理人员20名,医生10名;男6名,女24名。实施前后医护人员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实施前后各随机选择患者100例。1.2方法。(1)组建普外科高危药品用药安全管理小组,由科室中工作时间在3年及以上的护理人员3名和医生1名构成,要求组员具备一定管理能力与责任心、耐心。小组成员主要负责对实施前的2017年1月~2018年1月医院普外科高危药品的使用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与汇总,主要分析普外科医护人员的高危药品知晓情况、药物使用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同医院药剂科展开密切的沟通与交流,搜集高危药品相关消息。对普外科中高危药品的有效期限、存放与保管情况及数量等定期展开检查。(2)小组成员根据美国医疗安全协会公布的高危药品表,同医院具体情况相结合,将普外科高危药品应用管理手册制定好。主要包含注射用化疗药物、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物、阿片类麻醉剂及抗血栓药物等。根据科室中上述各类药物的使用频次,在管理手册的目录当中将页码标明。管理小组成员实施日常管理工作过程中,应当收集高危药品的使用说明书,并且对高危药品的安全应用事项展开分类整理,将其加入至普外科高危药品应用手册当中。(3)普外科高危药品的存放位置,应当结合医院和科室的实际情况决定,同时需要在护理部的指导之下,对高危药品的存放位置加以规范。在科室中单独设置高危药品的存放区,同时在该区域当中张贴醒目的警示标识。药品存放时应当注意对相似性药品与相邻性药品进行准确区分。针对部分对存放条件有特殊要求的药品,应当结合药物的具体特征给予妥善的保存。高危药品应当严格遵照相关规定,根据科室当中以及医院当中的相关规定设置基数,并且完善记录工作,医护人员在交接班时应当详实填写与记录高危药品的数量,管理小组仔细核对该数量。除此之外,管理小组应当定期或者不定期抽查,以确保掌握普外科高危药品存放情况、警示标识张贴情况及基数情况等,及时处罚不遵守规范使用高危药品的医护人员。(4)定期组织普外科医护人员针对药理学知识展开培训,通过组织医护人员学习高危药品使用手册,学习高危药品安全用药知识等,以进一步提升护理人员高危药品安全使用的意识。护理人员应严格遵照说明书与医嘱选择溶媒、输液器和加药器等,以保证药物使用剂量的准确性。为患者使用高危药品以后,医护人员应当对其是否有药物反应出现进行密切观察,加强巡视的力度,及时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针对有严重不良反应出现的患者,应当及时停止用药,并且遵照医嘱给予相应的处理。1.3观察指标。观察并统计实施前后医护人员的高危药品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分析实施前后普外科患者的高危药品用药不良事件发生情况。高危药品相关知识掌握情况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评估,由医护人员填写,满分为100分,得分越高表示其效果越佳。1.4统计学方法选择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医院临床药学工作开展思考
1相关医院的级别及临床药师配备情况
各医院级别及专职临床药师配备情况见表1。可见,二级综合医院专职临床药师配备人数均不足3人,有1家三级中医医院配备人数不足5人,另1家三级综合医院配备人数达到5人。
2临床药学工作开展现状
各医院均设有临床药学室,有专职临床药师负责临床药学相关工作。开展的具体工作如下。参与临床查房:医院临床药学室会同医务科(处)、护理部、感染办等业务职能管理部门,定期查阅患者运行病历资料,了解患者病情及临床治疗中是否存在问题。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用药方面的建议,为医护人员提供用药知识,解答用药咨询,纠正用药错误,并在此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知识。查房情况见表2。由表2可知,有4家医院查房次数少,查房模式简单,未开展血药浓度监测,未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收集、上报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医院临床药师向各科室发放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相关科室发现不良反应及时填写并上报临床药学室,临床药师24h内到科室调查了解情况,并详细填写不良反应报表。对收集到的药品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提出预防和处理对策,并及时反馈给相关科室。定期对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进行归纳和分析,及时向临床科室通报信息,减少或避免类似情况发生。同时,按要求及时上报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从调查情况看,5家医院的药品不良反应收集、院内通报、上报均及时,工作开展较好。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分析:据统计,我国三级医院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率约为70%,二级医院为80%,一级医院为90%[1]。正确、合理应用抗生素是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减少或延缓细菌耐药性发生的关键。我市相关医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使用调查情况见表3。由表3可知,5家医院对抗菌药物均实行了分级管理,抗菌药物使用率均低于60%,但使用合格率偏低。书写药历并编写院内药讯:各家医院临床药师均通过书写药历为医护人员提供必要的药物参考,为个体化用药,提高药物疗效,减少药品不良反应,降低药物治疗费用,促进合理用药提供重要资料和依据。每季度编写院内药讯,向临床科室宣传药品不良反应、药品特性及新药信息、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相关内容。调查显示,院内药讯已成为临床药师和临床科室沟通的重要途径。
3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3.1问题
药事管理与药学服务水平的改进
医院评审工作即按照《医院评审暂行办法》的要求,根据医院评审标准及医疗机构基本标准,开展自我评价,持续改进医院工作,并就其规划级别的功能任务完成情况接受卫生行政部门的评价,以确定医院等级的过程。我国自1989年启动医院等级评审工作至今已有27年之久。参加过医院等级评审工作的医疗工作者,上至医院管理层下至临床一线的医护人员都切实感到等级评审工作对于提高医院医疗质量水平的持续改进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我院于2012年10月参加了新一周期的医院等级评审活动。此次评审的标准即卫生部于2011年4月出台的《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1年版)》,评审重点是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药物是医院诊疗的重要手段,自然,药品的质量和合理用药管理是药事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在2012年的评审标准中包含的药事和药物使用管理条款多达40余项,约140个评价要素。医院评审标准中,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用药错误报告制度、突发事件药事管理应急预案、药品召回管理、临床药师配备等列为药事管理的核心指标或衡量条款;高浓度电解质、抗凝药等高危药品,音似、形似等易混淆药品的警示标识等,列入患者安全目标。这些涉及药品质量和患者安全的内容,是持续改进药事管理与药学服务水平的重点[1]。
1药品质量管理
1.1规范药品采购管理
严格按照药品采购制度、流程及自治区卫计委药品招标采购相关规定,依据本院《基本用药供应目录》制定采购计划,并上报卫计委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服务中心,严格执行卫计委直属医院药品招标采购中标合同,对临床急需使用的计划外药品,执行本院“新药引进暂行管理办法”。定期对临床所用药物进行安全性及疗效的评价,综合分析药物使用情况,提出采购目录的优化意见并上报药事会。
1.2规范药品入库验收及储存管理
严把药品入院的第一关,逐批进行入库前的验收,凡药品品规、生产厂家、批号、数量等信息与送货单不符或药品包装有破损及发现有其他质量问题等异常情况时,及时报科室质量管理负责人,并做退货处理;对库存药品实行合格药品区、待验区、不合格药品区的色标管理。在库房、药房配备与药品陈列、储存相适应的设施与设备,按照药品贮存制度,定期对库存药品进行养护和质量检查。在一、二级药库设置冷藏、避光、通风及防虫、防鼠等设施,每天按时观测记录温湿度,当温湿度不符合储存条件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予以调整,以确保药品质量。对形似音似等易混淆的药品做到分开放置,标识清晰。参考内地医院高危药品目录并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高危药品目录,专架存放高浓度电解质、抗凝药、胰岛素等高危药品,并设置黑色警示牌。“麻、精”药品严格执行三级管理和“五专”管理制度。严格按照药品效期管理制度,做到药品先进先出、近期先出,定期检查药品效期,对近效期药品严格按规定进行处理。定期对药品进行盘点,保证账务相符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