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经济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3 13:48:4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科技与经济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财政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一、引言
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在经济生活中越来越重要。内蒙古积极地实施科技兴区的政策,大力支持科技事业的发展。而财政科技投入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创新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对财政科技投入也具有相应的能动作用。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R&D(ResearchandDevelopment)指在科学技术领域,为增加知识总量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的活动。在国际上一般采用R&D活动的相关指标来反映一国的科技竞争实力,因此我们可以说R&D活动是科技进步的重要因素,而且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是十分重要,这就使得R&D活动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变得十分有意义。预算会计是以预算管理为中心,以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为目的,以预算收支核算为重点,用于核算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属于分配领域中的各级政府部门、行政单位、非营利组织预算资金运动过程和结果的会计体系。在政府会计中,预算的作用非常大,可以提前为政府的财务做出判断,可以更好的反映政府的财务状况和收支情况,也可以成为政府表现财政政策的工具,客观的适应经济发展需求,最重要的是与预算的有关信息可以为财政资金的绩效提供评价。对财政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的文献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从国家层面来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如张顺(2006)运用我国1978-2000年的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数据,采用了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很好的检验,最后实证证明财政科技投入有利于经济的增长,但经济的增长并不会促进财政科技的投入[1]。吴林海,杜文献(2008)通过误差修正模型,相应的结合协整分析与因果关系检验两种方法,对我国R&D投入与经济增长的有关数据进行了研究,结论说明了我国R&D投入与经济增长有一定的平衡关系[2]。韩香凝(2014)研究我国R&D经费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采用了三个指标,即投入规模、投入结构和地区差异。通过对三个指标的深入研究,最后指出R&D投入多的地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系数不一定会大,每一个指标对经济增长都有不同的影响,建议因地制宜,结合不同地区的特点,促进R&D投入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3]。另一类是以特定的省份或地区为研究对象。如柳劲松(2009)采用DEA分析方法,对广西等4个民族地区,使用2001—2006年的面板数据,对这些民族地区的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运用了不同的科技变量和经济增长变量,结果表明内蒙古的资金使用效率排在第一位,广西和新疆第二,宁夏最后。4个地区的财政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有一定的协调关系[4]。乌素(2010)在论文中通过各个指标对内蒙古财政投入的使用情况进行了研究,并且对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的财政支出的发展变化特征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最后从资金使用效率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政策,便于内蒙古财政投入在经济增长中发挥重要的作用[5]。赵静敏(2011)通过对江苏省1996-2008年间的13个地级市的财政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采用面板数据,并结合协整分析方法,得出结论:江苏省的各个地级市财政投入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在每一个地市级之间却有着显著地不同,所以提出一些倾斜的建议和政策[6]。米娇(2013)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运用定量和定性分析,对陕西省的R&D投入与经济增长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并结合具体的数据和图表,深入分析了R&D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最后表明R&D经费投入和陕西省经济增长之间有着一定的关联[7]。
二、内蒙古财政科技投入的现状分析
1.政府的R&D经费投入比例在下降(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内蒙古的财政科技投入从总量上是逐年增加的,从2007到2012年,内蒙古R&D经费投入总量由24.20亿元增加到101.45亿元,总量上增加了4.19倍。但从资金的来源结构看,政府R&D经费投入比例虽然在2007年至2008年有小幅度增长,但从在总体上却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由2007年的17.36%下降到2012年的11.63%,下降了5.73个百分点;企业资金比例呈现波浪式增长,由2007年79.80%上升到了83.76%,上升了3.96个百分点,而且比例都集中在80%左右。所以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政府的R&D经费投入比重在逐年降低,而企业资金投入已经成为R&D经费投入的主要部分。这样的资金来源结构是不合理的,不利于政府预算目标的实现。2.R&D活动中基础研究投入比重过低(见表2)一般来说,R&D活动可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验发展三大部分。从表2中可以看出内蒙古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占R&D经费的比例极不相称,基础研究在整个R&D经费投入中所占的比重非常小,不超过3%;而实验发展所占的比例都在85%以上,这样就使得基础研究水平非常低。3.政府绩效评价不够充分目前,在我国财政管理的各种问题中,无一不最终体现在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水平低下、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不高这一基本因素上来。内蒙古财政科技投入属于政府预算支出的一部分,但是政府的预算支出编制与绩效评价相互结合的不够充分。具体表现为:财政预算绩效评价的法律建设不够完善;标准设计不够规范;工作目标不够明确;绩效评价队伍有待加强;没有形成良好的财政支出效益的监督环境;没有建立科学、规范和合理的评价体系;没有充分发挥政府预算会计的管理职能和监督职能等。
三、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分析
笔者根据相关性、重要性和科学性等原则,采用内蒙古的GDP产值和R&D经费两个变量来进行相关分析,R&D经费代表财政科技投入,GDP代表经济增长。在构建两者之间具体关系的回归方程时,对两个变量进行了自然对数变换,以此来消除异方差的影响,分别取值为LNNB和LNGDP。对数据进行简单的统计如表3:1.GDP用R&D经费影响的分析方程由于两个变量的数据计量单位和数量级比较接近,所以就没有进行标准化处理。运用stata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回归方程结果,如表4:根据表格,可知回归方程为:lngdp=6.8252+0.6138lnR&D+ε我们可以知道系数0.6138是表示财政科技投入R&D对于经济增长GDP的影响系数,即说明财政科技投入R&D每增加1个百分点,相应的代表经济增长GDP增加约0.6138个百分点,也就是说政府对财政科技的投入对GDP有正的推动作用。2.R&D经费用GDP影响的分析方程再次运用ststata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回归方程结果,如表5:根据表格,可知回归方程为:lnR&D=-0.10.8851+1.6040lngdp+ε我们可以知道系数1.6040是表示经济增长GDP对于财政科技投入R&D的影响系数,即说明经济增长GDP每增加1个百分点,相应的财政科技投入R&D增加约1.6040个百分点,也就是说GDP的增长对政府财政科技投入也具有正的推动作用。通过上面的分析结果我们可以知道,内蒙古财政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互为正向推动作用的关系,但彼此影响的幅度有所不同,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政府财政科技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做的不够好,没有充分发挥政府预算会计管理监督的职能。
小议科技创业与经济的内涵
1科技创业经济的兴起和发展
20世纪50年代中期,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兴起,科技创业开始起步。科技创业源于美国加利福尼亚的斯坦福大学,该大学将闲置的土地出租给高技术公司,并鼓励教师和学生从事科技创业。其后,马萨诸塞州沿波士顿128号公路两侧也出现了科技创业的热潮。一批高技术企业不断建立,陆续出现了科技创业集群的斯坦福研究园、伯翰诺工业园、伯尔德工业园、贝福研究与管理园、沃尔杰姆研究园等。与此同时,其他国家的科技创业也开始兴起和发展,如位于巴黎南部法兰西岛的巴黎大厦等。
20世纪60年代以后,以电子计算机、新材料和通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不断涌现,科技创业规模也不断扩大。例如,波士顿128号公路地区的高技术公司1955年只有39家,而1971年则发展到1200家左右,科技创业由此也开始风靡全球。前苏联、日本、西欧、北美,包括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巴西等都积极推进科技创业,并出现了一批世界知名的创业园区,如前苏联新西伯里利亚城、日本筑波研究学园都市、法国索菲亚•安蒂波利斯科学城、罗马尼亚皮佩拉电子城、巴西的皮纳斯科学城等。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西方国家经济的发展,科技创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而且在世界范围形成热潮。作为科技创业乐园的高技术区迅速增长。
尽管科技创业作为科技引领经济发展的活动在全球范围兴起,科技创业中仍然充满艰辛。许多高技术公司在科技创业中5年生存率仅为20%。于是,一种培育科技创业企业的孵化器也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兴起。孵化器(Incubator)概念最早是由美国人齐•库曼于1956年提出的,其目的是安排就业,繁荣经济,并首先在美国纽约的贝特利亚创建了贝特维亚工业中心。实际上是利用废弃的厂房,以低廉的租金,帮助创业者以低成本进入,进行生产、制造、加工活动。随着科技创业的兴起和发展,这种模式逐渐为各国所接受,并纷纷建立本国的企业孵化器,通过低价出租,政策优惠和周到的服务,为科技创业者们营造创业的环境,指导、帮助科技创业企业健康发展。实践证明,效果显著。据美国孵化器协会统计,新兴小企业经过孵化器培育后的五年成活率提高到了80%左右。企业孵化器在科技创业中的巨大成功也促进了孵化器事业的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北美(包括美国和加拿大)共拥有625个企业孵化器,培育着2.5万个科技创业企业,平均每年有22%的企业完成创业过程从孵化器迁出。同期,欧盟共有2134家企业孵化器,哺育着15万个科技创业企业。企业孵化器成为科技创业的温床。
我国的科技创业经济发展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为适应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大学密集的北京中关村率先举起了科技创业的旗帜。其他省、市纷纷跟进,在不到10年的时间内,仅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已达到了53个。2006年,全国已有高新技术企业49166家,从业人员1100万人,实现利润4400多亿元,上缴税额3800多亿元,出口创汇2600多亿元。
知识经济与科技创新探讨
摘要:随着全球化的推进,知识越发体现其重要性。企业多由以往的劳动力密集型、资金密集型逐渐转为技术密集型,科学技术在企业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现在的经济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知识经济,与之密切相关的是科技创新需求的不断提高。
关键词:知识;经济;发展;创新
一、知识经济对科技创新发展的要求
邓小平曾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学技术正是知识经济的一部分。与当今大数据时代中数据的急剧更新相对应,科学技术也需要不断更新。作为个人,要活到老学到老,不断学习各种新出现的文化知识,否则就会明显地感受到社会生活的不便利。以电脑和汽车为例,这些二十年前还比较少见,如今随处都是,不会驾驶技术或不会电脑操作都会给生活带来许多不便。作为企业则更为明显,企业更要在技术上、生产经营模式上不断创新,否则,企业依照原有的模式必定不能和当代的知识经济相融合,企业几十年前甚至几年前的生产经营模式很快会体现出和当下社会相排斥的部分。知识的更新会推动技术的创新,正如所讲的,“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时代下,创新不再是一种独立的活动。创新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环节,从知识的提出,到与技术相结合的开发,再到商品的生产以及其大规模的产业化,每一个环节都成为整个创新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与创新的各个环节相对应,分别要求科研部门、企业和政府部分共同合作,实现从知识创新到技术创新的转化,从而推动经济创新的发展。具体来说,新知识的提出需要科研队伍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从而为生产制造奠定理论基础。而从理论到实践的转换则需要科研人员和企业的生产制造人员共同合作开发,直到生成产品。最后,商品的大规模生产需要企业联合制造商,而最后的销售则需要企业多和政府打交道。这样全套的开发生产销售过程形成了完整的新机制。
二、建立良性科技创新体制
结合我国的国情而言,我国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全球化的纵深推广给我们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和一个极力寻求民族振兴的国家,我们更不能落后,必须在当下的境遇中迎难而上。当今信息更新迅速,科技创新更是日新月异,从理论提出,也就是科技创新,到产品开发的过程越来越迅速。每个国家都力争在各个领域获得领先地位,而这需要科技创新的不断推进和更生产力的迅速转化,只有这样才能占据制高点。我们中国要想在未来的科技竞争和经济战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必须在科技创新和产品创新两个方面双管齐下,当然,科技创新不仅包括高科技,同样还有工业和农业的创新。对于如何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科技创新体制,我们要从政府和企业与科研部门的关系入手,加强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的联系,从而提高我国理论转化为实际的速度和效率。
知识经济与中国科技体制改革
知识经济是由于高技术的产业化而导致的第三次产业革命的产物,同三百年前的由工业发展带来的第二次产业革命一样,它将引起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组织结构、价值观等的全面变化,这是中国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遇到的又一次历史性机遇。面对新的产业革命机遇,我们应当采取哪些措施迎头赶上呢?下面,本文就结合知识经济的内涵与特征及其对当代科技发展的影响来谈谈有关看法。一、高科技与知识经济的内涵及特征知识经济概念的内涵,是目前学术界讨论的一个热门话题,观点不一。大致来说,学术界流行的观点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第一种观点以世界经合组织为代表,也是学术界最为流行的观点,它认为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消费)之上的经济”。软件是能够真正发挥所有这一技术之功能的关键部件,软件是核心,软件行业将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行业。第二观点以我国学者吴季松为代表,按照该观点,知识经济是一种智力经济,是“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以科学技术为主的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消费)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第三种看法以微软公司董事长比尔·盖茨为代表,按照该观点,知识经济主要是一种“信息产业”,“这种信息完全依靠的是软件的成功,软件的成功之首是依靠软件的创新、技术、研究,并倾听用户的声音”。我们认为,以上的各种观点分别抓住了知识经济的某些主要特征来强调,各有所长,但都没有抓住“高科技”这一知识经济的根本特征,容易造成理解上偏差。第一种观点单纯强调知识在知识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地位,但忽略了知识有高科技知识和一般科技知识之分,在知识经济中,起决定作用的并不是一般科技知识,显然不全面。第二种观点强调智力资源和科学技术在其中所起的关键作用,也忽略了科学技术有一般科学技术和高科技之分。第三种观点倒是强调了信息产业这一高科技产业在其中的重要作用,但是高科技产业不仅包括信息产业,还包括其它产业,这一观点显然有失偏颇。实际上,知识经济是一种以高科技为支柱产业(其中又以信息产业为主)、以高科技知识创新推动生产力发展、以便解决人类由于工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生态危机和资源短缺危机的一种新型经济,是一种将导致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发生根本变化的新型经济。同传统的工业经济相比,知识经济具有如下特征:1.知识经济是直接建立在高科技知识基础上的新型经济。在知识经济中,起决定作用的,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知识,而是指建立在高科技基础上的新知识,是一种可推动产业发展的新知识,可简称为“可产业化的高科技知识”。所谓“高科技”是一个具有自己的特定内涵的概念,不是传统科技的简单创新,按照联合国组织的分类,它主要有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科学技术、新材料科学技术、空间科学技术、海洋科学技术和有益于环境的高新技术和管理科学技术。即使注入了高科技的传统科技也并不就是高科技,只有当高科技组成分大大提高,按国际科技工业园区的规范是超过70%时,传统科技才被创新为高科技。在知识经济中,经济增长主要不是取决于劳力资源或自然资源,而是更直接地取决于高科技知识的投入。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知识产业在有关国家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看得出来。所谓知识产业,包括教育、通信媒介、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据统计,在美国,1958年知识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9%,1960年其比例就增加到34%,1974年超过46%,1981年达到49%。1997年,经合组织主要成员国国内生产总值的近50%来自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2.高科技产业是知识经济的支柱产业,其中又以信息产业影响最大。知识经济的支柱产业是高科技产业,并不是传统的农业或工业,其中又以信息产业最为重要。目前,发达国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高科技来发展经济,尤其是依赖于信息产业的发展。1994年,美国制造业中高技术产业所占的份额已达24.2%,日本和英国所占的份额已达到22.2%,德国达到20.1%,法国达到18.7%。此外据统计,在过去的五年里,美国经济增长的1/4以上归于信息技术。3.知识创新、尤其高科技知识的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不再是单纯的技术创新,而是知识创新,尤其高科技知识的创新。如长期以来“重应用,轻基础”的日本,由于基础科学力量较薄弱,科技后劲不足,在高科技领域,特别是在电子工业、汽车工业、造船工业和部分高科技领域陷入困境,并被美国重新占据优势,如美国电子计算机公司、芯片制造公司及其汽车工业都已替代日本居世界领先地位。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人类目前已进入了“大科学、高技术”时代,出现了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以及科学、技术与生产一体化的倾向,其具体表现是科学转化为技术的周期以及技术转化为生产的周期已大大缩短。据研究,从科学发现到技术发明,在20世纪初以前大约需要30年,到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大致为10年,至20世纪下半叶缩短为5年左右。因此,只有立足于基础性研究的“突破性创新”,才能形成全局的牵动力,形成新的支柱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更新或调整,为经济注入新的活力。4.知识经济是人类为解决传统工业经济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而创造的第三次产业革命产物,它将导致全球经济、社会以及文化发展发生全面的变化。在传统的工业经济中,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有限的劳力资源和自然资源。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以及由于掠夺自然资源而导致的生态危机,造成了人类生产与发展面临严峻的可持续性危机,以至于罗马俱乐部在七十年代大胆提出了经济发展的“零增长”战略。知识经济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中出现的,它以高科技产业为依托来解决传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在知识经济中,经济的发展依赖的是具有巨大潜力的智力资源。通过对智力资源的开发,人们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的、科学的、综合的和集约的配置,实现资源的优化利用;通过对智力资源的开发,人们可以不断开发出富有的自然资源,从而创造出新的巨大财富,这样就可以从根本上避免由于传统经济发展而带来的自然资源短缺危机和生态平衡危机。与传统经济相比,它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注重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最佳统一。所以说,它实质上是人类为解决传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而创造的第三次产业革命产物。作为一次新的产业革命,它不仅会对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也会对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文化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从社会发展角度说,知识经济是建立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全球化背景上的,这样就使得人类社会的发展从那种区域经济走向了全球经济时代,一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将不再完全取决于本国的资源、政治经济体制,还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全球的相关因素。社会体制也更加趋向于民主化,过去那种靠垄断知识、垄资源来维持权威的传统作法,随着信息的全球化和智力资源的多样性而被逐渐淘汰。从文化发展的角度说,世界将从工业时代的二元文化(即资本主义文化与反资本主义二元文化)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多元文化,这主要是知识经济的高科技特征决定的。正如我国学者指出的,“高技术产业较之以前钢铁、机械和纺织等产业不同,产业技术领域十分广阔,仅以信息科学技术为例,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芯片技术、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光纤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软件技术以及层出不穷的新高技术中全面领先,任何一个国家都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智力资源,‘有所为,有所不为’,在世界大市场中占一席之地,成为世界经济一体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也是冷战以后世界多极格局的经济基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与多元化,也就决定了世界政治和文化的多元性与统一性,因此,人类文化将进入一个灿烂绚丽的多元时代,各种文化和各种价值观将在地球村这个背景下进行竞争。二、知识经济对当代科技发展的影响知识经济的发展,对当代科技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概括起来说,当代科技发展出现了如下趋势:1.在科技管理方面,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得到了加强。这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的,一是提高国家在科技管理与决策机构的地位,国家主持制定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二是国家加大对科技研究经费、尤其是高科技产业的投入比例。为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发达国家提高了国家科技管理与决策机构的地位。如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任职期间,把科技政策办公室主任提高到内阁部长级。克林顿上台后,于1994年初成立了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负责统筹与规划研究开发工作,委员会的主席与副主席由总统和副总统兼任。此外,它们还确定了科研开发重点,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合理分配用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的人力与资金。美国的“技术与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计划、欧盟“科技发展与研究框架计划”、日本“科学技术基本计划”等,都是它们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具体措施。在资金支持方面,发达国家还增加研究与开发经费,尤其是重点支持知识产业。1994年,美国的研究与开发投资就已达1730.2亿美元,占美国GDP的2.61%,OECD成员国平均研究与开发费用占其GDP的2.3%。1996年,美国用于计算机等信息技术和产业的投资已达2060亿美元,比1995年增加12.5%。2.在科技体系内部的发展重心上,基础科学研究与开发受到高度重视,注重产、学、研三方面的结合。由于知识经济是一种高科技产业化经济,科学、技术和生产一体化以及科学转化为技术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的周期的缩短,一国科技发展和社会生产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基础研究的发展,因此,基础科学研究与开发越来越受到重视。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基础研究经费投入的规模来看。在国际上,基础研究经费投入的规模一般可以用基础研究投入占R&D经费的比例(FR/R&D)的大、小来衡量。根据有关资料,1970~1995年间美国基础研究投入的规模大致占R&D经费投入比例的14.2%,1993年最高曾达到17.4%。日本在1990年的比例为12.6%,印度的比例为16.4%。受其影响,对人力资源开发的研究也受到高度重视,一些发达国家因此将教育视为“立国之本”,提倡在职教育,甚至提倡终生教育。目前OECD成员国的教育经费已占其政府支出的12%,在职培训方面的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达到2.5%。3.在投资方向上,增加风险投资已成为促进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式。知识经济是建立在大科学基础上的高技术经济,而开发高技术本身不仅需要高额投资,而且高技术的生命周期短,更新快,是一项十分艰巨而失败率相当高的任务,具有很大的风险性,建立风险投资机制,是推进知识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以至在西方被人们称为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推进器”。目前,美国有4000多家风险投资公司,居世界首位,它们每年为10000多家高科技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据统计,1997年美国的风险投资商共向1484家公司投入114亿美元的风险资本,比上年增长16%,其中投入信息产业的风险投资为70亿美元,占全部风险投资的62%。4.在科技组织形式上,科技工业园区成为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是符合时展需求的有效组织形式。正如主席指出的,本世纪在科技产业化方面最重要的创举是兴办科技工业园区。科技工业园区(我国称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集中智力资源、信息、知识和高技术,通过现代管理实现规范化、网络化、国际化和产业会议来解决高技术产业的资金、技术、市场和风险问题,创造了高于传统工业几十倍的劳动生产率。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广泛兴建高科技工业园区,至今全世界已有900多个比较规范的科技工业园区,从业人员达数百万,美国硅谷已成为科技工业园区的成功典范。三、我国科技体制的现状及其对策以高科技为基础的知识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科技体制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加强了改革的紧迫性。从知识经济发展的需求来讲,我们认为,我国科技体制主要存在着如下问题:第一,科学、技术与生产缺乏有机协调性,造成科技体制不能适应科学技术面向经济建设的要求。经济建设中急需解决的科技课题,往往不能很好地反映到科研单位来,对于科研单位的成果,生产单位也不大了解或不感兴趣。造成这种情况的深层原因是,在科研组织内部,人们主要是根据专业来组织研究,而不是根据社会需要来组织研究,科研组织缺乏整体的经营意识。人才结构存在极为不合理的现象,科研单位主要由专业人才组成,缺乏经营人才。针对上述情况,我国政府近年来尽管实施了“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科技体制改革政策,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在“稳住一头”方面,由于政府下拨的事业费太少,以至于维持科技人员的工资和行政费用都不够,因此,该稳住的也没有真正稳住。在“放开一片”方面,因为采取了“层层分解创收指标的方法,结果使科研机构变成了科技人员个体经营的小作坊式的组合,并没有真正达到“放开一片”的目的。第二,部门之间壁垒森严,互相封锁,人才不能流动,信息不能沟通,以致出现有完全相同的课题,许多单位都在搞低水平上的重复劳动。有些很有经济效益的课题,却无人问津。第三,基础研究投资比例严重偏低。目前发达国家基础研究投入经费占R&D经费的比例已经达到12%~20%的规模,而我国目前的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存在着比例偏低的现象,而且自1991年以来,逐年下降,到1994年基础研究投入经费占R&D经费的比例仅为6.6%。第四,科技成果转化率很低。根据有关资料,我国专利技术的实施率非常低,仅仅为10%,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并且取得规模效益的比例为10%~1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高技术产业产值仅占工业总产值的8%左右,也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30%~40%的水平。造成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何在呢?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我们在科技体制上还没有真正走出计划经济的模式。如“稳住一头”没有真正稳住,从表面看是政府下拔的科研经费总量不够造成的,但是,如果我们仔细想一想就会发现,“稳住一头”并不完全就是政府拔款的事情,它也是企业本身寻求发展必须解决的事情。如果企业和一些非营利机构能够参与进来,就能够缓解国家资金总量有限的问题。在“放开一片”的问题上,我们目前采取的是层层分解创收指标的方法,“科研机构在科技体制改革中仍然没有从技术生产单位转化为技术经营单位,没有从计划经济模式走到市场经济模式。特别是,科研机构的领导人仍然是上级任命的技术生产的学术带头人,而不是市场中摔打出来的技术经营者”。第二,我们没有建立科学、技术与生产相互作用的科研组织机构。从美国等发达国家看,现代科研组织要由政府、高校、工业研究机构和非营利机构这四个部分组成,政府实验室组织大型的、符合国家需求的科学技术研究,大学主要进行自主的基础科学研究,工业研究机构则主要进行符合企业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科学研究,非营利机构则除了组织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研究外,还大力支持民间基础科学研究。这四大组织之间的关系是,由国家制定科学技术发展的具体目标,通过签订合同和提供研究资助的方法,组织政府、大学和私人企业的研究组织以及非营利机构在一定期间齐心协力,分工合作,进行攻关式的研究开发活动。它们之间的良性互动,推动了科学、技术与生产的一体化发展。在我国,只有政府和高校的研究机构是比较发达的,其它两种科研组织还处于萌芽状态。第三,我们没有建立适应高科技发展需要的风险投资机制。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如此之低和产业化进程如此缓慢,从投资方面看,除了有资金总量不足和投资结构不合理因素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缺乏专门从事风险投资的产业投资机制。根据有关资料,在我国已经转化的科技成果中,成功转化的资金主要靠自筹的占56%,国家科技计划贷款占26.8%,风险投资仅占2.3%。国外专利成果转化率高,风险投资起了关键作用,尤其是种子型创业基金更是如此。正如美国前总统的科技顾问基沃斯博士所指出的那样,“至少有50%从事高新技术的中小企业在其发展中得到风险投资的帮助”。从世界各国高科技产业发展经验看,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和发展创业基金是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必然选择。由此可见,我国在科技体制上应当采取的对策是:第一,在科研组织上要吸取国外的有益经验,建立适应时展需求的科研组织,以便从根本上解决科技成果的转化问题。根据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现代科研组织要由政府大型科学中心、高校科研机构、工业研究机构和非营利机构这四个部分组成,只有它们的相互作用才能适应科技与生产的一体化以及“大科学,高技术”发展的需要。在工业研究机构中,目前出现的最新组织就是以硅谷为典范的科技工业园区。因此,我们要从根本上解决科技与生产的一体化问题,就必须大力发展后三种科研组织,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与指导下进行协同研究与开发。第二,加大基础研究比例,这不仅指国家,也包括企业在内。第三,提高科研人员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待遇,真正做到稳住一头。第四,在科研机构内部,要建立合理的人才结构。为面向市场,科研机构的负责人应是一个合格的经营者。第五,为促进和保护知识经济的发展,除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以外,我们还需要建立金融保障体制,加强高科技发展的风险投资
现代农业经济与科技资源关系分析
摘要:农业科技是农业科学和农业技术的总称,是整个社会科学技术总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决定了农业科学技术具有区域性、周期长、综合性和风险性的特点,它还具有提高农业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奠定可持续发展基础,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农业经济;科技资源;发展
农业技术经济效果是指农业技术方案、技术政策、技术措施在农业生产中应用和实施所取得的劳动成果与劳动消耗的比例关系。在实际评价过程中,要坚持技术效果与经济效果的统一、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局部经济效果和整体经济效果的统一、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统一等原则,其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主体指标、分析指标和目的指标。农业科技资源管理是农业科技活动的实践与管理科学相结合的产物,其内容主要包括农业科技政策、农业科技发展战略、农业科技体制、农业科技法制、农业科技规划和计划、农业科技人才管理、农业科技成果管理以及农业科学技术转移等方面。其发展过程包括农业科技研制管理、农业科技推广管理及农业科技采用管理等三个阶段,具有导向、指导、协调、激励的作用。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现代农业科技的飞速发展决定着我国农业的发展,农业经济的增长依靠的是农业科技的进步。目前,我国距离发达基础产业的宏伟目标还有较大进步空间,主要是由于现代农业科技总体水平较低、没有创新科技意识,科技进步程度小等等原因。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只有50%左右,农民需要靠天吃饭,农业也为摆脱产业弱的缺点。我国进入了依靠科技来改变农业经济产业的时期,推进“以工促农”、“城乡统筹”的转变模式,变更了一度依靠国家政策,人力资源开发的模式,增加科技创新和农业资源的有效供给方式。我国农业科技资源、农业发展、农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农业竞争力和农村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农业转型和进步不可或缺的因素。在农业科技发展战略研讨会上,农业专家发表了要积极推进农业科技资源建设的建议。所以,对农业科技资源的深入研究就成为了现如今的热点。根据如今农业发展的情况来看,优化农业科技分配。提高农业科技效率等等问题都是势在必行的。在农业生产系统中各种技术措施和技术方案之间具有强烈的相关性。既相互促进又互相制约,从而导致农业技术经济效果发生不同变化。这种相关性主要表现为横向相关和纵向相关。横向相关主要是指生物生长发育周期各种技术措施的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关系;纵向相关主要是指连作和轮作在时间上的相关。因此,研究和分析农业技术经济效果,必须考虑技术因素和技术效果的相关性,它是农业技术方案选优的重要条件。农业技术的功能在农业生产中不仅表现为当季有效,而且还有技术后效从价值形态讲,有的技术其价值一次转入产品,有的技术其价值要按生产周期逐步转入产品,它表现为技术效果的持续性。一般说来,直接作用于生物本身的技术常常表现为当季有效,价值一次转入产品。在农业生产中要使生物正常生长发育,充分发挥技术措施的功能,就必须同时保证生物所需要的各种生活条件。而各种生活条件又综合地对生物产生影响,因此,可以说农业技术经济效果是各种生活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农业生产中由于技术功能的多样性,带来技术效果的多样性。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改革的深化开展,一些新型农业技术推广组织纷纷涌现。如各级营销部门设立实体;随着科委,科协管理部门由之前的管理而转向推广、服务方向建立了推广机构,原有的销售体系需要自我发展和自我积累,从从前的农产品销售转向到了现在的向技术方面的发展;农业技术合同类型、实体服务、项目推广、农民非政府组织、公司加农民模式是农业技术推广的多元化形式。农业技术人员不仅提供农业技术,还需要帮助农民种好地,帮助农民做出科学决策,提供农业生产配套技术服务,生产前提供信息,形成一套完整的高质量生产数据,提供持续的培训和相关技术指导工作,在生产帮助农民增加销售额后,增加销售收入。农业科技发展战略是农业科技活动中规定的总体规律和长期行为。一般包括战略思想、战略目标和重点的基础内容。农业科技发展战略是农业科技发展规划的基础方面,同时也直接反映在科技发展规划之中。
二、科技进步是推动农业经济增长的最关键因素
农业科技与农村经济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经过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面对目前的国内外形势,急切需要新的突破,今后农业可否通过科技革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组成的课题组对此进行了专题研究。
发展农业科技的十项战略对策
1.加大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力度,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农业科技体制。
既积极推进改革,又充分考虑农业科技地域性、周期性、公益性的特点。一是优化专业结构,使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的科技力量配置科学合理,当前的重点是加强产前,特别是产后的科技力量;二是优化布局,逐步改变农业科研机构按行政区划设置的格局,建立以生态类型区为基础的新型科研组织体系;三是扩大开放,更多的吸收国外有益的经验加强国际合作,吸引更多的高水平人才,引进资金和先进的设备、设施。
2.切实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和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
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作用,促进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多元化,推广形式的多样化,运行机制市场化。在改革的基础上,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下大力气把农民和企业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逐步建立一支以政府为主导,农业科技工作者、农民、企业等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宏大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
科技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与思考
*市科协所属全市性学会、协会、研究会(以下简称学会)是由广大科技工作者自愿组成的学术性、科普性社会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国家发展科技事业的重要力量,是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的主力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学会坚持改革开放,认真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努力为广大会员和科技工作者服务,促进学科发展、科学普及、科技进步、经济振兴和社会全面发展等方面,承担着重要贡献。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政府机构改革不断深化和民间组织进一步壮大,“小政府、大社会”格局逐渐形成,政府、企业、社团并称为社会“三大支柱”组织。在新形势下,如何充分发挥和履行好科技社团的职能和作用,将对我市率先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一、科技社团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从市科协建立初期时成立的矿冶、医学、机械、土建、电机电力、气象等6个专业组,经过四十多年的奋斗历程,到目前为止已形成理、工、农、医、交叉学科类学会59个,团体会员600多个,个人会员近20000名。各学会充分发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信息畅通的优势和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的特点,坚持学会工作“促进学术交流,服务经济建设,推动社会发展,壮大自身实力”的总体目标,不断开拓,勇于创新,积极发挥学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了我市科技水平提高与经济发展。
——积极参政议政,为我市党政领导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开展建言献策服务。近十年来,我市学会围绕*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强决策咨询服务工作,组织高科技人才开展献计献策活动。市科协组织农林、水利等学会开展的《*市科技兴农发展战略研究》被省科协评为科技咨询建议二等奖;由金属、地质等学会参与的《鄂东南地区冶金工业振兴与发展战略研究》被省人民政府授予科技进步三等奖;市规划协会、市环保协会、市农林协会、市花卉盆景协会等几家学会联合组织了《建设我市山水园林城市献计献策肯谈会》,其中的部分建议被市十五发展规划所采纳;市技术经济与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和市纺织工程学会分别承办的《2001年*经济论坛:制度创新——迎接入世后的挑战》和《2002年*经济论坛纺织服装业——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主动适应变化,创新活动内容和方式,受到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重视,市长肖旭明不但撰文参加论坛活动,并且亲自为结集出版论文作序。通过肯谈会或论坛形式开展的献计献策活动已经形成制度化,并在活动内容和形成上不断创新,树立了学会鲜明的学术权威形象,为科技兴市提供高智商力服务。
——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为我市的学科进步、社会发展服务。开展学术交流是学会的基本任务之一。我市性学会结合自身特点,积极开展形式多种的学术交流活动;市煤炭学会、市水利学会将学术交流活动与科学论证、科学决策和决策建议紧密结合,使会议学术成果向决策成果转化。市煤炭学会分别两次在秀山煤矿开展快速掘进、直眼掏槽中深孔爆破的现场先进技术交流会,共收集交流论文21篇,使*矿务局开拓掘进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市水利学会围绕我市旱灾严重的状况,组织召开研讨会,提出《我市抗旱抗灾对策方案》,受到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市医学会更是结合自身特点,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采的的学术交流活动为我市卫生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从1995年到2002年全市性学会共召开学术交流会、开展科学考察活动近1500次,参加人数近5万人次,撰写学术论文12000多篇,为我市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学科发展、人才成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发挥学会自身优势,为我市的经济建设和企业创新活动服务。各学会发挥其智力、技术、信息等优势,发动广大的科技工作者开展以技术创新为重点的“讲理想、比贡献”竞赛活动;举办企业领导干部科技报告会、科技人员继续教育专题讲座和职工岗位技能培训班;大力实施“金桥工程”,据不完全统计,仅2002年:金桥工程就为企业增利税9553。8万元;深入开展“厂会协作行动”到目前为止,各学会已与企业、学校及农村村组结成26个协作对子,为促进产、学、研的有机结合,服务于经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经济与科技发展研究论文
摘要:经济与科技发展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市场推动和科技拉动对于一个国家的创新体系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在经济建设中,应注意科学界定“夕阳产业”与“新兴产业”,开发新技术以解决能源问题。在当前,尤其要更理性地发展知识经济。
关键词:经济;科技;能源;知识经济
Abstract:Theeconomicandtechnologicaldevelopmentis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dialecticalunityofthemarketpullandtechnologypushforanationalinnovationsystem,areindispensable.Ineconomicconstruction,scienceshouldbenotedthatthedefinitionof"sunsetindustry"and"newindustries",todevelopnewtechnologiestoaddresstheenergyissue.Atpresent,inparticular,tomorerationaldevelopmentofaknowledge-basedeconomy.
Keywords:economy;scienceandtechnology;energy;knowledge-basedeconomy
一、科技发展与市场
尽管市场并非科技发展的唯一指向,但发展科学技术已离不开市场。当今世界已是一个市场、两种制度。要发展我国经济,就要提高我国科技的国际竞争力。从科技与经济的关系来看,人们历来在科技拉动和市场推动之间选择,事实上,这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兹以一例来说明。
低碳经济与材料科技发展思索
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严峻挑战,由此提出“低碳经济”。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1l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利用和低碳或无碳能源开发;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在谈到减排时,不少人首先想到的是可再生资源和清洁能源供应,但这是不完全正确的。减排最大的潜力在于人们开发新材料新技术,如绿色制造技术,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碳捕捉及封存技术(CCS),12]新型电子信息技术,新的钢铁生产方法,清洁煤技术等,这些才是人们应该广泛关注的问题。
一、低碳经济形势下国内外材料科学技术的发展现状
在低碳经济形势下,为争取其经济和科技的领先地位,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材料科学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把新材料新技术作为科技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予以重点支持。美国新材料科技战略目标是保持本领域在全球的领导地位,支撑信息技术、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和纳米技术等发展,满足能源、信息等重要部门和领域的需求。美国氢燃料研发主要集中在生产、储存和氢的配送技术及驱动汽车的几乎无空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的燃料电池技术开发上,研制的高效堆积式多结砷化镓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达到31%。通过在宇航发动机中增加先进结构材料,把发动机的推重比提高到20,大大降低飞机的重量,节约能源。欧盟新材料科技战略目标是,在航空航天材料、电子信息材料等领域竞争领先优势。欧盟科研公司大力发展光学材料、磁性材料、燃料电池技术、纳米技术、超导体、信息存储技术、钛基复合材料等。通过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在新材料制造装备、加工和应用三个方面来发展低碳经济,并计划到2020年温室效应气体在1990年的基础上至少减少20%。H1日本新材料科技战略目标是保持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注重实用性,在尖端领域赶超欧美。日本对新材料的研发与传统材料的改进采取并进的策略,注重已有材料性能的提高及回收再生。15]在21世纪新材料发展规划中将研究开发与资源、环境协调的材料以及减轻环境污染且有利于再生利用的材料作为主要考核指标。通过开发新的材料科学技术以解决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我国历来重视材料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各项国家计划中都给予了材料领域重点支持,如973、863、科技攻关计划等。在低碳经济形势下,我国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材料科技体系,在材料领域的研发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某些新材料领域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如纳米碳管、有机发光材料、稀土永磁材料等方面进入国际先进行列。但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弱,缺乏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材料产品及技术,严重阻碍新材料新技术的研究发展。因此,我国正通过各方面的不断努力,改进材料的加工制备技术、工艺及装备,大踏步向低碳经济迈进。
二、低碳经济对新材料产业的发展要求
展望世界经济的未来,低碳经济要带动实体经济的发展,必须借助新材料新技术的支撑。低碳经济对新材料产业提…的总体要求是:为推动经济向低消耗、低碳排放的转提供物质基础。具体包括:
1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低碳经济形势下,根据传统产业的低碳升级改造和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的需要,新材料产业需要加速调整产业结构,压缩初级材料加工:[业产能,推动产业链向精深升级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
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
摘要:文章基于2012—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熵值赋权法测算金融发展、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指数,并通过面板门限回归模型研究金融发展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线性和非线性关系,以及不同科技创新水平下金融发展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的变化。结果显示:金融发展及其分类指标均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且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提高能够强化金融发展水平、金融发展规模以及金融发展效率的促进作用;金融发展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具有科技创新的门限效应,其促进作用随科技创新水平的不断提高而持续增强;科技创新对金融发展分类指标的支持作用存在差异,对金融发展规模的支持作用较强,对金融发展效率的支持作用较弱。
关键词:金融发展;科技创新;经济高质量发展;面板门限回归模型
引言:金融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呈现持续增强的趋势。在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经济增长逐渐由生产要素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科技创新逐步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1],一方面科技创新需要得到金融业的大量资金支持,另一方面,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又能够对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2],因此,科技创新在金融发展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在金融发展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相关研究中,杨友才等(2019)[3]发现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对经济发展具有正向影响;赵玉龙(2019)[4]的研究结果也表明金融发展能够通过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林昌华(2020)[5]研究发现金融发展的各个维度对我国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在金融发展与科技创新的相关研究中,罗嘉雯和陈浪南(2013)[6]发现金融发展规模和金融发展效率均对科技创新具有促进作用;李苗苗等(2015)[7]指出金融发展分类指标影响技术创新的作用效果存在差异;屠年松和方玉(2017)[8]也认为金融发展分类指标对科技创新的作用不尽相同。在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相关研究中,李光龙和范贤贤(2019)[9]研究发现,科技创新对长江经济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驱动作用存在门限效应;董小君和石涛(2020)[10]的研究结果表明,科技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正向驱动作用。在现有研究中,学者们对经济高质量发展、金融发展和科技创新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两之间的关系,而忽视了三者之间处于一个共同系统的关联性。因此,本文在已有文献的研究基础上,首先,对金融发展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进行论证,分析金融发展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线性关联;其次,进一步探讨在不同的科技创新水平下,金融发展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的变化,即验证金融发展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非线性关联;最后,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结合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目标,提出加快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为我国金融发展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思路。
1研究设计
1.1模型构建
本文借鉴彭星和李斌(2015)[11]、邓峰和陈春香(2020)[12]的研究,通过面板门限回归模型,检验金融发展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的变化,构建如下模型:HEDit=a0+a1FDitI(gitθ)+a2FDitI(git>θ)+a3Controlsit+uit(1)其中,HED表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FD表示金融发展水平;Controls表示控制变量;I(·)表示示性函数;g表示门限变量,即科技创新水平ST;θ表示门限值;i表示省份,t表示年份;u表示随机干扰项。为进一步考察金融发展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联系,本文还以金融发展的分类指标(金融发展规模FS和金融发展效率FE)作为核心解释变量,通过式(1)再次进行回归。上述模型为单一门限效应回归模型的表达式,即模型中仅有一个门限值,若实证研究过程中发现存在两个门限值,则对式(1)进行略微调整,使其存在两个门限值即可。财经纵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