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3 13:27:2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科技与管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科技项目管理实践与认识
摘要:按照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项目试行完全项目制管理指导意见,2015年在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和中国石油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选择3个在研项目试点。试行过程中,总部加强组织协调全面推动工作开展;试点院所加强组织管理,编制优化实施方案,梳理完善管理制度,改进简化工作流程;项目组独立运作,建立自我管理制度。试点工作组织落实,方案具体,实施得力,项目组的责任心与积极性明显增强,工作效率普遍提高,团队建设与团队意识加强。为全面调动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今后还需建设适合完全项目制的完善配套的政策机制,并在激励政策制度上有所突破。
关键词:科技项目;完全项目制;中国石油;体制机制;改革;试点
2015年1月8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简称集团公司)颁布《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关于科技项目试行完全项目制管理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同年在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简称勘探开发院)、中国石油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简称钻井院)选择3个在研项目开始试点。在总部相关部门和两院共同组织推动下,试点实施以来,完全项目制管理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管理改革的具体措施得到实践应用,管理理念、制度和效果得到广泛认可,试点项目研发工作也取得了明显成效。总结和梳理项目制管理在试点工作中取得的经验和面临的问题,有助于改进和扩大项目制管理的应用,推动深化科技管理机制改革和创新工作。
1实施完全项目制管理的背景
伴随国家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长期实行计划管理积累的体制性、机制与管理结构和观念上的矛盾日益显现。对比外企与民营企业的科技创新简单体制与灵活的管理机制,历史形成的科技创新体制庞大、机制僵化的问题更为明显。近些年国家以“放管服”为主导的科技改革步伐加快,新政策不断出台,驱动企业科技改革深化落实。项目制管理能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目前已在各类管理工作中被广泛应用,如大家比较熟悉的岗位责任制、承包制,本质上就是项目制管理,各类开发区运行管理机制和重大工程项目部管理,以及部分航天航空、军工重大装备研制等,通常也是采用项目制管理。“十五”后期,集团公司将项目经理负责制纳入科技项目管理制度执行,项目负责人地位凸显,责任与管理意识增强,在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为进一步形成以项目独立运作机制为核心的完全项目制管理奠定了良好基础[1-2]。实施完全项目制管理可以推动科技管理简政放权,直管变监管,为科技创新创造条件,提供支持和服务。科技人员由项目的计划执行者转变为研发工作的主导者和决策者,充分调动其创新的内在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完全项目制管理为龙头,推动科技人才培养与创新体系建设等各项管理制度改进配套,将带动科技管理的全面改革创新[3-4]。
2完全项目制管理试点主要工作
企业科技档案管理与实践
1落实好档案收集工作
在落实企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重视档案收集,全面提升其收集工作水平,确保科技档案能在企业未来发展中得到最大限度地利用。企业科技档案收集工作开展时,应从以下方面入手:1)建立高效的归档制度,监督好企业中不同职能部门归档工作落实情况,并对其中存在问题进行及时处理;2)优化档案收集工作方式,丰富科技档案内容。企业科技档案收集工作开展中,档案收集人员应注重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并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对档案收集方式进行不断改进,最终实现科技档案工作方式优化;3)确保科技档案收集全面性。科技档案在企业实践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采集企业技术方面及其它相关方面的各种信息。因此,企业科技档案收集中应确保其收集全面性,提升其利用价值[1]。企业结合自身的实际工作需要,在科技档案管理中开展档案收集工作时,应考虑的因素:1)增强科技档案资料催交制度制定的合理性。企业科技档案管理部门在落实档案收集工作中,对档案资料催交制度有着较强的依赖性。因此,在制定这种制度的过程中,企业应从制度内容、实践应用效果等方面入手,确保科技档案资料催交制度制定的合理性;2)增强企业设备大修及技术改造资料归档制度的适用性。由于企业生产实践中所用的设备可能会发生故障,需要在大修方式的作用下优化设备性能,并通过技术改造的作用,实现设备安全使用,保持企业良好的生产水平。这一过程中技术人员需要在企业科技档案管理室中分析原图,应进行适当修改。此时,需要对企业设备大修及技术改造资料归档制度适用性进行评估,确保科技档案收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3)健全企业生产设备技术资料归档制度。当企业生产中所需的新设备达到生产现场时,需要在档案人员的监督下进行开箱,并通过对设备技术资料的严格检查,完成技术资料归档工作。这一过程中所需的制度需要企业能够在科技档案收集中完善,为设备技术资料归档管理提供参考依据。同时,应重视企业项目建设中的资料管理,在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作用下完成验收工作,为后期工作开展奠定基础[2]。
2完善科技档案检索工具体系
企业科技档案管理及利用中需要对检索工具的实际作用有着正确的认识,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完善科技档案检索工具体系,促使这类档案能够在企业发展中得到高效管理及利用。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结合存贮档案特点,丰富检索工具。由于企业科技档案包含的内容信息量大,对于可靠的管理方式及机制要求高,且管理者能否在较短的时间内查找到所需的信息,需要确保检索工具的利用高效性。因此,在企业科技档案管理及利用中,需要结合存贮科技档案特点,从专题、全引等目录方面进行充分考虑,对档案检索工具是否有效进行分析,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丰富科技档案检索工具,促使企业科技档案管理中能够对不同档案材料的关系进行协调处理,提高档案检索效率。加强对科技档案存贮特点的分析,在了解使用者实际需要的基础上选择可靠的检索工具,有利于完善企业科技档案检索工具体系,促使其能够得到高效管理及利用。———注重检索工具编制质量评估,强化服务意识。企业科技档案管理及利用中检索工具体系实际作用能否充分发挥,关系着档案管理及利用效率。因此,实践过程中科技档案人员需要对检索工具编制质量进行评估,并强化自身的服务意识,实现档案高效利用。具体表现在:1)对科技档案管理中所需的检索工具应用效果进行评估,对其编制质量做出客观评价,确保档案检索工具实际作用的充分发挥;2)企业应根据形势变化分析,对科技档案管理中所需的检索工具进行充分考虑,并在实践过程中对既有的检索工具适用性进行分析,完成相关的编制工作,实现的科技档案检索工具的合理运用;3)企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在实践过程中根据生产活动的实际需要,及时提供相关技术资料,促使自身的服务意识得以强化,提高企业科技档案利用效率。
3重视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企业生产实践中能否对不同的技术资料进行科学管理及高效利用,依赖于自身的科技档案管理水平及工作落实情况。因此,企业需要借助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网络的优势,重视其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促使该档案管理中技术含量增加。具体表现在;1)强化科技档案管理人员信息化意识,开展专业的培训活动提升他们在档案管理中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确保企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高效性;2)企业应完善科技档案管理中的网络基础设施,给予其信息化建设必要的支持,促使档案利用效率得以提高;3)将信息化理念及技术渗透于企业科技档案管理中,促使其中的技术含量持续增加,提高管理工作质量,实现科技档案管理中的资源整合[3]。
当代科技与档案管理研究
本文作者:刘敏工作单位:山西万家寨水利枢纽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给档案管理工作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档案管理工作中的新事物、新问题、新技术也层出不穷。知识和技术创新是人类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这一切离不开科技与人才。因此要切实推动档案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档案资源在市场配置中的作用,必须将科技与人才放在首要位置,通过科技与人才的创新为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提供长远支持。
一、加强科技创新
1.要坚持同志提出的创新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从实际出发,以制度创新为基础,方法上要有特色、有重点、有体系;人才上要按照“开放、流动、联合、竞争、高效”原则;选题上把市场需求同档案部门的优势相结合,探索新思路,新方法,新机制。2.充分应用现代科技成果与技术手段,重点在档案保护、缩微、裱糊、消毒杀虫、馆库建设与管理、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上取得突破。在科技创新力量上,积极探索开展多种形式的理论、实践、科研结合,强化对档案价值鉴定、新型载体保护、档案资源开发、档案依法行政等方面的研究。3.创新档案管理模式,实现现代化管理。目前许多档案管理部门都将计算机应用于档案管理,但多数仅限于各类档案目录的录入与检索,计算机应用的潜力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因此加强计算机技术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将有效地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
二、完善档案教育,以适应社会
对档案专业人才的需求1.档案事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档案人才培养,档案教育培训机构肩负着档案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的重任。各级档案部门要坚持把档案教育培训列入年度工作计划,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创造良好条件,完善档案教育工作运作机制,努力推进档案教育培训工作的发展,认真组织档案人员参加业务培训。2.要进一步抓好档案人员的继续教育。以档案人员的能力建设为核心,紧紧围绕档案事业创新发展和档案专业人员知识更新、拓展的需要,创造性地开展继续教育,认真做好教育内容的设置和选课工作,同时创新档案继续教育的手段与形式。3.进一步强化档案教育行政管理职能,加强对档案教育培训和师资建设的组织协调工作,充分调动兼职教师的积极性,保证档案教育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
当代企业科技与财务管理
本文作者:蔡成华工作单位:上海石化股份公司化工研究所
一、前言
随着知经济时代的迅猛发展,企业产品中渗透的科学技术知识的含t越来越大,为了保护这些技术成果产生了无形资产的法律概念即工业产权,它实质是现代科技发展与商品经济制度结合的产物。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摇要大t相关并可靠的财务信息,无形资产则是企业的重要资产,也是企业重要的价值信息。上海石化经过这几年的市场搏击,深刻地感受到新产品、新技术是企业的生命线,从而逐年加大科研投人。.九五”期间的宜接科研投人达4.5亿元,是“八五”期间的1.5借,目前每年的科技投人力争达年产值的1.5%,按年悄咨收人190亿计算,科研经费年投人将达2.85亿元人民币,形成了大量的科研无形资产积累,有的还申请了专利并获批准。然而,在上海石化现行的会计核算中,并没有如实体现大t积爪的科研无形资产价值。因此,正确地进行科研无形资产的管理和核算,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不仅对于上海石化积极参与国内市场竟争,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加强经营管理,提离企业效益具有!要意义,而且对于上海石化按照切TO规则,徽人世界经济主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也其有,要愈义。
二、目有企业科研无形资产时务甘理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专利权的会计核算。企业专利权的会计核算,包括自行研制并申请得到的专利和劝人专利两类。对于企业均人专利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因其具有典型的无形资产核算特征,在计价、确认、摊销等会计处理上都有章可循,但对专利购人后的大量科研消化吸收支出没有明确的会计核算界定。而企业自行研制并申请得到专利的会计核算,由于专利申请和国家专利局审批手续的时间滞后,实际上已造成大量的会计核算空白点,因而使该部分无形资产从会计记录中流失。2、企业科研成果的会计核算。现有的无形资产会计核算及税务规定中,仅将企业自行开发并按法律规定取得的专利权和专有技术使用权列人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范畴,而回避了企业大量已鉴定的科研项目成果也是无形资产这一客观现实,致便该项无形资产在会计核算上不能合法、合理体现,实质上也造成了无形资产在会计记录上的流失。
三、对企业科研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
科技管理与数据管理服务模式分析
摘要:在云环境背景下,科技管理数据服务模式的选择,关乎科技研究机制的稳定运行,关乎科技知识的有效转化,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文章从该角度入手,对于当前我国科技管理数据服务模式的现状进行归结,在此基础上提出从元环境视角去审视科技管理数据服务模式创新的问题。
关键词:云环境;科技管理;数据服务模式
科技领域往往牵涉诸多学科,并且分属于不同的类型,实际的信息管理难度比较大,尤其在当前云环境背景下,实际的科技信息管理诉求在不断提升,此时应该以更高的科技管理数据服务模式来进行运作,这样才能够提升实际科技创新的有效性。
1.我国科技管理数据服务模式
我国科技管理数据服务工作的开展,关乎科技管理数据多维效益的发挥,必须要谨慎地选择科技管理数据服务模式。现阶段,从我国科技管理数据服务的现状来看,实际的服务模式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4个方面:
1.1基于内容精加工的服务模式
科技管理实践主要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科技管理实践是科技管理的重要部分,当前中国科技管理实践中普遍存在定位不清、力量不强、作用不大、方向不明的现实问题。考察和研究造成这一现状的具体原因,发现在科技管理实践中的问题主要归结为资源支持重视不够、缺乏建设支撑不够、理念陈旧服务不够、考评失据协同不够四大具体问题。对这四大具体问题加以研究并寻求解决办法,对于整合优化政府职能、完善并强化科技对经济社会全方面服务的能力具有重大意义。文章以国际上对科技和科技管理的主流观点为立足点,通过对上述问题研究分析并提出中国科技管理实践主要问题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中国科技体制;科技管理;科技创新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了空前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科教兴国”为基本国策的政治安排,对科技和教育的大投入大发展极大促进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并形成了人类发展的中国经验之一。当今中国经济总量已稳居世界第二,面临的新挑战新问题越发突显,特别是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以来所形成的经济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造成社会经济多方面问题叠加。在改革步入深水区,中国经济即将步入“中等收入陷阱”之际,为响应国家提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号召,科技管理工作者该如何发挥应有的作用?文章在考察中国科技管理的现状后,梳理了当前科技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一、科技与科技管理概述
科技是一个复合词语,包含科学(Science)与技术(Technology)两部分内容,传统意义上的科技就是指科学技术,即自然科学及工程技艺本身。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多维度的,科技和社会经济之间的密切联系是没有办法割裂开的,正如科学是技术的理论支撑,而作为科学具体实践的技术,本身又是社会化生产的指导方法。从科技成果转化的方向看,科技是经济的动力之源,而经济又反哺科技发展,两者共同构成不可分割的整体。20世纪初期,美国“创新经济学之父”约瑟夫•熊彼特(JosephSchumpeter)便指出科技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曼斯菲尔德同样认为,科技就是更高效的生产。科技是探索未知应用所得从而改进我们生活水平的一种先驱性实践。故此,科技的定义应该包含知识能力的进步、生产效率的提升以及人类生活福祉的增进这三个应有之义。科技管理简称MOT(ManagementofTech-nology),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RC)在1987年的报告中将科技管理定义为一个包含了科技能力的规划、发展和执行,并且用来规划和完成组织营运以及策略目标的跨科别领域。基于科技的广义定义,国家科技管理的目的在于通过引导要素、规范行为、鼓励创新、保护产权、激励成功等手段,促进科技进步、经济成长和增进人类福祉。科技管理的主体包括宏观主体和微观主体,涉及各级政府、企业、社会团体以及个人,所有科学技术活动的参与者都是科技管理的主体。科技管理就其实质意义而言,就是实现科技目的的过程。
二、科技管理实践的现状与问题
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
1科技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1.1顶层体制设计有待优化
我国目前的科技管理机制并未完全打破以往传统的计划管理模式,有着十分浓厚的行政色彩,体制性的障碍依然成为约束科技发展的“绊脚石”。譬如:各自为政的局面依然复存;一直以来并未创建与科研技术开发客观规律相吻合的研发、评价与监督体制;在科研工作人员良好工作环境、培养鼓励创新环境的探索上远远不足,久而久之,造成科技资源长期处于散乱、协调能力欠缺的局面。为此,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是亟待需要解决的一大问题。
1.2科技管理工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我国早不断引入市场经济机制,走入全球化潮流当中,固有的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一直处于比较落后的一种状态。科技资源的配置,市场机制要充分性的发挥自身固有的指导性作用,可是,当前科技项目的设置上并没有促使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真正地发挥出来,这就造成项目研究在开发与成果的应用完全分离的一种状态,科技管理体制和市场经济互相脱节的现象存在。这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科技成果转化困难,市场中产生的经济效益非常低;第二,科技管理部门的作用并未充分地发挥出来,实业界和科研机构间缺乏密切的联系。我国当前科技成果的转换率在10%以下的水平。目前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转化速度跟国外发达国家对比低出很多,许多科技成果根本达不到市场、企业的基本需求,这些问题的存在致使我国许多有限科技资源得到了巨大的浪费,造成科技进步贡献率急剧下滑,严重阻碍着我国经济的正常增长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1.3科技投入低,使用效率不高
科技档案管理学结构与功能分析
《科技档案管理学》是以科技档案管理活动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由于科技档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而其管理活动也异于其他种类档案的管理活动。科技档案管理学就是在这种差异中寻找自己的定位并逐渐发展演变而来的。考察《科技档案管理学》的结构与功能能够促使科技档案管理活动更加完备。
一、《科技档案管理学》的基本结构
虽然对于书目的称谓上略有不同,但从总体来看《科技档案管理学》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的基本部分可以分为如下几个部分:科技档案的基本概念:就是在向人们阐述“管什么”的问题。科技档案的基本概念是对科技档案本质属性的反应,使研究科技档案现象及其运动发展规律的出发点。虽然同属于档案这个大范畴之下,但科技档案引起牵涉领域较为繁杂,因而应有一个原则意义上的界定,否则会产生管理对象的模糊性。我国对于科技技术档案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称谓方式,如技术档案、技术档案资料、科技档案,且定义种类繁多。引用恩格斯的一句话就是:“唯一真正的定义就是事物本身”,所以应该动态的去考察科技档案管理的对象———科技档案。科技档案工作:这部分内容主要阐述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性质任务和基本原则、科技档案事业的组织和管理。由于科技档案所产生的领域与一般性质的档案有所不同,所以针对具有一定特色的科技档案的科技工作也应纳入科技管理学的研究领域。解决了科技档案工作的管理主体——“由谁管”及其应具备的结构、性质才能保障科技档案管理良好的发展下去。科技文件的管理过程:这一部分是科技档案管理学中最具特色的一部分,既然是科技档案管理学为什么涉及科技文件工作呢?这正是科技档案的独特之所在———“我国目前的科技档案管理程序中,科技文件的形成、积累、鉴定、整理、归档工作是由科技生产部门完成;而科技档案部门主要负责进行检查、协助、指导科技文件工作,目的是既能保证科技生产工作的顺利进行,又为能保证科技档案质量奠定基础。为此科技档案部门应对科技文件工作有深刻的理解。”这并不是抢占科技文件学的地位,进行这方面的阐述的必要性可以由上述表述中发现其中原因。科技档案的管理过程:科技档案的管理过程即“如何管”,遵循正一般性之档案的管理过程,即收集、整理、保管、鉴定、统计、编目、检索和提供利用,但在其中可以发现科技档案管理的特色之处,如整理上要求成套性,管理工作中要实行“三纳入”的原则,鉴定中对“成套性”的要求、编目上有独立的编目体系等等,所以这一部分绝对不是对档案管理学的重述,而是引进和利用。这一部分是科技档案管理学的“重头戏”,因为我们的需求的目的决定了我们的行为,决定了我们对于行为的重视程度,而管理的主体与客体之间又都是围绕着行为而活动。进行过程的总结和分析有利于科技档案的保管和利用,也为实际科技档案工作的开展做了必要的理论指导。科技档案管理学的发展问题:这一部分仅在王传宇主编的《科技档案管理学》中有所阐述,而其他书则多是到第四部分为止,而将这一部分划归为另一门单独的学科———如张克复、丁海斌主编的《科技档案工作史纲》。笔者认为,既然成为一门学科就必然有其发展的问题,从这一发展问题中寻求一定的规律并进行预测性的探索,可为科技档案管理学的前景发展起到引导的作用。
二、《科技档案管理学》的功能分析
进行功能分析之前,必须对《档案管理学》和《科技档案管理学》进行比较研究。《档案管理学》是一切专门类别档案管理学的上位类目吗?针对这一点笔者持保留态度。因为目前的《档案管理学》的教程中大多所指向的是文书档案,而不是一个更宏观、更笼统的角度进行综合性的阐述。虽然《科技档案管理学》借鉴了《档案管理学》的管理过程,但这是从宏观的档案管理学中提出的“真谛”,而非从目前的各种《档案管理学》教程中获取的,故而目前将《科技档案管理学》划归于《档案管理学》的“帐下”,不免有些委屈。如何将《档案管理学》上升到一定层面的高度,不是现在主要论述的问题,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将《科技档案管理学》真正的跳出框框而与现实接轨。科技档案管理学所论述的科技档案种类繁多、类型复杂,管理参与主体又是科技工程人员、科技主管人员、档案管理人员,管理过程虽严格按照八大步骤进行,但也各具特色:构成一事物活动的各个主要部分均具有特色型,就必然导致其存在的必要性、不可或缺性;但在现实的科技档案管理活动中,科技档案管理活动又不是单独的存在、进行的。在企业中,科技档案和文书档案、会计档案等等种类的档案共同构成企业档案管理的客体,而管理的主体也仅仅局限于几个档案工作人员。这二者之间的反差是否代表着科技档案管理学仅仅是档案管理学的一门分支,而不具有完整意义上的代表性呢?由“存在即合理”到“存在的就是必然灭亡的”要求我们必须对科技档案管理学进行一定的功能方面的调整,以求其不仅适应研究也适应于实践的操作。对于管理主体方面,科技档案工作虽然纳入了许多的管理主体,如科技工程人员、科技主管人员、档案管理人员,但没有明确地将职责归于某一个主体,这就必然导致针对统一管理客体的管理主体的多重性,或导致管理的空白区,或导致多重多头管理;由于一般是由企业形成大量的科技档案,而现在存在的大量的股份制企业、有限公司,这种统一领导、分级、分专业管理的领导体制与管理体制问题是否也值得商榷呢?对管理客体方面,科技档案的这一大范畴下面有衍生出许多小的分支,如城建档案、水利档案等等,而以他们为研究客体又形成了新的不同专业的档案管理学,那么科技档案是否就是档案的下位类,城建档案、水利档案等的上位类呢?如果是,那么它又具有什么样的宏观性的属性来指导这些专业类别的档案管理呢?如果不是,那么科技档案管理学又将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境地呢?这种尴尬的处境又将如何解决呢?对管理过程方面,管理时应强调八大步骤,而不是简单的重述,而应是有重点地举出与文书档案管理的差异之处,或是说利用档案管理的核心思想来进行实际结合的重述。提出问题的目的决非是对该学科进行“人身攻击”,提出问题是为了更好的解决问题。笔者希望从以上三个方面进行进一步的阐述,以期得以找出较为合理的解决方案:首先,我们应该从主要产生科技档案的企业档案工作入手,从科技档案与企业工作、科技活动和企业活动、科技档案与企业档案紧密地相连的思路中找出科技档案管理的主体,而不是照搬照抄于文书管理的主体、文书档案事业管理的模式,当然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仍然应该坚持。其次,提出反思性的更加宏观性、更上层次的理论,来统领科技档案管辖之下的科技专业档案的管理,而不是从逐个的描述性的层面上来阐述出不同科技专业档案的管理。使之上升到一个形而上学的科学理论层面。只有这样,科技档案管理学才有立足之本。最后,在不抛弃八大整理过程的原则之下,突出显示强调科技档案管理的特征,不仅是将其融汇于八大整理过程之中,而且将其提炼出来,真正地显示自己卓尔不凡的地位特点。不能否认科技档案管理学的基础性的地位,但如果它不与时俱进而固守于此的话,那么其生命将被其他后来的事物取代。“反思思想”是以思想为对象揭露出这些思想的内在矛盾,以及这些“思想”之间的矛盾,从而为人类思想敞开自我批判的空间,推动人类思想的变革,并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我想,反思科技档案管理学的意义也在于此吧!
作者:穆佳桐 王烁 单位:1.辽宁省档案局 2.沈阳体育学院
科协站点建设与科技管理思考
中国科协在全国各地多个行业设立的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站点形成了紧密联系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网络体系,对于全面了解科技工作者情况、建立政府与科技工作者之间的直接沟通渠道具有重要的作用。高等学校作为科技工作者集中的单位,科技工作者具有人数众多、知识层次高等特点,十分适合设立站点。不少高校中的站点依托科技管理部门建设,站点的运行与维护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论是进行问卷调查还是采集站点信息,均不是突击性的任务,而是常规性的重要工作,不能与其他科技管理工作割裂。因此站点的日常管理若能与科技管理业务有机融合,则对站点建设和科技管理工作都将是有益的促进。昆明理工大学自设立中国科协站点以来,十分重视站点工作,把站点工作列为科技管理业务中重要的日常工作之一,工作成绩有目共睹,站点集体和个人均获得过科协的表彰。经过多年的摸索,已建立起一套较为成熟有效的、将站点建设与科技管理工作相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工作方式,具体情况如下:
一、站点工作增加了科技管理人员对科技工作宏
观情况的了解中国科协根据实际情况将不定期开展一些调查调研,如每五年组织一次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每年组织若干项的专题调查以及一些应急调研。完成各类调查调研是站点的重要工作之一。昆明理工大学站点积极配合各项调查调研,能够按时、足额甚至超额完成调查任务,并及时关注调查结果和调研报告。通过这些调研,我们既能了解科技工作者的总体状况,例如科技工作者总体数量、年龄结构、学历层次、关注焦点、职业发展、健康状况等方面的情况,又能了解科技工作者对一些热点事件例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科技三会”的关注程度。中国科协通过全国站点联动展开的这些调研,样本量大、覆盖面广、代表性强且数据详实、分析透彻,具备很强的参考价值;调查结果反映的是全国范围内的情况,了解这些数据,有助于科技管理人员拓宽工作视野,在工作中能将问题放在国内总体情况的大背景下考虑,避免思考的局限性和决断的片面性,为工作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和支撑。
二、站点工作密切了与各类科研工作者的联系
高等学校中科技工作者的主体集中于自然科学研究系列、教学系列、工程系列、实验系列的人员,以上类型的科技工作者也是高校科技管理工作中经常接触、服务的对象。然而,除了以上处于科研一线的科技工作者外,还有不少从事科技信息情报分析、科研档案收集、科技期刊编辑、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政策研究等科研辅助人员,他们在不同的领域以不同的方式为科技工作服务,同样助力于科技创新事业,是广义上的“科技工作者”。科协的问卷调视对所有科技工作者的情况进行充分了解,经常要求将以上科研辅助人员也列入调查范围,这对站点日常的科研管理工作是个很好的提醒,提醒站点工作要做全做细,要将科研辅助人员也列为重要服务对象,不要忽略任何一类科技工作者。
三、站点工作及时反映了科技工作者的诉求
国外农业科技管理的经验与启示
摘要:综合分析美国、法国、以色列、日本、韩国和印度等国家农业科技管理体制建设经验,具体概括为完善的组织管理网络体系,稳定有序的投入保障机制,科学合理的顶层管理机制和严格规范的项目评估体系。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政府主导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持续稳定的投入机制,科学有效的新型评价机制,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成果快速转化机制,专业化的项目管理专业机构等是我国农业科技管理制度建设的关键所在。以期为我国农业科技管理制度的建设与完善提供借鉴。
关键词:农业科技管理;体制机制建设;经验;启示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而农业农村现代化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引领。农业科学技术必须从后台走向前台,从有所担当走向全面担当,从单纯支撑农业发展变成支撑并引领农业发展[1]。为此,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和体系建设步伐,必将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但当前农业科研项目与生产实际脱节、农业科研成果有效转化率偏低、农业科研投入不足且主体偏少和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偏弱等一系列问题仍制约我国农业科技的创新[2]。2014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文)(简称“国发11号文”)和《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发〔2014〕64号文),对中央财政科技计划及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改革做出了全面部署。在此背景下,田晓琴等[3]结合农业科技管理政策和实践,综合分析了…“国发…11号文”亮点和关键点,并提出了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的突破点。国内众多学者分析了欧美、日本、韩国等多个国家的农业科技管理体制和创新体系的特点经验,并总结了我国农业科技管理和创新体系的现实困境和优化方向[4-7]。在新形势下,在即将进入…“十四五”…的关键时期,如何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凝练学科方向,制定应对措施,是当前科技管理专业机构的重要任务。我们必须立足国情,借鉴发达国家经验,通过深化改革着力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同时,作者所依托的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长期从事农业科技管理工作,具有较丰富的管理经验和扎实的工作基础,作为国家第一批遴选的项目管理专业机构,承接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具体项目管理工作。在国家大力推进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建成“结构合理、职责明确、管理专业、独立运转、高效规范”的专业化管理机构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本文选择有代表性的部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其农业科技管理与创新体系建设机制的基本情况和特点进行梳理,分析其共性特征与成功经验,以期为我国农业科技管理体制和科技创新体系的进一步改进完善和项目管理专业机构的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1国外农业科技管理体制机制建设的经验
虽然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国情及农业资源条件,例如欧美国家的农业科技发展具有市场导向下科技创新的竞争性、需求导向下科技创新的公益性和增长导向下科技创新的宏观战略性特点[8]。市场力量是促进包括科技在内的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而政府起次要作用。日本和韩国的科技体制是集中协调型的,即集中管理与分散管理相结合。资源配置呈现“官民分立”和“部门分割”的架构[8]。但比较与分析发现,各国的农业科技管理及创新体系建设仍具有较强的共性特征包括以政府支持为主体的多元化经费来源体系,良好制度与政策以及法律等软环境的建立,完善的项目管理机制和良好的组织管理体系等[9]。1.1完善的组织管理网络体系。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之所以能够有效运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完善的组织管理网络体系。以美国为例,在其100多年的发展探索过程中,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逐渐形成了由农业科研体系(国立、州立和私立的研究机构)、农业教育体系(涉农学院的综合性大学和公立农学院)及农业推广体系(农业部推广局、州立大学农学院、县推广站)三部分构成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10]。美国农业部是集中管理农业科研、教育与推广的唯一政府部门[11],其机构和职能随着美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不断完善和调整,在国民经济和农业发展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其职能幅度之宽广和功能之综合可以用“从田间到餐桌”来反映。与职能相匹配,在内部机构设置、职位设立等方面,美国则根据1994年“作物保险和农业部重组法案”来进行。其中,在部领导的配置上,设部长1人,常务副部长1人,副部长7人和助理部长2人;在职能司局的设置上,包括行政监管部门(6个独立办公室,直接在部长和常务副部长的指导下开展工作)与行政支持部门(2类行政支持部门,分别由两位助理部长负责);其他7大业务部门(自然资源与环境、农场和海外农业服务、农村发展、食品营养和消费者服务、食品安全、农业教育与科研、市场营销)则分别由7位副部长担纲,每个业务部门分别由一到几个业务局构成,共有19个业务局。在上层的行政管理体制下,形成了政府内和政府外的科研管理机制,其中政府内部的科研项目主要由美国农业部下属的农业研究局(ARS)承担,政府外的科研推广项目主要由各州的公立农学院(即赠地大学)及其56个州农业实验站承担,并由2008年调整成立的食品与农业研究院(NIFA)协调管理,加上私人机构的研究,构建了基础和公益性研究、科技成果推广体系以及市场私人性科技产品的相互衔接的网络体系。美国完善的农业科研管理体系形成了较高的科技研发与技术推广等运行效率,从而成为当今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12],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率已达8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高达80%[11,13]。1.2稳定有序的投入保障机制。稳定有序的投入保障机制是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得以运行的重要前提条件。无论农业自然资源是否丰富,环境条件是否优越,稳定有序的投入保障是各国政府在推进农业科技发展方面所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如农业资源环境条件极差的以色列,其大部分土地为沙漠,可耕土地不到20%,但其农产品生产却能在满足国内需求的情况下,还出口到欧洲,甚至被称为欧洲的“菜篮子”[14]。缘由就在于其强大的资金投入及较高的投入效率所形成的大量的科技成果。早在20世纪80年代,以色列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就高达96%,在整个世界实属少见[15]。政府每年拿出农业总产值的3%作为农业科研经费,总额高达上亿美元,其中50%用于公益性研究机构国家农业研究组织(ARO)的以基础性研究为主导的研发活动,另外50%与其他研究基金合并成为以市场化和应用研究为主要目标的“竞争性基金”。在“竞争性基金”的配置结构上,75%左右的经费用于应用性研究,基础性研究仅占竞争性基金10%左右,15%左右的经费用于农业科研成果的开发与推广。而在自然资源条件相对较好的巴西,政府亦通过强大的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实现了农业科技的研究机构、推广机构、教育机构等所组成创新体系的高效协调运转,促成了农牧业生产与出口大国地位的形成。近十年来巴西农产品出口增长率年均达18.6%,高于美国与欧盟的增速,更有学者预测[16],若按照这一速度发展,10年后巴西将取代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粮食出口国。巴西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主要由联邦政府与州政府两级构成,其中联邦政府的投入主要用于国际农业科研项目、农业科研机构与科研院校的经费开支,约占联邦政府开支的15%;州政府的投入主要用于农业科研成果的开发、应用与推广,约占州政府开支的2%[16]。1.3科学合理的顶层管理机制。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其农业科技管理与创新体系建设都具有自我特色,但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方面却具有共性。为了保障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顺畅运转,在农业管理机制的设计上,需要强调主导机构的运行效率,因为它将对整个体系的运行效果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在农业科技管理与创新体系建设过程中,许多国家非常注重顶层设计的重要性[17]。在法国,其农业科技研究工作主要由农业部与科技部组织实施,尤其是对建立于1946年的作为农业领域中唯一从事科学研究机构——法国农业科学院(INRA),给予了倾斜性的支持。在管理体制上实行由农业科学院、农业部与科学研究部共同组成的理事会管理体制,共同讨论和确定农业科研领域的重大问题及研发方向。农业科学院的主要任务是为国家现代农业建设提供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成果,经过长期努力,已经在植物原生质体培养与转移技术、完整植株再生技术、生物固氮等种植业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在家畜遗传改良、22繁殖,畜禽饲养与营养,畜禽疫病防治研究等畜牧业方面也取得了重要研究进展,成为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研机构之一[18]。在日本,隶属于农林水产省的农林水产技术协会(AFFRC),主导着全国农业科研的重大活动,其主要职责是制定农业科研的基本目标与基本事项,联络及协调研发机构与管理部门,考察研究开发活动研究现状及成果,资助地方政府或私营部门的研究与开发活动等[8]。农林水产技术协会的主要决策者由1位主席与6名成员构成,均由农林水产省部长直接任命。其主要机构包括行政部(协调办公室)。政策研究规划部(生物技术安全办公室)、研究推广部(商业学术合作办公室)、国际研究部等。各个部门虽职能不同,但相互关联、协同合作,促使农林水产技术协会高效运转,在农业科研质量保证与高度确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农林水产技术协会有权制定一些促进农、林、渔业研发项目的基本规则或法则,这些规则和法令适用于农林水产省管辖下的所有农业科技研发部门。在韩国,《农村振兴法》的颁布促成了农村振兴厅的成立,同时也明确了农村振兴厅的职能,后经过不断的完善与发展,确立了由农村振兴厅统一管理与协调的科研、教育与推广的农业科研管理的体制机制,具有集行政、科研、推广、教育于一体的系统职能。农村振兴厅的组织机构包括3个行政管理局、1个后勤科室与8个科研院所,同时在地方设有相应的科研机构。其主要职责是统一管理与指导全国与农业相关的科学技术的研发活动,并统一组织将已研发的农业科技推广至农村,培养专门农户并指导其改善农村生活[19]。这种从项目的研发到最终技术推广的一体化做法,为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户收益增加发挥了重要作用,颇受基层农户的认可及欢迎。在印度,农业部下设的农业研究理事会(ICAR),承担着全国的农业科研协调与指导职能,是世界上最大的集农业科研、教育与推广于一体的机构之一。下设99个国家级研究机构,几乎承担了印度全部重要的农业科研计划与项目,也培养了大量的硕士、博士研究生[9]。农业研究理事会的主席由农业部长兼任,副主席由各联邦农业部长兼任,其成员主要涉及知名科学家、部分研究所所长与农业大学副校长、财政部经费司与计划部农业司的负责人等[20]。其下设综合委员会与管理委员会,综合委员会是农业研究理事会的最高权力机构;管理委员会是农业研究理事会的主要决策机构,主要负责制订农业研究理事会的发展方针、审查及考核科研项目、审批财政预算等[20]。在这种具有较大集成管理体制的运行下,印度的农业科研水平也处于不断上升的发展态势,取得了不错的研发效果。1.4严格规范的项目评估体系。严格有效的项目管理是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对规范科技项目活动和提高科技创新效率具有重要的督导作用。其中严格规范的项目评估机制与评估体系是项目管理的核心环节,也是各个国家非常重视的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美国,科研项目主要由国家项目办公室(ONP)协调管理,既有前期的设立评估,也有实施后期的效果评估。在项目设立方面,经过论证确立的研究选题、方向领域和相关指南会在ARS网站上公布,然后经过层层环节,最终完成项目的申请与实施周期。如在项目指南及研究领域确立环节,国家项目办公室与多学科交叉组织团队(NPT)合作,向科学家、股东、合作伙伴与客户描述并定义项目的范围与内容。然后,多学科交叉组织团队与核心科学家共同组织国家项目研讨会来确定主要研究议题及重点。在此基础上,多学科交叉组织团队与相关领域的科学家界定国家项目的具体研究内容,并为每个项目量身制定一个详细的“5年计划”。在项目的执行过程中,可以根据项目执行的需要,结合“5年计划”,对项目进行修正;然后,科学质量审查办公室(OSQP)对项目进行严格的同行评议,通过评议后的项目,按照研究计划进入实施环节。多学科交叉组织团队与区域项目负责人对项目实施进行持续的监管,若有需要,将会对项目进行额外的审查。此外,项目负责人需每年向多学科交叉组织团队提交项目汇报,并由多学科交叉组织团队归纳总结并提交每个NP的主要贡献与成就。项目实施期限结束后,便进入项目评估环节,多学科交叉组织团队将开展项目回顾性评价工作,并重新评估国家项目的范围,然后开始筹备下一个5年计划。这一严格的论证、评审、实施和评估系统,有效确保了项目具体目标与政府科研预期目标的达成和耦合。在以色列,农业科技管理的执行机构是农业部的首席科学家办公室,办公室具体并实质性地参与整个项目周期的管理工作。各个研究组织依据首席科学家办公室拟定并的项目申请指南,递交项目申请书,由首席科学家办公室汇总并交至部际科技委员会审批;立项后,各项目负责人每年均要向首席科学家办公室提交年度报告;无论项目成功与否,整个项目期间,均有一套全程、动态的评估制度,用以评估项目投入产出的经济效益。在韩国,根据国家现实农业生产的需要以及相关研究规划,农村振兴厅制定具体项目指南并对外公布。一般而言,经常性项目由直属研究院所设计,课题申报实行个人申报负责制;在项目申报书汇总、分类后,由农村振兴厅组织召开分专业项目协调会议,以保持协调平衡;项目协调之后,将经过两次审议,并最终由农村振兴厅编制并颁发项目计划书;项目评价一般一年两次,包括中间(阶段性)评价与最终评价[21]。这种管理的目的是为了确保研究有序开展和为下年度农业政策的制定、农业技术的推广提供依据。
2对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