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统计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5-06 01:09:4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科技统计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OECD科技统计论文
一、概况
出于制定科技政策的需要,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已日益为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所重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是最早系统收集科技统计数据的国际组织,在世界科技统计界处于领先地位,对科技统计的国际标准化和规范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OECD的科技统计与科技指标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在组织上有一套机构,并有专业人员专门从事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指标研究工作,并把科技统计、科技指标与管理决策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注意统计数据的国际可比性,研究并制定了一整套科技统计手册,为科技统计工作提供了共同遵循的统一标准与规范;
系统地收集科技统计数据,并建立了科技统计数据库;
定期出版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出版物,并充分利用INTERNET信息网传输信息;
科技指标统计学论文
一、概况
出于制定科技政策的需要,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已日益为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所重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是最早系统收集科技统计数据的国际组织,在世界科技统计界处于领先地位,对科技统计的国际标准化和规范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OECD的科技统计与科技指标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在组织上有一套机构,并有专业人员专门从事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指标研究工作,并把科技统计、科技指标与管理决策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注意统计数据的国际可比性,研究并制定了一整套科技统计手册,为科技统计工作提供了共同遵循的统一标准与规范;
系统地收集科技统计数据,并建立了科技统计数据库;
定期出版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出版物,并充分利用INTERNET信息网传输信息;
医学科技论文常见统计学问题分析
摘要:针对医学科技论文中常见统计学问题以及稿件退修和编辑加工过程中遇到的共性的统计学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可能避免统计学方面错误的方法及建议,便于科研人员撰写论文时学习借鉴,也为医学期刊编辑处理类似稿件提供参考。
关键词:统计学;医学;科研;论文;问题
医学统计学是现代医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和技术手段,是医学科研论文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其应用水平直接影响科研成果的质量[1]。医学科研人员在撰写论文时若未能仔细钻研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等专业知识,或未咨询专业统计学研究人员,盲目套用统计学方法,往往会造成应用统计学方法及处理数据时出现错误,如变量选择和纳入、模型选择、结果描述等错用情况发生。在医学研究设计、数据收集、数据整理、结果解释和表达等环节均有可能存在统计学应用不当的问题[2‐5]。就已发表的医学科技论文来看,研究设计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在审稿时比较容易被识别,且大部分存在科研设计缺陷的论文在审稿阶段已滤除,而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资料,应用统计学软件实现数据管理和分析,正确解释和表达统计分析结果等问题则往往比较隐蔽,这部分问题在进入编辑修稿阶段才显现。编辑修稿阶段是论文出版前的最后质量控制环节,编辑对论文统计学问题的审核把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期刊编辑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及高度的责任心处理遗留错误,特别是有些疑难问题往往需要专业统计学人员介入进行判断。已有调查显示,1990年—2003年发表在NEnglJMed、JAMA和Lancet三大顶尖医学杂志上且引用次数超过1000次的文献中,有近1/3的文献存在统计学问题[6‐7]。可见统计学误用、错用问题在医学期刊中相对较多。因此,对于医学期刊社而言,强调在论文审稿阶段邀请统计专业审稿专家进行统计方面把关十分重要。现就医学论文中常见的统计学问题及可能的避免方法分析如下,以飨同道共勉。
1描述性分析时存在的统计学问题
定量资料中的连续性资料一般采用集中趋势加离散趋势形式描述,例如均数±标准差(x±s)及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目前,绝大部分文献统计描述都以均数±标准差形式进行,研究者往往未检验所研究指标数据的正态性,而理所应当地将数据以正态方式进行呈现,忽略了非正态分布数据应当采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的形式来描述比较妥当,这样的错误使用可能会让读者对数据总体分布造成错误判断。此外,某些研究中研究者会采用均数±标准误进行统计描述。一方面,可能是因为研究者对标准误和标准差的具体含义辨识不准确,样本标准差是用来描述正态分布数据离散程度的统计量,是将方差开平方即得到的标准差;而样本标准误是指样本均数的标准差,是一个统计推断的指标,用于将统计量推断到总体参数。另一方面,由于样本标准误一般比标准差小,出于使研究结果看上去更具优势考虑,研究者会使用标准误代替标准差。
2统计分析方法不满足假设条件
医学科技期刊统计学论文
一、统计学方法的种类
医学统计学常用三种类型的资料:计量资料、计数资料、等级资料。计量资料是指通过度量衡的方法,测量每一个观察单位的某项研究指标的量的大小等一系列数据资料,如身高(cm)、体重(kg)、血压(mmHg)等。计数资料是指将全体观测单位按某种性质或特征分组,然后再分别清点各组观察单位的个数。如性别、血型、职业等。等级资料是介于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间的一种资料,通过半定量的方法测量得到。如临床疗效、癌症分期等。医学论文中常用的统计学方法有计量资料用t检验、方差分析,计数资料常用卡方检验、确切概率法等,等级资料常用秩和检验、Ridit分析等。当然,有些资料可以相互转换,数量变量可以转换成等级资料,等级资料可以转换成计量资料。那么医学论文中统计学方法使用情况如何呢?王倩等人研究了五种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论著中十年来统计学的应用状况,结果表明,1995年发表的论著较1985年有显著进步,文章中统计分析的使用率从40%上升到60%,使用了更多较复杂的统计分析方法;t检验和联列表分析均为最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最近几年调查显示,近5年国内不同医学核心期刊的统计学使用情况中,t检验占25.9%、方差分析占10%、卡方检验占21%、Fisher概率占1.1%、秩和检验占2.1%、Ridit分析占1.1%。滕洪松等对山东省医学院校学报论著中统计学方法应用状况调查发现,常用的方法是t检验、χ2检验、相关分析和方差分析。许小幸等对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临床儿科杂志》共发表的776篇论著统计学使用情况调查发现,方法中提到统计学分析者占73%~85%,实际使用者占87%~90%,两种方法的使用比和多因素分析的使用比在2008~2009年有所上升。而赖娟等人对国内有较高水平两种中华临床医学杂志(《中华心血管杂志》《中华消化杂志》)2005—2006年发表的643篇论著中统计学方法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学方法的使用率为86.5%,正确率为82.7%,t检验和列联表分析为常见的统计学方法。认为统计分析方法的使用率和正确率均有明显提高,方法更加多元化,但统计学方法的未用、误用现象仍然存在。
二、常见的统计学错误类型
统计学是衡量统计研究设计是否严谨、资料收集和表达是否正确、统计分析方法选用是否合理、计算和结果解释是否准确的方法。正确应用医学统计学方法是保证论文科学性的主要环节。然而很多调查显示作者正确使用统计学的状况并不乐观,很多作者(特别是临床一线的作者)对统计学知识了解不够,不能正确使用统计学方法,导致论文中统计学的错误较多。有些是科研设计错误;有些是统计方法描述不清,结论欠科学,或统计检验方法应用不正确;还有些则是统计表图不规范。王倩等人调查显示,最常见的问题是文章中仅有P值而所用统计方法不明、用t检验代替方差分析进行多组间的比较。滕洪松等的调查也表明,较常见的统计问题有:只写P值而未注明所用统计学方法,用t检验代替方差分析进行多组均数间的比较,等级资料比较用χ2检验等。沈进等人对8种医学期刊544篇论著的统计学应用情况进行分析,发现136篇论著中有明显的统计学错误,错误率为25.00%。主要错误类型及构成依次为:资料处理方法不当占61.76%,图表错误占14.71%,未作统计学处理占8.82%,率、比混淆占8.82%,其他错误占5.88%。章新生等辨析医学稿件中常见统计学方法误用情况包括两大类,χ2检验的常见误用类型有误用χ2检验替代秩和检验、误用χ2检验替代四格表确切概率法、误用χ2检验替代配对χ2检验、误用χ2检验处理相关性分析;而t检验的常见误用类型有误用两两t检验替代方差分析和q检验、误用t检验替代配对t检验,作者认为误用χ2检验主要是未结合实际情况和统计分析的目的来正确选用统计学方法;误用t检验主要是未充分理解研究资料是否满足参数检验的条件,以及不能正确判断计量资料所对应的实验设计类型。因此,作为科研工作者,应加强学习和掌握最基本统计学分析方法的概念和经典统计学方法的使用要求。另外,有学者对比中文、外文医学期刊论文各388篇在统计学方法使用上的差异,在10种统计学应用错误中,缺检验统计量、缺P值或P值不精确、配对t检验未给出差值的均数和标准差及生存分析未报告中位生存期,这4种错误中文论文的出错率显著高于外文文献。
三、统计学方法的选择
由于统计学对医学科技论文的重要性,而其错用率又比较高,那么该如何正确选择统计学方法?梁明佩等通过自制的统计学审核线路图对医学文稿进行快速审核,首先把握资料的属性,其次理顺文稿的统计逻辑,最后根据统计学公式进行核算,这样就可以较好地掌握三种资料(计量资料、计数资料、等级资料)的统计学问题。王晓瑜等认为在统计学方法的选择上,应针对不同性质的资料,注意参数检验方法的使用范围,选用合适的统计分析方法。对于定性资料分析,不能将χ2检验视为万能工具,而对于定量资料分析也不能将t检验视为万能工具。另外,各种检验方法均有特定的应用条件,应根据设计类型以及变量类型选择相应的统计分析方法,否则将影响论文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而要选择正确的统计学方法,必须要有一定的统计学理论知识,掌握一定的技巧,有些人虽然接受过系统的医学统计学的学习,但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不能灵活应用、举一反三,遇到相同问题会处理,稍有变化则束手无策。笔者在参阅相关文献后发现,按照许小幸等的四步骤选择统计学方法比较实用,即明确论文的统计学分析目标(统计描述或统计推断)→判断指标性质(定量资料、定性资料或等级资料)→判断指标分布类型(正态分布或偏态分布)→判断研究设计类型(是两组还是多组,配对还是成组),其所设计的统计学分析常用方法选择树形结构图也让人一目了然,无论是作者撰稿还是编辑审稿,都可以参照这四个步骤来选择统计学方法。总之,以上资料说明医学论文统计学应用总的趋势是:统计学方法的使用率越来越高,使用的种类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但误用率也较高。对于作者而言,有必要更加重视统计学的掌握,正确应用统计学方法。而对于编辑而言,应为作者当好把关人,严格对待每一篇论文的统计学,保证论文的科学性、严谨性。
科技统计数据分析科研管理论文
西安石油大学创建于1951年,是西北地区惟一以石油石化学科为特色的一所普通高等学校。在国家“十五”期间科技工作方针的指导下,学校结合实际,以特色求发展,以创新求发展,不断加强制度创新,通过制定和完善一系列科技管理文件,加大地调动了教师从事科技工作的积极性,对学校的科技工作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近年来,学校科技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其科技活动呈现出以下特点和变化。
一、科技经费增长速度加快
2005年学校科技总经费为7922万元,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其中2005年自然类科技经费为7735.8万元,人文社科类科技经费为190.25万元,较2004年增长较大。
科技经费增长速度较快,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1、学校科技投入加大。学校对科技的投入逐年增加,2005年科技投入1027.1万元。这主要源于学校科技政策的改善。学校先后出台相关政策,通过对科研基地、高级别纵向科研项目的一系列资助配套,促进了学校科技工作的持续快速发展。
学校通过加大对科研基地的投入,以吸引、遴选和造就一批国内知名学术带头人,培养、支持一批学术基础扎实、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青年学术带头人,建设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科研团队为目标,带动科技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经过广泛调研和科学论证,相继制定和完善了《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科研基地分层分类管理办法》、《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管理办法》、来源:公务员之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等制度。通过这些文件制度规范了科研基地管理,使其按照科学规律成长。
加强科技统计基础工作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国外高技术统计状况;国内高技术统计现况;我国高技术统计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高技术及其产业内涵、人们一般认为高技术(High--Technology)一词源于美国、高技术产业是通过高技术的产业化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也是一个动态的、全球性的概念、高技术产业的统计界定:OECD从六分法到四分法、OECD统计方法的优点及不足、OECD的界定并不是依据某个国家或几类产业的指标数据、OECD不仅考虑了直接RD经费,也考虑了间接RD经费、高新技术概念的提出、我国高技术产业界定方法的研究、高技术统计的开展、高技术与高新技术的区别——和国际的不可比性问题、建立全国统一的高技术产业统计调查制度的问题、我国科技统计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的问题、高技术统计评价是整个科技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它科技统计有着密切的关系等,具体请详见。
一、国外高技术统计状况
1、高技术及其产业内涵
人们一般认为高技术(High--Technology)一词源于美国。早在60年代,美国两位女建筑师合写了一本书,名叫《高格调技术》。在该书里,抒发了人们对高技术这一新生事物的关注。到了70年代,高技术的用语逐渐增多。那时的含义主要是泛指一大批新型技术产品和引发出来的一些变革。1981年,美国出现了以“高技术”命名的月刊。1983年,高技术开始被收入美国出版的《韦氏第三版新国际辞典增补9000词》中,作为一个正式的词定了下来。由于高技术是一个发展着的相对概念,加之由于人们所处的社会背景和所持的理论框架不尽相同,因此在认识和使用高技术概念上也不尽一致。
高技术产业是通过高技术的产业化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也是一个动态的、全球性的概念。高技术和高技术产业分别作为技术现象和经济现象,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范围和内容。“高技术”产业一词目前国际上还没有统一的、公认的定义和界定范围,但至少以下三点是相似的:
第一,所采用的定量指标相类似,多采用技术密集度指标。如R&D经费强度,即R&D经费占产出(总产值、增加值或销售收入)的比重,科技人员或熟练工人占全体雇员的比重等。
科技指标统计管理论文
一、概况
出于制定科技政策的需要,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已日益为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所重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是最早系统收集科技统计数据的国际组织,在世界科技统计界处于领先地位,对科技统计的国际标准化和规范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OECD的科技统计与科技指标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在组织上有一套机构,并有专业人员专门从事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指标研究工作,并把科技统计、科技指标与管理决策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注意统计数据的国际可比性,研究并制定了一整套科技统计手册,为科技统计工作提供了共同遵循的统一标准与规范;
系统地收集科技统计数据,并建立了科技统计数据库;
定期出版科技统计和科技指标出版物,并充分利用INTERNET信息网传输信息;
统计源期刊和核心期刊的区别
一、简介
"统计源期刊"全称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亦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统计源期刊目录每年都会出现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每年公布一次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ISTIC)是受国家科技部委托,从1987年开始对我国科技人员在国内外表论文数量和被引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利用统计数据建立了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和广泛好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是CSTPCD的数据来源。通过中国科技期刊综合指标评价体系对期刊学术质量的考核,CSTPCD每年对收录期刊的范围进行调整。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每年4月或10月分两次给当年经过多项学术指标综合评定而被收录的期刊颁发收录证书,中国科技信息所每年年底(11月或12月)都会在北京向媒体召开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会"。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并非终身制,有效期三年,三年后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将对其进行重新评定,遵守"优入劣汰"原则。因此"统计源期刊"的学术影响力越来越被各学术单位和科研机构接受,用它作为科研论文的学术水平的评价指标之一。
统计源期刊与核心期刊均能反映与某一专业有紧密联系的期刊,但在概念上、内容上又有一定的区别。前者包括社会(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两大类,采用多指标综合筛选的方法,制定出核心期刊排名表。后者仅收录自然科学类,以文献引文数据为依据,选择多项指标进行综合筛选,再根据期刊论文引用情况列出排名顺序。两者用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为读者提供参考价值比较大的一些期刊,为单位和个人订购、收藏、阅读、投稿选刊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核心期刊所涵盖的期刊数量多,读者面广,但收录的生物、医药学期刊较源期刊少,且由于4年出版1次,有一定的时差,所以不能完全反映当年的期刊状况。而源期刊则收录生物、医学期刊较多。由于每年公布1次,所以能较客观地反映期刊的当年情况。
二、统计源期刊选刊标准
统计源期刊的选刊标准有17项,它们是:(1)总被引频次;(2)影响因子;(3)年指标;(4)自引率;(5)他引率;(6)普赖斯指数;(7)引用半衰期;(8)被引半衰期;(9)老化系数;(10)来源文献量;(11)参考文献量;(12)平均引用率;(13)平均作者数;(14)地区分布数;(15)机构数;(16)国际论文比;(17)基金论文比.影响因子是指某一刊物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与该刊前两年总数的比值.通常,期刊影响因子越大,说明它的学术影响力和作用也越大。
科技期刊被撤销论文特征
登录CNKI数据库,打开专业检索,采用标题为“撤销或撤稿”“声明或说明”的组合检索式进行检索,文献发表时间为开始收录至2016年12月31日,检索日期为2017年3月13日。将检索到的文献逐条下载打开,将检索结果分别录入Excel。文献剔除标准:(1)期刊编辑部有关打击或杜绝学术不端的声明;(2)期刊编辑部关于撤稿问题处理办法的声明。若不同期刊撤销的论文属于同一篇论文,在统计被撤销论文总量时只计入一篇,但在统计某期刊的撤销论文数量时保留所有数据。若一篇撤销声明里包含多篇撤销论文时,则在统计被撤销论文总量或某期刊的撤销论文数量时分别逐篇计入。对被撤销论文的来源期刊、撤销时间、时间及被撤销原因分别进行逐条统计分析,并计算论文撤销时滞。撤销时滞为论文撤销时间与发表时间的时间间隔。为了更清晰地显示被撤销论文的撤销时滞分布,本研究将撤销时滞分为5个时间段,分别是>48个月、36~48个月、24~36个月、12~24个月、<12个月。
共检索到198条文献结果,按照文献剔除标准,最终共获取188条撤销或撤稿声明、210篇被撤销论文的记录数据。210篇被撤销论文共分布在146种期刊中,全部为科技期刊,其中撤销3篇及以上论文的期刊共11种(表1),撤销2篇论文的期刊共19种,撤销1篇论文的期刊共116种。撤销论文数量最多的期刊是《临床与病理杂志》,其在2条撤销声明中,撤销发表在其增刊上的22篇论文。210篇被撤销论文的撤销时间分布见图1。撤销或者撤稿声明时间最早的是1995年的《编辑学报》,此后直到2007年才再次出现论文撤销现象,间隔时间长达12年。2007—2012年,被撤销论文的数量逐年增加,2012年达到28篇;2013。年较2012年有所降低,但降低幅度不大,为23篇;2015年被撤销论文数达到峰值,为53篇;2016年较2015年有所下降,为40篇。论文的发表时间分布见图2。被撤销时间最早是1992年,发表于2001—2006年的被撤销论文均为1~2篇/年,发表于2007—2015年的被撤销论文数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发表于2015年的被撤销论文数最多,达到47篇。此外,发表于2016年的被撤销论文数量较2015年有所回落,但也达到19篇,其主要原因可能是被撤销论文存在撤销时滞。撤销时滞是相关期刊编辑部发表撤稿声明的时间与该被撤销时间之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科学界净化时效。经统计,210篇论文中撤销时滞最长为145个月,为《食品科学》杂志于2015年1月将其发表在2002年12月的论文进行撤销;最短为1个月,但只有9篇论文;平均撤销时滞为15.8个月。按照撤销时滞长短进行分类,各时间段的被撤销论文数量分布见图3。图2发表于不同年份的被撤销论文数量论文被撤销原因较多,根据统计结果,为便于分析,将论文被撤销原因分为5种,分别是涉及学术不端、内容问题、涉及知识产权纠纷、作者要求、未注明原因,其相应的被撤销论文数量分别为102篇(48.6%)、25篇(11.9%)、44篇(20.9%)、31篇(14.8%)、8篇(3.8%),具体结果见图4。图2发表于不同年份的被撤销论文数量撤销声明发表后,CNKI数据库对部分数据进行了删除,210篇被撤销论文中目前仅能检索到87篇,其中32篇为重复。87篇论文中,撤销声明发表后,被引频次超过1次的论文共31篇,56篇论文未被引用;与撤销声明发表前相比,撤销声明发表后的被引频次整体无明显特征。
(1)关于被撤销论文数量本研究对CNKI数据库自开始收录至2016年12月31日的被撤销论文进行了统计,共有210篇科技期刊论文被撤稿,而此期间,CNKI数据库收录的科技期刊共发表了近4000万篇论文,被撤销论文占比低。姜天华等[11]对PubMed数据库1973—2013年被撤销论文进行了统计分析,共有2703篇论文被撤销,其中中国作者发表的论文就达到237篇。(2)关于被撤销论文的期刊分布目前我国有近5000种科技期刊,而本研究数据显示,仅有146种期刊刊登声明对论文进行撤稿或撤销。付中静等[15]对WebofScience(WoS)数据库2004—2013年发表的论文进行了统计,发现1027种期刊撤销了2148篇论文。由此可见,我国撤销论文的比例和涉及期刊的比例均明显低于国外。被撤销论文的数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术界自我净化水平高低,被撤销论文数量少,并不代表学术环境好,却反映了自我净化水平较低。我国学术界应进一步加强自我净化能力建设,加大对不符合要求或有问题论文的撤销力度,努力提升我国科技期刊的学术权威,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1)关于首次撤销论文时间统计显示,我国最早对论文进行撤销的期刊是《编辑学报》,该刊1995年对发表于1992年的论文进行了撤销。而据陈小清等[12]统计,PubMed数据库最早被撤销的于1959年,1966年被撤销。由此可见,PubMed数据库首次对论文进行撤销的时间要比我国早近30年。(2)关于被撤销论文的发展趋势我国自1995年首次对论文进行撤销之后,直到2007年才再次出现论文撤销现象。自2007年以后被撤销的论文数量逐年增加,至2015年达到最高,2016年较2015年有所下降。分析原因,1995—2007年未出现论文被撤销现象,并不说明在此期间发表的所有论文都不需要被撤销,而是缺少相应的制度规范和出版伦理准则,学术界对论文撤销重视程度不高;2007年以后被撤销论文的数量逐年增加,这与国家出台相关法律条文及科学界加大学术环境自我净化力度紧密相连。2016年被撤销论文的数量之所以下降,主要原因在于论文出版时间较短,论文质量需要科学界检验,从出版到撤销是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存在一定的时滞性。国外被撤销论文的撤销时间分布与我国基本一致,也呈现出由少到多再激增的趋势,姚长青等[14]发现WoS数据库中被撤销论文的数量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大概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4—1998年被撤销论文的数量非常少,只有《编辑学报》于1995年撤销了一篇论文;第二阶段,1999—2009年被撤销论文的数量急速增长,并在2009年达到高峰;第三阶段,2010—2012年被撤销论文的数量呈递减态势。陈小清等[12]的研究也显示,PubMed数据库的论文撤销大概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59—1988年被撤销论文数比较少;第二阶段,1989—2010年被撤销论文数迅速增加;第三阶段,2011年后被撤销论文数呈下降趋势。撤销时滞的长短反映了科学界的净化时效,撤销时滞越短,说明科学界反应速度越快,净化效果越好。本研究结果显示,我国被撤销论文的撤销时滞最长为145个月,最短为1个月,平均撤销时滞为15.8个月,与张晴等[16]的研究结果(1.5年)相差不大,但与姚长青等[14]研究WoS数据库中被撤销论文的平均撤销时滞(约33个月)相差较大。按不同时间段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后显示,撤销时滞小于12个月的论文数量最多,但也仅仅占被撤销论文总数的60.5%,还存在一定数量的撤销时滞超过12个月的论文。付中静等[15]研究发现,撤销前被引频次差异显著,随撤销时滞延长,撤销前总被引频次、篇均被引频次逐渐增加,这说明撤销时滞增加了撤销前引用。Gasparyan等[17]对2006—2013年PubMed数据库收录的生物医学领域的被撤销论文进行分析,发现Arthritis&Rheumatology杂志撤销的5篇论文,总被引频次达308次,篇均被引频次远远高于期刊总体水平;Singh等[18]研究发现,Nature杂志2013年撤销的1篇论文,发表于1994年,撤销时滞达19年之久,总被引频次高达255次,撤销声明发表后该论文仍被引用。同时,本研究对论文被撤销后被引情况的统计结果也显示,虽然CNKI数据库剔除了大部分被撤销论文,但留存的部分被撤销论文仍有被引情况存在。由此可见,被撤销论文,特别是存在错误内容或误导性内容的论文,其撤销时滞越长,或撤销后数据库未及时剔除数据,不知情的学者对其继续加以引用。该类论文的总被引频次越大,对科学界产生的危害越大,因此,对于因内容错误而需要撤销或其他容易造成不良影响的论文,应尽可能地缩短被撤销论文的撤销时滞,撤销后相关数据库也应及时剔除该论文数据,以降低其对科学界的危害。通常来说,期刊在其撤销声明中会说明论文被撤销或撤稿的原因,本研究对146种期刊188条撤销或撤稿声明中的撤稿原因进行了统计,将其分为涉及学术不端、内容问题、涉及知识产权纠纷、作者要求和未注明原因5种,其中因学术不端问题而被撤稿的论文数量最多,主要包括抄袭剽窃、一稿多投、重复发表等情况;其次是涉及知识产权纠纷问题,主要包括作者署名不当,未经项目组、通信作者、课题负责人等同意而擅自发表等问题。虽然因作者要求而撤稿的论文数量高于因内容问题撤稿的论文数量,但前者实际上包含了《临床与病理杂志》在2条撤销声明中对发表在其增刊上的22篇论文进行撤销,这从某种意义来说是个不正常的现象。按照我国期刊的通常做法,一般会将不符合正刊发表要求的论文在其增刊上发表,大规模的撤销增刊论文可能是期刊未征得作者同意等原因造成的。因此,与前3种撤稿原因相比,后2种撤稿原因可能为作者或科技期刊出于某种目的而故意将其模糊化。由此可见,仅仅依靠撤销或撤稿声明不足以获得撤销论文真正的被撤销原因,我国科技期刊的撤稿或撤销声明内容尚不规范,缺乏统一标准[19-20]。此外,目前学术界或编辑出版界缺乏对被撤销原因的统一分类,导致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例如,Fang等[21]的研究中将论文被撤销原因分为欺骗或怀疑有欺骗行为(43.4%)、内容有错误(21.3%)、重复发表(14.2%)、剽窃他人研究成果(9.8%)、各种未明原因等;Grieneisen等[22]则将其分为学术不端行为(20%)、抄袭或重复发表等出版不端行为(47%)、出版商错误(9%)等。
本研究对CNKI数据库中科技期刊的被撤销论文进行了统计分析,目前我国被撤销的论文比例和有撤销行为的期刊比例都比国外低。但从论文的撤销时间来看,最近几年的被撤销论文数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说明我国科学界已开始逐渐重视对有问题论文的处理,自我净化的水平逐渐提升;从撤销时滞来看,相比国外期刊,我国期刊的平均撤销时滞短,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被撤销论文的负面影响,有利于科学信息的正确传播。从本研究对论文被撤销原因的统计可以看出,学术不端是其主要原因,因此,如何打击学术不端行为是学术界仍然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通过对本研究结果的分析,得出如下几点启示:(1)期刊管理部门应鼓励或支持科技期刊加大撤稿力度。首先,要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出台相应的意见或措施,从法治层面鼓励或支持科技期刊加大撤稿力度;其次,要建立相应的撤销论文制度,这种制度不是由某个出版机构自行制订的,而是出版界统一认可的,应具有统一的指导性原则和标准,与学术团体制订的学术规范相互支持,并要与国际接轨;最后,支持期刊及时撤稿并刊登格式齐全的撤稿声明,同时通知数据库及时剔除相关信息,以便使被撤销论文不再传播及被引用。(2)我国应构建完善的鉴定评价调查机制和机构。国外对疑似存在学术不端等问题论文的评价和调查,多由独立于科研管理部门和出版机构的第三方机构负责,比较公正公平,比如美国卫生与人类服务部的研究诚信办公室。而我国科技期刊出版界在面对可疑论文时,通常由期刊编辑或再审专家来决定论文的后续处理结果,容易存在偏颇、意见不一致等问题。因此,我国也应设置专门的全国性的科学和技术评议组织,探索相应独立规范的审查评价体制机制,这对净化学术环境具有重要作用。(3)科技期刊应积极采取措施预防和打击学术不端行为。学术不端是研究讨论较多的话题,也是当前学术界不得不重视的问题。目前,利用各类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已能够对于简单的剽窃抄袭行为进行鉴别,但对于一些隐藏较深的学术不端行为,如数据造假、实验过程不可复制等,这些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就无用武之地了,往往需要学术界和出版机构协同配合并积极采取措施去加以预防。对于已证实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的论文作者,要完善惩罚机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处理,比如建立学术诚信记录数据库、录入科研人员与投稿身份识别码(ORCID)等,使学术诚信信息实现业内共享或业内监督。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学术不端行为,还学术界一片净土。由于学术不端事件层出不穷,如何维护学术诚信、净化学术环境越来越受到科学界的重视。学术不端问题的出现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因此,打击学术不端行为需要多方共同合作,包括国家决策机构、科研管理部门、期刊出版单位、数据库,甚至包括读者和作者,单纯依靠某一方面的努力是很难取得明显效果的。科技期刊作为科研工作的龙头和龙尾,能否正确发挥此中的作用意义重大。令人欣慰的是,透过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到,随着我国被撤销论文的日渐增多,我国科技期刊在维护学术诚信、净化学术环境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明显的作用,自我净化意识逐渐提高,这使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更多措施的应用和更多力量的参与,未来的学术诚信必将得到有力维护,学术环境也会进一步净化。
高校学报出版分析
期刊被引频次直接影响着期刊的影响因子,尽管影响因子在期刊评价中饱受争议,但仍是目前衡量一本期刊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所谓期刊影响因子是指某期刊前2年所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与该刊前2年所总数的比值。如何提高期刊影响因子,编辑同仁[1-7]已从稿源、审稿周期、发表时滞性、传播途径、学科差异、高被引论文、优先出版等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但就目前国内中文科技期刊,尤其是综合性科技期刊,在优质稿源甚至是稿源有限的情况下,或许有两条途径可进一步提升影响因子:①每期刊文求精,宁缺毋滥;②关键是要提高后在第2年和第3年的被引频次。在稿源质量和每期发文量一定的情况下,期刊每年所发论文在以后各年被引情况如何,尤其是后第2年和第3年的被引频次有无提升空间,需要先对期刊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本文选取上海市部分高校学报自然科学版,统计后各年被引频次以及各刊优先出版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以期能进一步提高期刊影响因子,提升期刊影响力。
1数据来源和统计方法
本文的发文量和被引数据来自于中国知网,数据截止到2017年6月。各刊优先出版情况主要参考各刊官网和中国知网优先出版平台。考虑到目前中国知网只能查到2016年的完整数据,且2015年和2016年各期刊所发论文目前只有两年内的被引数据,为便于对比分析,本文统计了上海部分高校学报2005—2014年10年所发文论文在2005—2016年12年间被引情况。需要说明的是,2005—2014年每年所发论文在当年被引频次为第1年数据。比如,2005年所发论文被引频次是从2005年统计到2016年共12年数据,而2014年所发论文被引频次是从2014年统计到2016年仅3年数据。
2结果分析
影响期刊影响因子的因素很多,学科分布、高被引论文、发文量等等,本文重点讨论期刊被引频次的分布情况,这里仅列出所选取的期刊在2005—2014年各年的发文量作为参考(见表1)。图1是所选期刊近年所发论文在各年被引用情况。从图中不难看出,各刊每年所发论文的被引频次在当年非常少,在第2年几乎都没有达到峰值,峰值多是出现在第3或第4年,且第2年被引频次较后面两年明显少。分析原因,不难发现,每年下半年所发的论文,从刊出到传播给读者,再到被读者引用所耗用的时间,不要说当年,就是第2年也几乎来不及被引用。而大部分期刊在论文刊出前都经历了长达两三个月的校样时间,并且有不少期刊录用的稿件要排队出校样,这些时间少则两三个月,多则半年甚至更长。如果在论文被录用后能尽早地数字化优先出版,相当于论文提前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与读者见面,这样不仅让作者的成果早日传播,同时也大大提升了论文在第2年和第3年(尤其是第2年)被引用的概率,有利于提高期刊的影响因子。虽然目前有不少平台提供优先出版,并且很多期刊也都有自己的网络平台,但真正能做到论文被录用后及时数字出版的并不多,至少在所统计的几种刊物罕见(见表2)。多数刊物仅做到论文正式刊出后才到自己的网络平台上。考虑到中国知网等数据库网络的滞后性,少数刊物也只是做到论文正式刊出后才及时到中国知网等优先出版平台。就所统计的几种刊物,在优先出版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见表2),从而提高后在第2年的被引频次,以提升期刊的影响力。
论文在录用后刊出前,可以通过优先数字出版来提高后第2年的被引频次,这样既可以及时传播作者的成果,为作者搭建更好的传播平台,又非常有利于期刊影响因子的提高。目前国内中文科技期刊,尤其是综合性科技期刊,面对严峻的优质稿源紧缺的局面,不少刊物在栏目设置、稿源质量、稿件处理周期、期刊数字化和国际化等方面寻求各种解决办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使得期刊影响力有所提升。但是在有些技术性方面,不少期刊可能疏忽了。优先出版近些年大家一直在热议,但很多期刊在这方面做的明显不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