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风险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7 06:05:1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科技风险管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小议科技评估与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
摘要探讨科技评估与风险投资风险管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阐述科技评估与风险管理的概念、方法等入手,研究将科技评估运用于风险管理的可行性。
关键词科技评估风险投资风险管理
1科技评估
1.1科技评估的概念
2000年12月28日科技部颁发的《科技评估管理暂行办法》将科技评估定义为“是指由科技评估机构根据委托方明确的目的,遵循一定的原则、程序和标准,运用科学、可行的方法对科技政策、科技计划、科技项目、科技成果、科技发展领域、科技机构、科技人员以及与科技活动有关的行为所进行的专业化咨询和评判活动”。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讲,科技评估是对与科学技术活动有关的行为,根据委托者的明确目的,由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依据大量的客观事实和数据,按照专门的规范、程序,遵循适用的原则和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所进行的专业化判断活动。其结果要归结为能够回答委托者特定目的评估结论和评估分析。
1.2科技评估的范畴
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构建
随着银行业对信息技术的依赖程度日益提升,信息科技风险亦随之上升。信息科技风险具有影响范围广、突发性强、技术含量高、复杂度高、隐藏性深等特点,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关乎商业银行声誉、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如何在快速推进信息系统建设的同时,加强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减少或杜绝银行因信息科技而给自身或客户带来损失,是银行目前信息化建设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现状作为第一家从农信社成功改制的北京农商银行,与四大行及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信息科技基础十分薄弱。
近几年来,在领导高度重视下,我们加大了信息科技建设的推进力度,大大缩小了与同业科技差距:建成了现代化、高标准的信息系统数据中心,初步形成同城生产和灾备两中心模式;全面开展网络改造,将广域网三级架构改为二级架构,各营业网点配置2条专线,分别直接上联生产中心和同城灾备中心,实现了业务网与互联网专网进行物理隔离,增强了网络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建设完善了网上银行、银行卡系统、资金债券系统、信贷系统等应用系统,形成了结构清晰、业务功能基本满足业务发展和经营管理需要的应用系统体系。相对于信息化建设发展水平的快速提高,我行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水平略显滞后,也与监管当局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开发测试体系建设需进一步完善,代码质量管理、Bug管理、开发过程管理、测试管理需进一步加强;系统运行管理有待改进,生产系统监控和流程管理自动化管理手段不足,逻辑访问控制有待加强;业务连续性管理及应急体制建设有待加强,应制订全行性的业务连续性规划及应急演练方案,并定期更新,切实发挥相关部门职能,按要求组织开展应急预案的演练,提高应急演练的有效性和覆盖面。李秀生:北京农商银行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制度体系涵盖开发测试、运行维护、设备管理、安全管理、风险管理等方面计31项制度,每年进行一次评估和修订,并在全行范围内印发执行,确保制度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信息科技风险管理进展为了提升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水平,北京农商银行根据监管要求,结合信息科技建设实际情况,不断完善科技风险管理治理架构,初步建立了科技风险防控体系,有效预防和消除了科技风险事件的发生,确保了生产安全稳定运行和信息安全。
1.完善信息科技风险治理结构,明确信息科技风险“三道防线”的职责。成立了信息科技管理委员会,除了审议信息科技战略规划、推动信息科技建设的职能外,着重加强审议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信息安全策略、信息安全重大事项和信息安全评估报告等科技风险管理职能,强化了科技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中高层的推动作用;设置了首席信息官,直接参与跟信息科技运用有关的业务发展决策,确保信息科技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和落实;形成了由信息科技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及审计部门组成的信息科技风险“三道防线”。
2.持续建立健全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对现有信息科技制度体系进行了整体评估,重新梳理确定信息科技制度体系架构,建立包括制度、实施细则及技术规范(标准)三层架构的制度体系。同时规范对现有制度的管理,形成了《信息科技制度汇编》,涵盖开发测试、运行维护、设备管理、安全管理、风险管理等方面计31项制度,每年进行一次评估和修订,并在全行范围内印发执行,确保制度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有效指导信息化建设和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
3.事前、事中、事后管理并重,提升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水平。一是强化风险防控意识,防范于未然。持续对全体科技员工进行风险意识教育,树立对风险防控的高度敏感性和责任心,积极向员工传导遵守法律法规和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培养员工的诚信和道德,规范员工职业行为,从源头上控制、减少潜在风险的发生。二是健全内控机制,规范事中管理。科学合理设置科技岗位,明确每个岗位的职责、权限,建立了逐级授权和审批机制,并制定相应控制措施;规范岗位操作流程,重要操作如版本迁移、数据修改等实行双人制,一人操作,一人复核,防止出现控制真空,产生风险;同时重视利用技术手段来强化风险管理,如批量作业自动化系统、系统和网络监控系统监控系统的建成有效地提升了系统运维风险管理水平。三是加强信息科技风险的识别和检查,持续督促、跟踪整改,深入挖掘信息科技运行及管理存在的问题和潜在风险,制订整改措施并积极整改。建立内部定期专项检查机制,根据每年年初制订检查计划,进行检查,详细记录检查结果,建立风险整改台账,定期对整改情况进行监督及跟踪。除加强上述自查工作之外,还积极配合监管当局开展各项检查,积极借助外部的力量帮助发现问题,查找隐患,从而提升科技风险防范能力。
4.加强信息安全体系建设,强化信息安全管理。完成了信息安全体系规划,建立科学合理的信息安全体系框架,制定较为完善的信息安全策略;通过实施网络边界控制、内网与互联网隔离、全面病毒防护、桌面系统监控、数据分级与使用保护等系列安全项目,建设形成覆盖数据安全、网络安全、系统安全和应用安全的综合信息安全体系,确保生产系统安全和客户信息安全,防范科技风险。未来的工作重点通过以上科技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有效消除和防范了科技运行及科技管理中的风险隐患,近几年我行未发生信息科技风险事件,科技风险管理水平和防控能力得到显著提升。针对目前科技风险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未来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工作重点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思考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规模逐渐扩大,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大数据处理、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先进的科学技术已经与商业银行的业务实现了有效的融合,科学技术的应用可以为人们带来优质化的服务,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信息科技的应用也为商业银行带来了一定的科技风险,这些风险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进行探讨,希望为相关人士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是银行的一种类型,主要承担吸收公共存款、发放贷款等业务,对我国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在21世纪,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已经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信息科技管理不仅可以保障银行业务的稳定性,还可以保障客户的信息安全,所以现阶段我国要对商业银行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策略进行研讨,从而实现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一、完善风险治理架构
在对风险治理架构进行健全时,需要将工作重心放在信息科技管理、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信息科技风险审计等方面,从不同的角度与维度来防控风险,在安排这些工作重点时,相关人员要注意,在事前、事中、事后对信息科技风险进行管理。(1)在信息科技风险管控阶段需要以风险排查为基础,依据相关的监管要求,将风险管控措施应用在IT关键环节中,信息安全科室要起到表率作用,引导各个IT子专业科室通过相应的风险控制工作,做好信息科技风险的管理与检查。(2)在科技风险管理架构中,需要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体系,从而使相关人员可以做到有法可依,检查与评估风险控制的执行情况,从而将商业银行科技风险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在对制度进行建设时,一是在新产品、新系统投产前,需要对投产方案、回退机制等进行构建,从而有效地避免意外情况的发生。二是相关工作人员对信息安全风险案例进行综合的分析,总结新的风险点,从而确保信息科技风险具有针对性。三是需要建立相关的监督评价机制,监事会、董事会、管理层等需要对信息科技风险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与评价,并落实责任到人的制度,从而使信息科技风险的业务操作流程趋于规范化。最后,需要以预防为主构建信息科技风险的管理体系,在这一阶段,相关的工作人员可以从用户管理、变更管理、硬件管理、机房管理等方面对相应的检查计划进行构建,并且要加强信息科技的连续性管理,对技术领域的应急预案进行完善与演练,并且根据演练结构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修改。除此之外,相关的工作人员也需要确保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专业性、系统性、独立性,对现场与非现场的检查工作进行完善。
二、明确风险管理策略
农发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与实践
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信息科技工作的“一体两翼”。《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强调要统筹发展与安全,全面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防范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有效的信息科技风险防控是实现网络安全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农发行信息科技工作统筹科技发展和安全防控,始终坚持底线思维、问题导向,不断探索建立适应农发行特点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模式,为农发行信息科技的高质量发展筑牢安全屏障。
一、农发行“十三五”时期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实践与成效
2016年以来,农发行在大力推进系统建设的同时,一直将安全建设和风险防控作为工作重点,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科学统筹,着力增强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确保在风险到来前“立足于防”,在风险到来时“有效处置”。
(一)扎实信息科技自身安全建设,打好风险化解的技术基础
1.开展信息安全体系建设。在前期持续建设和不断完善的基础上,农发行开展了信息安全体系建设项目,建立了适宜信息科技现状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构建了信息安全组织架构、制度体系和技术保障体系,信息安全管理能力和安全技术管控水平大幅提升,能够有效地从一道防线本身应对信息安全风险威胁。2.夯实安全运维保障基础。过去五年,农发行从建章立制和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入手,持续加强运维安全和标准化建设,建成了涵盖IT运维全流程的一体化运维平台,实现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一体化运维管理目标;大力开展云平台、网络架构等重要基础设施建设,灾备容灾覆盖率大幅提升,全行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3.狠抓网络安全能力建设。近年来农发行大力狠抓网络安全工作,研究提出了符合农发行特点的网络安全管控策略——“网络安全纵深防御体系模型”,陆续开展了威胁监测平台、全流量分析平台及安全态势感知平台等项目建设,初步实现了“看得见、进不来、拿不走、可追溯”的防御目标,网络安全防护能力逐年提升。4.强化科技重点领域建设。在信息安全体系建设基础上,持续完善信息系统应急管理体系,注重重要信息系统及重要基础设施应急演练的效果和质量,应对突发事件能力逐步提升。2019年,启动了信息科技外包领域的体系建设,健全了管理机制,丰富了管理工具和手段,为后续开展科技外包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5.提升人员风险防范意识。通过举办专项培训班、开展全体员工信息安全意识教育、建立条线人员跟班研发和学习机制、广泛开展调研等方式,不断提高科学决策和专业技术水平,强化风险意识、提升化解能力。
(二)注重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机制建设,构建科技风险的防火墙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研究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急速发展,技术创新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科技型中小企业产品更新快、变化灵活,是高科技产业发展的中流砥柱。但是,中小企业资金实力一般,缺乏规模经济,竞争激烈的市场促进他们必须不断创新,及时将创新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以维持其生存和发展。“快速、新颖、准确”的特征决定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是风险和利益共存的活动。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而言,从自身和外部资源的角度出发,对创新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风险识别和评估,并建立相应的对策体系,努力实现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和成功,已成为他们的首选目标。
关键词:中小企业;科技型;技术创新;风险
一、引言
科技型中小企业以科技人员为主体,主要负责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过程以及技术研究开发、转让、咨询等活动[1]。近年来,我国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迅速,势头渐猛,虽然企业数量仅占百分之三,但其专利总量占全国专利总量的五分之四。可以看出,技术创新和工业化中最活跃的中小企业正积极将科技资源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创新文化。Roberts指出公司只有在不断创新的情况下才能继续盈利,但基于技术的中小企业的创新是高风险的。LinquitiPeter认为,技术创新风险是评估公司研发项目的关键考虑因素。近几年来,这些风险问题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许多学术研究者参与了风险管理的研究,并参与制定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新政策。对于企业自身而言,也可以同步采取内部措施,如对外积极寻求合作创新,对内加强信息管理,实施创新主体的多阶段决策,以降低或避免风险。我国中小技术型企业的发展尚处于初步研究阶段,没有成熟的理论体系来研究其发展。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回顾了中小企业创新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及相应的风险规避对策体系,旨在帮助新企业绕道而行,促进中小企业更好的发展。
二、风险类型
技术创新活动存在各种风险,为了有效控制风险,提高技术创新成功率,首先要识别和分析风险。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初期技术创新活动中遇到的风险如下:外部环境风险、金融风险,市场风险,研发风险等。1.外部环境风险。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风险即技术创新活动不符合国家产业技术创新政策的实施,不匹配行业法律法规等,即不能取得原材料、设备、技术的许可,致使其终止或者延期使用[2]17-18,即技术创新失败。政府政策的变化将带来税收、利息等风险,技术进步将带来创新中断等风险[3]107,或是增加了技术创新的成本,市场竞争的影响将带来例如技术转让、产品创新管理不善等风险。科技型中小企业虽然可以反映出技术专长,但与大企业相比,人力资源劣势,技术能力虽稍显优势但无持续支撑的能力,物力资源相对匮乏,财力建设困难,宏观环境的变化时时刻刻会带来各种技术创新的风险[4]。2.金融风险。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金融关系包括与国家技术创新基金的关系、投资者利益的分配以及与信贷机构的信贷关系,当然,还包括在不同部门之间建立预决算的关系。在所有体现出来的金融关系中,公司需要处于提前地位并随时进行调整,因为稍微滞后就会带来很多金融风险。特别是中小企业缺乏雄厚的资金实力,低风险防范能力、低信用、不易融资等,如果他们仅仅依靠自身的发展,是非常艰难的[5],同时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逐步扩大,作为一家高科技企业,在科研方面的投入势必不断增加,比例更高,技术型人才的待遇也一定更好,薪水水平更高,但很明显如果单靠内部融资很难实现这样理想的状态,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要在技术基础上扩大发展,必须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在资本负债率较高的情况下,企业主要通过银行贷款筹集资金,当然,通过银行贷款势必扩大了债务,将增加企业的金融风险[6]。资金瓶颈不仅限制了公司生产能力的扩张,也影响了公司在研发和产业化方面的投入,影响了公司的收入,增加了金融风险。3.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由于企业的市场能力差和创新本身的缺陷,技术创新产业化的成果没有得到顾客的接受,最终导致企业在技术研究方面的研发投入资金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公司难以顺利发展的风险。陈良文[7]认为市场风险可分为:市场潜力小,市场消费者对产品要求不太清楚,以及对竞争对手的了解程度[8]。科技型中小公司技术创新活动背后的根本驱动力是明确的或潜在的市场需求[2]18-19。然而,市场的动态导致存在市场不确定性,这个特点在理论上给技术创新活动带来许多问题,最终技术创新将会失败。企业应该做到合理确定目标市场,将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相结合。4.研发风险(R&D)。研究与开发的本质是创造和传播新的知识和新的方法,创造新的材料形式(新产品、新技术、新原材料等),从而做到盈利。研发还需要大量的资金、研究人员、研究与发展设备等。尽管如此,研发成果一旦被市场认可,就相当有利可图。研发风险包括技术风险和支持技术创新研发的人、物、财力风险[9],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研发活动虽然属于高风险活动,但我们从企业盈利效益的角度来看,其不仅能够减低企业成本,增加收入,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利润,也可以帮助企业增强市场优势、核心竞争力和长远发展潜力[10]。因此,识别研发风险是一个企业在创新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剖析科技评估与风险投资管理论文
摘要探讨科技评估与风险投资风险管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阐述科技评估与风险管理的概念、方法等入手,研究将科技评估运用于风险管理的可行性。
关键词科技评估风险投资风险管理
1科技评估
1.1科技评估的概念
2000年12月28日科技部颁发的《科技评估管理暂行办法》将科技评估定义为“是指由科技评估机构根据委托方明确的目的,遵循一定的原则、程序和标准,运用科学、可行的方法对科技政策、科技计划、科技项目、科技成果、科技发展领域、科技机构、科技人员以及与科技活动有关的行为所进行的专业化咨询和评判活动”。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讲,科技评估是对与科学技术活动有关的行为,根据委托者的明确目的,由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依据大量的客观事实和数据,按照专门的规范、程序,遵循适用的原则和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所进行的专业化判断活动。其结果要归结为能够回答委托者特定目的评估结论和评估分析。
1.2科技评估的范畴
大数据助推信贷风险管理创新分析
摘要:金融与科技的结合是未来金融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利用大数据助推信贷风险管理创新工作是“金融+科技”的显著体现。大数据技术在信贷风险管理中的应用,能够通过真实刻画客户画像,为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提供具体的应对策略,有效提升其信贷风险管理水平。基于此,从当前大数据技术在信贷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挖掘其应用问题,从而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充分发挥大数据助推信贷风险管理。
关键词:大数据;信贷;风险管理
近年来,大数据技术在金融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国内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纷纷借助大数据技术,尝试搭建信贷风险管理的新格局,全面增强信贷风险的全过程管控。然而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大数据技术在信贷风险管理的应用进程并不顺利,暴露了一系列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探究未来大数据助推信贷风险管理创新路径。
一、大数据在信贷风险管理应用中的问题
(一)数据挖掘难度大。从宏观角度分析,大数据技术在信贷风险管理的应用时间尚短,国内大部分的金融机构还没有建立成熟的管理机制,尤其是行业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建设严重不足。这一局面导致在信贷风险管理过程中,数据挖掘的难度极大,也就难以对客户形象进行真实而全面的刻画,从而严重影响后续的信贷风险管理精准度。数据挖掘是大数据助推信贷风险管理的基本前提,结合当前国内金融机构的大数据应用状况分析,其大数据挖掘能力基本上是依赖于其各自原有的数据储备,且各个金融机构的数据库还是孤立的,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数据挖掘的客户细分管理价值。通过数据挖掘技术,通过客户画像能够为信贷风险识别开辟全新的思路,然而由于金融数据信息更新频率高、处理难度大,导致数据挖掘精确度无法保证,从而使得依赖于数据挖掘技术的信贷风险管理过程复杂且无法控制,影响了其信贷风险管理效果。(二)行业标准和规范不完善。国内关于大数据信贷风险管理应用起步较晚,其应用过程仍处于极为不成熟的阶段,对于金融行业大数据应用的行业标准和规范建设不足。一方面,国内的大数据应用缺乏统一的数据共享开放标准,导致行业之间的大数据的互动和交流存在极大的阻碍,尤其是各个金融机构之间的数据无法真正实现共享开放。另一方面,金融科技下随着大数据技术在信贷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对于行业间的行业标准和规范建设需求也就越高,仅靠当前的自我管理,不仅不能达到信贷风险管理目标,甚至还可能产生其他不可预料的风险。(三)大数据应用程度低。从整体上分析,当前金融机构的大数据应用程度,并没有实现预期的目标。当前大数据在信贷风险管理应用中,由于大数据规模和质量不高、数据平台建设不足等多方面的因素,导致当前大数据应用难以满足信贷风险管理的转型需求,且大数据的应用反馈机制并不灵活。另外,金融科技下,大数据信贷风险管理应用机制并不成熟,无法充分发挥大数据挖掘和风险预警价值,也就无法为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管理提供数据挖掘和分析决策支持。
二、大数据助推信贷风险管理创新路径
风险投资风险管理论文
摘要探讨科技评估与风险投资风险管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阐述科技评估与风险管理的概念、方法等入手,研究将科技评估运用于风险管理的可行性。
关键词科技评估风险投资风险管理
1科技评估
1.1科技评估的概念
2000年12月28日科技部颁发的《科技评估管理暂行办法》将科技评估定义为“是指由科技评估机构根据委托方明确的目的,遵循一定的原则、程序和标准,运用科学、可行的方法对科技政策、科技计划、科技项目、科技成果、科技发展领域、科技机构、科技人员以及与科技活动有关的行为所进行的专业化咨询和评判活动”。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讲,科技评估是对与科学技术活动有关的行为,根据委托者的明确目的,由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依据大量的客观事实和数据,按照专门的规范、程序,遵循适用的原则和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所进行的专业化判断活动。其结果要归结为能够回答委托者特定目的评估结论和评估分析。
1.2科技评估的范畴
科技评估进行风险识别衡量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科技评估;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科技评估与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科技评估的概念、运用科学的方法所进行的专业化判断活动、科技评估的范畴、科技评估的范畴主要是职能性评估和经营性评估两大方面、科技评估的分类、科技评估可从不同角度分类、科技评估的方法、评估方法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风险管理是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风险识别、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风险衡量对已经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估、科技评估是提高风险投资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科技评估方法是衡量风险投资风险的有效工具、科技评估是推动风险投资管理创新的动力、科技评估促进风险投资实现动态管理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探讨科技评估与风险投资风险管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阐述科技评估与风险管理的概念、方法等入手,研究将科技评估运用于风险管理的可行性。
关键词科技评估风险投资风险管理
1科技评估
1.1科技评估的概念
2000年12月28日科技部颁发的《科技评估管理暂行办法》将科技评估定义为“是指由科技评估机构根据委托方明确的目的,遵循一定的原则、程序和标准,运用科学、可行的方法对科技政策、科技计划、科技项目、科技成果、科技发展领域、科技机构、科技人员以及与科技活动有关的行为所进行的专业化咨询和评判活动”。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讲,科技评估是对与科学技术活动有关的行为,根据委托者的明确目的,由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依据大量的客观事实和数据,按照专门的规范、程序,遵循适用的原则和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所进行的专业化判断活动。其结果要归结为能够回答委托者特定目的评估结论和评估分析。
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策略研究
摘要:风险是无处不在的。风险管理作为单位管理的一部分,是与内部控制、质量管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项目管理专业机构是科技体制改革中产生的新生事物,面临的风险主要涉及科研项目管理、审计管理、内控管理和廉政等方面。专业机构可以运用不相容岗位分离、信息公开、信息技术控制、内部控制等方法,在组织结构、管理制度和环境建设等方面开展风险管理,逐步建立科学、高效的风险管理和运行机制。
关键词:项目管理;专业机构;风险管理
项目管理专业机构建设是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按照《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号),政府各部门不再直接管理具体项目,由专业机构开展项目管理,对实现任务目标负责。《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项目管理专业机构管理暂行规定》要求专业机构应具备较为完善的风险控制制度。只要存在未知的事物,便有风险的存在,如何系统地建立一套较为完备的风险管理与防控体系,成为专业机构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1风险的基本概念
《ISO31000风险管理标准》是一项国际标准文件,其中规定,风险是不确定对目标实现的影响。一般认为,风险是指一个特定的时间内和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人们所期望的目标与实际结果之间的差异程度。风险的构成要素包括一个事件、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该事件发生后产生的不良后果〔1〕。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风险有若干个类别。如,按风险产生的原因,分为自然风险、社会风险、技术风险、管理风险、费用风险、进度风险、质量风险和时间风险等;按照主体,分为组织机构风险、项目风险、人员风险。此外,还可以按照项目阶段、风险的存续时间、后果、影响范围等,分成不同的种类。1.1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是一对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概念。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2〕。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包括;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单位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风险管理包括狭义的风险管理与广义的风险管理〔3〕8。狭义的风险管理是单位先收集信息,进行风险评估,选择风险管理策略,制定风险管理方案,并对风险管理进行持续的监督和改进,同时还要构建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营造风险管理文化。相对于内部控制,狭义的风险管理是一个更为独立的过程,更加偏向于影响目标实现的风险的识别、分析、评估与用对。广义的风险管理涵盖了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是单位风险管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实际操作中,基于风险的控制过程,内部控制活动通常嵌入到单位各业务流程的具体业务活动,融合在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中,使单位在正常经营过程中自发地纺织错误,防范风险,提高效率,合理保障单位目标的实现。1.2风险管理与质量管理质量管理是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单位的协调的活动,是以质量为中心,建立在全员参与基础上的一种管理方法,其目的在于长期获得顾客满意、单位成员和社会的利益〔4〕。《ISO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要求》规定,“策划质量管理体系,组织应确定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机遇,策划应对这些风险和机遇的措施。”ISO90012015版与2008版的区别之一就是新版本吸纳了风险管理的内容,目的是提高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获得改进结果以及防止不利影响。从国际标准文本上看,质量管理贯穿了基于风险的思维,包含风险管理的内容。1.3风险管理与单位管理单位管理是一个广泛的概念,不仅涉及单位内部管理,还涉及外部关系。风险管理与单位管理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关系。风险管理是单位管理的重要组成内容,是从风险和控制的角度系统地将单位管理具体化。单位管理的方法和工具较多,如7S管理体系、内部控制、安全管理体系等等。而风险管理是如何在一个肯定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从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等角度系统地提出完善单位管理的方法。风险管理越为有效,单位管理水平就会越高,风险管理与单位管理形成正向促进的关系。
2专业机构面临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