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调研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2 23:18:0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科技调研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高职护理专业教师科技能力提升策略
【摘要】目的了解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教师科技服务能力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提出对策。方法2019年6月至2019年8月,制定调研表,内容包括教师科技能力影响因素与提升策略,按照整群抽样办法从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金华职业技术学院这三所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教师中抽出98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同时对其2016—2018年科技服务成果状况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结果发放98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98份;影响科研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有科研培训、科研水平、科研团队、政策机制、科研氛围、项目指导、科技特派员数量;专利总数、厅级及以上基金项目数、论文总数3项逐年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核心论文数是呈逐年下降趋势;技术服务到款额、省部级及以上基金项目数、一级论文数3项3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建议需从加大培训力度、加大护理学科项目研究指导、强化护理专业教师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强化护理科研团队建设、优化政策激励机制等方面提升高职护理专业教师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科研能力。
【关键词】高职护理;科技服务;能力;影响因素;提升策略
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是高职院校的四大职能,同样,科研与社会服务也是高等职业院校的重要职能与使命[1],高职教师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是为了更好适应高校内涵建设不断加强的要求[2],但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教师存在科研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3]。作为地方职业院校,高职护理专业教师如何提升科技服务能力,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常常是各学者关注的问题。2019年6月至2019年8月本课题组开展了“浙江省高职护理专业教师科技能力影响因素与提升策略”的专题调研,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调研对象与方法
1.1调研对象。将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护理专业、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护理学院和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护理专业的专任教师作为调研对象。调研对象纳入标准:自愿参加调研且工作满24个月,排除在本校行政部门工作的专任教师。计划调研人员100名,按照整群抽样办法,实际成功访问98人,访问成功率98%。即衢州职业技术学院37名、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32名、金华职业技术学院29名。其中兼职教师17名,专职教师81名;高级职称17名,中级职称33名,初级职称48名;50岁及以上13名,36~49岁15名,35岁及以下70名。1.2调研方法。1.2.1研制调研问卷表。参考有关专家研究[4⁃5]成果,结合高职院校实际,课题组研究制定专门的针对护理专业教师的调查问卷表,分三大模块。一是调研引导语,明确“提升科技服务能力,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争创一流高职院校”这个调研主题;二是角色模块(包括职称、职务、年龄等信息);三是专题调研内容模块,设置您认为提升教师科研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和针对影响因素请您提出对策建议两项内容。影响因素中设置了科研培训、政策机制、科研团队、科研氛围、自身科研水平等5项客观题(每个问题设置是、否两个选项)和1项主观题(由教师自由填写);对策建议为主观题,采用开放性填写方式。1.2.2问卷调查。调研时由课题负责人采用一对一访谈形式进行交流,交流时课题组负责人首先介绍创建一流高职院校中科研工作的主要指标要求,如为企业技术服务的到款额、高层次项目及成果、成果转化等,同时也介绍了国家、省、市、学校现有的科技创新激励政策。访谈双方围绕创建一流高职院校的目标进行交流,气氛好,最后问卷表由被访问者后续思考后匿名填写,减少被访者的担忧或干扰,提高真实性。1.2.3收集并分析科技服务成果信息。98名被访对象2016—2018年科技服务成果包括技术服务到款额、专利数等9项数据,由各相关高职院校科研管理部门提供。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调研结果
中文期刊网站建设现状与分析
摘要:科技期刊网站是科学技术成果数字化传播和交流的重要平台。查找中国农业科学院主办和承办的65种中文期刊的网站,并按基本信息、投稿评审系统、论文上传和开放获取、扩展内容以及新媒体应用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这些网站基本信息和基本功能健全,整体布局成熟稳定。需在论文在线优先发表和开放获取、内容资源增强开发、新媒体融合应用方面加强网站建设。建立期刊集群平台是提升网站水平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网站建设;基本信息;在线投稿评审;论文在线;开放获取;扩展内容;新媒体应用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互联网和科技期刊逐渐融合,形成了“互联网+科技期刊”的多种发展模式。进入21世纪,数字化平台和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科技期刊加强网络化建设,自建网站的数量快速增加,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1-3]。门户网站是期刊树立品牌形象的重要窗口,是作者、编者、审者和读者交流的主要平台,也是期刊数字化的关键标志。近年来,期刊数字化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将门户网站打造成复合型多媒体学术资源平台成为必然趋势[4-5]。农业科技期刊作为农业信息传播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能否跟上科技期刊媒体融合的高速发展,将关系到其发展前景。近几年,农业科技期刊网站建设的相关研究逐渐增多,但大多是探讨某个期刊或某类期刊门户网站的建设途径和发展状况[6-9],鲜有针对我国农业科技期刊网站建设现状的整体调查与统计分析。中国农业科学院是我国研究领域广、综合实力强的农业科研单位[10]。其主办和承办了69种科技期刊,包括39种学术类期刊(含5种英文期刊)、27种技术类期刊、2种综合指导类期刊和1种科普类期刊[10]。其期刊数量多、种类全,在农业期刊中影响力较高[10]。其期刊网站建设的情况代表了农业科技期刊网站发展的基本模式。可以通过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网站了解我国农业科技期刊网站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文章选取这些期刊作为调研对象,分析其网站建设现状及发展态势,并提出发展建议,为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的数字化发展带来一定启示,进而为我国农业科研院所期刊乃至我国农业期刊的数字化发展提供参考。
1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对中国农业科学院及其下属研究所主办和承办的65种中文期刊,通过中国农业科学院网站(简称院网)资源条件板块中出版物的期刊栏目,查找期刊及其网站,查到59种刊,其中42种刊有网址,17种刊无网址。对院网上没有查到网站的17种期刊,再到主办和承办期刊的研究所网站(简称所网)上的相关栏目查找,查到3种刊有网址;对院网上没有查到的6种刊在所网上查找,5种刊有网址,其中《农业大数据学报》为2019年创办的新刊,1种刊无网址。最后通过百度搜索引擎对院网、所网上没有查到网站的15种期刊名称进行搜索,没有查到期刊自己的网站。对查到网站的50种期刊的网站建设情况进行调研,调研时间为2020年2月,调研内容包括基本信息、投稿评审系统、论文上传和开放获取、扩展内容以及新媒体应用等。建立Excel表格,对调研的各个项目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
2中国农业科学院中文期刊网站建设情况
药学科技期刊网站建设优化策略
2015年4月10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1]。意见指出,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把传统出版的影响力向网络空间延伸,是出版业巩固壮大宣传思想文化阵地的迫切需要,是履行文化职责的迫切需要,是自身生存发展的迫切需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作为展示科技学术成果的文化阵地,科技期刊的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是适应“互联网+”时代的趋势,也是科技期刊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新媒体出版浪潮滚滚而来,近10年间,科技期刊着力加强新兴媒体融合出版,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App等的数量、质量均显著提升[2-3]。官方网站是期刊树立品牌形象的重要窗口,是读者、作者、编辑和审稿人交流的主要平台,是期刊为读者提供全方位服务的重要媒介。近年来,围绕科技期刊网站建设的分析与研讨也越来越多,如就期刊网站建设的整体情况进行长期的跟踪调查[2],或者就某区域内或专业领域内期刊网站的不同侧面进行相关研究[4]。本文拟调研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目录中药学类期刊网站建设情况,并分析《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杂志网站的改版情况,提出药学类期刊网站建设的优化策略。
1药学类科技核心期刊网站的建设情况调研
1.1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出版的《2020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中的药学类期刊,共47本。通过百度搜索引擎搜索期刊名,搜寻其官网,并识别其官网是否属于官方认证。调研时间为2020年12月,调研内容包括,是否有官网、服务商、网站类型、期刊基本信息、在线投稿系统及投稿服务、论文资源及开放获取、扩展内容和用户服务等。
1.2基本情况
在所调研的47本期刊,有42本(89.4%)期刊有官方网站,其中41本期刊的官方网站为百度认证网站,即百度搜索词条后有蓝标“官方”二字,官方认证给网站的真实性以保障,有效防止各类钓鱼网站假借期刊之名骗钱、骗稿;另有1本期刊虽有网站,但无百度认证。故调研样本为42本有官网的期刊,其官网的服务商包括玛格泰克(31%)、勤云(15%)、中国知网(15%)、北京仁和汇智(11.5%)、AME Publishing Company(4%)、自主研发(4%)等。1.3网站类型调研样本中,绝大多数(92.3%)为期刊网站,即该网站主要为该期刊的读者、作者、编辑、审稿人提供投稿、审稿、查稿、了解期刊相关资讯的服务。另有少部分(7.7%)的网站兼具行业网站的功能,该类网站能给网站访客提供更全面、前沿的行业知识、新闻、信息、数据等,同时网站的建设也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经济、人力 成本。
学术论文错误信息传播分析
创新性、持续性是创新型企业文化的基本特征,开放性、协同性是创新型学术论文最早可追溯到人文主义者的信札[1],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学术论文在当代社会一定程度上已成为揭示事物发展规律、展现最新研究成果的代名词。由于学术论文的前沿性、专业性、严谨性,就要求学术论文的内容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具有相对准确性,以此来传播相对正确的内容。在当代社会,科技期刊论文、学位论文、学术会议论文是学术论文的主要组成部分,各种学术论文科研意味浓厚。尽管科学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行业权威性、前沿性,但在科技研究论文中也不能避免错误信息的出现。苏振伦对《中华耳科学杂志》45篇文稿调研发现,平均每篇文稿存在10.6处错误信息,这些错误信息包括理论或概念错误、方法错误、数据错误、内容错误、术语错误、翻译错误等[2]。另一项对医学类学术论文的调研表明,公众对学术论文具有较高信任度,但公众却难以读懂论文,以至于会对论文的研究结果产生误读[3]。与公众对学术论文的误读相比,学术论文在正式发表前经过同行评议、编辑部审查等,这个过程要包含比一般公众更高的行业理解力,由此出现的误读和对错误信息的忽视,是应该被避免的。胡红林将错误信息细分为六类,分别为:假设性错误信息、经验性错误信息、传统性错误信息、数据性错误信息、社会性错误信息、预测性错误信息[4]。但学术论文错误信息与错误记忆(falsememory)不完全相同[5],因为学术论文错误信息有较大的可能通过实践来不断修正,以保障呈现的信息是相对客观的、真实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学术论文信息的呈现要摒弃经验主义、先行记忆,经验是产生新知的基础,但经验无法决定新知的内容。温家林等总结了国外对错误信息(misinformation)的研究,并初步对比了其与假情报(disinformation)、谣言(rumor)、八卦(gossip)的区别,其总结认为内容的“非中介化”(disintermediation)、信息不对等、故意为之等是错误信息产生的原因,错误信息的主要传播模型包括传染病模型、社会影响模型、社会学习模型三种[6]。这些原因和模型对于传递给公众的信息而言具有一定参考价值,但对于专业性较强的学术论文而言,往往不会存在“非中介化”、故意为之等情况。因为学术论文中的错误信息,往往会伤害到作者的学术声誉。此外,学术论文中的错误信息还有可能对社会、学科发展产生负面效应。特别是在新媒体普及的情况下,一些民众对专家的解构、非议、抵抗,使得科学传播真理、传播事实变得越加困难。龙强等认为,加强民众、媒体、专家的多维互动,科学传播借鉴民众视角进行知识叙事和事件叙事等有助于提升民众对专家的理解和信任[7]。但科研信息与此有所差别,以学术论文为载体的科研信息主要的受众是同领域的同行,同行本身具有同业话语权,对同行话语也具备更专业的判断力,不考虑利益、权力等因素,依托学术共同体的同行评议本身内在的对学术论文进行业内监督。但由于人的社会性、利益冲突等原因,实际上目前发表学术论文比比皆是,反而对已发表学术论文的监督、反驳则较为难产。此外,当专家变“砖家”之后,学术领域的权威感也在被逐渐消解。如王正祥调研民众对不同信息来源的信任感,结果表明民众对专家的信任要高于法律机构人员,但要低于中央媒体报道及政府部门信息,说明民众对所谓权威的信息依然没有达到极高的认可度[8]。这在一定程度促使人反思:为何掌握着科技信息权威话语权的专家反而没有得到应有的信任?张意忠认为,教授的学术权威本身对学术共同体、学生、资本权威有积极意义,但由于教授本身亦存在学术霸权、学术不端、学术功利等问题,使得教授的学术权威受到挑战和质疑[9]。刘彦君等则认为,科技类不实信息的内因在于公民的科学素养有待提高[10]。但实际上,公民的科学素养在一定程度上无法与专业化的科技发展前沿同速发展,而且即便公民的科学素养提升,也无法避免科研工作者发表的科技类不实信息,故而其内因论并不完全成立。同时,在其枚举的不实信息表现形式中,其列举了谣言、流言、传言、传说等,但并没有着重指出错误信息是不实信息中的一类,也造成其研究具有一定局限性。而潘祥辉指出,相对于传播完全而言,传播失灵是信息传播中的常态[11]。可见,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存在失灵是常见的,这是由受众的多样性、受众的辨识力、信息的完整性等因素造成。但若仅以学术论文本身而论,则正确性是学术论文的内在要求,也为避免后续信息传播过程中出现传播失灵提供了源头性保障。相对而言,以往关于错误信息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心理学、行为学、传播学、医学等领域,基于文本的定量化分析、实证研究是主要研究手段[6]。以文本为载体的研究往往依托大量的文本数据而展开,而缺少对错误信息的细节关照。本文从冲击地压矿井数量这一微小的视角出发,通过对相关学术论文的文献特征展开分析,探究学术论文错误信息传播的类型、原因。研究内容有助于从源头上理解学术论文错误信息的产生机制,为减少学术论文中的错误信息提供有益借鉴。
1研究背景概述
冲击地压是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动力灾害之一,源于安全、高效生产的工程需要,冲击地压问题在最近30年被大量研究[12-13]。恰恰是源于实际工程需要的特质,使得冲击地压矿井成为研究人员不能忽视的重点,冲击地压矿井数量也成为研判灾害发展程度、分析矿井空间分布特征的重要指标。从深层次看,数量背后是与具体矿井之间的内在联系,是通过矿压现象研究科学本质的重要一环。矿井数量属于定量化指标,具有极佳的区分度,因此可用于辨别错误信息。笔者2014—2015年对关于冲击地压的中文文献展开调研,从而形成了对中国冲击地压矿井空间分布、矿井数量的全新认识[14]。正因为有亲身研究经历,笔者对这一数字较为敏感。在笔者博士论文2016年下半年上线中国知网后,笔者发现后续的若干篇相关学术论文在这一数字上存在不同类型的错误,以至于欲探寻一下这些错误信息产生的原因。基于笔者已有研究经验,本文中认为正确的冲击地压矿井数量具有以下特征:(1)能够较为明确地列举出相应的矿井名称或详细引证资源的,如文献[13-15]的研究;(2)具有行业权威性,如文献[16]的作者为冲击地压领域的专家群,文献[16]的数字结果与文献[13]相一致,而文献[13-15]的引证数据来自相关行政部门或相关行政部门人员的统计报告。此外,文献[13-15]的数据在时间维度上具有渐进增加的特点,符合近年来我国冲击地压矿井数量逐渐增长的事实。因此,将文献[13-16]的数据定义为正确信息,按发表时间先后顺序,正确冲击地压矿井数量分别为142座(潘俊锋等,2013年)、142座(姜耀东等,2014年,数据截至2011年底)、157座(杜学领,2016年,数据截至2015年底)、177座(齐庆新等,2019年,数据截至2017年)。对于不满足以上条件的,本文认为是错误信息。应该指出,本文所述的正确和错误具有时空相对性,而不是绝对的。冲击地压矿井数量作为可量化对比的着眼点,能够从数量和引证关系维度对这种相对错误进行评价。由于为量化指标,错误信息的确定同样需要审慎、精准操作,而不能采取文本提取的办法。考虑到文献发表具有一定滞后性,本文以中国知网2017—2019年收录期刊文献中主题为“冲击地压”的中文核心期刊学术论文为基础,分别获得2017—2019年初始论文157篇(剔除2篇期刊刊登的博士论文摘要)、112篇(剔除消息等非学术论文、重复文献后)、117篇,并进一步对这386篇论文进行人工筛选。2017—2019年发表的论文中,包含冲击地压矿井数量论述的学术论文分别为12篇(含正确信息1篇)、10篇、10篇(含正确信息1篇),占当年论文的比重分别为7.64%、8.93%、8.55%,该数量和比例整体较为稳定,一方面说明行业内对此的关注度是较为稳定的,另一方面也说明本文筛选的数据能够用来做典型案例分析。在这32篇学术论文中:符合正确信息、合理引用正确信息的有7项、占比为21.875%;因引用他人信息而造成错误信息二次传播的有5项、占比为15.625%;剩余20篇、占比高达62.5%的学术论文存在不同程度的错误信息。由此可见,错误信息不仅占比较高,而且还容易造成信息二次传播过程以讹传讹,短短3年内因二次传播而造成的错误信息比重就达到15.625%。研究错误信息的类型并探寻解决之法,对于传递相对正确的学术信息是非常有意义的。为了便于后续重点分析,本文将包含错误信息的20篇学术论文按照收稿时间顺序编号,见表1[17-36]。
2错误信息传播的案例分析
2.1错误信息的传播时序及错误类型。如图1所示为相关错误信息的传播时序路径。由表1和图1可知,若以本文的正确信息为参照标准,则调研的20篇学术论文存在不同程度的错误信息,这些错误信息可分为以下几类:(1)可能正确的错误信息。如编号2、7的论文,尽管作者在论文中并没有给出冲击地压矿井的详情,但作者指出其信息渠道来源于课题组调研或不完全统计,而所列举的数量符合我国冲击地压的发展趋势,有可能这些信息是正确的。但因为作者并没有给出详情和直接的引用文献,使其数据的可信度大大降低,且读者无法依据作者的信息进行事实性判断,故而这些信息依然属于可能正确的错误信息,而不应该被认定为正确信息。(2)引用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信息。如编号3、4、9、14、16、17、19的论文,尽管作者为所列举数据提供了参考文献,但作者的信息与参考文献原文存在较大出入。造成这一类错误的原因可能有:①稿件编辑时输入不慎造成的,如原文的信息为“142”,但编号3的论文却错误地引用为“143”,这有可能是数字输入不慎造成的;②理解性错误,如原文的信息为“142”“147”,但编号16的论文却认为“近200座”,这种数据显然是夸大的,类似的编号12的论文作者认为“近年来,冲击地压灾害呈爆发式增长态势”也是缺乏依据甚至是夸大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是作者对数据或信息的理解有误;③经验式错误,编号4、9、14、17、19的论文能够引用相关文献,并言之凿凿地列举冲击地压矿井数量,但回溯其引用的文献,却发现其列举的数据与参考文献存在显著差异,这种数字间的差距极有可能与作者的一些经验有关,如曾经阅读过类似的论文,或近年来参与过相关的学术活动,造成作者在意识层面对这一信息已经形成经验,当撰文时,又未加详细考证,甚至参考文献的引用具有随意性,以至于出现这种先入为主的经验式错误。此外,其中7篇论文(不含数字为“143”的论文)、占32篇论文的比重为21.875%,尽管作者引用了参考文献,但参考文献与正文却无法构成严谨的一一对应关系,以至于参考文献形同虚设。(3)无参考文献式错误。无参考文献的论文数量高达12篇,达到所有错误信息文献总数的60%,充分说明因未参考必要的文献,使得学术论文中存在可能的错误,甚至一些数字的列举有信口开河之感,也大大降低了学术论文的可信度。潜在的,由于这些文献没有相应的参考文献,有可能造成其研究内容被进一步传播而出现二次错误。前述的因引用他人信息而造成错误信息二次传播的有5项,其中就有4项直接引用了这20篇学术论文中的某几项,无参考文献的二次传播在32篇论文中高达12.5%,不仅说明密切相关的研究没有被重视,还说明若无相关参考文献的学术论文中存在错误,错误被二次传播的风险不容小觑,以至于多次传播之后,有可能正确信息会被掩埋在错误信息之中。此外,由图1还可以看出,对于本文所述的正确信息的文献,20篇包含错误信息的学术论文中仅有4篇能够对这些相对正确的文献进行引用,但从引用时间而言,绝大部分投稿在2016年12月以后、发表于2017年之后的论文仍在引用2013、2014年的文献,而并没有对最新的研究成果给予充分重视,这也可能是造成出现错误信息的一个原因,即有可能作者认为出现错误信息的内容与其研究主体并不密切相关,以至于并没有参考相应的密切相关文献。下文将结合文献的特征量,进一步分析产生错误信息的原因。2.2错误信息传播原因的文献特征量统计分析。以表1中的20篇学术论文为基础,对其文献特征量及相关信息进行分析。2.2.1期刊档次对错误信息的影响。对于出现错误信息的原因,一种猜测是期刊档次是否潜在影响错误信息的数量。本文分析的论文均为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的论文,为了进一步区分期刊档次,结合工科行业特色和近期科技部鼓励发表“三类高质量论文”的要求[37],本文从两个维度来分析:①EI收录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其中中文核心期刊不包括被EI收录的中文核心期刊,假设EI收录期刊的档次高于普通中文核心期刊;②卓越期刊和普通期刊,其中卓越期刊为“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入选期刊目录”的期刊[38],普通期刊为非入选期刊,假设卓越期刊优于普通期刊。表1期刊档次中的“EI”“核心”为维度①的统计简称,“卓越”“普通”为维度②的统计简称。由表1可知,两种假设之下,错误信息出现在不同档次期刊的数量和比例是基本相同的,说明在本文的研究条件下,不同期刊档次对错误信息的产生并无显著性差异。换言之,尽管有些期刊是EI收录期刊或卓越期刊,但这类期刊中出现错误信息的概率并不明显少于其他期刊。对于编辑和审稿人而言,也并没有因为期刊档次的差异而显著降低这类错误信息。由此而论,期刊本身和审稿人在把控错误信息方面,仍有较大的改进余地。2.2.2作者因素对错误信息的影响。第二种猜想是:是否因作者因素而导致出现错误数量不同,主要考察作者层次、作者数量等。调研发现,20篇学术论文中,有3篇发表在《煤矿开采》、1篇发表在《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的论文因原文中并无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区分、且在原文中未提供有效联系方式,因而无法辨识这4篇论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归属问题;剩余16篇论文中,有5篇论文明显区分了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师生互换、校企互换第一或通讯作者的情况均存在,其余11篇论文第一作者与通讯作者保持一致。从第一作者层次而言,博士研究生、博士、副教授、教授的人数分别为3人、5人、6人(含2名高级工程师、1名煤矿总工程师)、6人(含研究员、教授级高工各1人),可以看出博士及副高级职称以上人员占比高达85%,说明第一作者身份的层次差异并没有显著消除错误信息,反而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即便第一作者具有较高层次,其依然具有一定犯错几率。从通讯作者层次而言,考察16名可明确为通讯作者的情况,博士研究生、博士、副教授、教授人数分别为4人、4人、4人(含煤矿总工程师1人)、4人,可以看出博士及副高级职称以上人群依然占主体,从通讯作者角度辅证了错误信息的产生并不区分学历和层次。从期刊编辑的角度而言,对待所有作者应一视同仁,刻意的抬高副教授、教授、行业大牛,反而有可能会使得一些错误信息被忽视。进一步考察20篇论文的作者人数情况,统计情况详见表1。由表1可知,20篇学术论文中,1篇论文最少作者人数为2人,最多达10人,平均作者人数为5.2人,有85%的单篇论文作者数量不低于4人,一方面,这说明本领域科学研究中的学术合作已经较为广泛;另一方面,也说明极有可能并非所有作者都对论文的内容进行了实质性把关。这一点也可以从编辑实践中得知,一些期刊论文在整个投稿-出版周期内,一般主要和通讯作者联系,至于通讯作者是否如实的把论文分享给其他作者也是未知之数。若作者团队能就一篇论文进行集体讨论,很有可能会提升学术论文的质量。从本文的调研而言,以平均作者人数5.2人、高达85%的论文作者人数不低于4人而论,若进行文献对比,可以发现一些论文中的同一作者在数据上也未保持完全一致,说明并非所有作者都对论文内容进行了审查。要改进这一状况,应从期刊编审流程角度加强管理,从而实现期刊编辑与所有作者的良性互动,并通过完善期刊管理,来提升学术论文的质量,并潜在地提升期刊品质。为进一步对比作者数量的影响,选取《煤炭学报》《煤炭科学技术》《煤矿安全》作为观察对象,三者分别为行业顶级期刊、行业高影响力中文核心期刊、行业一般中文核心期刊,均选取2018年第1期,观察其作者数量方面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统计可知,当期三份期刊发表学术论文量分别为35篇、36篇、63篇,平均作者人数分别为4.68人、3.94人、3.11人,可以看出,随着期刊档次的提升,论文作者数有增多趋势,但即便对于一般的中文核心期刊,其平均作者人数仍达到3.11人,说明多位作者合作的情况是较为普遍的,此时就存在挂名或共同作者审查不严的风险。三份期刊当期作者数量单篇学术论文作者超过7人的情况均属于少数,作者不超过2人的情况也相对属于少数,3~6人的作者群属于较为普遍的情况。相对而言,高影响力的期刊存在着更大人群范围的合作,而影响力相对较低的期刊则更好地展现出了独立研究的特质。表1所有论文的平均作者人数为5.2人,这一数字要高于三份期刊的平均作者人数3.11人,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对于本文所研究的错误信息,尽管这些论文的作者人数要高于行业一般情况,但这些错误依然没有被避免,说明在当前的调研情况下,作者越多,并没有显著降低错误信息。这与事实期待是相矛盾的,如果每个作者都能检视一遍论文,作者数量越多,出现错误信息的概率越低,但本文的调研却未出现这种情况,说明未来有必要从作者层面进一步完善所有作者的知情权和学术自我审查义务。2.2.3研究群体对错误信息的影响。是否因为领域较小,使得这些错误较大概率地出自同一个研究团队?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对上述20篇学术论文的第一单位进行统计。根据统计结果,20篇学术论文共有13家第一单位,因此从第一单位而言聚集性并不明显,但可以注意到的是聚集于大学的数量要明显高于企业,这并不代表大学的犯错概率要高于企业,而是因为大学是的主力机构,出现错误数量就要相对高于企业。进一步对20篇论文的所有单位进行统计。其中,同一作者挂名同一单位的多个二级单位的,以一个单位计算;同一作者挂名不同单位的,以不同单位计算;有母公司和子公司的,以母公司计算;煤科集团的分公司因分布在全国各地,每家单位单独计算。统计结果如图2所示。所有单位合计26家,单位计数总和为48家。与前述统计结果进行联合分析,以第一单位而论,最显著的为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紧随其后的是山东科技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华北科技学院;但以全部单位评价时,则北京科技大学位列榜首,紧随其后的为华北科技学院、煤炭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总体而言,错误信息聚集在某一研究群体的现象并不明显,说明错误信息并不是某一群体的集中产出,而是不同研究团队的随机产出,这种随机性也驳斥了针对某一研究群体的阴谋论,说明在不同的学术团体中,都有一定概率的错误信息;但从个体而言,可以看出个体存在重复致错的可能,如表1中,有2位作者类似的错误信息分别出现2次,对于样本容量仅为20篇学术论文而言,其错误就占到4篇;从相关性而言,一些作者出现在不同论文的不同作者位次,也有可能对错误信息的产生有一定影响。此外,由于无法详细分析不同作者之间的师承关系、科研团队合作情况,对于这些错误信息是否受师承关系、团队合作等因素影响,无法一一核查。2.2.4参考文献对错误信息的影响。由图1及表1可知,关于正确信息的文献并非不存在,而是很多存在错误信息的文献没有参考或者不恰当地参考了相关文献。是否因为研究人员未足够重视不同类型的文献导致这些错误产生?为了评价这些影响,统计了表1中学术论文(按论文编号)不同类型参考文献数量情况,统计结果如图3所示。由图3可知,期刊论文在所有参考文献的类型中居于主导地位,仅引用期刊文献而没有引用其他类型的文献占比高达35%,期刊论文在所有文献类型中的平均使用比例高达90.12%。这说明:第一,期刊论文是目前研究人员参考的重点,期刊论文质量直接影响未来相关研究的准确性。第二,因过度倚重期刊论文,极有可能出现信息盲点,这种信息盲点在一定程度上和研究人员没有将视野投入到更多类型的文献范围有关。同时也说明,如果期刊论文本身未包含全部的重要信息,那么过度依赖期刊论文而导致错误信息的出现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必然性,这种信息不对等本可以通过广泛地阅读或针对性地阅读而改进,却因为引文的类型而掣肘。第三,前述分析中曾提及一些学术论文的数据有可能援引自报告、会议等渠道,但从图3的调研结果可知,20篇学术论文的参考文献总数为388篇,而其中出自会议、报告的参考文献合计仅为4篇,出自学位论文的仅为11篇,这既说明除期刊论文外的文献类型未得到相关研究人员的重视,也说明对于关键信息的呈现,一些期刊论文存在参考文献引用不规范的问题,以至于一些言之凿凿的数字,也无法找到相关的论述依据。此外,对参考文献的调研还发现:①所分析的文献均与冲击地压相关,属于行业小领域的研究内容,参考文献表现出行业高影响力期刊高被引的特点,特别是EI收录中文期刊发表的论文广受青睐;②不同学者对文献的选择有一定偏好性,发表在中文期刊的学术论文对于外文期刊、非期刊文献的总体关注度不足;③行业内普通中文核心期刊的受关注程度相对较低,相关学位论文、相关非顶级期刊未得到充分重视[39],以至于一些学者不能注意到正确信息;④非核心中文期刊受关注度极低,这说明,如果成果发表在层次相对较低的期刊上,在科技信息较为丰富的今天,极有可能成果得不到充分重视。从本文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以中文发表的学术论文仍重点关注行业内中文高影响力期刊,而造成对影响力较低的期刊关注度不够,即便相关的正确信息发表在后者,依然存在一定概率造成研究人员无视这些成果。从科学传播的本质和长期性而言,论文内容、论文质量应该是关注的重点,而不是期刊影响力。科技部对“三类高质量论文”的鼓励,极有可能造成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两极分化,甚至造成低影响力期刊鲜有人问津,由此带来的恶性循环是不利于期刊和科技传播的。在破除“唯论文”不良导向的同时,也应该关照到不同期刊的层次、不同作者的需求、期刊未来的发展方向等方面,应引导期刊和作者都走向高质量的道路,而不是仅仅以有限的平台作为评价核心,期刊质量的全面提升,更能代表整个行业的态度和质量。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参考文献对于一篇学术论文的完整性、精确性具有重要影响。高影响力期刊应该警惕对非高影响力期刊关注不足而导致出现错误信息,同时所有期刊都应适当鼓励多元化的参考文献结构,以此来提升作者视野的广度,并降低可能出现错误信息的概率。从目前的现状而言,对影响力较低期刊的关注度是明显不足的,与鼓励发表“三类高质量论文”相比,提升影响力较低期刊的质量、由数量优势转向质量优势、促进期刊的全面发展和科技信息的广泛被关注,同样重要。
3避免学术论文错误信息传播的对策
科协站点建设与科技管理思考
中国科协在全国各地多个行业设立的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站点形成了紧密联系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网络体系,对于全面了解科技工作者情况、建立政府与科技工作者之间的直接沟通渠道具有重要的作用。高等学校作为科技工作者集中的单位,科技工作者具有人数众多、知识层次高等特点,十分适合设立站点。不少高校中的站点依托科技管理部门建设,站点的运行与维护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论是进行问卷调查还是采集站点信息,均不是突击性的任务,而是常规性的重要工作,不能与其他科技管理工作割裂。因此站点的日常管理若能与科技管理业务有机融合,则对站点建设和科技管理工作都将是有益的促进。昆明理工大学自设立中国科协站点以来,十分重视站点工作,把站点工作列为科技管理业务中重要的日常工作之一,工作成绩有目共睹,站点集体和个人均获得过科协的表彰。经过多年的摸索,已建立起一套较为成熟有效的、将站点建设与科技管理工作相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工作方式,具体情况如下:
一、站点工作增加了科技管理人员对科技工作宏
观情况的了解中国科协根据实际情况将不定期开展一些调查调研,如每五年组织一次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每年组织若干项的专题调查以及一些应急调研。完成各类调查调研是站点的重要工作之一。昆明理工大学站点积极配合各项调查调研,能够按时、足额甚至超额完成调查任务,并及时关注调查结果和调研报告。通过这些调研,我们既能了解科技工作者的总体状况,例如科技工作者总体数量、年龄结构、学历层次、关注焦点、职业发展、健康状况等方面的情况,又能了解科技工作者对一些热点事件例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科技三会”的关注程度。中国科协通过全国站点联动展开的这些调研,样本量大、覆盖面广、代表性强且数据详实、分析透彻,具备很强的参考价值;调查结果反映的是全国范围内的情况,了解这些数据,有助于科技管理人员拓宽工作视野,在工作中能将问题放在国内总体情况的大背景下考虑,避免思考的局限性和决断的片面性,为工作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和支撑。
二、站点工作密切了与各类科研工作者的联系
高等学校中科技工作者的主体集中于自然科学研究系列、教学系列、工程系列、实验系列的人员,以上类型的科技工作者也是高校科技管理工作中经常接触、服务的对象。然而,除了以上处于科研一线的科技工作者外,还有不少从事科技信息情报分析、科研档案收集、科技期刊编辑、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政策研究等科研辅助人员,他们在不同的领域以不同的方式为科技工作服务,同样助力于科技创新事业,是广义上的“科技工作者”。科协的问卷调视对所有科技工作者的情况进行充分了解,经常要求将以上科研辅助人员也列入调查范围,这对站点日常的科研管理工作是个很好的提醒,提醒站点工作要做全做细,要将科研辅助人员也列为重要服务对象,不要忽略任何一类科技工作者。
三、站点工作及时反映了科技工作者的诉求
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通知
各学位授予单位:
根据《*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省优秀博士、硕士、学士学位论文评选办法》和《*省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奖评选奖励暂行办法》,经研究,决定2009年继续开展*省优秀博士、硕士、学士学位论文和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评选奖励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评选范围
2009年*省优秀博士、硕士、学士学位论文的推荐评选范围为20*年*月*日至20*年*月*日在省内学位授予单位获得博士、硕士、学士学位者(含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的学位论文。
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奖的第一申请人应是20*年*月*日以后省内学位授予单位具有学籍的研究生(包括在职攻读专业学位人员,不包括同等学力在职申请学位等在册学员),申报成果应是在校期间以研究生所在培养单位名义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优秀学位论文评选重在理论创新,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的评选偏重技术创新和实际应用。同一成果,二者不可兼报。
OSID发展在科技期刊的实践
科技期刊作为储存、记录、传播科技信息的媒介,在推动行业科学技术进步发展和成果转换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传统纸质媒介作为科技期刊的唯一的承载工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但是最近十几年,随着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大力发展,传统纸媒这一承载工具逐渐被互联网、手机客户端等取代,一些轻便化、利于保存、价格便宜的承载工具愈发取代传统纸媒,纸质科技期刊的发行量和社会影响力也因此受到严重影响。一直以来,科技期刊的市场化程度较低,面对新媒体的冲击,和读者阅读方式的改变,传统科技期刊的转型升级更需提上日程。OSID(OpenScienceIdentity,开放科学计划)是一种针对目前期刊社体量小、实力弱的现状,遵循轻量化、投入低的原则的现代期刊转型平台,通过OSID平台上的出版融合的基础设施不断丰富完善,期刊社可以建立贯穿知识创造、知识优化、知识存储、知识共享、知识评估体系、知识应用服务的全链条服务体系,实现转型升级和业态创新[1]。
1OSID的发展和创建
1.1OSID的发展
2015年,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财政部下发了《关于推动传统出版与新型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出版融合在业界得到了快速发展以促进学术科研交流、推进科研诚信为目的;2018年初,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发起开放科学计划,引起了出版业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截至目前,已经有2000多种期刊加入该计划。OSID的作者、编辑工具平台以二维码为入口,深度挖掘知识创造、传播、应用等诸多场景,基于单篇科研论文提供丰富的线上扩展功能,包括作者对文章背景的语音介绍、论文开放内容与数据、交互问答、学术圈等多种功能应用,旨在以轻量化转型,重塑期刊社主体地位,提高科技期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1.2OSID的创建流程
OSID码的创建有2种方式:一种是作者创建OSID码,另一种是编辑创建OSID码。在创建之初,这两种创建方式均须在微信公众号、网站或者刊物上发布公告,告知作者期刊已加入OSID计划。作者创建OSID码,编辑只需将有该期刊的OSID码创建方式的投稿须知告知作者,投稿该刊需创建OSID码并与论文一并提交,作者需要根据投稿须知里面的OSID码注册,扫描投稿须知内的OSID注册二维码进行操作,作者首先需输入自己的手机号进行注册登录,再点击右下角的创建OSID的图标,将论文标题、关键词、论文语言中英文选择、论文作者(包括作者名称、手机号、作者邮箱,其中手机号、作者邮箱为选填)等信息录入;编辑创建OSID码方式,首先是由编辑进入OSID管理平台创建OSID码,并将“带有OSID码的录用通知书”发送给作者,要求作者完善OSID码并上传补充内容,最后在编校稿件过程中需要审核作者上传的内容,下载OSID码并排版到对应论文的关键词处。OSID码中包含5个部分内容:作者语音介绍、作者与读者在线交流、作者与读者互动交流精选问答合集、该篇论文的读者圈和论文附件说明(论文相关图片或视频)。OSID码中上传的作者语音介绍,包括论文写作背景、研究动机、项目申请经验分享、各作者分工情况、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等多方面。语音介绍结束之后,作者可以确认其邮箱地址,以便通过邮箱与读者交流互动,回答读者提问。然后,可以上传开放科学数据与内容,包括相关的高清图片、动态图、视频介绍、试验数据、过程、方法、调查样本、相关咨询、课件、基金项目证明材料、专家推荐信、论文获奖证书、论文相关专利授权书、审稿意见等,上传之后确认提交生成OSID码。
江苏省气象局机关学习、调研制度
2007年世界气象日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努力建设学习型机关,同时大力弘扬求真务实作风,切实加强调查研究工作,促进江苏气象事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制度。
一、机关学习制度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江苏省级机关工委提出用三年时间省级各机关要建成学习型机关。实现上述要求,是全面实现江苏“两个率先”,也是全面实施新世纪新阶段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省局各处室必须充分认识加强学习的重要性、紧迫性,争创学习型机关。
2、省局机关作为江苏气象事业发展的领导机关,其全体工作人员只有加强学习,勤于学习,善于学习,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十六大精神,不断适应气象事业发展的形势。机关工作人员应争当学习型公务员,努力成为江苏气象事业跨越式发展的自觉推动者、创业者、创新者。
产品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摘要】设计实践课程强调实践教学与设计理论的紧密结合,是对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实践应用与整合,需要通过反复的设计实践进行检验。文章立足于作者多年的实际教学经验,分析艺术类产品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实践课程教学模式及方法,提出以项目式阶段进行,教师分阶段及时给出指导意见,以期对相关设计实践课程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产品设计专业;项目式;实践教学
教学模式是教学结构和具体教学活动的总称。项目式实践教学模式,集设计创作过程、节点评价管理机制为一体,注重设计实践与管理相融合,注重过程节点的监控与考核。课程通过课堂辅导、课下网络跟踪辅导,保证教师对学生辅导的连贯性、持续性,有利于教师掌握每个学生的动态、特点,进而因材施教。常规的实践教学课程大多是一个班级由一位专业教师指导,这种教学以课堂和教师为中心,学生是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而项目式实践教学,强调设计工作的科学性、时间的计划性,通过分阶段工作、阶段考核、阶段量化评分,便于教师进行指导,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及课程质量。
一、毕业设计实践教学概述
毕业设计实践课程,是大学本科四年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实践课,是对学生的综合专业训练,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理论与设计实践的能力,毕业设计项目式实践课程强调教学过程与设计过程相结合。与毕业设计同时进行的毕业论文撰写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科学研究能力,包括逻辑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理论表达能力,是学生对大学四年所学知识、专业技能、科学研究能力和学术创新精神的直接反映,也是学生完成本科学业、获得学士学位的重要检验依据。毕业论文写作应具有全面性、科学性和客观辩证逻辑性。写作与思考应该是理性而全面的,多方位、多视角,不应以偏概全;尊重客观事实规律性,不带有主观偏见,以充分确凿的知识理论作为依据进行论证;运用科学的方法论,客观辩证地分析与解决问题。
二、毕业设计实践教学模式
车辆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现状探索
摘要:以黄河科技学院为例,探讨了民办本科高校车辆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模式,并且对比国内优秀高校,分析了民办高校的劣势及问题,并给出了结论。
关键词:车辆工程;毕业设计;现状
1车辆工程专业定位对比分析
国内学术研究型高校对车辆工程专业的专业定位为:培养从事车辆设计、制造、实验研究以及经营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2011年,黄河科技学院车辆工程专业经河南省教育厅批准开始招收本科学生。根据黄河科技学院“为国分忧,为民解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办学宗旨,确立车辆工程专业的定位为:具备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汽车工业发展需要,具有扎实的车辆工程理论基础,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知识和现代信息技术,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具备“懂技术、会设计、善制造”等方面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的车辆工程领域应用型人才。对比后可知,黄河科技学院车辆工程专业侧重于培养学生实践应用的能力,而不是学术研究型高校中的实验研究能力。实践应用能力也正是车辆工程专业毕业生将来在社会中与其他高校毕业生相比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能力,所以毕业设计内容也应该向实践应用方面倾斜。
2国内部分优秀高校车辆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现状
华南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的车辆工程专业在毕业设计方面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意识,该校在网上开设选题系统,学生与指导教师双向选择,学生可以根据自主意愿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并与指导教师沟通具体细节,为日后圆满完成毕业设计内容提供了保障,如图1所示。华南理工大学车辆工程毕业设计要求学生严格按照指导教师下发的任务书完成各个指标,具体的设计工作量由各自指导教师按照实际题目规定。浙江大学对车辆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选题进行划分,针对学生不同的差异性,将车辆工程专业毕业设计题目分为:汽车机械结构设计类,以汽车机械总体设计图1华南理工大学车辆工程专业毕业设计选题流程为目标,以解决汽车生产和实际工程问题为重点,完成设计说明书,附A0装配图1张以及一定程度复杂的零件图3~5张;汽车机电设计类,以汽车电子系统为设计目标,完成设计说明书,附系统控制设计图1~3张、子系统设计图3~5张和控制部分软件代码;汽车分析研究类,以汽车整车或零部件为研究目标,按照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进行汽车动力学仿真、汽车轻量化分析、汽车电子系统仿真等内容研究,优化汽车整车或子系统的性能,撰写论文一篇,对研究内容得出一般性结论,提出汽车设计的优化建议。黄河科技学院车辆工程毕业设计模式向国内其他高校吸取经验。黄河科技学院车辆工程专业于2011年开始招生,迄今为止,已有2015届(97人)和2016届毕业生(205人),毕业设计历经指导教师拟定题目、学生抽选题、师生见面、教师定期指导、统一答辩等过程。毕业生通过毕业设计过程,进一步将本科四年所学知识整理运用,解决设计中的实际问题。部分毕业设计题目如图2所示。2015届毕业设计的选题中有设计和论文两类,学生按照抽签的方式抽取题目,与指导教师一一对应,并且完成题目。做设计类题目的学生要求提交设计说明书并附上2张A0的装配图和若干张零部图,做论文类题目的学生要求给出支撑论文观点的论证。2016届毕业设计与2015届情况基本一致,不再阐述。目前黄河科技学院车辆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3.1毕业设计题目重理论轻实践应用学生根据四年所学知识,在毕业时提交毕业设计,应该反映的是学生四年学习成果。黄河科技学院是创新创业示范高校,在毕业设计中应该体现明显的创新点,而不是照搬某个车型重新进行参数选择、制图设计,或者对已经成型的论点进行论述。应该针对学生的差异性,根据学生的兴趣去设计一个实物或者根据论文题目去实地调研某项数据,并最终得到一个创新性的结论。单纯的应用四年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计算会使学生忽视毕业设计存在的意义,且助长“抄袭数据”、“学术造假”的不正之风。设计类题目如“某车型离合器设计”、“某车型制动器设计”等需要学生熟悉整车参数并设计出离合器或制动器并安装在该车型使其与整车传动系统匹配,并用绘图软件绘制A0图纸两张,计算量与图纸要求对于学生均较高,学生基础较弱,大部分学生对此类题目都深感困难,学生迫于必须毕业之前完成,有的就会选择网上抄袭糊弄指导教师,如此恶性循环最终丧失了学生做毕业设计的意义。论文类题目如“降价对汽车消费市场的影响”需要学生根据已掌握的研究现状对论文题目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大部分学生并没有对自己的题目进行实践性调研而得出有价值的论证,而是依靠网络查询数据作为支撑论证的论点。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对自己题目的理解不深刻,题目是指导教师拟定而非学生自己感兴趣的方面。网络上的数据时间久远直接导致降低论文研究的意义,学生为了完成毕业论文任务,有的会篡改真实数据,助长了“学术造假”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