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托管计划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8 18:06:3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课后托管计划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课后托管计划

校内课后服务信息化管理模式研究

摘要:“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网络与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校内课后服务作为基础教育领域的拓展阵地,亟需紧跟时代步伐,进行信息化管理。基于校内课后服务的现状,剖析构建校内课后服务一站式管理平台的意义,并提出该平台模式的具体构建策略,以期为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内的校内课后服务实现信息化管理提供参考路径,助力我国中小学校内课后服务。

关键词:信息化;校内课后服务;管理平台

“课后服务”是对社会上存在的各类放学后课程服务的统称,区别于“学校服务”与“社会服务”[1]。校内课后服务就是把校内外各种放学后课程服务统一纳入中小学校园内开展的服务,旨在解决学生的放学后托管难题。该种服务模式强调学校的主体地位,认为学校应充分利用其管理、人员、场地、资源等优势条件,主动承担起课后服务的重任,这十分契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2],全国已有诸多城市的中小学开展了这种模式的课后服务工作。然而,该服务工作内容十分繁杂,涉及到的参与者众多,如何在“互联网+”背景下利用信息化手段对校内课后服务工作进行高效管理,确保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课后服务机构、教师、家长、学生等诸多参与者之间信息的及时交互,数据的高效传输,成为校内课后服务亟需解决的问题。

1校内课后服务的现状

1.1参与主体多。目前,诸多省市城区中小学根据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形式的校内课后服务,如北京市实行政府补贴政策,外聘教师进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校内课后服务[3];贵阳市推出“乐童计划”,由政府出资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提供免费课后服务[4];广州市部分学校引入具有办学资质的托管机构提供有偿的托管服务,或通过家委会邀请家长和志愿者参与校内课后服务等[5]。其参与者众多,具体包括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课后服务机构、保险机构、第三方评估机构、网络技术支持机构、教师、志愿者、义工、师范院校实习生、家长、学生等。1.2工作内容繁杂。校内课后服务提倡专业化、优质化、多元化的课程服务,整个服务管理工作的管理流程多,管理内容繁杂。如政府排查、筛选、引进第三方机构进入校内参与课后服务;教育主管部门主持、监督校内课后服务工作;学校或者课后服务集成机构对资产、教务、人事、财务等事务进行管理;教师对各科目的放学后特色课程教学、班级管理等。1.3数据交互效率。低从纵向看,校内课后服务工作从管理部门到实践部门所拉的战线长,数据传输速度慢、耗时多;从横向看,各部门间校内课后服务管理工作呈现重复、交叉等特点,分工不明确,数据交互效率低。如政府对社会合规托管机构的排查、审核、引进时间长,流程多,手续复杂;学校、服务机构对资产、人事、财务等工作管理滞后,进程缓慢;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少,沟通信息不及时等。

2校内课后服务一站式管理平台建设的意义

查看全文

校外培训治理攻坚行动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通过开展排查摸底、全面整改、督促检查等形式,坚决治理违背教育规律和青少年成长规律的行为,加快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中小学生课外负担过重等问题,确保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二、工作机制

实施校外培训机构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按照属地原则,在当地党委政府领导下,建立县级为主落实、部门协同实施的工作机制。

(一)县级为主落实。教育、民政、人社、市场监管等部门要联合公安、消防、卫生、城管等相关部门和街道、乡镇,摸清情况,集中治理。

(二)部门协同实施。教育、民政、人社、市场监管以及公安、消防、卫生、城管等相关部门和街道、乡镇要认真履行各自职责,密切协作,共同做好综合治理工作。

查看全文

班级管理对托管生管理的探讨

摘要:为了使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他们便把子女送到城里上学,而学校基于规模、安全等因素的考虑,无能力提供食宿,这样就催生了校外托管机构的产生。对这部分学生的管理就成为班级管理的重点,除对他们进行常规的班级管理外,本文研究的重点主要在于对班级管理中“托管生”如何管理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提出一定的管理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班级管理;托管生;管理措施

一、班级管理相关概念

(一)班级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生活的舞台,交流的空间,是一个孩子发展身心、展现个性的地方。班级由一定的学生组成,把学生按照一定的年龄、人数分班,在班主任的带领管理下,各任课教师共同来实施教学,教学按照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课程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和规范管理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等。

(二)班级管理

查看全文

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支持探索暑期托管服务的通知》(教基厅函〔2021〕30号),《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关于印发市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实施方案》(政教督〔2021〕2号)和全国、全省、全市“双减”会议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眼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坚决防止侵害群众利益行为,构建教育良好生态,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二)工作原则。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尊重青少年成长规律,坚持标本兼治、内外监管、综合施策,认真梳理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深层次原因,从校内校外两方面着力,强化家校合作,坚持标本兼治、各部门协作治理。

(三)工作目标。通过校内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科学合理作业布置,实现学校课后服务基本满足学生需要,促进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全面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引导中小学校、广大家长尊重教育规律、转变育人观念,持续优化中小学生受教育环境,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回归素质教育本质,让中小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1年内有效减轻、3年内成效显著,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明显提升。

二、重点任务和责任分工

查看全文

中小学课后服务政策执行问题研究

摘要:《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是国家试图解决“三点半难题”,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一项政策设计。该政策涉及公民、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学校、教师多层委托代理关系,由于家长、学校、政府的目标函数不一致,学校和教师激励不足,政府与学校、学校与教师信息不对称,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等委托代理问题。为此,需要加强价值引导,形成课后服务价值共识;完善课后服务制度体系及具体实施办法;建立国家课后服务质量评价标准,推进多元主体进行评价;保障课后服务资金投入的稳定来源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生减负呼声越来越高。教育行政部门为了避免学校通过课后活动时间开展文化课程补课从而导致学生课业负担加重,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在校时间进行了规定,从而全国各地相继采取三点半放学举措。但始料不及,“三点半问题”随之产生。为应对家长之需,部分义务教育学校开设晚托班,以“课外补习”“补习班”等为主题承担看管与监护责任,这被视为早期课后服务的雏形[1]。课后教育服务应家长托管需求与市场供求而生,主要可划分为市场化课后服务(私立辅导机构、一对一家教辅导)、社会组织开展公益化课后服务和公立学校开展的课后服务[2]。课后教育服务市场的迅速发展引发课后教育服务机构的资质鉴定、准入、服务质量、服务价格等理论问题和治理问题。为稳定教育秩序,课后服务治理首先在教育系统内部展开。为避免学校通过课后服务收取学生家长费用,造成额外教育收费现象,《关于2014年规范教育收费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的实施意见》规定学校不得收取课后看护费[3],因此部分城市中小学校开始停止举办校内课后服务,从而进一步促进了校外课后服务机构的野蛮生长,但市场化的校外课后服务机构良莠不齐,往往缺乏相应资质,政府虽然从市场经营和管理角度对其服务条件制定了规范性要求,但治理效果欠佳,校外培训机构仍然呈现野蛮生长之势。课后服务的多元市场化供给并没有有效地分担政府公共教育服务的供给责任,反而因资本的介入和过度的教育焦虑给中小学生带来过重的学业负担,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4]。为强化政府课后服务的公共责任,《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规定学校应主动承担课后服务责任[5]。这是国家首次以官方文件的形式明确指出中小学生课后服务的公益性本质的政策。随后,各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相继制定政策文件并探索开展课后服务[6]。2021年教育部更是明确要求各省市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并主张推行“5+2”模式[7]。《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意见》),从教育系统内部和外部协同治理角度明确要求提高课后服务质量从而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8],这是最严厉的减负政策。如何使“双减”政策快速落地,各地在课后服务方面纷纷出台了各种政策,但课后服务政策的执行效果并不理想,甚至出现政策失真、政策梗阻等制度困境。如何摆脱这些困境,亟需理论创新。本文试图借鉴委托代理理论,揭示其内含的代理问题及其原因,提出针对性的优化策略,从而促进中小学课后服务政策的有效执行。

一、中小学课后服务政策执行的委托代理关系分析

1.中小学课后服务政策执行具有委托代理特征委托代理是指在非对称信息博弈基础上[9],委托人将部分决策权授予代理人,代理人为实现委托人利益而从事某些活动的契约关系[10]。其基本假设是:“经济人”;目标不一致;信息不对称[11]。中小学课后服务政策的执行过程包含典型的委托代理关系问题[12]。从主体角度看,为了解决中小学生“三点半难题”,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和促进教育公平,由教育部制定的政策文件对中小学开展课后服务提出了目标和宗旨,并将政策下发给教育行政部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本地区的中小学生课后服务政策具体实施方案。从政策执行过程角度来看,政策制定者和政策执行者都具有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倾向,他们之间在课后服务政策执行目标上存在利益冲突[13];同时课后服务政策制定者、执行者和生产者之间信息不对称为政策执行主体选择性执行课后服务政策创造了条件。可见,中小学生课后服务政策执行与委托代理理论的研究假设契合,因而可以运用该理论对中小学课后服务政策执行过程进行剖析。

2.中小学课后服务政策执行中存在多层委托代理关系中小学课后服务政策执行存在多层委托代理关系,主要包含以下几层关系。(1)公民与中央政府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以家长为代表的公民作为初始委托人将“三点半难题”委托给政府,为了回应人民群众特别是城市双职工家庭对安全、优质公共课后服务的强烈社会诉求,教育部发布了《指导意见》,从开展渠道、内容形式、安全保障、经费来源等方面对开展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提出了纲领性要求[14]。这可以看做政策制定主体作为代理人的履职行为。(2)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及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中央政府把中小学课后服务政策执行委托给地方政府及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由各省市根据中小学生课后服务政策宗旨制定地方具体实施方案[15]。例如,教育部颁布《指导意见》后,天津、北京、广东、江苏等省市相继颁布课后服务具体实施方案[16]。(3)地方政府及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地方政府及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将开展中小学课后服务的工作委托给学校,各省市中小学课后服务实施方案从时间、内容、原则对学校需要承担的具体任务进行了规定[17]。学校应按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组织教师、整合各种资源和渠道开发设计课后服务。(4)学校与教师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教师是中小学开展课后服务的核心人员,学校会根据实施方案的要求设计开发自己学校的课后服务实施细则,然后组织教师开展课后服务。教师作为最终代理人要履行增强服务价值观[18]、提升教学能力、提高个人素养、培养学生品质、组织开发活动等多项任务,成为课后服务政策的最后执行者。综上所述,我国中小学课后服务政策执行过程中包含公民—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及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教师(包括校内教师和校外培训机构教师)多层委托代理关系[19]。

二、中小学课后服务政策执行中的委托代理问题分析

查看全文

学校第一学期教导处的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进一步深入贯彻教育课程改革和区教体局、教研室的工作意见,从本校实际出发,顺应教育改革的新趋势,积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重点,认真探索和研究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深化校本教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做好研究、指导和服务工作。

二、工作重点

1、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激活教研活动机制,围绕“抓一点,析深刻,论透彻”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深入开展校本培训,开办新芽青年教师发展学校,加大对青年教师的管理和培养力度。

3、加强对综合性校本课程《超级百变——发现、探究、创造》的管理,提高教学效果。

查看全文

英国幼儿教育改革特征探究论文

关键词:英国幼儿教育改革经验问题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政府推行幼儿教育改革,保障并进一步规范幼儿教育投入,兴办形式多样的托幼机构,保障处境不利幼儿的受教育权,为幼儿及与幼儿有关人员提供综合服务,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全程支持。英国幼儿教育改革的经验值得借鉴。

20世纪90年代,英国政府基于无法回避的“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幼儿教育事业发展较为缓慢”的现实,开始大力推行幼儿教育改革,致力于扩大幼儿教育规模,提高幼儿教育质量,促进幼儿发展。

1998~2000年、2002~2004年,国际经合组织教育委员会先后两次对包括英国在内的数个成员国的早期教育与保育政策和服务进行了深入调查,形成了比较研究报告:强势开端——幼儿教养研究(OECD,2001)、强势开端Ⅱ(OECD,2006)。这两份报告均对英国幼儿教育改革的成果给予了肯定。例如,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政府不断出台相关政策,强调立法,加强统一管理,增加幼儿教育投入,扩大幼儿教育规模,制定并数次修改早期教育与保育课程等,这些举措均推动了英国幼儿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英国幼儿教育改革的经验值得借鉴。

一、改革的主要经验

1.保障并进一步规范幼儿教育投入

查看全文

自媒体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自媒体开始向教育领域延伸,并为高等教育教学提供了新的理念与模式。基于对自媒体相关文献的研究,提出将自媒体应用于国际贸易实务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展开基于自媒体的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实践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将自媒体应用于高校课堂教学,在提升师生的主体意识、促进教学理念的更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以及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等方面具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

关键词:自媒体;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实践

一、相关文献综述

“自媒体”的概念随着众多引领潮流的网络平台和工具逐渐走入公众视野,如美国的Facebook(脸谱网)、Twitter(推特)和国内的Weibo(新浪微博)、Qzone(QQ空间)、Tieba(百度贴吧)等。对于它的严谨定义,最初是由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的两位学者谢因波曼(ShayneBowman)与克里斯威理斯(ChrisWillis)于2003年联合在Wemedia(自媒体)研究报告中给出的。他们指出“自媒体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和新闻的途径。”麻省理工大学的宫川繁教授则指出,自媒体的本质属性应当是借用性与创造性,为此他将自媒体定义为“区别于大众媒体信息传递者身份,以互动性的设计,使用户不仅能够使用,并能进行创造性活动的新的媒体形式。”近年来,国内互联网技术的飞速进步带动自媒体快速发展,自媒体的相关论题也逐渐成为国内学者及媒体从业者研究的热点。他们普遍认为,相对于传统媒体,自媒体具有平民化、个性化、多样化、普泛化、运作简单、门槛低、交互性强和传播迅速等特点。而且从传播方式上看,它们也从传统媒体的一对多的线式转变为点面结合的网式,从而让使用者拥有更大的话语空间和更高的自由度。自媒体的出现将对传统媒体形成巨大冲击。王慧和张新明(2014)则总结出自媒体的四大主要特征,即自主选择性、高效借用性、协商对话性和衍生创造性。大学生是网民群体的中坚力量。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3年1月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国内1700万在校大学生中,网民占比高达95%以上;手机在微博、微信用户应用方面出现较快增长。王小占(2013)对武汉地区高校大学生使用自媒体现状的统计调查结果显示,智能型手机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使用比例为80.8%。随着无线免费网络接入条件的改善,大学生选择手机上网的比例也在继续扩大。经常使用手机上网、交流和娱乐的学生占比为71.7%。大学生中已注册微博、微信或人人网等平台的占比高达90.2%。自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广泛使用,以及基于自媒体平台的教育O2O模式(Off-linetoOn-line)在教育培训行业的广泛推行,使得高校教育工作者意识到自媒体时代高等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变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王慧和张新明(2013)认为,自媒体“将促进教学理念由线性到非线性转变、促进学习者由被动到主动转变、促进信息资源由共享到共生转变、促进学习主体与学习环境双向构建与整体生成”。自媒体将在未来教育中有着不可估量的前景,尤其是对于推动移动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发展方面,有着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优势。于杰和马婷婷(2014)认为,自媒体技术的拓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平台,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手段。徐莹和范芙蓉(2013)则指出,自媒体进入教育教学领域为高校双语教学提供了新的理念和模式。她们以T学院2010级42名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展开基于自媒体的高校旅游英语双语教学实践,并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得出“自媒体双语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降低焦虑感、提高课堂参与度、实现语言能力与学科知识能力同步提升”的结论。

二、基于自媒体的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实践

自2011年开始,笔者开始在本校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学生中展开基于自媒体的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实践,其具体过程如下:

查看全文

小区居民活动中心建设实施方案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全市教育体育工作总体要求是: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关于教育体育的重要论述以及考察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持和完善党对教育体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体育方针,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推动教育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扎实推进我市教育体育“十四五”各项工作开局起步,以优异的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一、坚持党对教体工作的全面领导

1.进一步强化思想理论武装。准确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党的五中全会精神,跟进学习关于教育体育的重要论述,将中央和省委、市委、市委全会精神作为党组织政治理论学习重点;围绕迎接和庆祝建党100周年,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积极开展宣传活动,大力营造共庆建党百年、共建历史伟业的浓厚氛围。

2.进一步夯实基层党建工作。将中小学校党建工作纳入教育督导内容,开展专项督查;持续推进全市中小学校党组织单独组建工作,及时拆分联合党组织,科学合理设置中小学校党组织,推进学校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认真执行并指导基层党组织开展好“”、组织(民主)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工作;健全中小学党建工作管理体制,推动民办学校坚持党的领导与依法治校相统一;打造党建工作先进典型,以点带面,推动教体系统党建工作再上新台阶。

3.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为教体系统培养有梯队的干部队伍。统筹抓好机关、直属事业单位、市属学校及学区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对党外知识分子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和教育培训;持续加大优秀年轻干部培养、使用力度;贯彻落实全国、省、市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推动干部教育学习长效化、常态化;加强专兼职党务干部队伍建设,做好党员教育、管理、监督和发展等工作。

4.进一步推动党风廉政建设。严格执行《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健全完善领导班子成员联系学校、联系支部制度。开展新一轮深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精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坚决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微腐败问题,推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久落地生根。结合中央巡视、市委专项巡察学校反馈问题以及近年来巡视巡察、监督检查、审查调查、信访举报、督导调研发现的问题,加强教育重点领域监管,持久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深化作风建设。

查看全文

企业管理人员培训模式的构建

企业成长需要组织能力作为支撑,而组织能力的成长是通过员工知识、技能及管理水平等综合能力的提升来实现的。其中,如何通过构建培训模式、提升管理人员素能至为关键。笔者以为,企业管理人员培训模式构建,必须以培训需求导向为前提,以培训体系、课程体系、培训学制设计为框架,以相关制度保障为依托,通过有效的培训方式实现企业与员工发展的“双赢”。

一、培训模式的构建必须依托需求导向的分层分类式培训体系设计

培训体系设计必须以分层分类和需求导向作为两个前提条件。结合上海铁路局管理人员布局的现状,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主要从事运输与经营工作的经营管理人员;从事党工团岗位的党群管理人员;从事专业技术的研发与管理的技术管理人员。三类管理人员内部又有各自的梯队和层级,其中,经营管理人员与技术管理人员在较低层次可能存在某种程度的交叉。培训模式必须依托管理人员的分层分类,才能突出培训的系统性与针对性,此为前提条件之一。前提条件之二是需求导向,不是纯粹的“缺什么补什么”,而是以组织要求、岗位需求作为第一考量因素,实现“干什么学什么”与“学什么干什么”的结合。组织人事部门和培训部门要定期进行需求调查,可以正式地发放问卷、召开座谈会或到基层走访;也可以非正式地进行个别询问,利用学员来党校学习时,面对面收集一手信息,帮助我们把握好需求这个导向。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培训对象在近年来逐渐呈现出新特点,即学员学历水平较以往普遍提高,同一个班上的年龄层次也比较接近,知识结构与学习诉求相对集中,希望得到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新思路与新方法。由此,必须要完善以需求为导向的培训内容更新机制,打造符合工作需要、贴近个人需求、紧跟时展的课程设置体系,实现学用的有效对接。

二、培训模式的构建必须以人才培训规划为基础进行课程体系设计

上海铁路局曾出台过《2014—2017管理人员教育培训规划》,强调“以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为首要任务,全面推进理论武装、党性教育、能力培训和知识更新”。为管理人员课程体系设计打下了基础。整个课程体系设计应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遍性与针对性相结合”为原则,抓住相对完整的教学体系这个核心,多系列、多板块地组织课程,以适应提升能力为驱动的本领学习和以拓宽知识为支撑的自主学习的要求。细化到具体教学内容的确定,也应该坚持不同班次各有侧重,不能强求整齐划一。比如轮训性质的班次要突出“刷新”,不断有新内容、新信息,保证学员每次来校学习都能见到新面孔、听到新课程;后备性质的班次要突出“全面”,相对系统,特别是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需完整到位;任职性质的班次要突出“实用”,提供与任职岗位有关的实际知识和实际能力的培训;专题性质的班次要突出“专业”,聚焦共同的问题进行深度研讨,找到破解的钥匙。就类别而言,对经营管理人员侧重以武装头脑为追求的理论学习,尤其强调增强党性教育为核心的修身学习,既要做到宏观与微观并重,也要突出理论与实践并重,在学习效果上力争提高思维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并行。对党群管理人员侧重党群知识的熟练运用和做党建思想工作与群众工作的实务能力提升,做到深度与广度的结合,在学习效果上突出务实、专业、高效。对技术管理人员侧重业务知识更新、视野拓展与岗位能力塑造,重在打基础、强关键、求创新,在学习效果上实现胜任岗位的人才梯队快速养成。就层次而言,级别越高者越需要素质培训,后备管理人员者则更需要业务能力培训。与课程体系设计相关联的是师资配备问题。总结以往“三合一”师资选配的经验,继续充实地方院校专家学者与政府官员组成的大师资库,动态调整,发现并注入新鲜血液;优选处室与站段人员组成的兼职师资库,把有经验的并掌握授课技巧的专业管理人员请上讲坛,尤其是把领导干部上课制度化;培养校内自己的师资队伍,在内容针对性和时间调配上更有优越性。建议针对每个专题的课程配备AB角,可极大方便课程调配的安排,解决师资档期冲突的矛盾。同时,教学专题的设计,尽量做到不同班次讲授不同专题、相同专题安排不同教师讲授、相同教师讲授不同版本的内容。

三、培训模式的构建必须注重培训学制与培训方式的匹配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