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建设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8 16:29:4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课程思政建设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课程思政建设

“课程思政”下大学英语课程建设研究

[摘要]在提倡“课程思政”建设的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的通识课程大学英语有效结合,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新时代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教师的首要思考。本文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大学英语教学为基础,对如何将“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课程建设进行了探索和实践性的分析研究,从而引导学生在大学英语的学习中,建立文化自信,正确认识西方的语言和文化,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课程思政;大学英语;课程建设在提倡

“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下,高校的课程建设应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的有效结合,以“课程思政”为契合点来增强教学的育人功效。要求专业课教师应当将“课程思政”的要素融入专业课程中,促使专业课教学的多元化育人。《大学英语》通识课程是高等教育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现阶段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师教学过程形式较为传统和单一,不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兴趣,而兴趣又是学生学好英语最为关键的步骤。将“课程思政”潜移默化的融入大学英语教学,让学生在大学英语多样性的学习中,既能学到丰富的大学英语课程知识,又能接受到创新方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激发学生对大学英语的学习情感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发掘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对落实教育育人和立德树人起到根本性的作用,推进大学英语课程建设在知识上、思想上和应用上的教学功能,对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英语》

思想政治教育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在大学英语教育活动中应当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汲取人类发展中一切对学生发展有积极作用的外来语言、文化,特别是先进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论,优秀的文学作品、文化思想、艺术鉴赏以及生活习俗等。如何把以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融入高校专业课程建设是我们每一个高校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以将“课程思政”融入通识课程《大学英语》的课程建设为例,探讨如何在大学英语课程建设中教授学生英语课程知识又能加强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一)爱国主义教育与《大学英语》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输入既有语言知识的输入,也包含文化知识的输入。将“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教学,通过西方语言与中国的语言对比分析;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对比分析,使学生可以“不忘本来,吸收外来,能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在让学生对自己的文化有自信的同时,向世界“传播好中国的历史、讲好中国的故事、宣讲好中国的特点”。学生既要学习西方优秀语言和文化又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立足本国,放眼世界,向世界传播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以及现代文化的创新成果。(二)集体主义教育与《大学英语》将“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课程不仅要提升大学生的个人语言听说读写综合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还应该通过课堂活动和课后活动帮助学生培养团结协作的意识和能力,将集体主义教育融入教学活动中的小组活动,角色扮演等,这样既能锻炼学生语言实操,又能培养学生集体成员之间沟通交流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为集体服务的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和集体荣誉的意识。(三)道德教育与《大学英语》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中最根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高度的文化自信是民族复兴和文化繁荣兴盛的基石。在大学英语课程中学习西方语言和文化与培养大学生自身的文化自信并不冲突。在大学英语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比较中国和西方的语言和文化,引导学生不断增强自我意识、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加强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加强自己对中华的传统道德充满自信和自豪。在大学英语课程中,教师批判地进行西方语言和文化的教学、中华民族语言和文化的教学、新时代中国国情的教学,是增强学生语言平等和文化自信的创新方式。通过这种创新的方式,学生在学习西方语言和文化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的洗礼和浸润,并且可以将所学的中西方道德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增加了大学英语课程的丰富性,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通过将“课程思政”道德教育融入大学英语课程建设,学生们不仅可以学到西方文化的道德精髓,而且还可以汲取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四)社会主义教育与《大学英语》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英语时事新闻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实时更新国内外时事会议、时事会,时事论坛的英文版本,带领学生共同学习。如2020年全国两会召开后,向学生推送两会报告的英文版本。引导学生从报告中不熟悉,不认识的词汇着手,带领学生识记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表达。在学生对词汇有所掌握后,进而分析报告中形式多样的极具中国新时代特色话语的不同句型、语法、方式和表意,引导学生识记并能输出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句型表达,教学过程层层递进,直至学生全部掌握报告的丰富内涵,从而由易到难深入对学生进行时事社会主义教育。再如,引导学生关注CGTN中国国际电视台的英语新闻播报,并在大学英语课程中选取2019年-2020年抗击病毒中涌现出来感人的好人好事的英语报道,从词汇到句型层层给予学生正面的教育,用正面的典型事例和案例鼓励他们,培养他们为社会主义事业努力奋斗的信心。(五)民族团结教育与《大学英语》将“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教授西方语言和文化,还应该注意到中华民族团结教育。让学生在了解中国的民族的基础上了解西方民族的现状,批判地认识世界,树立民族平等,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思想。在大学英语教学的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将英语学习的语言知识融会贯通到学生的母语,特别是少数民族语言,鼓励学生将大学英语中学习到的英语的语音、词汇、句型、语义、语用等知识迁移到母语中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深入地认识汉语和少数民族语的结构,加强对汉语的发扬和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

二、“课程思政”与《大学英语》课程建设

查看全文

财务分析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摘要:本文以财务分析课程为例,根据教学中存在的思政建设问题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案进行重新规划。在教学内容上,以案例讨论的方式将课程知识点与思政因素相结合;在教学方法上,以新媒体优势完善课程的思政教育体系;在教学考核上,重视过程考核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财务分析;课程思政;教学建设

一、引言

起源于2014年上海市高校改革的课程思政改革,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核心的教育方向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德育一体的教育理念。此后,课程思政改革先后在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被作为重点内容提出;2020年,《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深刻地提出要在所有高校和学科专业中全面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管理学类课程作为主要的专业课程之一,是发挥思政教育的重要田地,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帮助学生去对社会现实问题进行科学的思考和理性的批判。财务分析课程的思政建设以此为鉴,拟在财务分析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尝试性地融入课程思政,借助多渠道路径,努力在无形之中帮助学生同步实现专业教学和思政教育提升。

二、财会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意义

(一)财会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政治意义

查看全文

高等数学课程思政建设途径

摘要:思政教育应贯穿教育的全过程。高等数学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有着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深度挖掘思政元素,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才能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等数学;有机融合

课程思政建设是在“三全育人”格局形势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让学生在各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教育,从而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统一。

一、高校课程思政的现状

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2020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掀起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热潮,但目前课程思政并未真正全面做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因此目前高校的思政教育还未完全走出“孤岛”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不够深入

查看全文

以黄河文化为抓手的美育课程思政建设

摘要:高校美育工作应以课程思政建设为目标进一步深化改革。以笔者所在的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的美育课程群为例,结合国情与校情对课程特色进行定位,从而使黄河文化成为美育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抓手,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校;美育;课程思政;黄河文化

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高校美育工作作为高校教育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应该充分挖掘课程中的文化内涵、德育元素和人文精神,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美育课程较之其他课程有着天然优势,因为美育具有“入人也深、化人也速”的特点,有助于实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以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的美育课程以“黄河文化”为抓手,积极推进美育课程思政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美育课程思政的特色化建设

“美育是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较强的审美能力、养成深厚的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1]在推行课程思政建设初期,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美育课程群的教师团队就围绕如何让更多传统美育课程在思政化建设过程中成为“金课”这个问题,进行反复研讨,最终达成共识:结合校情,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思政化建设道路。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是一所缘水而生、因水而存、籍水而兴的学校,以水利等工科为主干,多学科协调发展。学校地处黄河之滨,其地理位置也与国家黄河战略息息相关。“从文化角度看,黄河在成就我们生活家园的同时,也逐渐成为我们的精神家园。”[2]结合校情,学校美育课程群教师团队对课程思政特色化建设进行如下探索:通过美育课程,向学生讲好黄河故事,传播好黄河文化,传承好黄河精神。学校的学缘结构和地理位置,成为美育课程最能利用、也最好利用的特色,并完全契合国家对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对课程而言,“黄河文化”其本身就是一座巨大的思政素材富矿,因此也成为学校美育课程思政建设最有力的抓手。

二、黄河文化与美育课程思政

查看全文

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与实践

摘要:教学团队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具有必要性。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为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提升专业育人能力,本研究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对师资队伍的要求,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下的“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研究。以黄淮学院生物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团队为例,通过分析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教学团队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作用,研究设计了生物类专业“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建设目标、具体举措和建设效果。从教学团队建设、“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建设和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方法路径等方面进行总结,证实了教学团队建设在教师队伍培育、思政教育、课程思政育人效果中的重大作用,为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改革发展方向提供参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生物工程专业

“课程思政”是在专业课程的教学各环节中有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统一[1]。相对于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并不改变课程教学的性质,而是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发掘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政教育功能,有效融入课程教学,激发学生的内生学习动力,提升课程课程能力[1]。党中央和教育部一直重视课程思政的建设工作,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要求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1-3]。生物类专业是一类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类专业,具有多种学科交叉的特点,课程体系复杂庞大,综合性和实践性均很强,知识体系严谨,结构完整,科学性极强[4-6]。同时,生物类专业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提示我们,生物类专业思政元素发掘、融入等教学实践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团队协作才能充分发挥课程思政育人功效。另外,《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必须充分发挥教学团队等基层教学组织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作用[3]。可见,生物类“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不仅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还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创新的重中之重,没有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再好的课程思政理念、课程体系都无法有效实施。另一方面,积极推动工程教育改革已经成为工程类高校教育理念的广泛共识[1,7,8]。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自从2005年开展以来,通过不断的发展和持续改进,形成了国家通用标准[7]。国家通用标准对工程专业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对课程思政实施具有重要借鉴价值。同时,国家通用标准对师资队伍的数量结构、水平、能力和素养等方面做了规定[1,7,8],不仅要求专业教师在数量结构上满足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需要,而且要求学历、职称、生师比、年龄等结构合理,做到学源多样,学科全面,达到专业认证标准规定要求;教师教育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教师队伍数量充足、素质较高,能够满足相关课程的教学需要;同时,还要形成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师队伍,积极聘请专家、优秀教师充实专业教师队伍,兼职教师素质良好、队伍稳定,数量符合要求[1,7,8]。可以看出,师资队伍建设对于工程教育认证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达到毕业要求的关键核心,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起着关键作用。鉴于此,本文结合工程教育认证理念,探讨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下生物类“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确保生物类专业课程思政的高效推进,是今后工程类高校思政教学工作的推进方向。

一、生物类“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目标

(一)建设一支优秀的、生物类专业“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

按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培养具备良好思想政治素质的生物类专业课和综合素养课教师队伍,打造一支师德高尚、教学和育人能力突出的服务于生物类专业的、跨学科“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

查看全文

高等数学“课程思政”建设探索

摘要:课程思政是高校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教学、挖掘课程德育功能的一种理念与实践探索。高等数学作为高等院校的一门通识类公共基础课程,覆盖学生面广,授课持续时间长,对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及学生未来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文章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从高等数学课程特点与现有教学模式出发,分析高等数学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提出了课程思政的实施策略,并阐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高等数学课程思政的实践经验及效果。

关键词:高等数学;课程思政;农林院校

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教育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高校的本质职能是人才培养,立身之本是立德树人。中国高等院校的使命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一代又一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想政治工作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是每一门课程教学的任务。高等数学作为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为什么要开展“课程思政”,如何开展“课程思政”,本文作了初步的探索和研究。

一、高等数学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课程思政”,即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各门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课程思政”的实质是一种课程观,是一种“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2]。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是回应社会变革对课堂教学提出的新要求,促成教师教书育人职责与使命的回归,解决校园思政课程孤岛困境的需要[3]。高等数学作为学生入校后的一门时间跨度长、覆盖面广、重要性强、学生投入精力相对较多的必修课程,在课堂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主动参与度,而且对学生深入了解大学学习生活,树立正确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直以来,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着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割裂的现象,数学教师认为数学是一门纯自然的课程,课堂教学应着重传授数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和应用能力,而思政教育应该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来完成。长期形成的这种理念导致数学基础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很少考虑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教育,一定程度上轻视了育人育德这一根本任务。作为农林院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教学活动中融入“知农爱农”“三农情怀”,对增强学生专业的认同感、学业发展定位、引领学生正确价值取向具有重要作用。作为农林院校高等数学教师,应当深度理解“课程思政”的重大意义,深入挖掘数学基础理论及各教学环节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强化育人理念,认真做好课程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将“课程思政”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2017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理学院大学数学教学中心提出了“围绕育人目标,拓展育人理念,构建多元化课程思政体系”的实施方案,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高等数学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策略

查看全文

供应链管理课程思政建设内容

摘要:“供应链管理”是物流管理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的同时,需要对“供应链管理”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进行深入的挖掘与分析,将思政元素巧妙地融入“供应链管理”的课程教学内容中。探索“供应链管理”课程思政教育的思路与方法,贯彻价值引领、能力培养、知识传授的理念,构建“供应链管理”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课程思政;建设

一、导言

高等院校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在教育过程中实现全员、全程、全课程的育人效应,深化教书育人内涵,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课程教学全过程①。培养符合供应管理岗位的思政要求人才,是国家产业竞争力提升的要求,是深化社会分工、提高集成创新能力的要求。伴随直播浪潮的出现,企业的自传统垂直管理转向供应链管理模式,对供应链管理人才从采购、生产、销售、售后及回收环节进行系统化的供应链重构和优化。因此,培养符合供应链管理岗位思政要求的人才,是企业发展变革的需要。“供应链管理”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供应链管理等经济管理类专业中重要的专业课程,应充分发挥其培养正确价值观的职能。在“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对“供应链管理”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需要进行深入挖掘与分析,将思政元素巧妙地融入“供应链管理”的课程教学内容中,探索“供应链管理”课程思政教育的思路与方法,贯彻价值引领、能力培养、知识传授的理念,构建“供应链管理”课程思政教学体系②。

二、“供应链管理”课程思政建设思路

(一)培养宗旨和目标

查看全文

会计硕士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摘要:高校对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应适应市场对会计专业高级人才的需求,打造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会计人才队伍,注重专业理论知识及专业实践技能提升的同时,更应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目前,部分高校在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教学实践、教师队伍建设及教学评价等方面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力度不够,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应立足专业特点,挖掘思政元素,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规范实践课程及学位论文写作过程管理,健全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会计专业人才。

关键词:会计硕士专业学位;课程思政;专业教育;教学评价

为适应市场对会计专业高级人才的需求,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于2004年批准开设会计硕士(MPAcc)专业学位,历经近二十年的发展,培养单位已发展至近300家,8万多的毕业生顺利获得了硕士学位。2021年12月27日,财政部印发的《会计行业人才发展规划(2021—2025)》指出,未来会计人才培养单位应秉承立德树人的基本理念,专业技能提升的同时,守法、诚信、责任、担当等关键词应始终贯穿会计教育全过程。做为承担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任务的高等院校,如何培育德才兼备的会计专业人才,应是近些年相关教育学者共同探讨的话题。截至2022年2月底,作者在中国知网中以“课程思政”为主题进行检索,搜索到已发表的此类文章达到2.3万篇,以“研究生课程思政”为主题进行检索,仅搜索到209篇文章,再次缩小范围,以“会计硕士课程思政”为主题进行检索,仅搜索到一篇文章,可见,针对会计硕士(MPAcc)课程思政研究存在很大的空间。

一、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近几年,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全面推进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中央做决定。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至此,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被全面提出。其次,教育部抓落实。《若干意见》发布之后不到一年的时间,教育部即针对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出台了指导纲要,全面落实课程思政建设。最后,各地各校积极行动。各地各校纷纷出台实施方案,召开本省、本校工作部署会议,课程思政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近些年,我国出现了多家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情况,亦有财务人员违背职业操守事件,会计行业一定程度上存在诚信危机,高校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势在必行[1]。从MPAcc研究生培养的角度来看,步入新时代,培养高质量的会计专业人才必须要围绕党情、社情、国情,以现有的实际情况,仅在课时有限的课堂教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还远远不够。各高校会计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中以专业课程为主,研究生也会抽出大部分时间与精力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因而,非常有必要对思政课堂进行延伸,开展课程思政。文章探析会计硕士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路径,进而提升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对高校培养高质量的会计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的困境

查看全文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探究

[摘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初心,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要实现从专业教育转化为专业育人的目标。加强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可以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协调统一。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人才培养;课程思政

在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提出高校的各类课程要与思政课形成协同效应,要全方位全程育人。高职国贸实务专业应该对专业各类课程如何合理分配思政教育的内涵体系、每一门专业课程在思政教育中主要的思政目标与任务的设计、思政教育教学目标如何开展构建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究和积极的实践。

一、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院校各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是规定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重要文件。从某一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内容可以看出,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是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全面综合发展、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平和能力,同时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以及创新意识,尤其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守约诚信的职业道德操守的外贸专业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突出强调了对学生思想品德和人文素养的综合塑造的重要性,为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确立了方向。

二、高等职业院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职业能力分析

查看全文

《综合英语》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析

摘要:课程思政是指学校在各类课程教学中引入思政教育要素,进而创新教育理念,挖掘课程资源中的思政价值。文章从最优化理论视角出发,分析开展《综合英语》思政教学的优势,围绕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及教学评价等方面探究开展《综合英语》思政教学的主要途径,提升英语专业课程教学德育水平,构建完善的思政课程评价体系结构,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学科素养。

关键词:最优化理论;综合英语;思政教学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专业课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内涵,专业课教师作为“课程思政”的实施者,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力量,承担着教书育人的双重职责。本文运用巴班斯基的最优化理论探析英语基础课程《综合英语》课程思政的有效建设路径,从而达到英语课程的育人功能以及教育效果最大化。

一、最优化理论概述

(一)最优化理论内容。最优化理论由著名教学论专家、教育家尤•克•巴班斯基提出,其通过实践得出教学最优化理论。该理论指出,教师在选择某种特定教学方案后,需要确保在限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并获取对应成果。此理论中指导思想是唯物辩证主义,借助现代系统论的方法和原则,对教学理论加强综合探索与研究[1]。在《综合英语》教学中,可以借助教学最优化理论与思政教育情况完成创新,优化课程思政形式。(二)最优化理论教学流程。最优化理论中强调教学实践需要具备规范的教学程序,一般包含四个方面:设计环节、内容划分、教学实施环节、教学评价环节。其中,教学设计中,最优化理论强调,需要在课程教学加强对学生“教养、教育和发展”的培养。将以上三方面充分结合,依据学生的心理规律,为后续内容的教学奠定基础;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当明确教学任务后,教师需结合教材要求、教学大纲、教学任务设置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课程德育教育;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执行教学方案时教师应持续分析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围绕“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将其作为教学主体,加强对其实际情况的研究和了解。同时,在方案落实中应创新教学方式,借助多元化教学原则。灵活使用个别教学、小组教学、班级教学等模摘要:课程思政是指学校在各类课程教学中引入思政教育要素,进而创新教育理念,挖掘课程资源中的思政价值。文章式,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实现因材施教。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高校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响应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优化人才培养质量[2]。因此,需结合最优化理论教学思想开展《综合英语》思政教学。其教学方法大致划分为以下几方面:1.组织教学认识活动。2.自我检查和检查过程。借助以上要素帮助教师创新多种教学模式,依据教学情景和条件获取最佳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后期应分析和评价教学时间、效果,该部分是教学阶段的关键部分,通过评价可为教师后续教学工作提供指导。

二、《综合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优势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