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报告范文10篇
时间:2024-05-08 15:24:0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课程设计报告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C课程设计实践与研究
摘要:C课程设计是C程序设计课程的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为了提高课程设计的教学效果,对C课程设计独立设课,与C程序设计课程有效衔接,分阶段完成不同的实训任务,能够更好地掌握C程序设计知识和技能,通过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在分析独立设课形式的C课程设计的优势的基础上,对其实施过程进行了探讨和分析,最后简要总结了C课程设计课程开设的经验和不足,有待进行更多的探索。
关键词:课程设计;实践环节;教学效果;实训任务
1引言
C程序设计是高校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开设的第一门程序设计课程,也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一般开设在第一学期,课程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后续的多门重要专业课程的学习。该课程的实践性很强,C课程设计是学习C语言的非常重要的实践环节之一,一般安排在C程序设计课程理论知识学完之后的1~2周集中时间段完成,任务是完成一个完整的小型综合项目的开发。C课程设计时间较紧,学生刚学完新的知识,还没来及对前期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复习,就要进入C课程设计的选题、项目设计当中,并且这些又与工程实践相关,项目的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等,以及项目设计报告的撰写,对于大一新生来说都是非常陌生的,加上还有其他课程繁重的学习任务,因此,时间紧、压力大,课程设计的效果可能不够理想。考虑到上述情况,以独立设课形式开展C课程设计,从时间上、教学方式、内容上综合考虑安排,保证C课程设计的教学效果。
2C课程设计独立设课的优势
C课程设计的目的是,通过课程设计,进一步掌握以下课程知识:掌握数据类型、控制结构、数组、函数、结构体、指针、链表操作、文件操作等;掌握小型综合C项目的系统测试、调试的概念和方法;综合应用上述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独立设课形式的C课程设计由于其时间充足,在下述方面存在明显优势。对C课程设计课程独立设课是为了更好地达到C程序设计的教学目标,实现学生对C语言的综合运用。为了完成好C课程设计,就需要对C程序设计课程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巩固,才能为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扎实的基础,使得课程设计能够顺利开展。知识的巩固需要时间,学生刚学完所有新知识,要求在短时间内做到综合应用是有难度的或者效果不一定能够达到预期。而以独立设课形式开展课程设计,则在时间上给予了充分的保证,并且前期为完成C程序设计课程的考核,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了系统的复习,消化吸收了理论知识,对于算法的理解和实践更加熟练,这些都是保证课程设计顺利开展的前期基础。以独立设课形式开展课程设计,能够在课程前期有针对性地进一步加强或补充综合项目开发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能够指导学生进行深入调研,让学生充分理解软件工程的思想和开发方法,分阶段有序推进项目的开发以及完成课程设计报告的撰写,从而将课程设计做得更充分、更见成效。
光电通信专业的课程设计分析
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重点,能综合应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有较强的创造力和敏锐的观察力等都是能力的具体体现。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环节,专业课程设计则属于其中的主要环节之一,其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对前期理论与实践教学效果的检验[1]。“信息工程(光电通信)”专业是本校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新发展的本科专业方向之一,其相对应的教学体系还处于不断探索与发展的阶段。目前,本专业前三年的课程以数理基础理论及电类专业基础为主,光学类的课程主要安排在大四,专业课程设计安排在大四秋季学期,共3周时间。因此,在专业课程设计的组织与实践中,需根据学生已有的专业知识结构,并兼顾本专业的特点,设置合适的课程设计题目,使学生能应用现有理论知识解决一定的实际问题,为毕业设计及以后步入社会参加工作奠定基础。
1.课程设计的组织
为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尽可能多得知识,平时的课堂教学大多采用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式获取知识的模式。专业课程设计的教学不同于平时的课堂教学,应采用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方式。借鉴校内外其他专业课程设计的组织模式,并结合本校“光电通信”专业现有的教学体系结构,将本专业的课程设计分为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展开阶段和验收阶段[2]。各阶段的主要任务如图1所示。
1)准备阶段。指导教师以加深基础知识、增强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和提高创新研究能力为主线,制定合理的教学大纲,根据学生已有的专业知识结构,设置课程设计题目,尽量做到以下几点:设计内容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在突出本专业课程重点内容的基础上所覆盖的知识面尽可能广;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难易适中,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针对设计内容中学生还未学到的理论,安排理论辅导课,学生根据大纲提供的课程设计选题范围,并结合个人爱好及特长确定题目,为保证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工作量,需限制每个题目的选择人数。题目选定之后,组织小组内讨论,明确个人分工。
2)展开阶段。学生通过查阅文献,组内讨论,运用所学知识对选定的题目进行分析、设计,完成设计内容。在此过程中,学生要做到以下几点:明确设计任务与要求;提出设计方案,给出总体原理框图;对所选方案进行理论分析、仿真或实验;讨论设计结果的可行性。在此环节,教师进行启发与引导,只讲解难点,充分尊重学生的设计思想,并在中期检查每组设计的进展情况,及时指出其中可能存在的原理错误及设计缺陷,对于细节上的小错误,可以由学生自己在实践中自己发现和修改。
3)验收阶段。学生进行总结,完成课程设计报告并进行结果演示与答辩。教师根据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的总体表现、书面总结报告、设计结果演示及答辩情况评定最后的成绩。其中,答辩是课程设计的深入,在较短的十几分钟内可以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准确程度、熟练程度、口头表达能力,以及正确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对学生而言,准备答辩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和提高的机会。因此,答辩在课程设计的验收阶段必不可少。图1专业课程设计的三个阶段在上述三个阶段中,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任务在于抓住关键环节组织教学,将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和研究式教学融会其中,给学生最大的发挥空间,最大程度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启发其创造性思维,培养其综合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教学论文
【摘要】介绍了南通大学杏林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通信原理课程设计当前的教学情况,为提高通信原理课程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从优化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改进成绩评定方式等方面对通信原理课程设计进行教学改革探讨。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原理;课程设计
1引言
《通信原理》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核心课程[1],也是众多高校电子及通信类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必考科目之一,其在电子信息类专业所有的课程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以高等数学、概率论、随机过程、信号与系统等前期所学课程为基础,同时对通信网协议、移动通信等后续课程以及毕业设计有重要影响[2]。本门课程的特点是内容丰富、概念抽象、原理复杂、理论性和数学性强,其中的很多概念和原理学生不容易理解,而本课程学习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后续的相关课程的学习。为了提高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更进一步理解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本质、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在本课程理论部分结束后开设了通信原理课程设计[3-4]。在通信原理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中,利用MATLAB仿真软件将抽象的理论知识点用直观的图形图像的方式展示,一方面能够有效避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产生脱节,另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5]。与此同时,学生MATLAB语言编程能力也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这对于学生后期进行毕业设计的工作也大有裨益。
2课程设计的教学现状
南通大学杏林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通信原理课程理论部分在第一周到第十六周完成,通信原理课程设计共两周时间,一般安排在第十七到第十八周、或十八周到十九周。这段时间为理论课程期末考试时间,学生的主要时间和精力花在了复习迎考上,对课程设计实践并不是很重视,致使课程设计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当前通信原理课程设计中,共有四个题目要求学生完成:常规AM调制,高斯信道容量,2FSK信号的相关形式最佳接收机,循环码。当年的课程设计题目和往年的题目并没有较大变动,这就导致一个问题,有的学生在完成课程设计任务后会把设计题目的程序上传到网络上,下一届的学生到网上一搜就搜索到了设计题目的设计程序,有了现成的程序有的学生就不再主动想去设计新的程序而依赖搜索到的结果,有的学生本来有自己的编程设计思路但多少会受到搜索到的程序的影响,最终设计的程序有大量的雷同,这就违背了通信原理课程设计开设的初衷,阻碍了学生课程设计的主动性以及创新性。另外,当前通信原理课程设计的考核方式为最后一次课学生进行答辩以及交课程设计报告的方式,只要交了报告就有至少及格的成绩。鉴于学生人数较多,一般让学生自主选择是直接交报告、但只能获得一般的成绩还是参加答辩之后再交报告、而获得一个较好的成绩。这样的考核方式使得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存在这样的心理:反正不想参加答辩,不答辩的话也就不需要自己设计、理解和编写程序了,随便交了报告就可以有成绩了,态度散漫,应付了事,没有从两周的课程设计中提高自己的任何能力。由此可见,当前的通信原理课程设计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迫切改革课程设计的教学方式以提高课程设计的教学质量,达到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目的。
课程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
1课程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实践教学表明,《防火防爆技术》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中在时间安排、题目设计、指导方式、成绩考核等方面还存在一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1课程设计的时间安排我校没有单独设置课程设计实践周,课程设计时间一般安排在《防火防爆技术》理论课程后期,集中几周时间进行,但此时已经临近期末考试,学生需要边做课程设计边复习考试科目,课程任务繁重,时间紧迫,使得学生无心认真完成设计作业,应付现象较为突出,实际效果达不到开设课程设计的目的。1.2课程设计选题指导教师给出的课程设计题目较为单一,学生选完题后出现设计任务书内容大同小异的情况。另外课程设计题目数量不够,每个小组的学生人数大多在3人以上,人数过多会影响每个学生的参与度,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1.3课程设计指导方式课程设计期间,因在学期中教室都被占用,受学校的硬件条件限制,学生没有固定教室与指导教师交流,对师生互动交流有一定的影响。1.4课程设计考核方式课程设计考核方式较为单一,主要依据提交的设计报告作为考核依据。这种考核方式忽略了课程设计过程考核,忽略了学生日常的学习态度及各小组成员的具体工作量的考核。另外,单一的考核方式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2《防火防爆技术》课程设计教学改革探索
2.1课程设计选题与时间安排将课程设计分为五个阶段,实施过程贯穿于整个《防火防爆技术》教学过程之中。第一阶段公布题目,也鼓励学生自拟题目,学生2~3人一组,自由组合,要求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拟设计内容,最后选定题目,同一题目不超过2组选做,部分参考题目见表1。第二阶段查阅资料和实地调研,要求进行实地调研,了解消防设施情况并测量相关数据,绘制建筑工程总平面图。第三阶段学习相关知识,确定设计方案。第四阶段进行设计计算并撰写课程设计报告,绘制相关图纸。第五阶段制作PPT,参加课程设计答辩。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可以增强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使得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2.2增加交流机会,改革互动模式除现场答疑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当前的信息化和网络化技术。现代化信息手段可拓展课程设计交流的形式与范围,有效引导学生成长,为师生创建有效的交流平台[2]。建立微信群向学生提供与课程设计相关的最新消防设计规范、设计手册、设计参数等辅导材料,对学生课程设计中遇到的问题,给予及时交流与指导。2.3构建合理的课程设计考核评价模式单纯从课程设计成绩来决定一个学生的学习效果,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因此必须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制度[3]。《防火防爆技术》课程设计的考核采用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考核成绩比例构成为:报告成绩占50%、平时成绩占30%、答辩成绩占20%。报告成绩取决于设计说明书、设计图纸的内容和质量;平时成绩从教评、自评、互评三个方面入手,根据课程设计期间的表现由教师、本人及同组学生打分,按各占10%的比例评定;答辩成绩根据学生展示的课程设计成果及答辩表现评定。合理的课程设计成绩评定办法,既有利于促进课程设计教学效果,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教学改革效果
通过改革与实践,《防火防爆技术》课程设计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主要体现在:1)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提高了,对课程设计也更加重视,减少了抄袭现象,学生的学习风气有了较大转变。2)课程设计的格式更加规范,报告质量不断提高,为学生今后毕业设计(论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3)学生通过课程设计得到了更加系统的训练,能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同时对工程的复杂性有了初步的认识,既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4)课程设计增加了师生交流,增进了师生感情。另外课程设计对教师的要求也较高,促进教师自身业务能力的培养,形成良好的教学相长的风气。
工程类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探索
摘要:文章以《汽车制造技术课程设计》课程为例,对工程类人才的能力需求进行分析,总结了目前课程设计教学在工程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如选题题目欠新颖、缺乏过程质量评价、教学方式单一等问题,探索新的课程设计教学方法与质量保证方法:包括建立详细的课程质量目标、采用互动讨论的教学方式、制定阶段性的过程监控措施以及创新学生成绩的评价方法等。同时在教学方法上拟采用互动式选题,引入组别与组内同学的竞争机制提升学生参与度与主动性,锻炼学生的决策能力、沟通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为车辆工程系学生的就业水平提高奠定基础。
关键词:工程能力;教学方法;课程设计;实践
一、概述
工程实践能力是评价车辆工程系本科生对专业基础理论掌握程度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衡量学生未来就业水平的关键指标。作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主体之一,上海理工大学近年来一直践行创建“精品本科”教学目标,为社会提供优秀的应用型本科技术人才。应用型本科教学的实践教学,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核心,同时也决定了高校对学生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1-3]。在车辆系本科教学中,除了专业基础课程外,实践类课程的教学目标达成与否在很大程度了决定了学生的培养水平。在上海理工大学车辆工程系本科生的培养计划中,有专门的12门专业实践课程,用以提升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水平以及工程实践能力。然而,在实际的实践类课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当前课程设计工作中存的若干问题,从课程设计的题目、学生的参与状况、课程设计的教学形式和评分机制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规范课程设计教学环节。同时以课程《汽车制造技术课程设计》为对象,通过对提出新的教学方法的实践应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目前工程类课程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从整体上来说,目前实践类课程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气藏工程课程设计论文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
“气藏工程”课程设计是石油工程专业继“石油地质”、“测井解释”、“石油经济学”、“油层物理”、“渗流力学”、“油藏工程”、“天然气工程”、“采油工程”、“数值模拟”等课程之后的一门专业课的课程设计,它是石油工程专业主干课程“天然气工程”、“油藏工程”的扩展和补充,也是石油天然气地质与石油工程各相关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的综合运用。其目的是巩固和深化所学课程的知识,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课程知识,以及生产实习所获得的实践知识,对特定的气藏,进行气藏工程设计,达到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锻炼;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通过这门课程设计,使学生学会比较全面和辩证地分析与处理实际的工程设计问题,同时逐步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通过气藏工程设计,接受油气藏工程师的初步训练和工程意识的培养[6]。
二、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
“气藏工程”课程设计是石油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而又新的课程,该课程基本要求如下:(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由于学生平时所学知识都是分门别类和抽象的,与实际应用还相差甚远,如何把这些知识结合起来,并应用于生产实践,学生需要一个理论联系实际和锻炼工程能力的学习环节,课程设计便是实现这一目的的良好机会。(2)举一反三。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气藏,因此,通过一次课程设计,不可能解决所有的工程问题;但是世界上也没有完全不同的两个气藏,每一个气藏工程设计都要经历类似的步骤和程序,气藏工程设计的方法和原理都是相通的,因此,任何一个气藏的工程设计都能让学生做到举一反三的训练。(3)宏观和整体把握。气藏是一个深埋地下而无法进行直接观察和描述的地质实体,人们所说的气藏都是根据各种间接资料所描绘出来的概念模型。资料有多寡,思路有不同,方法有迥异,因此,不同时间、不同人做出的气藏工程设计也必将有所不同,“气藏工程”的课程设计并不要求学生拘泥于局部的细节,而是要求学生对设计有一个宏观和整体把握。只要设计思路正确,设计最大限度地使用了现有资料,并灵活运用了所学理论和方法,设计就是一个好的设计,课程设计也就达到了预期的目的[6]。学生通过设计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了解和掌握气藏工程方案编制与工程设计的目的、意义和作用。(2)了解和掌握工程方案编写与工程设计的基本内容、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3)基本掌握编写气藏工程方案与工程设计的基本原则、基本要求和编写规范。(4)完成一个具体气藏的“气藏工程方案编写与工程设计”基本过程实践训练。
三、课程设计内容的选择与规划
1.设计对象的选择。课程设计是一种新型的实践教学类型,设计前的一些理论教学或实验教学,其内容相对单一,而“气藏工程”课程设计更加注重的是理论与方法的综合,理论与实际研究工作的有机结合;其中要特别强调对学生进行主体性、系统性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以及创新意识和思维的培养;同时强调对日常工作规范与工程规范的考核等[2]。课程设计的目的之一是加强理论教学与油气田工作实际的结合,也就是要让学生将所学过和掌握的理论知识充分运用到油气田工作实践中来,因此我们在选择设计对象时应注意选择有代表性的气田,同时兼顾到实际设计时的可操作性和实施难度,另外留给学生一定的可发挥性或想象的空间。根据我们课程组教师长期与油田科研合作的经验与认识,选择了新疆THN三叠系凝析气藏作为课程设计的主要对象。该气田满足以下3个条件:(1)THN气藏是一个凝析气藏,构造相对简单,但又具有边水驱动,曾经是所属采油厂的重点油气藏,具有较强的代表性。(2)经过勘探与试采,已完钻了3口井,动静态资料相对比较丰富,而且这3口井分布于气藏的高、中、低部位,相邻的同一主力层系的气藏已有较长的生产历史,更有丰富的资料与经验可以借鉴。THN3井完钻时,已打开含水层,具有一定的水体动静态资料。因此选择THN气藏作为设计对象,有利于学生开展研究工作。(3)THN气藏还处于试采阶段,完钻的井只有3口探井与资料井,相对较少,气藏开采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或矛盾在现阶段还没有完全暴露出来,同时气藏具有边水,因此将该气藏作为设计对象,既可以保证具有一定的工作难度(例如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凝析油和水体的影响,难度较大),但同时也便于学生具体操作,和给学生留置了较大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与想象空间。
粉体材料课程设计论文
摘要:针对现有粉体材料工程课程设计模式的弊端———形式单一、理论不能结合实际,改革课程设计模式为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既有工艺和流程设计,又有产品制备和表征。使学生将粉体相关理论知识与粉体生产的实践环节通过直接的试验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掌握粉体各处理单元的关键问题。通过方案设计、实验室试制、性能检测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粉体产品生产的一般方法。
关键词:粉体材料;课程设计;教学改革;实践教学
一、粉体材料工程课程设计设置的必要性
粉体材料工程是一门强调粉体的表征和制备以及粉末处理的科学和技术[1,2]。这里的粉体基本性质包括几何性质和力学性质。粉体处理加工过程包括制备、粉碎、分级、分离、输送、喂料、储存、转运、混合、造粒、计量、危害防治等[3]。目前开设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院校有中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沈阳理工大学、景德镇陶瓷学院以及合肥学院等。由于粉体材料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与人们的生活、生产、科研等联系紧密[4,5],由此,国内很多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也开设了相关的课程。北方民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也开设了粉体材料工程及其课程设计。通过该课程设计,使学生综合运用粉体工程课程和其他有关先修课程的理论及相关实践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粉体材料加工的一些基本问题,了解粉体材料生产加工所需设备的原理和基本性能,选择设备的基本原则等,通过查找文献、标准、手册和查阅相关技术资料,培养进行科技调研的能力。
二、现有粉体材料工程课程设计的模式及其弊端
目前国内大多数相关粉体材料课程设计均采用设计可行性报告的模式,即撰写工业上年产若干万吨某粉体材料的可行性报告,包括了课程设计的目的意义,工艺流程和参数设计、设备选型、成本核算和效益分析、环境保护评价、参考文献和小结。一般要求学生完成设计说明书一份、生产工艺流程图一份、设备平面布置图一份。虽然这样的课程设计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关于粉体的操作单元及工业生产相关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训练,但这种模式仍存在以下弊端。1.相关只是停留在理论上,未能通过直接的实践掌握粉体各处理单元的关键问题。2.设计报告工作量大,需要查阅大量相关手册、标准和文献。3.设计形式单一,不能使学生深刻理解粉体处理各环节的关键参数;不能将粉体的理论性质和操作处理单元有效合二为一。
医学成像设备学课程设计教学研究
【摘要】医学成像设备学是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其中医学成像设备学课程设计是该课程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兼具理论性与工程实践性的特点。随着医学影像设备的不断更新,社会对医学影像技术类本科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探索该实践课程的教学变得越来越重要。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实验室条件有限,实践教学课程的学时数较少,致使创新实践类教学远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通过增加认知实践、利用微视频和电路设计仿真工具改进课程设计内容、创新实验报告形式等方面讨论了医学成像设备学课程设计的教学新模式,提高了学生在专业基础课的认知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有助于推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发展。
【关键词】课程设计;实践教学;医学成像设备学;医学影像技术
0引言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作为提供医学成像设备相关行业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如何培养适合当前高新技术发展,掌握先进医学影像技术,掌握医学影像设备的设计研发,维护管理的专业人才成为普遍关心的难题。《医学成像设备学》是医学影像技术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内容包括医学影像设备的发展历程和分类、常规X线机、数字X线机、CT机(CTComputedTomographyX线计算机断层成像设备)、磁共振、超声和核医学等成像设备的基本结构、功能、技术参数和临床应用。其中《医学成像设备学课程设计》是该课程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医学成像设备价格昂贵,对于设备的安装和人员防护标准要求较高,大学实验室尚无法满足要求,课程设计教学无法达到良好的预期效果。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以项目驱动实践教学的方法对《医学成像设备学课程设计》的教学模式进行深入研究。
1增加认知实践
认知实践着力于“认知”。21世纪以来,随着行业内三大巨头公司GE医疗、飞利浦医疗、西门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简称为“GPS”把研发中心或生产线建立在了中国。国内医学影像设备的研发和生产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涌现出一大批医学影像设备的民族企业研发机构如联影、迈瑞、鱼跃、明峰等。国内医学影像技术行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高端医学影像专业人才。《医学成像设备学》主要讲述医学成像设备的原理及应用。《医学成像设备学课程设计》从课程出发,将理论与工程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与X线机实验,X线CT实验,磁共振实验一起共同组成医学影像专业的核心实践教学模块。利用医学影像研究所现有实验设备GE单排CT,富士公司的DR,上海医疗器械厂自主研发的移动式X线机设备等。通过对这些进口和国产设备各方面的比较和性能参数的分析,使同学们看到国内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学院近年来与飞利浦、西门子、联影都签订了战略合作实习基地备忘录,利用这些基地带领学生们实地参观,也邀请企业或医院的专家到学院来做专题讲座为同学们讲解专业知识。
环境艺术设计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作为环艺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没能有一个较好的选题及前瞻的培养目标是难以实现理想的教学模式的。好的选题既可以根据教学的要求,使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工程中发生的问题,还可以发现及提高新技术的应用方法与技巧,并从中得到能力上的锻炼。
1综合各门课程设计,提高学生对设计的全面认识。综合课程设计就是室内设计原理课程设计和家居设计课程设计结合,完成同一课题的设计,要求学生认真分析课题中对室内设计风格的确定,从色彩、灯光、家具布置一直到整体环境要有一个全盘的考量。即从室内设计原理课程设计阶段就要将家居设计课程设计的内容考虑进去,以家居设计为对象,统一题旨,分阶段实施。综合课程设计是结合室内设计原理和家居设计课程的讲授分为两个学期进行,设计的整体思想贯穿于两个学期。在室内设计原理课程设计阶段,主要完成室内家居的空间层次,风格的确定、色彩运用及灯光、家具的布置;在家居课程设计阶段,完成空间的整体框架,结合原理课程基础上的内容进行完善及后期处理。这样的综合课程设计既可以作为实际工程项目和科研项目来做,也当作实际应用的锻炼。让学生对课程设计做到心中有数,知道应该做什么,怎么去做。
2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了培养及锻炼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课程设计的题目有较为广泛的进行选择的范围。在课程设计之前,教师可以去市场进行调研,根据最新的调研结果进行题目的筛选,然后让学生根据所给的题目范围独立或是成组的进行课程设计并完成选题计划。教师应该积极的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及积极性,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让其大胆的进行设计,发挥其潜能及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的能力。
3合理运用软件技术,使之成为高效率的工具。计算机的应用的能力成为学生设计的所需工具,从大一学生就开始接触各种设计软件,CAD、3D等,如何可以高效的使用计算机软件并完成设计作品,这就要求学生掌握软件的使用工具及使用技巧,发挥其最大的绘图效果。这样可以提高绘图质量、缩短设计周期。
4合理安排课程设计时间。家居设计课程设计是室内设计专业的一门必修课,课程的目标就是开展实践性的教学活动,并在专业课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家居设计课程设计的时间为2周,时间短,任务重,学生难以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好的设计作品,所以在课程的安排上尽量加大实践的课程量,让学生充分发挥其能动性,展现其设计能力,完成好的设计作品。
5完善考核方法。课程设计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单独考核计分,成绩可以划分为四部分。一是课程设计前对课题的准备,市场调研等情况进行提问,让学生在做课题的时候是有备而来,在进行设计时是胸有成竹;二是在课程设计中的表现,主要就是对课程设计的规则及实践操作的规范是否遵守,进行考核;三是课程设计报告,报告书写是否合理,准确,数据是否详实,分析是否准确等;四是课程设计答辩成绩,学生在结束设计后,进行PPT的制作、演讲,进行答辩,教师根据其表述内容进行提问,给予成绩。
环艺专业课程设计教程革新探究
课程设计现状
目前课程设计教学是环艺类教学的重要环节,具有较强的实践创新性和综合性,实施好课程设计的教学任务,已经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基础课程设计的研究虽然取得了理论成就,但其中存在较为明显的问题。课程设计的概念界定混乱。其主要原因是对课程设计的核心问题认识上的差异化。课程设计的核心的问题主要是处理理论及实践的关系:一是课程设计的理论层面问题,解决的问题是课程设计应具有一定的价值取向或者特定的理念,二是课程设计的实践操作层面问题,处理的是应该形成具体的课程基本形态。根据这样的基本认识,课程设计的主要原因本身是研究的内容多样性。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关注重视课程设计所隐含的基本内容,同时关注课程设计的的实践性,从课程的实践角度关注课程设计的应该解决的实际问题,从而形成基础课程设计的概念的确定。课程设计研究内容的泛化。其主要原因是由课程设计的概念混乱引发的。课程设计的内容泛化包括理论研究、价值取向、实践操作、课程授课形式等问题。内容范围宽广,需要关注的问题,应达到的预期目标变得复杂,混乱。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经过各专业的相关课程设计实践,总结问题的所在,去进行实际的改革。
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1.课程设计的课前准备。课程设计的课前准备要求教师和学生做好该门课程的准备工作,明确课程设计的的基本原理、任务、目的、方法、步骤等。教师在上课前要针对这门课的理念,有目的的做准备,在下达任务书、设计课题、实施步骤、预期效果,都应有一定的目标性。让学生有计划有目的的完成课程设计的实践操作,并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并且得到老师的启发与帮助进行总结。
2.加强引导采用启发式教学。在课程设计中针对学生在课程中实际遇到的问题采用启发式教学,可以不直接回答,加强引导作用,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的症结,思考问题的解决办法,教师从中去采用提问的方式给予学生帮助,让学生找到问题的源头,积极去解决。这种启发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和锻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理分配组员,人人做到实践动手的目的。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学科。课程设计尽量减少每一组的课程设计人数,做到一般2-3人,可提高学生的的实际动手能力的机会。在男女比例的分配上做到合理划分,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